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_第1頁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_第2頁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1套首播,第一期主題是尚書。這樣的央視開年大戲,果然不負眾望。我由衷地講這絕對是一部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的國學大手筆制作。 從央視發展史上來看,這也稱得上一部開天辟地的力作,這種創新的歷史表述方式,或將改變央視老套的敘事方式。看過之后讓我覺得:錯過春晚不足惜,精神的饕餮盛宴必是典籍里的中國。 果然是新年新氣象,央視再用自己強大的制作能力證明了自身不凡的實力。 典籍里的中國·尚書以當紅主持人撒貝寧為歷史見證人,這位年輕的知性主持人作為新一代讀書人的代表,暢游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以伏生對中國著名典籍尚書的保護

2、、流傳為故事主線,講述了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中華文明傳承史。 尚書,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之首,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相傳是孔子晚年整理編撰而成。 影片以舞臺劇的形式,通過聲光電的巧妙運用,以簡單直觀的綜藝訪談節目藝術表現手法,構建了一部極具沖擊力的歷史舞臺大劇,給觀眾以極大的視覺沖擊力,深深喚起了我作為一名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主持人撒貝寧既是講述者,也是觀看者,同時也是歷史的參與者,他帶領觀眾以第一視角和第三視角,不斷穿越在各個歷史切片之間。 撒貝寧與孔子的弟子們大聲誦讀圣言,自然流暢地將故事主線銜接到故事講述者。整部劇中,大量使用回憶、眼神、臺詞等自然過渡手段。策劃好、編劇好

3、、演技好! 回憶與現實,現實與虛構,語言與情感,通過編劇開放、新穎的蒙太奇手法,集成了話劇、舞臺劇、影視劇、綜藝訪談、現代三維技術等各種行之有效的藝術手法,可以說,無一不用其極,而又恰如其分。 這部典籍里的中國稱得上是央視歷史紀錄片的一個新的巔峰,所有的影視、話劇等表現技巧都在一個很高的層面得以完美運用,堪稱經典電視藝術作品。 不得不說倪大紅老師的表演真的太有張力了。尤其,伏生回眸的那一剎,我不禁動容,熱淚盈眶。 一眼千年。在這場漫長的文化苦旅中,先祖先賢們挺過死亡的威脅與離散的痛苦,用他們的虔誠與篤信,還帶著一點驕傲,守護著中華文化的尊嚴,延續著中華文化的血脈。 想起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寫莫高

4、窟時說的話:“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那么看那些典籍也是。看那些山川河流殘垣斷壁,那些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那些奇聞軼事民風民俗,都是。那些鮮活律動的生命,將華夏文化根植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中,積淀在了我們的民族潛意識里。 我覺得每個中國人都有一個問題:我們從何而生?為何而來?又將去向何方?典籍里的中國就是正本溯源,“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一個哲學問題,背后都是深情款款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中國人,自己所擁有的無限璀璨的文化寶庫。這難道不是我看典籍里的中國,并讓我為之感動的最主要的原因嗎? 從唐代王維開始,歷代中國文人墨客都在創作伏生授經圖,伏生對于中國文人

5、的影響可謂是世代相傳,生生不息。這些記錄上古先賢言行的書,讓后世懂得治政之本,為人之本,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最后,我反思了一個問題:什么是我們的文化自信? 我以為,改成激發文化自信更為合適的。因為,這種文化自信早已深深根植在我們的民族潛意識里了,積淀了一代又一代;它不需要樹立,它就在那兒,只是沉睡著,只待著一束光將它喚醒。那束光可能是各類大型文化節目,也可能只是,一席話,一頁書。 我突然發現中華文化真的太美了。它們那么宏大,宏大得令人嘆為觀止。它們那么厚重,厚重得,值得我們世代傳承與守護。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樂,多看經典,多讀書!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2 農歷牛年大年初一晚黃金檔

6、,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一經亮相,就以強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成為現象級爆款,也成功為文化節目樹立起了新的標桿。 3月7日晚8點檔,典籍里的中國第二期在央視綜合頻道與觀眾再續“經典之約”,聚焦中國首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致敬“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的科學精神。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話。節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與宋應星透過一粒種子,找到了屬于科學家的共同夢想:求真務實、造福人民。 典籍 “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節目由“當代讀書人”撒貝寧帶領觀眾游歷于時間的長河。他從1961年湖南安

7、江農業學校的一片試驗田里啟程,遇見立志讓“稻子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掃帚那么長,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個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涼”的袁隆平,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萬歷年間的江西稻田,拜訪同樣為了“五谷豐登,物阜民康”的樸素夢想跋涉不止的宋應星。 這期節目,在戲劇呈現上橫跨宋應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時期,以他和哥哥宋應昇、友人涂紹煃的珍貴情誼貫穿始終,講述宋應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屢次不中的逆境下,靠著兄弟們的支持與鼓勵,把多年走訪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產方式和工農技術都記載下來,最后寫出天工開物。 此外,舞臺對乃粒舟車乃服佳兵等卷所涉及的明代社會生活、生產景象都做了細膩的呈現。天工開物的序言中,寫著一句

8、非常有力量的話“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里,宋應星沒有被打倒,他在數次趕考奔波的所見所聞中,認識到工農業生產的巨大價值。于是他選擇回歸自然,走出了一條與當時的讀書人不同追求的路。 穿越 宋應星和袁隆平“握手” 你能想象宋應星和袁隆平“握手”嗎?跨越多個朝代、發起“古今互穿”模式的第一期節目尚書,已然讓典籍里的中國成為觀眾眼中的“穿越高手”。 在天工開物這一期里,老年宋應星在“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的帶領下,感受300多年后的'“天工開物”:他昔日從江西到京城(北京)得花上半年的趕考路,如今坐上中國制造的高鐵僅需3個時辰左右,若是坐上中國人自己造的C919飛機,則只要一

9、個多時辰就到了;當聽說后世造的大火箭“長征”號可以把月球車載到月亮上,“奮斗者”號深潛器可潛入大海萬米之深,尤其是在袁隆平院士的稻田里看到他心心念念的“乃粒”,他既驚訝又欣慰地連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無憾了!” 嘗試 典籍“知識堅果” 全新亮相的典籍里的中國,將博大精深的厚重典籍作為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著力從這些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入手,在鉤深致遠的求索之中,讓年輕人和全世界了解“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以及“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天工開物全書共18卷,123幅圖,初版距今已有近400年。其中,不論是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還是制取海鹽、煉鐵紡織的精巧技術,字里行間都流淌著格物致知、經世致用的科學態度,迸發著熠熠生輝的智慧光芒。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做客本期節目,在訪談現場為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