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湘教版語文下冊文言文閱讀理解專項易考題_第1頁
六年級湘教版語文下冊文言文閱讀理解專項易考題_第2頁
六年級湘教版語文下冊文言文閱讀理解專項易考題_第3頁
六年級湘教版語文下冊文言文閱讀理解專項易考題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六年級湘教版語文下冊文言文閱讀理解專項易考題班級:_ 姓名:_ 時間:_1. 閱讀感悟。 精衛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1解釋。少女:_    故:_2翻譯: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_我們要學習精衛的什么精神。  _2. 文言文閱讀。1人有賣駿馬者人有賣駿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還而視之,去而顧之,臣請獻一朝zho之賈jià。”伯樂乃還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字詞解釋:者

2、:_  比:_旦:_  還: _ 去: _  顧:_ 朝: _  賈: _2伯樂愛馬1驥jì服鹽車而上太行,漉lù汁灑地,白汗交流,中坂bn遷延,負轅yuán不能上。2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纻zhù衣以幕之。3驥于是俯而噴pn,仰而鳴,聲造于天,忻xn伯樂之知己也。字詞解釋:驥:_ 服:_ 交流:_   遷延:_  轅:_   遭:_  

3、60;攀:_   纻:_  幕:_   造:_ 忻:_3螳螂殺蛇張姓者,偶行溪谷,聞崖上有聲甚厲。尋途登覘chn,見巨蛇粗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樹,樹枝崩折zhé,似有物制之。然熟視而無所見,大惑。 漸近臨視,則一螳螂據jù頂上,以刀攫jué其首,掉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視額上革gé肉,已破裂矣。字詞解釋:行:_  覘:_制:_  熟視: _ 惑: _   則:_ 攫: _ 

4、 掉: _竟:_  革:_4歐陽曄破案1 歐陽曄yè治鄂è州。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2 曄自臨其獄,坐囚于庭中,去其桎zhì梏gù而飲yìn食sì之。3 食訖,悉勞而還之獄。獨留一人于庭,留者色變而惶huáng顧。 4 曄曰:“殺人者汝也!”囚佯為不知所以。5 曄曰:“吾觀食者皆以右手持箸zhù,而汝獨以左。6 今死者傷在右肋lèi,非汝而誰?”囚無以對。字詞解釋:治:_   獄: _ 臨: _ 

5、 桎zhì梏gù: _ 訖:_   勞:_   惶: _  顧: _佯: _  所以:_  箸:_對:_3. 閱讀文言文,完成練習。荀巨伯探病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

6、遂班軍而還,郡并獲全。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友人語巨伯曰(_) 子令吾去(_) (_)值胡賊攻郡(_) 遂班軍而還(_)(_)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含義。寧以吾身代友人命_ 吾輩無義之人_3下列譯文正確的一項是( )A.敗義以求生。   譯文:毀壞情義而求得保全性命。B.豈荀巨伯所行邪!   譯文:難道 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嗎?C.賊既至,謂巨伯曰   譯文:不久,胡人闖進家來,(友人)對荀巨伯說。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譯文主:友人有病,不忍心拋下他。4匈奴“班軍而還”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_5從荀

7、巨伯遠看友人疾一文中,你看到荀巨伯有哪些值得你學習崇高的品格?_4.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問題。 兩小兒辯日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1給劃線字注音。 _盂滄孰汝知乎 2解釋下列劃線詞。 兩小兒辯斗_我以_日始出時去_人近及_其日中如探湯_孔子不能決_也孰_為汝多知_乎3下面兩句話一是直接引

8、用句,二是間接引用句。試將第一句改寫為間接引用句,將第二句改寫為直接引用句。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_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_4“孰為汝多知乎?”你覺得這能怪孔子嗎?這說明了什么?  _5兩小兒的“辯斗”對你有什么啟發?請聯系實際談談。  _5. 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學弈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1理解詞語的意思。 誨:_惟:_援:_俱:_2“之”在古

9、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也出現了多次,請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通國之善弈者也。_一人雖聽之。_思援弓繳市射之。_雖與之俱學。_3下面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使/弈秋/誨二人/弈。 B.使/弈秋/誨/二人弈。 C.使弈秋/誨/二人/弈。4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_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_5你知道學弈中的后者為什么學不好嗎?從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_6. 閱讀與思考。動筒嘗于國學中看博士論難云:“孔子弟子達者有七十二人。'動筒因問曰:“達

10、者七十二人,幾人已著冠?幾人未著冠?”博士曰:“經傳無文。”動筒曰:“先生讀書,豈合不解孔子弟子著冠有三十人,未著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據何文,以知之?”動筒曰“論語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豈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無以對。注釋:動筒:人名。國學:京師官學的通稱。論難:針對對方的論點進行辯論。著冠:成年。豈合:怎么能。1解釋下列劃橫線詞。嘗于國學中看博士論難  嘗:_達者七十二人   達:_經傳無文   文:_博士無以對 對:_2將下列文言文語句翻譯為現代漢語。(1)

11、據何文,以知之?_(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3動筒的說法為什么引人大笑?答:_4請舉動筒或博士(任選)角度,談談給你的啟示。答:_7. 閱讀王戎中不取道旁李,完成習題。王戎中不取道旁李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甲,諸兒競走四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日:“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釋王戎:瑯伢臨沂(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人。三國至西晉時期名士、官員,“竹林七賢”之一。嘗:曾經。諸:一些,這些。折枝:壓彎枝條。競走:爭著跑過去。1下面句子停頓不正確的是(   )A.王戎/不取/道旁李 B.嘗/與諸小兒/游C.諸兒/

12、競走/取之 D.樹在道/邊而多子2“取之,信然”的意思是(    )A.王戎果然是守信用的。 B.一定要把李子摘下來。C.把李子摘下來一嘗,果然是苦的。3多讀兩遍,想想為什么“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再簡要回答。_8. 文言文閱讀。管仲、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注釋):管仲、隰(xí)朋:都是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大臣。孤竹:商周時期的一個小國家。迷惑失道:迷惑而找不到

13、歸途。掘:挖。1解釋下面子中加點的詞。A春往而冬反( )  B迷惑失道( )  C遂得水(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譯:_(2)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譯:_3文中故事是成語_的來歷,現在比喻_9. 文言文理解。刻舟求劍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1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是吾劍之所從墜(這)B.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詞,代指劍)C.不亦惑乎(糊涂)D.求劍若此(像)2翻譯下面的句子。楚人有涉江者,

14、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_3這個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10. 閱讀理解。掩耳盜鈴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錘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也!注釋: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晉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后,逃在齊國。亡:逃亡。負:用背馱東西。況(huàng)然:形容鐘聲。遽(jù):立刻。惡:害怕,悖(bèi):荒謬。1下面這句應該怎么讀,請你用“/”劃出節奏來。恐 人 聞 之 而 奪 己 也,遽 掩 其 耳。2聯系上下文理解。(1)“以錘毀之”中的“之”是指:_。

15、(2)“惡人聞之”中的“之”是指:_。(3)“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這句話的意思是:_。3本文的寓意是:_。11. 課內閱讀。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1根據課文內容,選出每句中“之”字的含義。之: A弈秋的教導 B天鵝   C他,這里指前一個人 D的(1)通國之善弈者也。(_)   (2)一人雖聽之。(_)(3)思援弓繳而射之。(_)   (4)雖與之俱學。(_)2朗讀“為是其智弗若與”應該讀出(_)

16、的語氣。朗讀“曰:非然也”應該讀出(_)的語氣。A疑問   B反問   C否定   D肯定3用“_”在文中畫出描寫兩個學生學習狀態的句子。4讀完這個故事,你受到怎樣的啟示?_12. 文言文閱讀。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_,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_,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1根據原文把橫線上的內容補充完整。2給下列畫“”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思援弓繳(zhuó jio)而射之。   為是其智弗(fú fó)若與?3下列句子停頓完全正確的一

17、項是:(  )A.使弈秋誨二人弈 B.思援弓繳而射之 C.為是其智弗若與4朗讀“為是其智弗若與”應讀出(_)的語氣;“曰:非然也”應讀出(_)的語氣。A疑問   B反問   C否定   D肯定5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什么道理?_13. 課內閱讀。(選文一)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選文二)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

18、,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地去看。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于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1解釋(選文一)中加點的詞語。鼓:_   善哉:_   少選:_   足:_2讀(選文一),用“   ”畫出表明鍾子期聽懂了伯牙的琴聲的句子;用“”畫出表現伯牙推動知音后悲痛欲絕的心情的句子。3讀(選文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