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社會常識:新農民工中_第1頁
公務員考試社會常識:新農民工中_第2頁
公務員考試社會常識:新農民工中_第3頁
公務員考試社會常識:新農民工中_第4頁
公務員考試社會常識:新農民工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資料圖片)【小編點評】在做常識判斷題時可采取排除法、去同存異法、第一印象法、比較法、大膽猜測法。當然還要平時日積月累才行。一、歧視與城市融入“民工”是“農民工”的簡稱。從社會分工角度來看,農民本來是一種職業,然而在中國農民自古以來就帶有身份的色彩。 改革開放以后,農村生產率的迅速提高,使本來就人多地少的農村有了大量剩余勞動力,當城市工礦產業改革邁開腳步時,大批農民涌入城市務工。其時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 城市對農民入城,既歡迎又有些排斥。農民進入城市大多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臟、掙錢最少的工作,的確填補城市職業的許多空白,給城市居民帶來許多方便,也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然而,農民涌入城市也帶來

2、了一些社會問題,使得城市居民對他們產生一種拒斥意識。 入城務工人員所受到的經濟上、政治上的待遇,與有城市戶口的工人相比確實也是“二等工人”。他們與有城市戶口的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同工不同福利保障,就業單位的管理人員還把他們當作另類工人管理,甚至有的城市規定限制他們進入某些行業就業。 這些現象,不僅明顯違反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選擇職業、取得勞動報酬等一系列權利;而且背離了現代社會通行的文明準則,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平等規則,傷害了為數眾多的社會成員的尊嚴,固化了城鄉二元結構,妨礙城市發展的正常化進程,甚至對目前的貧富兩極分化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給人們直接的感覺,就是它放大著社會業已存在的不

3、公。 二、心態問題對大多數第一代民工而言,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過客”,他們來自農村,歸宿也在農村。 對于新生代民工來說,他們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來在哪里。他們向往城市,卻不被城市所接納;他們的根在農村,卻對農村日益疏遠。對他們而言,城市意味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意味著不一樣的前途,不一樣的命運。他們希望通過進城務工經商,告別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外出的經歷更讓他們深刻地體會到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因此他們才發出了“死也要死在城市”的心聲。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嚴格的戶籍制度、冷漠的社會歧視等一道道有形無形的門檻不斷粉碎著他們的城市夢。 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又不斷消解著他們對家

4、鄉存有的情感認同和社會記憶,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也使他們漸漸不再適應農村的生活方式。總之,比起第一代民工,他們真正成了既融不進城,也回不了鄉的“邊緣人”。因此,他們無法規劃自己的人生,走一步看一步、得過且過的心態相當盛行。 常識學習不同于邏輯、數量、資料分析等題,考生有時候需要“死記硬背”,當然,最重要的是尋找技巧,發現規律。三、培訓與發展新生代農民工更期待未來的發展,大多數人有著自己創業的夢想,對未來的渴望超過第一代農民工,對未來的人生軌道也有一定的規劃,但是往往因為喜歡享受,總是離自己的預期目標很遠。 與第一代農民工求生存為主不同,學技術成為第二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大多希望有

5、一技之長以謀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有56.9%的第二代農民工認為打工是為了多掙錢,但也有高達62.6%的人未來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業”是他們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 由于第二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較高,因此他們對文化精神生活也有著強烈的需求,很多人認為看電視、看報紙都只是較低層次的精神需求,但由于收入較低,他們只能選擇比較廉價的文化消費方式。調查顯示,31.2%的人在工作之余選擇學習,56.2%的人希望當地有關機構能組織開展各種技能培訓。 第二代農民工在選擇工作時,非常關注“對人的尊重”,希望被他人尊重和被社會認可。調查中,第二代農民工對一些公司控制加班時間,進行人性化管理非常滿意,認為這樣會

6、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工作的信心和動力更大。 調查顯示,盡管目前城市的管理、服務與青年農民工的實際需要相差甚遠,但仍有27.4%的人希望一直呆在城市參與城市建設和分享城市發展成果。廣東省青年干部學院青年研究所所長譚建光認為,這說明第二代農民工內心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渴望融入的心理,他們希望參與城市種種公共活動,體現自己的價值。 “民工潮”興起于改革開放初。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一個又一個躁動的身影,告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義無反顧地闖進陌生的城鎮,匯聚成讓人嘆為觀止的億萬農民工大軍。一方面似乎是永遠洶涌的“民工潮”,另一方面民工開始回流。2007年,湖南勞務輸出達1093萬人,占農村勞動

7、力總人數的30%,近年,湖南各地紛紛對回鄉創業者制訂優惠政策,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和金融服務力度,提倡和鼓勵“勞務湘軍”回鄉創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湖南全省已有約30萬外出農民工回鄉創業,創辦“回流型”企業3.3萬多個,吸納近120萬農村勞動力。 80后農民工的生活逐漸被城市化,他們在穿著、飲食習慣、價值觀念、談吐、思維方式等方面逐漸與城市的孩子接近,城市的“向心力”日益增強,如何為他們提供就業教育機會、提高他們自身素質、完善進城配套政策等已成為當前政府部門思考的課題。許許多多像萬春水一樣的老民工回鄉后一去不還。取而代之的是小杰這樣的年輕娃子。他們有文化,有想法,更加的不安分。這些80后民工的精

8、彩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結果,那就是外出、賺錢、回鄉、建房、再出來,已經不是民工們外出打工的唯一選擇。人生的路,在農民工的腳下,越走越寬。 四、人群調查全國各省市對第二代農民工進行了一次大范圍的調查,其結果顯示: 1給調研人員的直觀印象:他們通過第一代農民工帶回去的信息,對城市充滿了向往,甚至有些“80后”本身就是跟著打工的父母在城市上學的,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城市為坐標,對農村完全陌生。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看,他們完全離開了農村,成為與父輩相區別的城里人。 但在另一方面,與城市的同齡孩子相比,他們學業不精,缺乏高等教育機會,很多人初中畢業就開始打工。他們和城市孩子一樣被嬌慣,沒有父輩的吃苦忍耐精神

9、,看不上低收入的體力活,又沒有機會找到高收入工作。 2追尋“下一個城市”的理由:“80后”農民工,由于不滿現狀而到處“漂泊”。這本身是市場對勞動力的調劑行為。但是,由于他們本身的勞動技能并未因此而提升,因此流動并沒有明顯改善他們的境遇。 3“80后”的打工價值觀:上一代農民工中,愿意把孩子帶出來讀書的,基本上都是想藉此讓孩子跳出農門,進入城市;而第二代農民工進城的主要理由是改變自己的農民身份。 新一代農民工中有許多都是攜家帶口進城務工,這與老一代農民工“單打獨斗”的狀況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由此帶來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也日益突出。 4新一代農民工高度渴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實際上困難重重。我國教育體制是“分級辦學,屬地管理”,這使沒有城市戶口的農民工子女難以享受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條件。 調查顯示,北京市政府批準的民辦農民工子弟學校,如行知學校和安民小學,多次受到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和“希望工程”的資助,一些公辦學校還和他們結成“手拉手”幫助對象。但接受調查的150名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