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_第1頁
第十章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_第2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0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十章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情緒情感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兒童心理、行為有著重大影響。兒童年齡越小,這種影響就越大。本章將涉及以下內容:情緒情感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的發生與分化;學前兒童幾種基本情緒(哭、笑、恐懼和依戀)及高級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發展;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趨勢等。學習者應重點掌握情緒情感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趨勢,了解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的發生、分化以及幾種基本情緒和高級情感的發展狀況。第一節情緒情感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一、情緒的動機作用情緒是兒童認知和行為的喚起者與組織者,也就是說情緒對嬰

2、幼兒心理活動和行為具有非常明顯的動機和激發作用。嬰幼兒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情緒色彩非常濃厚。情緒直接指導、調控著兒童的行為,驅動、促使著兒童去作出這樣或那樣的行為,或不去作某種行為。例如,讓兒童學會早上來園時跟老師說:“早上好”,下午離園時說“再見”,結果許多兒童先學會說“再見”,而問“早上好”則較晚才學會。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兒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離,缺乏向老師問早的良好情緒和動機,下午則愿意立即隨父母回家,所以趕快說“再見”。雖然同樣是學說話,在不同情緒影響下,學習效果并不相同。到了學前晚期,情緒對行為的動機作用仍然相當明顯。二、情緒對認知發展的作用情緒與認知之間關系密切,一方面,情緒是隨著認知

3、的發展而分化和發展,另一方面,情緒對兒童的認知活動及其發展起著激發、促進作用,或抑制、延緩作用。孟昭蘭曾以嬰幼兒為被試,研究了不同情緒狀態包括了快樂、痛苦、興趣、懼怕、憤怒和大怒等,對其智力操作活動的影響。結果表明,嬰幼兒不同情緒狀態對其智力操作的影響是明顯不同的,具有顯著的差別。具體表現為: 在外界新異刺激作用下,嬰幼兒的情緒可以在興趣與懼怕之間浮動。當這種不穩定狀態游離到興趣一端時,激發兒童探索活動;當游離到懼怕一端時,則引起逃避反應。 愉快情緒有利于嬰幼兒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懼怕等對嬰幼兒智力操作不利。不同性質的情緒對嬰兒智力操作影響不同。積極情緒起推動、促進的作用,而消極情緒起破

4、壞、干擾的作用。 同一情緒在不同強度水平時對智力操作效果的影響也不同。過低或過強的情緒水平不如適中的情緒狀態,后者才能導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愉快情緒強度差異與操作效果間呈倒U字相關,即適中的愉快情緒能使智力操作達到最優。 痛苦、懼怕情緒強度差異與操作效果間呈直線相關,即痛苦、懼怕強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隨其強度的增加而下降。總之,不同性質和不同強度水平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著不同程度的推進或破壞的作用,直接影響著智力活動的效果。三、情緒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外部表現,即表情,它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嬰幼兒與人的交往中,尤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新生兒幾乎完

5、全借助于他的面部表情、動作、姿態及不同的聲音表情等,與成人進行著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引起其與成人的交往,或者維持、調整交往。兒童在掌握語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為交際的工具,在嬰幼兒初步掌握語言之后,表情始終仍是嬰幼兒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和語言一起共同實現著兒童與成人、兒童與同伴間的社會性交往。四、情緒對兒童個性形成的作用嬰幼兒是個性形成的奠基時期,兒童情緒情感對其具有重要影響。兒童在與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觸中,逐漸形成了對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緒態度。兒童經常、反復受到特定環境刺激的影響,反復體驗同一情緒狀態,這種狀態就會逐漸穩固下來,形成穩定的情緒特征,而情緒特征正是個性性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

6、分。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學前兒童的情緒情感對其心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而廣泛的意義,影響、涉及到兒童心理的諸多方面的發展。第二節學前兒童情緒的發生和分化一、情緒的發生觀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兒童出生后就有情緒。初生的嬰兒即可有情緒反應,如新生兒或哭,或安靜,或四肢舞動等,可以稱為原始的情緒反應。X-*-I/_經過多年的研究,現在人們普遍傾向認為,原始的、基本的情緒是進化來的,是不學就會的,天生的,兒童先天就有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與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有直接關系。/F-III二、初生情緒的分化性JJ/對初生嬰兒的情緒是否分化,是僅僅只有一般性的、未分化的情緒,還有具有各個分化的、不同的情緒,這一直是個有

7、爭議的課題。下面,我們介紹幾個有代表性的研究。I(一)華生的研究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1919)根據對醫院500多名嬰兒的觀察提出了:新生兒有三種主要情緒,即怕、怒和愛。華生還詳細描述了這些情緒的原因和表現:1怕華生認為新生嬰兒的怕是由于大聲和失持引起的。當嬰兒安靜地躺著時,在其頭部附近敲擊鋼條,會立即引起他的驚跳,肌肉猛縮,繼之以哭;當身體突然失去支持,或身體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嬰兒會發抖、大哭、呼吸急促、雙手亂抓。2怒怒是由于限制兒童運動引起的。如,用毯子把孩子緊緊地裹住,不準活動,嬰兒會發怒,他把身體挺直,或手腳亂蹬。3愛愛由撫摸、輕拍或觸及身體敏感區域產生。如,撫摸孩子的皮膚,或是柔和

8、地輕拍他,會使嬰兒安靜,產生一種廣泛的松弛反應,或是展開手指、腳趾。隨著行為主義的興起,關于新生兒有三大基本情緒的推論也隨著流行起來。但是后來的一些研究都未能證實華生對原始情緒的劃分。有人將新生兒自由落下2尺的距離,85個新生兒只有2個號哭,有些新生兒根本就沒有發生明顯的身體反應。謝爾曼(Shermen1927)曾用四種不同的刺激情境(針刺、過時不喂,身體突然失去支持,束縛手和腳的運動)來引起新生兒的情緒反應,然后叫醫生、大學生進來觀察新生兒的反應情況,要求他們指出嬰兒的哭有什么不同,這些不同的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結果這些觀察者對嬰兒表現出來的情緒以及造成這些反應的可能原因,都未能取得一致意

9、見。因此,一些學者認為新生兒的情緒狀態是籠統的。布里奇斯于1932年提出一個新的觀點:新生兒的情緒只是一種彌散性的興奮或激動,是一種雜亂無章的未分化的反應。主要由一些強烈的刺激引起,包括內臟和肌肉的不協調的反應。在以后學習和成熟的作用下,各種不同的情緒才逐漸分化出來。(三)林傳鼎的研究我國的心理學家林傳鼎于19471948年期間,親身觀察了500多個出生110天的新生兒的動作變化,根據其觀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1963)。他認為,新生兒已具有兩種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緒反應。一種是愉快情緒反應,代表生理需要的滿足(如吃飽、溫暖和舒適等),愉快的反應是一種積極生動的反應,它表現為某些自然動作,尤其是四肢

10、末端的自由動作的增加,且不僵硬;一種是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代表生理需要的未滿足(饑餓、寒冷、疼痛等),其表現是:自然動作的簡單增加,如連續哭叫、腳蹬手刨等。8_-jJ-.I!/I近年,隨著情緒研究技術,特別是早期嬰兒情緒研究技術的發展,借助于新的現代化的研究儀器和客觀化、量化的測量工具,特別是伊扎德利用嬰兒被試所制訂的兩個面部肌肉運動和面部表情模式的測查、分析工具,使得人們得以對早期嬰兒情緒進行廣泛的、客觀的研究。這些年相繼有許多心理學家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獲得了許多實質性的進展。其中最突出、有代表性的是伊扎德所作的研究(1982)。(四)伊扎德的研究伊扎德運用錄像技術和其兩套面部肌肉運

11、動和表情模式測查系統,將新生嬰兒的面部表情進行了全面、詳細的錄像,并進行了精細、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人類嬰兒在其出生時,就展示出了各種不同的面部表情和情緒,它們是驚奇、痛苦、厭惡、最初步的微笑和興趣等五種??偟膩碚f,基于目前的研究,我們可以認為新生嬰兒的情緒反應已經分化。三、兒童情緒的分化嬰兒在出生一段時間后,在成熟和后天環境的作用下,情緒不斷分化,這點是公認的。但是,到底嬰兒在何時出現何種情緒、先后次序如何,則各家意見不同。下面,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有關早期情緒分化的理論。(一)布里奇斯的情緒分化理論布里奇斯的情緒分化理論是早期比較著名的理論。布里奇斯認為,初生嬰兒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動,表現

12、為皺眉和哭的反應;3個月時分化為快樂、痛苦兩種情緒;到6個月時,痛苦又進一步分化為憤怒、厭惡、害怕三種情緒;到12個月時,快樂情緒又分化出高興和喜愛;到18個月時,分化出喜悅與妒忌。布里奇斯的理論在上個世紀80年代伊扎德等提出其理論前,一直為較多的人所接受。但現在這一理論由于缺乏有效判斷情緒反應的客觀指標,難以根據嬰兒情緒反應本身來判別嬰兒情緒,因而受到不少批評。(二)林傳鼎的情緒分化理論該理論認為兒童情緒分化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泛化階段(01歲)這一階段兒童的情緒反應比較籠統,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緒占優勢0.53個月,出現了6種情緒:欲求、喜悅、厭惡、忿急、煩悶、驚駭。但這些情緒

13、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與不愉快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46個月,開始出現由社會性需要引起的喜歡、忿急。2分化階段(15歲)這一階段兒童情緒開始多樣化,從3歲開始,陸續產生了同情、尊重、愛等20多種情感,同時一些高級情感開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3系統化階段(5歲以后)>If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緒生活的高度社會化。這個時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種高級情緒達到一定的水平,有關世界觀形成的情緒初步建立。林傳鼎的情緒發展理論對我國情緒發展研究和理論產生過很大的影響,直到今日,不少觀點,如新生兒已有兩種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緒反應,46個月嬰兒出現與社會性需要有關的情感體驗,社會性需要逐漸在

14、嬰兒情感生活、交流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始終為人們所接受,并不斷為今天的研究證實是正確的。/汽I飛IX"xI:|(三)伊扎德的“情緒動機分化理論”伊扎德是當代美國和國際著名的情緒發展研究專家。他關于嬰兒情緒發展的研究及據此提出的情緒分化理論,在當代情緒研究中有很大的影響。伊扎德認為嬰兒出生時具有五大情緒:驚奇、痛苦、厭惡、最初步的微笑和興趣;46周時,出現社會性微笑;34個月時,出現憤怒、悲傷;57個月時,出現懼怕;68個月時,出現害羞;半歲1歲,出現依戀,分離傷心、陌生人恐懼;1.5歲左右,出現羞愧、自豪、驕傲、操作焦慮、內疚和同情等。伊扎德特殊的貢獻在于,編制了面部肌肉運動和表情

15、模式測查系統(最大限度辨別面部肌肉運動編碼系統(Max1979)和表情辨別整體判斷系統(Affex,1980),給表情識別提供了一個客觀依據。他把面部分為三個區域:額眉一鼻根區,眼一鼻一頰區,口唇一下巴區,共列出29種肌肉活動單位,編輯成號,表情是由面孔這三個區域的肌肉運動組合而成的。例如:No.25為額眉區雙眉下壓、聚攏;No.33為眼鼻區一一雙眼變窄、微瞇;No.54為口唇區一一口長大呈矩形,三個組合起來,從Affex中辨別為憤怒的表情。伊扎德的研究較之前人的研究,無論在科學性和可測性上都大大提高了一步,每一種新出現的情緒反應都有一定的具體、客觀指標,易于鑒別、判斷。第三節學前兒童情緒情感

16、發展的一般趨勢學前兒童情緒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三個方面:社會化、豐富和深刻化、自我調節化。一、情緒情感的社會化兒童最初出現的情緒是與生理需要相聯系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逐漸與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社會化成為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1(一)情緒中社會性交往的成分不斷增加學前兒童的情緒活動中,涉及社會性交往的內容,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例如,一個研究發現,學前兒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兒童自己玩得高興時的微笑;第二類,兒童對教師微笑;第三類,兒童對小朋友笑。這三類中,第一類不是社會性情感的表現,后兩類則是社會性的。該研究所得1歲半和3歲兒童三類微笑的次數比較見下表:表11-3-11歲

17、半和3歲兒童三類微笑的比較年齡自己笑對教師笑對小朋友笑總數口次數%次數%次數%次數%!1歲半6755.34738.84J75.791211003歲-11715.6233444.5929839.79749100J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從1歲半到3歲,兒童非社會性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會性微笑的比例則不斷增長。(二)引起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不斷增加引起兒童情緒反應的原因,稱為情緒動因。嬰兒的情緒反應,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相聯系的。例如,溫暖的環境、吃飽、喝足、尿布干凈等,都常常是引起愉快情緒的動因。13歲的兒童情緒反應的動因,除了與滿足生理需要有關的事物外,還有大量與社會性需要有關的

18、事物。但總的來說,在3歲前兒童情緒反應動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滿足是其主要動因。34歲幼兒,情緒的動因處于從主要為滿足生理需要向主要為滿足社會性需要的過渡階段。在中大班幼兒中,社會性需要的作用越來越大。幼兒非常希望被人注意,為人重視、關愛,要求與別人交往。與人交往的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及人際關系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幼兒情緒的產生和性質。成人對幼兒不理睬,之所以可以成為一種懲罰手段,原因即在于此。不僅與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狀況是制約幼兒情緒產生的重要社會性動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狀況也日益成為影響幼兒情緒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見,幼兒的情緒情感與社會性交往、社會性需要的滿足密切聯系,幼兒的情緒情感正日益擺

19、脫同生理需要的聯系,而逐漸社會化,其與成人(包括教師、家長)和同伴的交往密切聯系,社會性交往、人際關系對兒童情緒影響很大,是左右其情緒情感產生的最主要動因。(三)表情的社會化表情是情緒的外部表現。有些表情是生物學性質的本能表現。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掌握周圍人們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會化。兒童表情社會化的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解(辨別)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運用社會化表情手段的能力。1理解(辨別)面部表情的能力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對兒童與成人交往的發展與社會性行為的發展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近1歲的嬰兒已經能夠籠統地辨別成人的表情。例如對他微笑,他會笑,如果接著立即對他拉長臉,作出嚴厲的表情,

20、嬰兒會馬上哭起來。有研究表明,小班的幼兒已經能夠辨認別人高興的表情,對憤怒表情的識別,則大約在幼兒園中班開始。2運用社會化表情的能力富切爾對對520歲先天盲人和正常人面部表情后天習得性的研究發現,最年幼的盲童和正常兒童相比,無論是面部表情動作的數量,還是表達表情的適當程度,都沒有明顯的差別,但是,正常兒童的表情動作數量和表達表情的逼真性,都隨著年齡增長有進步,而盲童則相反。這說明,先天的表情能力只能保持一定水平,如果缺乏后天的學習,先天的表情能力會下降。盲童由于缺乏對表情的人際知覺條件,其表情的社會化受到了障礙。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解釋面部表情和運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長。一般而言

21、,辨別表情的能力一般高于制造表情的能力。二、情緒情感的豐富和深刻化丨I從情緒所指向的事物來看,其發展趨勢是越來越豐富和深刻。(一)豐富所謂情緒的日益豐富,可以說包括兩種含義。其一,情緒過程越來越分化。其二是情緒所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1 情緒過程越來越分化這一點在前面的情緒的分化中已經涉及,剛出生的嬰兒只有少數的幾種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分化、增加。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兒童體驗的事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引起了情感體驗。例如,23歲年幼的兒童,不太在意小朋友是否和他共玩,而對幼兒,小朋友的孤立、不和他玩,以及成人的不理,特別是誤會、不公正對待、批評等,會使幼兒非常傷心。(二)深

22、刻化所謂情感的深刻化是指指向事物的性質的變化,從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內在的特點。如,年幼兒童對父母的依戀,主要由于父母是滿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來源,而年長兒童則已包含對父母的尊重和愛戴等內容。學前兒童情感的深刻化,與其認知發展水平有關。根據與認知過程的聯系,情緒情感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水平:I1與感知覺相聯系的情緒情感F-I/與生理性刺激聯系的情緒,多屬此類。例如,嬰兒聽到刺耳的聲音或身體突然失持,都會引起痛苦和恐懼。I!Z'I2 與記憶相聯系的情緒情感JJ/陌生人表示友好的面孔,可以引起34個月嬰兒的微笑,但對于78個月的嬰兒,則可能引起驚奇或恐懼。這是因為前者的情緒尚未和記

23、憶相聯系,而后者則已有記憶的作用。沒有被火燒灼過的嬰兒,對火不產生害怕情緒,而被火燒灼過的兒童,則會產生害怕情緒。兒童的許多情緒都是條件反射性質的,也就是和記憶相關聯的情緒。3 與想象相聯系的情緒情感兩三歲以后的兒童,常常由于被告知蛇會咬人,黑夜有鬼等,而產生怕蛇、怕黑等情緒,這些都是和想象相聯系的情緒體驗。4與思維相聯系的情緒情感56歲幼兒理解到病菌能使人生病,從而害怕病菌;理解蒼蠅能帶病菌,于是討厭蒼蠅。這些懼怕、厭惡的情緒,是與思維相聯系的情緒。幽默感是一種與思維發展相聯系的情緒體驗。3歲兒童看到鼻子很長的人,眼睛在頭后面的娃娃都報之以微笑。這是兒童理解到“滑稽”狀態,即不正常狀態而產生

24、的情緒表現。幼兒會開玩笑,即出現幽默感的萌芽,是和他開始能夠分辨真假相聯系的。5與自我意識相聯系的情緒情感受到別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對活動的成敗感到自豪、焦慮,對別人的懷疑和妒忌等,都屬于與自我意識相聯系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的發生,更多地不決定于事物的客觀性質,而決定于主觀認知因素。三、情緒情感的自我調節化從情緒的進行過程看,其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受自我意識的支配。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幼兒對情緒過程的自我調節越來越強。這種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情緒的沖動性逐漸減少幼小兒童常常處于激動的情緒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嬰幼兒往往由于某種外來刺激的出現而非常興奮,情緒沖動強烈。兒童的情緒沖動性還常常

25、表現在他用過激的動作和行為表現自己的情緒。比如,幼兒看到故事中的“壞人”,常常會把它摳掉。隨著幼兒腦的發育及語言的發展,情緒的沖動性逐漸減少。幼兒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起初是被動的,即在成人要求下,由于服從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緒。至V幼兒晚期,對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才逐漸發展。成人經常不斷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兒所參加的集體活動和集體生活的要求,都有利于逐漸養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減少沖動性。(二)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嬰幼兒的情緒是非常不穩定的,短暫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但是,總的來說,幼兒的情緒仍然是不穩定、易變化的。嬰幼兒的情緒不穩定,與其情緒情感具有情境性有關。嬰幼兒的情

26、緒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種情緒往往隨著某種情境的出現而產生,又隨著情境的變化而消失。例如,新入園的幼兒,看著媽媽離去時,會傷心地哭,但媽媽的身影消失后,經老師引導,很快就愉快地玩起來。如果媽媽從窗口再次出現,又會引起幼兒的不愉快情緒。嬰幼兒情緒的不穩定還與情緒的受感染性有關。所謂受感染性是指情緒非常容易受周圍人的情緒所影響。新入托的一個孩子哭泣著著媽媽,會引起早已習慣了托兒所生活的其他孩子都哭起來。幼兒晚期情緒比較穩定,情境性和受感染性逐漸減少,這時期幼兒的情緒較少受一般人感染,但仍然容易受親近的人,如家長和教師的感染。因此,父母和教師在幼兒面前必須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K1X"

27、;xI:|(三)情緒情感從外顯到內隱嬰兒期和幼兒初期的兒童,不能意識到自己情緒的外部表現。他們的情緒完全表露于外,絲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飾。隨著言語和幼兒心理活動有意性的發展,幼兒逐漸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及其外部表現。兒童調節情緒的外部表現的能力的發展比調節情緒本身的能力發展得早。往往有這種情況,幼兒開始產生某種情緒體驗時,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直到情緒過程已在進行時,才意識到它。這時幼兒才記起對情緒及其表現應有的要求,才去控制自己。幼兒晚期,能較多地調節自己情緒的外部表現。但其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還常常受周圍情境的左右。嬰幼兒情緒外顯的特點有利于成人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但是,控制調

28、節自己的情緒表現以至情緒本身,是社會交往的需要,主要依賴于正確的培養。同時,由于幼兒晚期情緒已經開始有內隱性,要求成人細心觀察和了解其內心的情緒體驗。第四節學前兒童幾種基本情緒的發展一、哭兒童出生后,最明顯的情緒表現就是哭??薮聿挥淇斓那榫w。哭最初是生理性的,以后逐漸帶有社會性。新生兒的哭主要是生理性的,幼兒的哭,已主要表現為社會性情緒了。新生兒啼哭的原因主要是餓、冷、痛和想睡覺等。也有由其他刺激引起的,例如,環境變了要哭。新生兒還有一種周期性的哭,許多孩子每天晚上都要哭一陣子,這種哭是新生兒在表達內在的需要,也可以說是他的一種放松。刺激太多也容易引起新生兒啼哭。嬰兒啼哭的表情和動作所反映出

29、來的情緒日益分化。隨著孩子長大,啼哭的誘因會有所增加。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啼哭會減少。一方面是由于嬰兒對外界環境和成人的適應能力逐漸增強,周圍成人對嬰兒的適應性也逐漸改善,從而減少了嬰兒的不愉快情緒。另一方面,兒童逐漸學會了用動作和語言來表示自己的不愉快的情緒和需求,取代了哭的表情。笑是愉快情緒的表現,兒童的笑比哭發生的晚。主要有以下類型:1自發性的笑嬰兒最初的笑是自發性的,或稱內源性的笑,這是一種生理表現,而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內源性的笑主要發生在嬰兒的睡眠中,困倦時也可能出現。這種微笑通常是突然出現的,是低強度的笑。其表現,只是卷口角,即嘴周圍的肌肉活動,不包括眼周圍的肌肉活動。這種早期

30、的笑在3個月后逐漸減少。m11出生后一個星期左右,新生兒在清醒時間內,吃飽了或聽到柔和的聲音時,也會本能地嫣然一笑,這種微笑最初也是生理性的,是反射性微笑。2誘發性的笑誘發性的笑和自發性的笑不同,它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它可以分為反射性的和社會性的兩大類。(1)反射性的誘發笑。嬰兒最初的誘發笑也發生于睡眠時間。比如,在嬰兒睡著時,溫柔地碰碰嬰兒的臉頰,或者是撫摸嬰兒的肚子,都可能使其出現微笑。新生兒在第三周時,開始出現清醒時間的誘發笑。例如,輕輕觸摸或吹其皮膚敏感區45秒,兒童即可出現微笑。這些誘發性的微笑都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會性微笑。(2)社會性的誘發笑。研究發現,從第五周開始,嬰兒對社會性

31、物體和非社會性物體的反應不同,人的出現,包括人臉、人聲,最容易引起嬰兒的笑,即嬰兒開始出現“社會性微笑”。嬰兒三四個月前的誘發性社會性微笑是無差別的。這種微笑往往不分對象,對所有人的笑都是一樣。研究發現,3個月嬰兒甚至對正面人的臉,無論其是生氣還是笑,都報以微笑。但如果把正面人的臉變成側面人臉,或者把臉的大小變了,嬰兒就停止微笑。4個月左右,嬰兒出現有差別的微笑。嬰兒只對親近的人笑,他們對熟悉的人臉比對不熟悉的人臉笑得更多。有差別的微笑的出現,是嬰兒最初的有選擇的社會性微笑發生的標志。三、恐懼I/恐懼的分化也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I*1本能的恐懼恐懼是嬰兒出生就有的情緒反應,甚至可以說是本能的反

32、應。最初的恐懼不是由視覺刺激引起的,而是由聽覺、膚覺、肌體覺刺激引起的,如刺耳的高聲等。2 與知覺和經驗相聯系的恐懼嬰兒從4個月左右開始,開始出現與知覺發展相聯系的恐懼。引起過不愉快經驗的刺激會激起恐懼情緒。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視覺對恐懼的產生逐漸起主要作用。3 怕生所謂怕生,可以說是對陌生刺激物的恐懼反應。怕生與依戀情緒同時產生,一般在6個月左右出現。伴隨嬰兒對母親依戀的形成,怕生情緒也逐漸明顯、強烈。研究表明,嬰兒在母親膝上時,怕生情緒較弱,離開母親,則怕生情緒較強烈??梢?,恐懼與缺乏安全感相聯系。人際距離的拉近或疏遠,影響到兒童安全感的減少與增大。4預測性的恐懼L人、2歲左右的嬰兒,隨著

33、想象的發展,出現了預測性恐懼,如怕黑、怕壞人等。這些都是和想象相聯系的恐懼情緒,往往是由環境的不良影響而形成。與此同時,由于語言在兒童心理發展中作用的增加,也可以通過成人講解及其肯定、鼓勵等來幫助兒童克服這一種恐懼。四、依戀依戀是嬰兒尋求并企圖保持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聯系的一種傾向。這個人主要是母親,也可以是別的撫養者或與嬰兒聯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員。(一)嬰幼兒依戀的特點有研究認為,嬰幼兒依戀突出表現為三個特點:1嬰幼兒最愿意同依戀對象在一起,與其在一起時,兒童能得到最大的舒適、安慰和滿足2. 在兒童痛苦、不安時,依戀對象比任何他人都更能撫慰孩子。3. 依戀對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當在依戀

34、對象身邊時,孩子較少害怕;當其害怕時,最容易出現依戀行為,尋找依戀對象。(二)嬰幼兒依戀的發展依戀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在嬰兒同主要照看者在較長時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建立的。根據鮑爾比(J.BowIby)、埃斯沃斯(M.Ainsworth)等的研究,依戀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1. 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出生3個月)這個時期嬰兒對人的反應最大特點就是不加區別、無差別。嬰兒對所有的人反應幾乎都一樣,喜歡所有的人,喜歡聽到所有人的聲音,注視所有人的臉,只要看到人的面孔或聽到人的聲音都會微笑、手舞足蹈、咿呀作語。Iz:_z2. 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36個月)JJ/這時期嬰兒對人的反應有了區別,對母親和他所

35、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應是不同的,嬰兒對母親更為偏愛。嬰兒在母親面前表現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學語、偎依、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這些反應就要相對少一些,對陌生人這些反應更少,但依然有這些反應。3. 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6個月2歲)嬰兒進一步對母親的存在特別關切,特別愿意和母親在一起,當母親離開時,哭喊著不讓離開,別人不能替代使嬰兒快活。同時,只要母親在身邊,嬰兒能安心玩,探索周圍環境,好像母親是其安全基地。嬰兒出現了明顯的對母親的依戀,形成了專門的對母親的情感聯結。與此同時,嬰兒對陌生人態度變化很大,產生怯生,感到緊張、恐懼甚至哭泣等。/汽I飛IX"xI:|78個月時,嬰兒形成對父親的依戀。再以后,與主要撫養者的依戀關系進一步加強,兒童依戀范圍進一步擴大。以后隨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