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講_第1頁
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講_第2頁
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講_第3頁
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講_第4頁
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講一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義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義二二、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三、等級觀念三、等級觀念四、發展過程四、發展過程五、實例分析五、實例分析陵墓建筑目錄一.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義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義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處也。” -釋名釋喪制 桑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致思慕之地也 “墓,冢螢之地,孝子所思慕之處。” -周禮墓大夫 中國為宗法之邦,崇拜祖先,與風水有較大的關系,被歷代皇帝注重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義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義陵墓建筑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義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義 1. 1.侍奉意義:侍奉意義:“事死如事生事死如事生”-左傳

2、,左傳, 原為實供,后改為石五供,布局按前朝后寢原為實供,后改為石五供,布局按前朝后寢 設置(按活人看待)。設置(按活人看待)。 2.紀念意義:對死去的先帝的紀念,表達 思念之情。 石五供陵墓建筑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義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義建筑與山水有機結合陵墓建筑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義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義陵墓建筑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義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義3.3.蔭庇意義:風水上選擇蔭庇意義:風水上選擇“吉地吉地”,不可選,不可選“兇兇 地地”。好的風水之地,恰為好的建筑生態環。好的風水之地,恰為好的建筑生態環 境,二者統一。境,二者統一。4.4.強化皇權:威嚴壯觀強化皇權:威嚴壯觀5.5.防盜:保持

3、永恒性,要求牢固,防止盜墓。防盜:保持永恒性,要求牢固,防止盜墓。6.6.持久性:建造時間較長,執政時即開始修建,持久性:建造時間較長,執政時即開始修建, 一直到死,人力物力驚人。一直到死,人力物力驚人。二二、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 1.陵墓的組成 地上、地下 單體形制 2.陵墓的構成方式 中軸線的處理 建筑序列的處理 外部空間構成 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 1.陵墓的組成 地上、地下 A.地上部分-供后人舉行祭祀活動以 示尊崇或緬懷 B.地下部分-安置和埋葬死者的遺體和遺物 (仿效生前居住的狀態)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舉行祭祀活動的地上部分安置埋葬死者和遺物的地下

4、部分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 單體形制 在清代陵寢建筑的經營實踐中,“遵照典禮之 規制,配合山川之勝勢”的原則,不僅表現在各陵 寢的朝向、建筑群布局及空間序列展開層次均因 風水地形不同而各又所異,即便是單體建筑形制 的處理,也常由于因地制宜而呈現出差別.。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大紅門陵門(長陵 ) 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祾恩門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裬恩殿二柱門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石五供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方城明樓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啞巴院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寶頂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

5、方式 2.陵墓的構成方式 中軸線的處理 陵寢是禮制性、紀念性很強的大規模建筑組 群。其中軸線的組織,對于建筑構圖“居中為尊”傳統觀念的表現,對于建筑組群間布局中的序列效果,即通過謁陵路線上予人以富于戲劇性變化“連續的綜合印象”或“知覺群”的程序安排,都具有決定意義。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泰陵的中軸線 建筑序列的處理 對陵寢建筑這樣大規模的紀念性建筑組群,通 過中軸線加以組織,把典禮制度所需的各種不同式 樣、規模的建筑形體,以準確的尺度,靈活而巧妙 地進行配置與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統一和諧的空 間序列層次,使陵寢的紀念性、禮制性主題有條不 紊而又富于戲劇性藝術力

6、地展開并不斷深化,這在 清代陵寢建筑的實踐中,也是哲匠們著力追求的目 標。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乾陵的神道序列 定陵的建筑序列外部空間構成 A.平面 B.高度 C.體勢陵墓建筑陵墓的組成與構成方式三、等級觀念三、等級觀念 1. 1.帝王陵墓帝王陵墓-稱為稱為“山山”、“陵陵”、“陵寢陵寢” 、 “萬年吉地萬年吉地”(重選址,重風水)(重選址,重風水) 規模宏偉,堅固耐久,構筑精美規模宏偉,堅固耐久,構筑精美 地下建筑稱為地下建筑稱為“方中方中”、“玄室玄室”、“幽宮幽宮”、 “地宮地宮” 高大厚實的高大厚實的“封土封土”稱為稱為“方上方上”、“寶頂寶頂”、 “

7、寶城寶城” 占地可達數百平方公里(陵園)占地可達數百平方公里(陵園) 建筑型制,用料,裝修,色彩均有等級限制建筑型制,用料,裝修,色彩均有等級限制陵墓建筑等級觀念等級觀念藩王墳平面帝陵平面陵墓建筑等級觀念等級觀念2.臣民墓-形式簡單,規模有限,地下 建筑多為土坑 稱為“土壙”(kuang)、“墓壙”、“墓穴”、“墓室” 其上壘成“土丘”,俗稱“封土”,大者曰“冢”、“丘”, 一般稱為“墳頭” “壽地”、“幽宅”-墳域 歸屬性-一般不能共用,必葬入屬于自己的墓地。 如:明十三陵(十三個皇帝) 清東陵、西陵(九座帝陵、六座后陵) 各自成一組 陵墓建筑等級觀念等級觀念四、發展演變過程四、發展演變過程

8、 1. 秦陵-以高為貴,以方為尊 345x350 x43(現存最古老的帝王陵墓) 2. 漢陵-帝王墓由此時稱為“陵”;臣民為 “墳墓” 形成完善的規制,“封土”為方形,俗稱“方上”, 地宮為“方中”(漢武帝陵,240 x240m) 形成帝陵建筑群 出現石像生-東漢起 東漢的規模相對減小,不如西漢的一半,提 倡薄葬 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山東沂南東漢畫像石基河北滿城一號西漢崖墓四川樂山漢代崖墓秦始皇陵總平面東漢墓表漢茂陵總平面圖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漢茂陵遠觀秦始皇陵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3. 三國至隋 國家分裂,戰亂不止,盜墓嚴重,

9、主張 薄葬,陵墓規模縮小,地上不留痕跡-衰 落期 演變從早期的“不封不樹”-春秋時期開 始地上“封土”-戰國封土日益增大- 三國時期的“墓而不墳” 4. 隋唐陵 天下富足,厚葬盛行,追求高大,以方為貴。 以山為陵-如唐昭陵(唐太宗皇陵) 乾陵-神道4公里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乾陵平面圖唐永泰公主墓乾陵總平面圖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陵冢前的門闕乾陵陵冢由南遠眺乾陵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5. 五代十國 分裂局面,經濟實力大大削弱,不求高顯,規 模小.6. 宋陵 規模似不大,地上建筑變化不大,重視墓室. 地下墓室工整,裝修精致,出現陵區, 規模小。 宋有生前不營壽陵的定

10、制。 工期和經濟的制約,形式相似,規模雷 同。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北宋永昭陵銀川西夏皇陵銀川西夏八號皇陵總平面示意河南禹縣白沙一號宋幕北宋八陵分布圖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西夏王陵永昭陵永定陵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 7.元陵 少數民族,四方征戰,隨死隨葬,無處可尋,流沙覆蓋。8.明陵 體系嚴整,時代特色鮮明(見明陵 分析)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9.清陵 A.關外三陵: 永陵-祖陵 福陵-東陵(沈陽郊區):努爾哈赤與皇后 昭陵-北陵(沈陽市內):皇太極與皇后 國家尚未統一,實力薄弱,因此就簡 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清永陵明樓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

11、展演變過程清永陵鳥瞰福陵圣德神功樓福陵隆恩門福陵明樓昭陵大紅門昭陵隆恩殿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 B.清東陵:河北鞏縣 沿襲明十三陵的制度。共五座帝陵,以 順治的清孝陵為中心,其余各帝陵多仿孝陵,只在規模上減小。各后陵,妃陵位于帝陵左右,規模小于帝陵。 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裕陵琉璃門景陵雙妃園景陵孝東陵方城明樓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清惠陵定東陵全景裕陵方城明樓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 C.清西陵:河北易縣 共四座帝陵,其中慕陵(道光)簡樸, 由于鴉片戰爭失利,割地賠款,以“羨慕”東 北祖陵“節儉”為由命名為慕陵。規模小,隆 恩殿為單檐歇山頂,不施彩繪,淡雅

12、,清新, 簡樸的格調。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泰陵方城明樓泰陵隆恩殿泰陵神功圣德牌樓清西陵入口陵墓建筑發展演變過程發展演變過程慕陵隆恩殿昌西陵琉璃門昌陵鳥瞰五五、實例分析實例分析-明陵明陵1.明代陵墓的禮制特色 等級森嚴的陵墓制度,視為國家典章制度的 組成部分 共十八座帝墳:15 個皇帝陵(16位皇帝,有 一個陵失蹤),明太祖為父母和三代祖建的 皇陵和祖陵,明世宗為父母建的顯陵,一共 十八座帝墳。其中13個集中在北京昌平天壽 山群峰下,被稱為明十三陵。陵墓建筑實例分析四種類型- A.初始型: B.創新型: C.遜制型: D.特例型:陵墓建筑實例分析明孝陵

13、總平面圖陵墓建筑實例分析明孝陵鳥瞰明祖陵圖明皇陵鳥瞰明皇陵總圖陵墓建筑實例分析明代帝陵平面比較圖明十三陵總平面圖只有帝陵而無后陵殉葬:專制色彩陵墓建筑實例分析2.明陵的藝術成就 長陵祾恩殿66.65mx29.12m,12根金柱 高12.58m,金絲楠木,舉世罕見 注重建筑組群與自然山水結合祾恩殿中的金絲楠木柱注重選址,看中風水的“形”與“勢”對個體,局部,細節性的建筑空間構成 -重形對建筑組群布局及其遠觀效果 -重勢 陵墓建筑實例分析大小,高低,遠近,離合,主從,虛實, 動靜,快慢-時空關系的轉換,形與勢的轉換陵墓建筑實例分析 3.明十三陵分析 位于北京郊區昌平縣,天然的兩個闕(陵 區入口的兩座小山),長陵為最早、最大的 陵-明成祖(未挖掘),明長陵的神道成 為陵區的神道明十三陵總平面圖仿明孝陵規制以長陵為主,“陵制與山水相稱”的規劃思想神道,石象生,牌樓(中軸線正對天壽山主 峰),大紅門(兩小山之間,此點觀兩山高 低相同),石象生碑亭(四周有四個華表,擴大碑亭的尺度), 華表(擎天柱)祾恩門與祾恩殿方城明樓為正方形,方城同寶城寶頂聯成整體陵墓建筑實例分析陵墓建筑實例分析定陵方城明樓定陵鳥瞰長陵鳥瞰長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