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式單向板肋梁樓蓋結構設計計算書_第1頁
整體式單向板肋梁樓蓋結構設計計算書_第2頁
整體式單向板肋梁樓蓋結構設計計算書_第3頁
整體式單向板肋梁樓蓋結構設計計算書_第4頁
整體式單向板肋梁樓蓋結構設計計算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整體式單向板肋梁樓蓋結構設計計算書 第一章 設計資料1.結構形式采用磚混結構,內框架支撐體系,外墻厚度370,混凝土柱的截面尺寸為300mm×300mm.2.建筑平面尺寸長寬尺寸采用27000×18000。3.樓面構造4.荷載永久荷載:包括梁、樓板及構造自重。 鋼筋混凝土容重為25KN/m³,水泥砂漿容重為20KN/m³,石灰砂漿容重為17KN/m³。可變荷載:樓面均布活荷載標準值為5.7K/,分項系數為1.3。5.材料選用鋼材:主梁、次梁、受力主筋采用HRB335級,板及梁內其他鋼筋采用HPB235級。 第二章 設計計算書一.柱網的設計及主

2、、次梁的截面尺寸設計1. 27m×18m,柱網布置為矩形,柱截面尺寸300mm×300mm,主梁跨度6m,次梁跨度4.5m,板跨2.0m。2. 板的厚度:h=2000/40=50mm,取h=100mm。3. 次梁的截面尺寸:h=()×5400=(300450)mm,取h=400mm,b=()×400=(200267)mm,取b=200mm.4. 主梁尺寸:h=()×6000=(428750)mm,取h=600mm,b=()×600=(300400)mm,取b=300mm.二、板的設計1. 荷載計算:取1m寬板帶為計算單元a. 恒荷載:

3、 20mm 水泥砂漿墊層 20 X 0.02=0.4 KN/m 100mm 鋼筋混凝土樓板 25 X 0.1=2.5 KN/m 板底粉刷 0.25KN/m 小計:3.2KN/m永久荷載分項系數 則: b. 活荷載:活荷載分項系數 則:板上總荷載:g+q=3.84+7.41=11.25KN/2. 設計簡圖 板 跨 簡 圖取1m寬的板為單元體=1650mm =1800mm邊跨: 中跨:跨差=5.8%10% 故可按照等跨為無跨處理。3. 板的計算計算簡圖和荷載分布 4.內力計算 M1= ×11.25× =2.96KN/mMB= -×11.25 ×=-2.96K

4、N/mM2= ×11.25 ×=2.28 KN/mMC= -× 11.25×=-2.60KN/m5. 配筋計算板厚=100mm 保護層厚度=20mm =-20=100-20=80mm取混凝土標號為C30 =14.3N/mm 取HPB235級鋼筋 =210 N/mm軸線,之間的板帶,其四周均和梁整體澆注,故這些板中間跨度及中間的彎矩可以折減20%,但邊跨及第一跨內力支座處的彎矩不可折減。 板 的 配 筋 計 算 計算截面1B2 (折減)C彎矩值(KN/m)2.96-2.962.281.824-2.60-2.08 0.0350.0350.0250.0200.

5、0280.0230.0360.0360.0250.0200.0280.023190.6190.6136.2108.9152.5125.3選配鋼筋8150815081508150實際配筋面積335335335335配筋率驗證0.34%0.34%0.34%0.34%最小配筋率0.31%0.31%0.31%0.31%6.鋼筋的配置1).板中的受力筋(采用分離式配筋)a.板中受力筋的間距均為180,此間距小于200mm,大于70mm,滿足構造要求。b.伸入支座(墻體)的受力筋長度為250。c.受力筋的截斷3 負筋伸入板的長度 mm負筋的長度為2)板中的構造筋a.分布鋼筋:采用¢6250作為分

6、布鋼筋配置,滿足構造要求。b.與主梁垂直的附加短負筋:在板與主梁交接處沿主梁配置¢6200鋼筋,伸入板中長度從主梁邊算起,每邊應該為mm,所以與梁交接處的的負筋長度。c.與承重墻垂直的附加短負筋,沿墻配置短負筋¢6200.伸入墻體的長度為=,取300.在角區伸入墻體的長度為三、次梁的設計(按照塑性內力重分布計算)1.荷載計算a. 恒荷載:板傳來的永久荷載 次梁自重 0.2x(0.4-0.1)x25=1.5kN/m次梁的粉刷層自重 2x(0.4-0.1)x0.25=0.15 kN/m合計: 因為: 則:b. 活荷載:可變荷載標準值×次梁間距=5.7x2=11.4kN

7、/m 因為: 則: 總荷載=g+q=9.66+14.82=24.48kN/m2.次梁的設計簡圖取次梁在承重墻上的支撐長度為250邊跨:中跨:跨差=10% 各跨受荷載作用一樣。故可以按照五跨等跨連續梁計算。次梁的計算見圖如下3. 內力計算彎矩設計值:剪力設計值:4. 配筋計算次梁的跨內截面應考慮板的共同作用而按T形截面計算,其翼緣的計算寬度可按表3.7的最小值確定按計算跨度考慮 按梁靜距考慮 因為: ,故不受此條件限制,取=1400mm計算>42.26kN/m知屬第I類T形截面,計算如下:次梁正截面承載能力計算計算截面1(跨中)B支座2(跨中)C支座設計彎矩39.73-39.7326.99

8、-30.8414002001400200支座跨中 0.01490.10430.01010.08090.0150.11040.01020.084()365.4400.8248.4306.2選配鋼筋216116+212112+210214實際配筋面積402427.1260.6306.20.50%0.5%0.34%0.38%最小配筋率0.22%0.22%0.22%0.22%如圖所示:a. 縱筋的彎起與截斷:當次梁的跨長相差在20%以內,且q/g=14.82/9.66=1.53<3時,可按圖3.33的原則確定鋼筋的彎起和截斷位置,具體構造如上圖所示。b. 邊跨選用212的架立筋,其余跨也選用21

9、2受力筋做架立筋以簡化施工。5. 斜截面強度計算a. 復核梁的截面尺寸 =0.25x200x365x14.3=260.98kN>=66.01kN故截面尺寸符合要求c. 驗算是否需要按計算配置附筋A支座: =0.7x14.3x200x365=73.07kN>=42.26 應按構造配置橫向鋼筋取箍筋雙肢6150mm,則:滿足要求B支座左側:=0.7x1.43x200x365=73.07kN>=66.01kN 不需配置橫向鋼筋取箍筋雙肢6150mm同理,B支座右側以及C支座都不需要橫向鋼筋,均選取雙肢箍筋6150mm。四、主梁的設計(按彈性設計方法計算)1.荷載計算主梁除了受由次梁

10、傳來的集中荷載外,還承受主梁的自重,主梁自重為均勻分布,為了簡化處理,可以將2m長的主梁的自重按集中荷載考慮。a. 恒荷載: 次梁傳來的荷載 9.66×4.5=43.47kN 主梁自重 25×0.3×(0.6-0.1)×2x1.2=9kN 梁側面粉刷荷載 2×(0.6-0.1)×0.25×2x1.2=0.6kN故永久荷載設計值為: b.可變荷載:次梁傳來荷載 Q=4.5×14.82=66.69KN2. 設計簡圖邊跨 又應取中跨 3.內力計算最不利內力計算序號項目荷載位置內力計算1第1、3跨內正彎矩最大,支座A、D剪

11、力最大,第2跨內彎矩最小查附表3.12三跨連續梁的系數,得當梁布滿荷載G和在第1、3跨內布置活荷載Q時,按彈性公式計算得:2第2跨內正彎矩最大,第1、3跨跨內彎矩最小查附表3.12中的系數,得:3支座B負彎矩最大,支座B左右側的剪力最大4與第3種情況互為反對稱 彎 矩 疊 合 圖剪 力 疊 加 圖4.主梁的正截面承載力計算 跨內翼緣計算寬度: 按跨度: =6000/3=2000mm 按梁靜距: =300+4250=4550mm因 ,不受此條件限制,故取翼緣計算寬度=2000mm 主梁正截面配筋計算表計算截面邊跨垮中(1)B支座中間跨中(2)計算彎矩值()196.67-209.83101.45()196.67101.450.02390.2050.0111或1230.41353.6601.24配筋416+125216+225416實際配筋面積() 129413848040.78%0.75%0.45%最小配筋率0.22%0.22%0.22%5. 斜截面承載能力計算a.復核梁截面的尺寸因 屬于一般梁,取: 截面滿足要求b.驗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