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代文論名篇選讀第一講:緒 論1、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民族特色 【四大特色:1)正確性、深刻性;2)道德性和教化性;3)確定性和多義性;4)表現性和系統性。】2、了解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表現形態 【五種表現形態】第一節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民族特色1.與封建社會的發展同步,中國古典文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有其正確性和深刻性;同時有落后性與保守性。主要表現:1)通俗文學(戲劇、小說)未能像歐洲一樣取得正宗地位,到了明清時期小說、戲劇才在城市得以普及,理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明中葉出現近似歐洲啟蒙主義運動的思潮,但終究敵不過傳統封建勢力,不久低落了;到了清朝,由于統治階級實行文化專制主義,文學研
2、究主要停留在資料的匯集、整理和總結上,缺乏革新,不能像近代歐洲資產階級那樣把傳統文學理論發展和提高到具有現代的科學性、邏輯性、系統性的理論高度。2、由于社會的農業性和宗法性,中國古典文學理論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重視道德實踐,強調文學的社會內容及其教化作用。如: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法天貴真,在魏晉時期發展為玄學,后與東漢傳入我國的佛教思想融合,古典文學理論的“比興說”、“物感說”、“意境說”、“神韻說”就占了重要的地位。又由于農業生產和社會活動以家庭、家族和血緣氏族為單位,社會就具有宗法性。自周朝以來,形成一套由儒家總結的、以忠孝為核心的人倫道德學。文學被視為教化工具。表現:詩大序
3、“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鼓吹“文以載道”。先秦到兩漢魏晉南北朝(儒、道“外儒家而內釋老”)儒家的文學教化論形式主義、唯美主義。主要研究文學的外部規律。如:文學社會功用、與現實生活關系等。道家(含玄學和佛教)主要研究文學的內部規律。如:文學構思與創作、美學特征與文學風格。中:人與自然的“和諧”。西:人與自然的“對立”。 由于西方社會主要表現為商業性和宗教性。注重個人價值、權益而形成的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迫切感、崇高感,竟而形成了悲劇意識,這種科學精神與西方文學的偏重認識作用是相一致的。3、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概念、范疇是抽象與具體、概括與體驗的統一,其內涵既有確定性、又有多義性
4、。主要受中國古代傳統感悟性直覺思維方式和辯證法思想因素的影響。如:先秦道家的宇宙觀:“以物觀物”(西方是“以我觀物”)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章)就是說人們用語言概念說明的“道”不是真正的“道”,作為最高宇宙本體的“道”,本來無形無跡、無聲無息,卻又無所不在,不可能用語言概念說明的。莊子的“意致”,即感悟式直覺思維追求“得意忘言”的感悟境界。如秋水“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事物的精微之處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魏晉的玄學家王弼的“寄言出意”的體道明道的思維方式,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說。漢朝的“味”之說。左傳昭公九年“味
5、以行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言以出令。”到魏晉以后以用于文學鑒賞。唐朝的司空圖,提出“味外之旨”以“辯味”為中心的詩學理論。又如“風骨”之說。南北朝的沈約、劉勰、鐘嶸用“風骨”品鑒人物,發表文學評論。文心雕龍的第二十八卷風骨。還有后來的嚴羽、殷璠、陳子昂、王士禛諸家之論,“風骨”是指情感飽滿、內容充實、風格勁健爽朗、富有感染力。4、中:(兩大文學體系)意境說和教化說。中國古代先秦“詩言志”表現出以抒情言志的特點。【西:以(再現)摹仿說為中心的典型說。主要是以敘事文學為主的西方古典文學體系。一開始以戲劇和史詩為主要研究對象。如:亞里斯多德的詩學。】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表現形式一、散見于子書
6、中文論 二、筆記體的詩話、詞話 三、文人往來的書信和各種文集的序跋 四、小說(含戲劇)以及詩文評點 五、散見于詩、詞、筆記、小說、戲曲、經傳訓詁、藝人諺語中有關文學的言論一、散見于子書中文論1、先秦時代文史哲尚未分家 孔子“興觀群怨”說。 莊子“言不盡意”說。2、先秦之后文史哲已分家 王充東漢時期的思想家,論衡對漢賦和學術界華偽不實、因循守舊、于事無補的時弊進行嚴肅批判。 葛洪晉代的思想家,抱樸子強調文章必須有益教化、文章與德行并重、文章今勝于古。二、筆記體的詩話、詞話1、早期的詩話 歐陽修北宋六一詩話。2、歷代出現了詩話 孟棨唐五代 本事詩專談作詩技巧。 張戒歲寒堂詩話針砭時弊。 嚴羽滄浪詩
7、話針砭時弊,以資閑談。 王世貞明藝苑卮言標舉漢魏盛唐,提出“格調說”。 王士禛清漁洋詩話提出“神韻說”。 翁方綱清石洲詩話提出“肌理說”。3、近現代的詩話。 王國維近 提出“境界說”。 何文煥現 歷代詩話。 丁福保現 歷代詩話續編清詩話。 郭紹虞、富壽蓀現 清詩話續編。4、唐圭璋清 詞話叢編。早在北宋已有晁補之、李清照論詞之作;南宋、元、明也有之,但清極盛。三、書信序跋白居易與元九書(比較系統、理論性比較強)蕭統文選序(指出文學由質樸走向華麗的發展趨勢。提出“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的選文標準,體現了文學已經進入了自覺時代的趨勢。)陳子昂修竹篇序(吹響了唐代詩文革新的號角。)殷瑤河岳英靈集序(
8、是對盛唐詩歌成功的總結。達到了“既閑新聲,復曉古體,文質半取,風騷兩挾”的形式和內容二者兼美的境界。)黃庭堅山谷題序(體現了重視形式創新的信息和轉機。)四、小說(含戲劇)及點評點評(概念):是包括對小說(含戲劇)的眉批、夾批、總評以及各種墨色、符號的“圈點”,也是一種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獨特理論批評形式。呂祖謙宋古文關鍵 樓昉宋崇古文訣 謝枋得宋注釋二泉選唐詩 黃昇宋花庵詞選劉辰翁南宋末年的文論學家,曾對老子莊子世說新語及多家文集進行過評論。提出了關于人物的塑造,這一點評形式到了明中葉為李贄、葉晝等繼承。明末清初金圣嘆評水滸、西廂等,毛宗崗評三國演義、張竹坡評金瓶梅,脂硯齋評紅樓夢五、散見
9、于詩、詞、筆記、小說、戲劇、經傳訓詁、藝術諺語中的文論專家的專書:劉勰的文心雕龍專家的專論:陸機的文賦選集總集的編撰:殷璠的河岳英靈集,方回的瀛奎律髓,鐘惺、譚元春的詩歸。經傳訓詁、藝人諺語等的文論也很多。如:藝人諺語“先學無情后學戲”、“一招鮮,吃遍天”等 謝謝大家!第二講第一章 先秦兩漢文學理論 第一節 總論 第二節 周易 第三節 孔子 第四節 莊子 第五節 毛詩序 第六節 王充 附 錄 先秦兩漢文論選注第一節 總論一、先秦兩漢文學理論的基本概況: 1、不成學科; 2、文、史、哲不分家; 3、廣見于經、史、子、集,無純粹意義的文論編著。二、“文學”一詞的解讀:最早見論語先進,為孔門四教(德
10、行、言語、政事、文學)之一,先秦時期,文學泛指學術學問;兩漢才逐步將文學和學術區別開來。先秦文論的基本概論篇幅較長、較為完整的最早的文論資料是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載的吳公子季札觀樂。易經中“言有物”、“言有序”之說。(儒家)孔子重視詩歌的教化作用和倫理實踐意義,論語陽貨提出“興觀群怨”、“事父事君”之說;論語為政提出“思無邪”之旨論詩;論語八佾提出“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和之美及“盡善盡美”之說;論語雍也提出“文質彬彬”之說。(儒家)孟子在孟子萬章上首創“以意逆志”和在孟子萬章下提出“知人論世”的方法;提出“養氣”之說。孟子的“以意逆志”說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都是比較科學的文學
11、批評方法。孟子在孟子萬章上中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說。所謂“以意逆志”,就是說說詩者(即讀者)要根據自己的歷練、思想意志,去體驗、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詞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這種方法解說詩中的一些作品,比較接近于還了它們作為文學作品的本來面目,為中國文學提供了比較客觀實在的批評原則。后世大量的詩話詞話大抵是在此原則下展開文學批評和記錄讀后感想的。 孟子的“知人論世”說 “知人論世”說是孟子在孟子萬章下中提出來的說法:“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說,讀者閱讀文學作
12、品應該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和作品寫作的時代背景,這樣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場上,與作者為友,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正確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知人論世”說 “以意逆志”說都是比較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孟子以這種方法解說詩中的一些作品,比較接近于還了它們作為文學作品的本來面目,為中國文學提供了比較客觀實在的批評原則。后世大量的詩話詞話大抵是在此原則下展開文學批評和記錄讀后感想的。 孟子中提到“浩然之氣”,曹丕提出“文以氣為主”,劉勰提出“才、氣、學、習”的 “氣”。請問:文章中的“氣”到底是什么?“文氣”問題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經常提到的一個概念,但其具體所指很難一概而論,不同的文論家所提
13、的“氣”有不同的內涵。舉例說,孟子公孫丑上篇說:“(孟子)曰: 我知言,我善養我浩然之氣。”這里的“氣”是指一種作者具有的內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形成于文章中就有一種“浩然之氣”的正氣和美而正的言辭。而曹丕典論論文中所說的“文以氣為主”的“氣”則是指作家在稟性、氣度、感情等方面的特點所構成的特殊精神狀態在文章中的體現。因此,不同的作者的文章就會有不同的個性特點。曹丕在文章中還提到了“徐干時有齊氣”,則是指徐干文章中常表現出來的齊魯人的地方特征和風格。“孔融體氣高妙”的“體氣”又是指孔融文章所表現出來的孔融人格上的高雅超俗的風度氣韻。至于劉勰在文心雕龍體性篇中提到“才、氣、學、習”,他的原話是“才有
14、庸俊,氣有剛柔,學有淺深,習有雅正”。“氣有剛柔”的“氣”,主要是指作者的氣質性格。后人對“氣”也有與上面不完全相同的解釋。我們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如果有可能,將來會就這一問題作一專門輔導。 (儒家)荀子著有易禮詩春秋等,(孟子主“性善”說)荀子提出“性惡”論,強調以“法”治天下。(他的兩位學生一位是韓非為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另一位是李斯大力推進法治,輔助秦始皇統一中國。)認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經典,因此圣人之經典是文藝最高典范,一切文藝應以儒家之道為指歸。這些主張為漢代的楊雄、南朝的劉勰所標舉的原道、征圣、宗經三位一體文學觀開了先河。(道家)莊子繼承了老子之說,其文藝觀與儒家是針鋒相對的。他
15、對文藝進行了全方位的否定。莊子知北游講到“道不可言,言而非也。” 還說道“無所不在,在螻蟻,在稊椑,在瓦甓,在屎溺”。莊子秋水講到“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而道是“言之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 莊子齊物論提出“有成與虧,故邵氏之鼓琴也;無成有虧,故邵氏之不鼓琴也”就是說既有成,就有虧,惟無成,才無虧。 莊子記載他為妻子之死而鼓盆而歌。崇尚自然、崇尚自由的精神是他的審美的追求。墨法兩家與儒家一樣從社會功利出發而論文藝,卻提出了與道家相似的否定性結論。墨子主要的文論觀是“非樂”論和“三表”法。他認為文藝對政治只能起消極的破壞作用,主張先質后文,強調文學的功利目的和實用價值。 三表法:在墨子非命
16、上提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在“三表法”中,墨子強調判斷一種言論或知識的真假,必須參證歷史的經驗、百姓的見聞和實際的效用。認為要以對國家人民是否有利為標準來衡量言談文學,要參考歷史的經驗和具有現實根據,要注重在實踐中檢驗效果。“非樂”論(P5面)先秦時期可以說是文論部分的重點,尤其是孔子、孟子、莊子。先秦的典籍中墨子莊子荀子左傳國語尚書等都有“詩言志”的說法。在我國文論史上首次提出“發憤抒情”的試論主張的是屈原。后司馬遷“發憤著書”與陸機“詩緣情”說,都源于
17、屈原思想。兩漢文論的基本概況1、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表現截然不同,但實質都是以文治武功鉗制國人的思想,以欽定學說統一意識形態。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與漢劉安淮南子都是重要的雜家著作。(續上)2、兩漢時期的經學的發展:儒學成為欽定的官學,儒學內部出現論爭,漢代的經學很盛,經學分為今文和古文兩派。今文經是指戰國以迄漢代的學者們父子師徒相傳授,到漢初用秦以后通用的文字(隸書)寫成定本的儒經;今文經以董仲舒為代表。漢武帝時今文經成為御用儒學,到了西漢末年,與讖緯圖菉相結合,成為宗教神學化的讖緯經學。(續上)3、古文經則是指用先秦古文字書寫的,據稱是漢武帝末年從孔子故宅壁
18、中出土或在民間重新發現的儒經。在野的私學,著重對儒經本義的訓釋,學風求實,反對今文經的讖緯迷信和主觀臆斷的解釋儒經。西漢中葉后,今文經學漸衰;東漢后,古文經學漸盛。鄭玄繼馬融之后,兼今、古經學,建立了“鄭學”。從此結束了今、古經學之爭。后思想家王充對今文經乃至整個經學發起挑戰。西漢初年,統治者崇尚黃老哲學,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故文學較為自由。劉安“憤中形外”說。對后人的“物感”說和“不平則鳴”說是有啟迪的。還有“使其形者”說認為神為形之主宰,神貴于形,主張形神兼備,此說為后人的形神論、神韻說所繼承。司馬遷是兩漢文論重點學習內容。主要應該掌握: 1、司馬遷的“怨”和“直諫”精神; 2、
19、總結歷史上許多偉人逆境著書的事跡,提出“發憤著書”說;“發憤著書”說: 見于史記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見于報任少卿書: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屈原惜誦有“發憤以抒情”,淮南子訓齊俗也有“憤于
20、中而形于外”。司馬遷繼承了這些說法,并根據自己的切身遭遇,提出了發憤說。司馬遷認為,歷史上的優秀作品,都是由于作者在社會生活中遭遇到重大不幸,“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發憤之所為作”(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少卿書)重點中的重點,和孔子的“興觀群怨”有同樣重要 。兩漢文論在詩經屈賦、漢賦和史記等專題研究中占主導地位(一)、毛詩序是我國古代第一篇系統性的詩學論文,較為集中體現了先秦迄漢代儒家詩經研究的成果和詩學見解。 毛詩序把詩歌作為政治教化的工具,以“禮義”規范詩人情性。 毛詩大序是要求重要的內容,主要要掌握:1、“情志統一”說:即“志之所之”和“吟詠情性”對詩歌本質認識的深化。2、“發乎情,
21、止乎禮義”的原則;3、諷諫說以及“主文而譎諫” ;4、六義說;5、“變風”、“變雅”說;(二)、關于屈賦的爭論:(二)、關于屈賦的爭論:西漢前期,賈誼、劉安、司馬遷等都給屈原辭賦以高度評價。賈誼吊屈原賦,漢武帝愛離騷,淮南王劉安作離騷傳獻之。東漢楊雄、班固提出明哲保身的觀點。王逸是漢代第一個對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提出整理和研究的人。他的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 (三)、關于漢賦的論述。楊雄指出:“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他還強調:一切著述都要“濟乎道,宗乎經”。體現了明道、征圣、宗經三位一體的思想,是他提出“麗以則”創作原則的理論基礎。(四)、關于史記的評論:(四)、關于史記的評
22、論:對于司馬遷和史記的評論,主要來自于他史學上的后繼人班氏父子,父班彪子班固;一方面批評史記和指責司馬遷的敘述風格,另一方面贊同劉向和楊雄的觀點,對其“實錄”精神深表欽佩,蓋司馬遷的史記高出一般史書。(續上)東漢時期,理論上最有建樹的是王充,他在論衡中,以大無畏的勇氣,對孔孟學說、尤其是漢儒經學中的謬誤,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先秦兩漢文論的歷史影響(一)、先秦儒家和道家學說之對立互補,確立了我國古代文論的基本體系與框架,從而對文論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局面:儒家儒道兼備道家 (二)、先秦思想家的重要文學見解沾溉后人,發展成為后世文論的基本觀點:如文質觀、文德觀、文學自然觀等。1、“中和”觀:
23、老子折射出:剛柔相判和陰陽和合審美觀。易傳既講“分陰分陽”,又講“迭用柔剛”。劉勰文心雕龍論列“風骨”和“隱秀”。儒家美學家將陰陽和合表述為“中和”審美觀。道家則偏重于崇尚陰柔的境界。在古代文論家有關文質、情志、比興、格調、意境等范疇的論述中,時時看到“中和”原則。(續上)2、通變觀: “通變”觀源于易傳。系辭中說“生生之謂易。”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生生不息的運動變化之中,其發展是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系辭所謂“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劉勰文心雕龍通變中說:“文律運用,日新其業。”古代力主新變的文論家有:蕭崗、袁宏道、袁牧等。(三)、先秦兩漢文論在方法論上多有建樹:孟子萬章上中的“以意
24、逆志”說(“意”是指詩的表層意思,“志”是指深層情志); 1、“比興”之法的興起; 2、 “以意逆志”說的多種解釋; 3、“知人論世”文學批評方法。 4、比較批評的方法。(見15面)第二節 周易一、周易的概述(見P16面)二、周易影響古典文學及文論十大方面:1、陰陽之道。陰陽學說及對“道”的解說。 2、觀物取象。 是古典美學“物感”說的濫觴(事物發源地)、玄學之中“物象”說、文學之中的“意象”相通之處。 3、通變入神。 4、中和之美。 5、觀生觀民。 6、情見乎辭。 7、言意之辯。 8、言語樞機。 9、稱名取類。 10、赍飾尚素。第三節 孔子一、孔子及論語(語錄體散文)孔子(前551前479年
25、)名丘,字仲尼,魯國人。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論樂、論詩、論文的一些見解。二、評詩、樂的標準“思無邪”“思無邪”說:孔子在論語為正中提出,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是孔子確立的文學批評標準,從藝術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種“中和之美”。(中和:中正和平),對文學作品而言,要求從思想內容到文學語言,都不能過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過于直露。三、論文學藝術的社會功能興、觀、群、怨說:中國古代文論的基本概念和術語。其實質是對詩歌(包括樂、舞)社會功能的認識和概括,為孔子所提出。論語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
26、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所謂“興”,即“興于詩,立于禮”(論語泰伯)的“興”,“言修身當先學詩”(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注),是講詩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興”的另一含義是講詩的表現手法,參見賦比興)。所謂“觀”,即“觀風俗之盛衰”(鄭玄注),“考見得失”(朱熹注),是講詩歌具有一定的認識作用。所謂“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國注)的意思,是講詩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礪、交流思想的作用。所謂“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國注),是講詩歌具有批評和怨刺統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 這是重點中的重點, 四、論文藝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論雅樂與正聲,提出“盡善盡美”說; “盡善
27、盡美”說:中國古代評價文藝作品的原則,為孔子所提出。語出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美”是對藝術的審美評價和要求;“善”是對藝術的社會道德倫理規范和要求。孔子崇尚禮教,因而政治上贊揚堯舜的“禮讓”。對于歌頌“禮讓”的韶樂,他極力加以贊美,認為不僅在藝術上是“盡美”的,而且在思想上符合他理想的道德倫理觀念,因而也是“盡善”的,即“美”和“善”高度統一的典范。對于違反其政治思想、歌頌以武力取天下的武樂,孔子則認為它雖然在藝術上“盡美矣”,但在思想內容上卻由于并非表現“至德”,所以“未盡善也”。孔子的“盡善盡美”之說,實際上提出了文藝批評兩方面的標準,即社會
28、標準和美學標準。盡管他所說的“美”和“善”的標準,都有具體的歷史和階級的內容;但是,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和美學發展史上,第一次鮮明地提出對文藝作品的美學批評必須和社會道德倫理的批評結合起來的原則,是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的。五、論美及美感的社會性與實用性1、(孔子的)“文質”說與“辭達”說相聯系的是孔子的文質說,他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即認為文與質要兼美。孔子的關于文質的論述后來被運用到文學創作中,即是要求文學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文采與質樸的相得益彰。孔子在論語中的一些有關文學、詩歌的論述代表了儒家的文藝觀,其核心是“詩教”觀。2、(孔子的)“辭達”
29、說 辭達就主要應是指文學作品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作品的內容,不必要徒事與內容無關的文飾。但并不是說文學作品不要文飾,孔子還說過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說明孔子認為一定的文飾,還是必要的。第四節:莊子莊子(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宋國蒙人,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一、文學創作主體的審美態度:心齋、坐忘: 虛靜說: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經里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說法,莊子繼承發展了老子 “虛靜”的學說,認為它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莊子大宗師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的“坐忘”就是 “虛靜”,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
30、,拋棄一切知識,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莊子認為虛靜必須在“絕學棄智”的基礎上方可達到,然而也只有達到虛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才能自由地進行審美觀照,藝術創造力才最為旺盛,才能創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莊子的“虛靜”說對后世影響極大,后世的文學家和文學理論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莊子的“虛靜”說的影響 。 莊子認為文藝創作主體必須通過“心齋”、“坐忘”兩種方式才能實現和完成。1、何謂“心齋”?莊子人世間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就是說文藝創作主體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由耳心氣虛的經驗觀
31、照就是“心齋”。2、何謂“坐忘”? 莊子大宗師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的“坐忘”就是文藝創作主體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擺脫身心的欲求。物化說:莊子的物化說是與他的虛靜說聯系的。莊子認為 虛靜 是認識道的途徑和方法,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從創作主體來說,必須具備虛靜的精神狀態,這是能否創作合乎天然的藝術之關鍵。而從創作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來說。必須要達到物化的狀態。什么是物化呢?在莊子看來,進入虛靜狀態之后,人拋棄了一切干擾和心理負擔,就會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覺器官的束縛和局限,而達到認識上的大明。作為創作者來說,主體的人也似乎不存在
32、了,主體的自然(天)和客體的自然(天)合而為一,這就是進入了物化的境界,這就叫做以天合天。處在這樣狀態下的創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莊子崇尚自然的文藝美學思想在文學史上產生哪些積極的影響?答:(1)崇尚自然,反對人為的審美標準和創作原則的建立。(2)對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對內在的情、道、意的重視,導致:.“意在言外”的創作規范;.為意境的產生奠定基礎。 莊子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創作論的重要貢獻。答:莊子崇尚自然,反對人為,是其文藝美學思想的核心,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對人為的審美標準和創作原則,主張藝術雖也是人工創造,但因其主體精神與自然同化,因而也必須絕無人工痕跡,從而達到天生化成的
33、境界。這是莊子對后代文學藝術家藝術創造影響的主要方面。正是在這一原則下,莊子認為創作主體必須進入“虛靜”的精神狀態,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拋棄一切知識,達到與道合一,這樣才能自由地進行審美觀照,藝術創造力也最為旺盛,而創作者不再感到主體的存在便進入了“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體的自然和客體的自然合而為一。這樣的創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虛靜”“物化”的創作論對后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是莊子對中國后代文學理論中的創作論的重要貢獻。 二、文藝創作客體的審美風格:自然、素樸莊子認為“道”是“無所不在”(知北游)、“無始無終”(秋水)。這是從時空上對“道”的哲學認識。莊子心
34、目中的“道”是自然,就是說:“道”即“自然之道”(郭象莊子注)莊子關于“自然”、“素樸”的命題有四: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知北游)。 2、順物自然(應帝王)。 3、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山木)。 4、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道)。 “天籟”之說 在齊物論中,莊子把聲音之美分為“人籟”、“地籟”、“天籟”三種。“人籟則比竹是已”,即簫管之類,屬下等;“地籟則眾竅是已”,即風吹孔穴之聲,屬中等;“天籟”則“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耶?”即塊然自生的自然之聲,為上等。在天運中,莊子還論述了“天籟”的特點:“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前二者是借助于他物而形
35、成的聲音,不屬于自然天成的“至樂”,后者才是塊然自生、不借助人工的“天籟”,才屬于“至樂”即“天樂”。郭象注:“此乃無樂之樂,樂之至也。”這實際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聲”。意思都在于反對以部分的、有限的聲樂,破壞或代替自然全美之聲。 三、文藝創作客體的審美形象:得意忘言莊子的“得意忘言”說:莊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意言。”這就是所謂“得意忘言“。那么,作為文學作品就要求含蓄蘊藉,有回味,特別是詩歌創作,就要以少總多,追求“味之外旨”、“言外之意“。“得意忘言”對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批評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在魏晉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學
36、理論,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注重文學作品“意在言外”的傳統,并且為意境說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卮言、重言、寓言之說。 莊子在天下中自稱其創作方法是“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卮言,是無心之言;重言,是托為時賢先哲之言;寓言即寄寓之言。這三者都不是對現實的真實表述,而是為了讓人們體會“道”的特征而運用的象征性語言。第五節毛詩序毛詩序的介紹: 毛詩序是我國古代詩論的第一篇專著,它是漢代學者綜合先秦儒家和當時經師關于詩樂理論而寫成的。 毛詩序的作者相傳:是漢人毛萇所撰詩毛氏傳在首篇國風關雎題下的一篇序言。漢人傳詩者有四家:韓、魯、齊、毛;前三者是屬于儒家今文學派,毛詩屬于儒家古文學派。毛詩對詩經各篇都有說明,故稱之毛詩小序;而在開頭第一篇關雎之下,則有一段較長的文字,從“關雎,后妃之德也”起到“用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醫療行業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產品審批流程深度解讀報告
- 2025年尾礦綜合利用技術突破與生態修復案例分析報告
- 升級設備轉讓協議書
- 雙方終止中標協議書
- 商鋪集體出售協議書
- 員工全員持股協議書
- 品牌授權生產協議書
- 財務管理考試的生態環境分析與試題及答案
- 土地收購解除協議書
- 合作公司注銷協議書
- 豬保價合同協議
- (二模)2025年汕頭市高三普通高考第二次模擬考試英語試卷(含答案)
- 2025年金融科技創新解讀試題及答案
- 政協理論知識講座課件
- 購買學位合同協議
- 消防水池基坑支護方案
- 于項目式學習的初中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與實施-以“為校園古銀杏樹建立生長檔案”項目為例
- Unit 7 A Day to Remember Section A (課件)-2024-2025學年英語人教版7年級下冊
- 社會風險評估風險報告編制方案(技術方案)
- 教師語言與溝通藝術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溫州大學
- 大數據時代零食很忙營銷現狀及策略的優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