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節 地球的圈層結構 (一)教材第24頁探索思考主要手段是借助搖晃盒子,根據盒子內物體與盒子之間碰撞的聲音信息進行分析。地理學家和地質學家主要是根據地震波在地下傳播過程中的差異情況,對地球內部進行研究的。(二)教材第24頁學習指南地球具有圈層結構,從外部到內部可以分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殼、地幔和地核六個圈層,其中前三者為地球的外部圈層,后三者為地球的內部圈層。(三)教材第29頁思考“生物圈2號”實驗的意義在于模擬類似于地球可供人類生存的環境。但是在現有科技水平條件下還無法實現。(四)教材第29頁復習題1地殼和地幔之間存在一個莫霍面,地幔和地核之間存在一個古登堡面。地
2、殼是由巖石組成的。地殼的厚度在各處是不均一的,一般來說,大洋地殼較薄,大陸較厚。與地殼相比,地幔的化學組成變化不大,但其溫度、壓力隨深度增加變化較為顯著,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又可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外地核呈熔融狀態,內地核為固態金屬球。2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氬等。根據溫度隨高度的變化規律,可將大氣圈分為三層: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空氣對流運動顯著,天氣現象復雜多變。平流層氣溫隨高度增加呈明顯遞增趨勢,以平流運動為主,天氣晴朗單一。高層大氣密度非常小,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波。3水圈是由陸地水、大氣水和海洋水組成的,其中以海洋
3、水為主;陸地水包括河、湖、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和礦物水等。4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及其生存環境的總和,它滲透在整個水圈以及大氣圈的下部和巖石圈的上部,總計約30千米,但其最活躍的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和水面以下各百余米左右范圍內。北京時間2015年2月12日1時34分,在印度尼西亞塔勞群島(北緯3.9度,東經126.6度)發生里氏7.2級地震,震源深度約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圍內無較大城市。據此回答12題。1地震波橫波(s波)和縱波(p波)的傳播速度在莫霍界面處發生的顯著變化是()as波、p波的波速都明顯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顯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
4、的波速突然下降解析:莫霍界面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縱波、橫波通過時其傳播速度都明顯加快。答案:a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殼解析:塔勞群島地震的震源深度為30千米,據此判斷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答案:b3為了探測莫霍界面的情況,在下圖中的a、b、c、d四點同時進行了地震波的測定,其中最遲得到從莫霍界面傳來的地震波的地點是()解析:地殼的厚度與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關,陸地上海拔越高,地殼越厚,地震波從莫霍界面傳播到測定點的時間越長。答案:a讀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完成45題。4關于圖中各圈層的敘述,正確的是()aa、b、c、d為地球外部圈層,c為生物圈b地球內部圈層
5、由e、f、g三部分組成ca、b、c、d、e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傳播速度減為05一般認為,可能是巖漿主要發源地的是()a圖中c層 b圖中g層c軟流層 d下地幔解析:讀圖可知,a為大氣圈,b為生物圈,c為水圈,d為地殼,e為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f為地幔,g為地核。d、e合為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圈四大圈層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d選項中應是橫波速度減為0。在地幔上部存在一個由塑性物質組成的軟流層,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答案:4.c5.c讀下圖,完成67題。6構成該景觀的主體要素屬于的圈層是()a生物圈 b水圈 c巖石圈 d地殼7
6、該景觀的形成過程,充分說明了()a圖中各圈層都是連續而不規則的,且都相互聯系b圖中的各圈層之間存在著物質遷移和能量轉化c圖中的各圈層是獨立發展變化的d水圈的構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處于不間斷的循環之中解析:該景觀的主體要素是瀑布,應歸屬于水圈;該瀑布的形成說明地球的圈層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它們之間不斷進行著物質遷移與能量轉化。答案:6.b7.b8讀地球內部的結構圖,回答下列問題。(1)地球內部圈層的名稱:a和b是_,a和bc是_,d是_,cde是_的一部分。(2)不連續界面f是_。(3)地震波在經過f時速度會發生什么變化?(4)a和b為什么厚度不均?解析:從圖上看,a、b所在的圈層是地殼
7、,因為從深度上看從幾千米到幾十千米應是地殼的范圍。地殼的厚度不均,a處是陸地,地殼平均厚度33千米。b處是海洋,地殼厚度只有幾千米。f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經過此不連續界面時,縱波和橫波的速度都明顯加快。cde是上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頂部由巖石構成的巖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構成了巖石圈;d是上地幔頂部的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答案:(1)地殼巖石圈軟流層上地幔(2)莫霍界面(3)地震波(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明顯加快。(4)地殼的厚度不均,a是大陸地殼,平均厚度33千米,b是大洋地殼,平均厚度只有幾千米。當地時間2015年4月22日,智利蒙特港,卡爾布科火山口噴發
8、,噴出的濃厚的火山灰和煙塵幾公里外都能看見。據此回答910題。9巖漿物質沖破了巖石圈的束縛后才噴發出來。關于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a巖石圈屬于地殼的一部分,是由巖石構成的b巖石圈屬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巖石圈與生物圈關系密切d巖石圈的上部是軟流層解析:本題考查了有關巖石圈的知識。巖石圈是由巖石構成的,它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的上部。它和地球的外部圈層關系密切。答案:c10火山灰滿天飛揚,對地球的外部圈層產生了很大影響。有關地球外部圈層的說法,正確的是()a大氣圈是由大氣組成的簡單的系統b水圈是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c生物圈占據大氣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d地球的外部圈層之間關系密切,但與地球的
9、內部圈層沒有關系解析:本題考查了有關地球外部圈層的知識。大氣圈是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水圈是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巖石圈的關系也較密切。答案:b讀“我國大陸部分地殼等厚度線圖”,完成1112題。11圖示地區的地殼厚度()a由西向東逐漸增厚b由北向南逐漸增厚c由東向西逐漸增厚 d由南向北逐漸增厚解析:由圖中等值線的數值可直接讀出。答案:c12圖中m和n所對應的地形區分別是()a塔里木盆地、吐魯番盆地 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c黃土高原、汾
10、河谷地 d四川盆地、大別山區解析:根據圖中的經緯度定位可確定m、n的位置。答案:d13關于地球圈層結構的正確敘述是()a內部圈層不包括地殼b內部圈層分為巖石圈、大氣圈、水圈c外部圈層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d外部圈層與內部圈層之間沒有聯系解析: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有聯系,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答案:c14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為探測莫霍界面的情況,在下列四地同時進行了地震波的測定,最遲從莫霍界面傳來地震波的是()a當雄b成都c上海d北京(2)此次地震,拉薩有輕微震感,理論上拉薩居民感覺到()a先左右搖晃,后上下顛簸b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c只左右搖晃 d只上下顛簸(3)西藏是我國地震多發地區,原因是什么?(4)掌握地震發生規律可有效減少危害,我們要了解西藏地區地球各圈層物質組成和結構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據是_,其研究原理是什么。解析:第(1)題,地殼厚度不均,高山、高原地殼較厚,平原、盆地地殼較薄。第(2)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PLC控制系統的自動化送料裝車系統設計
- 公共教育餐廳管理辦法
- 高速公路行業的經濟價值分析
- 團隊合作薪酬管理辦法
- 數字時代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文明上網提升機制的探索
- 粳稻花期性狀的遺傳量化與聚合效應分析
- 基于《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的4A景區評審體系優化研究
- 拜占庭藝術的魅力與傳承
- 民族成人登記管理辦法
- 江蘇牛羊屠宰管理辦法
- 水電材料供貨商技術方案范文
- 電信考試題目及答案
- 餐飲約束員工管理制度
- PLC基礎知識課件下載
- 2025年中級消防設施操作員(監控類)資格理論必背考試題庫(附答案)
- 2023秸稈類生物質能源原料儲存規范第1部分:存放
- DB11 T 212-2009 園林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 感染性腹瀉患者護理常規
- 2023年1月國家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古代詩歌散文專題》期末紙質考試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房東租房合同模板電子版
- 2025年中國智能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市場發展監測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