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幼兒美術活動中泛靈心理的論述畢業論文_第1頁
對幼兒美術活動中泛靈心理的論述畢業論文_第2頁
對幼兒美術活動中泛靈心理的論述畢業論文_第3頁
對幼兒美術活動中泛靈心理的論述畢業論文_第4頁
對幼兒美術活動中泛靈心理的論述畢業論文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編號:題目:對幼兒美術活動中泛靈心理的論述專業音樂教育班級學號姓名指導教師完成日期對幼兒美術活動中泛靈心理的論述摘要:泛靈心理是幼兒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在美術活動中,教師要利用幼兒具有泛靈心理這一特點使幼兒在活動中發揮獨特的想象力、創造力。本文通過對泛靈心理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體現及作用的分析,提出將泛靈心理運用于幼兒美術活動中的策略。關鍵詞:泛靈心理;美術活動;想象力;創造力一、兒童泛靈心理概述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18321917)在近一個世紀前就提出了泛靈論(又譯萬物有靈論),并以此概括早期人類最早的世界觀。本世紀五十年代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

2、t,18961980)在研究兒童思維過程中發現兒童的泛靈心理(亦稱之為兒童的泛靈論或泛靈思想)。所謂兒童的泛靈心理即指兒童把無生命物體看作有生命有意向的東西的傾向。泛靈心理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有著深刻的體現,它可以提升幼兒對活動的興趣,使其極具想象力的積極創作。在幼兒美術活動開展過程中,幼兒意識發展不充分,對事物認識能力不足,我們必須把泛靈心理正確運用于幼兒美術活動中。兒童的泛靈心理表現在認識對象和解釋因果關系兩方面。關于兒童泛靈心理的產生從兒童認識現實對象角度進行研究的人認為兒童對“活的”理解有問題是原因之一,兒童缺乏有關物體的知識是原因之二;從兒童解釋因果關系角度進行研究的人認為這純粹是教育和

3、環境影響的結果,兒童的思維形式決定了兒童必然產生泛靈心理。過去研究者們對兒童產生泛靈心理的原因所持觀點不一致,現今研究者通過實驗研究把其產生的原因歸為以下三點:第一,學前兒童的思維大體處于表象思維水平,還不能真正從本質上理解,因而也不可能形成關于活的與心理的系統化的正確知識;第二,學前兒童在認識對象時由于對象的某一特點類似擬人的特點而產生的情緒體驗的表現;第三,學前兒童泛靈心理是其認識和情緒體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產物。二、泛靈心理在幼兒美術活動中的體現及作用泛靈心理是幼兒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然現象,是不可逾越的必然階段。其在美術活動中有著深刻的體現。美術活動,是孩子比較感興趣的一項活動,是

4、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不同于一般的理性科目,它靠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激勵來喚起幼兒心靈的大門,不能有任何強制性。(一)幼兒泛靈心理可以提升其對活動的興趣,掃除創作的心理障礙幼兒美術活動的重點是創造意識的啟迪,而不是技能的傳授。每個幼兒都有創造的欲望,傳統的教育總是喜歡讓孩子適應成人的世界,要讓幼兒依樣畫葫蘆,孩子的想象受到束縛,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失去創造的興趣和信心。我們可以利用幼兒以自我為中心“泛靈論”的心理特點,讓他們無拘無束地自由想象,給所畫物體注入生命、注入熱情。同時,鼓勵幼兒自由想象,自由創造,為他們新奇、夸張、具有豐富想象力的作品而喝彩,讓全體幼兒為他們敢想、敢畫的求異精

5、神鼓掌,這樣孩子就會發現只要有趣,畫什么都行,畫得不好老師也不會批評,掃除了幼兒創作時的心理障礙,讓他們勇敢地、大膽地、毫無顧慮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畫,這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在讓幼兒繪畫季節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四季中自然景物的不同特點開展活動。例如在讓幼兒認識秋天的時候,老師可以說:“秋天的樹爺爺們都穿上了黃顏色的衣服,還有他們頭頂上的葉帽子也紛紛跳起舞來,優美的飄落到了地上。”由此,幼兒就會在腦中出現老師所描述的畫面,把秋天的特點記于心中,并表現于繪畫中。在這個活動當中,教師充分利用了幼兒的泛靈心理,把樹和樹葉擬人化,讓幼兒得知他們都是有生命有色彩的,使幼兒對活動內容感興趣,掃除

6、了其創作的心理障礙。(二)泛靈心理使幼兒美術創作極具想象力在繪畫等美術活動中,泛靈心理使幼兒作品極具想象力,使幼兒易于把外界事物的審美特征融合到自己的心靈之中,得到極大的審美愉悅。他們常常把兩個毫不相干的事物或現象,按照主觀愿望任意結合在一起,而不管他們之間是否真有聯系。幼兒處于一個充滿幻想的年齡,幼兒的許多想法與現實有很大的距離,但又符合邏輯,孩子通過美術,可以把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想象變成可見的作品。比如孩子會這樣想,花草樹木是有性別的,沒有生命的東西也是有喜怒哀樂的,在畫樹一課中,有的學生拿著自己的作品介紹說:“我畫的是一個美麗的樹姑娘”我很驚訝,難道樹也分姑娘和小伙子嗎?原來這個孩子讓這

7、棵翠綠的樹結滿了火紅的果子,可不就像是戴滿蝴蝶結的小女孩嘛。后來,在她的帶領下,很多幼兒畫出了高大挺拔的樹叔叔,樹干布滿皺裂的樹爺爺,枝干細嫩的娃娃樹等形象,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幼兒已經具備描繪表現對象的基本能力后,我鼓勵他們用畫筆講故事,每幅畫面都是一段小故事,有主角,有場景,畫完了就開故事會,他們高興極了,畫畫和演講互相補充,共同提高,提升他們興趣的同時豐富了想象力、創造力,把想畫的對象都以擬人的方式表現于作品中,展現出一個具有生命化、“靈化”了的畫面。(三)在欣賞美術作品中,泛靈心理提高了幼兒對作品的理解能力在欣賞美術作品中,泛靈心理提高了幼兒對作品的理解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往往

8、會把故事結合于作品當中,讓幼兒邊聽故事邊欣賞,不僅可以使幼兒受到審美教育,而且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作品。把故事結合于作品其實就是把“靈化”了的外物注入作品中,在引起幼兒興趣的基礎上,讓其對作品有自己獨特的,別具一格的理解。把幼兒領進一個特定的藝術境界,引出聯想,拓寬審美意識,引發幼兒在美術欣賞中進行再創造。如在大班的美術欣賞活動我的動物朋友中,教師出示了一幅畫了很多可愛動物的掛圖,讓幼兒自由想象圖中動物在干什么,并讓其組成一簡短的小故事講給小朋友聽,大部分幼兒都會把動物想象成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有的說動物們正在森林里開聯歡會,有的說動物們正在開運動會等等,這些獨特的想象,都表現出了幼兒運用泛靈心

9、理來理解作品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抓住幼兒泛靈心理的這一特點,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通過播放動畫片的方式告知幼兒,不但提升了他們對作品的興趣,而且帶動了他們對作品的理解能力。最后,老師要求幼兒畫出自己心目中的動物朋友,大部分幼兒都能繪聲繪色的畫出動物朋友,有開心的、憂傷的、蹦跳的、哭泣的各種表情,還有的給它們穿上了漂亮的裙子等等。這個美術活動很好的表現出了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獨特的理解能力,把動物以“靈化”了的方式表現在欣賞和理解之中。三、將泛靈心理運用于幼兒美術活動中的策略(一)充分創造條件鼓勵幼兒表現和創作美術教學不同于其它學科,它要靠思想的啟迪和情感的激勵來進行,不能有任何的強制性。要讓兒童對

10、所畫的內容、形象有強烈的興趣,教師就要走進童心世界,了解兒童的思維特性,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去激活他們的創作欲望,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豐富多彩的認知活動。正因為泛靈心理傾向使幼兒在美術活動中表現出非凡的想象力,如在幼兒繪畫中氣球面帶微笑,大獅子親切善良,一塊積木象征一輛小汽車,一種姿勢象征著小鴨子的行走,幾種簡單的線條組合象征著房子或動物,這種能力的發展使得幼兒特別喜歡運用它們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意愿,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特點促進幼兒繪畫、手工等能力的迅速發展,而我們要做的是充分創造條件鼓勵他們進行表現和創造,不要急于用成人的模式要求幼兒,急于讓幼兒學會寫實地表現對象的形象造型。我們要優化與美術教學相

11、適應的物質環境,使環境創設具有可參與性和可操作性。當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有趣的材料時,幼兒會為材料而吸引,自然會主動地操作材料,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去。我們必須鼓勵幼兒展開想象,大膽構思,不要死板地固定在觀察的原型上,應是抓住原型的特點,加以想象創新,賦予它新的生命。這時我們發現,幼兒在觀察中獲得的知識越廣泛,在頭腦中留下的印象就越豐富、清晰,他們的想象力就越有根可尋。(二)引導幼兒辨別事物,促進其認識能力的提高幼兒的“泛靈心理”是幼兒時期所特有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幼兒內在的主觀世界與物質的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狀態的一種表現”,也是意識發展不充分的表現。幼兒的觀察力、思維力以及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都有限

12、,不可能從本質上去了解、掌握事物的內涵以及事物間的種種聯系,只能從自我出發,從事物形狀出發去理解事物,從而造成了人物混淆的現象。我們應讓幼兒把外物同化到自己的活動中去,讓幼兒用自己的心理體驗去對待外物。兒童都是“藝術家”這一觀點論證了兒童在創造自己本身的世界,按照自己的“興趣”以新的方式改造這個世界,兒童在美術活動中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過各種美術手段具體表現出來,這不僅提高了他們對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認識能力,而且發展了對美的表現力。通過幼兒在美術活動中表現出泛靈心理這一特點,使其形成對現實生活的認識能力,審美態度,形成藝術興趣,形成感受美、理解美和從感情上體驗美的才能。在幼兒心目中

13、,蝦在云天游,鳥在水中飛,小豬生雙翅,大樹結金魚一切變形、增減、移位都順理成章。兒童都是“藝術家”這一觀點論證了兒童在創造自己本身的世界,按照自己的“興趣”以新的方式改造這個世界,兒童在美術活動中將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過各種美術手段具體表現出來,這不僅提高了他們對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認識能力,而且發展了對美的表現力。通過幼兒在美術活動中表現出泛靈心理這一特點,使其形成對現實生活的認識能力,審美態度,形成藝術興趣,形成感受美、理解美和從感情上體驗美的才能。我們在利用“泛靈心理”進行教育的同時,還應指導幼兒學會人物識辨、物物識辨,促進幼兒從本質上去認識事物,使幼兒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如教師可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