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_第1頁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_第2頁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_第3頁
勞動與社會保障論文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摘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也慢慢進入老年化社會,農村社會養老是中國社會養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尋找中國農村養老保險的對策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關鍵字:農村社會 養老保險 老齡化社會 集體保障一農村居民養老現狀 目前, 我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0%以上,60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的10%以上, 其中農業人口占75%, 因此要解決中國老年人的養老問題, 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關鍵, 如同沒有九億農民的小康就沒有中國的小康一樣, 沒有九億農民的養老保障, 也就沒有真正

2、實現中國居民的養老保障。然而與城市不同的是, 我國農村居民養老主要以家庭自我養老為主。家庭自我養老農村居民養老的主要方式 長期以來, 我國農村封閉的自然經濟占主體地位的現實以及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決定了家庭養老是目前我國農村居民養老的主要方式。幾千年來傳統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 “ 積谷防饑, 養兒防老” 已成為我國農村居民的傳統思維與行為模式,子女贍養老人不僅成為一種社會道德責任, 而且旱已寫人我國的憲法、婚姻法、繼承法及刑法等法律。據調查, 截至年, 我國農村以上的老年人依靠家庭贍養, 養老內容主要是經濟上供養及少量生活照料。 集體養老主要是對于農村中的特殊人群無依無靠、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

3、的“ 三無” 老人及優撫對象由村集體供應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養老方式, 資金主要來源是村集體計提的公益金和鄉鎮統籌資金, 供養的主要形式有集體人住敬老院和分散供養兩種。據統計, 至年由集體供養及人住敬老院的老人僅占農村老人總數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迅速發展根據國務院決定, 民政部門從年開始在農村經濟發達和比較發達地區進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 年下發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以下簡稱基本方案, 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進行規范, 年月國務院辦公廳批轉了民政部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意見。各級政府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都比較重視, 至年底, 全國已有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多個縣市、

4、區開展了這項工作, 占全國應參加保險縣市、區總數的。有多萬農村居民參加了保險, 約占應該參加保險一歲人口的, 積累基金多億, 目前全國已有萬農民已經領取了養老金。二發展社會養老保險是我國農村養老方式的必然選擇 我國正快速地步入老齡化時代。人口的老齡化使家庭養老不堪重負。由于市場經濟對人們思想的沖擊, 人們的道德水平開始滑坡,許多一子女舍老家顧小家據調查, 目前農村子女基本能盡贍養義務的不足, 半數以上的老人在年老體衰時, 經濟上無保障, 生活上缺少照料。隨著農村的非農化和城鎮化, 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進城, 有些甚至常年居外, 就業的巨大壓力以及自身社會保障問題的困擾使他們對老人無暇照顧。近

5、幾年來, 農村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 農業不僅面臨巨大的自然風險, 而且還要承擔嚴酷的市場風險, 農民收入增長趨緩, 土地的保障功能日漸衰退。以上諸因素無疑使農村家庭養老舉步維艱, 單純依靠家庭養老已是不現實的選擇。集體養老功能弱化殆盡我國目前的大部分農村集體組織同樣也沒有實力擔負起這一重任。實行家庭承包經營體制以來, 農民的勞動收人歸個人所有, 除了上繳農業稅和各種提留統籌外, 發展公共福利事業的大量資金難以籌措, 集體保障的基礎幾乎不復存在。尤其是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進行, 大部分村集體早已負債累累, 目前保證農村“ 五保” 老人的最基本生活需要都比較困難, 更勿談廣大村民的養老問題社會養

6、老保險是當前廣大農村居民養老方式的理性選擇力、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事業不僅是解決目前占全國老人數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 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關鍵, 而且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的現代化事業。農村養老保險事業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 安全網” 、“ 穩定器” , 具體體現在有利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實施。計劃生育工作一直以來是我國農村的“ 頭疼” 問題。一方面, “ 傳宗接代” 的傳統思想影響廣大農村居民的思想意識, 他們普遍不怕窮, 不怕多, 就怕斷了祖宗的香火另一方面, 他們又難以跳出“ 養兒防老” 的慣性思維, 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更強化了這種意識。要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除了對農民進

7、行思想教育外, 切實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 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才是落實計劃生育政策的最有效的動員方式。能有效地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危機目前我國社會歲以上老人已占全國總人口數的以上, 歲以上老人占全國總人口數的。按照前述的國際慣例規定, 我國即將步人老齡化時代, 而這些老人中有屬農村人因此能否有效地解決我國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 是我國能否成功應對人口老齡化危機的關鍵。是完善和統一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必然要求。就目前而言, 廣大農村群眾的基本要求與愿望是實現“ 生存有所靠, 病有所醫, 老有所養” ,因而在農村社會保障的各項制度建設中,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養老保險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的建設是重點。因此農村

8、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必然會促進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二、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一宣傳力度不夠, 對社會養老保險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由于基層干部對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宣傳不到位, 致使農村居民對社會養老保險知之甚少繳納保費, 許多農民誤認為是政府巧立名目集資攤派, 對于個人能否從中受益持懷疑態度, 尤其是社會養老保險的投資回報期一般都很長, 他們更是怕政策變、領導換、貶值難兌現、上當又受騙。許多農民認為與其將錢投人“ 無底洞” , 還不如留給廠孫以期將來得到善待、雖然部分適齡農民也投保但許多是出于一部分村干部的壓力和從眾心理。二參保率低, 投保檔次低, 保障水平差截至年底全國有個省多萬農

9、民參加了農保, 基金積累多億元, 但參保率不足。即使這不足的參保人中, 大多數是投了基本方案中規定的個投保檔次中的最低一檔, 即每月元保費。按民政部的交費領取計算表計算, 農民繳費年后每月可以領取養老金元, 巧年后每月可以領取元, 即使不考慮銀行利率下調或通貨膨脹等因素, 農民領到的這些養老金對于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更何況隨著經濟的發展, 一般物價會上漲, 通貨膨脹亦不可避免。 三保險基金來源結構不盡合理, 未能充分體現社會的責任和城鄉公平,依據基本方案的基本原則規定, 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必須堅持“ 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予以政策扶持” 的原則。與城鎮養老保險不同,

10、 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方式實際上是一種完全積累制, 是個人的一種長期養老儲蓄, 是一種個人自我平衡的基金模式。劉貴平認為這種基金籌集方式有明顯的優點透明度較高, 適合農民經濟和心理特點政府的負擔較輕能促進農民儲蓄意識, 引導農民合理消費。當然, 其缺點也不容忽視。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村集體實力薄弱, 況且基本方案對集體是否給予補助也沒有強制性的措施, 使集體補助難以兌現。而由于現實國情和財力的有限, 國家也僅僅是在政策上給予扶持。此外統籌互濟范圍小, 作用不明顯, 難以體現養老保險的社會共濟性。四管理水平差, 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低在養老保險機構, 一方面, 有些人員業務質較差另一方面, 由于社

11、會養老保險管理機構是自收自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 其日常業務活動經費按所收取保費的提取, 而目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伊始, 各項工作開展急需大量經費, 在農民投保金額較低、國家的財政人缺口較大的情況下, 使保險基金主要用于維持機構的正常運轉。由于機構不健全, 缺乏專業人才和嚴格的管理制度, 養老保險管理工作也是問題較多, 其中比較突出的是養老保險基金管理問題。為了基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養老保險基金主要存人銀行和購買國家財政發行的債券, 而不能直接用于投資。然而, 近幾年來,我國銀行已連續幾次降息, 政府若按投保之初承諾的利率兌現養老保險金, 必將背負很高的賠付率, 這意味著政府收

12、取的保費越多, 賠付越多, 包袱越重, 困境越深。五地區發展不平衡, 導致了“ 逆向選擇” 現象我國農村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了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事業的影響。目前我們的養老保險資金籌主要體現個人的責任, 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農民的投保積極性較高, 而經濟條件差的地區, 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有限。對于前者即使不依靠社會養老保險, 也完全有能力實現自我養老, 真正存在養老危機的人群是后者。但由于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資金的籌集采取的是強制性的個人儲蓄保險方式, 要獲得一定的養老保險金, 必須經過很長的積累時間, 這種養老保險方式對于現在、歲以下的農村中青年是可行的, 對于至歲的老年人要獲得同

13、樣水平的養老保險金,其投保額要遠遠高于中青年的投保額、而這部分老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又難以達到, 所以許多老年人選擇放棄, 轉而給子女、孫子女投保, 出現了“ 逆向選擇” 現象。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對策建議一加大宣傳力度, 提高廣大農民對社會養老保險的認識和投保積極性采取廣大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 如采取電視、廣播、標語、文藝下鄉等方式, 使農民逐步認識到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注意在廣大民身邊樹立典型, 充分利用其示范帶動作用。村干部要充分利用村民身邊的人和教育素材, 切實從農民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 想群眾之所想, 把動員工作真正做到農民的心里二加強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和發放

14、管理繼續積極籌集養老保險基金, 使籌資結構合理化。一要積極動員未參保的農民踴躍參保二要積極發展集體經濟, 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 提高保費中由集體繳納的比例三要逐步提高國家財政的投人力度。就籌資模式而言, 目前不宜采用完全積累制, 因為這種模式較高的保費繳水平, 會抑制農民參保的積極性, 個人、集體和國家三方應按比例共同負擔。此外,保費應按年繳納, 遇災害欠收年份可以緩繳。對于養老保險金的發放, 有人提依托目前的村集體進行, 此亦不妥之舉, 原因在于農民對村干部的不信任。因此可以提倡社會化發放,即充分利用農民對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的信任, 委托它們進行養老金發放。這些金融機構可以了

15、解服務區內的受益老人的身體狀況,必要時可實行上門發放。三積極拓寬基金的投資方向, 合理化投資結構, 增強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基金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在保證基金安全性、流動性的前提下保值而月不斷增值是我國社會養老保險事業能否可持續發展摧本保證。可以充分利用農業銀行在廣大農民中信任度較高的優勢, 專門委托農業銀行作為部分基金營運的代理人, 積極拓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方向。在基金營運過程中還要注意合理安排投資結構, 例如可以根據基金流動性需要, 將一定比例的基金存入銀行以備近期內一年支付養老保險金, 將部分基金投資購買政府發行的財政擔保的債券, 投資于國家基礎建設事業,這

16、部分投資回收期長, 但投資回報率高, 同時又能為國家的各項建設事業提供資金。此外還可以在不影響基金曾體安全的前提下, 將少部分資金投資于股票、房地產等, 這部分投資風險較大但收益率高, 增值作用明顯。四完善多層次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高保障水平首先, 繼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繼承和發揚我國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 使廣大農民認識到新時代下贍養老人仍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社會養老保險主要解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的物質需要問題, 對于老年人生活上的照料及精神一的安慰都是目前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力所不及的因此家庭養老方式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老人, 還應鼓勵其參加商業保險, 以增強其自保意識, 減輕對子女的養老壓力其次, 有條件的村集體可以為村民建立村內統籌的集體養老保險, 以作為社會養老保險的必要補充。以幾兒種養老方式與社會養老保險一并構成我國農村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 必將有效地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五加強立法工作, 促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的規范化和法制化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已開爬門。多年, 并使一大批農村老年人從中受益。但迄今為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