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試析近代工業和近代農業的關系以近代廣東的蔗糖業為例 摘要:廣東的蔗糖業,在本世紀30年代以前仍然處在傳統時代的水平。民國以來廣東農業界學者在蔗糖業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對30年代廣東地方當局的產業決策產生影響。30年代廣東的工業化運動,奠定了工業支持農業的基礎。機器糖加工業迅速發展,同時有力地推動了甘蔗栽培業的技術進步。在30年代前期廣東糖加工業和甘蔗栽培業的關系已經發生了一些迥異于傳統時代的深刻變化。 關鍵詞 近
2、代工業 近代農業 廣東蔗糖業 明清時期廣東的蔗糖業曾經有過輝煌時代,但在清末以來大大地落后了。而在20世紀30年代,這一產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本文試圖以這一產業為例,探討近代以來與農產品加工密切相關的工業與農業之間的共存共榮的關系。 一、 傳統榨糖技術和栽培技術的關系 從明清時期的榨糖技術和甘蔗栽培技術的演變可以看出二者相互依存的關系。可以用榨糖機的主要部件輥軸為例。宋
3、應星天工開物卷上“甘嗜”記載的是木質輥軸,特別強調是用“巨軸”和“木用至堅重者”,以加強榨糖機對甘蔗的壓榨力。唐立認為“17世紀已經有石制輥軸,而至19世紀(蔗糖業)石輥已經極為普遍” 212 。在廣東的文獻中, 石制輥軸取代木質輥軸是很后的事。廣東新語卷二十七草語記載的廣東的榨機是使用荔枝木制作的輥軸。成書年期在雍正8年的范端昂所著粵中見聞卷二十五“蔗”條記載廣東的甘蔗栽培和榨糖技術,也是引用廣東新語的內容, 榨糖機使用的仍然是木制輥軸。乾隆年間李調元<南越筆記>卷14“蔗”條記載:“以荔支木為兩轆,轆轆相比若磨然。長大各三四尺,轆中余一空
4、隙,投蔗其中,駕以三牛之牯,轆旋轉則蔗汁洋溢。” 李調元在引用了這段廣東新語的記載以后,文后又記載“余嘗舟至羅定州之界牌塘,見岸上灶煙沖突,停舟上岸訪之,始見作糖之法,一一不爽如此。”可見李調元對榨機的記載是實地訪查之后才引用廣東新語的。由此可以認為,清代中葉以前廣東榨糖機的制造用材并沒有什麼改變。在一件反映中國19世紀廣州附近榨糖技術的中國制糖圖中,用畫圖的直觀形式記載了廣州附近的二輥軸榨糖機,“石制輥裝在石制地座中,以石樁固定.齒輪一排,為直齒” 210、23 1。 清代本地文獻較少具體記載榨糖機的結構。道光新會縣志卷二物產提到:“以二石
5、相比如兩磨,納蔗其中,牛榨之”,明顯是用石輥軸的榨糖機。清末由地方官寫作的徐聞縣實業調查概略潮州糖業調查概略更明確記載粵西和粵東的榨糖機輥軸也是石頭制作的 。廣東榨糖機石制輥軸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應用情況還需要有更多的文獻證明。 不管是木頭的還是石頭制作的輥軸,壓榨力都非常有限。從古代甘蔗品種的演變可以看出栽培業為了適應加工業的加工能力,而作出的品種選擇。在公元6世紀以后,出現了兩個甘蔗品種,一種是蔗莖比較粗壯的熱帶種,在古代文獻中被稱為“昆侖蔗”;另一種是蔗莖比較細的中國種,文獻稱為“荻蔗”“竹蔗”。但在后來,“昆侖蔗”演變為食用果蔗,“竹蔗”在中國幾乎是唯一的榨糖用品種104。本來前
6、者莖條粗大,糖份也高一些,作榨糖用出糖率會更高,而用“竹蔗”榨糖的出糖率會低一些。這就是工業需求選擇的結果。因為“竹蔗”的莖條較小,需要的壓榨力不高。如果使用木質輥軸,壓榨竹蔗要壓榨56次211。但如用石制輥軸,仍然要壓榨4次。壓榨粗徑條的甘蔗,壓榨次數過多,經濟上很不合算.所以徑條小的品種對榨糖業是較好的選擇。 汪敬虞先生曾經指出:廣東的手工繅絲業,“沒有經歷過工場手工業的階段” 4。這一結論,同樣適用于近代廣東的蔗糖業。廣東新語卷二十七草語中記載廣東土糖業的經營方式是“榨時,上農一人一寮,中農五之,下農八之十之。” 民國期間的調查表明,糖寮由蔗農按所出的牛或其他生產資料
7、或勞動力進行組合。一間糖寮組合大約80-100畝的蔗地作為原料基地才能開榨,規模很小5。 這說明,從明清到近代的糖寮是和農民的種植業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廣東新語卷十四食語又記載:“ 糖戶”將農民的粗糖經過一些加工程序,制成質量稍好的“洋糖”或“糖霜”,然后販運, “ 糖戶” 同時又兼營高利貸的角色,“春以糖本分與種蔗之農,冬而收其糖利”。沒有記載表明清代的“ 糖戶”經營是工場手工業。有一些文獻記載在19 世紀的廣州商人收購糖寮的蔗漿回去加工成蔗糖6。但這類資本并沒有轉化成大規模向蔗糖加工業滲透的產業資本。民國的文獻很少記載這類
8、收購蔗漿加工成糖的工場,反而是星羅棋布分布于各地的糖寮,其經營方式都與廣東新語的記載無別。在抗戰以前,沒有民營性質的即使是小型的加工精制白糖的新式蔗糖廠。經營糖業的資本,主要是停留在流通領域,從事土糖的販運,或者是在金融領域向蔗農發放高利貸。同時在30年代抗戰以前,本地的甘蔗種植業,品種結構仍以竹蔗為主。即使有外來的金山種傳入珠三角等蔗區,也只占很少的比例,并且由于繁育技術的落后而出現品種退化現象.其栽培技術也基本上停留在傳統時代的水平。近代廣東的糖業就是由于竹蔗的出糖率太低,以及甘蔗栽培技術的落后,甘蔗產量很低。加上煮糖方法的落后,做出來的糖質量比不上近代用機器制造出來的洋糖。 鴉片戰爭之后
9、國門洞開,外來的用新式工業制造出來的農產品,立即使中國傳統加工技術制造出來的產品相形見絀。廣東的蔗糖從來都是被冠以“土糖”,在名稱上就顯示出它的危機。近代中國的農業危機,集中表現為農產品的危機,無論在茶葉、棉業,還是蠶絲業、糖業都是如此。農產品的危機同時表現為加工技術的落后和加工原料質量的低下,前者與工業有關,后者與農產品的品種和種植技術有關。所以近代中國的農業危機,又同時表現為工業危機。近代廣東的蔗糖業具有這種特征。在三十年代以前,如果沒有資金、技術、制度安排等方面的投入,很難指望廣東這一產業會有內生的變革動力并且會對農業有推動作用。 二、30年代廣東糖業復興運動的前提條件 自晚清以來,有過
10、不少的論述,指出如何提升廣東本地的糖業加工的水平合和發展甘蔗栽培業的路徑.在清末已經有人指出國內糖業與洋糖在技術水平方面的差異,而提出要對甘蔗栽培和加工技術進行改造7 。1916年廣東農業界的青年學者邵堯年發表了廣東亟宜講求蔗糖政策論8,具體提出了加快發展廣東蔗糖業的建議。他分析了世界蔗糖業的基本形勢,說明發展這一行業對廣東經濟的重要性,特別指出在當時是發展糖業的最好時機。并以各國發展蔗糖業的措施和經驗作為廣東發展這一行業的借鑒:以無息貸款鼓勵新式蔗糖加工企業的建立,實現糖業企業和蔗糖種植的一體化,他的觀點在當時是無法實現的,但卻是頗為新穎的觀點。同時也有張石朋的爪哇農業論,介紹爪哇
11、的蔗糖業,作為廣東發展蔗糖業的借鑒9。在民國初期,農學家黃遵庚就任場長時所作的廣東農林試驗場第三次報告中,其緒言中將外國的糖業與中國的糖業做了對比,認為中國糖業落后的原因在于“機械未精,制品未良,生產費未減,不足與外國抗衡。” 10 。其后土壤學家鄧植儀就任廣東農林實驗場場長和廣東農林講習所所長,主張從調查入手,摸清廣東發展糖業的經濟條件,他安排了邵堯年在番禺、增城、東莞、中山四個主要的蔗糖產區進行調查。1925年由中山大學農學院發表了這四個縣的蔗糖業調查報告。在這個報告中,邵堯年描述了甘蔗栽培和蔗糖加工的傳統技術,指出了廣東甘蔗栽培和蔗糖加工的落后情況。這一報告在后來成為
12、廣東地方政府了解廣東主要產糖區情況的重要資料。鄧植儀在這個報告的序言中,表達了發展廣東蔗糖業的觀點:“予向以為要發展吾粵農業,蠶桑而外,當以蔗糖為最有希望而易發展”,“惟是要圖斯業之發展,非先詳改其舊日種植榨制之法。” 鄧植儀的設想不僅是使廣東糖業供應國內,還要利用廣東出口口岸的優勢,在質量、數量上要趕上臺灣的“洋糖”,沖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鄧植儀將他的設想寄予政府:“希望于政府之有以獎勵而誘掖之也” 11 。鄧植儀是最早明確提出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實現廣東蔗糖業產業轉型的學者。在后來的一篇文章中,鄧植儀更明確地提出了他的論點12。從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初,關于
13、廣東蔗糖業改良的論述就更多了。廣東農業界還進行了對廣東主要蔗糖產區的調查、農業概況調查,并且對蔗糖加工和甘蔗栽培技術做了不少研究工作。在19321933年廣東的糖業政策的形成不能不受到這些研究成果的影響。 1932年,已經牢牢掌握了廣東軍、政、經濟大權的陳濟棠向西南政務委員會拋出了他的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13,其中并沒有糖業發展的內容14307。這就是說,在此之前,陳濟棠并不完全了解廣東農業經濟的實際情況。后來,對陳濟棠經濟思想形成有重要影響的省政府主席林云陔,向陳濟棠推薦了農業經濟專家、私立嶺南大學農學院教授馮銳。馮銳對“三年施政計劃”做了重要修正,他起草了復興廣東糖業三年計劃。這是一個在糖業
14、經濟領域牽涉到工業加工、甘蔗栽培、商業流通、金融、政府作用的龐大計劃。后來在實行過程中有若干修正。其主要內容是:在廣東的主要蔗區建立大規模的糖廠,以農業推廣來推動甘蔗品種的改良和先進技術的進步,以農業貸款解決農民的生產資金問題;通過糖業統制政策實現政府在糖業流通中的壟斷;通過法令限制民營資本在糖業領域的投資以保證政府在糖業領域的壟斷,總目的是將廣東建成一個糖業大省,以獲得豐厚的利潤15 。馮銳本不是一個糖業專家,但他是一個有經濟理論和對中國當時經濟狀況有獨特見解和有解決方案的學者,而且頗有抱負,“只欲尋一機會以實行此種制度” 163。廣東糖業復興的思想早就出現。但他善于將同
15、時代的經經濟思想匯集起來并形成政策,是他的高明之處。他策劃的廣東糖業復興運動,是吸收了在此之前廣東農業界有關發展糖業的前驅性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參考了臺灣和爪洼等國家和地區發展糖業的經驗。至于陳濟棠,雖是一軍事強人,但他深受孫中山實業救國思想的影響。與陳濟棠共事的省政府主席林云陔是孫中山實業計劃英文版的中譯者之一,對經濟建設頗有認識。林與陳濟棠能合作共事,并且與陳濟棠多次“熟商”廣東政治、經濟發展的大計14 304,向陳濟棠灌輸孫中山的經濟思想。所以陳濟棠立即就接受了馮銳的建議。并且任命他為廣東建設廳農林局局長,作為發展糖業的決策人和執行人。 這一時期廣東發展糖業的外部條件也已經具備。
16、在30年代初期,南京國民政府為了加強國家的地位,實行了關稅自主的重要步驟。這一政策造就了國內發展民族工業的良機。在糖業方面,由于頒布一系列的糖稅則修改案,對糖產品的走私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有利于廣東這個糖業大省發展糖業。廣東地方政府也不失時機地在1933年起將發展糖業作為本省工業政策、農業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 20年代末30年代初廣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工業基礎(關于這一點,本文下面還會談到)。但是工業和農業之間還必須要有一定的介體,才能使發展起來的工業在市場、技術、資金等方面支持農業。在當時這一條件也具備了。在陳濟棠治粵時期的建設廳,就有這樣的機制。省內其他的工業實體屬于建設廳管理,但是和農業有關
17、的工業企業歸建設廳下屬的農林局管理。任廣東農林局長的馮銳教授,同時又兼任廣州第一蔗糖營造場和設在順德的第二蔗糖營造場經理。蔗糖營造場其實是大型糖廠,同時又自設規模很大的甘蔗繁育場,管理甘蔗良種和栽培技術的試驗表證、推廣工作和原材料的購買。對蔗農的貸款,雖然由銀行發放,但營造場也負責制定向農民發放貸款的數量、辦法,以及決定怎樣在收購甘蔗原料的過程中向農民回收貸款。所以甘蔗營造場是一個所謂“公營事業”性質的類似農工一體化的實體。還應該注意到,三十年代廣東蔗糖業的農業推廣是與農業科研力量緊密結合的。在糖業復興運動開始時,就調動了嶺南農科、中大農學院的科研力量。對于甘蔗品種和新的栽培技術,兩間大學各有
18、出色的研究。嶺南農科對甘蔗病害的研究為突出17,而中大農學院以甘蔗品種繁育和栽培技術的研究為突出18。兩間大學在各自的校園里都有自己的甘蔗園作為科研的試驗基地。糖業復興運動在起步時就在良種繁育試驗和技術上有突出的成果并迅速推廣,顯然與廣東本地農業院校的先行研究成果有密切關系。 三、30年代廣東機器糖業的發展和甘蔗栽培業的轉型 30年代廣東的工業化運動,奠定了工業支持農業的基礎。政府主辦的“省營工業”,前人著作多有論及,本文只是說明一下與農業相關的工業的發展情況。廣東省政府的省營工業中, “以財政收入為第一者”是第一類,精糖加
19、工是其中之一,“以助長社會生產力為目的而人民無力舉辦者”為第三類,化肥廠和相關的硫酸、鹽酸、磷酸等工業、和農具廠、造紙廠位列其中。其中,士敏土廠、蔗糖加工和化肥廠都是當時成功的企業。陳濟棠通過各種手段籌集了機器糖業發展所需要的龐大資金19。建起了當時中國大陸最現代化的機器糖廠。機器糖加工業以其建設速度快,效益高而引人矚目。1933年8月,12月先后和美國、捷克的糖業機器制造商購買機器。在一年之后的12月,市頭、新造兩廠先后建成,并開機榨蔗。1935年底、1936年初,惠陽、順德、揭陽、東莞4間糖廠也相繼建成投產。到1936年12月,六間糖廠總榨蔗量達到6000噸/日19。這一速度和效率在中國近
20、代工業史上是一個奇跡。雖然這是從國際市場上買來的廉價機械機。這一速度和效率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是一個奇跡。雖然這是從國際市場上買來的廉價機械設備,但也是當時中國大陸技術上最先進的糖加工設備,包括有可生產精糖的采用雙亞硫酸法、壓榨機、沉淀箱框板式壓濾機、低溫蒸發罐和真空蒸發罐等糖加工設備和自備的發電廠、鍋爐以及酒精生產設備等19。它們以最快的速度建成,對當時廣東農業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它對當時其它工業的發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在包括機器糖廠的省營工業中,有一套獨特的管理辦法。就是分為制造、經理、財務、設計、監督四個互相獨立和牽制的部分,各自負責產品制造、原料購買和產品銷售,貸款收支和資金
21、籌劃,工廠的設計和建造等。此外還有省政府派出的“省營工業審核委員會”對工廠的帳目進行獨立審核。而工廠也有獨立的用人權和管理權14333。可以說,構成廣東近代工業主要框架的省營工業, 從設備到管理都具備了工業近代化的特征,雖然它們是在陳濟棠軍事集團掌握之下的官僚資本主義的企業,從產生的時候起就有不少致命的弱點和弊端。 值得指出的是,陳濟棠主粵時期的工業政策,雖然有限制民營工業在規定的范圍內發展和由于省營工業經營范圍時有變化而令投資者無所適從的一面14335,但對于不與省營工業競爭的民營工業,沒有什麼限制。如在晚清發展起來的廣州民營機器工業,在30年代有了一定的規模。機器制造和修理業企業
22、從1932年的177家增加到1935年250家以上,全市機器行業職工和學徒人數估計達一萬人20102這一行業可以制造多種類型的機械, 產品銷售以本省為主,尤其是制造的繅絲機、抽水機、碾谷機、碾米機、榨油機、發動機等和農村工業相關的機械,對農村經濟有重要的影響2084。而且,當時廣東政府對于與農村經濟密切相關的農村手工業,是注意扶持發展的。應該注意到, 在1933 年9月廣東省政府雖然通過發布廣 東省民營糖廠監督暫行規程,堵死了民營資本進入機器糖業的投資領域21,但沒有對土糖業進行限制, 當然這是因為土糖業對機器糖廠的精制白糖不構成威脅,反而土糖可以作為機
23、器糖廠加工白糖的原料,可以減少因足蔗種資源不足而造成的糖廠開工不足,同時也是為了不徹底扼殺農民的家庭副業,使之有增加收入的機會。在糖業統制的過程中,也沒有使土糖業受到損害,反而使之有一定程度的恢復1661 1。 在30年代前期,廣東蔗糖工業近代化的同時,甘蔗栽培業的近代轉型也在進行中。當然推動這一時期甘蔗栽培業的近代轉型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工業發展過程對農業的直接和間接的推動作用: 1、隨著新型糖廠的建立,催生了新的農業科技傳播方式,適應工業加工需求的新品種迅速得到推廣,先進栽培技術得到應用。以往蔗農是依靠自己截段繁育或者向別的農家購買蔗種。傳統蔗品種沒有先進
24、繁育技術的依托,即使有良種也會退化,如抗戰以后在30年代引進的外來甘蔗品種已經出現退化22。在糖業復興運動期間,新式糖廠都在主要產蔗區自建大型甘蔗繁殖場,研究優良蔗種的繁殖和栽培技術。1928年林學家侯過教授任海南農林試驗場場長期間,日本友人送給他“2725”號改良蔗種一萬株,加上他在臺灣購買的十余蔗種以及在爪哇寄來的蔗種多種,運回海南栽種。后來這批甘蔗良種的一部分在糖業復興運動期間碾轉運回珠三角地區23。1933 年馮銳教授與在廣州蔗糖營造場任專家的美國人金格教授先后各從菲律賓帶來52種優良品種15,這兩批良種都成為糖業復興運動中甘蔗改良的基本資源22。經過試驗,以能適宜旱地和低地
25、的爪哇“2883”、 “2878”最好,此外爪哇“2714”和“2725”適宜低洼地24。甘蔗繁育場用“優良品種表證”向蔗農展示良種優于竹蔗的突出效果,用“栽培法表證”展示先進栽培方法的增產效應、用“肥料試驗表證”向農民展示化肥的使用方法和快速增產效果25。隨著良種的推廣,在科研機構里的研究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田間而得到應用。30年代以前中大農學院和嶺大農學院各有學者進行過不少的研究,但在實際生產中應用的例子不多。但在糖業復興運動中,高等農業院校的蔗園也直接向蔗農供應優良蔗種26。民營的專業蔗種繁殖場開始嶄露頭角27。至于廣東省農林局,在30年代自有一套農業推廣系統28,從事農業
26、科研成果的推廣。雖然,由于糖業加工能力的膨脹,優良品種的推廣只占一定的比例。在1935年,全省81萬畝甘蔗中,清末引進的木蔗、金山蔗5萬畝,外國品種爪哇“2878”,“2714”,“2725”,約1萬畝,余為竹蔗等傳統品種,仍占絕對比例2421。但總的來說,廣東甘蔗品種已經從細莖種逐步向適應機器糖業加工需求的粗莖種過渡。 2、隨著新式糖廠的建立,舊的糖業流通方式發生變化。過去的蔗農,要自己生產蔗糖,再挑去圩市出賣,或者將產品賣給糖戶、糖棧,流通環節多,除了受到多渠道的盤剝,還加重了交易成本。現在糖廠直接向蔗農收購甘蔗,使向糖廠供應甘蔗的蔗農脫離了手工業,減少了流通環節與蔗農的交易成本。如在順德
27、新蔗區,豪紳收購農民的甘蔗再交給糖廠而盤剝農民,后來廣東省合作事業委員會組織中小農民建立合作社,直接接受糖廠的貸款,堵截了豪紳的中間剝削29。全省范圍內實行的糖業統制政策,雖然是廣東地方政府與商爭利的措施,但它打擊了洋糖的傾銷和走私,有利于國內制造的糖品在境內的銷售。 3、糖廠在主要蔗區以農業貸款方式向農民供應良種和化肥,使農業生產資金流通方式發生變化。過去廣東的蔗農“雖知種蔗有利,但是資財不裕也很難經營” 25。 “蔗欄”或糖棧向農民在甘蔗生長期間出借高出市場價格一倍的蔗種、肥料、支撐甘蔗生長的竹木、繳納地租用的現金,加上“蔗欄”或糖棧在收購糖蔗時壓低價格,還
28、要農民承受傭金、雜費和低估品等之類的損失,合計起來,“蔗農實際付給蔗欄的利息比月利6分還要多” 30 。1934年李錫周記載東江流域蔗區的蔗農向糖商以借款100元計算,最后借款僅得六十一、二元31。在高利貸的盤剝之下農民被迫向糖商低價出賣產品,所得連維持日用也難,遑論擴大再生產。而大型糖廠在局部地區農業貸款制度的實行,不但降低了農民采用先進農業技術的門檻,在一定時期內還打破了舊的金融流通方式-普遍存在于民間的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農民向糖廠出賣甘蔗,而不用自己榨糖向糖商出賣產品。1934年李錫周記載陳濟棠軍墾系統的惠陽糖廠向農民貸款農民種蔗,糖廠附近的蔗區“平潭馬安一帶,及平
29、山梁化等地一帶,均受糖廠貸款之益。農民所種之蔗,全部照約定價格賣與糖廠,”當地的高利貸和舊的產品購銷體制“在平潭、馬安一帶,已不復存在矣” 31。貸款種植甘蔗,從1934年1月開始,第一期貸出款99200余元,第二期86100余元,截至1934年的第三期貸款還沒有結束,廣州附近的蔗區貸款種植的甘蔗栽培面積增加了2萬余畝25。根據記載,1934年的貸款總額為398,000元:貸款訂約的蔗田,有36,000畝分布於番禺、順德、東莞、中山等縣。1935年,1月到9月間,第一蔗糖營造場貸出款額達659,000元,訂約的蔗田有33,000畝。同期,順德、中山蔗區的第二蔗糖營造場貸出款額為349
30、,000元,而訂約的蔗田有16,000畝。東莞與惠陽兩縣的蔗農貸款,亦由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粵分行辦理247173。東莞、惠陽兩縣的糖務,屬于陳濟棠集團的軍墾系統,文獻上很少記載,根據黎獻仁的統計,1934年軍墾系統的惠陽糖廠貸出款38萬元,計7000余農戶,蔗田有3萬畝以上25。在潮汕平原,1935年政府的糖廠也向蔗農“貸肥豆餅與人造肥” 5。政府貸款利息只有8厘,比民間借貸低得多,不僅農民踴躍貸款,不良分子更用不法手段騙取貸款再高息轉貸。為了保證真正的蔗農獲得貸款,甘蔗營造場后來提高了甘蔗貸款的門檻1652。如加強貸款過程中的調查程序,營造場安排調查員,由“各農業學校畢業生充任,從事
31、調查及測量蔗農填報之蔗田”,其目的是為了“杜絕虛報濫借款” 1648 。甘蔗種植貸款制度和農業推廣制度的實行加快了農業新科技的應用。雖然貸款僅限于在幾個大型糖廠的周圍農村,但有了它,才真正開始了在甘蔗栽培中大規模應用化肥、良種和先進栽培技術的時代,從而促進了傳統的甘蔗栽培業向近代的轉型。 4、糖業復興運動的實行,在主要蔗區還促進了農場經營的一些變化。在沙圍田區從事甘蔗栽培的大耕家趨向加大種植面積。在新會還出現了以營利為目的的、專門進行甘蔗良種培育和推廣的民營農場,其銷售網絡分布在東江和西江平原,甚至遠達廣東和廣西交界的梧州,從而將優良的甘蔗品種和先進栽培技術向廣西輻射27。
32、 在糖業復興運動期間,蔗農通過優良品種、先進栽培技術和化肥的應用而得益。根據1935年新會民生農場的宣傳資料,爪哇蔗每畝的年產量為150200擔,糖廠的產品收購價格為9毫時,蔗農的生產成本約為60元,每畝可以有80元的純利,比起木蔗每畝產量7080擔,每畝只有約10余元純利要高,比種植竹蔗的純利就更高27。在順德建立大型糖廠,使這個沒有大規模甘蔗栽培傳統的蠶桑區,作物的品種結構和基塘式農業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蔗糖業和蠶桑業成為抗戰前夕當地的兩大經濟支柱。 四、廣東近代工業和近代農業的關系及其歷史啟示 三十年代的廣東機器糖業,具有近代早期工業化二元模式的特征32:機器工業突進式發展,同時并沒有摧毀
33、自明清以來就存在的手工業,反而在某種程度上使土糖業有了生存空間。這不僅是因為糖廠蔗源不足要收購土糖作為原料制作精煉白糖,而且政府的糖業統制政策對洋糖傾銷、洋糖走私的打擊使土糖業有了生機;限制民營資本建立大型糖廠而不限制土糖業的生存,同時還因為機器糖業的發展間接推動了土糖業榨蔗制糖環節的技術變革。在抗戰之中和以后發展起來的小型糖廠,為了提高榨蔗的效率和能夠加工粗莖的爪哇蔗而改用鐵 制壓榨機。動力由牲畜牽引改為機器牽引,制糖方法亦由漏
34、糖而改用分蜜機,遂使產品質量均稍提高,成本亦比小糖寮要低。到1950年,全省私營糖廠有150家22。在順德的機器繅絲廠在生絲出口不景氣的時候,就轉而利用繅絲廠的動力生產蔗糖,此外順德還有不少專門榨蔗的小糖廠,在1950年小型糖廠74家,大部分使用小型加工機械33。這些小糖廠是作為大糖廠的補充而存在的,他們對農村經濟的發展仍然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在不同的糖業加工企業類型中,與農戶有不同的關系。第一種類型是蔗糖業中的大型機器糖廠和農戶的直接關系。這一類型所顯示的工業與農業的關系已經發生了迥異于傳統時代的變化。第二種類型,在民間廣泛存在的小糖寮,其產品仍然是農民自產自銷,農民將土糖賣給糖
35、戶,或賣給糖棧。至于機器糖廠收購土糖來精制白糖,是土糖經營商和糖廠的關系,與農民沒有直接的關系。第三種是在抗戰之中和以后發展起來的小型糖廠。它們的生產水平比糖寮稍好,但出糖率和產品質量仍然很低。這類糖廠與大型糖廠有一些不同,它只是向農民收購甘蔗,不一定負責供應良種和化肥,而且與大型糖廠爭奪原料,向蔗農拼命壓價以盤剝農民22。 學者對于陳濟棠治粵時期的經濟政策多有批評。如有人認為陳濟棠的舉辦的近代企業,說明了“軍閥舉辦實業,雖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但這種由軍閥策劃的工業建設,實有其內在缺陷,因而阻礙了地方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4 。本文在此不打算全面評價陳濟棠的經
36、濟政策,而只是從近代工業與近代農業的關系來說明其歷史作用與借鑒意義。這一段的歷史說明,傳統農業的轉型有賴于資金、技術和制度安排的投入。在這方面,農產品加工工業的技術升級和對農業的推動作用,包括技術的傳播和資金的支持,遠勝于其它行業所起的作用。還有,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推動新興產業的制度安排-政府的作用往往是重要的。在民國時期的相同類型的工業企業,如山東溥益糖廠、上海國民蔗糖公司都在洋糖傾銷的打擊下失敗了-這是因為單個的企業在洋糖的傾銷和猖獗的蔗糖走私面前顯得無能為力,他們也沒有廣東機器糖業的政府背景。雖然陳濟棠的機器糖廠也有壓榨農民的一面,如馮銳后來將向蔗農收購甘蔗的價格從每擔9毫降至7毫半而
37、遭到非議。據認為農民在這價格條件下仍然有利可圖1652。30年代的機器糖廠在扶持蔗農生產方面所起的作用畢竟比抗戰中或之后發展起來的小型糖廠要大一些。 有人在1994年已經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負有發展農業的重要責任35。又指出:在經濟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就要實行反哺農業的政策。其目的是提高農民的收入,縮短工農之間的收入差距和利益差距;其實質是工業剩余回流于農業。這種反哺,不是通過工業部門,而是通過政府行為實施36。如果我們回頭看看陳濟棠踞粵時期的糖業政策,再看看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工業剩余,我們是否會由此得出一些有益的歷史啟示呢?
38、;注釋: 唐立.云南物質文化生活技術卷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6: 212. 羅振玉.農學叢書·第六集A.農學叢書O.江南農學會石印本. 邵堯年.番禺、增城、東莞、中山糖業調查報告書M.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1925:70. 4汪敬虞.從中國生絲對外貿易的變遷看繅絲業中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 5饒宗頤.民國·潮州志&
39、#183;實業志·農業A. 潮州志O. 8邵堯年.廣東亟宜講求蔗糖政策論J.廣東農林月報,1917:(V1)(4) 9張石朋.爪哇農業論J.廣東農林月報.1917:(V1)(4) 10黃遵庚.廣東地方農林試驗場第三次報告書M.廣州:廣東地方農林試驗場印.1914:65 11鄧植儀.番禺、增城、東莞、中山糖業調
40、查報告書·序A. 邵堯年.番禺、增城、東莞、中山糖業調查報告書M.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1925:(1) 12鄧植儀.世界糖業之狀況和廣東糖業之前途J.農林季刊.1923(2). 16無名氏.廣東糖業與馮銳M.出版社不詳.華南農業大學農史室藏本。 17何畏冷. 廣東甘蔗病害匯志.嶺南農刊M.1935年.
41、私立嶺南大學農學院出版. 23魏雙鳳.侯過教授與廣東蔗林業J.農聲,1942:(225) 24廣州第一甘蔗營造場.甘蔗種植淺說M. 廣州:廣州第一甘蔗營造場.1935:10 (25)黎獻仁.中國糖業政策J.農聲,1935(
42、190) 27新會民生農場.爪哇蔗種植法M.廣東新會:天成印刷館,1935年. 28 廣東省政府農林局.農業推廣處章程J.農聲.1935:(196) 31李錫周.惠陽糖蔗產銷狀況調查報告提要M.農情叢書,十一號.廣州: 廣東建設廳農林局農情報告處. 1934,9. 32近
43、代早期工業化的二元模式,參看彭南生.中國早期工業化的二元模式以近代民族棉紡業為例J.史學月刊2001年(1) 34連浩鋈.陳濟棠主粵時期(19291936)廣州地區的工業發展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1) 35馮海發.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農業發展責任J.經濟縱橫,1994(1) 36馮海發.反哺農業的國際經驗和我國的選擇J.農村經濟,1994(11)
44、60; A try to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in the Modern Time-Taking the sugar Indusdry and sugarca
45、ne Planting as an example in The Guang Dong Province Sugar Indusdry once a brilliant achievement in the Ming and the Qing Dynasties and declined from the
46、0; later period of the ninteenth to the 1930s . One of the reasons was the backward of the technique in sugar processing and sugarcane Planting . The scholars in agriculture science
47、; in the 1920s and early in the 1930s studied new technique in sugar processing and sugarcane planting, made investigation and ideas about developing sugar indusdry in The Province. In the
48、0; period of Chen Ji Tang'administration (1929-1936) in The Province ,a great plan ,called “sugar rejuvenation movement” including sugar processing , sugarcane plating, sugar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and&
49、#160; its circulation of money started. Six new plants were made and they had great farms breading and spreeding improved sugarcane varieties, popularizing new mothed for sugarcane cultivation to the farmersaround the plants areas. They got
50、 agriculture loans from the plants by receiving sugarcane varieties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the farmers must sell sugarcanes to the plants in order to return loans .In the course of the exchange, a new relationship different from the trad
51、itional one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was extablished. 三、30年代廣東機器糖業的發展和甘蔗栽培業的轉型 30年代廣東的工業化運動,奠定了工業支持農業的基礎。政府主辦的“省營工業”,前人著作多有論及,本文只是說明一下與農業相關的工業的發展情況。廣東省政府的省營工業中, “以財政收入為第一者”是第一類,精糖加工是其中之一,“以助長社會生產力為目的而人民無力舉辦者”為
52、第三類,化肥廠和相關的硫酸、鹽酸、磷酸等工業、和農具廠、造紙廠位列其中。其中,士敏土廠、蔗糖加工和化肥廠都是當時成功的企業。陳濟棠通過各種手段籌集了機器糖業發展所需要的龐大資金19。建起了當時中國大陸最現代化的機器糖廠。機器糖加工業以其建設速度快,效益高而引人矚目。1933年8月,12月先后和美國、捷克的糖業機器制造商購買機器。在一年之后的12月,市頭、新造兩廠先后建成,并開機榨蔗。1935年底、1936年初,惠陽、順德、揭陽、東莞4間糖廠也相繼建成投產。到1936年12月,六間糖廠總榨蔗量達到6000噸/日19。這一速度和效率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是一個奇跡。雖然這是從國際市場上買來的廉價機械機
53、。這一速度和效率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是一個奇跡。雖然這是從國際市場上買來的廉價機械設備,但也是當時中國大陸技術上最先進的糖加工設備,包括有可生產精糖的采用雙亞硫酸法、壓榨機、沉淀箱框板式壓濾機、低溫蒸發罐和真空蒸發罐等糖加工設備和自備的發電廠、鍋爐以及酒精生產設備等19。它們以最快的速度建成,對當時廣東農業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它對當時其它工業的發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在包括機器糖廠的省營工業中,有一套獨特的管理辦法。就是分為制造、經理、財務、設計、監督四個互相獨立和牽制的部分,各自負責產品制造、原料購買和產品銷售,貸款收支和資金籌劃,工廠的設計和建造等。此外還有省政府派出的“省營工業審
54、核委員會”對工廠的帳目進行獨立審核。而工廠也有獨立的用人權和管理權14333。可以說,構成廣東近代工業主要框架的省營工業, 從設備到管理都具備了工業近代化的特征,雖然它們是在陳濟棠軍事集團掌握之下的官僚資本主義的企業,從產生的時候起就有不少致命的弱點和弊端。 值得指出的是,陳濟棠主粵時期的工業政策,雖然有限制民營工業在規定的范圍內發展 和由于省營工業經營范圍時有變化而令投資者無所適從的一面14335,但對于不與省營工業競爭的民營工業
55、,沒有什麼限制。如在晚清發展起來的廣州民營機器工業,在30年代有了一定的規模。機器制造和修理業企業從1932年的177家增加到1935年250家以上,全市機器行業職工和學徒人數估計達一萬人20102這一行業可以制造多種類型的機械, 產品銷售以本省為主,尤其是制造的繅絲機、抽水機、碾谷機、碾米機、榨油機、發動機等和農村工業相關的機械,對農村經濟有重要的影響2084。而且,當時廣東政府對于與農村經濟密切相關的農村手工業,是注意扶持發展的。應該注意到, 在1933 年9月廣東省政府雖然通過發布廣 東省民營糖廠監督暫行規程,堵死了民營資本進入機器糖業的投資領域21,但沒有
56、對土糖業進行限制, 當然這是因為土糖業對機器糖廠的精制白糖不構成威脅,反而土糖可以作為機器糖廠加工白糖的原料,可以減少因足蔗種資源不足而造成的糖廠開工不足,同時也是為了不徹底扼殺農民的家庭副業,使之有增加收入的機會。在糖業統制的過程中,也沒有使土糖業受到損害,反而使之有一定程度的恢復1661 1。 在30年代前期,廣東蔗糖工業近代化的同時,甘蔗栽培業的近代轉型也在進行中。當然推動這一時期甘蔗栽培業的近代轉型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工業發展過程對農業的直接和間接的推動作用: 1、隨著新型糖廠的建立,催生了新的農業科技傳播方式,適應工業加工需求的新品種迅速得
57、到推廣,先進栽培技術得到應用。以往蔗農是依靠自己截段繁育或者向別的農家購買蔗種。傳統蔗品種沒有先進繁育技術的依托,即使有良種也會退化,如抗戰以后在30年代引進的外來甘蔗品種已經出現退化22。在糖業復興運動期間,新式糖廠都在主要產蔗區自建大型甘蔗繁殖場,研究優良蔗種的繁殖和栽培技術。1928年林學家侯過教授任海南農林試驗場場長期間,日本友人送給他“2725”號改良蔗種一萬株,加上他在臺灣購買的十余蔗種以及在爪哇寄來的蔗種多種,運回海南栽種。后來這批甘蔗良種的一部分在糖業復興運動期間碾轉運回珠三角地區23。1933 年馮銳教授與在廣州蔗糖營造場任專家的美國人金格教授先后各從菲律賓帶來52
58、種優良品種15,這兩批良種都成為糖業復興運動中甘蔗改良的基本資源22。經過試驗,以能適宜旱地和低地的爪哇“2883”、 “2878”最好,此外爪哇“2714”和“2725”適宜低洼地24。甘蔗繁育場用“優良品種表證”向蔗農展示良種優于竹蔗的突出效果,用“栽培法表證”展示先進栽培方法的增產效應、用“肥料試驗表證”向農民展示化肥的使用方法和快速增產效果25。隨著良種的推廣,在科研機構里的研究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田間而得到應用。30年代以前中大農學院和嶺大農學院各有學者進行過不少的研究,但在實際生產中應用的例子不多。但在糖業復興運動中,高等農業院校的蔗園也直接向蔗農供應優良蔗種26。民
59、營的專業蔗種繁殖場開始嶄露頭角27。至于廣東省農林局,在30年代自有一套農業推廣系統28,從事農業科研成果的推廣。雖然,由于糖業加工能力的膨脹,優良品種的推廣只占一定的比例。在1935年,全省81萬畝甘蔗中,清末引進的木蔗、金山蔗5萬畝,外國品種爪哇“2878”,“2714”,“2725”,約1萬畝,余為竹蔗等傳統品種,仍占絕對比例2421。但總的來說,廣東甘蔗品種已經從細莖種逐步向適應機器糖業加工需求的粗莖種過渡。 2、隨著新式糖廠的建立,舊的糖業流通方式發生變化。過去的蔗農,要自己生產蔗糖,再挑去圩市出賣,或者將產品賣給糖戶、糖棧,流通環節多,除了受到多渠道的盤剝,還加重了交易成本。現在糖
60、廠直接向蔗農收購甘蔗,使向糖廠供應甘蔗的蔗農脫離了手工業,減少了流通環節與蔗農的交易成本。如在順德新蔗區,豪紳收購農民的甘蔗再交給糖廠而盤剝農民,后來廣東省合作事業委員會組織中小農民建立合作社,直接接受糖廠的貸款,堵截了豪紳的中間剝削29。全省范圍內實行的糖業統制政策,雖然是廣東地方政府與商爭利的措施,但它打擊了洋糖的傾銷和走私,有利于國內制造的糖品在境內的銷售。 3、糖廠在主要蔗區以農業貸款方式向農民供應良種和化肥,使農業生產資金流通方式發生變化。過去廣東的蔗農“雖知種蔗有利,但是資財不裕也很難經營” 25。 “蔗欄”或糖棧向農民在甘蔗生長期間出借高出市場價格
61、一倍的蔗種、肥料、支撐甘蔗生長的竹木、繳納地租用的現金,加上“蔗欄”或糖棧在收購糖蔗時壓低價格,還要農民承受傭金、雜費和低估品等之類的損失,合計起來,“蔗農實際付給蔗欄的利息比月利6分還要多” 30 。1934年李錫周記載東江流域蔗區的蔗農向糖商以借款100元計算,最后借款僅得六十一、二元31。在高利貸的盤剝之下農民被迫向糖商低價出賣產品,所得連維持日用也難,遑論擴大再生產。而大型糖廠在局部地區農業貸款制度的實行,不但降低了農民采用先進農業技術的門檻,在一定時期內還打破了舊的金融流通方式-普遍存在于民間的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農民向糖廠出賣甘蔗,而不用自己榨糖向糖商出賣產品。
62、1934年李錫周記載陳濟棠軍墾系統的惠陽糖廠向農民貸款農民種蔗,糖廠附近的蔗區“平潭馬安一帶,及平山梁化等地一帶,均受糖廠貸款之益。農民所種之蔗,全部照約定價格賣與糖廠,”當地的高利貸和舊的產品購銷體制“在平潭、馬安一帶,已不復存在矣” 31。貸款種植甘蔗,從1934年1月開始,第一期貸出款99200余元,第二期86100余元,截至1934年的第三期貸款還沒有結束,廣州附近的蔗區貸款種植的甘蔗栽培面積增加了2萬余畝25。根據記載,1934年的貸款總額為398,000元:貸款訂約的蔗田,有36,000畝分布於番禺、順德、東莞、中山等縣。1935年,1月到9月間,第一蔗糖營造場貸出款額達
63、659,000元,訂約的蔗田有33,000畝。同期,順德、中山蔗區的第二蔗糖營造場貸出款額為349,000元,而訂約的蔗田有16,000畝。東莞與惠陽兩縣的蔗農貸款,亦由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粵分行辦理247173。東莞、惠陽兩縣的糖務,屬于陳濟棠集團的軍墾系統,文獻上很少記載,根據黎獻仁的統計,1934年軍墾系統的惠陽糖廠貸出款38萬元,計7000余農戶,蔗田有3萬畝以上25。在潮汕平原,1935年政府的糖廠也向蔗農“貸肥豆餅與人造肥” 5。政府貸款利息只有8厘,比民間借貸低得多,不僅農民踴躍貸款,不良分子更用不法手段騙取貸款再高息轉貸。為了保證真正的蔗農獲得貸款,甘蔗營造場后來提高了甘
64、蔗貸款的門檻1652。如加強貸款過程中的調查程序,營造場安排調查員,由“各農業學校畢業生充任,從事調查及測量蔗農填報之蔗田”,其目的是為了“杜絕虛報濫借款” 1648 。甘蔗種植貸款制度和農業推廣制度的實行加快了農業新科技的應用。雖然貸款僅限于在幾個大型糖廠的周圍農村,但有了它,才真正開始了在甘蔗栽培中大規模應用化肥、良種和先進栽培技術的時代,從而促進了傳統的甘蔗栽培業向近代的轉型。 4、糖業復興運動的實行,在主要蔗區還促進了農場經營的一些變化。在沙圍田區從事甘蔗栽培的大耕家趨向加大種植面積。在新會還出現了以營利為目的的、專門進行甘蔗良種培育和推廣的民營農場,其銷售網絡分布在東江和西江平原,甚至遠達廣東和廣西交界的梧州,從而將優良的甘蔗品種和先進栽培技術向廣西輻射27。 在糖業復興運動期間,蔗農通過優良品種、先進栽培技術和化肥的應用而得益。根據1935年新會民生農場的宣傳資料,爪哇蔗每畝的年產量為150200擔,糖廠的產品收購價格為9毫時,蔗農的生產成本約為60元,每畝可以有80元的純利,比起木蔗每畝產量7080擔,每畝只有約10余元純利要高,比種植竹蔗的純利就更高27。在順德建立大型糖廠,使這個沒有大規模甘蔗栽培傳統的蠶桑區,作物的品種結構和基塘式農業都發生了重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生態化學與可持續發展題目及答案
- 江蘇省南京市高淳縣第三中學2025屆初三三診考試語文試題試卷含解析
- 智慧校園2025年校園安全管理報告:校園安全與智慧校園后勤管理結合
- 晉城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工業互聯網平臺5G通信模組適配性技術創新與產業未來趨勢研究報告
- 家具布局與空間利用的最佳實踐試題及答案
- 康復科考醫院試題及答案
- 教師反思與教育環境改善的整合分析試題及答案
- 山東省臨沭一中2024-2025學年高三全真模擬(最后一卷)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蘭州文理學院《紡織導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職場溝通職場溝通與人際關系處理知到課后答案智慧樹章節測試答案2025年春山東管理學院
- 二項式定理專項訓練解析版
- 智慧樹知到《運動生理學(湖南師范大學)》2025章節測試附答案
- 智網招聘面試題及答案
- 實驗06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中考物理實驗之真題匯編(解析版)
- 電商客服崗轉正述職報告
- 標準實施情況報告
- 農業安全問題
- 導管護理相關知識
- 上海2025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招聘72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DB37-T 5061-2024 住宅小區供配電設施建設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