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0595_第1頁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0595_第2頁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0595_第3頁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0595_第4頁
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10595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蘇 軾安徽省定遠中學 陳立新作者 簡 介 他出身于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家庭,父親蘇洵早有文名。 同王安石一樣,蘇軾對北宋的局勢也感到不安。然而由于他所處的中等地主階層的地位,不愿過多觸犯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同時他三十歲以前大部分時間過的書房生活,對社會國家強兼并而引起的危機,遠沒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反對急進措施。王安石變法,他上書反對,被捕入獄,出獄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接觸了下層人民,但政治上的挫折,也助長了他逃避現實,懷才不遇的情緒,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赤壁懷古等名篇。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哲宗即位,舊黨執政,蘇軾被召還

2、朝,任翰林學士,蘇軾在新法推行時雖表示反對,但對有些措施,是表示贊同的。 因此當司馬光等舊黨要廢除一切新法時,蘇軾提出反對,又遭舊黨攻擊。 五十九歲時新黨再度執政,他先后被貶嶺南、海南,生活十分艱苦,但沒有改變他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旺盛的創作力,徽宗即位,他因大赦內遷,次年死于常州,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詩,三百多首詞和許多優美的散文。 元豐二年(1079)七月七日,蘇軾在晾曬書柬時,發現亡故的文與可送給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圖,見物生情,就寫了這篇雜記。文與可生前曾以這樣的竹子為題材,作畫贈與蘇軾,本文即以此畫為線索,敘述作者和文與可的深摯友誼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寫得莊諧相襯,情深意切。 通讀全文,

3、疏通文意,把你在閱讀本文時產生的問題記錄下來。本文側重于闡發“胸有成竹”、“心手相應”的創作思想,還是追述與文與可的深厚友誼?文章主旨寫理還是寫情?本文的體裁是什么?文中記敘了與文與可的哪些事件,分別說明了文與可的什么個性?文章第一節描繪了那幅畫,其用意何在?文章題目既然為“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為何作畫經過描寫甚少?文末作者借曹操與橋玄之事側面反映了自己與文與可的親密,這與文章主旨有何關聯?思考:1本文的體裁是什么?2文中記敘了文與可的哪些事情,說明了文與可是怎樣的一個人?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樣表達這一主題思想的?1文體,雜文;2記敘了文與可厭世俗求畫,不自貴重,說明了他的脫俗淡泊

4、,與蘇軾詩畫互答,說明了他是個才情過人、無拘率直的人;3文章的主旨主要是敘述兩人的深摯友誼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僅僅通過日常趣事來表現兩人的親密無間的關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達兩人的深厚情誼,從而寫出了對文與可的思念和緬懷之情。 檢查預習,讀準下列紅色字的音:與可以書遺余( )近語士大夫( )萃( ) 寒梢( ) 筆硯( )斤斧何曾赦籜龍( ) 噴飯( )疇昔( )wiy告訴告誡cushoyntupnchu 理清全文結構一、闡述文與可繪畫理論與自己的心得體會。二、敘二人詩歌贈答、書札往來,交代筼筜谷偃竹圖的由來。三、述作記緣由,抒悲愴之情。解讀第一段:一.翻譯下列句子1.自蜩腹蛇蚹生而有之也

5、。 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挺直的幾丈高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 2.夫既心識其所以然不學之過也。 既然心里明白應該這樣做,卻不能做到,是由于內外不一,心與手不相適應, 這都是學習不夠的過錯。 解讀第一段:一.翻譯下列句子3.平居自視了然,豈獨竹乎? 平常自己認為很清楚,可事到臨頭忽然又忘記了,難道只有畫竹才是如此嗎? 4.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則非耶? 現在,您在畫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認為是有道者的認識,難道不是嗎?解讀第一段:二.解釋下列句中紅色的詞1.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 乃見其所欲畫者2.乃見其所欲畫者 豈獨得其意 而予亦悔其隨之(游褒禪山記)(副詞,卻 竟然)(就是 就)(代詞

6、,自己)(代詞,他的)(代詞,自己)解讀第一段:三.思考下列問題1.本段可分幾層?各寫了什么? 三層。 文與可的繪畫理論。 自己學習與可畫論的心得。 引用蘇轍的話, 指出與可繪畫技藝的精妙、深邃。解讀第一段:三.思考下列問題2.本段所闡發的創作思想主要是什么? 3.本段引用蘇轍墨竹賦語句的作用是什么? 胸有成竹、心手相應進一步突出文與可畫藝高妙,及自己對他的敬仰之情和知己之感。解讀第一段:三.思考下列問題4.蘇轍引文運用了什么手法? 類比。 庖丁解牛讓文惠君悟出養生之道 輪扁造輪讓齊桓公悟出讀書只能從實踐中體會 與可畫竹形、神兼備有道者 1.對下列句子中紅色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7、.襪材當萃于子矣 (萃:聚集)B.書尾復寫一詩,其略云 (略:簡略,與“詳”相對)C.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 (妄:荒謬)D.蘇子辯矣 (辯:有口才) B 大概,大致 解讀第二段一、完成下列各題2下列各組句子中,紅色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B.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 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C.與可無以答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D.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窺父不在,竊發盆 B 都是 “贊 同,同意” 踩 跟蹤,追隨 都是 “沒有用來”的意思都是 “打開”的意思 3.本段追憶了與文與可交往的幾件事?表現了文與可是怎樣的

8、人?三件趣事。第一件事突出漠視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第二件事明確提出了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學觀點第三件事稱贊其為官清廉、不貪圖奢侈享樂的品格。解讀第三段 :1、 文末作者借曹操與橋玄之事側面反映了自己與文與可的親密,這與文章主旨有何關聯?2、.文章題目既然為“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為何作畫經過描寫甚少?點明主旨。作為一篇繪畫題記,大多要描述畫面的形象,敘說畫家作畫的過程,交代收藏者的得畫經歷,總之,不外以鑒賞、考訂為主要內容。而蘇軾這篇筼筜谷偃竹,卻不是一般的繪畫題記,它實際上是一篇紀念文章,是表現對于一位詩人而兼書畫家的朋友、親戚的追懷、悼念,因此就不能不打破一般繪畫題記的常規寫法。3下列句

9、子分別編為四組,全能體現藝術創作思想的一組是(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 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 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 A. B. C. D. A胸有成竹心手相應尺幅千里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先總結文與可的繪畫理論,陳述自己的體會和主張;再借子由的話進一步贊賞文與可的繪畫技巧,指

10、出意與道的密切聯系;然后介紹文與可畫竹逸事和平易而不從俗的品德,回憶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說明寫作此文的緣由。B.本文通過記述文與可將求畫者的縑素視為襪材,關于“萬尺竹”的辯論,以詩畫互贈引起的笑談等軼事表現了文與可豁達、爽朗、風趣的個性,以及與作者親厚無間的情誼。C.“畫竹”是本文的線索,本文記述文與可畫竹的情形,以充滿感情的筆觸回憶兩人的交往,以及文與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從文與可的創作經驗中總結出藝術創作的規律,熔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D.作者與子由皆從文與可學畫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與法兼得。 D 文中有“子由未嘗畫也”為依據 本文反映了蘇軾散文的什么特點? 這篇文章表達方式自

11、由、靈活,語言凝練、生動。本文以抒情為主,兼具敘事和說理。情的抒發較為含蓄,敘事描寫語言明快、活潑、幽默,對詩、賦、文及典故的引用自然、貼切,如信手拈來,揮灑自如。充分體現出作者的詼諧、睿智與達觀,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內涵,提高了其高雅的品位。本文正是他“隨物賦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典范之作。本文的文法:(1)、在平常的戲語中見出真情。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確實頗多詼諧之語,寫得妙趣橫生,在戲語中見出作者于文與可的“親厚無間”。(2)、以喜襯悲,也益見其悲,較好地體現了藝術的辯證法。(3)、語言天然本色,樸素清新。全文好似從作者胸中自然流出,滔滔汩汩,毫無滯礙;所用語言不加雕琢,文從字順,活潑

12、流暢,正如明代王舜俞所說:“文至東坡真不須作文,只隨便記錄便是文。”蘇長公小品。(4)、無論是書寫人生感慨、記述身邊瑣事,還是發表藝術見解、描述風土人情,都給人真情袒露、曲折盡義之感。特別是“胸有成竹”“意在筆先”等創作規律,更成為文藝創作的經典理論。主旨:主要是敘述兩人的深摯友誼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僅僅通過日常趣事來表現兩人的親密無間的關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達兩人的深厚情誼,從而寫出了對文與可的思念和緬懷之情。 指出下列語句的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1、 與可沒與陳州:2、 少縱即逝矣:1、 初不自貴重:2、 月落庭空影許長:3、 廢卷而哭失聲:4、 吾將以為襪:5、 發函得詩:6、 而讀書

13、者與之:7、 以書遺余曰:沒,通“歿”,死亡 少,通“稍”,稍微 貴重,古:看重;今,價值高 許,古:這樣;今,也許廢,古:停下,放下;今,廢棄 以為,古:把當作;今,認為發,古:打開;今:發送 與,古:贊成;今:給 遺,古:贈送;今:遺失指出下列詞類活用的現象(1) 吾將買田而歸老焉:(2) 余因而實之:(3) 與可厭之: (4)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 (5) 初不自貴重:形容詞做動詞 ,老,養老形容詞做動詞 ,實,證實形容詞做動詞 ,厭,厭惡名詞作狀語,蜩腹蛇腹,像蟬破殼而出,蛇腹長出鱗一樣。 劍拔,像劍拔出鞘一樣 意動用法 ,貴重,以為貴重,覺得貴重指出下列文言虛詞的含義1、 然

14、 自視了然: 予不能然也: 然二百五十匹絹:2、 以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 與可以書遺予曰: 吾將以為襪:3、 之 竹之始生: 一寸之萌耳: 生而有之也: 臨事忽喪之: 士大夫傳之: 而讀書者與之:的樣子 這樣 然而 把把 把當作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的代詞,代節葉 語氣助詞,補足音節 代詞,指與可之言 代詞,代輪扁講的道理 4、 于 與可沒于陳州:5、 其 乃見其所欲: 以追其所見: 其所以然: 豈獨得其意: 6、 而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生而有之也: 廢卷而哭失聲:在,表地點 代詞,代“畫家” 代詞,代提到的事情 代詞,代文與可 但是,表轉折 就,表承接 代詞,代“畫家” 表

15、并列 1、 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 2、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3、足相躡于其門 4、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5、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6、 吾將以為襪7、 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8、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9、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10、輪扁,斫輪者也 11、豈復有竹乎:12、世豈有萬尺竹哉?判斷句 省略句 定語后置 狀語后置 固定句式 豈乎?:哪里呢? 豈哉?:哪里呢? 省略句 省略句 判斷句 判斷句 狀語后置 狀語后置 1、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2、 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3、 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

16、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譯:從蟬破殼而出、蛇長出鱗一樣的狀態,直至像劍拔出鞘一樣長到八尺高,都是一生長就有的。 譯:如今畫竹的人都是一節節地畫它,一葉葉地堆積它,這樣哪里還會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 譯:既然心理已經明白這樣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這樣,是由于內外不一,心與手不相適應,沒有學習的過錯。 4、 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 6、襪材當萃于子矣。 7、蘇子辯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 譯: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構思,但是做起來不熟練的,平常自己認為很清楚,可事到臨頭忽然又

17、忘記了,這種現象難道僅僅是畫竹才有嗎? 譯:如今您寄托意蘊在這幅竹畫上,我認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難道不是嗎? 譯:做襪子的材料將匯集到您哪里去了。 譯:蘇先生可真會說啊!但二百五十匹絹,我將用他們買些田回家養老啊! “為”的意義和用法1.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動詞,描畫,勾勒。名詞代詞前,后無動詞)2.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動詞,寫作)3.余為徐州(當、做,可譯為到某地做官)4.而予以為有道者(動詞,認為)5.吾將以為襪(以之為,把當作 ) 其它重點掌握詞語1.為墨竹賦以遺與可:給與,饋贈。2.投諸地而罵:兼詞,之于。3.以為口實:話柄。4.而讀書者與之:許可,答應。5.余因而實之:證實。6.

18、月落庭空影許長:形容詞前,如此的,這樣的。7.近語士大夫:讀玉音,對某某說。8.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副詞,就。9.而余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從前。 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始見于南宋(林景熙:霽山集五云梅舍記)。在此之前,唐代詩人元結丐論曾以山水、松竹、琴酒為三友;宋代蘇軾題文與可畫一詩以松、竹、石為三友。中國古代稱帝王和貴族男子為君子,后泛稱德才兼備的人。“四君子”是梅、蘭、竹、菊的合稱。所謂君子,是對人的美稱,比喻人格高尚,學識高深,舉止文雅。文人畫家寄寓感情,把梅蘭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化。梅花沖寒斗雪,有冰肌玉骨之姿,先眾花而報春;蘭生群山深谷,不慕榮利,長葉臨風瀟灑;菊花不與群花爭艷,深秋獨傲霜枝。“歲寒三友” 與“四君子” 而竹子,以其虛心挺直、高風亮節的特性,一向作為我們中華民族虛懷若谷、發奮進取的崇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