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文編號_ _對外經濟貿易大學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論文(lnwn)關于互聯網金融沖擊(chngj)下我國傳統商業銀行變革的文獻綜述 姓名(xngmng) 學院 專業 時間 摘要(zhiyo):第三方支付、大數據(shj)金融、P2P 網絡(wnglu)信貸、眾籌融資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正以強勁的勢頭迅猛發展,迅速占領進軍中國資本市場,給傳統商業銀行帶了空前的挑戰和壓力。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以及資本流向多元化的宏觀形勢,也暴露出了傳統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和利潤結構上的漏洞。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傳統商業銀行該如何做出改變?
2、本文從我國互聯網金融模式以及傳統商業銀行的現狀入手,對國內外學者的觀點進行了綜述,希望能夠從中看到我國金融、銀行業未來的變革之路。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傳統商業銀行、金融、銀行業變革目 錄摘要(zhiyo)I正文(zhngwn)1一、關于互聯網金融(jnrng)模式的研究1 (一)關于第三方支付的研究1(二)關于P2P網絡信貸模式的研究2(三)關于金融信息化的研究3(四)關于眾籌的研究4二、關于我國商業銀行盈利的研究4 (一)關于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研究4(二)我國商業銀行利潤結構和盈利模式現狀4(三)關于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水平影響因素的研究5三、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務沖擊的研究6(一)融資領
3、域6 (二)支付領域6(三)資源配置6四、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傳統銀行應對策略和變革方向的研究7五、總結8參考文獻 9隨著現代信息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日趨深化,作為現代信息科技金融應用主力軍的互聯網金融已經以其勢如破竹的姿態對傳統金融機構產生(chnshng)重大影響?;ヂ摼W與金融的深度碰撞、現代信息科技與金融的滲透融合已成為現代金融業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直接(zhji)推動著傳統銀行業的深刻(shnk)變革。本文從我國互聯網金融模式以及傳統商業銀行的現狀入手,對國內外學者的觀點進行了綜述,希望能夠從中看到我國傳統銀行業未來的變革方向。一、關于互聯
4、網金融模式的研究謝平(2012)認為:“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特別是移動支付、社交網絡、搜索引擎以及云計算等,將會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影響??赡艹霈F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融資,即互聯網金融模式”。不得不說,互聯網金融模式的確具有許多不同于傳統金融的特征,同時也顯示很強的創造性和競爭性。能否據此斷定互聯網金融將給傳統金融模式帶來巨大沖擊,甚至將對人類金融模式產生根本的影響呢?判斷之前還是應該對互聯網金融模式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研究。(一)關于第三方支付的研究1、第三方支付的性質界定研究對于第三方支付理論研究的時間晚于市場的發育,關于第三方支付的性質界定
5、,學術界爭議較大。李伏安( 2006) 認為,第三方支付類似于網上虛擬銀行,實際上是在充當著網上銀行其中一部分的功能和服務。阿拉木斯( 2007) 認為,第三方支付是不受管制的銀行,客觀上已經具備了某些銀行的特征。而較多的學者趨同于將第三方支付定義為擔負了金融服務中的資金結算中介角色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宋仁杰、袁海威( 2008) 從暫留貨款成為第三方支付性質界定的爭論焦點入手,根據第三方支付的業務定位和商業銀行法規定,認為第三方支付應定義為非銀行金融機構。鐘偉等( 2010) 從第三方支付的服務創新出發,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發展趨勢,并借鑒了國外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思路,建議將第三方支付機構定
6、位為從事“貨幣服務機構”的非存款性金融機構,置于央行和監管部門的雙重監管。2、第三方支付的安全監管研究國內學者早在21世紀初就對網絡化電子商務帶來的信用風險進行了研究。周納( 2003 ) 提出了電子商務的信任問題是建立在廣義信用概念基礎之上的概念。而與信任問題密切相關的是信息流、資金流和貨物流,信任是電子商務活動的基礎,發展電子商務必須解決電子商務的信任問題。龐川等( 2004) 實證分析消費者網絡信任影響因素,通過統計分析尋找出影響消費者網絡信任的主要路徑包括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商業因素和技術因素影響,并提出了增強消費者網絡信任的措施。吳曉光( 2011) 指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信用風險包括
7、交易雙方的信用風險、第三方機構自身的運營風險和洗錢風險,并提出利用信用專家系統,從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信用風險評估的思路。第三方支付的信息安全問題也是諸多學者研究的重點。韓寶明( 2004 )電子商務安全與支付著重研究了電子商務支付方面的安全要求與相應對策,從技術角度(jiod)對網絡支付的數據安全、網絡安全和系統安全進行了詳細而深入的介紹。楊英梅( 2010) 認為電子商務安全主要包括信息安全問題、信用安全問題、安全管理問題、安全的法律保護問題,為解決電子商務安全問題就要從技術、法律、制度、道德等方面入手,多管齊下,特別(tbi)注意網絡道德規范的建設。馬桂琴( 2011)
8、 認為第三方支付的信息安全保障是一個安全體系的建設問題,技術不應該作為惟一的因素,應該從系統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法律體系建設、道德約束機制,以及第三方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加以建設。在第三方支付發展過程中,沉淀資金一直是各界爭論的焦點。部分學者研究重心集中于沉淀資金的來源及誘發的風險(fngxin)。郭明( 2010) 從第三支付行業的發展狀況分析,認為我國第三方支付行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隱患主要為客戶資金獨立性缺少保障、資金挪用和擾亂金融秩序的風險。最后提出一系列完善監管政策法規的建議。張春燕( 2011 ) 以支付寶為樣本,探討第三方支付平臺沉淀資金及利息之法律權屬。并給出初步結論:沉
9、淀資金的所有權應當屬于消費者,第三方支付平臺無權享有對沉淀資金所產生的孳息的受益權和處分權。還有部分學者提出了防范沉淀資金風險和保證金制度監管的具體措施。王瑩( 2009) 運用博弈論方法,在對第三方支付的現狀以及風險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保證金制監管制度。通過建立委托代理博弈模型分析了保證金制的效果,建議監管部門實行分級監管,提出應確定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法律地位和監管主體、建立現場監管和非現場監管的模式、明確懲罰力度和安全可靠的客戶結算資金管理機制。(二)關于P2P網絡信貸模式的研究 Meyer和Heng(2007)將P2P信貸(Peer-to-Peer)定義為:在沒有銀行等金融機構中介情況下,
10、以提供信貸中介服務的網絡平臺為媒介而進行的個人之間的直接借貸活動。Berger (2007)認為提供中介服務的網絡平臺可以降低借貸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借款人和貸款人互惠雙贏的借貸交易??梢哉f,P2P網絡借貸平臺結合了微型金融、信J自、技術和社交網絡,是金融服務領域的一項重大創新。國內外關于P2P信貸模式的研究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1、P2P網絡借貸行為研究借款人和貸款人是P2P平臺上的主要參與者。借款人的個人信息和借款需求,對貸款人的決策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而貸款人的決策模型又會影響到借款人的借款申請。平臺上的借貸行為研究實質上是探討促進交易成功的影響因素。從借款者角度來看,影響借
11、款成功率的信息可以分為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兩類。Herzenstein等(2008)發現借款人的經濟實力(借款/收入比,負債率,信用狀況等)是決定借款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Ravina(2008)的研究表明,借款人的種族和外表也會影響P2P借貸市場的借貸行為。Pope等(2008)進一步證實了Ravina的結論,人口特征對借款成功率和借貸利率有顯著的影響。此外,一些學者認為網絡借貸過程中,信息篩選是有成本的?;赑rosper平臺上的“客戶組”團體貸款,Kumar (2010)分析了群組的信譽在PzP借貸市場上對借款成功率和違約率的影響,發現它對“好”的借款人的行為P2P網絡借貸模式研究沒有顯著
12、影響。 從貸款人的角度來看,Kumar (2010)分析了Prosper上6個月的交易數據(shj),發現貸款人的行為基本是符合“理性經濟(jngj)人”的假設的,能夠根據借款人的信用狀況確定合理的風險溢價。然而(rn r),此研究也表明,兩者有時候也會出現不匹配現象。這種不匹配主要來源于非財務因素的干擾。Sonenshein等(2010)分析了社會資本對貸款人決策行為的影響。此外,一些學者將金融行為學的一些理論運用到了P2P平臺的研究中。Samuel等(2008)認為搜索和競標是貸款人投資決策行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提出了最優搜索模型。Geyhan等(2009)分析了P2P網絡平臺上的動態競
13、標行為。Puro等(2010)對P2P平臺上的從眾行為進行了實證分析,發現競標過程中貸款人的從眾心理是顯著的。而國內的學者借鑒了電子商務領域中關于網絡消費意愿和決策的研究思路,從心理學和行為的角度出大,分析了P2P借貸平臺上貸款人的出借意愿和行為。2、P2P網絡借貸平臺運營模式分析 不同的平臺運營模式代表了不同的交易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國內外對于P2P網絡借貸平臺運營模式的研究角度有所不同。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那些在網絡信貸領域較為成功的網站,如Prosper,Zopa, Kiva等平臺的研究。如Greiner和Wang;Lin和Prabhala (2009)的研究表明Prosper的信用制度
14、相對完善,貸前審核和貸后管理較為完善。Michael在研究社交網絡關系型借貸時將Zopa作為一個重要P2P網絡借貸模式研究案例進行了詳盡而全面的分析(Michael Hulme,2006 ),他認為Zopa提供了更為真實和透明的金融服務。Michael還注意到了Zopa的低壞賬率,認為雖然網絡平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更為嚴重,但只要風控措施到位,風險會比傳統金融機構更低。Emma (2011)在對歐洲不同經營性質的P2P平臺進行比較分析后,認為Zopa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有效的風控措施,Zopa平臺上75%的借款申請都會被拒絕。而國內的研究則闡述和定性對比分析了國內外不同平臺的運作模式,代表性的
15、研究人員主要有:王艷,陳小輝,邢增藝(2009)、辛憲(2009)、尤瑞章,張曉霞(2010)、王紫薇,袁中華和鐘鑫(2012)、鈕明(2012)、奚尊夏(2012)等。辛憲認為可以把國外的P2P平臺分為三類:公益型(Kiva )、純中介型(Prosper)、參與型(Zopa )。王紫薇等(2012)分析了拍拍貸和宜農貸在運營目的、借款對象、借款利率以及風險控制等方面的差異。鈕明(2012)在對比國內外平臺后,發現近年P2P平臺在發展過程中針對對象更加細化、更加注重交易安全的特點。尤瑞章等(2010)在進行了P2P借貸平臺的中外比較分析后,發現了國外平臺發展更為迅速、運作更加成熟的原因(完善的
16、法律制度、健全的信用制度和強大的技術支持)。奚尊夏(2012)分析總結了國內五類(億峰模式、速貸幫模式、宜信模式、門戶網站模式和阿里小貸)P2P模式制約與缺陷因素分析,提出了P2P的未來發展路徑。(三)關于金融信息化的研究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9年6 月頒布并實施的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指引(zhyn)中指出,信息科技風險是指信息科技業務在商業銀行應用過程中由于(yuy)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技術漏洞和管理缺陷產生的操作、法律和聲譽等風險。Marstion(1995)指出信息技術雖然不是必需品,但是它是業務流程再造的促成者,因為它有能力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通信技術能夠提高互相合
17、作的程度,同時互享信息資源,減少彼此的爭端,幫助銀行實現了以客戶為中心的流程再造。李政(2007)認為金融(jnrng)信息化是將信息系統引入金融活動,并形成在金融系統發展中居主導地位的信息產業,從而推動金融系統協調發展的過程。該信息系統應能提供金融服務、金融經營管理決策、金融組織管理的信息和以人為本的友好人機界面。張立洲(2002)認為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領域全面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創新智能技術工具更新改造和裝備金融業,使金融活動的結構框架重心從物理性空間向信息性空間轉變的過程。在產業信息化以至社會信息化深化發展的基礎上,金融信息化將對金融業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有力地推進金融發展的歷
18、史進程。李志彤(2003)認為金融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整個社會的信息化,與其他宏觀管理部門的信息化,與居民、企業的信息化密切相關,相輔相成。(四)關于眾籌的研究Michael Sullivan(2006)首次使用眾籌(Crowdfunding)一詞,并在維基百科中將其定義:眾籌描述的是群體性的合作,人們通過互聯網匯集資金,以支持由他人或組織發起的項目。黃健青(2013)認為眾籌模式的出現對傳統的融資方式將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初創公司和立足未穩的小企業來說,眾籌緩解了創業初期的融資難題。2012年美國政府出臺的JOBS 法案允許新興成長型JOBS 法案對眾籌模式的認可將會
19、推動眾籌的進一步發企業(EGC 企業)使用眾籌平臺進行100 萬美元以下的股權融資,將眾籌模式合法化。該法案出臺的目的正是通過扶持中小企業,為其開放新型融資方式和渠道,進而拉動就業,加快整體經濟復蘇。肖本華(2013)分析了眾籌融資模式的內涵及其產生的原因,以及美國眾籌融資的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對美國JOBS法案有關眾籌融資模式的內容進行解讀。胡吉祥在眾籌融資的發展及監管中考察了眾籌融資在國際國內的發展現狀,分析了行業發展進程中的問題和風險。在借鑒境外監管實踐的基礎上,并指出要辯證地看待眾籌發展中的創新和風險,對眾籌等金融創新采取兼顧審慎性和包容性的態度,積極將其納入監管體系,明確監管主體
20、,制定專門的監管規則,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同時加強投資者教育和保護。二、關于我國商業銀行盈利的研究(一)關于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研究銀行盈利模式,就是商業銀行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機制環境下,以一定資產負債結構為基礎的主導財務收支結構。李江、王慶新(2006)等人的觀點是目前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大致可以分為傳統業務型(以存貸款等資產負債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均衡發展型(非利息收入占到較大份額,對公對私業務發展比較均衡)和特色業務型(集中相對有限的資源,大力促進某幾項業務的發展來增強競爭力,形成某些業務領域的特色和市場領先地位)三種類型。劉宇迪(2010)的觀點是商業銀行的盈利模式主要經歷了利
21、差主導型(與傳統(chuntng)商業銀行相關,運作基礎是權衡處理“效益性、流動性和安全性”三性關系)和非利差主導型(中間業務主導型,表現為中間業務收入在收入結構中絕對額及占比的持續、穩定增長)兩種模式。唐艷桂(2010)的觀點是商業銀行(shn y yn xn)的盈利模式包括中間業務盈利模式、公司銀行業務盈利模式、私人銀行業務盈利模式、零售銀行業務盈利模式和混業經營盈利模式。張國柱(2011)將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分為利差盈利模式、產品細分盈利模式和客戶(k h)細分盈利模式。其中利差盈利模式是我國商業銀行的傳統盈利模式之一,是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盈利模式。(二)我國商業銀行利潤結構和盈利模式現狀
22、以及存在的問題顏婧宇(2011)研究發現,長期以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現狀體現為兩個主體:一是收入總額中以利差為收入總體;二是利差收入中批發業務占主體。為了改變利息收入比重過高的盈利模式,我國商業銀行通過零售銀行業務、私人銀行業務、中間銀行業務和混業盈利模式來開辟新的利潤增長點。但是,傳統的盈利模式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質的改變利息收入仍占到各商業銀行全部收入的80%以上。在20%的非利息收入里邊,又以低技術含量的代理手續費收入為主。而各種創新業務,中資銀行卻少有涉足。徐霞(2013)認為,我國銀行業的盈利模式與銀行業國際化發展趨勢不相適應。另一方面,這種以利差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導致的銀行業高盈
23、利引起社會的廣泛爭議。她認為,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的形成是由于高儲蓄拉動的經濟增長,我國的利率管制和高利差以及體制的缺陷與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喬桂明和吳劉杰(2013)在多維視角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思考一文中指出,從國際金融監管環境的變化及國金融業改革開放、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來看,我國銀行業傳統的依靠規模擴張的盈利模式不僅有悖于商業銀行的經營規律,也與銀行業國際化發展趨勢不相適應。目前,外部宏觀金融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加上我國商業銀行自身經營管理水平的改善,其競爭力也在逐步提高,因此,我國商業銀行應該主動改變盈利模式,以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張楠慕(2013)認為,從總體來看,股份制商業銀行
24、發展取得了許多顯著的成效,但也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利潤結構和盈利模式問題。在這個問題上,股份制商業銀行也沒能走出我國傳統銀行業的老路,仍然是以賺取存貸利差收入為主、偏重傳統型業務、新型業務發展趨同及發展緩慢的盈利模式。她認為,我們商業銀行盈利模式中存在六大問題:1. 收入來源過于單一,過分依賴利差收入;2. 中間業務規模增加但比重偏低;3. 中間業務偏重傳統型業務;4.中間業務在銀行之間發展不平衡;5. 新型業務創新性不夠;6. 重規模, 輕效益,規模擴張式的盈利模式。王磊(2013)認為,雖然現階段中國銀行業的總體盈利能力不錯,但其盈利模式卻不具有長期可持續性。從銀行價值
25、實現的流程來看,盈利水平主要取決于發展規模、利率水平、業務結構、經營效率和資產質量等因素。但從國內情況看,在金融市場化改革、資本監管持續加強、勞動力成本上升等趨勢影響下,中國銀行業傳統盈利模式弊端已逐漸顯現。(三)關于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水平影響因素的研究楊大強(2009)認為,直接融資的快速發展導致資本市場多元化,資本從銀行中流出,沖擊(chngj)了商業銀行的存貸利差收入;我國商業銀行稅收負擔水平明顯較高,過重的稅收水平直接影響了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外資銀行的稅收水平低于國有商業銀行,這也不利于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的競爭;較低的風險控制水平影響了盈利能力;外資銀行的進人造成國內商業銀行客
26、戶的流失,也直接影響了我國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楊藝和羅明敏(2013)認為中國商業銀行收益水平(shupng)快速增長的原因有,商業銀行信貸規模擴張,利率管制下的存貸款利差擴大以及非利息收入中手續費的增長。阿拉騰蘇道(2013)把影響商業銀行(shn y yn xn)盈利水平的因素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有,銀行上一期的盈利情況,銀行風險情況,銀行運營情況,以及一些銀行其他指標。外部因素主要有市場結構和宏觀經濟變量。銀行風險因素中不良貸款率、壞賬存量和測度破產概率的Z-Score對中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有顯著負影響。銀行內部運營因素的結果表明,效率高的銀行,利潤水平也較高;銀行規模與銀行
27、盈利能力存在正相關關系。中國銀行業的營業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有越多存款市場份額,轉變為貸款獲取的利潤也越多。宏觀經濟變量整體上對銀行利潤率有顯著影響,中國經濟總體實力的持續走強為中國銀行業盈利能力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環境,真實GDP的高增長率和通脹率在一定程度內都有利于中國銀行業盈利能力的增強。屈新(2007)通過實證分析認為,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有資產質量,資本充足度,資產流動性,運營效率,銀行規模,宏觀經濟環境等。三、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務沖擊的研究(一)融資領域Mishkin (1995)指出,金融中介存在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金融中介有規模經濟和專門技術,能降低資金融
28、通的交易成本。第二,金融中介有專業的信息處理能力,能緩解儲蓄者和融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由此引發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 李俊濤在互聯網時代商業銀行發展戰略研究中提到:有兩類金融中介在資金供需雙方之間進行融資金額、期限和風險收益的匹配:一類是商業銀行,對應著間接融資模式;另一類是股票和債券市場,對應著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模式。這兩類融資模式對資源配置和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但也需要巨大交易成本,主要包括金融機構的利潤、稅收和薪酬。陳明昭互聯網金融的主要模式及對商業銀行發展的影響分析中談到:傳統金融體系的低效率及覆蓋盲區吸引民間機構嘗試突破金融壁壘,由于沒有嚴格監管及臃腫機構設置,這些機構的決策更
29、貼近市場,而且對民眾需求的敏銳度高,機制和模式優于傳統金融機構,解決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由于運營成本、業務觸角等導致的金融服務盲區問題和涉足傳統金融低效率的部分領域。(二)支付領域 國內學者現有的研究基本包括:描述現有的支付手段,分析移動支付發展的機遇和優勢;介紹國外的移動支付的發展現狀;介紹中國支付環境,各產業鏈間相互關系及作用;列舉移動支付有可能的商業模式,比較各種商業模式的優劣勢,并對可能的優劣勢提出建議。李宏濤通過(tnggu)分析研究得出4種主要(zhyo)的移動支付商業模式,分別是:以移動(ydng)運營商為主體的模式,以銀行為主體的模式,以第三方服務提供商為主體的模式以及銀行與移動運
30、營商合作的模式。根據中國市場政策情況、產業鏈各環節成熟度、信用認證情況,作者認為銀行與運營商合作的模式適合中國手機支付業務的發展。方騰移動支付業務根據運營主體不同可以分為四類:以運營商為主體的模式、以銀行為主體的模式、以第三方為主體的模式和混合主體模式。根據不同實現方式可分為兩類:遠程控制模式和近距離通信模式。多種運營模式的并存增加了行業的復雜性。管士燕研究了電子商務的企業盈利模式,總結并歸納了現有電子商務企業的七種盈利模式。宋穎通過對全球移動支付發展狀況的深入考察以及對中國移動支付現狀的全面思考,對中國移動支付成功案例進行分析,驗證移動支付業務在中國的可行性。(三)資源配置互聯網金融模式中資
31、源配置的特點是:資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網上發布并匹配,供需雙方直接聯系和交易,不需要經過銀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王思(2011)認為發展網絡貸款擔保的突出意義在于:它突破了傳統銀行中小企業業務發展瓶頸,借助網絡平臺,引入擔保公司擔保,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控制風險,既可以讓大量求貸無門的中小企業能夠順利拿到貸款,也能擴展銀行業務發展的空間,改善目前銀行貸款重國企、輕民企的狀況。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影響研究中提到:隨著信用信息的聯網公開共享,貸前審查評估、擔保、交易競價和貨后管理等專業性業務的產生及發展,互聯網金融可通過整合擔保線下金融服務公司等方式,憑借強大的信息搜索和處理能力,更加有效
32、地判斷客戶的資質?;ヂ摼W融資短期內難以威脅商業銀行貸款業務,但長期內可能因互聯網快速發展導致信貸模式轉變,對商業銀行貸款形成直接沖擊。但也有學者認為互聯網理財存在諸多問題。孫永剛認為互聯網理財產品憑借高收益和便捷性強力沖擊金融市場,成為金融行業攪局者,但其在信用保證、資金安全等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亟待政府相關部門予以規范和引導對傳統金融行業而言,互聯網金融已成為門口的野蠻人。四、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傳統銀行應對策略和變革方向的研究在互聯網金融和電子商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傳統商業銀行正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利率市場化加快,金融脫媒深化,技術脫媒沖擊、同業競爭加劇、監管力度加大等經營環境的系列變化。傳統商
33、業銀行盈利模式中存在很多問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和資本的大量流出,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在這個金融模式大洗牌的十字路口,商業銀行的選擇將決定我國乃至全球金融走向。曹飛燕(2013)研究發現,目前商業銀行的有效應對策略大致有,自建電商平臺,與電商合作,與股東合作,加大銀行業務的網絡化,進行改良式的產品創新、渠道創新和組織結構創新等。網絡貸款、平臺融資、移動支付等都是商業銀行具體的應對方式。她認為,互聯網金融將推動商業銀行兩極化、專業化、差異化發展。未來銀行業將呈現標準化、大眾化、規?;蛡€性化、高端化、定制化兩級并存的格局。商業銀行將以自身的客戶資源、品牌資源為依托,借助大數據
34、、多邊平臺,聚合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通過專業化優勢分食價值鏈上的賬戶管理、資金結算、融資服務、信息咨詢等,為傳統的支付中介、借貸中介功能注入新的活力,增加客戶粘性和體驗感?;ヂ摼W金融時代,銀行業將擺脫同質化經營對價格、場地等的依賴,向各自擅長的領域發展,形成特色化格局。鄭良芳(2013)認為,商業銀行要勇于改革,發力開拓互聯網金融。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挑戰,商業銀行必須要加快轉型(zhun xn)步伐,在經營理念、組織架構、管理流程、運營模式、IT 架構等領域進行全面調整和深度整合,以互聯網企業的思維方式和理念, 融入新技術、新生活和新商業模式。商業銀行只有通過業務創新,進行結構轉型將成為商業
35、銀行是否能在互聯網金融時代趕超競爭對手的決定因素。商業銀行要借助互聯網技術做銀行,銀行服務將邁入微(rwi)信時代。商業銀行加快進軍電商(din shn)領域,及時推出全渠道電子商務服務平臺,以迎來巨大商機。商業銀行應強化精準營銷,努力形成規模優勢。商業銀行應不斷完善金融服務,實現電子商務和金融服務的深度融合。商業銀行應重視數據的應用,充分挖掘數據的價值。商業銀行要充分發揮科技的創新驅動作用,運用互聯網新技術,使它成為“第一生產力”。小銀行參與競爭,可采取聯合抱團同互聯網金融展開競爭。朱琳(2013)認為,在信息化技術的引領下,金融業服務方式必然要發生改變,金融資源的再配置,金融服務越發虛擬化
36、,傳統商業銀行面對面的服務方式被網絡平臺所替代。她認為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融合是上策,應積極應對網絡化帶來的業務拓展機會,尤其是要與網絡運營商積極合作,強化自身在網絡化、信息化方面的業務能力和經營能力,并將銀行網絡化作為長期戰略來實施。邱勛(2013)的觀點是,商業銀行應該高度重視互聯網“長尾效應”,提升客戶活期存款價值;挖掘互聯網渠道的潛力,提高基金代銷和理財產品的服務效益;制定大數據經營戰略,打造聯盟電商平臺。梁璋和沈凡(2013)認為,我國商業銀行應該進一步完善以線上信用評級為基礎的風險控制機制,并且要借發展互聯網金融的契機加快銀行轉型發展步伐。銀行應逐步扮演起“財務全能管家”和“金融服
37、務集成商”的角色。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要進一步研究建立引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風險防范機制。馮娟娟(2013)通過互聯網金融和商業銀行優劣勢的對比認為,首先,商業銀行應該在合作中尋求發展,與其建立合作共贏的關系,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積極開發更加人性化的金融產品與支付工具, 打造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其次,商業銀行要想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競爭中占據主動,必須高度重視客戶體驗,從客戶角度出發設計金融產品、改善金融服務、開展網絡營銷、優化業務流程;并且,商業銀行應該注重培養和發掘復合型網絡金融人才;最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應該全面提升科技研發與應用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統技術風險,保障金融業務的持續
38、穩定運行。五、總結通過以上的綜述,本文(bnwn)認為,互聯網金融勢頭雖然猛烈,但缺少有效的監管,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崛起與挑戰,我國傳統商業銀行應該積極主動地做出改變。引進先進的信息技術將帶給傳統銀行業一場革命?;ヂ摼W金融和傳統銀行業的融合將是必然之勢。在這一方面,我國銀行業以及金融體系應如何變革,才能真正地優化我國金融市場,將是以后研究的重點。參考文獻1A.Ashta, D.A.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Online micro-lending Websites. CEB Working Paper.20092Agarwal, S.a.R.B.H. The Choice
39、 between Anns-Length and Relationship Debt: Evidence from loans. American Finance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NewOrleans.20083Akerlof,G.A. The market for lemon: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es, 1970, 84(3):488-500.4Beek,T.;Behr Patrick, and Andre Gti
40、ttler. Gender and banking: Are women better loan officers? European Banking Center Discussion Paper, 2009.5Bergen F.G.C.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and Intermediation C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Online P2P Lending Marketplace. JEL Classification, 2007.6Berger,S.C.and F.Gleisner. Electronic market
41、places and intermediation: An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online P2P lending marketplace.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Frankfurt,2007.7BomilSuh,I. The Impact of Customer Trust and Perception of Security Control on the Accepta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ee,
42、2003,7(3):135-1618D.Harrison McKnight, N.L.C. What Trust Means in E-Commerce Customer Relationships: An Interdisciplinary Conceptual Typ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1 2:35-59.9D.Harrison McKnight, Vivek Choudhury, Charles Kacmar. The Impact of initial consumer trust on inte
43、ntions to transact with website: a trust building model.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2, 11:297-3.10Greiner,M.E. and H.Wang.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People-to-People lending marketplaces. Thirtie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Systems.Phoenix,2009.11Herrere Lopez, S. S
44、ocial Interactions in P2P Lending. ,2009.12Herzenstein M, Andrews R, Dholakia U, et al.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communities. 2008.13Kumar,S. Bank of one: Empirical Analysis of Peer-to-Peer Financial Marketplaces.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AMCIS),2010.
45、14Larrimore L, Jiang L, Larrimore J, et al. Peer to peer le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features, trustworthiness, and persuasion success.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1,39(1):19-37.15Lauri . Puro,J.E.T., Hannele Wallenius. Borrower Decision Aid for People-to-People lend
46、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49),2010.16Meyer T, Heng S, Kaiser S, et al. The power of people: online P2P lending nibbles at banks loan business. E-Banking Snapshot, Deutsche Bank Research,2007.17謝平.互聯網金融模式(msh)研究J.金融(jnrng)研究,2012,(12):11-23.18李伏安(f n).中國金融衍生品的發展與監管J.中國外匯,2006,(05):12-13.19阿拉木斯.第三方網上支付平臺的法律風險J.電子商務,2007,(02):32-37.20宋仁杰,袁海威.第三方支付的新性質界定J.電子商務,2008,(11):68-69.21周納.信任問題談B2C模式電子商務的發展J.商業研究,200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電影藝術解析視與聽》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武漢光谷職業學院《C#程序語言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西工程職業學院《鋼結構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生物醫學光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西安全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建筑物抗震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云南旅游職業學院《vc程序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新生兒疾病篩查健康教育
- 江西理工大學《新聞節目播音主持》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計算機組成原理與匯編語言程序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網絡及其計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6.2數列求和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
- 公司道德和商業行為準則
- 【年產1000噸富硒沙棘果汁工藝生產設計16000字(論文)】
- 2024年湖南高二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英語試卷試題(含答案詳解)
- 汽車維修合作協議書范本
- HG-T 4062-2023 波形擋邊輸送帶
- 中等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20年版)(文本精排版)
- 提水試驗過程及數據處理
- (正式版)SHT 3046-2024 石油化工立式圓筒形鋼制焊接儲罐設計規范
- 呼吸系統(0001)課件
- 2023年第37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江蘇賽區)初賽真題(學生版+解析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