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梳理》八年級下_第1頁
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梳理》八年級下_第2頁
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梳理》八年級下_第3頁
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梳理》八年級下_第4頁
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梳理》八年級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初中語文文言文知識梳理7.小石潭記柳宗元(八下)【譯文】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象身上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砍了竹子,開出一條道路(走過去),下面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涼。整塊石頭作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來的石頭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游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

2、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主要內容】生動地描繪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主題思想】作者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傳達

3、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小石潭讓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文章結構】本文按游覽順序來寫,條理清楚。寫作順序是:發現小潭(聞聲見形)潭中景物(水石樹魚)小潭源流(溪身岸勢)潭中氣氛(氣氛感受)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

4、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伐竹取道,下見小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既是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同時也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地在人們眼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從此往下,作者便把筆力放在了對池潭的精心描寫上。“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為巖。”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

5、是小島;“堪”“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就是作者對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繪了。有青青的樹和翠綠的藤蔓,它們纏繞在一起,組成一個綠色的網,點綴在小潭的四周,參差不齊的枝條,隨風擺動。這潭上的描繪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令我們愈加覺出小潭的美妙。 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特別是對水中游魚的描寫,更是栩栩如生。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

6、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下面,作者進一步對魚兒進行描述。先是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寫法正是這篇散文的一個突出特色。 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形象逼真。 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并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后

7、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寫作技巧】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此外文章在寫景時采用了映襯的手法。如寫潭中游魚,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潭水和魚互相映襯,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還采用了動靜結合手法寫景。如:寫潭中小魚“影布石上”,神態自若地“佁然不動”。這是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但水中之魚不能不

8、動。短暫的靜止過后,便見“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一動態把魚寫得富有人情味,這因此觸動了作者情懷。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了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之地,在這里找到了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游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了凈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于給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帶來了片刻的歡樂。本文描寫景物特征除正面描繪外還多處照應。如為突出“石”潭的特征,作者正面進行了描寫:“全石以為底為、為巖。”還通過“如鳴佩環”“水尤清冽”“其岸勢犬牙差互”等在前后加以照應。小石潭的環境幽靜、優美顯示出自然的原始風貌,作者也在多處照應

9、以突出這一特征。【典型例題】下列加點字意思相同的項是()【樂】心樂之此樂何極后天下之樂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并怡然自樂【取】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伐竹取道【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以咨諏善道得道者多助行道之人弗受不足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益慕圣賢之道伐竹取道【拂】行拂亂其所為參差披拂 入則無法家拂士【許】安陵君其許寡人遂許先帝以驅馳一百許里 潭中魚可百許頭【布】布衣之怒懸泉瀑布影布石上【環】 環滁皆山也環而攻之而不勝腰白玉之環四面竹樹環合【伐】伐竹取道  齊師伐我【影】影布石上   回墻倒影1、填空文中寫水聲清脆悅耳的語句:隔篁竹,聞水聲,

10、如鳴佩環,心樂之 文中側面描寫水清澈透明的語句: 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全石以為底皆若空游無所依寫潭中游魚動靜相宜、靈活有趣的語句: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描寫溪流曲折悠遠的語句: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文中寫魚兒自由輕靈游動的姿態的句子: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2說說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么? 課文的寫作順序是: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小石潭的特點:幽靜。 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涼。 3第一段從哪幾個方面寫小石潭的

11、特點?四個方面:(1)水特別清澈;(2)以整塊的石頭為底;(3)潭岸巖石形狀各異;(4)岸邊綠樹翠蔓極其茂盛,秀麗多姿。 4、本文第一段描寫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寫潭水和游魚,則變換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寫潭水來源及岸勢,多有什么辭格?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換景的手法,第二段變換成動靜結合的寫法。辭格:比喻。5、請用自己的語言說說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然后在濃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條小道來,再尋到小譚。6、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潭水清澈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來描寫潭水的清澈。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

12、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正面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潭水的清澈。7、作者為什么將這個無名小水潭命名為“小石潭”?答:因為譚底都是石頭,而且文中寫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為底”,所以將這個水潭命名為小石潭。8、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小石潭的水為什么這么清澈?因為有游魚的活動,周圍樹木的保護,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為底9、請說說“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一句的妙處?正面寫了游魚,側面寫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

13、面只寫魚,對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魚靜的優美畫面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了。10找出文中描寫游魚的傳神之筆,并說說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蘊含了作者怎么樣的心理?答:文中第二段。把魚兒的自由自在,活潑天真和“我”的物我合一。樂而忘形,樂而忘我境界,結合得天衣無縫;魚兒的自由自在于作者此時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內心既羨慕了又充滿酸楚。11潭西南的小溪有什么特點?曲曲折折,被兩岸的地勢和草木遮擋掩映,時隱時現。12、作者在描寫小潭源流時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寫的?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就溪身而言,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來說,

14、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1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此句寫出了潭水的源頭之神秘莫測,結合作者當時被貶的處境來說說作者這樣寫有著怎么樣的寄寓?答: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對前途和未來,正如這“不可知其源”的源頭實在是茫然、遙遠。14從聽水聲“心樂之”,見游魚“似與游者相樂”到坐潭上而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變化? 聽到悅耳的水聲,看到美麗的小石潭,欣賞著美麗的魚兒,作者感到快樂,暫時忘掉了煩惱失意,然而眼前景物的幽深寂靜又使他感到凄涼難耐。15第四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

15、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16“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麗景色卻使作者產生如此曠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現在讓你去觀賞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你會作何感想?答:不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圍,也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心境,是點睛之筆;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造成的;我會以觀賞時的心情決定感想,或喜

16、或悲。17、選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寫十分精當,請結合作者的經歷談談你的理解。這段景物描寫既寫出了小石潭環境凄清的特點,也暗示作者被貶之后凄苦悲涼的心境。18本文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文中突出表現了“小石潭”的什么特點?本文是按游蹤的先后順序來寫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現了“小石潭”全石為底、潭水清澈、游魚活潑、源流曲折、環境凄清的特點。19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

17、露出來。 20、小石潭是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以其境過清,作者記之而去。這種以實景抒凄情的寫法和陶淵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寫法誰更能打動你?說說你的看法。    答:二者都可,言之成理即可。如桃花源記更能打動我。陶淵明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社會相對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意愿,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黑暗社會的無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21、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景語皆情語。”你能說出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瀏覽最后又是怎樣的心情?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境?(一樂一憂怎么解釋?)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

18、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尋求短暫的快樂。他喜歡清脆悅耳的水聲,因而“心樂之”,觀魚時他覺得魚似與游者相樂,心情是愉悅的;但這種快樂畢竟是暫時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環境,不禁觸景傷懷,憂傷、凄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心中無比悲痛。這從“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可以看出。22為了發展旅游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文章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這里石奇水清,游魚相戲,四周竹樹環抱,環境十分優美,是觀光旅游、愉悅心情的好去處。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來過這里,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優美散文小石潭記。小石潭由此聞名遐邇。23、作者通過描寫小

19、石潭人跡罕至,凄清幽靜的環境,意在表現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意在表現孤寂悲涼的思想感情。8.雜說(四)韓愈(八下)【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常的方法,喂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已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它的意

20、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主要內容】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里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著強烈的不平和悲憤。【主題思想】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文章結構】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然后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

21、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系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后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后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寫作技巧】“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馬說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

22、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并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針砭和控訴。這篇文章共分三段,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也”字收住。這三個“也”所表達的語氣是由各段的內容決定的,同時又反轉過來表達了作者在敘述這些內容時的感情狀態。第一段主要寫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即“伯樂不常有”,而寫得有聲有色的卻是千里馬被埋沒的情形,即“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這一形象的概括已經顯出作者的憤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稱”作結,再著一個“也”字,更流露出無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從千里馬的特點出發進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把責任歸于“食

23、馬者”的無知,然后步步緊逼,到段末再用反詰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憤怒譴責的感情發展到高潮。而這句話中的“也”字,不僅凝聚著作者這種強烈的感情,而且包含著訴諸讀者的正義感的意圖。第三段是全文的總結,作者用自問自答的形式,把“真無馬”和“真不知馬”對照起來,“無馬”一句用“邪”字輕輕帶過,而“不知馬”一句則用“也”字收住,其間固然有作者的痛切之感,而對“食馬者”的深刻嘲諷也躍然紙上了。文中“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這是作者故作頓筆,有暫時了結,不再說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卻一些無用的話。另一個“也”即“是馬也,雖有”中的“也”字,則顯然是提醒讀者注意“食馬者”的無知給千里馬所造成

24、的難堪的后果。【典型例題】下列加點的字意思相同的項是()【稱】不以千里稱也先帝稱之曰“能”【或】一食或盡粟一石或遇其叱咄而或長煙一空或異二者之為或王命急宣【食】一食或盡粟一石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飽食之不能盡其材【盡】一食或盡粟一石食之不能盡其材進盡忠言, 林盡水源【見】才美不外見下見小潭曹劌請見于是入朝見威王見漁人【等】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則攸之、依、允等之任【其】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其真不知馬也!其真無馬耶其喜洋洋者矣下視其轍公問其故【通】政通人和北通巫峽阡陌交通中通外直鳴之而不能通其意【意】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略無慕艷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故不錯意也任意東西【執】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執策而臨之【

25、臨】臨溪而漁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臨表涕零把酒臨風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策】策之不以其道執策而臨之一、填空:1、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起決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2、表明千里馬“不以千里稱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3、描繪千里馬終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 其真不知馬也。5、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6、運用排比句式表達作者對“食馬者”強烈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馬也8、有一句話叫做“世上不是沒有美。而

26、是缺少發現”由此可聯想到馬說中的哪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9、誦讀古文,與先賢對話,和智者交流,能讓我們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韓愈馬說中的“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環境對人才的決定作用。10、面對不公平的待遇,表現作者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二、問答題1、文章通過巧妙地比喻來闡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樂”“千里馬”“食馬者”的比喻義。千里馬人才 伯樂識別人才之人 食馬者不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2、課文寫了“千里馬”的那些遭遇?作者認為應該怎樣對待人才?“遭遇”(見課文)。利用他們,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3、找出文中刻畫食馬者愚妄淺薄的語句,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在表達上

27、有怎樣的作用?語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修辭:排比作用: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的諷刺、批判、不滿。4、怎樣理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因為首先是沒有得到正常的喂養,食不飽,本領根本表現不出來,所以和普通的馬都無法比,與食馬者的無知愚妄淺薄,才造成了這樣的原因。5、本文揭示了當時一種怎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政治主張?揭示了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社會現象。    表達了作者希望統治者善于發現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能和作用。6、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8、表達了自己憤慨和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感情。7、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一句的理解?寫出了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也寫出來了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如果沒有伯樂,我們也要自己儲備知識能量,尋找機會,創造機會,為社會做貢獻。8、本來應該先有千里馬,后有伯樂,韓愈卻認為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你贊同作者的觀點的?說說理由。贊同。因為在封建社會即使有人才,沒有伯樂的發現也會被埋沒甚至被摧殘。9、你認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應具備什么素質,才可能成為“千里馬”?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要有樂觀向上的態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也要擁有堅強的意志并愿意在這里工作。10、對于人才,有人主張“待遇留人

29、”假如你是一個部門的領導者,你將采取什么辦法把人才留住?并簡要說明理由?尊重人才,給他們施展的空間,讓他們愛這里并愿意留在這里工作和發展。11、古往今來,曾有多少卓有才華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統治者埋沒甚至迫害過,這些人也由衷地發出了無言的感慨。試舉兩例。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劉禹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2、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與本文闡述的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為什么?不一樣。馬說是讓伯樂發現人才,龔自珍是上層領導到下層去選拔人才13、對對聯:上聯:懷才不遇思伯樂      下聯:仕途失意作馬說14馬說反映了當時

30、怎么樣的社會現實?答:反映了當時由于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致使許多有才華的人得不到賞識和重用的社會現實。15你認為成為千里馬應如何去做?(此題為開放題,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應從“普通馬”做起,然后才能脫穎而出。)16學完馬說后,你認為應該怎么樣去“識才和選才”。結合社會實際談一談。(“識才和選才”的方法現在很多,如考試自薦,組織推薦等。)17生活中,我們常講“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馬說中,怎么樣做才能發揮千里馬的才能呢?(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反面意思來回答。)18文中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伯樂和千里馬二者中,你認為哪個更重要?結合現實說說你的理由?(此題

31、為開放題,選伯樂,千里馬或伯樂和千里馬均可,重要的是闡明觀點,理由充分。)18、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于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9.岳陽樓記范仲淹(八下)【譯文】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我姓安居樂業,各種荒廢了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增它舊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

32、詩賦刻在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連接著遠方的山脈,吞吐著長江的水流,浩浩蕩蕩,寬廣無邊;早晴晚陰,氣象萬千。這是岳陽樓盛大壯觀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經)很詳盡了。然而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到瀟湘,被貶的政客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不同吧? 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辰都隱藏起了光輝,山岳也潛伏起形體;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桿倒下,船槳斷折;傍晚的天色暗下來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產生被貶離京、懷念家鄉、擔心誹謗、害怕譏諷的情懷,(會覺得)滿眼

33、蕭條景象,感慨到極點而悲傷了啊。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萬里碧綠;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五彩的魚兒(在水中)暢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蘭花,茂盛并且青綠。偶爾或許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照在湖面上閃著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潛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這樣的樂趣(真是)無窮無盡!(這時)登上這座樓啊,就會感到胸懷開闊,精神爽快,光榮和屈辱都被遺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那是喜洋洋的歡樂啊。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的,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為外界環境的好壞或喜或憂,也不因為自己心

34、情的好壞或樂或悲。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在朝),則為平民我姓憂慮;處在荒遠的江湖中(在野),則替君主擔憂。這樣(他們)進朝為官也憂慮,退居江湖為民也憂慮。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憂慮,在天下人快樂后才快樂! ”吧。啊!(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志同道合呢? 寫于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主要內容】主要借寫岳陽樓大觀景象因此而引起的遷客騷人的悲喜之情,談一個人應具有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襟抱負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政治理想。【主題思想】借作記之機,含蓄委婉地規勸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明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報負和樂觀

35、精神。【文章結構】 第一段,說明作記原由。第二段,由岳陽樓大觀過渡到遷客騷人登樓覽物的心情。第三段,寫遷客騷人覽物而悲。第四段,寫遷客騷人覽物而喜。第五段,闡述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 點明文章的主旨。【寫作技巧】從表達方式上來看,文章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自然結合起來,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文章開頭即切入正題,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以“慶歷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莊重雅正;說滕子京為“謫守”,已暗寓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后文抒情設伏。下面僅用“政通人和,我廢具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

36、,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為全篇文字的導引。第2段,格調振起,情辭激昂。先總說“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設定下文寫景范圍。以下“銜遠山,吞長江”寥寥數語,寫盡洞庭湖之大觀勝概。一“銜”一“吞”,氣勢磅礴!“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極言水波壯闊;“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說陰晴變化,簡練而又生動。“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承前啟后,并回應前文“唐賢今人詩賦”一語。這句話既是謙虛,也暗含轉機,經“然則”一轉,引出新的意境,由單純寫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筆法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構出全文的主體。34兩段是兩個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傳達出景與情互相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37、160;第3段以“若夫”起筆,“若夫”以下描寫了一種悲涼的情境,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凄楚。這里用四字短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敘。霪雨、陰風、濁浪構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無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嘯猿啼”之際,怎能不令過往的“遷客騷人”有“去國懷鄉”之慨、“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領起,打開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盡管也是列舉性的語氣,但從音節上已變得高亢嘹亮,格調上已變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寫,雖然仍為四字短句,色調卻為之一變,繪出春風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游蕩,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

38、活力。作者以極為簡練的筆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讀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句式、節奏與上一段大體相仿,卻也另有變奏。“而或”一句就進一步擴展了意境,增強了疊加詠嘆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氣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樓也”的心境也變成了“寵辱偕忘”的超脫和“把酒臨風”的揮灑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后,筆調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

39、“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托古圣立言,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涼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標明寫作時間,與篇首照應。句式是駢散結合,依文章內容而變化。如開頭結尾的敘述文字用散句,莊嚴而質樸;中間寫景狀物的語句多用駢句,辭彩華美,音韻和諧;議論抒情語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揚頓挫,富于變化。這樣,駢散交替,敘議結合,文質兼美,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1歸納段意第一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

40、記的緣由。(記敘)第二段:(寫景)描寫岳陽樓周圍雄偉景色,引出遷客騷人各不相同的“覽物之情”。引出下文。第三段:(寫景、抒情)寫“遷客騷人”“以己悲”的心情”。第四段:寫“遷客騷人”“以物喜”的心情。第五段(抒情、議論)抒發作者闊大胸懷和政治抱負。揭示全文中心。2第三四段作者用虛筆設想了一明一暗兩個場景,為什么會產生一悲一喜的結果?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氣的陰晦晴朗會影響人的情緒,天氣惡劣才會“感極而悲”,天氣美好才會“心曠神怡”。3第三、四段與文章主旨有什么關系?(寫這兩段的目的是什么?)答:推導出“古仁人之心”與“二者之異”,表現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4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41、是什么?(以物喜,以已悲。)5第五段中“或異二者之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這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對“二者之為”持什么態度?(遷客騷人的兩種覽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內涵。 否定。)6作者贊美古仁人的實際目的是什么?(否定遷客騷人的悲喜觀,勉勵友人。)7“遷客騷人”“古仁人”的區別在哪里?(悲喜觀不同;遷客騷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8第五段的議論作用是什么?(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中心。)9文中滕子京被貶卻積極治理政事,說明他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對你有何啟示?答:說明他是個有古仁人

42、之心,以天下為己任,不以自己得失為意的君子。我們應該學習他這種精神,做人做事應先人后己,先國后家,以國事為重,憂國憂民。10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賢者和庸人的區別。請分別以“賢者”和“庸人”為首詞寫一組對偶句。答:賢者不以物喜和已悲,先憂后樂,庸人不以國弱和民貧,先樂后憂。11我國的很多名勝古跡都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除岳陽樓外,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名勝古跡方面的詩詞,請寫出完整的一句,并寫出相應的名勝古跡。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黃鶴樓)落霞與孤鷲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12本文是范仲淹應滕子京之邀為岳陽樓所作的記,但是作者為什么沒有對岳陽樓詳加描繪?答: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

43、言“前人之述備矣”,因此不必要去重復。第二,從全文看,作者寫此文的目的是借景抒情,對友人進行規勸和勉勵不在于介紹岳陽樓的建造經過和它的構造及景物。13結尾作者發出“微斯人,吾與誰歸?”的慨嘆,周敦頤愛蓮說中也有“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感慨,試比較二者的感慨有何區別。答:范仲淹通過此句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愿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周敦頤只是表達了對知音甚少的感慨,范仲淹則是慨嘆憂國憂民的人太少。1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出作者怎么樣的思想境界?答: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已任的政治抱負,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樂

44、在后的品德。15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這一概念。“古仁人之心”內涵豐富。請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三篇課文中體現出來的“古仁人之心”分別表達出來。(答案只要與課文的內容相關且符合題目要求即可。)16“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反映了古仁人曠達胸襟,這種胸襟在今天瞬息萬變的社會尤為重要。請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打算怎么樣做,才能擁有這種胸襟。可圍繞“戰勝自我”、“摒棄私心”、“胸懷天下”、“志向高遠而豁達進取”來談。)10.醉翁亭記歐陽修(八下)【譯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面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啊。沿著山路走六七里,

45、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個山澗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啊。山勢回環,道路轉彎,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泉水上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給它起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稱它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得少也總是醉,而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要說那太陽出來而樹林中的霧氣消散了,暮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陰暗明朗(交替)變化,(就是)山間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蔭,天氣高爽,霜色潔白,

46、水位低落,石頭顯露,這是山里四季的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們的出游啊。到溪邊來釣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甜而酒水清,山中野味野菜,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起起來坐下大聲喧嘩,是眾位賓客快樂的樣子。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這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夕陽落在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太守回去,賓客

47、跟從啊。樹林茂密蔭蔽,鳥兒到處鳴叫,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游人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喝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快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啊。  太守是誰?是廬陵人歐陽修啊。 【主要內容】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的生活和平寧靜,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賞宴飲的樂趣。 【主題思想】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文章結構】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全文以“環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緊接著,作者將“鏡頭”從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峰,林

48、壑尤美”,后寫瑯琊山“蔚然而深秀”,再寫釀泉,最后推出醉翁亭。這樣層層遞進,托出主景,引人入勝。“水聲潺潺”“峰回路轉”“有亭翼然”數語,寫水,寫山路,寫亭,都神形兼備,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從大山深處引出一亭,僅用幾十個字,可見文筆之簡練。醉翁亭既出,寫景也暫告結束,轉而為敘事抒情。作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前一問答,明白無疑;后一問答,隱約其辭,為進一步解釋說明留有余地。行文至此,“太守”閃現,卻不言明身份,成為全篇的一個懸念。下文講“醉翁”雅號的由來,也言簡意賅。“飲少輒醉”,突出了一個“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個“翁

49、”字。兩者合璧,遂有“醉翁”之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為寫景抒情定下了基調。“醉”和“樂”是表象和實質的關系,“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將游玩觀賞之樂融化在宴飲之中。第二段寫山中景色及出游之樂。先寫早晚晴陰煙云變化,后寫四時景物的不同。用對偶句描寫,用散句收束,在整齊中尋求變化,抑揚頓挫,音韻諧美。如“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一寫早,一寫晚,各盡其妙而又互為照應。在寫景中,又蘊含著事理的邏輯關系:因為“日出”,所以“林霏開”;因為“云歸”,所以“巖穴暝”。這樣,靜態的描寫又體現了動感,豐富了表現力。“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是同樣的句式,卻又

50、同中有異,節奏由二三變成了三二,形成錯落之美。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以極其精練的語言刻畫出來。如“野芳發而幽香”寫春,“佳木秀而繁陰”寫夏,“風霜高潔”寫秋,“水落石出”寫冬,句句落實,一字不虛。最后用“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作總結陳述,寫朝暮四時的游賞,照應前面的描寫,總歸為“樂亦無窮”,余韻不絕。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飲。這一段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圖。在這幅圖畫中,有“負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擁,往來不絕,十分熱鬧。這個游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里,就更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寫宴飲之樂,作者故意宕開一

51、筆,不直入宴席,卻從捕魚釀酒寫起,別有情致。宴飲所需,無論是酒還是魚,無論是肉還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這樣寫,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簡樸。同樣,宴飲之樂,也沒有王公貴族府第那樣高雅,無管弦助興。但射飲弈棋,猜拳行令,杯盞交錯,“起坐而喧嘩”的野趣,也是朱門高第的宴飲得不到的歡樂。這里,太守又一次閃現:“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作者以簡筆勾勒出“醉翁”的自畫像,醉在其中,是因為樂在其中。第四段寫日暮醉歸。這一段有描寫,有敘事,更融入抒情和議論,托出全文的主旨。“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寥寥八個字,寫出了醉罷晚歸的情景,筆調閑散,淡雅而有情致。接下來寫“樂”的幾種情境:一是

52、“禽鳥之樂”。大自然是禽鳥的家園,游人的到來,驚擾了它們的正常生活,所以當人去山空后,它們又和鳴林間,唱出歡樂的歌。“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它們的樂更是一種自然的存在。二是游人之樂。游人之樂怎樣,前文已有描述,故此處略而不談,只說“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顯然,這種“樂”已綜合了自然和人事兩種“情趣”,有了“自覺”的成分,但還缺少理性的認識。三是太守之樂。太守之樂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鳥之樂”,又樂游人之樂;既能同醉,又能“自醒”。還能體察萬物,反思人情,寫文章來記述其事。那么太守是誰呢?及至文末,“太守”已出現九次,方才道出姓名,解開全篇懸念。文章也自然而止,

53、且饒有余味。【寫作技巧】1句式上駢散結合。這是一篇游記散文,卻大量地運用了駢偶句,加強了韻律美。如“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就是駢句,出語自然,渾然天成,給文章增添了華麗之美。還注重大量運用虛詞。全文用了21個“也”字,用了25個“而”字,把詩一樣齊整的句子斷開,讓它帶上散文的韻味。這樣整散結合,使文章既有詩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兩句,去掉“而”字,就變成了詩句;加上“而”字,就變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強了回環詠嘆的意味。2、敘事寫景層次分明,脈絡清楚。本文采取敘事說明的筆調,層次清晰,脈絡分明。全文用了21個“也”字,每一個“也”不

54、僅幫助煞尾,還成了文意轉折的標志。這樣文隨意轉,層層道出,織成一篇錦繡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開頭都有領起詞語,引出下文。從“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開了從景物到游樂到歸來的一幅幅畫卷。【典型例題】【尤】水尤清洌林壑尤美【望】先達德隆望尊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望峰息心【深】深入不毛深追先帝遺詔水不在深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聞】公亦我聞天子之怒乎不求聞達于諸侯聞寡人之耳者漸聞水聲潺潺【芳】芳草鮮美野芳發而幽香【芳】野芳發而幽香蒼然白發懷怒未發 舜發于畎畝之中有時朝發白帝【出】出則無敵國外患者不復出焉不敢出一言卷石底以出水落而石出者【休】休祲降于天行者休于樹【樂】山水之樂而樂亦無窮也游人去

55、而禽鳥樂也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心樂之【知】人知從太守游而樂先帝知臣謹慎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其真不知馬也一、理解默寫:1、領起全文的句子是:2、“醉翁”的由來:3、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了四時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4、第二段中一句把山水之樂具體化了。5、請寫出夕照全景的句子:6、請寫出歸后情景的句子:7、體現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8、為后人傳誦最多的一句話(七個字的成語)是;9、 文中作者描繪瑯琊山山間朝暮之景的句子是:10、表達作者復雜感情的句子是:11、 文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是:12、文中與"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相照應的文字是:二、閱讀:1歸納各段的段意2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本文第一段寫景的順序是什么? 答:4、“太守自謂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繪了幾幅圖畫?分別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答:6、本文中作者到底都在“樂”些什么呢?請仔細找出有關的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答:7第二段緊扣一個"樂"字來寫,用_之樂襯托游人之樂,又用游人之樂襯托_之樂,曲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