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 代 漢 語浙江萬里學院 肖 萍通論“語法篇”(上) 第一節 詞類的活用 第二節 古代漢語的詞序 第三節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 第四節 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 第一節 詞類的活用 (參見教材278-289頁) 一、古代漢語詞類活用概述 二、使動用法 三、意動用法 四、名詞用如動詞 五、名詞用作狀語 六、詞類活用的條件 一、古代漢語詞類活用概述 (一) 古代漢語的詞分類 (二)“詞類活用”的內涵 (三) 詞類活用和詞兼類的辨別 (一)古代漢語的詞分類 古代漢語的詞類可分為實詞和虛詞兩大類。實詞主要有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詞,虛詞主要有副詞、介詞、連詞、語氣詞。 (二)“詞類活用”的內涵 在古代
2、漢語、尤其是上古漢語里,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表達習慣而靈活運用,在句子中臨時改變它們的詞性和基本功能,這種現象,就叫“詞類活用”。(三)詞類活用和詞兼類的辨別 兼類,指一個詞兼有不同詞類的語法功能,這些功能的表現,是經常性的而不是臨時的。因而這個詞同時兼屬不同的詞類。 續上頁 公賜之食,食舍肉。” 前“食”為名詞,食物。后“食”為動詞,吃。這句意思是,吃東西時把肉放在一邊(不吃)。“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食”為 動詞,使動用法,給吃。“食”兼有名詞和動詞兩種詞性,因此屬于詞兼類。續上頁 活用則是在一定條件下,即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表現出來的某種功能。 續上頁 “從左右,皆肘之。”這句
3、的“肘”本是名詞,而在這個語言環境里活用作動詞,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但是這只是一種臨時性的情況。動詞的用法并沒有成為“肘”的經常性的功能。所以這只是活用。二、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即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換言之,使動用法就是以動賓結構的形式表達了遞系結構的內容。 1、動詞的使動用法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3、名詞的使動用法 1、動詞的使動用法 所表達的含義:主語使賓語從事謂語動詞所表達的行為動作。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如果帶有賓語,一般為使動用法。如: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鴻門宴)/ “活之”即“使之(項伯)活了下來”/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hui4)
4、尉。(史記陳涉世家)/“忿恚尉”即“使尉(軍吏)忿恚(生氣)” 不及物動詞用為使動用法時,后面的賓語可以省略。 如: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荀子天論)/ “病”即“病之”,“使之生病”的意思。1、動詞的使動用法(續)及物動詞也可以用作使動,為與一般用法相區別,用為使動的及物動詞一般要破讀。如: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 “飲趙盾酒”即“使趙盾飲酒”。“飲”破讀為yn/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子路從而后)/ “食之”即“使之食(吃)”,“食”破讀為s/ “見其二子”即“使其二子見(拜見)子路”,“見”破讀為xin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所表達的含義: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5、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與狀態。 如: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 “弱秦”即“使秦國弱”。 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綠江南岸”即“使江南岸綠”。 3、名詞的使動用法 所表達的含義: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 “王我”即“使我當王(君王)” 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肉骨”即“使白骨上生肉”用為使動的名詞后面的賓語可以省略。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諸侯不得而友也。(劉向新序節士) “臣”即“臣之”,“使之成為臣”的意思。 “友”即“友之”,“使之成為朋友”的意思。 三、
6、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即謂語動詞具有“認為(以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 意動用法僅限于形容詞與名詞的活用。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2、名詞的意動用法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所表達的含義: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具備這個活用的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如:漁人甚異之。(陶潛桃花源記) “異之”即“認為之(桃花源的景象)奇異”。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晁錯論貴粟疏) “貴五谷”即“認為五谷重要”。“賤金玉”即“認為金玉不重要”。 2、名詞的意動用法 所表達的含義: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就是這個活用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論) “君君”即“認為國君是國君”。 討論:使動用
7、法與意動用法有何異同? 舉例: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荀子勸學)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國策齊策一) 總結:相同處:句法結構相同,都是動賓關系。 兩種用法均可以由名詞與形容詞的活用形成。 不同處:所表達的含義不同。使動用法是“主語使賓語怎么樣”,是客觀現實或者能夠實現的,而意動用法是“主語認為賓語怎么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如此。 出現的范圍不同。意動用法僅限于形容詞與名詞的活用,動詞只有使動用法,而無意動用法。 四、名詞用如動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除了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外,還經常活用為一般的動詞,表達與這個名詞意義相關的動詞含義,我們稱之為“名詞用如動詞”。如:范增數目項王。(史記鴻
8、門宴) 目:使眼色。/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刃:殺。/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三戒)蹄:用蹄踢 方位名詞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史記項羽本紀)東:向東進軍/日漸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據地,坐而下脫。(徐宏祖游天都)前:向前伸 五、名詞用作狀語 討論:現代漢語中的名詞是怎樣充當狀語的?現代漢語中的名詞可不可以直接充當狀語? 總結:現代漢語中,一般名詞充當狀語,必須靠介詞的幫助,即與介詞組成介詞詞組再作狀語。 如:我們在教室上課。只有時間名詞和少數一般名詞,才能直接充當狀語。 如:我們明天看電影。 他感情用事。在古代漢語中,普通名詞不用介詞的幫助,經常直接放在謂語中心語前面作狀語,我們
9、稱之為“名詞作狀語”。 古漢語的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以下內容: 1、表示方位或處所 2、表示工具或依據 3、表示對人的態度 4、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處所 古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行為動作在什么地方發生,或者行為動作向著什么方向發生。如:大月氏復西走。(漢書張騫傳)西走:向西逃走。/蜀太守以下郊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郊迎:在郊外迎接。 2、表示工具或依據 古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使用什么工具從事行為動作,或者依據什么從事某種行為動作。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列子湯問)箕畚運:用箕畚搬運。/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法皆斬:根據法律都得斬首。 3、表示對人的態度 古漢語普
10、通名詞作狀語,可以表達用什么態度從事某種行為動作。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鴻門宴)兄事:用對待哥哥的禮儀接待。 /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臏)客待:用對待賓客的禮儀對待。 4、表示比喻 古漢語普通名詞作狀語,可以形容行為動作的狀態,表達比喻內容。如:嫂蛇行匍伏。(戰國策秦策一) 蛇行:像蛇一樣地爬行。/其一犬坐于前。(聊齋志異狼)犬坐:像狗一樣地坐。 六、詞類活用的條件 如何發現文言語句中的詞類活用的詞,除了通過句意的理解去發現之外,還可以通過一個詞所處的語法環境來辨別,即看一個詞在句中處于什么地位,看看與這個詞結合的前后都是些什么詞等等,這些就是“詞類活用的條件”。 六、詞類活
11、用的條件 1、兩個名詞連用 2、名詞、形容詞在“所”字后 3、名詞、形容詞在能愿動詞后 4、名詞放在副詞的后面 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的 前面 6、名詞后有介詞詞組 7、名詞用“而”連接 1、兩個名詞連用 如果兩個名詞連用,既不是并列關系,也不是偏正關系,則其中必有一個名詞或用為動詞,一般是前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如:遂王天下。(韓非子五蠹) 王天下:統治天下。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 陳勝王:陳勝當君王。 2、名詞、形容詞在“所”字后 “所”是個輔助性代詞,經常放在動詞前面,構成“所”字詞組,指代一定的對象,故“所”后的名詞、形容詞要活用為動詞。如:置人所罾魚腹中。(
12、史記陳涉世家) 所罾:網到的(魚)。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莊子盜跖) 所高:推崇的(人)。 3、名詞、形容詞在能愿動詞后 能愿動詞修飾的是動詞,所以當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后面時,活用為動詞。如:子謂公冶長:“可妻也。”(論語公冶長) 可妻:可以娶妻。 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不能窮:不能走到頭。 4、名詞放在副詞的后面 副詞一般在句中只修飾限制動詞或形容詞,所以當名詞前面有副詞修飾時,要活用為動詞。如: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zeng1)單衣。(史記西門豹治鄴)皆衣:都穿著。/不足生于不農。(晁錯論貴粟疏)不農:不從事農業生產。
13、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這兩個代詞的用法特點鮮明,即一般常做賓語,也就是在它們前面的多是動詞,所以它們前面的名詞、形容詞,要活用為動詞。如: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晁錯論貴粟疏) 衣之:穿它們(織的布)。 是欲臣妾我也。(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 臣妾我:讓我們當臣做妾。 6、名詞后有介詞詞組 介詞詞組在古漢語中經常做補語來修飾它前面的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所以名詞后有介詞詞組,這個名詞要活用為動詞。如:晉師軍于廬柳。(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軍于廬柳:駐扎在廬柳。 后妃率九嬪蠶于郊。(呂氏春秋上農) 蠶于郊:在郊外養蠶。 7、名詞用“而”連接 連詞“而”經常用來連接
14、的是動詞、動詞性詞組和形容詞、形容詞性詞組,但一般不連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所以用“而”連接的名詞活用為動詞。如:不耕而食,不織而衣。(鹽鐵論相刺) 不織而衣:不織布卻穿衣服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衣冠而見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見他 第二節 古代漢語的詞序 (參見教材289-297頁)一、詞序是漢語表達意義的重要語法手 段 二、賓語前置三、古代漢語的行為數量表示法 一、詞序是漢語表達意義的重要語法手段 詞序:也叫“語序”,即語言中詞語組合的先后次序。詞序在漢語中十分重要。漢語的詞序一般不能隨意變化,如果詞序變化了,句子的意義往往也要隨之變化。如:我打你。/你打我。漢
15、語的詞序歷史上比較固定,從古到今沒有太大的變化。即基本次序為:主語謂語賓語 二、賓語前置 古代漢語中,在一定的語法條件下,賓語可以從謂語中心語的后面移至謂語中心語的前面,這種現象我們稱其為“賓語前置”。 古代漢語中的賓語前置主要有下面幾種: 1、疑問代詞作賓語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3、賓語用代詞復指4、無標志的賓語前置 1、 疑問代詞作賓語 語法條件:全句是疑問句或者反問句。賓語是疑問代詞。如:敢問何謂也?(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何謂:謂何,說的什么。/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游)奚適:適奚,到哪里去。如動詞前有助動詞,賓語一般要前置于助動詞之前。如: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二年)誰敢怨:
16、敢怨誰,敢怨恨誰。 1、 疑問代詞作賓語(續) 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也要前置。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國策范雎說秦王) 何以:以何,用什么。這種賓語前置在上古時期比較嚴格,很少例外。只有“何如”常說成“如何”,但這兩種形式都已成為凝固形式,其意義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樣”、“怎樣”等。如: 傷未及死,如何勿傷?(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如何勿傷:怎么就不殺傷。/與不谷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如何:怎么樣。1、 疑問代詞作賓語(續)“如何”也可以說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動詞性,但凝固后與“如何”的含義相同。如: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傳僖公三
17、十三年)若何:怎么樣。/先生助之奈何?(戰國策趙策散)奈何:怎么樣。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間還可插入代詞、名詞或其他詞語,說成“如何”,其含義是“對怎么樣”。如: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湯問)如太行王屋何:對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寇深矣,若之何?(左傳僖公十五年)若之何:對入侵之敵怎么辦。/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項羽本紀)奈若何:對你怎么辦。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語法條件:全句必須是否定句。賓語必須是代詞。如:鄰國未吾親也。(國語齊語)未吾親:未親吾,沒有親近我們。/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無爾詐:無詐爾,不欺詐你。無我虞:無虞我,不欺詐我。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18、的規則不太嚴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有事而不告我。(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諸侯莫違我。(管子封禪)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從先秦開始,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已經從前置向后置發展,秦以后這種發展實際上已經完成,但漢以后的文人寫文章經常仿古,所以在他們的文章中,還經常有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的現象。如: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賈誼論積貯疏)未之嘗聞:未嘗聞之,不曾聽說過。/ 古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不余欺:不欺余,不欺騙我。 這種賓語前置在現代成語中有殘留的痕跡。如:時不我待 3、賓語用代詞復指 語法條件:用代詞“是”、“之”等復指賓語。如:將虢是滅,何愛于虞?(左傳僖公五年)虢是滅:滅虢,消滅虢
19、國。/今吳是懼而城于郢。(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吳是懼:懼吳,懼怕吳國。/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論語先進)異之問:問異,問別的事情。由與求之問:問子路與冉求。 3、賓語用代詞復指 (續)這種賓語前置,還常在前置賓語之前加上“惟(唯)”字,構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更加的明顯。如: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宣公十二年)/唯敵是求:唯求敵,只尋求敵人。/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唯其疾之憂:唯憂其疾,只擔心他的疾病。3、賓語用代詞復指 (續)現代漢語成語中還殘留著這種賓語前置的痕跡。如: 唯利是圖 惟命是聽如果賓語是代詞,這種賓語前置多用“之”復指,而不用“是”。如:“
20、我之懷矣,自詒(yi2)伊戚”,其我之謂矣!(左傳宣公二年)我之謂:謂我,說的是我。/“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谷梁傳僖公二年) 斯之謂:謂斯,說的就是這件事。3、賓語用代詞復指 (續)這種格式形成的“是之謂”、“此之謂”已成為凝固形式,在文言語句中常見。如: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荀子王霸)是之謂政令行:這就叫做政令通行。/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此之謂不朽:這就叫做不朽。 4、無標志的賓語前置 在古代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賓語,沒有以上的前置條件,也可以直接將賓語移至謂語中心語之前,人們稱之為“無
21、標志的賓語前置”。如: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齊桓公伐楚)是問:問是,問一問這件事。/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衛風氓)秋以為期:以秋為期,把秋天作為日期。這種賓語前置在漢語成語中有殘留的痕跡。如:夜以繼日 提問:以上這四種賓語前置的原因是什么? 總結:前兩種賓語前置是上古漢語詞序在文言語言中的遺留。 有人認為早期漢語的詞序應是:主語賓語謂語 后兩種賓語前置是為了強調突出賓語。 三、古代漢語的行為數量表示法 現代漢語表示行為數量,一般是把數詞與動量詞構成的數量詞組放在動詞的后面作補語,如“看兩遍”、“踢三腳”。而古代漢語中卻不是這樣的,其方法是: 1、一般的方法 2、強調的方法 1、一
22、般的方法:將數詞直接放在動詞之前作狀語表示行為數量 與現代的差別:不用動量詞。數詞的位置在動詞之前。 如: 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左傳文公十六年)七遇:遭遇七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輸) 九距:抵抗了九次。 2、強調的方法:在表示動作的詞語后加“者”,將數詞置于句尾作謂語表示行為數量 魯仲連辭讓者三。(戰國策趙策)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鴻門宴) 第三節 古代漢語的判斷句(參見教材297-302頁) 一、判斷句的定義 二、古今漢語判斷句的差異 三、古漢語判斷句的形式四、古漢語判斷句中“是”的詞性與作用 五、古漢語判斷句中“為”、“維(惟)”、“乃”、“即”的詞性與作用 六、古漢語判斷句的
23、活用問題 一、判斷句的定義古代漢語的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得出的一種句型,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說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理解古代漢語的判斷句需要注意以下兩點:1、 動詞謂語句不是判斷句;2、 語義上不表示判斷的句子不是判斷句 。后者如:“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提問1:根據下面的語句討論古漢語判斷句與現代漢語判斷句有何不同? 我們是中國人。/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他不是山東人。/楚雖大,非吾族也。(左傳成公四年) 二、古今漢語判斷句的差異 1、現代漢語的判斷句一般由判斷詞“是”構成,“是”用于聯系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并幫助表
24、示判斷。古漢語的判斷句則不用判斷詞“是”,而是將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直接聯系在一起,靠判斷句主語與謂語的語義關系進行判斷。有時在主語后加代詞“者”,復指主語,引出謂語。在謂語后加語氣詞“也”,表達判斷語氣,幫助判斷。2、現代漢語判斷句的否定用“不”,古漢語判斷句的否定用“非”。 三、古漢語判斷句的形式 1、無“者”、“也”句。 2、有“者”句。 3、有“也”句。 4、有“者”、“也”句。 1、無“者”、“也”句。格式:主語,謂語。(“兵,兇器。”) 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最基本形式,句中既不出現“者”,也不出現“也”,僅靠主語與謂語的語義關系進行判斷。 如: 荀卿,趙人。(史記孟軻荀卿列傳) 夫魯,
25、齊晉之唇也。(左傳哀公八年) 2、有“者”句。格式:主語+“者”,謂語。(“兵者,兇器。”) 即在判斷句主語的后面加代詞“者”,復指主語,引出謂語。 如: 陳軫者,游說之士。(史記張儀列傳)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3、有“也”句。格式:主語,謂語+“也”。(“制,巖邑也。”) 即在判斷句謂語的后面加語氣詞“也”,幫助進行判斷。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見。如: 張騫,漢中人也。(漢書張騫傳) 王,人君也。(戰國策齊策四) 4、有“者”、“也”句。格式:主語+“者”,謂語+“也”。(“兵者,兇器也。”) 即在判斷句主語的后面加代詞“者”,復指主語,引出謂語。在判斷句謂語的后面加語氣詞“也”,
26、幫助進行判斷。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最完美形式。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游) 提問2:根據下面的語句討論古漢語判斷句中“是”的詞性與作用。古代漢語判斷句中的“是”與現代漢語的判斷詞“是”怎樣的關系? 公曰:“是吾寶也。” (左傳僖公二年) 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論) 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 四、古漢語判斷句中“是”的詞性與作用 古漢語判斷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詞,常用來作判斷句的主語。如:是社稷之臣也。(論語季氏將伐顓臾)是何也?“是”同“此”。又如: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至入人欄廄(
27、jiu4)取人馬牛者,其不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此何故也?(墨子非攻上)可見,“是”在古漢語判斷句中作主語,常是復指上文出現了的內容。四、古漢語判斷句中“是”的詞性與作用(續)古漢語判斷句中的這種復指代詞“是”,后來演變為判斷詞“是”,演變的原因是這種復指代詞“是”,具有判斷意味。如: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論語里仁) “是”作判斷詞來用,漢代的時候就有了。如: 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余是所嫁婦人之父也。(論衡死偽) 1972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中出土的帛書彗星圖,說明“是”在當時既用作代詞,也用為判斷詞。如:是是帚慧。/是是苦慧。 提問3:根據下面的語句討論古漢語中有沒有專職的判斷詞
28、。古代漢語判斷句中的“為”、“維(惟)”、“乃”、“即”都是什么詞性與作用? 晉為盟主,諸侯或相侵也,則討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余為伯倏(shu1),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爾惟舊人。(尚書大誥)是乃狼也。(左傳宣公四年)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五、古漢語判斷句中“為”、“維(惟)”、“乃”、“即”的詞性與作用 先秦時期,古漢語中尚無專職的判斷詞。“為”、“維(惟)”、“乃”、“即”等經常出現在判斷句中,但都不是專職的判斷詞。 1、為 2、維(惟) 3、乃 4、即 1、為 “為”是一個普通的動詞,有“作為”、“成為”、“算是”等含義,不是判斷詞。如: 晉為盟主,諸侯或相侵也,則討
29、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子路從而后)即使用在判斷句中,可以按現代漢語中的“是”去理解,也是普通動詞在判斷句中的運用,不能算是判斷詞。如:余為伯倏,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三年)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論語微子) 2、維(惟) “維(惟)”在上古漢語中經常出現在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之間,很像是判斷詞,但實際上它是放在句子中間的語氣詞,起的是引出謂語的作用。如: 爾惟舊人。(尚書大誥)這種有“維”的語句,許多情況下主語與謂語之間也構不成判斷關系。如: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詩經大雅 文王)/蚩尤惟始作亂。(尚書呂刑) 3、乃 “乃”在古漢語中經常出現在
30、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之間,很像是判斷詞,但實際上它是放在謂語之前的副詞,起加強肯定語氣的作用,其作用與現代漢語中的“就”完全相同。如: 是乃狼也。(左傳宣公四年)/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陳涉世家)古代漢語的敘述句中也常出現“乃”,一些有了“是”的判斷句在“是”前也用“乃”,這都說明“乃”不是判斷詞。如:乃入見。(曹劌論戰)4、即 “即”在古漢語中經常出現在判斷句的主語與謂語之間,很像是判斷詞,但實際上它是放在謂語之前的副詞,起加強肯定語氣的作用,其作用與現代漢語中的“就”完全相同。如: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左傳襄公八年)古代漢語的敘述句中也常出現“即
31、”,一些有了“是”的判斷句在“是”前也用“即”,這都說明“即”不是判斷詞。如:賤即買,貴即賣。(鹽鐵論本議)/枯體即是榮體。(范縝神滅論) 提問4:討論下面的語句是不是判斷句,它們都表達了怎樣的內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夫戰,勇氣也。(左傳莊公十年)百乘,顯使也。(戰國策齊策四)良庖歲更刀,割也。(莊子養生主) 六、古漢語判斷句的活用問題 古今漢語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斷句的形式,但其主語與謂語之間并不是一般的判斷關系,而是其他關系,我們稱之為“判斷句的活用”。 判斷句活用所表達的內容很多,如: 1、表達比喻內容 2、表達條件、目的等內容
32、 3、表達因果關系 1、表達比喻內容 這種判斷句實際上是一種比喻。 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2、表達條件、目的等內容 如: 夫戰,勇氣也。(左傳莊公十年) 百乘,顯使也。(戰國策齊策四) 3、表達因果關系 如: 良庖歲更刀,割也。(莊子養生主) 第四節 古代漢語的被動表示法(參見教材303-308頁) 一、被動與被動句式 二、古漢語常見被動句式 一、被動與被動句式 1、被動 2、被動式1、被動被動:所謂被動,即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的受事者、承受者,而不是發出者、施事者。如:蔓草猶不可除。(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冀復得兔,兔不可
33、復得。(韓非子五蠹)這種只有從意義上能理解出其中的被動含義,而句中沒有任何特殊詞語能體現其被動含義的被動句,被稱為“意念被動句”,也叫做“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古今漢語是相同的,現代漢語中也有。如:大樓建好了。/雞殺了。2、被動式被動句式:從句子結構本身就能看出主語被動性質的句式叫“被動句式”。現代漢語中典型的被動句式是“被”字被動句式,如:敵人被我們消滅了。而古代漢語中的被動句式除“被”字句外,還有其他的被動句式,如“于”字句、“為”字句、“見”字句等。如: 郤克傷于矢。(左傳鞍之戰) 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二、古漢語常見被動句式 1、“于”字句 2、“為”字句 3、“見”字句 4、“被”字句 1、“于”字句(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 這是先秦時常用的被動句式。構成:在謂語中心語的后面加“于”,“于”字后跟主動者。 “于”的作用:“于”是介詞,本身并不能表示被動,它的作用是引入行為動作的主動者,由于它引入了主動者,全句的被動含義更加明顯了。特點:“于”和主動者出現在動詞之后。不能沒有主動者。如:郤克傷于矢。(左傳鞍之戰)/夫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初二下學期班主任心理健康自助計劃
- 2025財務經理制造業財務工作總結及計劃
- 班主任青藍工程能力提升計劃
- 基于跨模態語義一致性和半監督的跨模態行人重識別算法研究
- 文創產品消費者感知價值對消費行為意向的影響研究
- “教、學、評”一致性下的高中地理單元教學設計研究
- 高中生演講稿寫作能力培養研究
- 2025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個性化輔導計劃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自然保護地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農學院《基礎俄語二》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屆上海市高考英語考綱詞匯表
- 燃氣有限公司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制度
- 2023年株洲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招聘員工歷年試題(常考點甄選)含答案帶詳解-1
- 嘉峪關市招聘公辦幼兒園編制外聘用制教師考試真題2022
- 塔吊基礎沉降觀測記錄
- 綜合日語說課講課公開課一等獎市優質課賽課獲獎課件
- 茶樓服務員的禮儀培訓資料
- GB/T 5976-2006鋼絲繩夾
- GB/T 4169.3-2006塑料注射模零件第3部分:帶頭導套
- GB/T 12325-2008電能質量供電電壓偏差
- 醫德醫風培訓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