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典地球科學概論期末考題_第1頁
寶典地球科學概論期末考題_第2頁
寶典地球科學概論期末考題_第3頁
寶典地球科學概論期末考題_第4頁
寶典地球科學概論期末考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02 (A)1. 試述河流的下蝕作用10 分。要點:1概念:河水及其所挾帶的泥沙對河床底部的破壞,使河谷加深、加長的過程。2產物:“V形谷、激流、瀑布、向源侵蝕作用、河流襲奪及侵蝕基準面等,4 個以上。2.簡述地層接觸關系及其反映的地質意義10 分。要點:1整合-地殼穩定2平行不整合地殼垂直升降運動3角度不整合-地殼水平運動要說明其形成的簡單過程。3. 試述干旱氣候區湖泊的化學沉積作用8 分。特點:干旱,蒸發量大于補給量分四個階段:1碳酸鹽階段2硫酸鹽階段3氯化物階段4砂下湖階段要簡要說明其過程,圖示也可以。2002 年 (B)1.試述河流的側蝕作用10 分。要點:1概念:河水及其所挾帶的

2、泥沙對河床兩側及谷坡進行破壞,使河床彎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寬的過程。2產物:曲流河、牛軛湖、截彎取直等。簡要說明其過程。2.簡述地層接觸關系及其反映的地質意義10 分。要點:1整合-地殼穩定2平行不整合地殼垂直升降運動3角度不整合-地殼水平運動要說明其形成的簡單過程。3. 試述淺海的化學沉積作用8 分。要點:中低緯度為主主要類型有:碳酸鹽、硅質、鋁、鐵、錳氧化物和氫氧化物、膠磷石和海綠石等。簡要說明 2-3 種即可。2003(A 卷)1、試述“V形谷、“U形谷和風蝕谷的成因,并比照三者的根本特點12 分。要點:“V型谷,侵蝕成因;“U型谷,冰川剝蝕成因。風蝕谷:風的剝蝕作用形成??蓮墓鹊钠矫嫜?/p>

3、伸、剖面形態、谷底特點及變化、主、支流交匯特點、谷底沉積特點等進行比照。2、論述干旱氣候區湖泊的沉積作用10 分。要點:1以化學沉積為主,機械沉積為輔;2分為四個階段:碳酸鹽階段硫酸鹽階段綠化物階段沙下湖階段;3論述每個階段的沉積物及湖泊水體性質。3、板塊構造的根本思想內容是什么8 分?在固體的地球上層,存在比擬剛性的巖石圈及其下伏較塑性的軟流圈;較剛性的巖石圈可分為假設干大小不同的板塊,它們在塑性較強的軟流圈上進行大規模運移;海洋板塊不斷新生,又不斷俯沖、消減到大陸板塊之下;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邊緣由于相鄰板塊的相互作用而成為構造活動性強烈的地帶;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控制了巖石圈外表的各種地

4、質作用過程,同時也決定了全球巖石圈運動和演化的根本格局。4、簡述風化作用及其產物7 分。要點:1風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條件下,由于大氣、氣溫、水及生物等因素的影響,使地殼或巖石圈的礦物、巖石在原地發生分解和破壞的過程。2物理風化產物:倒石堆3化學風化產物:殘積物4生物風化產物:物理+生物化學風化產物5風化殼:根本結構6土壤:根本組成2003(B 卷)1、試述河流的下蝕作用12 分。要點:1河流下蝕作用概念;2“V型谷;3侵蝕基準面;4向源侵蝕作用;5河流襲奪、瀑布、激流等2、論述淺海的沉積作用10 分。要點:1淺海碎屑沉積-近岸沉積特點,遠岸沉積特點2淺?;瘜W沉積:硅質沉積、碳酸鹽沉積、

5、鋁、鐵、錳及海綠石沉積、磷質沉積3淺海的生物沉積:介殼灰巖和生物碎屑巖、生物礁。2004(A 卷)1.試述河流的下蝕作用。10 分答案要點:下蝕作用概念、原因;形谷、急流、瀑布的成因及開展、變化過程;向源侵蝕作用及河流襲奪現象;河流的侵蝕基準面。2.簡述淺海的化學沉積作用。8 分答案要點:淺?;瘜W沉積的主要發育地區、沉積物質的來源;碳酸鹽沉積的原因、類型,不同類型碳酸鹽沉積物與沉積環境的關系;硅質沉積物的來源及硅質沉積的產物;鋁、鐵、錳及海綠石沉積:物質來源、成因、類型;磷質沉積的成因及沉積物類型。3.簡述地層接觸關系及其構造運動意義。10 分答案要點:地層接觸關系的概念、分類;整合接觸的特征

6、及形成過程;平行不整合的特征、形成過程,反映了一次顯著的地殼升降運動;角度不整合的特征、形成過程,反映了一次顯著的水平擠壓運動及伴隨的升降運動。4.怎樣確定相對地質年代?8 分答案要點:相對地質年代的含義;地層層序律:地層的概念,只要地層未發生倒轉,那么老地層在下,新地層在上;化石層序律:古生物、化石的概念,根據生物演化律可知古生物化石組合的形態、結構越簡單,那么地層越老,反之那么越新;地質體之間的切割律:較新的地質體總是切割或穿插較老的地質體,即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2004(B 卷)1、論述河流的下蝕作用及其產物。12 分答復要點:1答出河流下蝕作用的概念;2表達河流下蝕作用的過程;3河流

7、下蝕作用過程中涉及的概念,如最終侵蝕基準面、向源侵蝕、河流的襲奪等;4產物主要由使河谷加深、加長、造成河流的襲奪和形成“V字形河谷等。河水以其自身的動力及所攜帶的泥沙對河床進行破壞,使其加深、加長的過程稱之為河流的下蝕作用。2、簡述板塊構造說的根本思想和巖石圈板塊邊界類型及其劃分。10 分答復要點:1板塊構造說的根本思想為固體地球上層在垂向上可劃分為物理性質顯著不同的兩個圈層,即上部的剛性巖石圈和下墊的塑性軟流圈;剛性的巖石圈在側向上可劃分為假設干大小不一的板塊,它們漂浮在塑性較強的軟流圈上作大規模的運動;板塊內部是相對穩定的,板邊緣那么由于相鄰板塊的相互作用而成為構造活動性強烈的地帶;板塊之

8、間的相互作用從根本上控制著各種地質作用的過程,同時也決定全球巖石圈運動和演化的根本格局。2巖石圈板塊邊界可劃分出3 種類型。即1會聚型邊界,其兩側板塊相向運動,在板塊邊界造成擠壓、對沖或碰撞??蛇M一步分為俯沖型,如太平洋兩側,碰撞型,如喜馬拉雅地區;2離散型,其兩側板塊相背運動,板塊邊界受拉張而別離,軟流圈物質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巖石圈,并添加到兩側板塊的后緣上。如大洋中脊、大陸裂谷等;3平錯型,其兩側板塊相互剪切滑動,通常既沒有板塊的生長,也沒有板塊的消亡。如,轉換斷層等。3、簡述不合理開發礦產資源引起的環境問題。10 分答復要點:礦產開發引起的環境問題是多方面的,現簡述如下:對土地資源的占

9、用和破壞:露天采礦破壞土地;廢石、尾礦堆放占用土地;地面塌陷破壞土地、礦山井下開采,由于巖石易落、地面發生大面積變形塌陷和積水,致使大量農田廢棄、村莊搬遷。對水環境的影響:礦井突水;海水入侵;地域地下水位下降;礦渣、選礦廢水等對地表及地下水污染。斜坡效應,引起滑坡、崩塌災害。對大氣的污染:包括開采礦石、運輸礦石等的粉塵顆粒以及釋放的氣體物質等。海洋礦產開發造成的污染:如油井漏油、噴油等,固體礦產開發也會危害環境。4、論述學習地球科學概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8 分答復要點:理論意義:地球科學承當著揭示整個地球的形成、演變規律的科學使命。它的研究對人類正確地認識自然界、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起著重要

10、作用,對整個自然科學的開展也具有促進和推動作用。當代自然科學的一些重大根本理論問題,如天體的起源、生命的起源等問題的最后解決也都離不開地球科學的研究。實際意義和應用意義:1地球科學在尋找、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中起著巨大作用。2地球科學在指導人類如何適應、保護、利用和改造自然環境以及同各種自然災害作斗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05(A 卷)1.簡述地層接觸關系及其反映的地質意義10 分。整合接觸穩定的升降平行不整合接觸垂直升降運動角度不整合水平擠壓作用2.試述淺?;瘜W沉積作用特點8 分。主要有碳酸鹽、硅質沉積、鋁、鐵、錳及海綠石沉積、磷質沉積等3. 簡述板塊構造學說的根本思想及其創立的主要地質依據

11、和要點至少三個10 分。板塊構造學說的根本思想:1固體地球上層在垂直方向上分為巖石圈和軟流圈2 層;2剛性巖石圈可以分為假設干塊體,并漂浮在軟流圈上作大規模運動;3板塊內部相對較穩定,邊緣那么由于相互作用成為構造極為活潑的強烈的地帶;4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從根本上控制了地質作用的過程,決定全球巖石圈運動和演化的根本格局。海底擴張學說的地質證據有:大洋中脊及中央裂谷帶的發現、海溝及貝尼奧夫地震帶、洋底地殼的新認識、海底磁異常條帶、深海鉆探成果和轉換斷層的發現寫出其中3 條。2005B 卷怎樣確定相對地質年代?6 分。答案要點:相對地質年代的含義;地層層序律:地層的概念,只要地層未發生倒轉,那么老地

12、層在下,新地層在上;化石層序律:古生物、化石的概念,根據生物演化律可知古生物化石組合的形態、結構越簡單,那么地層越老,反之那么越新;地質體之間的切割律:較新的地質體總是切割或穿插較老的地質體,即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簡要比照“V形谷、“U形谷和風蝕谷的成因和根本特征。6 分。答案要點:“V型谷:侵蝕成因,是河流下蝕作用形成的兩岸陡峭、谷底深的河谷;“U型谷:冰川剝蝕成因,是冰川刨蝕作用形成的兩岸較陡、谷底較寬緩的谷地;風蝕谷:風的剝蝕作用形成的或者風對已有線狀洼地進行改造而形成的谷地。可以從不同谷地的平面延伸、剖面形態、谷底特點及變化、主、支流交匯特點、谷底沉積特點等進行比照。3簡述板塊構造學

13、說的根本思想及板塊邊界的類型。(10 分)。答案要點:板塊構造學說的根本思想:固體地球上層在垂向上可分為上部的剛性巖石圈和下墊的塑性軟流圈;巖石圈可劃分為假設干板塊,它們在軟流圈上作大規模的水平運動;板塊邊緣構造活動性很強烈;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全球巖石圈運動和演化的根本格局。板塊邊界有三種類型: 會聚型邊界,其兩側板塊相向運動,可進一步分為俯沖型和碰撞型; 離散型邊界,其兩側板塊相背運動,板塊邊界受拉張而別離; 平錯型邊界,其兩側板塊相互剪切滑動,通常既沒有板塊的生長,也沒有板塊的消亡。2006(A卷)1、簡述巖石圈板塊的邊界類型劃分和特點7分。巖石圈板塊邊界可以分為離散型板塊邊界、會聚型

14、板塊邊界和平錯型板塊邊界。其中離散型板塊邊界相當于大洋中脊軸部,其兩側板塊相背運動,板塊邊界受拉張而別離;由于軟流圈物質上涌,冷凝成新的洋殼,并添加到兩側板塊的上,也稱為增生板塊邊界或建設性板塊邊界。大陸裂谷系具有與大洋中脊類似的特征,也屬于別離型板塊邊界。會聚型板塊邊界是其兩側板塊相向運動,在板塊邊界造成擠壓、俯沖或碰撞。板塊在此疊置消亡??蛇M一步劃分兩種類型,即(1)俯沖邊界,相當于海溝或貝尼奧夫帶,一般大洋板塊總是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也稱為消減帶,俯沖邊界又包括兩類,島弧海溝型和山弧海溝型安第斯型;碰撞邊界又稱地縫合線,指兩個大陸板塊之間的碰撞帶或焊接線。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構造帶,其中

15、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邊界位于喜馬拉雅山脈的印度河雅魯藏布峽谷,稱印度河雅魯藏布江縫合線。(3)平錯型剪切板塊邊界是其兩側板塊相互剪切滑動,通常既沒有板塊的生長,也沒有板塊的消亡,它一般分布在大洋中,即轉換斷層,但也可在大陸上出現,如美國西部的圣安德烈斯斷層,就是一條有名的從大陸上通過的轉換斷層。2、簡述平行不整合及其構造意義8分。平行不整合概念和特征:上、下巖層平行,且其間有地層缺失5構造意義:代表沉積間斷,其間有垂直的抬升和下降33、 以永定河上游和丁家灘一帶野外所見河谷地形、地貌及河流沉積物特征為例,論述你所理解的河流地質作用及結果此題要求以清晰的思路,合理的邏輯關系,對所描述現象的位

16、置、根本特點及聯系或關系進行描述,并對其可能的成因及形成過程進行分析15分。要點:1永定河上游:河谷剖面形態-“V字型河谷及河流階地、平面形態-曲流河2河床沉積物及漫灘沉積-二元結構3河曲、側蝕作用及其結果,4階地、下蝕作用及其成因、意義5區域上的意義評分標準:只有對其中任意3條作出描述,10分;思路清晰、邏輯關系正確,3分;有分析,且分析合理,2分。4、 簡述大氣圈對巖石圈的作用描述至少二種作用的類型、方式及過程,并分析其可能的結果和可能的研究意義15分。1 風化作用及概念:是指在近地表,在大氣、水、生物等要素的影響下,巖石或礦物在原地被破壞的過程。2 風化作用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

17、用、生物風化作用,及其根本特點。3 形成的產物:形成巖石和礦物碎屑、形成細小的粘土、形成土壤、風化殼4 風對地表的改造:各種風蝕地形-風蝕蘑菇石、風蝕谷、風蝕城、風蝕穴、風蝕柱等5 風的搬運和沉積作用:形成各種地貌-巖漠、戈壁、沙漠、黃土。6 對上述至少二種地質作用及結果進行分析,并指出其可能的研究意義。評分:1-5答出任何一條,可得3分,最多9分。其中內容不求全面,但求描述準確和具體,否那么酌情扣分6中對一種地質作用進行分析,并指出研究意義的,得3分,最多得6分。2006(B卷)1、簡述地球內部圈層劃分依據及其結果。8分答題要點:1說明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結果,即地殼、地幔、地核;2說明目前對地

18、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依據主要為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及其傳播特點;說明波速不連續面,及莫霍面的劃分依據、平均深度,古登堡面的劃分依據、平均深度等。以上要點答對和比擬全面,可以得67分;如果再進一步或加以評論,可的總分值;對巖石圈和軟流圈也進行了表達,可以考慮在適當加分2、試以沖積物和冰磧物特征為例,簡述機械搬運過程中碎屑物質的變化。10分答題要點:碎屑物質在流體介質中機械搬運一般時通過推移、躍移和懸移進行的,搬運過程中一般要發生以下變化,即隨著搬運距離和時間的增加,碎屑顆粒由大變小,磨圓度提高,分選變好,碎屑成分由復雜變簡單等。如河流沖積物,在河流的上游主要以粗大的礫石為主,分選差,磨圓度也不好,

19、一般以次棱角狀為主,成分以比擬復雜;河流的中游較之上游碎屑物質在成分、分選和磨圓等方面都有變好的趨勢;而河流的下游特別是平原河流的下游碎屑顆粒變細,一般以砂和泥為主,分選性好,磨圓度高,成分相對單一;由于不同季節河水的流量、流速不同,特別是在中下游發生沉積,形成透鏡狀層理等。而冰川搬運的碎屑物質由于是載移方式進行,碎屑顆粒之間不能進行相互摩擦和碰撞,故此其磨圓度和分選性都不好,成分也比擬復雜,一般不顯示層理構造等。該題主要考察學生對機械搬運方式和不同運動介質搬運方式的理解情況;考察學生對表層地質作用過程綜合分析和運用能力;考察對磨圓度、分選性等概念的理解等。故此,要求學生答出要點即可給分,答的

20、不全面者,可視具體情況給分如果能聯系路線實習的內容再加2分,但必須答復(1)機械搬運方式或河流及冰川搬運的特點4分,(2)舉例區別沖積物和冰磧物主要特點4分3、論述大陸漂移說的根本思想及其論證的主要依據和特點至少4個。12分答題要點:大陸漂移說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來的,主要思想為:較輕的硅鋁質的大陸塊就像一座座塊狀冰山一樣漂浮在較重的硅鎂層之上,并在其上發生漂移。全世界的大陸在古生代晚期曾連接成一體,稱為聯合古大陸或泛大陸Pangaea,圍繞聯合古大陸的廣闊海洋稱為泛大洋;可能由于某種作用力的影響,自中生代開始,泛大陸逐漸破裂、別離、漂移,形成現代海陸分布的根本格局。4分主要證據:1大西洋兩

21、側海岸線的相似性;2生物學方面的證據,如古生代時期的中龍;3構造方面的證據,如美洲和非洲古生代造山帶可以連接;4氣候方面的證據,如現在印度南部、南美洲東南部、奧洲北部、非洲南部的古生代冰川遺跡可以連成一體。4分如果還有其他證據加2分,或表述清楚等加2分。4、簡述地層不整合接觸關系及其反映的構造運動意義。10分答題要點:不整合的概念、類型: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3分意義:指示構造運動。平行不整合:上升下降 (3分)角度不整合:上升水平擠壓下降主要強調水平擠壓作用,3分聯系實際舉例1分2007(A卷)1以永定河上游和丁家灘或擔禮一帶野外實習所見河谷地形、地貌及河流沉積物特征為例,論述你所理解的河流

22、地質作用。要求以清晰的思路,合理的邏輯關系,對所描述現象的位置、根本特點及聯系或關系進行描述,并對其可能的成因及形成過程進行分析至少描述三種15分。要點1上游河谷剖面形態:谷坡、谷底、河床2上游河谷平面形態:曲流河或深切河曲3上游河床相沉沖積物特征:磨園較差、分選差、成份混雜等4沖積物的二元結構:漫灘沉積+河床相沉積5丁家灘四級河流階地及其形成過程與意義。2 論述你所理解的板塊構造根本思想,地質證據等15分。要點1根本思想:A、板塊,相對運動,球面積守恒;B、新生和消減問題;C、板塊邊緣地質作用強烈,內部穩定;板塊之間相互運動的控制作用;D、板塊運動的機制-傳送帶模式。2地質證據:大洋中脊和中央裂谷帶、洋底年齡的新認識、相當新的洋底沉積物的發現:180百萬年、磁異常條帶、貝尼奧夫帶的發現、轉換斷層的認識、蛇綠巖等寫出三條即可。作適當分析或描述。2007(B卷)1、什么是化石序律?5分答:每一地層中各有其特定的化石,或者說有相同化石的地層屬于同一時代。2、論述河流的下蝕和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