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歷史:主題材料類非選擇題解題技巧_第1頁
2020年高考歷史:主題材料類非選擇題解題技巧_第2頁
2020年高考歷史:主題材料類非選擇題解題技巧_第3頁
2020年高考歷史:主題材料類非選擇題解題技巧_第4頁
2020年高考歷史:主題材料類非選擇題解題技巧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2020年高考歷史:主題材料類非選擇題解題技巧題型特點(1)主題材料類非選擇題就是以某一個主題為中心,運用文字材料,設置問題,考查學生對主題所涉及的歷史主干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和學科理論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試題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或“大跨度、深分析”的特點,其設問都是圍繞一個中心主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層層發問、逐次誘導的特點。(2)主題材料類非選擇題,導向明確,命題形式新穎,能指引中學歷史教學的方向和對歷史某一問題的思考,較好地考查學生微觀和宏觀認識問題的能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題較多的題型。方法技巧(1)緊扣主題,注意遞進式材

2、料解析題每個設問之間的遞進關系。解題時要特別注意其逐步遞進的關系,設問與設問之間是有秩序地推進,設問之間的答案互相關聯著,前一問對后一問有直接的影響,甚至下一個設問就是上一個設問的直接或間接的答案。把握了設問之間的這層微妙關系,可以引導自己正確的思維方向。(2)注意解答順序和思維邏輯順序。解答這類題目,答好第一問是關鍵。解答第一問時要注意對材料進行多角度思考,發掘材料的顯性和隱性含義,全面考慮問題的正反兩方面。同時,要注意思維的邏輯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如果是一材料多問的題目,對解題思路的要求則更高,因此要重視解題思路的培養。高考示例(2015·全國卷)閱讀材料,完成

3、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在歷史中,儒學一直在發展與創新。唐代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認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經斷絕。他在原道中說:“吾所謂道也,非向(先前)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彼倪@一主張被宋代儒者接受并發揚。當代學者認為韓愈開了宋代“新儒學”的先河。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材料二19世紀末,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二書,認為漢代以來儒者奉為經典的周禮左傳等書,是漢代學者為王莽篡漢而偽造的,影響惡劣,導致“中國之民,遂二千年

4、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張回歸孔子所編定的詩經禮記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學精神。在他看來,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為“改制”而創作的。他甚至用西學來解釋春秋,認為春秋公羊傳中的“三世”說為:“始于據亂(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為立憲,君民共主;終至太平(世),為民主”。摘編自張海鵬等編中國近代史(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漢代儒學與孔孟儒學的不同之處,并概括宋代理學在哪些方面對儒學有所發展。(10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韓愈、康有為關于儒學認識的共通之處。(8分)(3)我們應當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孔子與儒學?(7分)【解題技巧】本題以中國傳統主流思

5、想演變為主題設計命題,是一道主題材料類非選擇題,設問直接明了,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跨度,解答此類題目應注意:(1)根據設問,閱讀材料,設置兩個歷史現象的分析比較點,分析其異同點,注意前后兩者的繼承與發展。(2)緊扣主題運用回答歷史特點和啟示的方法技巧,從歷史現象發生的背景、性質、影響、評價等方面尋找歷史的共同性與特殊性,注意多角度思考問題。(3)按解答順序進行時空轉換,確立比較的角度,根據題意確立比較點。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把收集到的零散的信息根據設問進行組織和串聯起來,有效組織答案。表述時注意比較點的提示語。【解題思路】第(1)問,“不同之處”首先根據所學知識弄清孔孟儒學、漢代儒學的基本內

6、容,特別是孔、孟和漢代主要思想家的思想主張,然后指出兩者的不同所在;“發展”聯系所學知識指出宋代理學特有的內容即可。第(2)問,首先明確“共通之處”的含義,即共同之處;然后根據材料“韓愈以周公、孔子的繼承者自居”“鄙薄漢代以來的儒學”“主張回歸孔子所編定的詩經禮記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學精神”等概括出他們的共通之處。第(3)問,應辯證地闡釋,從發展、繼承等角度回答?!疽幏洞鸢浮?1)不同之處: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漢儒強調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發展:更加重視論語孟子,重視思辨,強調個人的修養與完善。(10分)(2)回歸原典、回歸孔孟,否定后人的附會、杜撰之說,主張探尋儒學的精

7、神實質,借助儒學為現實服務。(8分)(3)應歷史地看待孔子與儒學,不應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將真實的孔子與神圣化的孔子區別開來;借鑒其精華,摒棄其糟粕。(7分)運用演練2(2017·全國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雍正時期,各地奏請開礦,清廷經常以“開礦聚集亡命,為地方隱憂”為由,下達“嚴行封禁”“永遠封禁”等命令;對一批朝廷獲利甚多的礦產,則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嚴加控制。1872年,李鴻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廠“日需外洋煤鐵”極多,“可憂孰甚”。他建議清政府“設法勸導官督商辦,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準洋人代辦于富國強兵之計殊有關系”。清政府采納李鴻章建議,決定先在部分地

8、區試辦“開采煤鐵事宜”。摘編自戴逸主編簡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國“一五”計劃指出:“礦產資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進度,資源供應的保證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產力、建立新工業基地、正確地規定工業建設計劃的先決條件?!睘榇?,國家要求“有計劃地展開全國礦產的普查工作”,“加強對某些從前沒有發現或者很少發現的和目前特別缺乏的資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區上不平衡的資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據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間與19世紀70年代礦業政策的差異及原因。(1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清代礦業政策相比,新中國“一五”計劃期間礦業政策的特點,并簡析其意義。

9、(10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雍正時期下達嚴行封禁永遠封禁等命令;對一批朝廷獲利甚多的礦產,則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嚴加控制”“清政府決定先在部分地區試辦開采煤鐵事宜”分析。第二小問雍正年間礦業政策實行的原因根據材料“開礦聚集亡命,為地方隱憂”并聯系當時的經濟政策分析;19世紀70年代礦業政策實行的原因結合列強的經濟侵略、洋務運動的開展及煤鐵的重要性分析。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礦產資源的勘探是工業建設計劃的先決條件”“有計劃地展開全國礦產的普查工作”“加強對特別缺乏的資源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概括。第二小問從對礦業發展、“一五”計劃及國家工業體系建立等的影響分析。【答案】(1)差異:雍正年間:限制開礦,政府壟斷。19世紀70年代:允許開礦,官督商辦。原因:雍正年間: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清廷認為開礦影響社會穩定;政府謀取礦利。19世紀70年代:列強的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