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最小配筋率_第1頁
各種最小配筋率_第2頁
各種最小配筋率_第3頁
各種最小配筋率_第4頁
各種最小配筋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各種最小配筋率鋼筋混凝土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的最小配筋率為0.6% 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最小配筋率為0.2和45ft/fy中的較大值 框架梁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震等級 梁中位置 支座 跨中 一級 0.4和80ft/fy中的較大值 0.3和65ft/fy中的較大值 二級 0.3和65ft/fy中的較大值 0.25和55ft/fy中的較大值 三、四級 0.25和55ft/fy中的較大值 0.2和45ft/fy中的較大值 柱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柱類型 抗震等級 一級 二級 三級 四級 框架中柱、邊柱 1.0 0.8 0.7 0.

2、6 框架角柱、框支柱 1.2 1,0 0,9 0,8 注:柱全部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當采用HRB400級鋼筋時,應按上面數值減小0.1;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及以上時,應按上面數值增加0.1。 規范上不是有么? 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 取大值 一 級 支座 0.4 ,80ft/fy 跨中 0.3 ,65ft/fy 二 級 支座 0.3 ,65ft/fy 跨中 0.25,55ft/fy 三、四級 支座 0.25,55ft/fy 跨中 0.2 ,45ft/fy 帶邊框的剪力墻連梁最小配筋率同相應抗震等級的框架梁。 基礎哪,尤其是獨立基礎是多少啊 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謝謝!現行規范上沒有最小配筋

3、率的明確規定,照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執行,擴展基礎底版受力鋼筋最小直徑不宜小于10mm,間距100200。最大配筋率當受彎構件的配筋率達到相應于混凝土即將破壞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大配筋率,以max (=As/bh0)表示。 框架梁配筋率超過多少是超筋了再舉個例子,某框架梁,三跨,300x800,梁底受拉鋼筋6根圓25,梁上側靠近柱子的部分8根圓25,是否超筋了,如何調整如果不考慮抗震要求的話,所謂框架梁超筋和梁的配筋率沒有直接聯系。你給的是配筋率的計算公式,與超筋無關。所謂梁超筋,是指不論如何加大配筋量,都不能夠提高粱的承載力,因為梁受壓區的混凝土已經壓碎了。所以,理論上梁的配筋率是可以無限提高

4、的,只要混凝土的抗壓承載力足夠就可以了。所以梁超筋的判斷是以混凝土的相對受壓區高度來判斷的。例如,對于采用二級鋼的梁來說,當混凝土的相對受壓區高度大于0.55時,梁即超筋,但不是以配筋率來判斷的。一旦超筋,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大梁的斷面尺寸。當考慮抗震時,為了延性要求,梁超筋除了要按混凝土受壓區高度控制,還要限制梁端上部的配筋率,也就是你給的公式,要求配筋率小于2.5%。配筋率應以全截面計算,就是你給的第一個式子計算。按你的數據,梁的配筋率是沒有超筋的,才1.6%。 箍筋面積配筋率和箍筋體積配筋率配箍率是對箍筋而言,分箍筋面積配筋率和箍筋體積配筋率。一般情況下,面積配筋率是對受彎構件而言,體積配箍

5、率是對受壓構件而言。. 箍筋的面積配筋率面積配筋率(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為矩形截面構件寬度,s為箍筋間距)內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積與該截面面積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積Asv單肢箍筋的截面面積Asv1×肢數n。計算公式為:svAsv(bs)=(n×Asv1)(b×s)。最小配筋率:梁:sv,min0.24×ftfyv;彎剪扭構件:sv,min0.28×ftfyv。. 箍筋的體積配筋率體積配箍率(v):箍筋體積與相應的混凝土構件體積的比率。計算公式為:方格網式配筋:v(n1×As1×l1n2×A

6、s2×l2)(Acor×s);螺旋式配筋:v(4×Ass1)(dcor×s)。式中,l1和l2為混凝土核心面積內的長度,即需減去保護層厚度;計算復合箍的體積配筋率時,應扣除重疊部分的箍筋體積。柱箍筋加密區最小配筋率計算公式為:v,minv×fcfyv;v為最小配箍特征值,fc為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yv為箍筋及拉筋抗拉強度設計值。其中,fc16.7N/mm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和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均有此規定),fyv360N/mm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無此規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和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有此規定

7、)。相關規范條文:A. 面積配箍率 (sv):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02) 第條、第條、第條;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條、第條。B. 體積配箍率 (v):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02) 第條、第條、第條;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01) 第條;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條。配箍率配箍率分體積配箍率和面積配箍率 概念: 兩者均對箍筋而言,所以也叫體積配箍率和面積配箍率 ()面積配箍率 (sv):是在垂直箍筋的截面bs(b為構件寬,s為箍筋間距)

8、中,箍筋面積所占的比率(鋼箍面積為肢數 乘每根鋼筋的面積)。 計算公式:svAsvbs=nAsv1/bs ()體積配箍率(v):指箍筋體積(箍筋總長乘單肢面積)與相應的砼體積的比率。復合箍筋應扣除重疊部分的體積。 作用: ()面積配箍率 (sv):體現抗剪要求,框架梁沿梁全長的面積配筋率有規定。 svsvmin ()體積配箍率(v):體現柱端加密區箍筋對砼的約束作用。vvminvfcfyv (v為最小配箍特征值)3. 配箍率與配筋率的區別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 ,其中,為配筋率;As為受拉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b為矩形截面

9、的寬度;h 0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數量的一個參數。 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很小,梁拉區開裂后,鋼筋應力趨近于屈服強度,這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小配筋率min。是根據Mu=Mcy時確定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征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小于表規定的數值。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受力類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壓構件 全部縱

10、向鋼筋 0.6 一側縱向鋼筋 0.2 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 0.2和45ft/fy中較大值 注: 1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當采用HRB400級、RRB400級鋼筋時,應按表中規定減小0.1;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及以上時,應按表中規定增大0.1; 2偏心受拉構件中的受壓鋼筋,應按受壓構件一側縱向鋼筋考慮; 3受壓構件的全部縱向鋼筋和一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和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構件的全截面面積計算;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后的截面面積計算

11、; 4當鋼筋沿構件截面周邊布置時,"一側縱向鋼筋"系指沿受力方向兩個對邊中的一邊布置的縱向鋼筋。 普通住宅建筑混凝土用量和用鋼量: 按抗震7度區規則結構設計 , 普通住宅建筑混凝土用量和用鋼量: 1、多層砌體住宅: 鋼筋30KG/m2 砼0.30.33m3/m2 2、多層框架 鋼筋3842KG/m2 砼0.330.35m3/m2 3、小高層1112層 鋼筋5052KG/m2 砼0.35m3/m2 4、高層1718層 鋼筋5460KG/m2 砼0.36m3/m2 5、高層30層H=94米 鋼筋6575KG/m2 砼0.420.47m3/m2 6、高層酒店式公寓28層H=90米

12、 鋼筋6570KG/m2 砼0.380.42m3/m2 7、別墅混凝土用量和用鋼量介于多層砌體住宅和高層1112層之間 剪力墻分布鋼筋和邊緣構件內縱向鋼筋的最大配筋率的限制規定    約束邊緣構件和邊緣構件陰影區內縱向鋼筋的最大配筋率,因為尚沒有充分的研究成果,在相關規范中沒有明確規定,目前可參考混凝土高規關于框架柱的規定,以保證鋼筋混凝土構件的基本性能。當縱向鋼筋直徑較大、配筋率較高時,約束篐筋的配置應與之相配套。    豎向分布鋼筋一般按要求配置,配筋率不會太大。    

13、水平分布鋼筋最大配筋率雖然無明確規定,但根據混凝土高規的受剪截面限制條件和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公式,可以推算出水平分布鋼筋SH A 的最大值,因此其最大配筋率實際上是有限制的。另外,混凝土高規對分布鋼筋的最大直徑也做了限制。在高規和抗規里,都明確指出,“梁端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應大于2.5%”。通俗說就是梁上部支座處鋼筋要小于2.5%。但梁底跨中的最大配筋率,規范里并未明確說明。避免混凝土先于鋼筋屈服就壓壞,規定最大受壓區高度。為了保證結構延性,規定最大配筋率。我估算過,一般1.61.8配筋率就基本上是單筋的最后的塑性鉸形成條件。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

14、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 ,其中,為配筋率;As為受拉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b為矩形截面的寬度;h 0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數量的一個參數。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很小,梁拉區開裂后,鋼筋應力趨近于屈服強度,這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小配筋率min。是根據Mu=Mcy時確定最小配筋率。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征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柱子一般是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結構,為了避免少筋破壞,所以要規定最小配筋率鋼

15、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小于表規定的數值。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9.5.1 受力類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壓構件 全部縱向鋼筋 0.6 一側縱向鋼筋 0.2 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 0.2和45ft/fy中較大值 注:1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當采用HRB400級、RRB400級鋼筋時,應按表中規定減小0.1;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及以上時,應按表中規定增大0.1;2偏心受拉構件中的受壓鋼筋,應按受壓構件一側縱向鋼筋考慮;3受壓構件的全部縱向鋼筋和一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和小偏心受拉構件一

16、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構件的全截面面積計算;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全截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后的截面面積計算;4當鋼筋沿構件截面周邊布置時,"一側縱向鋼筋"系指沿受力方向兩個對邊中的一邊布置的縱向鋼筋。架立筋主要用于梁內,是為了固定箍筋,與受力筋、箍筋構成鋼筋骨架,并能承受收縮和溫度變化產生的內應力。沒有最小配筋率,但要滿足構造要求,即直徑不能太細。 架力筋只按構造配筋,不存在最小配筋率最大或最小配筋率均是對受力鋼筋而言,架立筋屬構造鋼筋,不在配筋率計算范圍。但有時在支座處,如連續梁或固接梁支座處,架立筋也可作為

17、受力筋,這時就要考慮按配筋率計算了。 規范只規定了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率(第9.5節),所以構造鋼筋不要滿足最小配筋率,只需滿足構造要求。配筋率是鋼筋混凝土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面積與構件的有效面積之比(軸心受壓構件為全截面的面積)。 ,其中,為配筋率;As為受拉區縱向鋼筋的截面面積;b為矩形截面的寬度;h 0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數量的一個參數。 最小配筋率是指,當梁的配筋率很小,梁拉區開裂后,鋼筋應力趨近于屈服強度,這時的配筋率稱為最小配筋率min。是根據Mu=Mcy時確定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響構件受力特征的一個參數,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結構構件的破壞形態,不發生超筋破壞和少筋破壞

18、,配筋率又是反映經濟效果的主要指標。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構件發生少筋破壞,少筋破壞是脆性破壞,設計時應當避免。<<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中規定:第條   樁基承臺的構造,除滿足抗沖切、抗剪切、抗彎承載力和上部結構的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承臺的寬度不應小于500mm。邊樁中心至承臺邊緣的距離不宜小于樁的直徑或邊長,且樁的外邊緣至承臺邊緣的距離不小于150mm。對于條形承臺梁,樁的外邊緣至承臺梁邊緣的距離不小于75mm.< BR>   

19、2.承臺的最小厚度距離不小于300mm.<BR>  3.承臺的配筋,對于矩形承臺其鋼筋應按雙向均勻通長布置(圖8.5.1a),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0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對于三樁承臺,鋼筋應按三向板帶均勻布置,且最里面的三根鋼筋圍成的三角形應在柱截面范圍內(圖8.5.15b)。承臺梁的主筋除滿足計算要求外,尚應符合現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關于最小配筋率的規定,主筋直徑不宜小于12mm,架立筋不宜小于10mm,箍筋直徑不宜小于6mm(圖8.5.15c)(見規范)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 94-944.2.3

20、 承臺的鋼筋配置除滿足計算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4.2.3.1 承臺梁的縱向主筋直徑不宜小于12,架立筋直徑不宜小于10,箍筋直徑不宜小于6;4.2.3.2 柱下獨立樁基承臺的受力鋼筋應通長配置,矩形承臺板配筋宜按雙向均勻布置,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0,間距應滿足100-200mm。對于三樁承臺,應按三向板帶均勻配置,最里面三根鋼筋相交圍成的三角形應位于柱截面范圍以內(圖4.2.3)。4.2.3.3 筏形承臺板的分布構造鋼筋,可采用10-12,間距150-200mm。當僅考慮局部彎曲作用按倒樓蓋法計算內力時,考慮到整體彎矩的影響,縱橫兩方向的支座鋼筋尚應

21、有1/2-1/3且配筋率不小于0.15%,貫通全跨配置;跨中鋼筋應按計算配筋率全部連通。4.2.3.4 箱形承臺頂、底板的配筋,應綜合考慮承受整體彎曲鋼筋的配置部位,以充分發揮各截面鋼筋的作用。當僅按局部彎曲作用計算內力時,考慮到整體彎曲的影響,鋼筋配置量除符合局部彎曲計算要求外,縱橫兩方向支座鋼筋尚應有1/2-1/3且配筋率分別不小于0.15%,0.10%貫通全跨配置,跨中鋼筋應按實際配筋率全部連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9.5 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 第條 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小于表規定的數值。鋼筋混凝土結構

22、構件中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受力類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壓構件 全部縱向鋼筋 0.6一側縱向鋼筋 0.2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 0.2和45ft/fy中的較大值注:1受壓構件全部縱向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當采用HRB400級、RRB400級鋼筋時,應按表中規定減小0.1;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及以上時,應按表中規定增大0.1;2偏心受拉構件中的受壓鋼筋,應按受壓構件一側縱向鋼筋考慮;3受壓構件的全部縱向鋼筋和一側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以及軸心受拉構件和小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構件的全截面面積計算;受彎構件、大偏心受拉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配筋率應按全截

23、面面積扣除受壓翼緣面積(b“f-b)h“f后的截面面積計算;4當鋼筋沿構件截面周邊布置時,"一側縱向鋼筋"系指沿受力方向兩個對邊中的一邊布置的縱向鋼筋。 第條 對臥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適當降低,但不應小于0.15%。 第條 預應力混凝土受彎構件中的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應符合下列要求:MuMcr (9.5.3) 式中 Mu-構件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設計值,按本規范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計算,但應取等號,并將M以Mu代替; Mcr-構件的正截面開裂彎矩值,按本規范公式(8.2.3-6)計算。 獨立基礎最小配筋率的取

24、值獨立基礎底板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在建筑地基基礎規范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中都沒有明確規定,關于這個問題設計行業也有很大的分歧。一、規范規定及相關理解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條規定: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作用的較大值”。這一條是針對受彎構件,而獨立基礎同時承受上部荷載和土壓力,底面尺寸相對于基礎高度也不是很大,因此不適合錐形和階型獨立基礎。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條規定:對臥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的受拉鋼筋最小配筋率可以適當降低,但不得小于0.15%。這一條是針對臥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而設的,其具體受力情況與獨立基礎還是有區別的。3、建筑

25、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第條:擴展基礎底板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不宜小于10mm;間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易小于100mm。這一條文有明確規定最小配筋,但至于是否還要滿足最小配筋率0.15%則各有各的說法。       二、關于配筋率      若按最小配筋率0.15%控制配筋,則獨立基礎高度越高配筋越大。而獨立基礎底板的厚度由沖切和剪切計算確定,其值比較厚,按0.15%控制所得的鋼筋面積大不夠經濟。獨立基礎最小配筋率的問題各地或個人有不同的做法,如北京市建筑結構專業技術措施條規定:如單獨柱基

26、之配筋不小于10200(雙向)時,可不考率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工程設計中若無硬行規定,獨立基礎底板配筋只要滿足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第條規定即可,不要驗算最小配筋率。        還有一種做法的結構思路:就階形基礎而言,合理設計的獨立基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其第一階多半會伸出從柱邊與基礎頂面交接處引出的45°線同基礎底面相交線之外,因此該部分可以認為是臥置于地基上受彎控制的混凝土板類構件,需滿足min=0.15%的要求。而基礎底板其余部分均在45°角的沖切破壞錐體范圍內,其高度一般有受沖切和受剪控制,相對較厚

27、,如果其配筋要求符合min=0.15%的要求,將會導致獨立基礎用鋼量不必要的增加。 關于剪力墻一、墻的分類墻是在兩個方向上(寬和高)尺寸較大,而在另一個方向上尺寸較小的構件,當荷載主要作用在垂直于墻的平面內(例如地下室外墻、擋土墻)時,其受力類似板,是受彎構件。當墻體墻的平面內,既承受很大水平剪力,同時又承受豎向荷載,還承受水平荷載時,和柱子一樣,是壓、彎、剪構件剪力墻。但其截面特性、受力特點及配筋方式都和柱子有很大區別。當墻肢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為58,且墻肢兩側均與弱連梁相連(連梁的跨高比大于5)或一端與弱連梁相連、一端為自由端時,稱為短肢剪力墻。建筑結構專業技術措施另一種說法:當墻肢截面高

28、度與厚度之比雖然為58,但墻肢兩側均與較強的連梁(連梁凈跨與連梁截面高度之比,跨高比Lb/hb2.5)或墻長較短但與翼墻相連時(翼墻長度不小于翼墻厚度的5倍)可不做為短肢剪力墻。墻肢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8時,稱為一般剪力墻。當剪力墻的高寬比H/hw<2時,稱為矮墻,此處H為剪力墻的總高度,hw為剪力墻的總寬度。當構件截面長邊與短邊之比大于4.0時,宜按墻的要求進行截面設計;矩形截面獨立墻肢的截面高度hw與截面厚度之比hw/bw不大于3.0時,宜按框架柱進行截面設計。其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截面設計方法分別取用柱和墻的規定,二是構造措施分別遵照柱和墻的規定。二、剪力墻截面尺寸的確定注:

29、表中符合h為層高或無支長度兩者較小值,無支長度是指剪力墻長度方向平面外橫向支撐之間的長度。                                  當墻體厚度不能滿足上表要求時,可按高規附錄D驗算墻肢穩定,以滿足要求。注意:框架剪力墻結構和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落

30、地剪力墻中的單片剪力墻(非筒形)、外墻單片剪力墻、短肢剪力墻單片墻及外墻轉交窗處的剪力墻肢不應以穩定驗算來確定墻肢厚度,應按上表確定。三、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應根據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等不同情況分別計算1、  一般情況下,當地下室頂板可以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時,剪力墻的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應從地下一層頂板向上算起,取結構底部兩層和剪力墻總高度的八分之一(剪力墻高度超過150m時取1/10)兩者中的大值且不大于15m。2、  當地下室頂板與室外地坪的高差大于本層層高的1/3時,應是以地下一層底板(不是地下一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此時,剪力墻底部加

31、強部位的高度應從地下一層底板向上算起,取結構底部兩層和剪力墻總高度的八分之一兩者中的大值且不大于15m。3、  當由于地下室頂板大部分板面標高降低、開大洞、或車庫(墻體少)等原因,不能滿足地下一層頂板作為結構嵌固部位時,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應從地下一層頂板向上算起,取結構底部兩層和剪力墻總高度的八分之一兩者中的大值且不大于15m。4、  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層加框支層以上兩層的高度及墻肢總高度的1/8兩者的較大值。四、剪力墻墻肢的軸壓比抗震設計時,剪力墻在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墻肢的最大軸壓比不宜超過下表限值。上式中,N重力荷載代表值作用下

32、剪力墻墻肢的軸向壓力設計值。N=(永久荷載效應標準值+可變荷載效應標準值x組合值系數)x1.2作用下產生的軸向壓力設計值。五、結構布置1、  多高層剪力墻結構,墻體應采用雙向或多向布置,形成對承受豎向荷載有利、抗側力剛度大的平面和豎向布局。在抗震結構中,應避免僅單向有剪力墻的結構布置形式,剪力墻結構的側向剛度不宜過大。剪力墻間距不宜太密,宜采用大開間布置。剪力墻宜自下到上連續布置,避免剛度突變。設防烈度為8度或小于8度的剪力墻結構,當頂層需要設置大房間而減少部分剪力墻時,大房間應盡量設置在結構單元的中間部位,該層剛度不應小于相鄰下層剛度的70%。樓、頂板按轉換層處理,板厚不宜小于18

33、0mm,配筋按轉換層的要求。2、  多高層剪力墻結構在平面中,門窗洞口距墻邊距離一般要求宜按下圖所示。應避免三個以上門洞集中于同一個十字交叉墻附近。  六、剪力墻的受力特點1、          由于各類剪力墻洞口大小、位置及數量的不同,在水平荷載作用下其受力特點也就不同。這主要表現為亮點:一是各墻肢截面上的正應力分布;二是沿墻肢高度方向上彎矩的變化規律,如下圖2、          整截面墻的受

34、力狀態如同豎向懸臂梁,截面正應力呈直線分布,沿墻的高度方向彎矩圖既不發生突變也不出現反彎點,如圖a3、          獨立懸臂墻是指墻面開口很大,連梁剛度很小,墻肢剛度又相對較大時。此時連梁約束作用很弱,猶如鉸接于墻上的連桿,每個墻肢相當于一個獨立懸臂梁,墻肢軸力為零,各墻肢自身截面上的正應力呈直線分布。彎矩圖既不發生突變也無反彎點,如圖b4、          整體小開口墻的洞口較小,連梁剛度大,墻肢剛度又相對

35、較小。此時連梁約束作用很強,墻的整體性很好。水平荷載作用產生的彎矩主要有墻肢的軸力負擔,墻肢的彎矩較小,彎矩圖有突變,但基本上無反彎點,截面正應力接近直線分布,如圖c5、          雙肢墻介于整體小開口墻和獨立懸墻之間,連梁對墻有一定約束作用,墻肢彎矩圖有突變,并有反彎點存在(僅在一些樓層),墻肢層部彎矩較大,整個截面正應力已不再呈直線分布,如圖d5、          壁式框架洞口較寬,以至于連梁和墻肢的剛

36、度接近,墻肢中彎矩與框架柱相似,其彎矩不僅在樓層處有突變,而且大多數樓層中都出現反彎點,如圖e,變形曲線以剪切型為主。 材料用量與結構安全一些結構設計人員在從事結構工程設計時,自覺或不自覺的認為:基礎越大、柱子越粗、剪力墻越厚、梁越大、板越厚,結構就越安全。其實這是一種不正確的認識和做法。 當主樓和裙房高低層間連為一體,加大裙房基礎的尺寸,會使裙房的沉降減小,從而加大了高低層間的沉降差,導致結構不安全。    梁越大,越不易保證“強柱弱梁”設計原則的實現,導致地震時柱先于梁破壞,使結構倒塌,這也是四川汶川大地震時,框架結構倒塌的主要設計原因。  

37、;  樓板越厚,樓蓋自重越大,將使梁、柱、剪力墻等豎向構件和基礎的安全度下降。    柱、剪力墻適當增大斷面,對提高結構安全度可能是有利的,但應該看他們的位置,柱、剪力墻布置的位置有時比加大斷面更重要,更有效率。次要位置的柱、剪力墻加大截面,帶來的結果往往是增加了結構自重,對提高結構安全度意義不大。    從結構抗震角度考慮,材料用量越多,結構自重越大,地震力也越大,如果增加的材料沒有用到必要的地方,那么將導致結構抗震性能的降低。    因此,結構設計正確的思路和方法是,結構材料要用到必要的位置

38、,發揮材料更高的效率,用量要合適。不加分析判斷,不論構件的性質和位置,片面增大材料用量,不能保證就提高了結構安全度。在結構設計時,僅靠增大材料用量來保證或提高結構安全的做法,不是一個好的結構工程師應該考慮和采取的。結構概念不清的工程師,在結構計算完成、繪圖時,往往會采取再人為的加大一下結構構件的截面、增大一下配筋量的方法,來使自己放心、保證結構安全。此時應注意,并非增大了材料用量,結構就一定更安全。 建筑程序歌 要想建設效果好, 選擇隊伍要招標。 中標以后訂合同, 免得約束無依照。 協議內容應詳盡, 權利義務與違約。 甲方按時交圖紙, 會審圖紙別忘掉。 施工單位做“兩算”, 人工機械和材料。

39、施工現場先平整, 線外兩米要接牢。 找好方位來放線, 按著規定挖地槽。 先做墊層后基礎, 地梁一般三百高。 基礎部位有洞口, 具體位置圖示標。 做完基礎砌墻體, 二者之間有防潮。 磚墻砌體要牢固, 首層砂漿強度高。 制作圈梁支模板, 頂漿上板提工效。 三氈四油來防水, 順水坡度二分毫。 人工排水落水管, 自然排水檐板包。 外墻做完做勒腳, 勒角間隔有線條。 外墻根部有散水, 六米伸縮緊記牢。 室外完工轉室內, 水暖安裝第一招。 中級抹灰分兩層, 砂灰打底后麻刀。先做屋面后墻裙, 墻裙下面有踢腳。 廚浴廁所精裝修, 瓷磚地磚不可少。 素灰打底貼穩固, 廁浴底部謹防潮室內最后做地面, 磨石機遇要抓

40、好。 門窗安裝上油漆, 接通水電待結交。 交工之前要驗收, 自檢用戶共同瞧。 如有不妥再返修, 執行合同勿動搖。 建行留足包修金, 保期維修不煩惱。 按時結算保工期, 爭創國家全優號少筋梁和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筋率】   鋼筋混凝土梁拉區混凝土開裂后,全部拉力將由受拉鋼筋負擔,受彎鋼筋應力s顯著增大。當配筋率過低時,混凝土一開裂s超過其屈服強度,進入強化階段甚至直接被拉斷。這說明由于過小,鋼筋所能承受的拉力尚不足以負擔原來由拉區混凝土所承受的拉力,即鋼筋混凝土梁的Mu尚低于同樣截面、同樣混凝土強度的素混凝土梁的開裂彎矩Mcr。這種梁稱為少筋梁,其破壞特征是直接被拉斷,或者拉區

41、混凝土突然出現一條很寬的裂縫,荷載迅速下降,盡管開裂后梁仍保留有一定的承載力,但梁已發生嚴重開裂下垂,這部分承載力實際上是不能利用的。少筋梁屬于脆性破壞,既不經濟,又不安全,故在建筑結構中不允許采用。注:少筋梁和超筋梁的強度實際上是由混凝土控制的(超筋梁鋼筋強度沒有充分利用,少筋梁鋼筋強度無法利用),而混凝土極限壓應變很小,沒有足夠的變形能力,且離散性大于鋼筋,破壞有混凝土控制是不利的。普通鋼筋混凝土單筋矩形截面梁,可分析如下:MU和Mcr,但MU下降的速率快,=min時,Mcr= MU。即,按照混凝土梁彎曲抗拉強度計算的開裂彎矩等于鋼筋混凝土梁開裂截面抗彎承載力確定配筋率的下限。 GB500

42、10-2002:素混凝土梁,Mcr=7ftbh2/24, 鋼筋混凝土梁,MU=fyAsh0(1-0.5), 考慮常用尺寸,取1-0.50.98,h0.08h0,代入Mcr=MU,則解出:min=As/bh00.35ft/fy GB50010-2002取:min=max(0.45ft/fy,0.002)。 ACI318-05規范:分析一矩形截面,寬度為b,高度為h,有效高度為d,對受拉邊緣截面模量為bh2/6。對典型截面取h/d=1.1,受彎破壞時內力偶臂為0.95d。彎曲抗拉強度,。這一結果可推廣至T形截面。相應的公式取決于截面的尺寸比例及梁受彎時翼緣是

43、處于受拉區還是受壓區。對于翼緣處于受壓區的典型尺寸比例的T形梁,可分析得,式中bw為腹板寬度或凸出板下方的截面寬度。對于翼緣處于受拉區的T形梁,類似的分析可得出。 分析二 素混凝土,Mcr=frS,這里不考慮拉區混凝土塑性發展,式中,所以,Mn=Asfy(d-a/2)Asfyd (對低配筋率,壓區混凝土高度a很小),考慮壓區混凝土發展塑性時開裂彎矩加大Mn=2.4Mcr,ACI規范對最小鋼筋面積的要求就是出自上述結論,但有一些區別。依據ACI規范第10.5節,經計算需配置受拉鋼筋的任何截面(除下述注明情況外),其As不得小于如下最小配筋率:ACI318-95取,這適用于受正彎曲和負彎曲的區段。

44、其中的附加限制200/fy不過是出于歷史原因,這恰與早期規范對那時的普通材料的承載力所要求的0.005的最小配筋率相一致。注意與翼緣處于受壓區的T形梁公式相比,ACI規范的系數3是保守的取整值,如將其用于矩形梁是非常保守的,對矩形梁在中理論分析給出1.8。這或許反映了這樣一種觀點,對連續T形梁在負彎曲區段的最小配筋不應小于正彎曲區段的最小配筋,而正彎曲區段的彎矩一般較小。ACI規范第10.5節對有受拉翼緣的靜定T形梁的處理是一特例,要求其最小配筋面積取bw為腹板寬度,b為翼板寬度。【例外】 依據ACI規范第10.5節,如果在每一個截面所配的受拉鋼筋面積至少較計算要求的大1/3時,可不強行滿足式

45、以上最小配筋率的要求。這對諸如地基梁的大構件規定了足夠的鋼筋,否則通常的算式將要求過多的鋼筋量。   對于等厚的結構板和基礎,沿跨度方向的最小受拉鋼筋面積是為收縮和溫度鋼筋要求的,因而無需滿足上述最小配筋量。此類鋼筋的最大間距應取三倍板厚或18in中的較小者。<min的梁稱為少筋梁,梁將在第一條裂縫形成時立即破壞而沒有征兆,為脆性破壞。   少筋梁鋼筋強度無法利用,開裂前,鋼筋應力很低,小于30Mpa,開裂后,拉區混凝土承擔的拉應力全部由鋼筋承擔,鋼筋應力突然增大(跳變),s大于鋼筋屈服應力,達到強化階段,造成構件變形過大,或鋼筋被拉斷,造成構件破

46、壞一裂即壞!   構件破壞時,少筋梁的強度實際上由拉區混凝土控制,而混凝土抗拉強度很低,且離散性很大,這是不利的。 GB50010-2002規范編制組對鋼筋最小配筋率的說明(包括梁、柱,預應力梁)一、最小配筋率的概念   鋼筋混凝土結構是一種復合材料結構。其中的混凝土是非延性材料,而鋼筋則有很好的延性。在混凝土中配置鋼筋以后,受力形態得到改善,結構性能因而大大提高。但是,當配筋量少于一定限度以后,構件的性能會發生質的變化與無筋的素混凝土結構相差無兒。因此,混凝土結構設計時,對鋼筋配置量有一個起碼的要求,這就是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率min 

47、;  我國設計規范的最小配筋率過去基本沿用前蘇聯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規定,數值明顯偏低。前幾次規范修訂也曾考慮作適當的提高,但限于當時的經濟實力,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最小配筋率偏低的狀況。從本質上說,最小配筋率的確定,不完全是技術問題,還反映了某一地區和時代的經濟發展水平,因而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和政策性。   考慮到改革開放以來國力的增強;鋼材供應狀況改善;可持續發展和耐久性的需要以及適當增加結構安全儲備的決策,本次規范修訂不僅適當提高了受力鋼筋的最小筋率,而且使其更為合理。盡管修訂后新規范的最小配筋率與國際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己明顯減小。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綜合

48、國力的繼續增強,這種差距還可以進一步減小。二、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結構中的縱向受拉鋼筋包括小偏心及大偏心受拉構件中的受拉鋼筋;受彎構件的受拉鋼筋以及偏心受壓構件中受拉一側的受拉鋼筋。原規范規定最小配筋百分率(%)分別為0.15(C35)和0.20(C40-C60)。新規范規定構件一側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min取為:min=45ft/fy,且不少于0.20。與原規范相比,最小配筋率略有提高,最大的變化是考慮了配筋特征值ft/fy的影響。即當混凝土強度等級較高時,應提高最小配筋百分率,這是為克服高強混凝土脆性的影響,保證構件必要的延性。反之,當采用強度較高的鋼筋(如HRB400級、RRB400級鋼筋)時,由于其較高的抗拉強度和承載能力,配筋百分率可以適當降低。按上述雙控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