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學習筆記_第1頁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學習筆記_第2頁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學習筆記_第3頁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學習筆記_第4頁
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學習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地 理理必修必修 1 1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地月系1 1、同向性(自西向東)、同向性(自西向東)2 2、共面性(軌道)、共面性(軌道)3 3、近圓性(軌跡)、近圓性(軌跡)A、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B、巨行星:木星、土星C、遠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溫度、大氣、水等一、為地球提供能量一、為地球提供能量1、太陽輻射,以電磁波的形式2、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a、太陽輻射是地球環境形成和變化的重要因素b、太陽輻射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能源3、太陽能源的來源4、太陽輻射與生物量關系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二、太陽活動影響地球1、太陽結構:從外到里分別為日冕、色球和光球三層2

2、、類型:黑子和耀斑(太陽活動的重要標志)通常,黑子活動增強的年份是耀斑頻繁爆發的年份,黑子所在區域上方也是耀斑出現頻率最多的區域。耀斑隨黑子的變化同步起落,體現了太陽活動的整整體性體性。3、影響a、引起電離層擾動b、擾亂地球磁場c、出現極光d、地球上許多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太陽活動有關4、黑子和耀斑簡介地球運動基本形式:自轉、公轉。一、地球自轉一、地球自轉1、地球繞其自轉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自轉。其中,地球的自轉軸叫做地軸,其空間位置基本不變,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2、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3、如果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它是作逆時針旋轉,從南極上空看則是作順時針旋轉。這個規律我們叫做:北逆南

3、順。4、速度a、角速度:單位時間地球自轉的角度。b、線速度:單位時間地球上某點轉過的弧長。 (1)角速度:15/h,除兩極外,任意一點角速度都一樣,兩極為0(2)線速度:赤道上最大,向兩極處遞減。兩極為0地球自轉角速度和線速度二、地球公轉二、地球公轉方向:自西向東。 軌道:黃道填表:比較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異同三、地球自轉與時差三、地球自轉與時差1、晝夜的形成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做晨昏線(圈)。晨昏線(圈)把經過的緯線分割成晝弧和夜弧。晨昏線與太陽光垂直,其經過的圓面經過地心2、地方時定義:經度不同的時間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在同一緯度地區,相對來說,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先看到日出。這樣

4、,時間就有了早遲之分。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時間要早。同一時刻,不同經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時。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地方時相差4分鐘。全球共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跨經度15。各時區都以本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本區的區時。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時區和國際日界線東加西減東加西減為了避免日期的紊亂,1884年的國際經度會議規定了原則上以180經線作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并把這條分界線叫做“國際日期變更線”,現改稱“國際日界線”。地球上新的一天就從這里開始。例題例題如圖,中心點N為北極,陰影區為3月21日,非陰影區為3月22日。回答:(1)NA經度

5、60E NB經度180(2) 這時北京時間為3月22日4時(3) 當北京時間為10月1日8時,全世界還有(A) A 恰有一半地方時為10月1日。 B 少于一半地方時為10月1日。 C 多于一半地方時為10月1日。0時經線四、地球公轉與季節四、地球公轉與季節1、黃赤交角地球自轉同時也在圍繞太陽公轉,因此,地球運動時這兩種運動的疊加。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關系來表示。過地心并與地軸垂直的平面稱為赤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平面稱為黃道平面。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之間存在一個夾角,叫做黃赤交角。目前的黃赤交角是2326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地軸的空間指向和黃赤交角

6、的大小,在一定的時期內可以看做是不變的。因此,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陽垂直照射的點(太陽直射點)是有變化的。北半球夏至日太陽直射在2326N,之后直射點南移,秋分日直射赤道,冬至日直射2326S,之后北移,到春分日再次直射赤道。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的周期為365日5時48分46秒,叫做一個回歸年。黃赤交角與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北半球)3、晝夜長短和H(正午太陽高度)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時因地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用晝夜長短和H的變化來定性地描述。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H是一日之內最大的太陽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從晝夜長短的變化看:春分

7、日秋分日:北半球夏半年秋分日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南半球相反。春秋分日各緯度晝夜平分。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夏至日有極晝,冬至日有極夜現象。從H的變化看:同一時刻H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地球上同一天,同一緯線的太陽高度相同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太陽高度最大(90)H由太陽直射緯線向南北方向遞減。計算:H=90- 緯距(所求地點的緯度與太陽直射點上的緯度間隔)太陽高度以直射點(或緯線)為中心在南北方向上對稱。4、H隨季節變化規律夏至日北回歸線及以北地區,H達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達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歸線及以南地區,H達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達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赤道上H達一年中最大

8、值其他地區: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直射點接近某地,該地的H增大,反之則減小。5、四季(1)四季的形成: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H的季節變化(2)天文四季夏季:H最高,晝最長冬季:H最小,晝最短過渡段即為春秋(3)氣候四季北溫帶國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6、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至多相差一兩天。二十四節氣表:一、地球的內部圈層一、地球的內部圈層1、地震波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

9、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縱波的傳播速度較快,可通過固體、液體、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隨著所通過物質的性質而變化。2、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古登堡界面在地下2900千米處。(如下圖)以這兩個界面為界,可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為巖石圈。二、地球的外部圈層二、地球的外部圈層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大氣圈包圍著地球,是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

10、部分。水圈是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處于不間斷的循環運動之中。生物圈是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它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結果。一、自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更替2、地方時差3、水平物體的偏向二、公轉的地理意義1、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2、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4,、四季更替3、晝夜長短變化 5、五帶形成三、遠近日點的判定1、找長軸做赤道2、定極點3、連接太陽和地球中心4、觀察太陽光線直射半球(直射北半球為遠日點)四、晨昏線特點1、平分地球的一個大圓 2、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

11、3、晨昏線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4、晨昏線只有在春秋分日才和經線圈重合,晨昏線與經線圈的夾角等于太陽直射點緯度5、晨昏線在二至日時跟極圈相切(太陽直射點緯度與切點緯度互余6、晨昏線自東向西以15h的速度移動,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五、地方時1、含義:因經度不同的時刻 同一經線上時間相同。(1)、地球自轉產生的(2)、各地方看到日出的早遲確定的,地理位置偏東方向,地方時早。(3)、一個地方太陽升高最高時為正午12h。2、在光照圖中的關鍵時間太陽直射的經線是正午12h,與之相對的經線為子夜0h。3、地方時的計算公式:未知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經度間隔 (東加西減)公式:未知經度=已知經度(14分鐘)兩地

12、地方時差(分鐘)六、時區和區時1、關于區時的計算、已知某地經度,求時區數 公式:時區序數=某地經度15(四舍五入,遇大于7.5進1)、已知時區數求中央經線度數及時區范圍 公式:中央經線度數=時區數15、已知某地區時,求另一地區區時 公式:未知時區=已知時區時區差、東加西減、時區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求得時間:024,當日。 24,明日。鐘點24 日期加一天 0,昨日。鐘點+24 日期減一天東加西減、東早西晚七、日界線人為日界線:原則上是180經線。自然日界線:0點所在經線。隔日界線時區差的計算:時區差=(12東時區)+(12西時區)同一緯線上日出、日落、地方時、晝夜長短相同相關題目解題方法與

13、思路相關題目解題方法與思路1、求某地某日晝(夜)長的方法過該點作緯線(側視圖)或緯線圈(極心圖)判斷晝(夜)弧長可知。赤道上全年晝夜平分。極晝區晝長24h 極夜區晝長0h2、某地某日晝長2xh,則該地日出日落時間計算3、春(秋)分日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晨(昏)線經過極點,該日全球晝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4、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2:00此法作為求解地理坐標和地方時的切入點。5、求某地點正午太陽高度H=90|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與該地點緯度的差|(緯度間隔)每年6月或12月22日(夏至日冬至日)北(南)回歸線及其以北(南)地區,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值。一、大氣的受熱過程一、大

14、氣的受熱過程1、太陽暖地面:是地面的直接熱源2、地面暖大氣:是大氣的直接熱源3、大氣還地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白天:大氣層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 晚上:大氣層對太陽輻射有保溫和補償作用二、熱力環流二、熱力環流1、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太陽輻射能的緯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緯度間的溫度差異。2、熱力環流如圖,當地面受熱均勻時,空氣沒有上升和下降運動(圖a)。如果A地受熱多,B、C兩地受熱少,則A地近地面空氣就會膨脹上升,到上空聚集起來,使上空的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B、C兩地的空氣就會冷卻收縮下沉,上空的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圖b)。于是,在上空,空氣便從高氣壓的A地向氣壓低的B、C兩地擴散

15、。在近地面,A地空氣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地近地面的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B、C兩地因有下沉氣流,近地面的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于是,近地面的空氣又從B、C兩地流回A地,以補充A地上升的空氣,從而形成了熱力環流(圖c)。三、大氣的水平運動三、大氣的水平運動1、氣壓梯度力地面受熱不均,導致空氣上升和下沉運動。這種空氣的垂直運動,使同一水平面上產生了氣壓差異。我們把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叫做氣壓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著氣壓梯度,就產生了促使大氣由高氣壓區流向低氣壓區的力,這個力稱為水平氣壓梯度力在這個力的作用下,大氣由高氣壓區向低氣壓區作水平運動,形成了風。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2、

16、地轉偏向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如右圖)。如果沒有其他力的影響,風向應該與氣壓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垂直等壓線。但是,由于地球自轉,一切沿地表作水平運動的物體,不論朝哪個方向運動,都會偏離其初始的運動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促使水平運動物體方向促使水平運動物體方向發生偏離的力,叫做地轉偏向力發生偏離的力,叫做地轉偏向力。當風一旦形成,馬上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作用,風向逐漸偏離氣壓梯度力的方向。高空大氣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如下圖)。近地面的風,還受到摩擦力的影響。摩擦力是指地面與空氣之間,以及運動狀況不同的空氣層之間互相作用而產生的阻力。摩

17、擦力對風有阻礙作用,可減小風速。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與摩擦力的共同作用,近地面大氣中的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如下圖)。地轉偏向力的地理意義地轉偏向力的地理意義閱讀閱讀 地轉偏向力對氣流、洋流、河流等都會產生影響。例如,在北半球,無論是在廣袤的平原上還是在浩瀚的大海上出現的龍卷風,它們的旋轉方向大多是逆時針的;河流由南向北流動時,河流東岸受沖刷較厲害,形成東岸地勢較陡、西岸地勢平坦的自然景觀;火車由南向北快速行駛時,右側軌道上所受到的壓力相對左側大些。此外,在發射遠程導彈、航海等方面也要考慮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活動活動等壓線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氣壓梯度的大小。據圖完成下列要求。1、甲、乙兩地

18、,哪里的氣壓梯度大?簡要說明判斷理由。2、在圖上畫出甲、乙兩地的風向。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1、大氣環流大氣運動是有規律的。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統稱為大氣環流其作用是輸送熱量水汽。2、單一經圈環流(熱力環流)引起因素:冷熱不均,假設地球不自轉,地表均勻的情況下。3、三圈環流(1)、低緯環流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東北信風(2)、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圈盛行西風副極地低氣壓帶極地東風極地高氣壓帶4、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氣壓帶和風帶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二、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二、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參見世界氣

19、候(重點)參見世界氣候(重點)一、鋒與天氣一、鋒與天氣1、鋒的概念水平方向上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分布比較均一的大范圍空氣,叫做氣團。當冷暖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在移動過程中相遇時,它們之間就會出現一個傾斜的交界面,叫做鋒面。鋒面與地面相交的線,叫做鋒線。一般把鋒面和鋒線統稱為鋒。鋒面自地面向高空冷氣團一側傾斜。2、分類根據冷暖氣團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將鋒分為冷鋒、暖鋒、準靜止鋒等類型。3、冷鋒與天氣冷鋒是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方向移動的鋒。當冷氣團主動移向暖氣團時,較重的冷氣團插入暖氣團下面,使暖氣團被迫抬升。暖氣團在抬升過程中逐漸冷卻,其中水汽容易凝結成云。如果暖空氣中含有大量水汽,那么可能會

20、帶來雨雪天氣。冷鋒移動的速度較快,常常帶來較強的風。冷鋒過境后,冷氣團替代了原來暖氣團的位置,氣壓升高,氣溫和濕度驟降,天氣好轉。4、暖鋒與天氣暖鋒是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方向移動的鋒。暖氣團沿冷氣團徐徐爬升,暖鋒通常伴隨多云和降雨天氣。因為暖鋒移動的速度比冷鋒慢,所以可能形成連續性降水或霧。暖鋒過境后,暖氣團占據了原來冷氣團的位置,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5、準靜止鋒準靜止鋒是冷暖氣團勢力相當,使鋒面來回擺動的鋒。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初夏有持續一個月左右的陰雨天氣,俗稱“梅雨”,它就是由準靜止鋒造成的。二、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與天氣二、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與天氣1、低壓、低壓

21、槽如果中心氣壓低于四周,稱為低氣壓。從低氣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低壓槽。2、高壓、高壓脊如果中心氣壓高于四周,稱為高氣壓。從高氣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做高壓脊。如右圖3、氣旋含義:低壓,大氣水平渦旋存在和發展前提:一個由氣流垂直運動連接而成的低空輻合、高空輻散的環流系統。氣流方向:北半球近地面氣流逆時針輻合。(南半球相反)風向:北半球東部吹偏南風,西部吹偏北風。4、反氣旋含義:高壓,氣流。存在發展前提:一個由氣流垂直運動連接而成的低空輻散、高空輻合的環流系統。氣流方向:北半球近地面氣流順時針輻散。(南半球相反)風向:北半球,東部偏北風西部偏南風。5、寒潮性質:反氣旋的形成災害:凍害(降溫)

22、、大風、暴風雪等。6、臺風性質:熱帶氣旋災害:狂風、大雨、風暴潮 等。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一、全球氣候在不斷變化之中1、氣候變化的事實地質時期:冷暖交替歷史時期:波動上升近代氣候變化:氣溫上升2、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毀林。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二、全球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1、海平面上升2、影響農業生產:高緯:增產低緯:減產3、影響水循環徑流減少三、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三、氣候變化的適應對策1、增加溫室氣體的吸收植樹、固碳2、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節能減排3、采取適應對策建防護堤、調整農業結構。一、氣溫與降水一、氣溫與降水一、氣溫表示:等溫線。(讀法:凸低

23、為高,凸高為低。)緯度分布規律:從低緯向兩極遞減海陸差異:夏季:陸高海低(同緯度)冬季:陸低海高(同緯度)7月陸地等溫線北凸,海洋南凸。垂直差異: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二、降水1、形成降水的條件空氣飽和時氣溫繼續降低凝結核(塵埃)水滴增大2、降水的季節變化全年多雨型(新加坡)全年少雨型(開羅)夏季多雨型(上海)冬季多雨型(羅馬)全年濕潤型(倫敦)3、降水空間分布規律赤道附近降水多,2000mm以上由赤道到兩極總趨勢是年降水量減少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較少溫帶地區,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山地迎風坡降水多4、降水的三種類型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氣旋雨)1、影響氣候的因素要素:氣

24、溫和降水緯度位置太陽輻射海陸位置地形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大氣環流2、世界氣候類型3、氣候類型分布及成因只分布于北半球(4種)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寒帶針葉林氣候苔原氣候只分布于大陸東岸(3種)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只分布與大陸西岸(3種)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受單一氣壓帶影響形成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冰原氣候(極地高壓)受單一風帶影響的氣候類型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形成的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氣候(西風帶)熱帶沙漠氣候(信風帶)熱帶草原(濕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干季受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

25、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成因熱帶雨林氣候分布于南北緯10之間,主要分布于亞馬遜河流域、剛果河流域和印度尼西亞。成因: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全年高溫多雨。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分布于南北緯10-20,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南部。成因: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干濕分明。分布于南北緯20-30,主要分布于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中西部成因: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或信風帶控制,全年干旱少雨。分布于南北緯10-25大陸東岸。主要分布于亞洲中南半島、印度半島。成因:受冬夏季風交替控制,全年氣溫高,雨季集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分

26、布于南北緯25-35 大陸東岸,主要分布于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地區。成因:受冬夏季風交替控制,冬季溫和少雨,夏季高溫多雨。分布于南北緯35-40大陸西岸,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成因: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分布于北緯35-55大陸東岸,主要分布于我國華北、東北、日本和朝鮮半島。成因:冬夏季風交替控制,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分布于南北緯30-60,主要分布于亞歐大陸內部和北美大陸內部。成因:受大陸氣團控制,冬寒夏熱,干旱少雨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于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主要分布于西歐。成因:受西風帶控制,全年溫和多雨。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分布于北緯50-70

27、,主要分布于亞歐大陸北美大陸北部。成因:受極地東風控制,冬季長且嚴寒,夏季短而溫暖。4、氣候類型判斷以溫定帶,以水定型、判斷半球最熱月氣溫6、7、8月北半球 溫度曲線呈波鋒12、1、2月南半球 溫度曲線呈波谷、以溫定帶判斷溫度帶最冷月均溫大于15 熱帶最冷月均溫在0-15 亞熱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均溫小于0 溫帶大陸性和溫帶季風最熱月均溫10左右 亞寒帶最熱月均溫小于5 寒帶、以水定型降水年雨型熱帶雨林大于2000mm溫帶海洋性 700mm-1000mm夏雨型熱帶草原 750mm-1000mm熱帶季風 大于1500mm亞熱帶季風 800mm-1500mm溫帶季風 500mm-600mm少雨

28、型熱帶沙漠 小于125mm溫帶大陸性 小于400mm冬雨型地中海氣候 300mm-1000mm第三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節 自然界的水循環一、相互聯系的水體一、相互聯系的水體1、水圈的特點和構成特點:連續但不規則。 構成:海洋水、陸地水、大氣水。2、陸地水體的相互補給雨水、冰川融水、地下水、湖泊水、季節性積雪融水相互補給。二、水循環過程及意義二、水循環過程及意義1、水循環概念水在水圈、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層中通過各種環節連續運動的過程。2、類型海陸間循環(大循環)陸上內循環(水量最少)海上內循環(水量最多)3、水循環意義促進水資源更新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促進能量轉換,物質轉移。調節熱量

29、平衡塑造地表形態第二節 大規模的海水運動一、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一、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1、洋流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的方向做大規模的流動,叫做洋流2、洋流性質、動力性質:寒流和暖流 動力:盛行風3、全球洋流模式從以上兩幅圖可以看出。全球海洋表層洋流構成了分別以副熱帶和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4、表層分布中低緯: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中高緯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環流逆時針環流40S左右形成西風漂流南半球:自東向西繞極流北印度洋的季風環流冬季:逆時針(東北風)夏季:順時針(西南風)洋流分布規律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影

30、響全球大洋環流可以促進高、低緯度間熱量的輸送和交換,對全球熱量平衡具有重要意義。暖流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寒流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作用。洋流對海洋生物資源和漁場的分布有顯著影響。洋流對海洋航行也有影響。洋流還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質攜帶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其他海域有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圍擴大。2、厄爾尼諾現象概念: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東部的海面溫度異常升高,這種現象稱為厄爾尼諾現象。形成:赤道流增強,沿南美西岸南下影響:南美西岸:洪澇 澳洲東部:干旱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資源及其分布一、水資源及其分布1、概念:通常所說的水資源主要是指陸地上的淡水

31、資源。目前人類容易利用的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2、我國水資源分布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東部水多,西部水少;從時間分配上看,我國夏秋降水多,水資源較豐富;冬春降水少,水資源較貧乏。二、水資源與人類社會二、水資源與人類社會水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水資源的質量也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三、合理利用水資源三、合理利用水資源開源和節流1、開源措施合理開發地下水建水庫,開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2、節流措施加強宣傳教育重視改進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重復率等第四章第四章一、內力作用一、內力作用1、能量來源:地球內部2、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殼運動(

32、主要)水平運動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運動。它使巖層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常在地表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垂直運動組成地殼的巖層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它使巖層發生大規模的隆起和凹陷。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巖漿活動熔巖地貌、火山變質作用深處二、外力作用二、外力作用1、含義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它們統稱為外力作用。2、能量來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3、表現形式(風化、侵蝕、搬運、堆積)風化: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經常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巖石 碎塊或沙粒侵蝕

33、:水、冰川、空氣等在運動狀態下也可以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進行破壞。三、巖石圈的物質循環三、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也是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巖石圈三大類巖石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的相互轉化。三類巖石巖漿巖:內力、冷卻凝固變質巖:變質作用、內力沉積巖:外力、固結成巖作用第二節 山岳的形成一、褶皺山、斷塊山與火山一、褶皺山、斷塊山與火山1、褶皺山褶皺: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基本單位:褶曲(褶皺的一個彎曲)形態:背斜、向斜。背斜:巖層向上拱起,背斜成山。向斜:巖層向下彎曲,向斜成谷。原因:背斜頂部受到張力,常被侵

34、蝕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背斜的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較老。判斷依據:巖層新老關系二、斷塊山二、斷塊山1、斷層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后,如果兩側的巖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2、位移方向(水平、垂直)如果斷層的位移以水平方向為主,則會錯段原有的各種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斷層的位移以垂直方向為主,則其中相對下降的巖體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對上升的巖體發育成山嶺或高地。三、火山三、火山1、熔巖地貌玄武巖高原線狀裂隙沿地殼的中央噴出口或管道噴出火山

35、2、火山結構火山口、火山錐3、火山的利與弊危害:淹沒周圍土地、引發地震。好處:地熱能、形成溫泉、帶來降水。第三節 河流地貌的發育一、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一、河流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1、河流侵蝕地貌河流侵蝕地貌是由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共同作用形成的。、溯源侵蝕:向河流源頭方向的侵蝕叫溯源侵蝕。它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下蝕:垂直與地面的侵蝕叫下蝕。它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縱深發展、側蝕:垂直于兩側河岸的侵蝕叫側蝕。它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展河谷的演變過程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蝕地貌,它由溝谷發育而來溝谷溝谷加深和延長下蝕溯源侵蝕河谷地 下水補給河灣的出現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二、河流堆積地貌二、河流堆積地貌河流堆積地貌是由洪積沖擊平原、河漫灘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組成1、洪積沖擊平原季節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區流動時,由于山區內地勢陡峭,水流流速太快,攜帶了大量礫石和泥沙。可是,當水流流出谷口時,由于地勢突然趨于平緩、水道變得開闊,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運的物質逐漸堆積下來,形成洪積扇或沖擊扇。多個洪積 扇或沖積扇連接形成洪積沖擊平原2、河漫灘平原在中下游地區,河流下蝕作用較弱,側蝕作用較強。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蝕,在凸岸堆積形成水下堆積體。堆積體的面積逐步擴大,在枯水季節露出水面,形成河漫灘。洪水季節,河漫灘被河水淹沒,繼續接受沉積。如果河流改道,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