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九年級語文上冊18懷疑與學問自測練習_第1頁
部編九年級語文上冊18懷疑與學問自測練習_第2頁
部編九年級語文上冊18懷疑與學問自測練習_第3頁
部編九年級語文上冊18懷疑與學問自測練習_第4頁
部編九年級語文上冊18懷疑與學問自測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8懷疑與學問自測練習01積累運用1.給加點的字注音。程頤()譬如()步驟()懶惰()塾師()大儒(停?t()虛妄()2.將下列語句用楷書抄寫在田字格內。盡信書不如無書3 .請從括號內的詞語中,選出一個最符合語境的填寫在橫線上。(1)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身L視察省察)。(2)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_L辨認辨別)是非。(3)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_L啟示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4)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L懶惰懶散)。4 .下列標點符號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B.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說:

2、“我懷疑,所以我存在。”C.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D.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5 .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確的一項是()A.臨近考試,為了讓自己浮躁的心沉靜下來,我總喜歡在皎潔的月光下,仰望滿天繁星。(把“滿天繁星”改為“蒼穹”)B.在這次學校舉辦的“五四”文藝晚會上,同學們表演的節目大多以舞蹈為主,充分展示了他們青春的風采。(把“大多”刪去)C.我們之所以要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原因,是因為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把“的原因”刪去)D.予人玫瑰,不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

3、到別人回贈一個玫瑰園。(把“不僅但是”改為”雖然但是”)6”學校正在開展以“愛閱讀”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積極參與并完成下列任務。(1)閱讀下面的材料,寫出你從中得出的結論。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2)請根據下面兩則材料,提出兩條改善國民閱讀現狀的建議。材料一:我們推天接油煤介的時間網民上網的主映活動俄報15'。分鐘設嗎1343各隔期刊IH05分鐘上網.7E分鐘網上閱請Ifi%玩游戲37%欣賞哲捌頓52%監氏70%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項調查

4、顯示,有近40%勺家庭“三無一有”:無文學書、無雜志、無報紙,有電視。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塊看電視的時間可能超過一個小時,一起讀書的時間卻不到十五分鐘。02課內精讀閱讀全文,回答問題。7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8 .圍繞中心論點,作者提出了哪幾個分論點?分論點之間是什么關系?9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中的“一切”和四個“常常”能刪去嗎?為什么?10 .“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一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03拓展閱讀“知入”與“知出”張運輔怎樣讀

5、書才能取得效果?經驗表明,處理好閱讀中的“入”與“出”是關鍵所在。南宋學者陳善云:“讀書須知出入法。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此論道出了讀書的精髓。閱讀中的“入”,是指對所讀之書全身心融入,潛心對其進行研讀與探索。就是讀者通過文字去觸摸作者的內心,與其進行心靈的對話。如此“入書”,方可“見得親切”,實現雙方心情的“契合”。在閱讀中怎樣“入”呢?一個方法是堅持“精思”。朱熹認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就是說閱讀要慢嚼細咽,通過揣摩語言,.達到把握文章內.容、體悟作品意蘊與情趣之目的。在熟讀基礎上精思,確為“

6、入書”之妙訣。蘇軾讀陶淵明飲酒詩后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蘇軾發現“望”與“見”雖一字之差,但意境全異。何故?蓋因陶詩所表達的是辭官歸田后的喜悅之情,故用“見”字來表達悠然自得之感。若改為“望”,變為主動尋求,不但破壞了全詩的意境,而且也與陶淵明的節操相悖。蘇軾的體會,表明他對全詩意蘊和詩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認識;這種認識若離開了對全詩全身心的“入”,離開反復思索,是無法達到的。閱讀中的“出”,是指讀者能站在更高層次,對所讀之書做出分析判斷,能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哲學家叔本華就主張讀書要與書本拉

7、開距離,不要“人”書過度,要敢于并善于從書本中走出來。這樣讀書,方可避免“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復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方可在讀后能解其意、識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脫”。魯迅早年讀過不少進化論書籍,曾一度相信社會進化論:“總以為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年。”后來,他在生活中發現了青年們在階級斗爭中分化的事實,“目睹了同是青年,則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身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就這樣,他對這種理論產生了懷疑,并由此發現其諸多偏頗和謬誤。于是,他摒棄了從書本中得到的舊認識、舊觀點,在斗爭中樹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他的這段經歷和思想轉化過程

8、,對于閱讀時怎樣“出”于書,怎樣“用得透脫”,很有啟示意義。閱讀,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礎,不“入”則無所謂“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閱讀的價值與意義。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閱讀者必須掌握的秘訣。11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12 .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思路。13 .下面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當?請說明理由。葉圣陶認為:“文字是一道橋梁,橋這邊站著讀者,橋那邊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14 .第段中加點的詞“這樣”在文中指代什么?15 .第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

9、用?學法點睛論證方法及其作用【典型例題】“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參考答案】運用了道理論證,引用孟子的話,深刻有力地論證了“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論點,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技法點睛】要掌握以下四種論證方法及其作用:1 .舉例論證:特點: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作用:列舉(概括事例),具體有力地論證了(有分論點的,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2 .道理論證:特點:用經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

10、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作者所做的理論分析或闡述等來證明觀點。作用:用(論據),深刻有力地論證了觀點(有分論點就寫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3 .對比論證:特點: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觀點。作用:將和(填論據)加以比較,突出(強調)了的觀點(有分論點就寫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4 .比喻論證:特點:用人們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作比喻來證明論點。作用:將比作,生動形象地論證了的觀點(有分論點就寫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從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闡述得形象生動,淺顯易懂。【習題鏈接】見“課內精讀”T10,“拓展閱讀”T15。18懷疑與學問自測練習01積累運用

11、1 .給加點的字注音。程甄(y1)等如(p1)步舞(zhou)懶惰(duo)塾師(shu)大儒(ru)停滯億hi)虛妄(wang)2 .將下列語句用楷書抄寫在田字格內。盡信書不如無書、不-如1書3 .請從括號內的詞語中,選出一個最符合語境的填寫在橫線上。(1)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身視察(視察省察)。(2)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辨認辨別)是非。(3)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啟示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4)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地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懶惰懶散)。4 .下列標點符號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A)A.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

12、見于何書?B.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說:“我懷疑,所以我存在。”C.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D.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解析:A.“這是誰說的話”是疑問句,后面的逗號應改為問號。)5 .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確的一項是(D)A.臨近考試,為了讓自己浮躁的心沉靜下來,我總喜歡在皎潔的月光下,仰望滿天繁星。(把“滿天繁星”改為“蒼穹”)B.在這次學校舉辦的“五四”文藝晚會上,同學們表演的節目大多以舞蹈為主,充分展示了他們青春的風采。(把“大多”刪去)C.我們之所以要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原因,是因為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

13、可以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把“的原因”刪去)D.予人玫瑰,不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別人回贈一個玫瑰園。(把“不僅但是”改為”雖然但是”)(解析:D.關聯詞語使用不當,應改為“不僅而且”。)6”學校正在開展以“愛閱讀”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積極參,與并完成下列任務。(1)閱讀下面的材料,寫出你從中得出的結論。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的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示例】2017年我國國民的閱讀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2)請根據下面兩則材料,提出兩條改善國民

14、閱讀現狀的建議。材料一:我們連天接觸媒介的時間網民上網f由主慨活動試報15一5口分翱13.43務高期刊IH05分鐘上網7E分鐘網上閱讀IS%玩游戲37%欣賞哲布頓52%監氏70%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近40%勺家庭“三無一有”:無文學書、無雜志、無報紙,有電視。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塊看電視的時間可能超過一個小時,一起讀書的時間卻不到十五分鐘。【示例】少上網,多讀書;家庭要創造閱讀的條件或氛圍,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和習慣。02課內精讀閱讀全文,回答問題。7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8 .圍繞中心論點,作者提出了哪幾個分論點?分論點之間是什么關系?提出了懷疑

15、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以及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兩個分論點,二者之間是遞進關系。9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中的“一切”和四個“常常”能刪去嗎?為什么?不能。這些詞是為了強調所有的學問家都包括在內,都要善于經常懷疑、提問、評判、修正過去學者的學說,這是建立新學說的基本條件。這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嚴密性。10 .“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一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對比論證,通過正反對比,突出“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

16、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重要性,使論證更有說服力。03拓展閱讀“知入”與“知出”張運輔怎樣讀書才能取得效果?經驗表明,處理好閱讀中的“入”與“出”是關鍵所在。南宋學者陳善云:“讀書須知出入法。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此論道出了讀書的精髓。閱讀中的“入”,是指對所讀之書全身心融入,潛心對其進行研讀與探索。就是讀者通過文字去觸摸作者的內心,與其進行心靈的對話。如此“入書”,方可“見得親切”,實現雙方心情的“契合”。在閱讀中怎樣“入”呢?一個方法是堅持“精思”。朱熹認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就是說

17、閱讀要慢嚼細咽,通過揣摩語言,.達到把握文章內.容、體悟作品意蘊與情趣之目的。在熟讀基礎上精思,確為“入書”之妙訣。蘇軾讀陶淵明飲酒詩后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因采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一篇神氣都索然矣。”蘇軾發現“望”與“見”雖一字之差,但意境全異。何故?蓋因陶詩所表達的是辭官歸田后的喜悅之情,故用“見”字來表達悠然自得之感。若改為“望”,變為主動尋求,不但破壞了全詩的意境,而且也與陶淵明的節操相悖。蘇軾的體會,表明他對全詩意蘊和詩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認識;這種認識若離開了對全詩全身心的“入”,離開反復思索,是無法達到的。閱讀中的“出”,是指讀者能站

18、在更高層次,對所讀之書做出分析判斷,能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哲學家叔本華就主張讀書要與書本拉開距離,不要“人”書過度,要敢于并善于從書本中走出來。這樣讀書,方可避免“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復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方可在讀后能解其意、識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脫”。魯迅早年讀過不少進化論書籍,曾一度相信社會進化論:“總以為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年。”后來,他在生活中發現了青年們在階級斗爭中分化的事實,“目睹了同是青年,則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身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就這樣,他對這種理論產生了懷疑,并由此發現其諸多偏頗和謬誤。于是,他摒棄

19、了從書本中得到的舊認識、舊觀點,在斗爭中樹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他的這段經歷和思想轉化過程,對于閱讀時怎樣“出”于書,怎樣“用得透脫”,很有啟示意義。閱讀,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礎,不“入”則無所謂“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閱讀的價值與意義。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閱讀者必須掌握的秘訣。1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處理好閱讀中的“入”與“出”,是讀書取得效果的關鍵。(或:讀書的精髓關鍵是處理好閱讀中的“入”與“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閱讀者必須掌握的秘訣。)12.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思路。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論點;然后,從“入”與“出

20、”兩個方面分別分析論證了其在閱讀中的意義和運用;最后,再一次明確中心論點。13 .下面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當?請說明理由。葉圣陶認為:“文字是一道橋梁,橋這邊站著讀者,橋那邊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第段,這段文字引用葉圣陶的話闡述了“讀者通過文字和作者會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內容,與第段所闡述的“閱讀中的入是觸摸作者的內心,與其進行心靈的對話”的觀點一致。14 .第段中加點的詞“這樣”在文中指代什么?指讀者能站在更高層次,對所讀之書做出分析判斷,能從新的角度進行闡發、評價和質疑。(或:讀書要與書本拉開距離,不要“入”書過度,要敢于并善于從書本中走出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