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試題庫_第1頁
中國古代文學試題庫_第2頁
中國古代文學試題庫_第3頁
中國古代文學試題庫_第4頁
中國古代文學試題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中國古代文學試題庫第一部分 先秦兩漢文學試題一、填空1鯀禹治水的神話記載在典籍山海經中。2尚書在漢代被尊為經,故又稱書經3春秋左傳正義的作者是孔穎達。4莊子文章往往圍繞一個中心來組織結構,后人稱之為輪輻式結構。5“屈原”的“原”是他的字6東漢京都賦的代表作有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二京賦。7孔雀東南飛原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8過秦論的作者是賈誼。9現存最早的國語注本是三國時期吳人韋昭的國語注。10古詩十九首最早著錄于蕭統的文選。11在古代神話中,倉頡相傳是文字的創造者。12三家詩是指魯人申培、齊人轅固,燕人韓嬰。13春秋三傳分別是:左傳、公羊傳、谷梁傳。14語錄體是論語文

2、體的基本特征。15“緣木求魚”的成語出自孟子16莊子的說理散文,最具文學意味的是“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17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的“悲秋”主題,實由宋玉所撰九辯發端。18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19枚乘的賦體代表作是七發。20司馬遷,字子長21較詳細地記載了“女媧補天”的神話的書籍是淮南子。22詩到了_漢_代被統治者奉為經典,稱作詩經。23我國詩歌沿著詩經開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進,抒情詩_ 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24公羊傳的作者是公羊高 。25有位伊人,在水一方。26“狡兔三窟”成語出自戰國策。27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它的編纂體例是紀傳體。28東漢京都賦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班固和

3、張衡 。29樂府詩集是由 郭茂倩 所編。30史記正義的作者是 張守節 。31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話是鯀禹治水。32按音樂標準,把詩經三百零五篇劃分為風、雅、頌三類。33孔子生于 前551 年。34“舍生取義”成語出自 孟子 。35國語的性質是 國別 史。36莊子三言分別是指:寓言、重言、卮言。37戰國策是由漢代學者 劉向 編輯成書的。38九辯開創了文學史上的“ 悲秋 ”題材。39東漢時期代表性的楚辭注本主要是王逸的楚辭章句40史記集解的作者是 裴骃 。41上古神話主要分為_事物起源神話_,反映人與自然斗爭以及人類之間戰爭兩大類。42尚書一名的意思是_上古之書 _。43被司馬遷稱為“禮義之大宗”的先

4、秦著作是_春秋 _。44“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句話出自 論語_。45關于詩經的編集,有所謂獻詩、_采詩 _、刪詩之說。46詩經中頌揚周始祖后稷的詩歌是_大雅·生民 _。47周禮·春官把風、賦、比、興、雅、頌合稱為_六詩_。48_國語 被后人稱為“春秋外傳”。49孟子·滕文公所指“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的人物的言行集中載錄于戰國策 一書。50國殤是九歌中祭祀_陣亡將士_的作品。51漢大賦在結構上常采用_主客問答 _的形式。52趙壹的刺世嫉邪賦屬于漢賦中的_抒情小賦 _類型。53司馬遷說他編纂史記的宗旨,是要“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_成一家之

5、言 _。”54史記的人物傳記主要載錄在本紀、世家_和列傳中。55游記、碑文等體裁肇興于_東漢 _時期。56樂府_是漢代出現的一種合樂詩體。57.盤古神話屬于神話類型中的_創世神話_。58.韓愈進學解稱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是_尚書59.一般認為,詩經中的風、雅、頌是以_音樂類型_為劃分標準的。60.春秋時代,貴族常常在外交場合引用詩經來表達自己的志意,這叫做_賦詩言志_。61.衛風·氓/邶風·谷風是詩經中棄婦詩的代表作。62.詩經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出自_小雅·采薇_。63.“春秋三傳”是指公羊傳、穀梁傳和_左傳_。64.戰國縱橫

6、家的言行集中載錄在劉向所編的_戰國策_一書中。65.早期諸子散文的文體形態為_語錄_體和格言體。66“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這句話出自_論語_。67.“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一語出自_孟子_。68._湘君_和湘夫人是九歌中祭祀湘水之神的作品。69._橘頌_是我國最早的一首詠物詩。70._九辯_開創了中國文學史的“悲秋” 主題。71.賈誼政論文的代表作是_過秦論_。72.“疾虛妄”是王充名作_論衡_的基本精神。73.漢大賦在結構上常采用_主客問答_的形式。74.史記的人物傳記主要載錄在_ 本紀_、世家和列傳中。75.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在先秦稱作“詩”或“詩三百”至漢代才奉為

7、經典,稱作詩經。76. 詩經中的“二南”指 周南 、召南。77詩經中的“二雅”指大雅、小雅 。78詩經中的“三頌”是指周頌、商頌 、魯頌。79韓非子、五蠹中的“五蠹”是指學者,言談者,工商,患御者、帶劍者、五種人。80.論語侍坐章中的“四子”是子路、曾晳 、冉有、公西華四個人。81燭之武是左傳中的 燭之武退秦師 篇中的人物。82邵公是國語中 邵公諫弭謗篇的人物。83馮諼是戰國策中的 馮諼客孟嘗君 篇中的人物。84. “形容枯槁”出自戰國策中的蘇秦始將連橫 篇。85.秦代文學的代表作家是李斯 ,其代表作品是諫逐客書。86.漢代大賦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司馬相如 ,他的代表作是子虛賦和上林賦。這兩篇

8、作品不寫于同時,但內容連貫,構思一貫,結體謹嚴,實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87.司馬遷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_,成一家之言”。88.班固的 漢書 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89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305 篇詩歌。90第一篇記事詳細完整的編年體史書是 左傳 。91第一部國別史是 國語 。92記載戰國史實又分國記事的史書是戰國策 。93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標志著中國詩歌從民間集體歌唱到文人獨立創作的更高發展階段的出現。9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國語中的 邵公諫弭謗 篇。95“緣木求魚”出自孟子中的 齊桓晉文之事章 篇。96“

9、鍥而不舍”出自荀子中的 勸學 篇。97“夙興夜寐”、“信誓旦旦”出自詩經中的氓 篇。98逍遙游篇是莊子的代表作。99“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 離騷的名句。 100楚辭最早的注本是楚辭章句。二、名詞解釋1神話神話是上古先民通過幻想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釋,用虛幻的想象表現了先民們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強烈愿望和樂觀主義、英雄主義精神,是人類早期不自覺的積極浪漫主義藝術創作。它是原始文學的一種重要樣式,是后世文學藝術的重要土壤和武庫。2山海經一部與巫術有關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詳,約成書于戰國時,秦漢時又有增補。共18卷,以記載傳說中的地理知識為主,

10、兼及民俗、物產、醫藥、巫術、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黃帝殺蚩尤、鯀禹治水等,是我國先秦保存神話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3詩三百即詩經。詩經在先秦時不稱“經”,而是稱“詩”或“詩三百”,如論語引詩評詩即是如此。詩經本有305篇,舉其整數,故稱“詩三百”。西漢初成為官學,被尊為經,始稱詩經,后世也有沿稱“詩三百”的。4詩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的合稱。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也是根據地域和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風也叫國風,是帶有諸侯各國地方特色的樂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樂歌,分大雅、小雅。頌是王室宗廟祭祀或舉行重大典禮時的樂歌,分周頌、魯

11、頌、商頌三頌。賦比興:詩經常用的三種藝術表現手法。賦指的是鋪陳直敘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擬。興即托物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5四家詩指漢初出現的傳授詩經的齊人轅固、魯人申培、燕人韓嬰、趙人毛萇四家詩。前三家屬“今文詩”,西漢時立于學官,分別亡于三國、西晉和宋時。毛詩屬“古文詩”,東漢時立于學官,訓詁多用爾雅,事實多本左傳,流傳至今。6風雅頌是詩經的三個組成部分,也是根據地域和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風也叫國風,是帶有諸侯各國地方特色的樂歌,共有十五國風,160篇,多是民歌,少數是貴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區的樂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會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個人抒情之作。

12、雅詩中也有部分民歌。頌是王室宗廟祭祀或舉行重大典禮時的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三頌,共40篇。7賦比興賦比興是詩經標志性藝術手段。簡單地說,賦就是把詩人的情志或引用對象鋪陳直敘出來;比就是比喻;興就是起興、發端,一般在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它可以跟詩歌所抒發的情思有關,也可以無關。賦比興后來成為我國詩歌創作的一種基本手法。8思無邪原句出于詩經·魯頌·駉最后一章。春秋孔子用來評價詩經的總的思想傾向。“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所謂“無邪”,就是“歸于正”,亦就是詩經思想內容純正的意思。9今文三家詩春秋過于簡短而語義隱晦,因此出現了一些對之解釋的

13、著作。有傳為春秋時魯人左丘明所著的左傳,以及戰國齊人公羊高撰的公羊傳和戰國魯人穀梁赤撰的穀梁傳。公、穀闡述春秋的“微言大義”,左傳則以史實敘說歷史。10毛傳鄭箋漢代毛亨、毛萇為詩經所作的注解名為毛詩故訓傳,簡稱“毛詩”。東漢鄭玄又為“毛詩”作箋注,名為毛詩傳箋,簡稱“鄭箋”。11今古文尚書:漢代,尚書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漢文帝時晁錯根據伏勝記誦所整理的28篇尚書,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定,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曲阜孔壁中又發現一種用戰國古文字寫成的本子,稱古文尚書,它比今文尚書多16篇。此書到西晉末因戰亂丟失。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所獻古文尚書,經唐宋明清以來學者考證,實為偽書。12春秋三傳:左傳、公

14、羊傳谷梁傳的合稱。公羊傳由戰國時齊人公羊高撰,后漢景帝時公羊壽及其弟子胡毋生寫定;穀梁傳由戰國時魯人谷梁赤撰,漢時由傳人寫定。這兩傳都注重闡述春秋一書的微言大義;左傳重在補充史實,文學價值更高。13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稱。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后人稱為“至圣”,論語是以記載孔子言行為主的語錄體著作。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稱為“亞圣”,孟子是以記載孟子言行為主的語錄體散文。14老莊:老子和莊子的合稱。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學對他思想的記載和發揮。莊子是戰國中期道家的代表,莊子是他與其后學的著作的合輯。15知人論世:知人論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種讀詩的方法,后來成為我國文學評

15、論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確理解作品,應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時代,才能避免主觀臆斷。16韓非子: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創作的一部政治哲學文集,今存55篇,少數篇章為后人竄入。其書融合并發展前人之說,建立了以法為本,法、術、勢融為一體的極權主義的法制學說體系。其文多為說理文,邏輯嚴密,分析透徹,深刻明切,辭鋒犀利,風格峻峭,善于分析類比,歸納總結,善于用歷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闡明事理。17楚辭:有三重含義:一是指出現在戰國時代、楚國地區出現的一種新的詩體;二是指戰國以及漢人用這種新詩體寫出的作品;三是指漢人把上述作品編輯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離騷、九歌、九章、九辯等是

16、代表作。18風騷:詩經與楚辭的并稱,是取詩經中的重要作品“國風”和楚辭中的重要作品離騷,簡括而稱為“風騷”。“國風”是我國古代現實主義的杰出代表作和發端之作,離騷是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和發端之作。這兩部作品開創了我國古代文學兩個優秀的傳統,長期以來一直是后人學習的范本。19屈宋:先秦楚辭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稱。屈原是楚辭的開創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辭著稱,并對賦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后世因以屈宋合稱。20九歌:是屈原在楚國民間流行的祭祀樂歌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類。天神有東皇太一、東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關的五首歌詞,多表現對

17、天神的敬仰和贊頌,寫得莊嚴肅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關的四首詩歌全是戀歌,借對神的戀愛生活的描寫,表現人類對純潔愛情的贊頌,大都清新凄艷,幽渺情深。寫人鬼的只有國殤一篇,是對衛國戰爭中犧牲將士的熱烈禮贊,激昂悲壯,剛健質樸。21天問:屈原所作的僅次于離騷的長詩。它以反詰的形式,一連提出170多個問題,內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話傳說、古史傳聞、社會政治、個人生活等,表現出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廣博的知識,表現了詩人大膽懷疑、敢于批判舊觀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詩以四言為主,四句一節,通篇用反詰,參差錯落,圓轉活脫,被認為是“千古奇文”。22、諸子百家:指春秋戰國時出現的代表不同階級和階層

18、利益的各種學術派別。當時,各派紛紛著書立說,招徒授學,宣揚自己的主張,互相辯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雜、小說十家,影響較大的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為顯學。23、七體:七體形成于枚乘的騷體賦七發。七發就是說七事以啟發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構成文章的本體。這種結構引起了后代的諸多模仿,文選遂將這些著作單列,命名為“七體”。24、枚馬:西漢時期大賦代表作家枚乘與司馬相如的合稱。枚乘的賦富于鋪陳,描寫生動,多用夸張比興手法,代表作為七發。司馬相如的賦體制宏偉,辭采華艷,奠定了漢大賦的寫作模式,是漢代辭賦的代表作家。

19、代表作是子虛賦和上林賦。25散體賦:也叫大賦,漢初形成,漢武帝至東漢中期最盛。它是漢賦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寫帝王貴族生活為主,既諷且勸,曲終奏雅,客主首引,韻、散結合。奠基之作為七發、成熟之作為天子游獵賦。26漢賦四大家:指漢代以創作大賦出名的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前二人為西漢賦家,后二人是東漢賦家。27“勸百諷一”:語出西漢末揚雄的法言。“勸”是鼓勵的意思,“諷”即諷諫。其意是說賦中鼓勵的成分過多,淹沒了篇末的諷諫主旨,本末倒置,結果欲諷反勸,適得其反,助長了帝王的奢侈心理。這是揚雄對漢大賦的批評。28太史公書:史記的原名。因作者司馬遷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屢屢自稱“太史公

20、”,故漢人多以此相稱,也有稱太史公記、太史公百三十篇的。東漢末靈帝時方有史記之稱。29互見法:史記選取、安排材料表現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歷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寫入本人傳記中,而寫入他人的傳記里,以避免行文重復和影響傳主的主要性格。30、史記三家注:史記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別是晉(宋)裴骃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31班馬:班固與司馬遷的合稱。司馬遷是紀傳體通史的開創者,其所作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班固繼承史記的傳統,著作漢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紀傳體是以人物傳記為主,記載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與性格特征,文學性強。史記和漢書也是傳

21、記文學的代表作品。32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的斷代史,主要由東漢班固創作。由紀(12篇)、表(8篇)、志(10篇)、傳(70篇)四部分組成,全書一百篇,八十余萬字。主要記載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歷史,目的是宣揚“漢德”。漢初史實,多承史記之義,并進行了一些剪裁、訂補。33樂府詩:樂府原是管理音樂的政府機構,后來把樂府機構收集整理起來的歌辭稱為樂府詩。魏晉以后,文人利用漢樂府舊題創作的徒詩也稱為樂府詩。樂府詩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中。34樂府:本是古代掌握音樂的官署機構,秦代已有之。六朝時,人們把合樂的歌辭、襲用樂府舊題或模仿樂府體裁寫成的詩歌統稱為“樂府”,于是樂

22、府演變成為一種詩體名稱。沿用到后世,涵義進一步擴大,如宋人把詞,元、明人把散曲也稱作樂府。35樂府詩集:宋人郭茂倩所編,是現存樂府詩最完備的總集。輯錄了陶唐至五代的樂府詩一百卷,主要從音樂角度分12類。漢代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廟歌辭、相和歌辭、雜曲歌辭和鼓吹曲辭中。36陌上桑:漢樂府民歌,屬相和歌辭,五言。題名出自郭茂倩樂府詩集,又叫艷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行。詩通過羅敷拒絕使君調戲故事的敘述,歌頌了她堅貞的品質和不慕權貴、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撻了上層人物的荒淫,表達了勞動人民維護自己愛情與家庭生活的凜然正氣。37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是漢樂府中最長的敘事詩,也是中國敘事詩的代表作。它講述了劉

23、蘭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禮教迫害而被迫分離,最終雙雙殉情的愛情悲劇。詩中對人物的刻畫曲盡其妙:劉蘭芝的貞剛、焦仲卿的溫厚、焦母的霸道、劉兄的勢利,無不入木三分。此外,個性化的對話和恰如其分的細節描寫,展現了作者高明的敘事技巧。38古詩十九首:最早見載于蕭統編的文選,因作者佚名,時代莫辨,風格相近,蕭統泛題為“古詩”。詩非一人一時之作,作者是中下層文人,創作時代為東漢末年的桓帝、靈帝之世,思想內容呈現出復雜的時代特點,都帶有生命意識覺醒后的感傷色彩。藝術上渾然天成,言近旨遠,語短情長,耐人尋味。是漢代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39言事增實:這是王充對形式主義文風的批評。東漢時期讖緯流行,文學創作中出現“言

24、事增其實”,“辭出溢其真”,“稱美過其善”,就是不依據事實而隨意夸大,有損于對真美的追求。這涉及到對文學創作的藝術虛構中,如何處理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關系的理論問題。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40金相玉質:這是王逸楚辭章句中對屈原的評價。屈原人格品質極為高尚,對待現實積極進取,在創作上,屈原的作品文辭絢爛,想象豐富,表達對光明的追求與對黑暗勢力的控訴。屈原的作品內容和形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且達到完美的統一。王逸對屈原作品“金相玉質”的評價,不僅對屈原的作品作了客觀公正的評價,而且對中國文學創作起了指導作用。三、簡答題答案1簡述我國上古歌謠的藝術特征。1我國上古歌謠在藝術特征有四:一是它的

25、集體性、綜合性的藝術形式(2分)。二是它再現生活的直接性(2分)。三是句式簡單、語言簡樸、節奏流暢(2分)。四是以賦為主的表現手法(2分)。結合作品來談(2分)。2簡述我國神話的基本特征2我國神話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在思想內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現在:(1)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從中隨處可見當時先民為生存而從事勞動創造的情況、先民同大自然斗爭的具體情形,也可以看到當時社會斗爭的真實面貌(2分)。(2)將人神化,重視人的力量和人的社會性,表現了他們對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對理想的熱烈的憧憬,表體現了中華民族立足現實人生、自強不息、堅韌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奮發昂揚的樂觀品格(2分)。在藝術方面,(3)我國上古神話首

26、先表現出了為人生、以人的生存為中心的原始藝術精神,展示了我們民族未來的藝術思維特征(2分)。(4)我國上古神話對現實生活的描繪和表現,并不直接、具體,而是通過其幼稚幻想加工過的變態現實。在反映中華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堅強、積極進取、樂觀豪邁的民族性格基礎上,形成了神話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2分)。(5)我國上古神話成功運用了后世所說的幻想、想象和夸張、擬人等浪漫主義手法(2分)。3我國神話有哪些主要內容?3現存我國神話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創始、萬物生成和人類起源奧秘的開辟神話,最有代表性的是盤古、女媧神話(2分)。二是以風、雷、鳥、獸、草、木等為描述對象的自然神話,反映了

27、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態,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衛填海和夸父逐日(2分)。三是英雄神話,表現了先民主體意識的初步覺醒,它們朦朧意識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較有名的如鯀禹治水和后羿射日(2分)。前者歌頌了治水英雄鯀禹父子,后者歌頌的是征服旱災的英雄后羿(2分)。四是關于異域奇國、怪人神物的傳奇神話,反映了初民企圖突破自然條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環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現實性、超自然性,如驩頭、吐絲女、羽民國、長臂國、厭火國等(2分)。4簡述古代神話對后世文學的影響4古代神話對后世文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1

28、)古代神話為后代作家、詩人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文學素材和藝術形象(2分);(2)古代神話中的女媧、夸夫、刑天等形象,表現出了頑強意志和堅定信念,對光明的追求和樂觀的信念,對后代文學家理想和信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分);結合例子。(2分)(3)古代神話中的浪漫幻想啟發后代作家的思維,拓展了他們的想象空間和表現范圍(2分),結合例子。(2分)5簡述詩經的藝術特點5詩經的藝術特點主要有:(1)賦、比、興手法的運用(3分);(2)重章疊唱(2分);(3)多種修辭手法的靈活使用(3分);(4)句式以四言為主,節奏明快,富于變化(2分)。6簡述詩經對后代文學的影響6詩經對后代文學的影響非常深遠,主要

29、表現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開創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其“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創作精神,啟發和推動了后世作家密切關注現實、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如漢樂府民歌作家、建安詩人、陳子昂、杜甫、新樂府運動諸詩人等的樂府作品,都是對這種創作精神的直接繼承(3分)。其次,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為后世文學的創作提供了成功的藝術借鑒。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達愛憎的手法,漢樂府民歌中的寓言擬物詩,阮籍的詠懷,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風,李商隱的錦瑟,陸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戲中的美刺諷喻作品,無不是對詩經比興手法的繼承發展,以至形成了我國文學韻味悠長、含蓄蘊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賦的手

30、法,對后世文學也有頗深遠的影響。賦體文學是由它直接發展而來的。此外,詩歌、詞、戲曲、小說中亦有很多作品糅進了賦的手法。再次,它確立了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詩經中的詩歌絕大部分是民歌,樸素清新,生動活潑,和諧自然,給后世文人學習民間文學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從文學史發展看,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常常是先從民間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發展。歷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過向民間文學學習,豐富自己的創作。向民間文學學習,這是我國文學發展歷史的優良傳統(4分)。7氓中棄婦形象分析7氓中的棄婦形象:(1)勤勞,任勞任怨,未棄前棄婦渴望愛情,忠于婚姻(2分);(2)被棄后,沒有苦苦哀求,而是果斷決絕,顯示性格

31、剛強的一面(2分)。(3)詩中棄婦嚴厲地譴責男子的負心,對男子的虐待予以斥責,表現出對不公平的婚姻制度的反抗(1分)。8簡述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及特點8先秦歷史散文的發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夏到春秋時期,以尚書和春秋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書記言,春秋記事,文字古樸簡潔(3分)。第二階段從春秋末到戰國初期,代表作是左傳和國語,此時的創作,既記言又記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長,內容祥贍,記事曲折,寫人生動,富于文采(3分)。第三階段是戰國中后期,以戰國策為代表,它采取國別體,吸取左傳、國語的創作技巧并加以發展,使歷史散文發展到新的高峰(4分)。9簡述左傳的進步思想傾向9左傳在選

32、擇史料、敘述史實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進步思想傾向(2分),具體主要表現在如下幾點:(1)贊美和歌頌明君賢臣及其輝煌業績(2分);(2)揭露和批判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殘暴荒淫行為、列國間地頻繁戰爭(2分);(3)宣揚民本思想、懷疑天道、鬼神的傳統觀念等(2分)。但也有一些宣揚帝王將相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維護宗法制度、等級制度的思想,這是其歷史局限(2分)。10簡論戰國策的藝術特點10戰國策的藝術特點表現在:(1)長于說辭。其文多為策士游說之辭,善于權衡利弊,根據不同對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個性心理,說諫有異,風格多變。(2分)(2)是善于寫人。它所寫人物涉及面超過先秦任何史籍。其表現

33、的人物以謀臣策士為主,人物刻劃大都形象生動,個性鮮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經歷(3分)。(3)是善于運用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段。文中熟練運用了大量的排比、對偶、比喻、鋪陳、夸張等修辭手法,從而使其文辭彩絢爛,感情充沛,富于氣勢。(3分)(4)戰國策中的寓言,亦豐富多彩,或為動物寓言,或為社會寓言,或為歷史寓言,生動形象,言短意長,文學性極強。(2分)11簡述先秦諸子的發展概況及特點11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1分):春秋末、戰國初為第一階段,代表作有論語、墨子,文章多為語錄體,或為簡明的議論短章(3分)。戰國中期為第二階段,代表作是孟子、莊子,逐漸由語錄體發展為對話式論辯文與專題論文(3分)

34、。戰國后期為第三個階段,荀子、韓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專題論文,完善了論說文的體制(3分)。12簡述先秦諸子的特點12先秦諸子具有鮮明的特點:1、思想上,它們都堅持獨立思考,各抒己見,放言無憚。與之相應,文風上也各具個性和風格(2分)。2、語言上,它們都善用比興,深于取象(2分)。3、文體發展上,先秦諸子散文首先確立了論說文的體制(2分)。從語錄體的有觀點無論證,到論點明確、論據充分、邏輯嚴密、結構完整的專題論說文,顯示了我國論說文發展的大致風貌(2分)。此外,先秦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敘述,頗類小說,為后世的敘事文學提供了營養(2分)。13簡述論語的文學價值13論語的文學價值:首先

35、表現在它對孔子及其門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絕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實反映了說話人原始的性格和風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舉止端方、平易溫和及憤怒狀、狼狽態。也有少數篇章是經過作者的加工來表現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4分)。其次,論語言簡意賅,樸素生動,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種平易雅正、雋永含蓄地語言風格。有不少警句成為后人生活、學習、工作的座右銘。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等等(4分)。另外論語記言,多用口語,通俗淺顯(2分)。14簡論孟子的文學價值14孟子的文學價值,(1)表現在它再現了孟子作為儒家學者濟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為普通人剛直而富于情感的個性特點(2分)

36、。(2)孟子文章雄辯,充滿論戰性質,注意論辯技巧,剛柔相濟。或根據不同對象,掌握對方心理,妙設機巧,引人入嗀,層層緊逼,步步追問,勢不可當,如“齊桓晉文之事”。或欲擒故縱,誘敵深入,讓對方擺出論點,樹起批駁的靶子,然后因勢利導,層層推進,使對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為神農之言許行”章。或用比喻和寓言說理,形象生動,引人入勝,如“魚我所欲也”章。(4分)。(3)孟子詞彩華贍,痛快流利,感情強烈,氣勢磅礴,富于鼓動性。不少詞語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熱”、“出類拔萃”、“心悅誠服”、“一暴十寒”等,都成為成語,至今流傳。(4分)15簡述荀子散文的寫作特點荀子文章主要是長篇專題性論說文,全書體例

37、完整,表現出較高的組織和分析能力,其寫作特點主要有三點:(1)善于圍繞題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復說理,層層展開論述,結構綿密嚴謹,說理透辟,發揮盡致(3分)。(2)比喻繁富精當,既能生動形象地闡明道理,又樸素簡賅,富于啟發性(3分)。(3)風格沉著深厚,語言樸素簡潔而詞彩繽紛,句法整練而富于氣勢(2分)。要求能結合例子來答。(2分)16簡述“香草美人”意象具有哪些內涵16(1)香草意象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詩人有時以香草自稱,有時又用來指稱他尊敬的人,所有這些人,都具有高潔的人格(2分);二是與惡草相對,象征者政治斗爭的雙方(2分);(2)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喻君王,或自喻(

38、2分)。其中最集中的表現在以男女關系比喻君臣關系(2分)。以男女婚約的變化喻君臣關系的改變,不僅形象生動,還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2分)。17簡述過秦論的內容和藝術特點17過秦論是賈誼論說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學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2分),基本內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嬰的過失,分析秦滅亡之因在于不行仁義(2分)。文章圍繞中心論點,使用鋪陳描寫和對照手法,將秦自孝公以來的逐漸強大過程,特別是秦始皇時的顯赫聲勢作了極力鋪張和渲染,然后筆鋒陡轉,極寫陳涉領導的義軍力量之小,而響應者之多,終于推翻秦朝(4分)。文中又多設伏筆和照應,多用排比、對偶和比喻,邏輯嚴密,結構嚴謹,雄辯滔滔,感情充

39、沛,氣勢磅礴,文辭富麗,既有縱橫家的余風,又有漢代散文句式趨向駢偶的文辭之美的新特點(2分)。18簡述漢賦的分類及其發展概況18漢賦是漢代文學的代表,可分為騷賦、大賦和小賦三類,三者之中,大賦又是漢賦的代表(1分)。漢賦的發展,可分三個階段看:第一個階段是從漢初到武帝即位。這一階段流行騷體賦,賈誼是其代表作家,大賦也開始形成,出現了枚乘的七發。此時辭賦創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國(3分)。第二個階段從漢武帝到東漢中期,此期大賦創作最為興盛,著名的漢賦四大家皆出此期,騷賦和小賦創作無法與之相比,但亦未中止(3分)。第三個階段從東漢中葉以后至漢末,這是大賦衰微期,抒情小賦的勃興期,直啟魏晉的抒情賦創作

40、(3分)。19簡述漢大賦的成因19漢大賦的成因有多種因素:(1)春秋以來思維的精細化、“漸尚騁辭”的語言自覺、追求大、全、氣勢力量的審美意識,漢帝國的強盛和漢代帝王、藩侯的愛好提倡,是影響其產生的文學之外的歷史和現實因素。(2)從文學淵源看,詩經、楚辭、先秦諸子散文尤其是縱橫家說辭、俳優諷諫之語等,都給漢大賦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營養。20簡述漢大賦的特點20漢大賦的特點:(1)篇幅較長,結構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分)(2)善于用鋪陳、夸張的手法,富麗的辭藻。(2分)(3)側重鋪寫宮苑、京都、宮殿、山川等壯麗事物,帝王的政治、軍事、祭祀等重大活動,以及帝王貴族聲色犬馬、畋獵馳逐等生活。(2分)

41、(4)主旨則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勸百諷一”。(2分)(5)多采用主客問答式,賦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結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誠服作結)。序和結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韻文為主。(2分)21試論天子游獵賦的主題及其在漢賦史上的地位21天子游獵賦前后兩部分主題是統一的,即反對奢侈,崇尚節儉,抑諸侯而尊天子,維護漢帝國的統一。其間又有對人民生產、生活的關心,及對天子功德、帝國昌盛氣象與風貌的熱情歌頌。(4分)天子游獵賦在漢賦史上的地位:(1)確立了漢大賦虛構人物、設為問答、鋪張揚厲的體制(2分);(2)奠定了大賦諷勸兼雜、“勸百諷一”的主題模式(2分);(3)其體制成為后世賦家學習模仿的

42、典范(2分)。22漢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22漢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敘事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節。漢樂府民歌雖也有一些抒情詩頗具時代特征,但最能體現其特色的還是大量的敘事詩。這些詩或描寫一個場面,或敘述一個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敘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兩詩都注意以人物關系構建敘事情節,以人物沖突推動情節的發展,并注意人物活動的典型環境(4分)。(2)善于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刻劃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東門行中妻子與丈夫的對話,上山采蘼蕪中棄婦與故夫的答對,陌上桑中“羅敷前致辭”的從容、無畏,孔雀東南飛中焦母捶床大怒、劉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2分)。

43、(3)善于運用比興、擬人、夸張、鋪陳和烘托手法。如白頭吟以“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比喻女子的愛情純潔;陌上桑以鋪陳手法,表現羅敷的美麗等(2分)。(4)語言樸素自然,生動活潑。句式上打破詩經的四言,以雜言為主,逐漸趨于五言(2分)。23文人五言詩產生發展的過程23文人五言詩產生發展的過程:(1)五言詩的產生經歷了從雜言到民間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個相當長的過程(2分)。(2)早在秦代,民間歌謠中已出現了以五言為主的長城之歌(2分)。(2)西漢已出現了以五言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這時期的樂府民歌中,也雜用了一些五言(2分)。(3)漢成帝時,民間完整的五言歌謠已經形成(2分)。(4)班固的詠

44、史是最早出現的文人五言詩,是他有意模仿樂府民歌之作,質木無文(2分)。(5)東漢中后期,創作者繼增,至古詩十九首產生而達到成熟(2分)。24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24古詩十九首的藝術成就: 古詩十九首是漢代文人五言詩成熟的標志,被稱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詩經”,其藝術成就:(1)渾然天成的藝術風格。其創作大都有感而發,不虛情,不矯飾,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隨語成韻,隨韻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鑄就了其渾然天成的藝術風格。(3分)(2)古詩十九首長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靈活多變,或用比興手法,如“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總是自然高超,曲盡其妙(3分)。(3)古詩十九首每首語

45、言都淺近自然,務求平淡,如話家常,而又意蘊豐厚,耐人尋味(2分)。要求能結合例子來答。(2分)25簡析氓中女主人公三次涉淇水的作用25(1)淇水是棄婦命運的線索和見證(2分);(2)第一次涉淇水,是戀愛時期,女主人公對愛情忠貞并充滿期望(2分);第二次涉淇水,則是婚后遭到虐待,女主人公開始對婚姻生活感到失望(2分);第三次涉淇水,則是女主人公被丈夫拋棄,女主人與丈夫斷絕關系(2分)。(3)女主人公的命運的三次變化,通過三涉淇水來表現,藝術構思是十分緊湊的(2分)。26簡析氓中女主人公形象26氓中女主人公形象:(1)忠于愛情,渴望擁有美滿的婚姻和家庭。如作品中“送子涉淇,至于頓丘”,“既見復關,

46、載笑載言”,“不見復關,涕泣漣漣”等(3分);(2)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愿意以自己的付出來維持家庭。如作品中講到“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夙興夜寐,靡有朝矣”等都是言此(3分)。(3)在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時,敢于反抗,沒有哀求,體現了堅強的一面。對男子的負心,她予以譴責,“言既遂也,至于暴矣”;自己被休棄回家,說出了“亦已焉哉”,果斷決絕(4分)。27左傳以戰爭描寫見長,試舉例分析其特色27(1)戰爭是左傳記載的春秋時代的重要政治內容,富有特色的戰爭描寫則是是充分體現了左傳將歷史事件故事化的寫作技巧(3分);(2)左傳不是孤立地描寫戰爭,而是帶著“宏大敘事”的政治眼光,往往詳細描述戰爭的起因、各

47、方的內政外交動態、戰前部署、決戰主角的心態與個性等等,立體而深入地呈現戰爭的錯綜復雜的狀態(3分);(3)生動簡潔地描繪戰場的局勢和場面,巧妙穿插戰斗細節,富于現場感,或磅礴震撼,或曲折跌宕,或血腥殘酷,或詼諧幽默,皆如親臨(2分)。28項羽本紀,簡要分析項羽的性格特點。28(1)胸懷大志,但又浮躁。他學書不成,學劍也不肯學到底,表示要學萬人敵,他見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極為藐視地說:“彼可取而代之。”(1分)(2)當機立斷,英勇果敢。殺死宋義,率領渡河救趙,和秦軍展開殊死決戰,終于大破秦軍,挽救了危局(1分)。(3)寧折不彎的英雄本色。東城之戰,項羽以二十八騎沖入漢軍重圍,仍然所向披

48、靡(1分)。(4)剛直厚道,缺乏遠見。鴻門晏上放走劉邦,他感到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則拔劍自刎,不準備東山再起。他缺乏政治遠見和謀略,不善于把握歷史的動向和機遇(1分)。(5)豪爽憨厚,同時也粗疏寡謀;在關鍵時刻,他一方面優柔寡斷,輕信別人;另一方面又剛愎自用,不聽忠臣范增的勸告;他自恃強大,低估了對手,同時又高傲自負,在失敗之際,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這些缺點使他成為一個悲劇人物(1分)。29簡述陌上喪“羅敷夸夫”一段的作用29(1)羅敷沒有夫,夸夫是羅敷拒絕太守的借口(1分);(2)作為采桑女,羅敷單靠拒絕是無法回絕太守的,必須智取(1分)。(3)羅敷所夸之夫越完美,就越能夠襯托太守的

49、丑陋,通過打擊太守的自尊心,達到拒絕的目的(1分)。(4)“羅敷夸夫”一節重在突出羅敷有過人的智慧,寫羅敷的內在美,寫出她美的關鍵在于“神”,升華了前文對羅敷外貌的描寫,達到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2分)。30簡述“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在全詩中的作用30(1)這兩句借孔雀起興,是漢樂府常見手法(1分);(2)“飛”喻夫妻離散,暗示焦中卿與劉蘭芝婚姻有變,二人離散(1分);(3)“徘徊”喻夫妻恩愛,不忍離別,比喻焦中卿與劉蘭芝不忍分手,他們的離散是受外力所迫(1分);(4)開篇以孔雀遲疑徘徊的形象,暗示故事的悲劇結局,給全詩的抹上濃郁的悲劇氣氛,對焦仲卿、劉蘭芝的愛情悲劇深表同情(2分)。四、論

50、述題參考答案1舉例談談詩經的思想內容。1詩經的主要內容(參考要點):詩經思想內容廣闊,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社會生活,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1)表現戀愛、婚姻題材的婚戀詩。這類詩占全書的三分之一,同時也是全書中寫得最為精彩的部分。或寫男女子相愛時的和諧歡樂,失戀時的痛苦憂傷,贊揚主人公對愛情的忠貞和勇敢追求,如關雎、靜女、蒹葭、柏舟等。或寫愛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現女性在當時社會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遺棄的痛苦,如日月、谷風、將仲子、氓等。(2)描寫農業生產的農事詩。這類詩也很多,有的贊頌農業成就,夸耀田土廣大、農夫眾多、收獲豐盛,如周頌中的臣工、隱嘻、載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寫歡快的

51、勞動場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寫勞動生活的繁忙,如豳風·七月等。(3)關于戰爭和徭役的征役詩。這類詩主要表現戰爭和徭役給民眾帶來了沉重災難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婦口吻言之,寫來都感情真摯,聲調凄楚,情節悲慘,如東山、東方未明、何草不黃、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數表現愛國思想的作品,如秦風·無衣、鄘風·載馳、小雅·采薇等。(4)頌歌。這類詩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樂官之手,在三頌中保存最多,雅詩中也有不少。有的頌帝王歌天命,為周王統治的合理性尋求神學依據,如維天之命、文王;有的頌戰功揚王威,如殷武、江漢;有的頌宴飲贊嘉賓,如鹿鳴、南有嘉魚等。(5)

52、反映社會矛盾、揭露批判現實的怨刺詩。這類詩主要存于雅詩和國風中,帶有亂世的鮮明印記。“二雅”中的怨刺詩多為公卿列士的諷諭勸戒之作,的借古諷今,如蕩、正月。更多的是針砭時弊,指斥昏君,如民勞、板、蕩。還有一些以斥責奸佞為主題,如巷伯、正月等。國風中的怨刺詩多出自民間,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層民眾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內容更深廣,怨憤更強烈,諷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碩鼠、伐檀、新臺、南山、黃鳥。(6)周民族的史詩。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詩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以粗線條較完整地勾畫出周族發祥、創業、建國、興盛的光輝歷史。遠古傳世的史詩極少,此組詩顯得格外珍貴。2舉例說明左傳的文學

53、成就。2左傳的文學成就很高(參考要點):(1)首先體現在善于敘事上。其敘述復雜歷史事件,真實生動,委婉周詳,頭緒清楚,注意伏線,照應,重點突出。其敘事方法,也多種多樣,有正敘、順敘、倒敘、補敘等二十余種,奇正變化,神妙難測。如僖公二十三年,寫重耳出亡。其敘事最突出的是寫戰爭,作者不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而總是圍繞某一主題,側重寫戰爭的背景、戰前準備、雙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對比、將帥士兵的活動、戰略戰術的運用、勝負的原因等與人謀有關的情節來描寫,從而使文章矛盾錯綜復雜,情節跌宕起伏,張弛有致,環環相扣,結構謹嚴,層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著名的“崤之戰”、“城濮之戰”、“邲之戰”、“長勺之戰”等大

54、抵如此。(2)是左傳的寫人藝術。左傳所寫人物眾多,既有王侯將相,也有商賈、倡優、役人、盜賊、俠勇等,范圍較尚書、春秋遠遠擴大。對同一類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們的鮮明個性。如子產和晏嬰同是開明的政治家,子產果敢明斷,晏嬰幽默機警。對同一個人,有時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發展變化,如晉公子重耳由貪圖享受、胸無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變化。在刻劃人物方面,作者也運用了多種多樣的方法。或在矛盾沖突中揭示人物心理與性格特征,或通過補敘情節表現人物性格,或以對比設法刻劃人物,或以細節描寫深化人物性格。最常見的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表現人物性格,如“曹劌論戰”中對曹劌政治遠見和足智沉著性格的刻劃。再次,左傳的語言,簡煉而豐潤,含蓄而暢達,曲折盡情,極富表現力。無論敘述語言還是人物語言大都能如此。尤其人物語言中的外交辭令,許多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對齊侯、展喜犒秦師、燭之武退秦師、王孫滿論鼎、呂相絕秦等,或委曲婉轉、陳述利害,或辭令激切、語挾風霜,均用辭雅正,曲盡人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