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_第1頁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_第2頁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_第3頁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_第4頁
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蘇軾浣溪沙的翻譯與賞析蘇軾( 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宋代文學最 高成就的代表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綠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注釋】1 .簌簌:花飄落的樣子。2 .此何謂棗花紛紛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裝3 .村南村北:泛指整個村莊。4 .綠車:即綠絲車,抽繭出絲的器械。“綠”同“綠”。5 .牛衣:蓑衣之類的用具,這里指穿牛衣的人。漢書王章傳 " 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

2、條:" 案食貨志,董仲舒曰:'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zh 1 ,豕也, 即豬)之食。'然則牛衣者,編草使暖,以被牛體,蓋蓑衣之類也。"此處指賣瓜者衣著粗劣。或謂本作 "半依",如曾季貍艇齋詩話: "予嘗見東坡墨跡作'半依',乃知'牛'字誤也。"6 .欲:想要。7 .漫:隨意。因為十分渴,想隨便喝點茶,所以不管哪個人家,都想去敲門 試問。蘇軾偶至野人汪氏之居:"灑渴思茶漫

3、扣門",與此兩句意 同。皮日休閑夜酒醒:"灑渴漫思茶",蓋即此語所本。【譯文】棗花紛紛落在衣巾上。村子里響起紡車織布的吱呀聲。身著蓑衣的農民在老 柳樹下叫賣著黃瓜。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一會兒。艷陽高照, 無奈口渴難忍。敲門試著問一下有人在嗎?只是想討杯茶喝。【賞析】這首浣溪沙詞是蘇軾43 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 年(元豐元年) 春天, 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 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鄉間的見

4、聞和感受。藝術上頗具匠心, 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并不是一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一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組聯續不斷的影象。“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 反映了一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后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聲傳來耳際,并好像有什么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

5、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卻是那么真切。接著, 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 “村南村北”概括“繅車”聲, 說明作者聽得多么認真,多么細心,多么興奮。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一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一堆黃瓜。 “牛衣古柳”, 作者換一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 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系。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一組畫面,不僅色彩美,

6、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求雨途中行路的艱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 “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 在結構上,這一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 人體困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并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一的畫面。 “日高人渴”兩句, 雖然寫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農民家里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一村又一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干舌燥,

7、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一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一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 將一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 “敲門試問野人家”, 詞到這里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一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余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作者為何要“敲門試問”呢? 1.他是一個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謙和有禮,不會貿然闖入農家;2 剛剛在旱災后求

8、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試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浣溪沙詞中“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 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一詩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于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浣溪沙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

9、社會內容開辟了新天地。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注釋】1. 蘄水:古縣名,即今湖北浠水縣。2. 蘭芽:指溪邊的野花野草都已發芽。3. 浸:泡在水中。4. 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濱:" 沙路潤無泥" 。5. 瀟瀟:擬聲詞,這里形容雨聲。6. 子規:布谷鳥,也稱杜鵑鳥。7. 無再少:不能回到青少年時代。8. 此句當為寫實。但" 門前 " 云云,亦有出處。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一行傳,謂天臺山國濟寺有一老僧會布算,他說:&a

10、mp;quot; 門前水當卻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進去請業," 而門前水當卻西流" 。9. 白發:老年10. 休將白發唱黃雞: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自傷衰老。白發,老年。唱黃雞,感嘆時光流逝。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的流逝。白居易醉歌:" 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 。這里反用其意,謂不要自傷白發,悲嘆衰老。【譯文】去游覽蘄水清泉寺,寺在蘭溪旁邊,溪水向西流。山下短短的蘭芽浸在小溪里,松林里的沙路干凈沒有泥,在傍晚的細雨中子規鳥悲傷

11、地啼叫。(然而) 誰說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門前的流水還能向西奔流,不要為年老時光流逝而嘆息。【賞析】這首詞寫于元豐五年(公元 1082年) 春, 當時蘇軾因" 烏臺詩案 " ,被貶任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在蘇軾的政治生涯中,是一個重大的打擊,然而這首詞卻在逆境中表現出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上闋寫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寫早春時節,溪邊蘭草初發,溪邊小徑潔凈無泥,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卻以蕭蕭暮雨中,布谷鳥哀怨的啼聲作結。子規聲聲,提醒行人 " 不如歸去 " ,給景色抹上了幾分傷感的色彩。下闋卻筆鋒一轉,不再陷于子規啼聲帶來

12、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筆。常言道"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歲月的流逝,正如同東去的流水一般,無法挽留。然而, 人世總有意外," 門前流水尚能西" , 既是眼前實景,又暗藏佛經典故。 東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為年華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淺顯,卻值得回味。先著詞潔卷一謂:" 坡公韻高,故淺淺語亦自不凡。"全詞洋溢著一種向上的人生態度,然而上闋結句的子規啼聲,隱隱折射出詞人處境, 也更顯出詞中達觀態度的難能可貴,故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謂: "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a

13、mp;quot;上片寫暮春游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 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么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游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游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

14、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花有重開日, 人無再少時”。 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 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么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 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 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并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里

15、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 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致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回流時所生發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 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

16、易可以擺脫的。因此, 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 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浣溪沙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游南山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注釋】泗州,今安徽泗縣。劉倩叔,生平不詳。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遠。清洛,指洛澗,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懷遠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雪沫乳花,煎茶時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時烹茶,以乳色鮮白、泡沫細膩為上乘。蘇軾西江月(龍焙今年絕

17、品):" 湯發云腴釅白,盞浮花乳輕圓" 。蓼(liao第三聲)茸:蓼菜的嫩芽。蒿筍,茵苣筍。春盤,唐代以來風俗,立春日用春餅、生菜等裝盤,饋贈親友,稱春盤。詞作日離立春不遠,故先" 試嘗 " 。【鑒賞】此為一首記游詞。元豐七年 ( 1084) , 蘇軾由黃州調任汝州(今河南臨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這首詞便是在此期間,與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時候所寫。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上片寫南山所見的景色:微寒天氣,乃" 細雨斜風" 有

18、心 "作 " 之,天氣放晴,灘邊之煙柳似作意" 媚 " 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漸流漸見廣遠無際。本無意之風景,于有心人眼中,卻顯得處處有情。下片寫午時小休,烹茶野餐。乳色鮮白的好茶伴著新鮮的野菜,別有一番風味。 而全詞的主旨,最終落在" 清歡 " 二字上, 可見作者對生活情調的欣賞。全詞筆調雅致,可感受到作者清雅、恬淡的心境,正因有此心境,才能品味出生活的獨特情致。作者這時已是48 歲的人了,舊時已是接近所謂“知天命”之年,而且又聞“蕭蕭暮雨子規啼”, 羈旅之情,應當是沉郁的,但清明的

19、山水給了他一個好感覺。在這種情況下,忽見泉水西流,就激發起作者的不悲白發、雖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業的豪情壯志來。于是,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唱黃雞”的妙句就這樣誕生了。黃雞催曉、白發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全詩用淺俗的語言, 但“淺淺語亦覺不凡”, 充分體現了作者善于駕馭語意,并使其蘊含韻味的能力, 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積極和高亢的情調,千百年來更是感動了無數的讀者。浣溪沙風壓輕云貼水飛,乍晴池館燕爭泥。沈郎多病不勝衣。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鷓鴣啼。此情惟有落花知!【賞析】這是一首詠春詞。上片由景及情,先實后虛;下片虛實結合,情中見景。全詞情景交融,境界

20、高妙。“風壓輕云貼水飛, 乍晴池館燕爭泥。 ”作者先用簡筆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天畫圖。他既沒有用濃重的色彩,也沒有用艷麗的詞藻,而只是輕描淡寫地勾勒出風、云、水、燕、泥等頗初春氣息的景物。在一個多云轉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館內外,但見和風吹拂大地,薄云貼水迅飛,輕陰擱雨,天氣初晴,那銜泥的新燕,正軟語呢喃。面對著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卻接著說一句“沈郎多病不勝衣”, 作者用沈約之典,說自己腰圍帶減,瘦損不堪,值茲陽和氣清之際,更加弱不禁風了。這樣樂景、哀情相襯,其哀傷之情更深。壓、貼、飛三個動詞使首句形成連動句式,振動起整個畫面。次句則把時空交互在一起寫,春天初晴,在池館內外。這兩句色

21、彩明快。第三句點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畫面頓時從明快變為陰郁。如此以來,產生了跌宕的審美效果,更增加了詞的動態美。“沙上不聞鴻雁信,竹間時聽鵬鴿啼。”鴻雁傳書,出于漢書蘇武傳,詩、詞里常用這個典故。如今連鴻雁不捎信來。鷓鴣啼聲,更時時勾起詞人對故舊的思念。 “沙上”“竹間”, 既分別為鴻雁和鷓鴣棲息之地,也極可能即作者舉目所見之景。作者謫居黃州期間所寫“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情境,與此詞類似。“此情惟有落花知! ”句用移情手法, 使無知的落花變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這樣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格外耐人尋味。“惟有”二字,說明除落花之外, 人們對作者的

22、心情都不理解;而落花能夠理解作者的心情,正是由于作者與落花的命運;但尤為不幸的是落花無言,即使它理解作者的心情,也無可勸慰。浣溪沙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注釋】此詞作于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外放,任徐州知州時。【賞析】公元 1078 年(元豐元年),徐州發生嚴重春旱。當時有人傳言:將虎頭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作為州官,蘇軾曾依其說到離城東20 里遠的石潭求雨,并作有起伏龍行詩以記其事。得雨后又赴石潭謝雨。其關懷民生之心,從這一求一謝中表露無遺。蘇軾于謝

23、雨道上作浣溪沙組詞,共五首,描寫了途中見聞和村野風光,具有清新濃郁的生活氣息,是北宋農村詞中的佳作,與他的其他題材和風格的詞作皆是異樣出色。此詞是浣溪沙組詞的最后一首,寫詞人巡視歸來時的感想。詞中表現了詞人熱愛農村,關心民生,與老百姓休戚與共的作風。作為以鄉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這首詞之風樸實,格調清新,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為有宋一代詞風的變化和鄉村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上片首二句“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不僅寫出“草”之“軟”、 “沙”之“輕”, 而且寫出作者這種清新宜人的環境之中舒適輕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經雨之后的道上,“軟草平莎”,油綠水靈,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層薄沙,經雨之后,凈而無塵,縱馬馳騁,自是十分愜意。觸此美景,作者情動于衷,遂脫口而出:“何時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