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醫院感染的診斷崗前培訓_第1頁
常見醫院感染的診斷崗前培訓_第2頁
常見醫院感染的診斷崗前培訓_第3頁
常見醫院感染的診斷崗前培訓_第4頁
常見醫院感染的診斷崗前培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2-1-41我國已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 1997年9月由中華醫院感染管理學會審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 2001年1月2日衛生部頒發的(衛醫發20012號)文件: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是我國目前正在執行中的文件。 2022-1-42醫院感染的定義 醫院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感染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后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人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醫院感染。2022-1-43醫 院住 院 病 人ABC潛伏期潛伏期陪護、探視、醫務人員D2022-1

2、-44一、下列情況屬于醫院感染 1無明確潛伏期的感染,規定入院48小時后發生的感染為醫院感染;有明確潛伏期的感染,自人院時起超過平均潛伏期后發生的感染為醫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與上次住院有關。2022-1-45 3在原有感染基礎上出現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膿毒血癥遷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體基礎上又分離出新的病原體(排除污染和原來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兒在分娩過程中和產后獲得的感染。2022-1-46 5由于診療措施激活的潛在性感染,如皰疹病毒、結核桿菌等的感染。 6醫務人員在醫院工作期間獲得的感染。2022-1-47二、下列情況不屬于醫院感染 1皮膚粘膜開放性傷口只有細菌定植而無炎

3、癥表現。 2由于創傷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產生的炎癥表現。 3新生兒經胎盤獲得(出生后48小時內發病)的感染,如單純皰疹、弓形體病、水痘等。2022-1-48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醫院內急性發作。 醫院感染按臨床診斷報告,力求做出病原學診斷。2022-1-49 高度危險性物品:指接觸破損的皮膚或粘膜及進入體內無菌部位的物品,包括所有的外科手術器械、針頭、注射器、靜脈和尿道插管、注射液體及器官移植物等。 保護性隔離措施:是指為預防高度易感病人受到來自其他病人、醫務人員、探視者及病區環境中各種條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而采取的隔離措施。醫院感染的幾個名詞解釋2022-1-410 外源性醫院感染:又稱醫

4、院交叉感染,指病原體來自病人以外的環境和人員,如由其他病人、工作人員、物品以及醫院環境引起或間接感染。 內源性醫院感染:又稱自身醫院感染,是指病原體來自病人自身體內和體表,多數為在人體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正常情況下對人體無感染力,當它們與人體之間的平衡被打破時就成為條件致病菌,造成各種內源性感染。2022-1-411呼吸系統感染 一、下呼吸道感染 在我國約占醫院感染的23.4-42%,居第一位,在美國居第二位,死亡率均居首位。機械通氣患者中醫院內肺炎發病率最高。 (一)病原微生物:常以細菌、真菌、病毒為主,70%為桿菌,綠膿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見。2022-1-412 (二)危險因素: 內源

5、性危險因素:高齡、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功能受損、意識障礙、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等。 外源性危險因素:手術、氣管插管、使用呼吸機、使用治療性儀器、長時間住院、住ICU病房、醫源性交叉感染等。2022-1-413(三)臨床診斷: 符合下述兩條之一即可診斷下呼吸道感染。 1患者出現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現濕羅音,并有下列情況之一: (1)發熱。 (2)白細胞總數和(或)嗜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 (3)X線顯示肺部有炎性浸潤性病變。2022-1-4142慢性氣道疾患患者穩定期(慢性支氣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氣腫、哮喘、支氣管擴張癥)繼發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學改變或X線胸片顯示與入院時比較有明顯改變或新病變。20

6、22-1-415(四)病原學診斷: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六條之一即可診斷。 1.經篩選的痰液,連續兩次分離到相同病原體。 2.痰細菌定量培養分離病原菌數 106cfuml。 3.血培養或并發胸腔積液者的胸液分離到病原體。 2022-1-416 4.經纖支鏡或人工氣道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數105cfum1;經支氣管肺泡灌洗(BAL)分離到病原菌數104cfum1;或經防污染標本刷(PSB)、防污染支氣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離到病原菌,而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氣管擴張者病原菌數必須103cfum1。2022-1-417 5.痰或下呼吸道采樣標本中分離到通常非呼吸道定

7、植的細菌或其它特殊病原體。 6.免疫血清學、組織病理學的病原學診斷證據。2022-1-418血液系統感染 一、血管相關性感染 血管相關感染是指由于血管內留置導管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急性感染。 (一)病原微生物 表皮葡萄球菌、金葡菌、大腸桿菌等多見,靜脈高營養時,真菌感染也常見。2022-1-419 (二)危險因素 、導管皮膚入口、接頭污染、血源感染和輸液污染。 、輸入刺激性的藥物。 、使用組織相溶性差或制作粗糙的導管。 、免疫力下降或全身抵抗力下降者。2022-1-420 (三)臨床診斷 符合下述三條之一即可診斷。 1.靜脈穿刺部位有膿液排出,或有彌散性紅斑(蜂窩組織炎的表現)。 2.沿導管的皮

8、下走行部位出現疼痛性彌散性紅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 3.經血管介入性操作,發熱38,局部有壓痛,無其它原因可解釋。2022-1-421 (四)病原學診斷 導管尖端培養和域血液培養分離出有意義的病原微生物。2022-1-422 二、敗血癥 細菌進入血液并生長繁殖產生內(外)毒素所引起的全身感染稱敗血癥。 醫院敗血癥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原發性敗血癥是指發生在入院后其原發病灶不明顯而僅血中培養出陽性菌株。 繼發性敗血癥是指有原發感染灶者。2022-1-423 (一)流行病學 、原發性敗血癥90%由克雷伯桿菌引起,其次為腸桿菌、沙雷氏菌和假單胞菌等。 、繼發性敗血癥大多數是由術后傷口、腹腔、尿路及肺

9、部感染引起。一般病死率明顯高于原發性。2022-1-424(二)危險因素 、接受侵入性操作,如輸血輸液、動脈導管、血透等。 、老年病人、嬰兒:有研究顯示,月齡周歲患兒院內菌血癥發生率最高。 、醫療儀器、設備、血壓監測器的污染。2022-1-425 (三)臨床診斷 發熱38或低體溫36,可伴有寒戰,并合并下列情況之一: 1、有人侵門戶或遷徙病灶。 2、有全身中毒癥狀而無明顯感染灶。 3、有皮疹或出血點、肝脾腫大、血液中性粒細胞增多伴核左移,且無其它原因可以解釋。2022-1-426 4、收縮壓低于12kpa(90mmg)或較原收縮壓下降超5.3kPa(40mmg)。 (四)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基

10、礎上,符合下述兩條之一即可診斷: 1、血液培養分離出病原微生物。 2、血液中檢測到病原體的抗原物質。2022-1-427 三、輸血相關性感染 (一)流行病學特點 可通過輸血傳播感染: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庚型)、愛滋病、巨細胞病毒感染、病毒感染、登革熱、成人細胞白血病、瘧疾、梅毒、鼠咬熱、弓形體病、巴貝蟲病和菌血癥等。2022-1-428 (二)臨床診斷 必須同時符合下述三種情況才可診斷。 、從輸血至發病,或從輸血至血液中出現病原免疫學標志物的時間超過該病原體感染的平均潛伏期。 、受血者受血前從未有過該種感染,免疫學標志物陰性。2022-1-429 、證實供血員血液存在感染性物質,如:

11、血中查到病原體、免疫學標志物陽性、病原DNA或RNA陽性等。 (三)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四條之一即可診斷: 、血液中找到病原體。2022-1-430 、血液特異性病原體抗原檢測陽性,或其血清在IgM抗體效價達到診斷水平,或雙份血清IgG呈4倍升高。 、組織或體液涂片找到包涵體。 、病理活檢證實。2022-1-431消化系統感染 一、感染性腹瀉 醫院獲得性感染性腹瀉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發生的急性感染性胃腸炎。 感染性腹瀉屬散發性發病。 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病集中,常以暴發和集體發作形式出現,但其臨床表現與感染性腹瀉相同,可視它屬感染性腹瀉的一種類型。2022-1-432 (一)病原微生

12、物 細菌沙門菌、志賀菌、致病性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耶爾森菌、金葡菌等。 病毒輪狀病毒、柯薩奇病毒等。 真菌白色念珠菌等。 原蟲隱孢子蟲等。 感染源:病人、陪住者、醫護人員不嚴格洗手、醫療器械消毒不嚴、食物污染等。2022-1-4332022-1-434 (二)危險因素 、內在性 免疫機制損傷:骨髓移植者發生率40%. 胃酸濃度降低或缺乏:抗酸藥、胃切者。 胃腸動力降低和腸道菌群改變。 、外在性 住ICU病房、接受插管、抗菌藥物應用等。2022-1-435 (三)臨床診斷 符合下述三條之一即可診斷。 1.急性腹瀉,糞便常規鏡檢白細胞10個高倍視野。 2.急性腹瀉,或伴發熱、惡心、嘔吐、腹痛等。

13、3.急性腹瀉每天3次以上,連續2天,或1天水瀉5次以上。2022-1-436 (四)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四條之一即可診斷。 1.糞便或肛拭子標本培養出腸道病原體。 2.常規鏡檢或電鏡直接檢出腸道病原體。 3.從血液或糞便中檢出病原體的抗原或抗體,達到診斷標準。 4.從組織培養的細胞病理變化(如毒素測定)判定系腸道病原體所致。2022-1-437 二、抗菌藥物相關性腹瀉 是由于艱難梭菌引起的一種腸炎,表現為假膜性腸炎和腹瀉。 (一)流行病學特點 、患者中艱難梭菌檢出率2956%。 、艱難梭菌是產芽胞厭氧菌,是腸道正常菌群。 、病人及無癥狀帶菌者是傳染原。2022-1-438 (二

14、)危險因素 、長期應用抗菌藥物是主要危險因素。 、胃腸道操作、應用腸蠕動抑制藥、老年人、嚴重基礎疾病。 (三)臨床診斷 近期曾應用或正在應用抗生素,出現腹瀉,可伴大便性狀改變如水樣便、血便、粘液膿血便或見斑塊條索狀偽膜,可合并下列情況之一:發熱38。 腹痛或腹部壓痛、反跳痛。 周圍血白細胞升高。2022-1-439 (四)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三條之一即可診斷。 1.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調或培養發現有意義的優勢菌群。 2.如情況許可時作纖維結腸鏡檢查見腸壁充血、水腫、出血,或見到2mm-20mm灰黃(白)色斑塊偽膜。 3.細菌毒素測定證實。2022-1-440 三、急性病毒性肝炎 醫

15、院內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源于亞臨床感染及病毒攜帶者(病人和醫務人員)造成的污染和傳播。 已發現的病毒性肝炎有種,1994年發現的己型和1995年發現的庚型了解尚少。 乙、丙、丁、庚型主要通過血液和體液傳播,甲、戊型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2022-1-441 (一)流行病學 、傳染源:甲、戊型為急性及亞急性臨床感染者,一般在潛伏期和發病初期傳染性最強,糞便傳染性最大。 、傳播途徑:糞-口傳播。2022-1-442 (二)危險因素 、易感者:幼兒、非流行區病人普遍對甲肝病毒易感。感染甲肝病毒一般可獲終生免疫,感染戊肝病毒后免疫僅年左右。 、食用或接觸被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或用品。 、接受內窺鏡檢查。20

16、22-1-443 (三)臨床診斷 有不潔食物史、肝炎接觸史,出現下述癥狀或體征中任何兩項并有肝功能異常,而無其它原因解釋。 發熱、厭食、惡心嘔吐、肝區疼痛、黃疸 (四)病原學診斷 在臨床診斷基礎上,血清甲、戊等任何一種肝炎病毒活動性標志物陽性。2022-1-44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中樞神經系統(CNS)感染,包括各種病原體所至的腦膜炎、腦炎、腦膿腫、硬膜下積液、腦室分流術后感染等。醫院內發生的CNS感染以細菌性腦膜炎多見,病死率高,且存活者中約3550%有不同程度后遺癥。2022-1-445 一、病原微生物 多來自自身正常寄生菌的移位、病灶擴散、潛在感染活化,也可來自于外環境。 以上為桿菌,嬰

17、幼兒在肺炎基礎上發生者多為肺炎球菌。 介入操作所至者半數以上為桿菌。 長期應用廣譜抗菌藥物、營養狀況差、糖尿病及輸注性感染者可發生真菌感染。2022-1-446 二、危險因素 、神經外科病人:意識障礙、多次手術、術前有感染、急診手術、手術時間h、留置導管、腦脊液漏等。 、接受神經系統侵入性診療操作。 、新生兒及老年人免疫機能受損,慢性病等。2022-1-447 三、感染途徑 、血行擴散:新生兒、嬰幼兒、老年人、糖尿病人、心內膜炎者常見。 、臨近感染灶遷延:常為耳源性感染后侵入。 、直接感染:開放性顱腦外傷或手術、穿刺、引流等器械直接感染。 、潛在性感染的病原體被激活:當免疫力低下時,某些感染后

18、被抑制的病原體(如病毒)可能重新活化。2022-1-448 四、臨床診斷 符合下述三條之一可診斷細菌性腦膜炎、腦室炎。 1.發熱、顱高壓癥狀(頭痛、嘔吐、嬰兒前鹵張力高、意識障礙)之一、腦膜刺激征(頸抵抗、布、克氏征陽性、角弓反張)之一、腦脊液(CSF)炎性改變。2022-1-449 2.發熱、顱高壓癥狀、腦膜刺激癥、及腦脊液白細胞輕至中度升高,或經抗菌藥物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腦脊液恢復正常。 3.在應用抗生素過程中,出現發熱、不典型顱高壓癥狀體征、腦脊液白細胞輕度增多,并具有下列情況之一:2022-1-450 (1)腦脊液中抗特異性病原體的IgM達診斷標準,或IgG呈4倍升高,或腦脊液涂片找

19、到細菌。 (2)有顱腦侵襲性操作(如顱腦手術、顱內穿刺、顱內植人物)史,或顱腦外傷或腰椎穿刺史。 (3)腦膜附近有感染灶(如頭皮切口感染、顱骨骨髓炎等)或有腦脊液漏者。 (4)新生兒血培養陽性。2022-1-451 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三條之一即可診斷。 1.腦脊液中培養出病原菌。 2.腦脊液病原微生物免疫學檢測陽性。 3.腦脊液涂片找到病原菌。2022-1-452 符合下述兩條之一可診斷顱內膿腫(包括腦膿腫、硬膜下和硬膜外膿腫等) 1.發熱、顱高壓癥狀之一、顱內占位體征(功能區定位征),并具有以下影像學檢查證據之一: (1)CT掃描。 (2)腦血管造影。 (3)核磁共振掃描。

20、 (4)核素掃描。 2.外科手術證實。2022-1-453 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基礎上,穿刺膿液或組織活檢找到病原體,或細菌培養陽性。2022-1-454泌尿系統感染 一、流行病學特點 美國35.0%-45.0%,居該國第一位。 中國20.8%-31.7%,居本國第二位。 70-80%為桿菌,以腸桿菌科和假單胞菌屬為主。 無癥狀菌尿癥的存在,實際感染率更高。2022-1-455 二、危險因素: 、尿路器械檢查與感染發生 導尿或使用尿路器械史 20%-60% 無尿道插管史 1.4%-2.9% 暫時性一次性導尿 1%5% 開放性留置導尿4天 100% 、泌尿系統疾病 泌尿系畸形、尿路梗阻、輸尿管逆

21、流、結石。 、其它 生殖道手術或其它外科手術的感染。2022-1-456 三、臨床診斷 患者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或有下腹觸痛、腎區叩痛,伴或不伴發熱,并具有下列情況之一: 1.尿檢白細胞男性5個高倍視野,女性10個高倍視野,插導尿管患者應結合尿培養。 2.臨床已診斷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療有效而認定的泌尿道感染。2022-1-457 四、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四條之一即可診斷。 1.清潔中段尿或導尿留取尿液(非留置導尿)培養球菌數104cfuml、桿菌數105cfum1。 2.恥骨聯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養細菌數103cfuml。2022-1-458 3.新鮮尿液

22、標本經離心,應用相差顯微鏡檢查(1400),在30個視野中有半數視野見到細菌。 4.無癥狀性菌尿癥:患者無癥狀,但在近期(通常為1周)有內鏡檢查或留置導尿史,尿液培養球菌數104cfuml、桿菌數105cfum1,應視為泌尿系統感染。2022-1-459 五、預防措施 、嚴格掌握尿路檢查及插管適應癥。 、應用陰莖套導尿、間歇性導尿。 、盡量減少導尿管留置時間。 、嚴格導尿管插入和護理的無菌技術。 、盡量使用一次性導尿管和集尿系統。 、不提倡預防使用抗菌藥物或在尿道口使用抗菌軟膏。 、不提倡沖洗導尿管和更換導尿管,也不宜頻繁進行尿細菌檢測。2022-1-460手術部位感染 一、概念 指切口皮膚、

23、皮下組織及手術所打開或操作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是外科手術后最常見的感染。 國外:5.121.9% 國內:1318% 其中6080%為切口局部感染。2022-1-461 二、病原微生物 多為細菌,常為醫院感染的流行菌株。 銅綠假單胞菌、沙雷菌和某些噬菌體型的葡萄球菌等常見。 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致病菌也在發生變遷。 多數細菌具有耐藥性,且對消毒劑和滅菌措施抵抗力較強。2022-1-462 三、危險因素 術前危險因素 、患者因素:肥胖、營養不良、慢性疾病、粒細胞減少、嚴重嗜煙、酗酒、術前住院時間長等。 、病種和部位:不同的病種和不同部位的皮膚切口感染發生率不同;涉及或切除有腔器官時,感染發生率增

24、加35倍。 、醫療因素:術前應用激素或放療、咽喉手術前氣管切開、抗生素預防應用不當等。2022-1-463 術中危險因素 、手術類型:如腸道手術、創傷大的手術、時間長的手術感染發生率高;手術時間延長1h感染率可增加1倍。 、外科技術:忽視無菌操作、組織處理不當、止血不徹底、切口沖洗不夠、縫合部位缺血、引流管放置不當等。 術后危險因素 營養不良、代謝紊亂、引流不暢、病室處理不善等2022-1-464 四、臨床診斷 (一)表淺手術切口感染 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膚和皮下組織,感染發生于術后30天內。 具有下述兩條之一即可診斷: 1.表淺切口有紅、腫、熱、痛,或有膿性分泌物。 2.臨床醫師診斷的表淺切口

25、感染。2022-1-465 (二)深部手術切口感染 無植入物手術后30天內、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臟瓣膜、人造血管、機械心臟、人工關節等)術后1年內發生的與手術有關并涉及切口深部軟組織(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符合上述規定,并具有下述四條之一即可診斷。 1.從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膿液,感染性手術后引流液除外。2022-1-466 2.自然裂開或由外科醫師打開的切口,有膿性分泌物或有發熱38,局部有疼痛或壓痛。 3.再次手術探查、經組織病理學或影像學檢查發現涉及深部切口膿腫或其它感染證據。 4.臨床醫師診斷的深部切口感染2022-1-467 (三)器官(或腔隙)感染 無植入物手術后30天內、有植

26、人物手術后1年內發生的與手術有關(除皮膚、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符合上述規定,并具有下述三條之一即可診斷。 1.引流或穿刺有膿液。2022-1-468 2.再次手術探查、經組織病理學或影像學檢查發現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證據。 3. 由臨床醫師診斷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五、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基礎上,細菌培養陽性。2022-1-469 六、預防措施 術前 、認真做好術前清潔和術野皮膚準備 、對污染手術、結腸手術、全身情況較差者、人造物留置手術等可于圍術期預防用抗菌藥物。 、腸道準備:術前口服抗菌藥物可使結腸中病原菌顯著減少,并予無渣飲食和腸道灌洗。2022-1-470

27、 術中 、手術人員:進入手術室嚴格按規定更換鞋、帽等服裝,患感染性疾病嚴禁進入手術室。 、手術技巧:熟練的手術操作、正確放置引流管等可明顯減少手術部位感染。 、手術室管理:嚴格控制室內人員,做好手術環境和手術器械的消毒與滅菌管理,執行嚴格的監控措施。2022-1-471 術后 、切口縫合后應敷蓋吸附能力較好的敷料,滲濕后應立即更換。 、換藥時嚴格無菌操作。 、及時反饋手術切口感染監控情況。2022-1-472皮膚軟組織感染 是常見的醫院獲得性感染。 資料統計顯示據醫院感染的第位。 患病者體質差時容易引起全身播散甚至敗血癥。 一、病原微生物 常見有金葡菌、化膿性鏈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其

28、它腸桿菌屬等2022-1-473 二、危險因素 、有糖尿病、腎病、貧血等慢性疾病史者。 、接受放療、化療、免疫抑制劑治療的患者。 、抵抗力低下者如老年人和小兒。 、接受各種插管的病人。2022-1-474 三、臨床診斷 (一)皮膚感染 符合下述兩條之一即可診斷。 1. 皮膚有膿性分泌物、膿皰、癤腫等。 2. 患者有局部疼痛或壓痛,局部紅腫或發熱,無其它原因解釋者。2022-1-475 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兩條之一即可診斷。 1.從感染部位的引流物或抽吸物中培養出病原體。 2.血液或感染組織特異性病原體抗原檢測陽性。2022-1-476 (二)軟組織感染 軟組織感染包括:壞死性筋

29、膜炎、感染性壞疽、壞死性蜂窩組織炎、感染性肌炎、淋巴結炎及淋巴管炎。 符合下述三條之一即可診斷。 1.從感染部位引流出膿液。 2.外科手術或組織病理檢查證實有感染。 3.患者有局部疼痛或壓痛、局部紅腫或發熱,無其它原因解釋。2022-1-477 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基礎上,符合下述兩條之一即可診斷: 1.血液特異性病原體抗原檢測陽性,或血清IgM抗體效價達到診斷水平,或雙份血清IgG呈4倍升高。 2.從感染部位的引流物或組織中培養出病原體。2022-1-478 (三)褥瘡感染 褥瘡感染包括:褥瘡淺表部和深部組織感染。 符合下列條件可診斷 褥瘡局部發紅、壓痛或褥瘡邊緣腫脹,并有膿性分泌物。 病原學診斷 臨床診斷基礎上,分泌物培養陽性。2022-1-479出現醫院感染病例時要報告 報告程序: 填寫醫院感染病例報告卡或手術切口感染病例報告卡 填寫科室醫院感染監控紀錄本 將報告卡交醫院感染管理科2022-1-480我院的醫院感染病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