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福建省海洋資源環境現狀及可持續開發利用對策研究李 晴1 李延風2(1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環境科學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摘 要:福建省海域廣闊,海洋資源豐富,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該省的經濟建設息息相關。本文通過對福建省海洋資源優勢及在開發利用產生的主要環境問題及成因的分析,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該省海洋資源環境的保護和管理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關鍵詞:福建省;海洋資源;海洋環境;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福建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海洋省份之一,海洋資源豐富,長期以來,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我省的經濟建設息息相關。半個世紀以來,福建省經歷了從“重陸輕海”到“陸海并重”的變遷
2、,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福建先后實施了“大念山海經”、“加快閩東南開放開發”等戰略,海洋開發有了長足進步。福建省在十一五規劃中,將把福建建成海洋強省作為福建省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舉措之一,這是福建省適應新形勢而實施的經濟發展重點戰略性轉移。但是就目前現狀而言,福建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無論從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從量與質上來看,仍然與建設“海洋經濟強省”有較大的差距,同時,由于開發利用的不當,給海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本文旨在分析福建省主要海洋資源優勢及在開發利用過程中產生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成因,并就如何可持續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環境進行初步的探討。一、福建省海洋資源優勢顯著,是名符其實的海洋
3、資源大省1、港口資源全省大陸海岸線3324公里,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優良港灣甚多,且多數港灣岸線可利用率高。全省有大小港灣125個,其中深水港灣23處,可建5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金門灣、東山灣等6處。全省可利用建港的自然岸線500公里以上,其中深水岸線長達200公里左右。可供開發的深水泊位約700個,其中大型泊位可達5O萬噸級。福建省的港灣口小腹大,灣口或灣外多島嶼庇護,灣內水域寬闊,沿岸廣布花崗巖和火山巖,地基堅實,是我國沿海地區建港條件最好的省份。2、濕地、灘涂資源福建沿海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海岸線長而曲折,港灣島嶼眾多,各種水系交匯,海域
4、地形較復雜,為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福建省海洋水產資源十分豐富,海洋漁場面積達12.15萬平方公里,形成了閩東、閩中、閩南和臺灣淺灘等4大漁場。潮間帶灘涂是重要的濕地資源,福建省沿海潮間帶灘涂,面積達2059.16km2,約占全省濕地面積的1/3左右。福清市的海涂面積最大,有333.84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面積的16.21%。其次是莆田市,有海涂面積276.49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資源面積的13.43%。霞浦縣的海涂面積居第三位,達217.80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面積的10.58%。漳浦縣的海涂面積為167.53平方公里,占全省海涂面積的8.14%。這些市縣份是該省海
5、涂面積較大的縣。此外,還有惠安、連江、寧德等縣海涂面積也都有100平方公里以上。3、海洋生物資源福建省擁有海洋生物種類2000多種,其中魚類750多種,經濟魚類100多種,貝、藻、魚、蝦等15種資源的數量居全國前列,還擁有種類眾多的經濟價值較高的貝類,如牡蠣、縊蟶、花哈、泥蚶的養殖歷史悠久,被譽為全國“四大貝類之鄉”;藻類的人工育苗技術精良,紫菜產量名列全國第一。4、礦種資源福建沿海地質構造和外力作用相當復雜,形成了許多礦種,優勢礦種突出,海底油氣資源儲量較大。目前可供開采利用的礦種有60多種,其中玻璃砂、型砂、標準砂、建筑用砂、石料、高蛉土等都是優勢礦產,不但儲量大質量優,而且大部分是國內外
6、市場上供不應求的緊缺物資,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此外,在福建海域已圈定多個含油氣的構造,如廈澎凹陷、烏丘嶼凹陷、澎北隆起、福州凹陷、澎湖隆起和臺灣淺灘隆起等。這些潛在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缺少能源的福建來說意義深遠。5、能源資源福建沿海具有豐富的風能、潮汐能和熱能資源。風能資源潛力居全國前列,風速達6m/s以上時間年累計5000 h,有效風能年發電量可達1000萬kw。沿海平均潮差4.2m,潮汐能資源豐富,可裝機容量1 033萬kW,年發電量284億kwh。另外,本區還擁有地熱能1.09x10J, 相當于3.72億t標準煤。6、旅游資源福建省海域遼闊,海島眾多,擁有多種多樣的海岸類型,構成豐富多彩的
7、自然景觀;海峽西岸的泥質海灘和沙質海灘并存,泥質海灘有成片紅樹林分布,沙質海灘往往有濱海森林帶作為后盾,黃沙綠樹相映生輝,其陸生、水生動物和鳥類豐富,生機勃勃,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海上花園”鼓浪嶼、“海蝕地貌博物館”平潭島、“海上綠洲”東山島、“東方麥加”湄洲島以及閩南海灘的古森林硅化木保護區等均名揚海內外。福建沿海地區名勝古跡遍布,富有宗教、歷史、文化、軍事、航海等地方特色,極具旅游吸引力。二、福建省在利用開發海洋資源過程中對海洋環境造成的破壞與污染1、港口船舶污染嚴重福建省沿海港口較多,港口吞吐量達萬噸以上有54個,根據2002年統計資料,全省沿海主要港口貨物的吞吐量為10200.62萬
8、噸,內河機動船舶1079艘,總噸位18.74萬噸,海洋貨物運輸量3960萬噸。據粗略估算,全省船舶的年排廢水約25000萬噸,年排油量約為6200噸,沿海各主要碼頭油污的年排放量約為150噸;同時,隨著海上養殖業、捕撈業、運輸業的迅速發展,船舶污染和港口作業污染使海域油污染加重,尤其是事故性的石油泄漏事故給海洋帶來了長期的難以消除的污染。海洋環境質量日益惡劣,致使赤潮年年發生,海洋珍稀品種資源瀕于絕跡。2、沿海地區的圍墾、筑壩等工程致使灘涂濕地面積銳減,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環境建國以來,福建省曾幾次掀起了圍海造田、發展養蝦業等大規模圍海熱潮,使沿海自然灘涂濕地總面積約縮了近9萬公頃,大大降低了灘涂
9、濕地調節氣候、儲水分洪、抵御風暴潮及護岸保田等的能力。近些年來,大規模的圍海造地、修堤建閘、堵灣截流以及港口工業、港區的建設等海岸工程建設,致使灘涂濕地面積繼續減少。全省完成圍墾工程973處,圍墾面積868萬公頃,約占全省灘涂總面積的46。被圍墾后水域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毀滅性損害,導致經濟魚、蝦、蟹、貝類生息繁衍的場所銳減,致使許多優良的產卵場、采苗場、育肥場和增養殖場所功能喪失,生態環境受到破壞,海洋魚、蝦、貝、蟹資源嚴重衰減。如:平潭幸福洋圍墾破壞了中國鱟地產卵場;同安灣東坑、西柯圍墾破壞了文昌魚棲息環境,使全國僅有文昌魚漁場受到破壞;杏林灣、馬鑾灣是鋸緣青蟹、扶毛對蝦產卵場和幼體生
10、長場所,也因圍墾受到破壞。灘涂圍墾導致海洋水動力改變,使納潮量減少,航道淤淺,污染物累積,港口水深條件變化,影響防洪排澇。廈門西海域圍海填海工程共26處,使海域面積從110平方公里下降到48平方公里,減少56.4%,納潮量減少3億立方米,導致港道淤淺,每年要投入數十萬元清理航道;水質污染物含量達到3類、4類海水水質標準。泉州后諸港、福清融僑港、莆田三江口港情況也類似。而且隨著經濟發展,大規模圍海造地的情況還在持續。3、海產養殖業迅速發展造成近岸海域新污染福建省近幾年來海水養殖業發展迅速,水產開發居全國沿海省份的前列,在海洋經濟中占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缺乏科學規劃,局部海域養殖密度過大,布局不
11、合理,加上殘餌、排泄廢物、有機碎屑等富集養殖場基底,導致底質環境惡化,養殖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病害和赤潮災害日趨頻繁,出現了各種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目前在局部水域特別是福建海水養殖業比較發達的地區,養殖自身污染已成為近岸海水污染的一個重要來源。據2006年福州市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06年,海洋環境污染主要問題仍然是海水富營養化和氮磷比例失衡、海洋赤潮時有發生、海水養殖產品微生物超標、部分濱海濕地生態系統仍處于亞健康狀態等。如詔安灣、三都灣等網箱養殖海區水質和底質的污染指標與非養殖區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隨著網箱養殖業的發展,自身污染所產生的環境影響將呈進一步加重的趨勢。4、海洋生物資源開
12、發過度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福建省近海海灣屬于海洋生物生產力較高的海域,海洋生物種類繁多,漁業資源豐富,歷史上近海海灣捕撈一直在漁業生產中占很大比重。但漁業資源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過度利用,加上水域污染的影響,一些主要經濟魚類資源開始不同程度的衰退。到上世紀90年代,由于濫捕,海灣內傳統經濟漁業種類資源,有的嚴重衰退,有的已經枯竭,主要表現在漁業資源量下降,主要經濟種類產量銳減,漁獲質量下降,種間更替頻繁,已經無法形成漁汛。加之,由于大規模的開發、圍墾、建設,可能造成海洋資源開發不當、海洋生態環境破壞以及外來物種入侵等原因,我省海洋珍稀物種的種群數量繼續減少,面臨著消失和滅絕的危險。如目前,中國鱟
13、等原來分布較廣且數量較多的物種也日趨減少;大黃魚等已經不成漁汛;文昌魚漁場已經消失;中華白海豚的數量不足百頭,紅樹林面積減少一半以上,候鳥數量也隨之減少。今后海洋資源的占用和開發建設帶來的污染,仍可能對其他珍稀物種和它們的棲息地構成威脅。5、長期無度、無序、無償濫采礦產資源致使生態系統遭受破壞近年來,由于濫采砂石,盲目筑壩、亂挖珊瑚礁等,使福建省許多地區的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福建省的礦產開采總體規模小、資金不足、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落后、裝備較差;如海濱砂礦的采選場規模一般為中小型,以土法和半機械化開采為主,開采的機械化程度不高,工業礦物回收率較低。雖然,福建省海洋礦產資源開發正經歷從沒有充分開發
14、到部分資源開發、從單一資源開發向綜合開發的過渡,但長期的“無度、無序、無償”用海,以及粗放式的、無序的開發,使海洋環境污染逐漸加劇;如在福建省海濱砂礦開發中,一直延續著無償使用制度,在開采生產中,普遍存在著采富棄貧現象,加之技術水平不高,只能采選其中的某一種或某幾種礦物,砂礦床中其他有用的礦物多被廢棄,這種浪費資源、破壞資源的情況比比皆是。此外,我省海洋基礎地質勘探與礦產資源勘探還比較落后,海洋開發前期基礎工作不足,給海洋礦產資源開發活動造成諸多不便,給海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與破壞。6、掠奪式地開發海洋旅游資源造成的海濱海島環境惡化近年來,福建省十分重視對海洋旅游資源的開發,但是在開發過程中
15、有些部門與個人,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只開發不保護,或邊開發邊破壞;在海濱、島嶼上興建酒店、賓館、度假村、居民點的過程中,亂砍亂伐、亂搭亂建、取石挖沙現象嚴重,導致環境惡化;同時賓館企業缺乏有效有序的管理,將未經處理的生活、生產污水直排入海,各游船燃油泄漏污染常有發生;這種掠奪式的開發對海洋環境的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壞。三 、福建省海洋資源利用與海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效1996年全省海洋經濟總產值是606億元,到2006年達1887億元,年均增長達12.2,是10年前的三倍多;海洋經濟增加值1996年是272個億,2006年達到837億元,年均增長達11.8,也是10年前的三倍多,占全省GDP的比
16、重達11.15%。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海水產品加工、船舶修造等五大支柱產業初步形成,呈現新的態勢。多項發展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水產品總產量居全國第三位,人均占有量穩居全國第一位。我省海洋經濟在全國第一個方陣中已走在前列,與廣東、山東、浙江三個省比較接近,海洋經濟已越來越成為我省在全國爭創新優勢的重要領域。2006年,省委、省政府進一步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若干意見,召開了歷史上最高規格、最大規模的全省海洋工作會議,對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強省進行全面部署。在省第八次黨代會上又明確提出今后五年“海洋經濟發展達到全國先進水平”的要求。全省各地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興
17、起了海洋開發熱潮,營造了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有利氛圍。在加大對我省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福建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對海洋環境保護與建設。2001年,福建省、沿海六地市向社會發布了每年的省、市兩級海洋環境狀況公報;2002年,福建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要求,率先在全國出臺并實施了福建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對涉海建設項目實施嚴格的海洋影響評價制度,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環境污染治理。隨后又先后頒發了福建省海洋生態保護規劃、福建省海域使用管理辦法等10多部涉海地方性法規,50多個涉海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對海域實行了使用證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為依法治海提供法律法規依據,使福建的海洋環保管理配套
18、制度建設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同時,福建省還完成了福建省海岸和海涂資源綜合調查、福建省養殖容量和漁業資源可捕量的調查研究等十多項海洋綜合性科學調查研究,基本查明了福建省沿海及海域資源環境的概況,為進一步合理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環境、防災減災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外,我省還組建了福建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中心和海洋環境監測站,使我省海洋監察、資源環境保護、海域使用、防災減災等海洋綜合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軌道,初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相結合的保護和管理海洋環境的新格局,對海洋環境保護起了積極作用。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福建省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寧德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推進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全省現已
19、建立各類海洋自然保護區和特別保護區、濕地保護區數十處;并率先在全國開展了陸源排污口及其鄰近海域環境監測,初步形成了比較合理的海洋環境監測網絡。自2003年以來,福建省海洋與漁業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海洋經濟總量、水產品總產值、主導產品數量等經濟指標居全國第三位,海洋環境質量居于全國領先地位,連續三次被國家海洋局授予“全國海洋綜合管理特等獎”, 成為全國唯一三度獲此殊榮的省份。四、福建省海洋資源與海洋環境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原則及對策1、海洋資源與海洋環境的內在依存關系決定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堅持發展與治理并舉,開發與整治結合由于海洋環境與資源內在的不可分性和相互間的依存關系,為了保證資源的可持續
20、利用,就需要在開發資源的同時,大力進行資源的整治恢復和建設工作。各國各省的實踐經驗也說明,海洋資源管理注重控制開發的合理、適度是重要的。因此,我們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過程中要堅持發展與治理并舉,開發與整治相結合。(1)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海洋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必須通過一切措施、辦法,預防海洋的污染和其他損害事件的發生,防止環境質量的下降和生態與自然平衡的破壞,基于能力(包括經濟的、技術的)的限制而不可避免的環境沖擊,也要控制在維持海洋環境的基本正常的范圍內,特別是維持人體健康容許的限度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環境工作思想,是人類海洋環境利用的實踐經驗總結。(2)堅持
21、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賠償的原則。海洋開發與保護是對矛盾統一體。不論是海洋資源的開發,還是環境的利用,都要構成對海洋環境的干擾與破壞,甚至打破自然系統的平衡。因此,在開發利用海洋的同時必須對海洋環境保護作出安排。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賠償的原則,建立生態環境補償和環境損害賠償機制,就是要讓開發海洋的一切單位與個人,既擁有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與環境的權利,也應承擔起保護海洋資源與環境的義務和責任。執行這一原則能夠加重開發利用海洋的單位和個人的行為責任,能夠喚起開發利用者自覺或強制性的保護海洋環境與資源的意識。(3)堅持環境有償使用原則。環境是一類資源,對其開發利用不應該是無償的,特別是有損害的環
22、境利用,更應該是有代價的。執行環境有償使用,將所收經費用在管轄海域環境傷害的治理上,不僅有利于海洋環境保護,而且有利于積累海洋環境保護的資金,更好地加強對海洋環境的管理,最大限度地維護海洋生態的健康。2、加強海洋環境保護管理,實現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福建省應針對近年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海洋環境保護管理工作取得成績的基礎上,以建設海洋經濟為目標,大力實施結構優化、可持續發展和科技興海的戰略,合理開發利用并保護海洋環境。(1)提高海洋資源環境意識,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環境倫理觀聯合國通過的21世紀議程把海洋作為有助于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財富;我國頒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也把海
23、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保護作為重要的行動方案之一。因此,在海洋資源開發中,福建省要開展多層次、多角度、多渠道的海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大力主張人與海洋和諧統一的整體價值觀,建立起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環境倫理觀,增強社會各界和公眾自覺維護海洋環境的意識,為開展海洋環境保護與管理工作并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從而保持海洋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真正實現海洋經濟強省的目標。(2)繼續健全和完善海洋管理法規體系,加大執法力度海洋資源法律、法規是海洋資源管理中最具權威的手段;海洋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也是21世紀從事海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福建省出臺了一
24、系列涉海的地方性法規及各類規章制度與文件,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協調與管理。目前,福建省應在現有的單項涉海法規的基礎上,不斷地完善和充實法規體系,同時要加強海上執法隊伍的培養與建設,加大對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與執法力度。同時,還應建立完善的福建省海洋管理體制,充分發揮政府在海洋環境管理中的作用,理順海洋各行業主管部門之間的關系,協調各相關法律、法規之間的關系,建立協調、控制、監督和引導綜合管理體制,以確立地方主管部門的地位和權威,協調、平衡各涉海產業部門利益。同時要加快福建省海洋法規與國際海洋法規的接軌,擴大海洋立法方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完善我省海洋法律體系。(3)完善海洋資源與
25、海洋環境功能區劃,建立健全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機制福建省海洋資源雖然豐富,但絕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必須加強對各種海洋資源儲量、分布的勘測勘探,調查了解海洋環境的現狀和發展的趨勢,合理使用海洋資源。我省應根據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協調的原則,進行整個海洋國土的多功能規劃,為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控制海洋環境污染、保護海洋環境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要建立健全海洋環境影響評價機制,在進行海洋開發活動時,要做到事先評價,通過不同規格的現場調查和室內研究類比,充分掌握進行開發活動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為實現海洋環境保護的理性管理奠定科學的基礎。(4)加大海洋環保資金投入,加強海洋管理的基礎建設
26、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是一項公益事業,而環保工作也需要大量的資金作保障,因此,福建省政府應根據本省的實際情況,將海洋環境保護所需的經費納入同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并以政府名義建立海洋環境保護專用資金。此項資金應以政府撥款為主,并開辟其他資金籌集渠道,建立靈活的資金籌集機制,可以積極爭取全球環境積金、海洋油污染防備基金以及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的援助。另一方面,福建省應從提高海洋資源開發整體的效益出發,加強海洋管理的基礎建設、健全各級管理機構,加強海洋環境保護的基礎建設,特別是建設與完善海洋污染監測、監視系統和海上溢油清除系統,建立海洋生態監控區和赤潮監控區,如建立東山灣、泉州灣、羅源灣、三都灣
27、海洋生態監控區,開展高時空、高頻率的生態監測,及時掌控生態環境的變化狀況,以調整和控制海洋開發利用強度,使海洋生態能夠及時得到修整和恢復;建立三都灣、閩江口、平潭沿岸、廈門近岸海域赤潮監控區,實施高頻率、高密度的定時定點監測,及早發現赤潮,有效防災減災,同時開展赤潮災害預測預報工作。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海洋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特別是加強對現有的11個海洋自然保護區和3個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的建設,加強海洋自然保護區的監督與管理,完善現有保護區的管理機構,建立保護區工作檔案;并進一步建成一批國家級和地方級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特別保護區,形成全省海洋保護區管理體系,形成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保護區網絡,從
28、而有效地保護典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物種和海洋漁業資源及其生境。(5)修復近岸海洋生態系統,加強海島生態建設 根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規定,福建省應對灘涂圍墾進行科學論證和嚴格的審批。對于己開發的圍墾區,增加投入,通過科技進步,調整養殖結構、翻耕、清淤、修堤等措施,逐步修復已被破壞的海洋生態系統。同時,福建省應對所擁有1546個海島開展海島生態調查,制定海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加強海島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保護海島周圍的海洋生物資源、珍稀瀕危生物資源。加強海島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的建設,通過保護森林以維護海島生態平衡。(6)發揮科技
29、人才優勢,倡導科技創新,大力加強科學研究福建省海洋科技力量雄厚,擁有一批國家、省、市級海洋科研、教育機構,包括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產研究所、福州市水產研究所、廈門市水產研究所、廈門大學海洋與環境學院、集美大學水產學院和航海學院、集美水產學校等;省內高級海洋科技人才數僅次于山東省,居全國第二位。這些為區內海洋研究、開發與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和人才保障。因此,福建省應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優勢,不斷加強科學研究,特別是海洋地質研究、勘查和開發技術研究以及海洋環境演化與生態系統影響、污染治理方案、災害防治等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要改變傳統資源使用觀念,從知識經濟的角度,倡
30、導科技創新與工藝革新,利用高新科技成果,增加海洋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高新科技含量,大力加強高新科技在海洋開發與海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盡量避免高投入低產出的資源浪費及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低下等現象的再度發生。同時,針對本省的實際情況,一是加大實用性、關鍵性技術的引進力度;二是加快培育技術創新主體,促進企業和個人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模式,并鼓勵龍頭企業、大戶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聯合協作,開展科技攻關、成果轉讓;三是建立生態經濟系統,實施海洋“綠化工程”, 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海洋產業,有效地保護海洋環境。總之,要大力推動高新科技成果和先進管理經驗在海洋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方面的推廣應用,維持海洋資源與海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參考文獻1 武玉國我國海洋資源與環境及其可持續發展問題芻議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懷化2025年懷化會同縣招聘7名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互聯網+教育平臺建設資金申請創新機制與實施趨勢報告
- 2025云南廣電傳媒集團招聘16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文旅地產項目開發與旅游產業政策影響評估研究報告
- 行政管理心理學策略性考試題及答案
- 市政工程問題解析試題及答案指導
- 水利水電工程人力資源管理試題及答案
- 創新藥品生產基地項目實施方案(范文模板)
- 充電樁建設與運營的創新路徑
- 2025年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模式創新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案例分析報告
- 化工設計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浙江大學
- 《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標準
- 2025年保健食品從業人員培訓考試試題
- 2025年貴州盤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年中考數學復習:中點模型專項練習
- 旅行社企業章程范本
- 2025年寧波余姚市直屬企業招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心理健康測試》課件
- 輸變電工程監督檢查標準化清單-質監站檢查
- GB/T 26718-2024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統技術要求
- 《心房顫動》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