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地質學考試重點經典_第1頁
油氣地質學考試重點經典_第2頁
油氣地質學考試重點經典_第3頁
油氣地質學考試重點經典_第4頁
油氣地質學考試重點經典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6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緒論1、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研究地殼中油氣藏及其形成條件和分布規律的地質科學。屬于礦產地質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對象是油氣藏。2、石油地質學研究的基本問題:“生、儲、蓋、圈、運、保”3、沈括提出“石油”這一名詞4、建國后第一個大型油田:克拉瑪依油田第二章油氣藏中流體成分和性質1、?石油:存在于地下巖石孔隙中的以液態燒為主體的可燃有機礦產,又稱原油。2、元素組成:碳(C)和氫(H)為主;其次為氧(O)、氮(N)、硫(S)。C:80%-88%H:10%-14%3、?石油的化學組成:元素、化合物、儲分和組分。4、化合物組成:爛類組成和非爛類組成姓:類組成:飽和姓:(烷姓:、正構烷姓:、正構烷

2、姓:、環烷姓:)、不飽和姓:(芳香姓:、單環芳姓:、多環芳姓:、稠環芳姓:、環烷芳香姓:)非姓:類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5、高硫石油:S2%(遼河);低硫石油:S1、碳穩定同位素13C-27%;陸相含蠟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穩定同位素13C-2Moo石油類型也不同。9、顏色:淡黃色、黃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綠色至黑色。膠質和瀝青含量越高,顏色越深。10、密度:單位體積物質的質量(g/cm3)。相對密度:105Pa,20oC石油與4oC純水的密度比值。(一般介于0.751.00之間,相對密度大于0.93為重質石油,小于0.90為輕質石油。)膨脹系數:溫度每增加1oF,單

3、位體積所增加的體積數。11、粘度:反映流體流動難易程度。粘度大則流動性差。與溫度、壓力、組成有關。12、溶解性:石油難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機溶劑。與溫度、壓力、含鹽量有關。13、石油物理性質:顏色、密度和相對密度、粘度、溶解性、熒光性、旋光性14、天然氣一一廣義: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氣體。狹義:指氣態姓:和非姓:氣。15、天然氣的產狀類型?(1)聚集型:a、氣藏氣:不與石油伴生,單獨聚集成藏,為純天然氣氣藏。甲烷占氣藏氣體成分的95%以上。b、氣頂氣:與石油共生,位于油氣藏的頂部,重燒氣含量可達百分之幾或幾十,僅次于甲烷,屬于濕氣。c、凝析氣:當地下溫度、壓力超過臨界條件后,液態姓逆蒸發(可逆裂

4、解)為氣體,稱為凝析氣。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壓力、溫度降低而凝結為輕質油,即凝析油。(2)分散型:a、油溶氣:油藏內溶解的天然氣。一般從幾立方到上千立方都存在。b、水溶氣:溶解在水中的天然氣;包括低壓水溶氣和高壓地熱型水溶氣。天然氣在水中的溶解度是石油的百倍。c、煤層氣:煤層中所含的吸附和游離狀態的天然氣。與煤的變質作用和煤層頂板透氣性相關。d、致密地層氣:致密砂巖和裂縫性含氣頁巖中的天然氣。e、固態氣體化合物:在海洋底特定壓力和溫度條件下,甲烷氣體分子天然地被封閉在水分子的擴大品格中,形成固態氣體化合物,成為天然氣冰”,或天然氣水合物16、天然氣的化學成分:主要為燒類,以甲烷為主,含少量C2

5、-C5類重姓氣;非燒氣為次要成分,以N2、CQCO2、H2sH2,Ar等居多。重始氣5%稱濕氣,5%稱干氣。17、天然氣與石油的區別:成分:石油復雜,天然氣簡單。物理性質:相態不同,在密度、粘度、溶解度、吸附性等方面也區別較大。18、油田水一廣義:油氣田區域內的地下水。狹義:油氣田范圍內直接與油氣層連通的地下水。狀態:吸附水、毛細管水和自由水。產狀:底水、邊水19、油田水的化學組成:包括無機組成(離子)、有機組成(燒類、酚、有機酸)、溶解氣等。20、石油613C一般為-22%0-33%,平均-26%左右。天然氣613C6變化較大,-100%20%第三章油氣成因理論與炫源巖1、油氣成因理論:無機

6、成因學說:門捷列夫(1876)提出的碳化物說;索柯洛夫提出的宇宙說;止匕外,還有巖漿說、高溫生成說等。有機成因學說:核心即認為油氣起源于生物物質。羅蒙諾索夫(1763)蒸儲說;混成說代表波東尼(1906);隨后又出現脂肪說、碳水化合物說、蛋白質說等;蒲賽(1973)提出了地溫窗”和液體窗”概念。Tisoot和Hunt對干酪根成姓理論作了系統的、科學的論述,形成了完整的成油理論體系。未熟-低熟油形成理論、煤成姓理論。2、?有機成因的物質基礎:沉積有機質(脂類、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木質素)、干酪根纖維素較為穩定,是煤的重要母質之一。宏觀:藻類、礦物瀝青基質(無定形體);微觀:脂類3、干酪根:將巖石

7、中不溶于堿、非氧化型酸和非極性有機溶劑的有機組分定義為干酪根。瀝青:可溶于堿、非氧化型酸等溶劑的有機組分稱為瀝青。(包括姓類以及含SN、O的非姓有機化合物(膠質和瀝青質等)o)干酪根首先是由Brown(1912)提出4、干酪根類型:I型(腐泥型):原始生物物質是富含脂類的水生浮游生物,成礦方向是油、石煤和油頁巖;II型再細分為HA型(腐植腐泥型)和HB型(腐泥腐植型)。田型(腐植型):原始生物物質是富含木質素、纖維素的陸生高等植物,成礦方向是煤。(蒂索(1974)按H/C和O/C原子比劃分)0.4%0.6應問。第二階5、干酪根演化階段:第一階段:大量消耗氧,鏡質體反射率在段:氧繼續減少至穩定,

8、氫大量減少,鏡質體放射率緩慢增加,然后較快增加到2%。第三階段:碳含量達90%以上,鏡質體反射率達2%以上。6、?油氣生成的理化條件:細菌、溫度、時間和催化劑等。(溫度:重要因素;時間:次要因素。)7、門限溫度:生油數量開始顯著增長時的溫度叫做門限溫度。與之對應的深度叫做門限深度。溫度與深度的關系取決于地溫梯度。8、成姓演化:有機質所伴隨的成巖變化劃分為成巖階段、深成階段和準變質階段;有機質成始演化劃分為未成熟階段、成熟階段和過成熟階段。9、?干酪根演化階段:未成熟階段:Ro2.0%11、天然氣:以姓氣為主的各種來源氣體混合物根據形成機理:有機成因氣和無機成因氣。根據成氣的主要作用因素,有機成

9、因氣分為生物成因氣(包括成巖氣)和熱解氣。根據有機質類型不同熱解氣:油型氣和煤型氣。按成因類型劃分,即生物成因氣、油型氣、煤型氣和無機成因氣。有機成因氣一生物成因氣、熱解氣一油型氣(I、II型干酪根)、煤型氣(煤、田型干酪根)12、微生物的代謝作用包括呼吸作用和發酵作用。呼吸作用:喜氧和厭氧。有利于生物氣形成的因素:有豐富的有機質;嚴格的缺氧、缺硫酸鹽環境;pH值以接近中性為宜;溫度在35-42C為最佳。13、油型氣:根據成氣的熱力條件及與石油伴生關系:石油伴生氣、凝析油伴生濕氣和熱裂解干氣。煤型氣:由腐植煤及腐植型有機質在變質作用階段形成的天然氣,又稱煤系氣、煤成氣等。不包括煤系有機質形成的

10、生物成因氣和成巖氣。14、成煤演化的全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泥炭化階階段和煤化作用階段。15、煤氣發生率:指成煤先體(植物殘體或泥炭)在成煤過程中每形成單位重量(噸)的某煤階煤時所累計生成的天然氣(不包括非燒氣)的總體積。視煤氣發生率:指褐煤后到形成某一煤階的單位重量(噸)煤時所生成的天然氣的總體積。煤氣發生率(Rg)與視煤氣發生率(Rai)之差,即為泥炭-褐煤的煤氣發生率。該階段主要是生物成因氣而非典型的煤成氣。16、?爛源巖是指富含有機質、在地質歷史過程中生成并排出了或者正在生產和排除石油天然氣的巖石。只生成和排出由的巖石稱為油源巖,只生成和排出氣的巖石稱為氣源巖。生油巖:低能帶粘土和碳酸鹽

11、淤泥沉積,但并非所有低能環境的細粒沉積都是生油巖。生油巖系:在一定的地史階段相同的地質背景下形成的一套生油巖與非生油巖的巖性組合,叫做生油巖系。17、?爛源巖的評價:有機質數量(豐度)、有機質類型、有機質成熟度18、有機質數量包括有機質豐度和姓源巖體積。有機質豐度一般是通過測定有機碳、氯仿瀝青A”和總姓等定量估算。影響有機碳含量的因素:沉積的原始物質、沉積環境等。19、殘余有機碳含量近似代表石源巖中有機質數量。影響有機碳含量的因素:沉積的原始物質、沉積環境等。有機碳含量下限值:一般陸相泥巖定為0.5%;碳酸鹽巖下限值為0.3%,甚至0.1%氯仿瀝青“AF限值為250-300ppm;C15甘由提

12、物下限值為50-100ppm。20、姓/有機碳(爛在每克有機碳中的毫克數)來表示有機質姓轉化率。21、生姓潛量:巖石高溫熱解總姓產率(S1+S2表示,單位為毫克姓/克巖石或千克姓/噸巖石。S1:巖樣熱解所得到的游離燒;S2:巖樣熱解所得到的裂解姓。S1代表巖樣中已生成的姓,S2代表巖樣若埋深增加干酪根進一步裂解所生成的姓,更本質地反映了巖石中干酪根熱解的生姓潛力。22、有機質類型不同,性質不同:生姓潛力、產姓類型及門限深度(溫度)。分為III型。23、有機質成熟度:鏡質體反射率(Ro)光線垂直入射時,反射光強度與入射光強度的百分比;抱粉顏色;地球化學參數24、?Ro0.5-0.7%為成巖作用階

13、段,生油巖為低成熟;0.7%Rg1.3%為深成作用階段早中期,成油主帶即“油窗”;1.3%2%為準變質作用階段,干氣帶。25、?有機質含量的影響因素:生物物質的產量:動、植物。原始有機質保存條件:氧化、還原條件。沉降、沉積速率:堆積埋藏越快,越有利于有機質保存;考慮有機質與無機質相對沉積速度,無機質沉積速度不能太快。沉積物粒度:特拉斯克研究顯示,5pm的粘土沉積物有機質含量是5-50仙m粉砂2倍,是50-250m細砂4倍。26、?有機質的豐度最主要的衡量指標為有機碳含量來表示。27、油(氣)源對比:廣義:油-油對比、油-巖對比、氣-氣對比和氣-巖對比;核心:油-巖和氣-巖對比。依據:性質相同的

14、兩油(氣)應該源于同一母巖,母巖排出的油氣應該與母巖中殘留的油氣相同。原則:選取受非成因因素影響最小的參數作為對比。28、?油源對比:微量元素、爛及生物標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石油對比參數:微量元素系列和V/Ni比值;生物標志化合物如類異戊間二烯烷姓系列分布,番族和菇類化合物等,正構和異構烷姓、環烷姓等;各種組分的碳氫穩定同位素。氣源對比:同位素、姓類天然氣對比參數:姓氣富集系數,即燒氣/非燒氣、甲烷系數或濕氣指數、干燥系數、重姓系數或濕度、碳同位素等。第四章儲集層和蓋層1、儲集層:能夠儲存和滲濾流體的巖層,稱為儲集層。?蓋層:覆蓋在儲集層之上能夠阻止油氣向上運動的細粒、致密巖層稱為蓋層。儲集層

15、和蓋層是油氣聚集成藏所必需的兩個基本要素。2、絕對孔隙度:巖石中全部孔隙體積稱總孔隙或絕對孔隙。?有效孔隙度(率):指那些互相連通的,且在一般壓力條件下,可以允許流體在其中流動的孔隙體積之和與巖石總體積的比值。流動孔隙度:指在一定壓差下,流體可以在其中流動的孔隙總體積與巖石總體積的比值。3、滲透性:指在一定壓力差下,巖石能使流體通過的能力。滲透率:流體在單位壓差作用下,在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巖石截面積的流量。單位為達西(D),國際標準計量單位為m2,1D=0.987nm2。4、?絕對滲透率:如果巖石孔隙中只有一種流體(單相)存在,而且這種流體不與巖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學反應,在這種條件下所反映的滲透

16、率為巖石的絕對滲透率。有效滲透率:在油、氣、水多相流體并存情況下,巖石對其中每種相流的滲透率,又稱相滲透率。油、氣、水的相滲透率分別用ko、kg、kw表示。相對滲透率:巖石對某一相流體的有效滲透率與巖石絕對滲透率的比值。5、有效孔隙度與滲透率:碎屑巖儲層,一般是有效孔隙度越大,其滲透率越高,滲透率隨有效孔隙度的增加而有規律地增加;但碳酸鹽巖,尤其裂縫性灰巖,孔隙度與滲透率之間關系很不明顯。6、孔隙結構:指孔隙和喉道的幾何形狀、大小、分布及其相互連通的關系。孔隙和喉道組成。孔隙指系統中的膨大部分;喉道指連通孔隙的的狹窄部分。孔隙類型:超毛細管孔隙、毛細管孔隙和微毛細管孔隙。7、孔隙喉道的作用:喉

17、道的粗、細特征嚴重地影響著巖石的滲透率。喉道和孔隙的不同配置關系,可使儲集層呈現不同的性質。a喉道較粗、孔隙直徑較大則形成高孔、高滲;b喉道較粗、孔隙直徑中等小則形成中孔、中滲;c喉道細小、孔隙粗大則形成中孔、低滲;d喉道細小,孔隙亦細則形成低孔、低滲。孔隙喉道影響因素:取決于巖石顆粒的大小、形狀、接觸關系與膠結類型等。8、壓汞壓汞(毛細管)的壓力相當于促使汞進入喉道的壓力,它與孔隙半徑有關壓汞曲線:在不同壓力下把汞壓入孔隙系統,根據所加壓力與注入巖石的汞量,繪制的壓力與汞飽和度的關系曲線,又稱毛細管壓力曲線。排驅(替)壓力:指壓汞實驗中汞開始大量注入巖樣的壓力。巖石排驅壓力越小,說明大孔喉越

18、多,孔隙結構越好。飽和度中值壓力:指非潤濕相飽和度為50%寸對應的毛細管壓力。與之對應的喉道半徑為中值半徑。壓力越低,半徑越大,孔隙結構越好。9、含油氣飽和度:油、氣、水的含量分別占總孔隙體積的百分數。10、碎屑巖儲集層孔隙類型:按成因分為:原生孔隙型、次生孔隙和混合孔隙。11、?影響碎屑巖儲層物性的主要因素(1)沉積作用:礦物成分(礦物的潤濕性、抗風化能力)巖石結構(包括粒度大小、分選、磨圓、排列方式等。)雜基含量(雜基含量高,孔隙結構復雜,其孔、滲較差。)(2)成巖作用:壓實作用(機械壓實:指在上覆沉積負荷作用下巖石逐步致密化的過程;壓溶作用:指在顆粒接觸點上發生了溶解現象,造成顆粒間相互

19、嵌入的凹凸接觸等。)膠結作用(時代、溫度)(膠結物含量高儲油物性差,反之則好。)溶解作用(主要與碳酸鹽溶蝕有關)12、碎屑巖儲層類型:風積砂體、沖積扇砂體、河流砂體、三角洲砂體、湖泊砂體、濱淺海砂體13、碳酸鹽巖儲集體孔隙類型:依據形態分為:孔隙、溶洞和裂縫。孔隙主要為次生孔隙+原生孔隙。14、影響碳酸鹽巖儲集層物性的主要因素(1)沉積環境(碳酸鹽巖形成的水動力條件,低能環境較差,高能環境較好)(2)成巖作用:溶蝕作用(溶蝕作用是碳酸鹽巖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途徑)重結晶作用(有利于產生孔隙)白云石化作用(對孔隙改善影響不大)(3)構造作用(裂縫是碳酸鹽巖的主要儲集空間和滲濾通道,而構造作用是產生

20、裂縫的主要因素。)背斜向斜斷層帶15、儲集層類型:碎屑巖儲集層、碳酸鹽巖儲集層、火山巖儲集層、結晶巖儲集層、泥質巖儲集層16、蓋層類型:依據產狀和作用:區域蓋層、圈閉蓋層和隔層。區域蓋層:指穩定覆蓋在油氣田上方的區域性非滲透巖層。面積廣且分布較穩定的蓋層。圈閉蓋層(局部蓋層):指分布在圈閉儲集層或油氣保存單元內,或在某些局部構造上的非滲透巖層。圈閉蓋層分布范圍小、不太穩定。隔層:指存在于圈閉內,對油氣有封隔作用的非滲透巖層。17、?蓋層巖性分類:膏鹽類蓋層:包括石膏、硬石膏和巖鹽;泥質巖類蓋層;碳酸鹽巖類蓋層(有爭議);水合物蓋層;瀝青蓋層。18、?蓋層的封閉機理(1)物性封閉:又稱毛細管封閉

21、,通過蓋層的最大喉道和儲集層的最小孔隙之間的毛細管壓差來封蓋圈閉中的油氣。理論上與蓋層厚度無關,又稱薄膜封閉。(2)壓力封閉:蓋層靠其異常高的壓力來封閉其下的油氣。具有封閉異常壓力的能力,包括對水和姓:的封閉。(3)姓:濃度封閉:在物性封閉的基礎上,依靠蓋層中所具有的姓:濃度來抑制或減緩由于姓:濃度差而產生的分子擴散。(分子擴散原理看,對天然氣的封閉效果良好;但實際上,爛封閉可能只是延緩擴散。)19、物性的封閉能力:儲蓋層排替壓力之差,即非潤濕相流體排替潤濕相流體所需要的最小壓力。排驅壓力越大,封閉性越好。20、異常壓力:其地層壓力不等于其對應的靜水柱壓力;包括異常高壓和異常低壓。地層壓力:指

22、作用于地層孔隙空間的流體(油、氣、水)壓力。正常地層壓力:等于地表到某一地層深度的靜水柱重量。高壓異常:超過靜水壓力的地層壓力或壓力系數(實測壓力/靜水壓力)大于1者。低壓異常:低于靜水壓力的地層壓力或壓力系數小于1者。21、異常壓力產生的原因:不均衡壓實;生姓作用;構造壓力;水熱壓力;蒙脫石向伊利石的轉化;孔隙膠結。22、?蓋層的評價:孔隙大小(孔隙大小影響排驅壓力)蓋層的滲透性和排驅壓力(絕對滲透率為10-6um2,Pd=1*105Pa時飽含水的泥質粉砂巖等可作封蓋)蓋層的厚度及連續性(蓋層的厚度達1m時,可作為蓋層;埋深1200m3000m,510m的泥巖即可作良好蓋層。連續性指蓋層的分

23、布范圍要廣,物性要均一、穩定。)埋深(泥巖蓋層一般隨埋深增加,封閉性能不斷增高。但不能太深,15004000m最佳埋深。)第五章圈閉和油氣藏1、圈閉:可供油氣聚集的場所。?圈閉三要素:儲層、蓋層和遮擋面。2、?圈閉理論的形成:背斜學說”,懷特(1885);1928年,利萊,存在多種儲油類型;1934年,麥考洛首先提出圈閉”;萊復生(1936)提出地層圈閉”;赫伯特(1953),提出了水動力圈閉新類型;哈爾鮑蒂(1972,1980)對隱蔽圈閉進行了系統的討論隱蔽圈閉:是指那些隱伏的、難以捉摸的以及用常規勘探方法難以發現的各種圈閉。3、油氣藏:地殼中最基本的油氣聚集單元,是油氣在單一圈閉的聚集,具

24、有獨一的壓力系統和油水(或氣水)界面。若圈閉中只聚集了石油,則稱油藏;只聚集了天然氣,則稱氣藏;二者同時聚集,則稱為油氣藏。4、單一圈閉:指由一個儲集體構成;統一的壓力系統:指壓力可以傳遞、流體可以流動,壓力系數或壓力梯度一致;統一的油水界面:指具同一海拔高度且連續的油(氣)水界面。5、圈閉的度量:圈閉的大小主要由圈閉的有效容積確定,它表示圈閉能容納油氣的最大體積。有效容積取決于閉合面積、閉合高度、儲集層的有效厚度和有效孔隙度等參數。閉合(高)度:指圈閉的最高點到溢出點(或稱閉合點)之間的垂直距離。它是圈閉可能容納油氣的最大高度。溢出點:指圈閉容納油氣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該點高度,油氣就要向

25、儲集層上傾方向溢出。閉合面積:指通過溢出點的構造等高線所圈閉的封閉區的面積。圈閉可能含油氣的最大面積。構造閉合度與構造起伏幅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閉合度的測量以海平面(或與之平行的水平面)為基準;構造幅度的測量以區域傾斜面為基準。同樣大小構造起伏幅度的背斜,當區域傾斜面不同時,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閉合度。閉合度和閉合面積的確定是在靜水條件下(油氣等勢面呈水平面)的情況。在動水條件下,油氣等勢面要發生傾斜或彎曲,不同條件下的圈閉頂點位置將會相應地改變,因而閉合度將不同;此時圈閉的閉合面積,是通過溢出點的油氣等勢面與儲集層頂面非滲透性蓋層聯合封閉的閉合油氣低勢區的面積hco是等勢面水平時的閉合高,

26、Xo為圈閉最高點;hc是等勢面傾斜或彎曲時的閉合高,X是儲層頂面與hc的交點6、有效厚度:指在一定壓差下,具有工業性產油(氣)能力的那一部分儲集層的厚度。它是根據有效儲集層的孔隙度和滲透率分級標準,扣除儲集層中的非滲透性夾層而確定的。有效孔隙度:指儲集層中有效孔隙體積與巖石總體積之比的百分數。根據實驗室測定或測井資料的統計分析求其平均值來確定,也可以根據圈閉范圍內孔隙度變化的趨勢值(等值線圖)來確定。7、油氣藏的度量(1)油(氣)藏高度:指油(氣)藏頂點到油(氣)水界面的垂直距離。若有氣頂時,油水界面和油氣界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稱為油藏高度;而油氣藏頂點到油氣界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氣頂高度;此時油

27、藏高度加氣頂高度之和即為油氣藏高度。(2)含油(氣)邊界和含油(氣)面積:通常把油(氣)水界面與油(氣)層頂、底面的交線稱作含油(氣)邊界。其中與油(氣)層頂面的交線稱為外含油(氣)邊界,與油(氣)層底面的交線稱為內含油(氣)邊界。由相應的含油(氣)邊界所圈閉的面積分別稱作內含油(氣)面積和外含油(氣)面積。通常含油(氣)面積是指外含油(氣)面積。(3)氣頂和油環:在油氣藏中存在游離氣時,油、氣、水按比重分異,氣總是占據圈閉的頂部,稱為氣皿油居中間,水在最下面。在這種情況下,油在平面上呈環帶狀分布,稱為汕里(4)底水和邊水:底水是指含油(氣)外邊界范圍以內與油(氣)相接觸,并從底下托著油(氣)

28、的油層水。邊水指含油(氣)外邊界以外的油層水。8、?圈閉的成因分類,如下表構造圈閉地層圈閉水動力圈閉復合圈閉L背斜圈閉1.巖性圖閉L構魚界和階地型L構建-地層復合圈闈2.斷層圈閉2.不發合第冏2,1斜型黑動力圖冏2.水動另構造復合圍閉3.裂縫性背鼾國閉3.礁型圈閉3,純水動力圈閉工地層-水動力復合國閉4,制穿圈閉4.斯青封閉倒閉4.構造-地層-水動力芨合圖閉5.多因素枸5-多因素地層圍閉9、構造圈閉:凡是儲集層頂面發生變形或變位而形成的圈閉。構造油氣藏:在構造圈閉中形成的油氣聚集。(背斜油氣藏、斷層油氣藏、刺穿油氣藏、裂縫油氣藏)10、?背斜圈閉:指儲集層頂面拱起,沿儲層頂面被非滲透性蓋層所封

29、閉。背斜圈閉的成因:主要有巖層受側向擠壓而成;或差異性升降運動而造成;或與斷層活動有關(如逆牽引背斜)。止匕外,地下塑性物質的上升活動,亦可形成背斜圈閉。?背斜圈閉的特征:滿足圈閉三要素的背斜;組成背斜的地層為滲透性地層和非滲透性地層,且滲透性儲層頂面及周邊為非滲透地層遮擋;背斜圈閉的閉合面積通過溢出點的構造等高線所圈出的面積。11、背斜油氣藏:油氣在背斜圈閉中聚集形成的油氣藏。?背斜油氣藏特點:在背斜油氣藏內,由于重力分異的結果,氣占據背斜的頂部,油居中呈環帶狀分布,水在下面托著油氣。在靜水條件下,油氣和油水界面是水平的,含氣和含油邊界都平行背斜儲集層頂面的構造等高線。油氣聚集嚴格受背斜圈閉

30、的控制,超出圈閉范圍即不含油。一般軸部含油氣性較翼部好,姓柱高度應小于或等于閉合度。有的油氣藏存在明顯的油水過渡帶。油氣藏內具有統一的壓力系統。背斜油氣藏的含油層系在油氣藏范圍內分布較廣,儲集物性較好且相對穩定,具有明顯的多層性。背斜油氣藏大多數構造形態較完整,雖然經常有斷層存在,但斷距較小,不起分割油氣藏的作用。12、背斜油氣藏的成因類型:擠壓背斜油氣藏、基底差異升降背斜油氣藏、底辟拱開背斜油氣藏、披覆背斜油氣藏、滾動背斜油氣藏(1)擠壓背斜油氣藏:指在由側壓應力擠壓為主的褶皺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圈閉中的油氣聚集。特點:兩翼地層傾角陡,常呈不對稱狀;閉合高度較大,閉合面積較小;由于地層變形比較劇

31、烈,與背斜圈閉形成的同時,經常伴生有斷裂;常見于褶皺區的山前坳陷及山間坳陷等構造單位內,常成排成帶出現。(2)基底升降背斜油氣藏:由于基底的差異沉降作用而形成的平緩、巨大的背斜構造。特點:兩翼地層傾角平緩,閉合高度較小,閉合面積較大(與褶皺區比較);在地臺內部坳陷和邊緣坳陷中,常成組成帶出現,組成長垣或大隆起。(3)底辟拱開背斜油氣藏:在上覆不均衡重力負荷及側向水平應力作用下,塑性層蠕動抬升,使上覆地層變形形成底辟拱開背斜圈閉。特點:背斜的軸部往往發育塹式或放射狀斷裂系統,頂部陷落,斷層將其復雜化。(4)披覆背斜油氣藏:與地形突起和差異壓實作用有關,也稱為披蓋構造或差異壓實背斜。特點:基底突起

32、可由結晶基巖、堅硬致密的沉積巖或生物礁塊等組成。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積物常較薄,而其周圍的沉積物則較厚,0披背斜覆頂平翼稍陡,幅度下大上小。披覆背斜常反映下伏潛山的形狀,但其閉合度總是比潛山高度小,并向上遞減,傾角也是向上減小。(5)滾動背斜油氣藏:是沉積過程中同生斷層作用的結果。在斷塊活動及重力滑動作用下,堆積在同生斷層下降盤上的砂泥巖地層沿斷層面下滑,使地層產生逆牽引而形成。特點:向深部,背斜高點逐漸偏移,其偏移的軌跡大體與斷層面平行。構造幅度中部較大,深淺層較小。位于向坳陷傾斜的同生斷層下降盤,多為小型寬緩不對稱的短軸背斜,近斷層一翼稍陡,遠斷層一翼平緩。常有反向調整斷層。13、?斷層圈閉:

33、指沿儲集層上傾方向受斷層遮擋所形成的圈閉。斷層油氣藏:在斷層圈閉中的油氣聚集,稱為斷層油氣藏。?斷層圈閉的形成機理:不同的斷層、同一條斷層的不同部位(縱向、橫向)和不同時期,其封閉性可能不同。取決因素:斷層活動性;斷層兩側巖性對置關系;斷移地層中泥巖厚度;斷層面的膠結程度;斷層產狀、斷距與埋深。實質:斷層面排替壓力大;斷層上盤對接巖性排替壓力大。封閉原因:對接封閉;粘土滑抹封閉;成巖封閉;瀝青封閉14、?斷層圈閉的特點:斷層線與構造等高線或與巖性尖滅線必須組成閉合的;地層的上傾方向為斷層所封閉;斷層圈閉的閉合高度及閉合面積,決定于斷距的大小及其與蓋層、儲集層厚度的關系。若斷距使蓋層將儲集層全部

34、遮擋所示,則所形成圈閉的閉合高度大、閉合面積也大,圈閉面積等于溢出點等高線和斷層線所圈閉的面積;若蓋層只封閉住儲集層的上部,則儲集層上部的封閉部分亦可形成圈閉,但其閉合高度小于儲集層的厚度,其圈閉面積也小。15、?斷層油氣藏的特點:油氣層上傾方向或各個方向被斷層所限;斷層發育使油氣藏復雜化,斷層油氣藏具有多、雜、舌L、散的特點。在構造復雜的斷裂帶,斷層油氣藏形式、個數較多,油氣水關系復雜,各斷塊含油層位、含油高度和含油面積都很不一致,含油斷塊分散,分割性強。斷層附近儲集層滲透性變好。沿斷裂帶的巖石,常被擠壓而破裂形成裂隙,增大了儲集層的滲透性,使油氣富集于斷層附近。斷層油氣藏的閉合高度和閉合面

35、積取決于斷距大小,蓋層和儲集層厚度,同時還與斷層位置及性質有關。油氣富集帶常在斷層靠近油源一側。16、斷層油氣藏類型:彎曲或交錯斷層與單斜地層結合形成的圈閉和油氣藏;三個或更多斷層與單斜或彎曲地層結合形成的斷層或斷塊圈閉和油氣藏;單-斷層與褶皺(或背斜一部分)結合形成的斷層圈閉和油氣藏;逆和逆掩斷層與背斜的一部分結合形成的斷層圈閉和油氣藏。17、刺穿圈閉:指地下深處的巖體侵入到上覆沉積巖中,使儲集層發生變形、并直接與刺穿巖體結合而形成的圈閉。在刺穿圈閉中的油氣聚集,稱刺穿油氣藏。形成機理:造成刺穿的可塑性巖體包括鹽、膏、軟泥和巖漿巖等,它們形成的刺穿圈閉相應地稱為鹽、膏、軟泥及巖漿巖刺穿圈閉。

36、刺穿油氣藏特點:油氣在上傾方向一側被刺穿巖體所限,具下傾方向油氣水邊界仍與構造等高線保持平行或基本平行;油氣藏大多數呈層狀展布,具有較好的孔滲性,連通性較好。刺穿油氣藏類型:鹽刺穿構造是一種生長構造,在形成刺穿圈閉同時,常伴有斷裂、巖性尖滅、不整合圈閉和斷層圈閉等,這些圈閉內同樣可以形成相應的油氣藏。直接與刺穿巖體有關的圈閉和油氣藏:鹽栓(核)遮擋的圈閉和油氣藏;鹽帽沿遮擋的圈閉和油氣藏;鹽帽內的透鏡體圈閉和油氣藏。與刺穿巖體有成因聯系的伴生圈閉和油氣藏:鹽背斜圈閉和油氣藏;斷層圈閉和油氣藏;鹽栓周圍的不整合圈閉和油氣藏;巖性尖滅圈閉和油氣藏。按刺穿巖體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鹽體刺穿、泥火山刺穿

37、和巖漿巖刺穿等18、裂縫性圈閉:在致密、性脆的非滲透性巖層中,由于構造作用或其它改造作用,裂縫可以特別發育,從而導致出現孔隙和滲透性變好的局部地區,當其周圍被非滲透性圍巖所限,形成的圈閉稱裂縫性圈閉形成機理:儲集層成因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可分為背斜構造控制和巖性控制兩類。裂縫性油氣藏特點:裂縫性油氣藏儲集層的原始孔隙率高低不一,滲透率均極低,但在裂縫發育帶的滲透率很高,其儲滲空間發育分布極不均一,同一儲集層的不同部位,儲集性能相差懸殊。裂縫的發育分布情況與區域構造背景、褶皺強度、儲層巖性、厚度和層序組合等有密切關系。裂縫性油氣藏在鉆井過程中,經常發生鉆具放空、泥漿漏失和井噴現象,且放空和漏失的井

38、段和層位,往往是產層所在的井段和層位。由于裂縫發育帶可垂直切穿多層巖層,把原來互相隔絕的儲集空間溝通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儲集空間。油氣井產量高,但差別大,油氣分布極不均一。裂縫性油氣藏類型:按其儲集層的巖石類型及重要性,可分為碳酸鹽巖和其它巖類裂縫性油氣藏兩大類。19、?地層油氣藏:巖性油氣藏、不整合油氣藏、礁型油氣藏、瀝青封閉氣藏20、巖性油氣藏:凡是儲集層的巖性或物性發生變化,其四周或上傾方向和頂、底被非滲透性巖層所封閉而形成的圈閉,稱為巖性圈閉。在巖性圈閉中聚集油氣后稱巖性油氣藏。形成機理:在沉積作用過程中的巖性變化所造成的巖性圈閉稱為沉積圈閉。在成巖、后生作用過程中形成的巖性圈閉,稱為

39、成巖圈閉。沉積圈閉:透鏡型(儲集層四周均被非滲透巖層封閉);上傾尖滅型巖性圈閉(儲集層上傾方向和頂、底被非滲透巖層封閉)。成巖圈閉:儲集層的一部分變為非滲透性遮擋而形成圈閉;非儲集層的一部分變為滲透性儲集體,其四周或上傾方向被封閉。以溶蝕和次生白云巖化作用形成的巖性圈閉最為重要。21、巖性油氣藏特點種類很多,主要受沉積條件控制,具有區域性分布的特點;儲集層的連續性較差,難以形成大型油氣藏,但不同層位儲集體可疊合連片;儲集層多為碎屑巖儲層,且大多與生油層屬同一層位,常為自生自儲式油氣藏;四周被不滲透地層封閉,受水動力及水化學作用影響小,原油性質較好;由于非滲透性邊界所限,各含油氣砂體零星分布,油

40、源及能量補給慢,故油氣產量遞減快,但單井生產時間較長。22、巖性油氣藏類型:透鏡型巖性油氣藏、上傾尖滅型巖性油氣藏23、不整合油氣藏:儲集層上傾方向直接與不整合面相切并被封閉所形成的圈閉。在該類圈閉中聚集油氣后稱不整合油氣藏。形成機理:儲集層可以位于不整合面之上或之下。不整合面的封閉對圈閉的形成起主導作用,但同時也需要有其它因素(如構造因素或巖性因素)配合才能形成圈閉。不整合圈閉的閉合面積,同樣是由不整合遮擋線與儲集層頂面過溢出點的構造等高線聯合構成的閉合區加以確定。24、不整合油氣藏特點不整合油氣藏上傾方向為不整合遮擋所限,下傾方向油(氣)水界面與油(氣)層頂面構造等高線相平行或基本平行。不

41、整合油氣藏的儲集層巖性和產狀多樣。有碎屑巖、碳酸鹽巖及其它巖類;層狀、塊狀等。不整合油氣藏多發育在地殼升降運動較頻繁,沉積巖系之間沉積間斷較多的地區。如沉積盆地的隆起和斜坡區。不整合油氣藏伴隨的圈閉類型較多,包括大、中、小型油氣田。25、不整合油氣藏類型:根據油氣藏所處的位置、產狀和遮擋條件,可分為三個亞類:不整合面之上的地層超覆油氣藏;不整合面之下的地層不整合遮擋油氣藏;不整合之下的古潛山油氣藏。26、礁型油氣藏:具有良好孔、滲性的生物礁儲集體被周圍非滲透性巖層和下伏水體聯合封閉而形成的圈閉。在此類圈閉中具集工業性的油氣后稱礁型油氣藏。形成機理:礁型圈閉形態與生物礁儲集體形態有關,其閉合面積

42、既可用礁體頂面的構造等高線按背斜圈閉的原則確定,也可用礁體等高線(即礁體厚度)按巖性圈閉的原則確定。海退時,合適的造礁條件向海盆中心轉移,生物礁向海盆中心方向發展;海進時,合適的造礁條件向海岸方向轉移,生物礁塊向著海岸方向發展。27、礁型油氣藏特點:礁型油氣藏中的油氣分布情況主要取決于礁型儲集體的均一性。礁型油氣藏儲集空間類型多,儲集物性好,含油氣豐富,一般都具有高產的特征。礁型油氣藏常在一定的古地理環境背景(地臺邊緣或凹陷邊緣)上,成群成帶分布,構成一個巨大的含油氣帶。28、礁型油氣藏類型:根據礁體的形態及其與陸地的關系可分為:岸礁(裾礁、邊礁):發育于海岸邊緣;堡礁(堤礁、障壁礁):發育于

43、海岸外,與陸地之間隔-瀉湖,即發育于瀉湖與海盆之間;環礁與馬蹄礁:一般發育于碳酸鹽臺地之上,環礁面向海盆,中心有一瀉湖;臺礁、塔礁:一般是全部或局部浸沒在海水中的孤礁。浸沒在海中的稱海中山或海底平頂山;生長迅速的稱塔礁或柱礁。29、水動力油氣藏:凡是因水動力與非滲透性巖層聯合封閉,使靜水條件下不能存在圈閉的地方形成新的油氣圈閉,稱為水動力圈閉。此類圈閉中聚集工業性的油氣后,則稱為水動力油氣藏。形成機理:當有水動力作用時,油、氣等勢面(垂直油氣力場強度)的方向也相應改變,向力場強度方向傾斜(即油水界面向EW方向傾斜),油、氣等勢面與儲層頂面構造等高線就不相平行。它的閉合可由閉合的等油氣勢線圈定。

44、水動力油氣藏類型:根據水動力封閉的特征及目前已有勘探成果將其分為:構造鼻或階地型;單斜型;純水動力型。30、復合油氣藏:如果儲集層上方和上傾方向是由構造、地層和水動力三因素中兩種或兩種以上因素共同封閉而形成的圈閉,我們就稱為復合圈閉。在其中形成的油氣藏稱為復合油氣藏。復合油氣藏的主要類型:構造-地層復合油氣藏、構造-水動力復合油氣藏、地層-水動力復合油氣藏、水動力-構造-地層復合油氣藏第六章石油與天然氣運移1、油氣運移:指地殼內的石油、天然氣在自然因素所引起的某些動力作用下發生的位置遷移。分為初次運移和二次運移。初次運移指油氣在姓:源巖中的運移以及向運載層或儲集層中的運移,又稱排姓:。二次運移

45、指引起進入儲集層或運載層以后的一切運移。2、初次運移的介質條件:姓:源巖的物理性質、運移的理化條件3、爛源巖的物理性質:壓實作用;爛源巖的孔隙和比表面:比表面:指單位體積巖石中孔隙內表面的總和,用m2/m3表示。(在相同體積或同等質量的巖石中,組成巖石的顆粒越細則比表面越大。比表面大意味著巖石與孔隙流體的接觸面增大,分子在相互間的引力和帶電極性的作用下更易吸附在巖石顆粒表面,不易流動。);爛源巖的濕潤性和毛細管壓力:潤濕性指液體在表面分子力作用下在固體表面流散的現象,是吸附能的一種作用,一般用在固體表面分離流體所需要的功來度量。毛細管壓力(Pc):指在兩種互不混溶流體的彎曲界面上存在的壓力差。

46、由于兩邊流體所承受的壓力不同,在凹面承受的流體壓力較大。4、運移的理化條件:溫度條件:石油初次運移開始的溫度和深度一般大于石油大量生成的溫度和深度;壓力條件:爛巖源成巖壓實過程中排液不暢造成異常地層高壓現象;干酪根熱降解生姓:產生異常高壓。5、初次運移的動力:壓力:正常壓實產生的剩余壓力、欠壓實產生的異常壓力、滲透作用產生的滲透壓力和燒源巖與運載層接觸面產生的毛細管壓力。構造應力:指導致地殼發生構造運動的地應力,或者是由于構造運動而產生的地應力。分子擴散力:指由于濃度差而產生的分子擴散。浮力:在初次運移中只是一種輔助的動力。初次運移的阻力:分子間吸著力:吸收、化學吸附和物理吸附三種力。毛細管阻

47、力;油氣的浮力8、剩余壓力:指發生在正常壓實過程中的異常高壓力,又稱瞬時剩余壓力。異常壓力:流體承受了部分上覆沉積的有效壓應力,具有異常高壓力;巖石承受較低的有效壓應力形成欠壓實。滲透作用:指水由鹽度低的一側通過半滲透膜向鹽度高的一側運移的作用。7、異常壓力的形成與排液釋放具有幕式特征。8、動力產生的因素:壓實作用;有機質生燒、溫度增高;9、?初次運移相態演變:指油氣在地下發生運移時的物理相態。石油主要為水溶相、連續油相、氣溶相和擴散相。天然氣主要為水溶相、油溶相、連續氣相和擴散相。10、水溶相:石油或天然氣分子完全溶解于孔隙水中成為溶液狀態進行初次運移。(天然氣在水中溶解度比石油大)連續始相

48、與混合相:連續姓相運移包括氣溶于油和油溶于氣。指油氣呈游離連續油(氣)相運移。擴散相:濃度差。擴散-滲流排姓模式:認為姓類先從干酪根擴散到孔隙,然后以滲流方式排出。擴散作用是天然氣運移中的有效方式11、初次運移的通道:燒源巖中較大孔隙、構造裂縫和斷層、微裂隙、縫合線以及有機質或干酪根網絡。12、?(初次運移主要因素)初次運移基本模式:正常壓實、異常壓力(間歇式、脈沖式、連續式)和擴散模式。運移模式:動力、相態和通道的組合型式13、初次運移的時間:根據壓實階段確定、根據微裂縫形成時間確定、根據有機包裹體確定初次運移的方向:取決初次運移的驅使因素和通道特征。壓力差:垂向為主,側向居次。運移方向:以

49、垂直向上為主。與生、儲組合型式有關。初次運移的距離:初次運移排姓是距離儲集層越近的地方越優先而有效。初次運移途徑:孔隙、微層理面和微裂縫。初次運移的效率:排姓效率:姓源巖排出姓的質量與生成姓的質量百分比。一般認為天然氣的運移效率比石油高14、二次運移的主要動力:浮力、水動力及擴散力二次運移主要阻力:毛細管壓力一一最主要和最普遍的阻力。(水動力的雙重性)二次運移條件:含油飽和度束縛油飽和度(油氣運移臨界飽和度)浮力士水動力毛細管力15、?石油二次運移的相態與轉換:石油以水溶相進入儲集層,隨溫度、壓力降低,鹽度增高,在水中溶解度降低而出溶。石油以油相運移進入運載層,含油飽和度降低甚至變成分散油珠,

50、但很快補充形成較大油體開始運移。(油相是最有效、最重要的運移相態。)?天然氣二次運移的相態與轉換:天然氣以飽和水溶液進入運載層,不能立即出溶。但由于溫度、壓力等變化,部分天然氣出溶成游離相,可形成少量水溶氣聚集。天然氣擴散相運移是主要方式,特別是在流體滲流停滯或在聚集圈閉狀態下。在運移過程中地層間存在有擴散系數差時,擴散流才能轉為體積流,進而聚集。16、?油氣二次運移的通道:連通孔隙、裂縫、斷層和不整合面等。(孔隙和裂縫:基本通道;斷層:垂向運移主通道;不整合面:側向運移重要通道。)17、二次運移主要模式:多相滲流模式、擴散模式18、二次運移時期:根據姓源巖大量生排爛的時期、優勢運移通道形成時

51、期、燒類流體包裹體和構造運動期次確定二次運移時期。二次運移方向:油氣總是沿優勢通道運移,主要方向取決于地層水動力和浮力的大小和方向。影響二次運移方向的因素:通道類型和分布、儲層巖性與相變、構造背景、動力大小和方向二次運移距離:取決于:構造背景、輸導條件、動力大小。二次運移效率:二次運移開始時的數量是爛源巖的排姓量,如果運移途中有圈閉存在,則終止時的數量就是圈閉中的聚集量。第七章油氣藏形成與破壞1、油氣聚集與成藏:油氣在圈閉中積聚形成油氣藏的過程,稱為油氣聚集與成藏。3、?油氣差異聚集原理2、油氣聚集方式:單一圈閉的油氣聚集、系列圈閉的差異聚集當圈閉I被充滿時,繼續進入的天然氣通過排油聚集,而油

52、通過溢出點,向上傾方向的圈閉II中聚集。如油氣源不足時,上傾方向的圈閉則不產油氣,只產水,稱空圈閉。在系列背斜圈閉中自上傾方向的空圈閉,向下傾方向變為純油藏一油氣藏一純氣藏的油氣分布特征。在系列圈閉中,一旦上傾方向最高的圈閉被油氣充滿后,該系列圈閉的油氣聚集基本完成。油源區仍繼續生成油氣,又不能向上傾方溢出,天然氣將排擠油和水,向儲集層下傾方向回流。天然氣占據最高背斜的頂部,甚至充滿整個背斜圈閉,而油占據向斜部分,形成向斜油藏。4、?油氣差異聚集基本條件:在區域傾斜的下傾方向存在豐富的油源區;具有良好的油氣通道,使油氣在較大的范圍內作區域性運移;在區域傾斜背景上存在相互連通的系列圈閉,而且溢出

53、點向上傾方向遞升;儲集層中充滿地下水,而且處于相對靜止狀態。5、油氣聚集機制:浮力-水動力機制、滲透力-擴散力機制6、?油氣聚集模式:背斜圈閉模式、地層圈閉模式、斷層圈閉模式、透鏡體圈閉模式7、油氣藏形成的必要條件:生、儲、蓋、運、圈、保(燃源巖、儲集層、蓋層、油氣運移、圈閉、保存條件)油氣藏形成的充分條件:充足的油源條件;有利的生儲蓋組合;大容積的有效圈閉。8、裂陷型盆地:以垂直運移為主;克拉通盆地:以側向運移為主。9、有利的生儲蓋組合:斷裂型下優式上覆式互居式回校式封閉式最佳的組合型式:互層型,側變型和不整合型;斷裂型、上覆和下伏型;封閉型。不連落生、儲、蓋組合同生斷癥后生斷層10、大容積

54、的有效圈閉:圈閉容積大(閉合面積、高度、有效孔隙度等。);距油源區近(空間位置上近;良好輸導層。);形成時間早(早于油氣運移、聚集或至少兩者同步);圈閉的閉合高度;保存條件好11、12、油氣藏形成時間與期次:(1)地質分析方法:根據圈閉的形成時期、根據姓源巖主生姓期、根據油氣藏飽和壓力(2)儲集層成巖礦物分析法:流體包裹體法、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測年13、油氣水包裹體:礦物結晶過程中捕獲的成巖成礦流體,記錄了油氣水運移時的性質、組分、物化條件。鹽水溶液包裹體和含姓:有機質包裹體。均一溫度:氣液兩相達到均一相時的溫度14、?深盆氣藏:指在特殊地質條件下形成,具有特殊圈閉機理和分布規律,分布在盆地深部

55、或構造底部。又稱致密砂巖氣”和根源氣”。深盆氣藏特征:氣水倒置;異常地層壓力;源-藏相伴生;氣藏邊界不受構造等高線控制;地質儲量大、單井產量低。15、?煤層氣:是腐殖煤在熱演化變質過程中的產物,以甲烷為主,又稱煤層甲烷或瓦斯。主要以吸附狀態賦存于煤表面,煤層割理、裂隙及煤層水中還存在有少量游離氣和溶解氣。16、?甲烷水合物:在特定的壓力與溫度條件下,甲烷氣體分子天然氣被封閉在水分子的擴大晶格中,呈固態的結晶化合物,稱冰凍甲烷或天然氣水合物。17、?頁巖氣:頁巖(泥巖)生成的氣體儲集在自身之中的天然氣。(自生自儲、孔滲低、成熟度高、吸附氣、游離氣)18、?引起油氣藏破壞的主要原因:圈閉本身遭到破

56、壞,主要表現為圈閉容積變小或喪失;直接蓋層遭到破壞,主要表現為油氣通過蓋層部分或全部漏失;水動力的增強,將部分石油沖出圈閉;地層溫度和壓力變化,引起原油裂解和變質、氣涌和氣頂膨脹、巖石發生水力破裂等,使油氣變質和散失;爛源補給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生爛停滯或運移主路線改變,導致燒源中斷。(1)破壞油氣藏的主要地質作用:斷裂作用、剝蝕作用、超壓作用、水動力作用、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2)油氣藏的微滲漏第八章油氣聚集單元與油氣分布1、同一個生燒灶的油氣藏所圈定的空間范圍具有統一的地質發展歷史的沉積坳陷,稱含油氣盆地。2、盆地:地貌盆地、沉積盆地及構造盆地沉積盆地:在地球表面具有相當厚度沉積物的一個構造單元。沉積物厚度應比周圍地區大得多,在盆地周圍找到岸線形跡。構造盆地:指受到后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