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地籍測量技術設計書_第1頁
城鎮地籍測量技術設計書_第2頁
城鎮地籍測量技術設計書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城鎮地籍測量技術設計書2 調查原則2.1 調查區劃分為滿足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 根據測區實際情況, 對調查區地塊所 屬地域上的空間層次確定,劃分的空間層次應與行政管理系統相一 致。首先按各級行政區劃的管理圍進行劃分土地, 城鎮可劃分區和街道 兩級,在街道劃分宗地 ( 地塊) 。當街道圍太大時,可在街道的區域,根 據線狀地物,如街道、馬路、溝渠或河道等為界,劃分若干街坊,在街 坊劃分宗地 (地塊) ;若城鎮比較小, 無街道建制時, 也可在區或鎮的管 轄圍,劃分若干街坊,在街坊劃分宗地 ( 地塊) 。按目前農村行政管轄系 統,未級行政區是鄉(鎮),按城鎮模式,完整的土地劃分應是XX省X X縣(縣級

2、市)XX鄉(鎮)XX行政村XX宗地(地塊)XX圖斑。2.2 地籍編號地籍街坊原則上以主要道路、 河流等線狀地物中心線圍成的地籍管 理單元劃分 , 街坊大小以不超過 100 個宗地為宜;街坊編號是以街道 為單位, 從左到右、自上而下 ,用阿拉伯數字依次連續編號。2.3 宗地劃分宗地劃分按照如下原則進行:1、獨立使用權宗地。2、有使用權宗地。 共用宗地的土地面積可按如下方法分攤: 有分攤協議書的按協議分攤;按建筑物占地面積分攤;按建筑面積分攤先確定每個使用者獨自使用的面積, 再按建筑面積 或建筑占地面積分攤公用面積3、特大宗地根據以下情況劃分處理: 以獨立核算單位劃分為若干個宗地; 以用途劃分為若

3、干個宗地; 以道路、河流為界劃分若干個宗地。2.4 宗地編號1、宗地編號以地籍街坊為單位 , 從左到右、自上而下 , 用阿拉伯 數字依次連續編號,不重不漏。2、空地、公共設施與宗地一樣 , 統一編制地籍號。3、城鄉結合部,農戶穿插在街道圍的,劃入街道編號;城鎮用地 穿插于鄉(鎮)管理圍的,劃入鄉(鎮)編號。2.5 界址點編號界址點編號以街坊為單位, 按從左到右、自上而下的原則依次編號, 同一街坊的界址點不得重號。 將一個地籍街坊的每宗地都勾繪到工作底 圖上,然后按地籍街坊統一編號,由“ 1”開始順序編號。類別界址點對鄰近圖根點點位誤差/cm界址點間距允許誤差cm界址點與鄰近地物點關 系距離允許

4、誤 差cm適用圍中誤差允許誤差一一一±5±10±10±10城鎮街坊外圍界址點及街坊明顯的界址點二二二±7. 5±15±15±15城鎮街坊部隱蔽的界址點及村莊部界址點3 技術路線和方法3.1 地籍勘丈地籍勘丈是地籍調查必須的組成部分, 目的是勘丈每塊宗土地的權 屬界址點、線、位置、形狀,數量等基本情況。地籍勘丈一般應在地籍 平面控制測量基礎上進行。地籍勘丈成果經審核批準依法登記后,具有法律效力。3.2 地籍勘丈容:1、土地權屬址點及其他地籍要素平面位置的勘丈;2、基本地籍圖繪制;3、面積量算。3.3 地籍勘丈的基本精

5、度要求:注:界址點地鄰近圖根點點位誤差系指用解析法勘丈界址點應滿足的精 度要求;界址點間距允許誤差及界址點與鄰近地物點關系距離允許誤差系指 各種方法勘丈界址點應滿足的精度要求。1、地籍鉛筆原圖的基本精度: (1)相鄰界址點間距、界址點與鄰近地物點關系距離的中誤差不 得大于圖上0. 3mm。依勘丈數據裝繪的上述距離的誤差不得大于圖 上0.3mm;(2)宗地部與界址邊不相鄰的地物點,不論采用何種方法勘丈, 其點位中誤差不得大于圖上0. 5mm;鄰近地物點間距中誤差不得大 于圖上0.4mm。2、基本地籍圖應選用厚度為0 .0 7mm、經過熱定型處理變形 率小于0 . 2%。的聚酯薄膜。圖幅規格為40

6、cmX5 0cm的矩形圖 幅或50cmX50cm的正方形圖幅。3、基本地籍圖分幅編號按圖廊西南角坐標(整10 m)數編碼,X坐標在前,Y坐標在后,中間短線連接,當勘丈區已有相應比例尺地形圖時,基本地籍圖的分幅與編號方法亦可沿用地形圖的分幅與編 號。4、對于大片沒有建筑物的空曠地帶,可適當繪制等高線。5、比例尺為1 :5 0 0的地籍圖每幅圖至少應有埋石點數為3個。6、地籍勘丈方法:解析法:野外勘丈全部界址點, 根據實測數據解算出界址點的點位坐標。 一 般采用解析交會法、極坐標法等方法施測。角度用不低于DJ 6級經緯 儀施測,距離用鋼尺丈量或用電磁波測距儀施測。以全部界址點的解析坐標和解析邊長為

7、基礎, 勘丈其他地籍要素的 幾何圖形,并依據宗地草圖的有關數據檢核后成地籍圖。部分解析法:采用解析法勘丈街坊外圍界址點和街坊部分明顯界址點的坐標, 再 用圖解法勘丈街坊部的宗地界址點及其他地籍要素的平面位置, 以街坊 外廓控制部宗地。以解析法勘丈的界址點為基礎展繪出徒坊, 再依據圖解法測定的宗 地位置、形狀,經宗地草圖的丈量數據校核后裝繪街坊部,成地籍圖。圖解法:(1)利用圖解法(包括圖解交會法、截距法等)直接勘丈界址點 和其他地籍要素平面位置, 并根據宗地草圖的丈量數據檢核后, 成地籍 圖;(2)利用反映現狀的大比例尺地形圖, 經過糾正圖紙變形誤差后, 實地補充勘丈界址點和其他地籍要素到圖上

8、, 依據宗地草圖丈量數據檢 核后,成地籍圖。這種方法僅在暫不具備經濟技術條件的個別地區可以 采用,但精度必須滿足要求。3.4 基本地籍圖繪制鉛筆原圖繪制精度:1圖廓長度誤差不得大于0 .2 mm,圖廓對角線誤差不得大于0.3mm;2、圖廓點、控制點和坐標網的展點誤差不得超過0 .1mm。其 他解析坐標點的展點誤差不得超過0.2mm。3.5 著墨二底圖繪制精度:1、有解析坐標的界址點及地物點可依據其坐標在圖上展繪,也可 以進行透繪。2、展點精度與鉛筆原圖相同;3、透繪要素不得偏離底線。3.6 基本地籍圖的主要容:1、鉛筆原圖容:各級行政界線, 地籍平面控制點, 地籍編號,宗地界址點及界址線, 街

9、道名稱、 門牌號,在宗地能注記下的單位名稱, 河流、湖泊及其名稱, 必要的建筑物、構筑物,地類號,宗地面積。2、著墨二底圖容:除不注宗地面積外,其他與鉛筆原圖相同。3.7 宗地圖1宗地圖是土地證書和宗地檔案的附圖,一般用3 2開、16開、 8開紙,從基本地籍圖上蒙繪或復制,宗地過大或過小時可調整比例尺 繪制。2、宗地圖的容包括:本宗地號、地類號、宗地面積、界址點及界 址點號、界址邊長;鄰宗地號及鄰宗地界址示意線等。3.8 面積量算1、面積量算根據地籍勘丈三種方法可采用解析法:1n采用下列公式計算P = -2X i (Y i+1 -Y i-1 )211n或P = -2Y i (Xi-1 -X i

10、+1 )21式中:P表示宗地面積,單位:平方米;Xi,Y i 宗地第i個界址點坐標,m;n-宗地界址點個數。解析法計算面積必須獨立兩次計算進行檢核。部分解析法:采用解析法求出每個街坊面積, 用街坊面積數控制本街坊各宗地面 積之和。各宗地面積之和與街坊面積誤差小于1 / 2 0 0時,將誤差按面積比例分配到各宗地, 得出平差后的各宗地面積。 但邊長丈量數據可 以不改。完全用實測數據計算規則圖形的宗地面積可以不參加平差。圖解法: 要求在聚酯薄膜原圖上量算街坊面積 (當采用其他材料的圖紙時, 必須 考慮圖紙變形的影響并給予改正) ,圖面量算宜采用二級控制,即:(1)以圖幅理論面積為首級控制,圖幅各街

11、坊及其他區塊面積之 和與圖幅理論面積之差小于± 0.0 0 2 5 P (P為圖幅理論面積)時,將閉合差按比例配賦給各街坊及其他區塊,得出平差后的各街坊及各區塊的面積;( 2)用平差后的各街坊面積去控制街坊丈量的各宗地面積,其相 對誤差不得大于1/10 0,在允許圍將閉合差按比例分配給各宗地, 得出平差后的宗地面積。 但邊長丈量數據可以不改。 完全采用丈量數據 計算宗地的面積可以不參加平差。2、在地籍鉛筆原圖上量算面積時,兩次量算的較差應滿足下式:P<0.0003MVP式中:P是量算面積,平方米;M是地籍鉛筆原圖比例尺分母;凡地塊面積在圖上小于5平方厘米時, 不宜采用求積儀量算

12、。3、無論采用何種方法量算面積,均應獨立進行兩次量算。圖上量 算時,兩次量算的較差在限差的取中數。4、面積量算單位為平方米,計算取值到小數后一位。5、共用宗,各自使用的土地有明顯圍的,先劃分各自使用界線, 并計算其面積,剩余部分按建筑面積分攤。4 主要精度4.1界址點精度類別界址點對鄰近圖根 點點位誤差(cm)相鄰界址點 間距允許誤差(cm)適用圍中誤差允許誤差-一-±5± 10± 10集體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界 址點;城鎮街坊外圍界址點及街 坊明顯界址點-二二±7.5± 15± 15困難地區集體土地所有權、 使用權界址點;城鎮街坊隱蔽

13、界 址點4.2地籍圖的精度1、相鄰界址點間距、界址點與鄰近地物點關系距離中誤差的絕對值不得大于圖上0.3mm較差允許誤差的絕對值不得大于 2倍中誤差的 絕對值。2、 鄰近地物點間距中誤差的絕對值不得大于圖上 0.4mm較差允 許誤差的絕對值不得大于2倍中誤差的絕對值。在丘陵、山區,中誤差 可按上述規定放寬一倍。3、 地物點的點位中誤差的絕對值不得大于圖上0.5mm允許誤差 的絕對值不得大于2倍中誤差的絕對值。4.3地類圖斑的精度明顯地物界線在圖上位移應不大于 0.3毫米,困難地區或不明顯地 物界線的位移應不大于0.8毫米。5工作流程與安排6控制測量6.1已有起算數據1、測區已知點資料接到任務后

14、,我方即到省國土廳調集了控制點和測區 1:10000的地 形圖資料;隨后又對測區調集的已知點資料進行了現場踏勘。2、已有平面控制資料省國土廳提供的控制點全部是為“省似水準面精化”布設測量的GPS水準共用點。平面測量結果為 C級GPS控制網1980坐標系,6 度帶,中央子午線為117度的成果。經實地踏勘,這些點保存完好。這 4個已知點在測區里分布均勻, 從圖形結構好,可以很好地起到平面控制效果。控制點簡介見下面表。3、已有咼程控制資料前面介紹的4個點都具有1985國家高程基準下的正常高成果,可 以利用。序號點號平面坐標高程坐標XY等級H等級1BG0138378995.215470959.426C

15、級165.655二等2BG0238332098.326472593.215C級164.985二等3BG0338306321.253468695.455C級165.782二等4BG0438251132.258468454.357C級165.126二等4、已有地形圖資料從省國土廳還調集到覆蓋測區圍的 1:10000 地形圖資料,該資料 可供本次控制測量的選點使用。5、坐標和高程系統平面采用 1980年坐標系,高程采用 1985國家高程基準。6.2 控制測量原則控制網布設應遵循從整體到局部、 從高級到低級分級布網 (也可越 級布網),逐級加密的原則。6.3 控制網的精度要求四等網中最弱相鄰點的相對點

16、位中誤差不得超過土 5cm四等以下 網最弱點(相對于起算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得超過± 5cm。6.4 控制點名1、一、二級控制點名一、二級控制點名以區縣為單位統一編號,前綴以“GT (國土)為標識加鄉鎮開頭大寫字母,后綴用“I”、“ U ”表示控制點的等級,加流水號進行編號。如:GTCG 001表示城關鎮二級控制1號點。2、圖根點名圖根點名以鄉鎮為單位統一編號,前綴為大寫英文字母“ T”和鄉 鎮的第一個拼音字母,加流水號。女口: TCO08表示城關鎮第8個圖根點。 在同一測區,不得出現兩個相同的圖根點名。6.5 控制點密度、埋石與點之記要求1 、控制點密度及埋石要求一、二級地籍控制點和

17、圖根控制點的密度, 應滿足地籍要素測量需 要。一、二級地籍控制點均應埋設固定標志,有條件時應設置保護點, 保護點個數不少于 3 個。地籍圖根控制點可設臨時標志。但當一、 二級 地籍控制點埋石數量不能滿足下表要求時, 適當的選擇圖根控制點作為埋石點,埋設固定標志。對于山區、荒地、灘地等建設用地稀少地區以 滿足地籍要素測量為準。比例尺埋石點最少數量/幅1: 50032、點之記一、二級地籍控制點和埋石的圖根控制點按控制點點之記表格要求 填寫。6.6導線測量表1各級地籍控制點導線測量主要技術要求等級導 線 長 度(km)平均邊長(m)測距中誤差(mm)測角中誤差()全長相 對閉合差方位角閉合差()測角

18、測回數J2J6級3.6300< ± 15± 5.01/14000±10 zn26級2.4200< ± 12± 8.01/10000±16存13觀測作業要求:水平角的觀測、距離的觀測和地籍控制測量成果的檢核與整理按照 CH500 94地籍測量規、TD1001-93城鎮地籍調查 規程規定執行。6.7 平差計算地籍控制測量的觀測成果,經檢查后,方可進行平差計算1、一、二級控制點平差計算首級加密控制網采用嚴密平差。二級可采用簡易平差。2、一、二級圖根點平差計算 一、二級圖根點平差計算可采用近似平差。6.8 提交控制資料成果1、地籍

19、控制測量技術設計書2、圖幅結合表與控制網布設圖3、觀測手簿及平差計算成果4、控制點坐標成果表及點之記5、控制點精度檢測報告6、地籍控制測量技術總結報告7 地籍測量7.1 界址點測量1、 基本要求(1)1:500 調查區域的集體土地所有權宗地界址點全部采用野外 全解析測量。(2)本次調查的集體土地所有權宗地與已登記發證的國有土地使 用權宗地 (包括鐵路、公路等用地 )相鄰時,其界址點測量成果符合本次 調查技術要求的,應直接引用,不再進行解析測量。2、界址點的施測要求(1)全站儀測定界址點1)街坊外圍全部界址點、街坊部部分明顯界址點,應在圖根或圖 根以上控制點上設站,使用不低于 J6 級的全站儀,

20、用極坐標法測定;2)測定界址點視距大于 80 米,且局部地區圖根點的密度不夠時, 可用極坐標法進行增補測點,不得連續 2 次增補測點;3)對中整平儀器時,對中誤差不得超過 0.5cm;4)應對測站進行嚴格校核,以較遠一點定向, 用其它點進行檢核, 包括控制點校核和對已測地物點、界址點的檢查;其檢核較差在± 5cm 方可進行數據采集;5)全站儀觀測時必須注意棱鏡中心到界址點的偏差(棱鏡對準誤 差)。由于反射棱鏡是有厚度的, 它的額定中心在棱鏡定位螺旋的中心, 而墻角(不管是陰角還是陽角) 是界址點的確切位置,測量時棱鏡放置 不到位。通常是由持鏡人員量取差值并告知觀測者, 由觀測者采取距

21、離、 角度偏心等技術手段消除此項誤差。(2)對街坊隱蔽地區的界址點,可采用間接方法求得,可使用插、 外插、距離交會、直角推算等方法。距離丈量應使用檢驗過的鋼尺丈量 兩次取中數。用直角推算時,嚴禁用短邊推長邊;用距離交會時,條件 邊不少于 3 邊;用間接方法計算界址點坐標的數量, 不得超過界址點總 數 20%。7.2 其它地籍要素的測繪1、其它地籍要素包括建筑物、構筑物、圍墻、地類界線、欄柵、 鐵絲網、道路、溝渠、坡坎、輸電塔座,電線桿及宅基地上的房屋 除外。2、有近期 1:500 比例尺地形圖的地區, 其地籍要素可以直接引用 地形圖上的相關容, 并調繪土地利用現狀地類界線, 但要地核實和補測;

22、 沒有 1:500 比例尺地形圖的地區,要野外全解析測量。3、其它地籍要素的測量方法等同于界址點的測繪方法,測距不超 過 150 米。4、宗地臨時房屋、簡單房屋等非永久性房屋不予以測繪。7.3 地籍碎部測量成果數據 地籍測量工作結束應提供以下成果資料, 并對成果打印、 整理、裝 訂成冊。地籍測量技術設計書以宗地為單位的界址點坐標成果表地籍圖宗地圖質量檢查記錄由各測繪單位出具的測繪產品檢查報告 地籍測量技術總結報告符合相關標準的數據庫8 地籍調查成果的檢查驗收8.1 檢查驗收制度檢查驗收實行作業人員自檢、 作業組互檢、 縣級工作小組專檢、省 相關單位檢查驗收的多級檢查驗收制度。8.2 業檢查容1

23、、調查(1)調查圍確定的檢查與農村土地調查圍銜接情況。(2)檢核街道、街坊、宗地劃分是否正確合理。(3)檢查權屬調查確認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與土地登記申請書 填寫情況。(4)認定界址的法律手續完整性、規性、有效性檢查。(5)檢查界址點的實地位置是否準確,有無固定標志。(6)檢查界址邊的走向,界址點有無遺漏等。(7)檢查地籍調查表填寫情況。(8)檢查宗地草圖繪制、勘丈數據、宗地坐落、門牌號、宗地號、 界址點號、鄉林宗地界址點、四至、指北方向、作業日期等要素。2、地籍控制測量(1)坐標系統選擇是否合理、長度變形是否超限。(2)各級控制網布設、點位密度是否適當,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能同時滿足界址點測定,地籍圖測繪要求。(3)首級控制、加密控制與圖根控制施測方法是否正確,精度和 密度是否符合要求。(4)平差方法、數據處理方法是否符合要求。(5)觀測記錄數據是否齊全、規。(6)高程基準選擇是否正確、施測精度是否能夠滿足業要求。3、地籍圖(1)數學精度是否符合城鎮地籍調查規程的要求。(2)圖式使用是否正確,各種注記、編碼有無遺漏,圖面整飾是 否清晰完善。(3)圖幅間接邊是否合理、有無不接現象、邏輯錯誤。(4)圖面表示是否合理,容是否齊全。4、面積量算及匯總統計(1)面積量算方法是否正確。(2)匯總統計表格是否齊全,數據是否正確。(3)表的縱向、橫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