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水之戰》教案_第1頁
《肥水之戰》教案_第2頁
《肥水之戰》教案_第3頁
《肥水之戰》教案_第4頁
《肥水之戰》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肥水之戰?教案?肥水之戰?教案一、教學目的:1、學習多角度描寫人物的技巧;2、領會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二、教學步驟:1、誦讀課文;2、復習舊知;3、疏通課文;4、梳理內容。三、 教學過程:一誦讀課文二復習舊知1、?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司馬光負責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斷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歷史上對?資治通鑒?的稱贊,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之媲美。?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

2、的是要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繪,以警示后人。?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各界要人爭讀不止。它已成為為官從政者案頭必備的教科書,被奉為金科玉律,無上寶典。古往今來,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帝王、賢臣、鴻儒及現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不勝枚舉、數不勝數。毛澤東曾十七次批注過?資治通鑒?,他對司馬光及?資治通鑒?給予了極高評價。2、 司馬光:司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是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進士出身,歷任館閣校勘、同知禮院、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學士兼侍讀等

3、職。熙寧三年1070年,他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同,堅辭樞密副使,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永興軍今陜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臺,退居洛陽,專事著史15年。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政,召司馬光入主國事,任命為相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身后追贈太師,封溫國公,謚文正。司馬光家世代為宦,父親司馬池為宋仁宗寶元慶歷間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譽。司馬光受家庭熏陶,篤誠好學,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15歲時所寫文章,時人贊許之“文辭純渾,有西漢風,20歲時中進士甲第,可謂功名早成。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滿志,昆明于物,如謂天下莫己假設也,

4、而是豪邁地提出:“賢者居世,會當履義蹈仁,以德自顯,區區外名何足傳邪!這些話反映了青年司馬光的胸懷與器識,立志以仁德建功立業,不求虛名。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馬光,繼續廣泛深化地學習,到達了博學無所不通,音樂、律歷、天文、術數皆極其妙的淵博程度,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對經學與史學的研究,尤其,是對古籍閱讀極廣,考察極細,可謂通習知曉,爛熟于胸。他隨讀隨作札記,僅26歲一年所寫讀史札記,便多達30來篇,就中萌發了刪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編年體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閱讀,而更為深沉的動力,那么是封建政治的需要。當時,北宋建國近百年,已出現種種危機,具有濃重儒家思想的司馬光,以積極用世的態度,連連上疏,陳述

5、自己一整套的治國主張,大致是以人才、禮治、仁政、信義作為安邦治國的根本措施,這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除上疏陳述主張外,在他本人的從政活動中,亦能堅持原那么,積極貫徹執行有利于國家的決策方略,尤其在薦賢斥佞的斗爭中,他犯顏直諫,面折廷爭,從不顧及個人安危,被稱為社稷之臣,神宗也感慨地說:“如光者,常在左右,自可無過。在熙寧變法中,司馬光與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發生嚴重分歧。就其竭誠為國來說,二人是一致的,但在詳細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圍繞著當時財政、軍事上存在的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軍事改革措施,來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那么認為在守成時期,應側重于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把人們的思想束縛在原

6、有制度的制約之內,即使改革,也定要穩妥,認為“治天下譬如居室,敝那么修之,非大壞不更造也,因為“大壞而更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無,臣恐風雨之不庇也。司馬光的主張雖然偏于保守;但實際上是一種在“守常根底上的改革方略。從王安石變法中所出現的偏向和用人不當來看,證明了司馬光在政治上的老練和穩健,除了魄力不及王安石外,政治上是成熟的。在政見不同、難于合作的情況下,司馬光退居洛陽,通過編纂史著,從歷史的成敗興亡中,提取治國的借鑒,“使觀者自責善惡得失。應該說,司馬光著史,是其從政治國的另一方式。早在宋仁宗嘉佑年間10561063年,他曾與劉恕商量說:“余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韓趙魏為諸侯,下訖五代,

7、因丘明編年之體,仿荀悅簡要之文,網羅舊說,成一家之言。這說明他30多歲時,已醞釀出?通鑒?的規模。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首呈?歷年圖?25卷,二年后又呈?通志?八卷,說明他在政事活動之余,已進展撰寫。他的著史得到宋英宗、宋神宗的稱贊、支持,宋英宗同意他設立書局,自擇官屬,神宗以此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命名為?資治通鑒?,并親制序文,以示重視。除了允許其借閱國家所有的圖書資料外,神宗還將穎邸舊書3400卷,恩賜給司馬光參考。修書所需筆、墨、絹、帛,以及果餌金錢之費,盡由國家供給,為他提供了優厚的著書條件。司馬光著史,還選取了劉恕、劉分文、范祖禹等人做為助手,他們既是當時第一流的史學家,又與

8、司馬光在政治、史學上觀點一致,故能在編書中各顯其才,通力合作。?通鑒?的成功,與他們的努力分不開,但最終使?通鑒?到達光輝頂點的,還決定于主編司馬光的精心著述。正如劉恕之子劉羲仲所說:“祖先在書局,只類事跡,勒成長編,其是非予奪之際,一出君實筆削。?通鑒?的編寫,大致分三個步驟:一、排列叢目;二、編寫長編;三、刪改定稿。一二兩步,在主編指導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那么完全由主編一人完成。全書的發凡起例由主編拿出后,編寫過程中的詳細方法和原那么,司馬光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一、嚴格的選材。叢目、長編的取材盡量廣泛,提出“寧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選史料內容那么著重在國家興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

9、在提供治國借鑒,反映生民休戚的情況。這樣,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諸如稗官野史、百家譜錄、總集別集、傳狀碑志等總數不下300多種。長編長達650O多卷,3000多萬字。二、精心的考異。只有真實才有價值,只有有價值才能具備借鑒作用。任何史家著史都要對史料進展考異,而司馬光除將考異所選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又將各種不同的說法和鑒別理由加以逐條說明,著成?通鑒考異?30卷,與?通鑒?一起奉上。由于考異中“抉擇幽隱,校計毫厘的嚴謹態度,大大增強了史著的可靠性、真實性,?通鑒?以信史著稱,離不開?考異?的輔翼作用。而這種著史方式,為后世史家沿用,清代以考證史實見長的乾嘉學派,正是沿著這條路子開展起來的。三、編制

10、目錄。?通鑒?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史實,是一部總計294卷的長篇巨著,為翻檢方便,于修史同時編寫?通鑒目錄?30卷,我國古代編年體史書因按年紀事,故沒有篇目,不作目錄,只是以年檢索。司馬光打破這種舊例,分三局部將年表、帝紀、歷法、天象、目錄、舉要、索引集于一塊,創始了編年體史書多功能目錄的新體例,使?通鑒?體更臻于完善,將我國的歷史編纂學推進到了新的程度上。四、完善史體。編年體記事簡明扼要,但受時間限制使史事拖沓割裂,不易反映全貌。司馬光注意吸收紀傳體的優點,為交待前因后果,大量采用連載、主載、附敘、追敘、補敘等寫法,帶有以事件為線索組織材料的性質,表現出打破編年體,醞釀紀事本末體的趨

11、勢,對南宋袁樞編纂?通鑒紀事本末?一書,有啟迪先導之功。這一改造,使古老的編年體例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后世仿作接踵以起,形成了一個從古至今的編年史書系統。這一系統中,?通鑒?以通史成書,便干“探明變化之由,尋求演變之跡,與唐宋以來社會上“主通明變的思潮相吻合,也與“資治通鑒的目的相一致。五、加工貫穿。集體寫書,由于手筆不同,風格各異,容易產生割裂駁雜的現象,但?通鑒?的語言風格如出一人之手,渾然一體,毫無雕琢彌縫的痕跡,這正是司馬光精心改編和加工的結果。有著深沉文字功底的司馬光,尤長于敘事,款款寫來,原委了然,文字優美而質樸,風格古雅渾厚而又簡潔曉暢,真可謂別具匠心,自成一體。有許多場面和人物描

12、寫,已成文學史上的名篇,而大型戰爭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的表達,更是勝炙人口,引人入勝,超越了所有其他史書的記載,成為歷史散文的上乘。六、撰寫附論。我國史家借論贊以寓褒貶勸戒之意,已成傳統。司馬光在?通鑒?一書中附論,不僅數量多,而且篇幅長。全書附有180多篇,80多篇援引別人之論,其余全為親手撰寫。所論多為治亂之因,君臣之道,是在以往所寫史論與奏疏根底上,因史事而發揮,就時事而議論。字里行間,充滿著匡輔的誠意和情感,寓褒貶臧否于其中,表達出因事勸諫的良苦用心,無論是民族問題還是用人原那么,都針對現狀提出了革除弊政的歷史借鑒,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更具匠心的是,這么多的附論,與?通鑒?的內容

13、取舍編排,竟是這樣的渾然一體而不可分割,成為貫徹“資治這一著史目的的點睛之筆。詳實、體例精善、敘事生動、議論深化、文風質樸的史學巨著終于完成了。主編司馬光所消耗的心血是難以估量的。在?進通鑒表?中,他說:“研精極慮,窮竭所有,目力缺乏,繼之以夜。有人見其殘稿堆積有兩屋之多,皆蠅頭小字,字字端謹,無一字潦草。書成之后,66歲的司馬光,已是“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了。所以傾畢生精力于此書,還在于寄托其治國的熱望,他懇切地希望皇帝通過觀覽此書,可以“鑒前世之興衰,考古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舍非,是以懋稽古之盛德,躋無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這樣,他也就“

14、雖委骨九泉,志愿永畢了。這不正說明了他著史是從政治國的另一方式嗎?實際上,?通鑒?的著述意義,已遠遠超過作者的本意,它不僅為統治者提供“資治的借鑒,也給全社會提供了借鑒,為之作注的胡三省深諳此理。他說:“?通鑒?不特記治亂之跡而已,至于禮樂、歷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清代王鳴盛也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近千年的歷史證明:?通鑒?已與?史記?一樣,被人們并稱為史學瑰寶,廣為流傳,教益群眾。而研究者代不乏人,使其成為一門專門學問,即“通鑒學。如今,對?通鑒?的研究正多層次、多角度地展開,它將更多地為人類的進步提供借鑒。這一開展趨勢,是司馬光

15、始料不及的,也是其卓絕奉獻的必然結果。司馬光一生著述甚多,在?通鑒?系列著作中,還有?通鑒舉要歷?80卷、?歷年圖?七卷、?稽古錄?20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另外,尚有其他著作20種,200余卷,是他對我國史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詩詞等各方面進展研究和著述的成果,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孝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話?、?醫問?、?涑水紀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司馬光雖熱心于治國,但由于政見不同而未能有更多直接參與政事的時機。直到宋元豐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67歲高齡的司馬光,隨著要求廢除新法的浪潮被迎回宮中,擔任

16、了相職,開始“元佑更化,盡罷新法。他執政一年半,竭盡全力日夜操勞,耗盡了畢生心血之后與世長辭了。噩耗傳出,“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在靈柩送往夏縣時,送葬之“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至于畫像祭奠的“天下皆是,家家掛象,飯食必祝。一個封建社會中的宰相,能得到民眾這樣廣泛真誠的悼念,實屬罕見,也是歷史的必然。三疏通課文,梳理內容:1、閱讀13自然段:秦:指氐族人苻堅建立的秦國,都長安,史稱“前秦。秦王堅下詔大舉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前秦王苻堅下令大規模地出兵入侵晉朝,百姓每十個成年男子里面征召一個當兵;將那些英勇有才能,并且

17、年齡在二十歲以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又曰:“其以司馬昌明為尚書左仆射,家世清白的子弟,都任命為羽林郎皇帝的禁衛軍軍官。又說:“我要任命司馬昌明晉孝武帝擔任尚書左仆射,謝安為吏部尚書,桓沖為侍中;勢還不遠,可先為起第。謝安為吏部尚書,桓沖做侍中;依情勢看起來,我們一定很快就會成功,因此這些人也必定被俘和我們一起回來,可以先幫他們蓋好住宅。良家子至者三萬余騎,拜秦州主簿金城趙盛之為少年都統。家世清白的子弟們來報到的總共有三萬多人,任命秦州主簿金城趙盛之做他們的都q。是時朝臣皆不欲堅行,獨慕容垂、姚萇及良家子勸之。這個時候,朝中的大臣們都不愿意苻堅出兵,只有慕儀垂、姚萇和那些家世清白的子弟們支持他

18、這樣做。苻融,苻堅之弟,封陽平公陽平公融言于堅曰:“鮮卑、羌虜,我之仇讎,常思風塵之變,陽公公苻融勸苻堅說:“鮮卑族的慕儀垂和羌族的姚萇,都是我們的仇敵,經常想借著變亂的時機,以逞其志,所陳策畫,何可從也?良家少年,皆富饒子弟,不閑軍旅,以到達他們的目的,他們所獻的計謀,怎么可以聽從呢?那些富貴饒裕的子弟不懂得軍隊的法規,茍為諂諛之言,以會陛下之意。今陛下信而用之,輕舉大事,只不過隨意的說些諂媚奉承的話,以迎合陛下臣子對皇帝的稱呼的心意。如今今陛下聽信他們的話并且任用的,輕率地發動這樣重大的戰爭,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無及也!堅不聽。我擔憂不但不能成功,而且還有后患,到那時懊悔也來不及了。

19、苻堅又沒有承受他的意見。八月戊午,堅遣陽平公融督張蠔、慕容垂等步騎二十五萬八月,戊午,苻堅派遣陽平公苻融率領張蠔、慕儀容垂等部下的步騎兵共二十五萬人為前鋒;以兗州刺史姚萇為龍驤將軍,督益、梁州諸軍事。擔任前鋒;派兗州刺史姚萇作龍驤將軍,統率益州、梁州的軍事。堅謂萇曰:“昔朕以龍驤建業,未嘗輕以授人,卿其勉之!苻堅對姚萇說:“過去我就是由做龍驤將軍建立帝業的,這個職銜從來沒有輕易的給過別人,如今給了你,希望你好好鼓勵自己!左將軍竇沖曰:“王者無戲言,此不祥之征也!堅默然。左將軍竇沖說:“君王不說開玩笑的話,這是不祥的征兆啊!苻堅沉默著沒有說話。慕容楷、慕容紹言于慕容垂曰:“主上驕矜已甚,叔父慕容

20、楷、慕容紹向慕容垂說:“苻堅驕傲自大已經到了極限,叔父建中興之業,在此行也!垂曰:“然。非汝,誰與成之!建立中興燕國的大業,就在這一次了。慕容垂說:“是的,但是除了你們,誰能和我共同完成這種大業呢?1 這一局部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主要寫前秦出兵前的準備,以及不同背景的人物對出兵的不同態度2 對于苻堅的出兵,不同背景的人物的態度是什么?主要分析苻融、慕容垂、姚萇三個人物的態度3 這一局部是從哪些方面來刻畫苻堅這個人物的?他表現出哪些特征?明確:語言描寫:“其以司馬昌明為尚書左仆射,謝安為禮部尚書,桓沖為侍中。勢還不遠,可先為起第。人物特征:狂妄自大,自命非凡;動作描寫:“堅不聽、“堅默然。人物特征

21、:剛愎自用。4在表現苻堅這個人物時,作者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明確:在是否對東晉進攻的問題上,作者用苻堅對待兩種人的不同態度作比照。在“朝臣皆不欲行的情況下,苻堅的態度是“不聽,而“獨聽“慕容垂、姚萇及良家子勸之。2、閱讀46自然段:甲子,堅發長安,戎卒六十馀萬,騎二十七萬,旗鼓相望,甲子日初八,苻堅從長安出發,帶著著兵車和步兵六十多萬,騎兵二十七萬,旌旗戰鼓遙遙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堅至項城,涼州之兵始達咸陽,蜀、漢之兵前后連起來,總共有一千里路長。九月,苻堅到達了河南項城,甘肅涼州的軍隊才抵達咸陽,四川、漢水地區的軍隊方順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東西萬里,水陸齊進,正沿著長江向東而行,幽州

22、、冀州的軍隊已經到達了彭城,從東到西全長有一萬多里,水陸兩路并進,運漕萬艘。陽平公融等兵三十萬,先至潁口。運糧的船只總共也有一萬多艘。陽平公苻融等帶著的三十多萬軍隊,首先來到了安徽的潁口。詔以尚書仆射謝石為征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以徐、兗二州晉朝任命尚書仆射謝石擔任征虜將軍、征討大都督,派徐、兗二州謝玄:字幼度,謝安之侄,當時是東晉的兗州刺史。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眾共刺史謝玄充當前鋒都督,和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共同八萬拒之;使龍驤將軍胡彬以水軍五千援壽陽。琰,安之子也。率領八萬人,迎擊苻堅;命令龍驤將軍胡彬率水軍五千人,去援助壽陽。謝琰是謝安的兒子。是時,秦

23、兵既盛,都下震恐。謝玄入,問計于謝安,安夷然答曰:這個時候,秦兵聲勢浩大,京城里人人都很害怕。謝玄進去向謝安請示應敵的方案,謝安毫不驚慌地答復說:“已別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復言,乃令張玄重請。“朝廷已經另外有命令。說完后就一言不發了。謝玄不敢在問,于是就派遣張玄再去請示。安遂命駕出游山墅,親朋畢集,與圍棋賭墅。安棋常劣于玄,謝安于是就吩咐準備車子,要到山林的別墅里玩耍,親戚朋友們也全都跟著聚集在這兒,謝安就拿別墅作賭注,和謝玄不比賽下圍棋。平時,謝安的棋藝比謝玄差,是日玄懼,便為敵手而又不勝。安遂游陟,至夜乃還。桓沖深但是這一天,謝玄心里恐懼,只是成為才能相當的敵手,并且還勝不了。下過棋,謝

24、安就游山玩水到深夜才回來。桓沖深深以根本為憂,遣精銳三千入衛京師。謝安固卻之,曰:“朝廷處分擔憂著京城的安危,就派三千名精銳的兵士返回保衛京師;謝安堅決不要,他說:“朝廷已經安排好了,已定,兵甲無闕,西|S宜留以為防。沖對佐吏嘆曰:“謝安右有兵器和軍隊都不缺少,你應當留著這一局部兵力,以加強西邊的防御力量。桓沖感慨地對手下的人說:“謝安石有廟堂之量,不閑將略。今大敵垂至,方游談不暇,遣諸不經事宰相的寬大肚量,但卻不熟悉將帥的韜略。如今強大的敵人即將到了,自己卻一天到晚忙著游山玩水和朋友們清談,只派那些沒有經歷的少年拒之,眾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小伙子去迎擊敵人,而且兵士又少又弱,天

25、下大事的成敗已經可以分曉了,我們將要被苻堅這些夷狄捉去,跟著他們穿左衽的衣服了!1這一局部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明確:主要寫了前秦百萬兵力的部署和東晉八萬兵力的部署以及宰相謝安的神色自假設2作者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表現謝安的性格特征?明確:肥水之戰前,“秦兵既盛,都下震恐之際,謝安卻在下圍棋,“游陟,至夜乃還。同時,擔憂朝廷安危的桓沖,認為“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用桓沖的話來說就是我們要做亡國奴了,謝安卻還在“游談不暇。作者用眾人的“震恐和桓沖的擔憂來反襯謝安的鎮定自假設。3、閱讀7、8段:冬十月,秦陽平公融等攻壽陽;癸酉,克之,執平虜將軍冬,十月,秦陽平公苻融等進攻壽陽;癸酉十八日,攻占了壽陽

26、城,抓住了平虜將軍徐元喜等。融以其參軍河南郭褒為淮南太守。慕容垂拔鄖城。徐元喜等。苻融派他的參軍河南人郭褒擔任淮南太守。慕容垂也攻下了鄖城。胡彬聞壽陽陷,退保硤石,融進攻之。秦衛將軍梁成等帥眾五萬胡彬聽見壽陽失守,于是退守硤石,苻融又向他進攻。秦的衛將軍梁成等率領軍隊五萬人屯于洛澗,柵淮以遏東兵。謝石、謝玄等去洛澗二十五里而軍,駐扎在洛澗,在淮河邊上用木頭豎著編成柵欄,以防范晉軍從東面來進攻。謝石、謝玄等的軍隊開到間隔 洛澗二十五里的地方就守在那里,憚成不敢進。胡彬糧盡,潛遣使告石等曰:“今賊盛,糧盡,害怕梁成,不敢前進。這時,胡彬軍隊的糧食已經吃完了,悄悄地派遣使者告訴謝石他們說:“如今賊人

27、的氣勢很盛,我軍隊里的糧食又吃完了,恐不復見大軍!秦人獲之,送于陽平公融。融馳使白秦王堅曰:恐怕無法再看到你們了!沒有想到胡彬的使者被秦人抓住了,送到陽平公符融那里去。符融立即派使者騎快馬去報告秦王符堅說:“賊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堅乃留大軍于項城,“敵人的兵士少,容易消滅,恐怕他們會逃走,應當趕快進攻!符堅接到了這個消息,就把大軍留在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于壽陽。遣尚書朱序來說謝石等:親自帶著八千輕裝的騎兵,加倍趕路,到壽陽和符融在一起。派遣尚書朱序到晉的軍營里,以為“強弱異勢,不如速降。序私謂石等曰:“假設秦百萬之眾盡至,以“雙方強弱的形勢相差很遠,不如立即投降為理由,勸說謝石等

28、人。朱序卻私自告訴謝石他們說:“假設秦國的百萬大軍都到了,誠難與為敵。今乘諸軍未集,宜速擊之;假設敗其前鋒,那么彼已奪氣,實在是很難和他們相戰。如今乘著各路軍隊還沒有到齊,應當立即去攻擊他們;假設打敗了他們的前鋒部隊,那么他們的銳氣就喪失了,可遂破也。就可以趁機把他們完全擊潰。石聞堅在壽陽,甚懼,欲不戰以老秦師。謝琰勸石從序言。謝石聽說苻堅在壽陽,非常害怕,想要不打仗,來使前秦的軍隊疲憊。謝琰勸謝石聽從朱序的話。十一月,謝玄遣廣陵相劉牢之帥精兵五千人趣洛澗,未至十里,十一月,謝玄派遣廣陵相劉牢之率領的精銳士兵五千人到洛澗去,間隔 洛澗還有十里,梁成阻澗為陳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擊成,大破之。斬

29、成發現梁成阻擋在洛澗那里,擺開陣勢等待著他們。劉牢之勇往直前,渡過水去,攻擊梁成,大破梁成的軍陣,斬殺了梁成及弋陽太守王詠,又分兵斷其歸津,秦步騎崩潰,爭赴淮水,和弋陽太守王詠,又分兵切斷了他們回去的渡口。秦國的步兵、騎兵都崩潰了,爭著趕赴淮水,士卒死者萬五千人。執秦揚州刺史王顯等,盡收其器械軍實。士兵死了一萬五千人。俘虜了秦揚州刺史王顯等人,全部收繳了他們的武器和軍用物資。于是謝石等諸軍水陸繼進。秦王堅與陽平公融登壽陽城望之。在這種情況下,謝石等各路軍隊在水上和陸上繼續前進。秦王苻堅和陽平苻融登上壽陽城觀看他們,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見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顧謂融曰:看見晉兵部陣的陣勢嚴密

30、整齊,又看到八公山上的草木,都認為是晉兵,回頭對苻融說:“這也是強勁的敵人!怎么說是衰弱呢!苻堅露出失意的樣子,開始有了懼怕的神色。1這一局部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明確:洛澗之戰被東晉打敗,損兵折將,以致于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2從文章來看,洛澗之戰失敗的原因是什么?明確:一是由于苻堅的輕敵:“堅乃留大軍于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于壽陽。二是由于用人不當,用了東晉降臣朱序,朱序向東晉泄露了苻堅的內情。3這一局部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苻堅的?神態描寫:憮然始有懼色心理描寫:見晉兵部陣嚴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為晉兵動作描寫:堅乃留大軍于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于壽陽4、閱讀9、10段:秦兵逼肥水而陳,晉兵不得渡。謝玄遣使謂陽平公融曰:秦國軍隊逼近淝水并擺開陣勢,晉國的軍隊不能渡河。謝玄派遣使臣對平陽公苻融說:深化敵境的孤軍“君懸軍深化,而置陳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您率領孤軍深化我方,而且布置陣勢又逼近水邊,這是準備持久作戰的打算,不是想要速戰的作法。假設移陳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諸將皆曰:假設挪動陣勢稍稍后退一點兒,讓晉國軍隊可以渡河。以此來決定勝負,不也是很好嗎!秦國的眾將都說:“我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