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入侵監測技術規程(試行)_第1頁
海水入侵監測技術規程(試行)_第2頁
海水入侵監測技術規程(試行)_第3頁
海水入侵監測技術規程(試行)_第4頁
海水入侵監測技術規程(試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文檔附錄7-1 海水入侵監測技術規程(試行)1 范圍本規程規定了海水入侵監測的內容、技術要求和方法。本規程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領海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它海岸帶區域的海水入侵監測。2 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全部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規程,然而,鼓舞依據本規程達成協議的各方爭辯是否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規程。GB 12763 海洋調查規范 GB 18314 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 GB 17378.2 海洋監測規范 數據處理與分析質量把

2、握;GB 17378.3 海洋監測規范 樣品采集、貯存與運輸;GB/T 14158-93 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勘查規范(150 000)GB 11896-89 水質 氯化物的測定 硝酸銀滴定法SL79-1994 礦化度的測定 重量法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技術規程之海岸帶地質災難調查技術規程3 術語下列術語適用于本技術規程。3.1海水入侵 (Seawater intrusion)由于自然或人為緣由,海濱地區地下水水動力條件發生變化,使海濱地區含水層中的淡水與海水之間的平衡狀態遭到破壞,導致海水或與海水有水力聯系的高礦化地下咸水沿含水層向陸地方向擴侵的現象。3.2氯度 (Chlor

3、inity)1979年國際海洋物理科學協會(IAPSO)將氯度定義為:沉淀海水樣品中含有的鹵化物所需純標準銀(原子量)的質量與海水質量之比值的0.3285234倍,以符號“Cl”表示。3.3礦化度 (Mineralizing degree)單位體積中所含離子、分子與化合物的總量稱為礦化度。以符號“M”表示。4 監測方案設計4.1監測斷面與站位布設海水入侵監測利用現有農業用水井或者居民飲用水井,在確定的監測區域內,布設監測斷面和站位,監測井位設置應保持相對穩定,具有連續性。觀測重點主要是供水目的層和已發生海水入侵的含水層。監測斷面垂直于海岸線方向布設,在確定的海水入侵監測區域內至少設2個監測斷面

4、,斷面布設間距10km。每個斷面布設監測站位3個5個,至少要布設3個監測站位(海水入侵區、過渡帶、未入侵區),還應考慮界面移動速率,以保證在監測期間至少有一監測站位始終在未入侵區內(淡水區)。每個觀測井要進行拍照,建立卡片(附錄A),作為永久檔案資料。監測井位應接受GPS 定位。4.2監測內容水位觀測、氯度(Cl-濃度)和礦化度。4.3監測方法水位觀測:是通過測量觀測井靜水位埋藏深度得出,既為地面高程減去測量值,用測繩進行測量,測繩每半年重測測繩標記,防止測繩拉長引起的測量誤差。水位觀測記錄按附錄B進行整理;氯度和礦化度監測是采集觀測井位中的水樣進行分析。礦化度:重量法,依據SL79-1994

5、 礦化度的測定方法。氯化物:硝酸銀滴定法,依據GB 1189689 水質 氯化物的測定方法。水質測試結果按附錄C進行整理。4.4監測時間每年3月、9月份各監測一次。4.5質量保證與把握4.5.1質量把握方式監測實施單位應具備質量保證和質量把握機制,對監測的全過程進行質量把握。4.5.2儀器設備全部在監測過程中使用的計量檢測器、設備和計量器具必需在有效檢定期內使用,并在規定的檢定周期內進行檢定。自檢的計量檢測器、設備和計量器具應按期進行自檢。 5 監測與評價綜合現場調查和監測數據,結合歷史資料,通過數據分析和處理,應對監測區作出如下評價:水位變化、氯度和礦化度的變化狀況;海水入侵程度和范圍,入侵

6、程度等級劃分標準見附錄D。6 監測資料匯總6.1上報資料內容6.1.1照片包括現場監測的照片及數碼信息。6.1.2監測原始數據包括全部野外調查分析的原始記錄。6.1.3相關圖件6.2資料上報格式照片及攝像資料經編輯、刻成光盤后上報主管部門,光盤中要有具體的記錄及說明。7 監測報告格式及內容海水入侵監測報告的內容和格式應滿足附錄E的要求。附錄A海水入侵觀測井記錄卡(規范性附錄)統一編號井 名野外編號圖幅名稱經度井口高程緯度地面高程地理位置井口直徑水位埋深井 深井底直徑井的類型井與地表水距離水體特征水溫氣 溫味pH嗅色透亮度井壁結構井淘洗狀況建井年限開采方式井位示意圖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7、日附錄B海水入侵水位觀測記錄表(規范性附錄)區域:觀測斷面觀測井號觀測時間水位(cm)備注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附錄C海水入侵水質分析記錄表(規范性附錄)區域:觀測斷面觀測井號采樣時間Cl-(mg/L)礦化度(g/L)備注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附錄D海水入侵水化學觀測指標與入侵程度等級劃分(規范性附錄)分級指標氯度(mg/L)<2502501000>1000礦化度M(g/L)<1.01.03.0>3.0入侵程度無入侵輕度入侵嚴峻入侵水質分類范圍淡水微咸水咸水附錄E(規范性附錄)海水入侵監測報告內容與格式E.1 文本格式E.1.1 文本規格文本外形尺寸

8、為A4(210mm×297mm)。E.1.2 封面格式第一行書寫:××省市(一號宋體、加黑,居中);其次行書寫:海水入侵監測報告(一號宋體、加黑,居中);第三行書寫:報告編制單位全稱(三號宋體、加黑,居中);第四行書寫:××××年××月(小三號宋體、加黑,居中);第五行書寫:中國,空一格,××(編制單位所在地名)(整行內容四號宋體、加黑,居中);以上各行間距應適宜,保持整個封面美觀。E.1.3 封里一內容封里一中應分行寫明:監測項目實施單位全稱(加蓋公章);項目負責人、技術總負責人、分

9、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參與人員姓名;報告書編制單位全稱(加蓋公章);編制人、審核人姓名;編制單位地址;通信地址;郵政編碼;聯系人姓名;聯系電話;E-mail地址等內容。E.2 報告編寫大綱1 前言簡述監測工作任務來源、監測任務實施單位、監測海區、監測時間等。2 監測區自然概況2.1 區域地質概況2.2 水文地質概況2.3 開發利用狀況3 監測結果與評估3.1 水位監測結果3.2 水質監測結果3.3 海水入侵范圍與強度3.4 海水入侵災難及評估3.5 海水入侵趨勢猜測及防護措施4 管理對策與建議4.1 存在的主要問題4.2 管理對策4.3 工作建議本規程由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愛護司第一次提出。本規程起草

10、單位: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本規程主要起草人:王玉廣、張永華、胡瑩瑩、霍傳林、韓庚辰附錄8-1 鹽漬化監測技術規程(試行)1范圍本規程規定了鹽漬化監測的內容、技術要求和方法。本規程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領海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它海岸帶區域的鹽漬化監測。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全部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規程,然而,鼓舞依據本規程達成協議的各方爭辯是否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規程。GB 12763 海洋調查規范 GB 18314 全球定位系統(GPS)

11、測量規范 GB 17378.2 海洋監測規范 數據處理與分析質量把握;GB 17378.3 海洋監測規范 樣品采集、貯存與運輸;NY/T 1121.2-2006 土壤檢測 第2部分:土壤pH的測定NY/T 1121.16-2006 土壤檢測 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鹽總量的測定NY/T 1121.17-2006 土壤檢測 第17部分:土壤氯離子含量的測定NY/T 1121.18-2006 土壤檢測 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離子含量的測定DD2004-2 區域環境地質調查總則(試行)3術語下列術語適用于本技術規程。3.1 海岸帶(Coast Zone)海洋與陸地相互接觸、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地帶。3

12、.2土壤鹽漬化 (Soil Salinization)土壤中積聚鹽分形成鹽漬土的過程。4監測方案設計4.1監測斷面與站位布設監測斷面設置應保持相對穩定,具有連續性。監測點的布置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不能平均使用,站位要有代表性,并應統一編號。監測站樣品采集用特地記錄表(見附錄A),記錄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點,同時還要留意觀測點之間的沿途觀看記錄,用剖面圖反映其間的變化狀況,并進行拍照。監測斷面垂直于海岸線方向布設,在確定的鹽漬化監測區域內至少設2個監測斷面,斷面布設間距10km。每個斷面布設監測站位3個5個,至少要布設3個監測站位(鹽土區、過渡帶、非鹽漬化區),并且保證在監測期間至少有一監測站

13、位始終在非鹽漬化區內。監測點應接受GPS 定位。4.2監測內容鹽漬化監測項目:土壤中的Cl-、SO42-、全鹽含量和pH值。鹽漬化監測的取樣層位0100cm,并均勻混合為具代表性的土壤樣品。4.3監測方法土壤樣品的采集:在每個監測站位以鋸齒形或蛇形(S形)均勻、隨機地布設510個采樣點,把各點所采的土壤等量、均勻地混合起來構成混合樣品代表本監測站位的土壤樣品。土壤樣品的制備:風干應在通風的室內進行自然風干,嚴禁曝曬。當土樣達到半干狀態時,須將大土塊捏碎,以免干后結成硬塊,不易壓碎,這對粘性土壤尤為重要。風干場所要防止酸、堿等氣體及灰塵的污染。 風干后的土樣平鋪在平整木板或塑料板上,用木棍或塑料

14、棍壓碎 ,經過初步壓碎的土樣,假如數量太多,可以用四分法分取適量,并用2mm孔徑的篩子過篩。未通過篩子的土粒,必需重新壓碎過篩,直至全部通過篩孔為止;但石子切勿碾碎,應并入礫石中處理。在風干和壓碎過程中,應隨時將土樣中的植物殘根、侵入體和新生體進一步剔除潔凈。 土壤樣品的貯存:過篩后的土樣經充分混勻,然后裝入玻塞廣口瓶或塑料袋中,內外各具標簽一張,寫明編號、采樣地點、土壤名稱、深度、篩孔、采樣日期和采樣者等項目。制備好的土樣要妥為貯存,避開日光、高溫、潮濕和有害氣體的污染。一般土樣保存半年至一年,直至全部分析工作結束,分析數據核實無誤后,才能棄去。分析測試方法pH值:電位法,依據“NY/T 1

15、121.2-2006 土壤檢測 第2部分:土壤pH的測定”方法。氯離子(Cl-):硝酸銀滴定法,依據“NY/T 1121.17-2006 土壤檢測 第17部分:土壤氯離子含量的測定“方法。硫酸根離子(SO42-):EDTA間接滴定法,依據“NY/T 1121.18-2006 土壤檢測 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離子含量的測定”方法。全鹽含量:重量法,依據“NY/T 1121.16-2006 土壤檢測 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鹽總量的測定”。4.4監測時間每年3月、9月份各監測一次。4.5質量保證與把握4.5.1質量把握方式監測實施單位應具備質量保證和質量把握機制,對監測的全過程進行質量把握。4.5.

16、2儀器設備全部在監測過程中使用的計量檢測器、設備和計量器具必需在有效檢定期內使用,并在規定的檢定周期內進行檢定。自檢的計量檢測器、設備和計量器具應按期進行自檢。 5監測與評價監測數據整理、測試結果按附錄B進行整理。評價標準:包括土壤酸堿度分級標準、鹽漬化類型劃分標準和土壤鹽漬化性質與程度劃分標準見附錄C。6監測資料匯總6.1上報資料內容6.1.1照片包括現場監測的照片及數碼信息。6.1.2監測原始數據包括全部野外調查分析的原始記錄。6.1.3相關圖件6.2資料上報格式照片及攝像資料經編輯、刻成光盤后上報主管部門,光盤中要有具體的記錄及說明。7監測報告格式及內容鹽漬化監測報告的內容和格式應滿足附

17、錄D的要求。附錄A鹽漬化監測樣品采集記錄表(規范性附錄)區域樣品編號坐 標:采樣日期:簡述鹽漬化土壤區域類型、鹽漬化形成的環境地質因素、鹽漬化危害和造成的經濟損失和防治措施及建議:樣品特征描述:平面示意圖照片編號及說明記錄人: 日期: 年 月 日附錄B鹽漬化監測分析記錄表(規范性附錄)區域:監測斷面站位pHCl-SO42-Cl-/ SO42-全鹽量(%)備注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附錄C土壤酸堿度分級標準(規范性附錄)分級極強酸性強酸性酸性中性堿性強堿性極強堿性pH<4.54.55.55.56.56.57.57.58.58.59.5>9.5鹽漬化類型劃分標準(規范性附錄)

18、鹽漬化類型Cl-/SO42-硫酸鹽型(SO42-)氯化物-硫酸鹽型(Cl-SO42-)硫酸鹽-氯化物型(SO42-Cl-)氯化物型(Cl-)<0.50.511.04.0>4.0土壤鹽漬化性質與程度劃分標準(規范性附錄)鹽漬化類型 氯化物型Cl-硫酸鹽-氯化物型SO42-Cl-氯化物-硫酸鹽型Cl-SO42-硫酸鹽型SO42-鹽漬化程度0-100cm土層含鹽量(%)非鹽漬化土輕鹽漬化土中鹽漬化土重鹽漬化土鹽土<0.150.150.30.30.50.50.7>0.7<0.20.20.30.30.60.61.0>1.0<0.250.250.40.40.70.71.2>1.2<0.30.30.60.61.01.02.0>2.0附錄D(規范性附錄)鹽漬化監測報告內容與格式D.1 文本格式D.1.1 文本規格文本外形尺寸為A4(210mm×297mm)。D.1.2 封面格式第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