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良矯正部位[1]_第1頁
謝慶良矯正部位[1]_第2頁
謝慶良矯正部位[1]_第3頁
謝慶良矯正部位[1]_第4頁
謝慶良矯正部位[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06年4月5日矯正部位偏位編碼編碼說明診斷要點接觸點患者體位醫師體位矯正方法枕骨1 ASAS-向前上偏位AS-側位片,枕骨大孔線與環椎平面線向后聚合。眉間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兩手五指交叉重疊放于框上緣前額全部,彎曲頭部向胸前,顱骨后面緊貼醫師胸部,拉力向后、下。枕骨2 PSPS-向后上偏位PS-側位片,枕骨大孔線與環椎平面線向前聚合。顳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兩拇指分別放兩耳前,兩手二、三、四、五指放左、右耳后,緊貼后外頭部(顳骨),使患者盡量抬頭,推力向前、下。枕骨3 AS-RSAS-向前上偏位RS-右上側偏AS-側位片,枕骨大孔線與環椎平面線向后聚合。RS-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右側分散。眉

2、間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兩手五指交叉重疊放于眶上緣前額全部,拉力向后(醫師懷側)右、下。枕骨4 AS-LSAS-向前上偏位LS-左上側偏AS-側位片,枕骨大孔線與環椎平面線向后聚合。LS-正位片,枕骨大孔線與環椎線在左側分散。眉間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兩手五指交叉重疊放于眶上緣前額全部,拉力向后(醫師懷側)左、下。枕骨5 PS-RSPS-向后上偏位RS-右上側偏PS-側位片,枕骨大孔線與環椎平面線向前聚合。RS-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右側分散。左顳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左接觸手拇指及二、三、四、五指放左耳后上,緊貼左顳骨,推力向前、中間、右下,右穩定手放在右耳上。枕骨6 PS-LSPS-向后上偏位LS-左

3、上側偏PS-側位片,枕骨大孔線與環椎平面線向前聚合。LS-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左側分散。右顳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右接觸手拇指及二、三、四、五指放右耳后上,緊貼右顳骨,推力向前、中間、左下,左穩定手放在左耳上。枕骨7 AS-RS-RAAS-向前上偏位RS-右上側偏RA-右枕骨髁向前旋轉AS-側位片,枕骨大孔線與環椎平面線,向后聚合。RS-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右側分散。RA-右枕骨髁側塊變窄。眉間坐位站在患者背后雙手五指交叉重疊放眶上緣前額全部,拉力向后(醫師懷側),向右下轉頭。枕骨8 AS-RS-RPAS-向前上偏位RS-右上側偏RP-右枕骨髁向后旋轉AS-側位片,枕骨大孔線與環椎平面

4、線,向后聚合。RS-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右側分散。RP-正位片,右枕骨髁側塊變寬。眉間坐位站在患者背后雙手五指交叉重疊放眶上緣前額全部,拉力向后(醫師懷側),向左下轉頭。枕骨9 PS- RS-RAPS-向后上偏位RS-右上側偏RA-右枕骨髁向前旋轉PS-側位片,枕骨大孔線與環椎平面線向前聚合。RS-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右側分散。RA-正位片,右枕骨髁側塊變窄。左顳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左接觸手拇指放左耳前上,左手二、三、四、五指放在耳后,緊貼左顳骨,推力向前,向右下轉頭。右穩定手放在右耳上。枕骨10PS-RS-RPPS-向后上偏位RS-右上側偏RP-右枕骨髁向后旋轉PS-側位片,枕骨大

5、孔線與環椎平面線向前聚合。RS-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右側分散。RP-正位片,右枕骨髁側塊變寬。右顳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右接觸手拇指放右耳前上,右手二、三、四、五指放在耳后,緊貼右顳骨,推力向前,向左下轉頭。左穩定手放在左耳上。枕骨11AS-LS-LAAS-向前上偏位LS-左上側偏LA-左枕骨髁向前旋轉AS-側位片,枕骨大孔線與環椎平面線向后聚合。LS-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左側分散。LA-正位線,左枕骨髁側塊變窄。眉間坐位站在患者背后雙手五指交叉重疊放眶上緣前額全部,拉力向后(醫師懷側),向左下轉頭。枕骨12AS-LS-LPAS-向前上偏位LS-左上側偏LP-左枕骨髁向后旋轉AS-側位

6、片,枕骨大孔線與環椎平面線向后聚合。LS-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左側分散。LP-正位片,左枕骨髁側塊變寬。眉間坐位站在患者背后雙手五指交叉重疊放眶上緣前額全部,拉力向后(醫師懷側),向右下轉頭。枕骨13PS-LS-LAPS-向后上偏位LS-左上側偏LA-左枕骨髁向前旋轉PS-側位片,枕骨大孔線與環椎平面線向前聚合。LS-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左側分散。LA-正位線,左枕骨髁側塊變窄。右顳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右接觸手拇指放在右耳前上,右手二、三、四、五指放在右耳后,緊貼右顳骨,推力向前,向左下轉頭。左穩定手放在左耳上。枕骨14PS-LS-LPPS-向后上偏位LS-左上側偏LP-左枕骨髁向后

7、旋轉PS-側位片,枕骨大孔線與環椎平面線向前聚合。LS-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左側分散。LP-正位片,左枕骨髁側塊變寬。左顳骨坐位站在患者背后左接觸手拇指放在左耳前上,左手二、三、四、五指放在左耳后,緊貼左顳骨,推力向前、向右下轉頭。右穩定手放在右耳上。矯正部位偏位編碼編碼說明診斷要點接觸點患者體位醫師體位矯正方法環椎1 A-RA-向前偏位平行(無楔形)R-側向右偏A-側位片,環椎向前,齒狀突相應的向后偏位。R-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右側分散。1、右側橫突(T)1、坐位,固定左肩,調正前頭向左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右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

8、指遠節放在橫突的前外緣,右拇指近節、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右橫突上,推力向中間、左,左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左側),支撐左乳突、橫突。2、右側橫突(T)2、俯臥位2、站在患者右側。2、右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右橫突的外側緣,(先用拇指找出右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左穩定手握在右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向左。環椎2 ASRA-向前偏位S-向上偏位R-側向右偏A-側位片,環椎向前偏位,齒狀突相應的向后偏位。S-側位片,環椎向上偏位。R-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右側分散。1、右側橫突(T)1、坐位同A-R 1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遠節放在橫突的前外緣,右拇

9、指近節、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右橫突上,推力向中間、左,同時加順時針扭力。左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左側),支撐左乳突、橫突。2、右側橫突(T)2、俯臥位2、站在患者右側。2、右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橫突的外側緣,(先用拇指找出右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左穩定手握在右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向左。同時加順時針扭力。環椎3 AIRA-向前偏位I-向下偏位R-側向右偏A-側位片,環椎向前偏位,齒狀突相應的向后偏位。I-側位片,環椎向下偏位。R-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右側分散。右側橫突(T)1、坐位,固定左肩,調正前頭向左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右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觸手與前臂

10、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遠節放在橫突的前外緣,右拇指近節、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右橫突上,推力向中間、左,同時加順時針扭力。右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左側),支撐左乳突、橫突。2、俯臥位2、站在患者右側2、右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右橫突的外側緣(先用拇指找出右橫突的外側緣,然后撤出),推力向前的同時加順時針扭力。左穩定手握在右接觸手手腕上。環椎4 A-RAA-向前偏位平行(無楔形)R-側向右偏A-右側向前旋轉A-側位片,環椎向前,齒狀突相應的向后偏位。R-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右側分散。A1-正位片,右側側塊增寬,代表環椎向前旋轉。A2-正位片,右側側塊內緣黑影變大。A3-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

11、椎平面線在右側聚合。右側橫突(T)1、坐位,固定左肩,調正前頭向左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右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遠節放在橫突的前外緣,右拇指近節、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右橫突上,推力向中間、左,右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左側),支撐左乳突、橫突。2、俯臥位2、站在患者右側2、右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右橫突的外側緣(先用拇指找出右橫突的外側緣,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對側(患者左側)。左穩定手握在右接觸手手腕上。環椎5 ASRAA-向前偏位S-向上偏位R-側向右偏A-右側向前旋轉A-側位片,環椎向前偏位,齒狀突相應的向后偏位。S-側位片,環

12、椎向上偏位。R-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右側分散。A1-正位片,右側側塊增寬,代表環椎向前旋轉。A2-正位片,右側側塊內緣黑影變大。A3-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右側聚合。右側橫突(T)1、坐位,固定左肩,調正前頭向左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右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遠節放在右橫突的外側緣,右拇指近節、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右橫突上,推力向前、中間、左,轉動頭部向右(后)、向下。左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左側),支持左乳突、橫突。2、俯臥位2、站在患者右側。2、右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右橫突的外側緣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推

13、力向前、下、(足側)、對側(患者左側),同時加順時針扭力。左穩定手握右接觸手手腕。環椎6 A1RAA-向前偏位I-向下偏位R-側向右偏A-右側向前旋轉AI-側位片,環椎向前下偏位。R-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右側分散。A1-正位片,右側側塊增寬,代表環椎向前旋轉。A2-正位片,右側側塊內緣黑影變大。A3-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右側聚合。右側橫突(T)1、坐位,固定左肩,調正前頭向左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右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遠節放在右橫突的外側緣,右拇指近節、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右橫突上,推力向中間、左,轉動頭部向右(后)、向上。左穩

14、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左側),支持左乳狀突、橫突。2、俯臥位2、站在患者右側。2、右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右橫突的外側緣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向上(頭側)、對側(患者左側),同時加逆時針扭力。左穩定手握右接觸手手腕,環椎7 A-RPA-向前偏位平行(無楔形)R-側向右偏P-右側向后旋轉A-側位片,環椎向前偏位。R-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右側分散。P1-正位片,右側側塊變窄,代表環椎向后旋轉。P2-正位片,右側側塊內緣的黑影變小。P3-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右側分散。右側橫突(T)1、坐位,固定左肩,調正前頭向左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右彎。1、站在患者背

15、后,略右。1、右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遠節放在右橫突的外側緣,右拇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右橫突上,推力向中間、左,轉動頭部向左(前)。左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左側),支持左乳狀突、橫突。2、俯臥位頭偏右側2、站在患者右側。2、右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右橫突的外側緣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推力向前、中間、右側(醫師懷側)。左穩定手握右接觸手手腕。環椎8 ASRPAS-向前上偏位R-側向右側P-右側向后旋轉AS-正位片,環椎向前上偏位。R-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右側分散。P1-正位片,右側側塊變窄,代表環椎向后旋轉。P2-正位片,右側側塊內緣的黑影變小。P3-正位片

16、,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右側分散。右側橫突(T)1、坐位,固定左肩,調正前頭向左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右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遠節放在右橫突的外側緣,右拇指近節、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右橫突上,推力向中間、左,轉動頭部向左、下。左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左側),支撐左乳突、橫突。2、俯臥位頭偏右側2、站在患者右側。2、右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右橫突的外側緣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推力向前、下(足側)右側(醫師懷側),順時針扭力。左穩定手握右接觸手手腕。環椎9 A1RPAI-向前下偏位R-側向右偏P-右側向后旋轉AI-側位片

17、,環椎向前下偏位。R-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右側分散。P1-正位片,右側側塊變窄,代表環椎向后旋轉。P2-正位片,右側側塊內緣的黑影變小。P3-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右側分散。右側橫突(T)1、坐位,固定左肩,調正前頭向左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右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右。1、右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右掌心朝上,右拇指遠節放在右橫突的外側緣,右拇指近節、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右橫突上,推力向中間、左,轉動頭部向左、上。左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左側),支撐左乳突、橫突。2、俯臥位頭偏右側2、站在患者右側。2、右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右橫突的外側緣上,(先用拇指找出右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

18、,推力向前、上(頭側)右側(醫師懷側),逆時針扭力。左穩定手握右接觸手手腕。環椎10 A-LA-向前偏位平行(無楔形)L-側向左偏A-側位片,環椎向前偏位。L-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左側分散。左側橫突(T)1、坐位,固定右肩,調正前頭向右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左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遠節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左拇指近節、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左橫突上,推力向前、中間、右,右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右側),支撐右乳突、橫突。2、俯臥位2、站在患者左側2、左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推力向前、

19、右。右穩定手放左接觸手手腕上。環椎11 ASLA-向前偏位S-向上偏位L-側向左偏A-側位片,環椎向前偏位。S-側位片,環椎向上偏位。L-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左側分散。左側橫突(T)1、坐位,固定右肩,調正前頭向右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左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遠節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左拇指近節、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左橫突上,推力向前、中間、右,逆時針扭力。右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右側),支撐右乳突、橫突。2、俯臥位2、站在患者左側2、左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逆時針

20、扭力。右穩定手放左接觸手手腕上。環椎12 AILA-向前偏位I-向下偏位L-側向左偏A-側位片,環椎向前偏位。I-側位片,環椎向下偏位。L-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左側分散。左側橫突(T)1、坐位,固定右肩,調正前頭向右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左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遠節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左拇指近節、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左橫突上,推力向前、中間、右、下(足側),順時針扭力。右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右側),支撐右乳突、橫突。2、俯臥位2、站在患者左側2、左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推力向

21、前、右、下(足側),順時針扭力。右穩定手放左接觸手手腕上。環椎13 A-LAA-向前偏位平行(無楔形)L-側向左偏A-左側向前旋轉A-側位片,環椎向前偏位。L-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左側分散。A1-正位片,左側側塊增寬。A2-正位片,左側側塊內緣黑影變大。A3-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在左側聚合。左側橫突(T)1、坐位,固定右肩,調正前頭向右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左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遠節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左拇指近節、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左橫突上,推力向前、中間、右,轉動頭部向右(后)。右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右側),支撐右乳突、

22、橫突。2、俯臥位2、站在患者左側,略右。2、左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側),右穩定手握在左接觸手手腕上。環椎14 ASLAAS-向前上偏位L-側向左偏A-左側向前旋轉AS-側位片,環椎向前上偏位。L-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左側分散。A1-正位片,左側側塊增寬。A2-正位片,左側側塊內緣黑影變大。A3-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在左側聚合。左側橫突(T)1、坐位,固定右肩,調正前頭向右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左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遠節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左拇指近節、食指近節

23、隨拇指之后放在左橫突上,推力向前、中間、右,轉動頭部向右(后)、下。右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右側),支撐右乳突、橫突。2、俯臥位2、站在患者左側,略右。2、左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側),向下(足側),順時針扭力。右穩定手握在左接觸手手腕上。環椎15 AILAAI-向前下偏位L-側向左偏A-左側向前旋轉AI-側位片,環椎向前下偏位。L-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左側分散。A1-正位片,左側側塊增寬。A2-正位片,左側側塊內緣黑影變大。A3-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在左側聚合。左側橫突(T)1、坐位,固定右肩,調正前頭向右彎

24、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左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遠節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左拇指近節、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左橫突上,推力向前、中間、右,轉動頭部向右(后)、上。右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右側),支撐右乳突、橫突。2、俯臥位2、站在患者左側,略右。2、左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側),向上(頭側),逆時針扭力。右穩定手握在左接觸手手腕上。環椎16 A-LPA-向前偏位平行(無楔形)L-側向左偏P-左側向后旋轉A-側位片,環椎向前偏位。L-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左側分散。P

25、1-正位片,左側側塊變窄,代表環椎向后旋轉。P2-正位片,左側側塊內緣的黑影變小。P3-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左側分散。左側橫突(T)1、坐位,固定右肩,調正前頭向右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左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遠節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左拇指近、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左橫突上,推力向前、中間、右,轉動頭部向前。右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右側),支撐右乳突、橫突。2、俯臥位,頭向左偏,左橫突在上。2、站在患者左側。2、左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側),右穩定手握

26、在左接觸手手腕上。環椎17 ASLPAS-向前上偏位L-側向左偏P-左側向后旋轉AS-側位片,環椎向前上偏位。L-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左側分散。P1-正位片,左側側塊變窄,代表環椎向后旋轉。P2-正位片,左側側塊內緣的黑影變小。P3-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左側分散。左側橫突(T)1、坐位,固定右肩,調正前頭向右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左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遠節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左拇指近節、食指近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左橫突上,推力向前、中間、右,轉動頭部向前、下。右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右側),支撐右乳突、橫突。2、俯臥位2、站在患

27、者左側。2、左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側),順時針扭力。右穩定手握在左接觸手手腕上。環椎18 AILPAI-向前下偏位L-側向左偏P-左側向后旋轉AI-側位片,環椎向前下偏位。L-正位片,環、樞椎線在左側分散。P1-正位片,左側側塊變窄,代表環椎向后旋轉。P2-正位片,左側側塊內緣的黑影變小。P3-正位片,枕骨髁線與環椎線在左側分散。左側橫突(T)1、坐位,固定右肩,調正前頭向右彎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向左彎。1、站在患者背后,略左。1、左接觸手與前臂平行,左掌心朝上,左拇指遠節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左拇指近節、食指近

28、節隨拇指之后放在左橫突上,推力向前、中間、右,轉動頭部向前、上。右穩定手的大魚際放在非調整側(右側),支撐右乳突、橫突。2、俯臥位頭向左偏,左橫突在上。2、站在患者左側。2、左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橫突的外側緣上,(先用拇指找出左橫突外側緣,然后撤出),推力向前、右、(患者右側),逆時針扭力。右穩定手握在左接觸手手腕上。矯正部位偏位編碼偏位說明診斷要點接觸點患者體位醫師體位矯正方法C2-71 PRILaP-向后偏位R-向右旋轉I-向下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側旋轉。I-側位片,兩椎體前后平面線在右側聚合,楔形開口在左側。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左。1、左側椎弓板(La)1、俯臥位1、站在患者右側,前傾橫

29、過脊椎。1、右上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側(對側)的椎弓板上,推力向前、中間,逆時針扭力。左穩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觸手手腕上。2、左側椎弓板(La)2、俯臥位2、站在患者左側。2、右下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側(同側)的椎弓板上,左上方穩定手握在右下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逆時針扭力。3、左側橫突(T)3、坐位,固定右肩,頭先偏向右側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偏向左側,抬高下頜。3、站在患者背后,略左。3、左接觸手拇指放左側橫突的外側緣上,左手食指近節放左橫突上,右穩定手放右側下頜角,推力向前、中間、右上。C2-72 PR-La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側旋轉。脊椎側彎可能凸向

30、左。1、左側椎弓板(La)1、俯臥位1、站在患者右側,前傾橫過脊椎。1、右上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側(對側)的椎弓板上,左穩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2、左側椎弓板(La)2、俯臥位2、站在患者左側。2、右下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側(同側)的椎弓板上,左上方穩定手握在右下方接觸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3左側橫突(T)3、坐位,固定右肩,頭先偏向右側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偏向左側, 不抬高下頜。3、站在患者背后,略左。3、左接觸手拇指放左側橫突的外側緣上,左手食指近節放左橫突上,右穩定手放右側下頜角,推力向前、中間、右。C2-73 PRS-infP-向后偏位R-向右旋轉S-向

31、右上偏位Inf-整個椎體向下偏R-正位片,棘突向右側旋轉。S-側位片,兩椎體平面線在右側分散,楔形開口在右側。Inf-側位片,整個椎體向下偏。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右。1、刺突(SP)1、俯臥位1、站在患者右側,略下。1、右上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棘突上,左下方穩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上,順時針扭力。2、刺突(SP)2、俯臥位2、站在患者左側。2、任一拇指放棘突上,另一拇指放在先指的指甲上,雙手二、三、四、五指握住斜方肌的前緣,推力向前、中間、上,順時針扭力(此法更適合中段頸椎)。C2-74 PR-SPP-向后偏位R-向右旋轉R-正位片,棘突向右側旋轉。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右。1、刺

32、突(SP)1、俯臥位1、站在患者右側,略下。1、右上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棘突上,左下方穩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上,不加扭力。2、刺突(SP)2、俯臥位2、站在患者左側。2、任一拇指放棘突上,另一拇指放在先指的指甲上,雙手二、三、四、五指握住斜方肌的前緣,推力向前、中間、上,不加扭力(此法更適合中段頸椎)。C2-75 PLI-la-infL-向左旋轉I-向下偏位Inf-整個椎體向下偏L-正位片,棘突向左旋轉。I-側位片,兩椎體前后平面線在左側聚合,楔形開口在右側。Inf-側位片,整個椎體向下偏位。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右。1、右椎弓板(la)1、俯臥位1、站在患者右側。1、右上方

33、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右側椎弓板上,左下方穩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順時針扭力。2、右椎弓板(la)2、俯臥位2、站在患者右側。2、右接觸手拇指放在右側椎弓板上,左穩定手拇指放左側椎弓板上以穩定頸椎,右接觸手拇指推力向前、中間、順時針扭力(可雙手同時用力)。3、右橫突(T)3、坐位,固定左肩,頭先偏向左側便于尋找,找準接觸點后頭偏向右側,抬高下頜。3、站在患者背后,略左。3、右接觸手拇指放在右側橫突的外側緣上,右手食指近節放右橫突上,左穩定手放左側下頜角,推力向前、中間、左上。C2-76PLS- infL-向左旋轉S-向右上偏位Inf-整個椎體向下偏L-正位片,棘突向左旋轉。S

34、-側位片,兩椎體平面線在左側分散,楔形開口在左側。Inf-側位片,整個椎體向下偏位。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俯臥位1、站患者左側,略下。1、左上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棘突上,右下方穩定手握在左上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上,逆時針扭力。2、棘突(SP)2、俯臥位2、站患者左側,略下。2、任一拇指放棘突上,另一拇指放在先指的指甲上,雙手二、三、四、五指握住斜方肌的前緣,推力向前、中間、上,逆時針扭力。3、椎弓板(la)3、俯臥位3、站患者左側,略下。3、兩拇指分放左右兩椎弓板上,兩拇指同時用力推向前、中間、逆時針扭力。C2-77 PL-laP-向后偏位L-向左旋轉L-正位片,

35、棘突向左旋轉。脊柱側彎凸向右。1、右椎弓板(la)1、俯臥位1、站患者右側1、右上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右側椎弓板上,左下方穩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不加扭力。2、右椎弓板(la)2、俯臥位2、站患者右側2、右接觸手拇指放在右側椎弓板上,左穩定手拇指放左側椎弓板上以穩定頸椎,右接觸手拇指推力向前、中間、不加扭力。3、右橫突(T)3、坐位,固定左肩頭先偏向左便于尋找,找到接觸點后,頭偏向右。3、站患者背后,略右。3、右接觸手拇指放在右側橫突的外側緣上,右手食指近節放右橫突上,左穩定手放左側下頜角,推力向前、中間。C2-78 PL-SPP-向后偏位L-向左旋轉L-正位片,棘突向左

36、旋轉。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俯臥位1、站患者左側1、左上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棘突上,右下方穩定手握在左上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2、棘突(SP)2、俯臥位2、站患者左側2、任一拇指放在棘突上,另一拇指放先指的指甲上,雙手二、三、四、五指握住斜方肌前緣,推力向前、中間。3、右椎弓板(la)3、俯臥位3、站患者左側3、兩拇指分放左右兩椎弓板上,右拇指推力向前、中間。注:樞椎偏位的診斷要點:P-向后偏位,側位片,與環椎向前(A)偏位相對立。R-向右旋轉,正位片,右側橫突孔變小,模糊不清。L-向左旋轉,正位片,左側橫突孔變小,模糊不清。S-向上偏位,正位片,椎弓根平面線與C3

37、椎體線,兩線在旋轉側分散,旋轉側有楔形。I-向下偏位,正位片,椎弓根平面線與C3椎體線,兩線在旋轉側聚合,非旋轉側(對側)有楔形。矯正部位偏位編碼編碼說明診斷要點接觸點患者體位醫師體位矯正方法胸椎1PRS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S-向右上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側旋轉,右側椎弓根影變小。S-正位片,兩椎體線在右側分散,楔形開口在右側。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右。1、棘突(SP)1、俯臥位1、站患者右側身體與患者呈900。1、右上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棘突上,左下方穩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對側,順時針扭力。(更適合上段胸椎)。2、棘突(SP)2、俯臥位2、站患者右側,略下。2、兩拇指

38、疊放在棘突上,兩手食指緊靠患者背部,兩拇指同時推力向前、中間、對側(左側)、下。胸椎2 PRI-T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I-向右下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側旋轉,右側椎弓根影變小。I-正位片,兩椎體線在右側聚合,楔形開口在左側。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左。1、左橫突(T)1、俯臥位1、站患者右側,身體與患者呈900。身體前傾超脊椎。1、左下方手拇指放在左橫突上,右上方手豆狀骨放左拇指的上端、棘突上,推力向前、中間,順時針扭力。(更適合下段胸椎)。2、左橫突(T)2、俯臥位2、站患者右側,身體與患者呈900。身體前傾超脊椎。2、右上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橫突上,左下方穩定手握右上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

39、前、中間,逆時針扭力。(更適合中、上段胸椎)。胸椎3PR-T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側旋轉,右側椎弓根影變小。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左。1、左橫突(T)1、俯臥位1、站患者右側,身體與患者呈900。身體前傾超脊椎。1、左下方手拇指放在左橫突上,右上方手豆狀骨放在左拇指的上端、棘突上,推力向前、中間。(更適合下段胸椎)。2、左橫突(T)2、俯臥位2、站患者右側,身體與患者呈900。身體前傾超脊椎。2、右上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橫突上,左下方穩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更適合中、上段胸椎)。3、左橫突(T)3、仰臥位兩臂相抱3、站患者右側。3、右上方穩定手握住抱胸

40、的兩肘部,左下方接觸手手心朝上,微握拳,伸入患者背后,左手大魚際放左橫突上,患者呼氣末時,借助患者身體的滾動及右手下壓的力,推動左橫突向前。胸椎4PR-SP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側旋轉,右側椎弓根影變小。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右。1、棘突(SP)1、俯臥位1、站患者右側,身體與患者呈900。1、右上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棘突上,左下方穩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觸手的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對側。2、棘突(SP)2、俯臥位2、站患者右側2、兩拇指疊放在棘突上,兩手食指緊靠患者背部,兩拇指同時推力向前、中間、對側。胸椎5PLS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S-向左上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側旋轉

41、,左側椎弓根影變小。S-正位片,兩椎體線在左側分散,楔形開口在左側。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俯臥位1、站患者右側身體與患者呈900。1、右下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棘突上,左上方穩定手握在右下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對側。逆時針扭力。(更適合上胸椎)。2、棘突(SP)2、俯臥位2、站患者左側,略下。2、兩拇指疊放在棘突上,兩手食指緊靠患者背部,兩拇指同時推力向前、中間、對側(左側)、下。胸椎6PLI-T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I-向左下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側旋轉,左側椎弓根影變小。I-正位片,兩椎體線在左側聚合,楔形開口在右側。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右。1、右橫突(T)1、

42、俯臥位1、站患者左側,略下。1、兩手分放脊椎兩側,兩手大魚際分放兩橫突上,左穩定手起穩定作用,右接觸手推力向前、中間、順時針扭力。2、右橫突(T)2、俯臥位2、參照PRI-T、12、參照PRI-T、13、俯臥位3、參照PRI-T、23、參照PRI-T、2胸椎7PL-T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側旋轉,左側椎弓根影變小。1、右橫突(T)1、俯臥位1、站患者左側。1、兩手分放脊椎兩側,兩手魚際分放兩橫突上,左穩定手起穩定作用,右接觸手實施右橫突的推力向前、中間。(更適合下胸椎)。2、右橫突(T)2、俯臥位2、站患者左側,身體患側呈900,身體前傾超脊椎。2、右下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

43、在右橫突上,左上方穩定手握在右下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更適合中、上段胸椎)。3、右橫突(T)3、仰臥位、兩臂抱胸。3、站患者右側3、右上方穩定手握住抱胸的兩肘部,左下方接觸手,手心朝上,微握拳,伸入患者背部,左大魚際放右橫突上,患者呼氣末時,借助患者身體滾動及右手下壓的力推動右橫突向前。胸椎8PL-SP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側旋轉,左側椎弓根影變小。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俯臥位1、站患者左側,身體與患者呈900。1、右下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棘突上,左上方手握在右上方接觸手的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對側。2、棘突(SP)2、俯臥位2、站患者左

44、側。2、兩拇指疊放在棘突上,兩手食指緊靠患者背部,兩拇指同時推力向前、中間、對側。矯正部位偏位編碼編碼說明診斷要點接觸點患者體位醫師體位矯正方法L1-41PR-SP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側旋轉,右側椎弓根影變小。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右。1、棘突(SP)1、左側臥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窩處。1、面對患者,固定右髖。1、右上方穩定手固定右肩,發力時推肩部向上、向后,左下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棘突的右側,手指超過脊椎(達左側)呈450,發力時滾動患者向前400以內,醫師髖部緊靠患者骨盆,推力由患者右側向左側、向床面。2、棘突(SP)2、右側臥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窩處

45、。2、面對患者,固定左髖。2、左上方穩定手固定左肩,右下方接觸手的中指、無名指放在棘突右側,食指放左乳狀突上,由患者背后向前(醫師側)拉移。3、棘突(SP)3、俯臥位3、站患者右側。3、右方上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棘突的右側緣,左下方穩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左(上腰椎加向上、下腰椎加向下的推力)。L1-42PRS-SP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S-向右上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側旋轉,右側椎弓根影變小。S-正位片,兩椎體線向右側分散,楔形開口在右側。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右。1、棘突(SP)1、左側臥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窩處。1、面對患者,固定右髖。1、右上方穩定手固定右肩

46、,發力時推肩部向上、向后,左下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棘突右側,手指超過脊椎(達左側)呈450,發力時滾動患者向前400以內,醫師髖部緊靠患者骨盆,推力由患者右側向左側、向床面,同時加左手順時針扭力。2、棘突(SP)2、右側臥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窩處。2、面對患者,固定左髖。2、左上方穩定手固定左肩,右下方接觸手的中指、無名指放在棘突右側,食指放左乳狀突上,由患者背后向前(醫師側)拉移,同時加右手的順時針扭力。3、棘突(SP)3、俯臥位3、站患者右側。3、右上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棘突的右側緣,左下方穩定手握在右上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左(上腰椎加向上、下腰椎加向下的推力),同時加

47、右手的順時針扭力。L53PRI-SP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I-向右下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側旋轉,右側椎弓根影變小。I-正位片,兩椎體線在右側聚合,楔形開口在左側。脊椎側彎凸向右。棘突(SP)左側臥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窩處。面對患者,固定右髖。右上方穩定手固定右肩,發力時推右肩向上、向后,左下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棘突右側,手指超過脊椎(達左側)呈450,滾動患者向前400以內,推力由患者右側向左側、向床面,同時加左手逆時針扭力。醫師髖部緊靠患者骨盆。L1-44PR-m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側旋轉,右側椎弓根影變小。脊椎側彎凸向左。1、左側乳狀突(m)1、右側臥

48、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窩處。1、面對患者,固定左髖。1、左上方穩定手固定左肩,發力時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左乳狀突上,推力由患者背后向前、中間、向左。醫師髖部緊靠患者骨盆。2、左側乳狀突(m)2、俯臥位2、站患者左側2、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乳狀突上,另手握在接觸手手腕上(上腰椎以左手為接觸手,下腰椎以右手為接觸手),推力向前、中間。L1-45PRI-m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I-向右下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側旋轉,右側椎弓根影變小。I-正位片,兩椎體線在右側聚合,楔形開口在左側。脊椎側彎凸向左。1、左側乳狀突(m)1、右側臥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窩處。1、面

49、對患者。1、左上方穩定手固定左肩,發力時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左乳狀突上,推力由患者背后向前、中間、向左,同時加逆時針扭力。醫師髖部緊靠患者骨盆。2、左側乳狀突(m)2、俯臥位。2、站患者左側。2、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左乳狀突上,另手握在接觸手手腕上(上腰椎以左手為接觸手,下腰椎以右手為接觸手),推力向前、中間。同時加左、右接觸手的逆時針扭力。L56PRS-mP-向后偏位R-向右偏位S-向右上偏位R-正位片,棘突向右側旋轉,右側椎弓根影變小。S-正位片,兩椎體線在右側分散,楔形開口在右側。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左。左乳狀突右側臥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窩處。面對患者,固定左髖。

50、左上方穩定手固定左肩,發力時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左乳狀突上,推力由患者背后向前、中間、左,同時加右手的順時針扭力。醫師髖部緊靠患者骨盆。L1-47PL-SP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側旋轉,左側椎弓根影變小。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右側臥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窩處。1、面對患者,固定左髖。1、左上方穩定手固定左肩,發力時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棘突左側,手指超過脊椎(達右側)呈450,滾動患者向前400以內,推力由患者左側向右側、向床面。醫師髖部緊靠患者骨盆。2、棘突(SP)2、左側臥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

51、窩處。2、面對患者,固定右髖。2、右上方穩定手固定右肩,左接觸手的中指、無名指放在棘突左側,食指放右乳狀突上,由患者背后向前(醫師側)拉移。3、棘突(SP)3、俯臥位。3、站患者左側。3、左上方接觸手豆狀骨放在棘突的左側,右下方穩定手握在左上方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右(上腰椎加向上、下腰椎加向下的推力)。L1-48PLS-SP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S-向左上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側旋轉,左側椎弓根影變小。S-正位片,兩椎體線在左側分散,楔形開口在左側。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左。1、棘突(SP)1、右側臥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窩處。1、面對患者,固定左髖。1、左上方穩定手固定左肩,

52、發力時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觸手豆狀骨放棘突左側,手指超脊椎(達右側)呈450,滾動患者向前400以內,推力由患者左側向右側、向床面,同時加右手逆時針扭力。醫師髖部緊靠患者骨盆,2、棘突(SP)2、左側臥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窩處。2、面對患者,固定右髖。2、右上方穩定手固定右肩,左接觸手的中指、無名指放棘突左側,食指放右乳狀突上,由患者后部向前(醫師側)拉移,同時加左手的逆時針扭力。3、棘突(SP)3、俯臥位。3、站患者左側。3、左上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在棘突左側,右下方穩定手握左接觸手手腕上,推力向前、中間、右(上腰椎加向上、下腰椎加向下的推力),同時加左手的逆時針扭力。L59P

53、LI-SP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I-向左下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側旋轉,左側椎弓根影變小。I-正位片,兩椎體線在左側聚合,楔形開口在右側。脊椎側彎可能凸向左。棘突(SP)右側臥位,右下肢伸直,左足放右下肢腘窩處。面對患者,固定左髖。左上方穩定手固定左肩,發力時推左肩向上向后,右下方接觸手的豆狀骨放棘突左側,手指超過脊椎(達右側)呈450,滾動患者向前400以內,推力由患者左側向右側、向床面,同時加右手順時針扭力。醫師髖部緊靠患者骨盆。L1-410PL-mP-向后偏位L-向左偏位L-正位片,棘突向左側旋轉,左側椎弓根影變小。1、右乳狀突。(m)1、左側臥位,左下肢伸直,右足放左下肢腘窩處。1、面對患者,固定右髖。1、右上方穩定手固定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