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便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次數減少和排出干硬便,排便習慣改變,堅澀難下,常常數日一行。便秘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中醫認為便秘的原因多為腸道津液干涸,傳導失司所致。李東垣說:“津液不足故大便燥結”。灸治穴位:天樞,支溝,足三里,上巨虛。灸法操作:1.取仰臥位,暴露施灸部位;2.用艾絨做成底面直徑1cm,高1. 52cm的圓錐狀艾炷,點燃灸雙側天樞穴,各灸5壯,約20分鐘;3.用艾條回旋灸灸上肢和下肢支溝、足三里和上巨虛,每穴7分鐘;4.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灸法大義:應用中醫“合治內腑”及“俞募配次”的理論,選用大腸的下合穴上巨虛,足陽明胃經的下合穴足三里,配大腸經
2、的募穴天樞,以疏通腑氣;又用支溝宣通三焦氣機,三焦氣順,則腑氣通調,腑氣通,則大腸的傳導功能自可復常。保健常識:1.保持良好排便習慣。2.多吃富含纖維的食品,如燕麥,芹菜,玉米等水果蔬菜。3.加強鍛煉。內科病癥-感冒灸治穴位:大椎,風池,合谷,膻中灸法操作:1.取俯伏坐位;2.取一支清艾條,距皮膚23cm點燃,在大椎、風池、合谷三穴行溫和灸,每一個穴位約5分鐘;3.然后取仰臥位,暴露胸部膻中穴;4.以上等艾絨,制作成底面直徑為2cm,高為錐狀艾炷,放在附子餅上,置于膻中穴上點燃,待艾炷燃及一半時點燃另一炷備用,每次灸3壯,以局部皮膚出現紅暈為宜。5.每日灸治 1 次,直到痊愈。灸法大義:治療感
3、冒一是要恢復衛氣的衛外功能,二是要祛散風寒邪氣。艾灸有著天然的溫陽實衛、祛風散寒、避穢解毒的功效,及時灸之,則片刻陽氣蒸騰、衛氣運轉,寒氣立時消散。督脈主一身之陽氣,溫灸大椎可通陽散寒;風池為足少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陽維為病苦寒熱”,故風池可疏散風邪;手陽明之合谷穴以祛邪解表、清利頭面,膻中穴借附子、艾葉之力益氣溫陽固本。保健常識:1.艾灸治療風寒感冒應越早越好。2.如果感冒日久,出現喉嚨干痛、鼻流黃膿涕、怕熱、口渴等癥狀時就不要灸了。冠心病(心悸、心絞痛心悸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甚則不能自主的一類癥狀,即心臟頻率、節律發生異常。多伴有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心絞痛是指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
4、,心肌急劇的、暫時的缺血、缺氧所引起以胸痛為突出表現的綜合征。典型的心絞痛為突然發作的胸骨下部后方或心前區壓榨性、悶脹性或窒息性疼痛,可放射到左肩臂、左上肢前內側及無名指和小指(沿心包經和心經。疼痛一般持續515分鐘,很少超過15分鐘。伴有面色蒼白、表情焦慮、出汗和恐懼感。多因勞累、情緒激動、飽食、受寒等因素誘發。心悸、心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臨床表現。中醫認為胸陽不振,心脈痹阻為實;氣血陰陽虧虛,心脈失養為虛,其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灸治穴位:膻中,內關,至陽。灸法操作:1.取臥位,暴露操作部位;2.用1 g艾絨做成底部直徑為20 mm的艾炷,置于穴位上點燃,直接無疤痕灸,至患者
5、感覺灼熱而不能忍受時更換新的艾炷。每穴灸5 壯,約30 m in。3.照此操作,隔日1次,10 次為1 個療程。一般連續灸治2個療程。灸法大義:內病外治是中醫整體觀念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膻中穴既是八會穴,又是心包的募穴,具有理氣活血,寬胸利膈的功效,艾灸膻中穴能調養氣血,溫補心脈,解陰乘陽位之疾;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及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善治心胸疾病,艾灸可調理心氣,活血通絡;督脈屬陽,統領一身之陽氣,有補陽、溫陽、通陽之功,灸督脈之至陽,振奮心陽,散寒化濁,溫通血脈。三穴合用,由外及內,標本兼治。保健常識:1.防治結合,正確用藥。2.避風寒、勞累、情緒激動。3.適當鍛煉,艾灸持之以恒。失眠以
6、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難,或睡眠時間不足,或睡眠不深,嚴重者徹夜不眠為特征的病證。隨著社會的發展,工作緊張,思想壓力加大,不良生活習慣,外界精神刺激,飲食不節等因素造成失眠隨之增多。失眠屬于現代醫學的神經衰弱,嚴重者屬于神經官能癥范疇。失眠日久可以造成人體各種損害,應該調治并舉。灸治穴位:涌泉,神門,百會灸法操作:1.用溫熱水泡腳10分鐘;2.取仰臥位;3.將清艾條點燃,對準穴位施行溫和灸,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不燙為度,每穴各灸10分鐘;4.每日1次,10次為1 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灸法大義:涌泉穴,又名地沖,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灸之可滋陰降火、寧心安神,有引火歸元之妙。百會是督脈經
7、穴,位于巔頂,督脈“入絡于腦”,“腦為元神之府”,故百會能安神定志、醒腦益智。上取百會,下取涌泉,一陽一陰,以艾溫通,使任督協調、髓生腦健、心神內守、陰陽平衡、寐寤有序。心藏神,神門為心經原穴,灸之使神有所藏,不眠自愈。保健常識:1.起居有節,精神放松。2.適度鍛煉,避免刺激性食物。耳鳴耳聾聾、耳鳴是指聽覺異常的兩種癥狀。耳鳴是以自覺耳內鳴響為主癥;耳聾是以聽力減退或聽力喪失為主癥,耳聾往往由耳鳴發展而來。耳鳴為一種常見的臨床癥狀,人群中約17 %的個體有過耳鳴的感覺。耳中鳴響,或若蟬鳴,或如水聲,通常伴有煩躁,睡眠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嚴重者可影響工作、娛樂和社會交往。灸治穴位:翳風,聽宮,聽
8、會。灸法操作:1.取坐位或側臥位;2.取一支清艾條,距皮膚23cm點燃,在穴位上作回旋灸,每穴10分鐘,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度;3.每日一次,10次一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灸法大義:耳鳴多因血氣不足,宗脈則虛,風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搏,故為耳鳴。艾灸疏導少陽經脈,補氣養血。翳風穴鄰近耳后動、靜脈,頸外淺靜脈,淺部有耳大神經,深部有面神經干從顱骨穿出;聽宮、聽會在耳屏前方,有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和面神經、三叉神經第三支耳顳神經,都是治療耳鳴的要穴。保健常識:1.耳鳴一般治療時間較長,在治療時要有恒心,不要輕易放棄。2.注意調節情緒,避免過度憂郁。3.勞逸結合,鍛煉身體,中西結合。頭痛頭痛是患
9、者自覺頭部疼痛的一類病證,可見于多種急慢性疾病。手、足三陽經和足厥陰肝經均上頭面,督脈直接與腦府相聯系,當經脈氣血不通或氣血不足,腦髓失養,均會造成頭痛。按照頭痛的部位辨證歸經,前額痛為陽明頭痛,側頭痛為少陽頭痛,后枕痛為太陽頭痛,巔頂痛為厥陰頭痛。西醫學的高血壓、偏頭痛、叢集性頭痛、緊張性頭痛、感染性發熱、腦外傷及五官科等病中都會表現出明顯的頭痛。灸治穴位:百會,風池,合谷灸法操作:1.取俯伏坐位;2.取一支清艾條,距皮膚23cm點燃,在百會、風池、合谷三穴行溫和灸,每一個穴位約10分鐘;(灸百會時注意防治損傷頭發灸法大義:風池為足少陽與陽維脈的交會穴,功長祛風活血、通絡止痛;百會疏通頭部經
10、絡氣血;合谷善治頭面,疏風止痛。上下遠近相配,共奏止痛之功。保健常識:1.頭痛原因復雜,應查明病因,特別是排除顱內占位性病變。2.調暢情志,忌煙酒辛辣。3.注意鍛煉,保障睡眠。眩暈眩暈是自覺頭暈眼花、視物旋轉動搖的一種癥狀。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旋轉不定,以致不能站立,甚者多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等癥狀。現代醫學中的內耳性眩暈、腦動脈硬化、高血壓、貧血、神經衰弱以及某些腦部疾患等均可表現為眩暈。灸治穴位:百會灸法操作:1.取俯伏位,雙手放于桌面上;2.將清艾條點燃,對準穴位施行溫和灸,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不燙為度,灸治30分鐘;3.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至眩暈消失為止。灸法大義:百會穴是百
11、脈朝會之穴,有輸出輸入、宣通氣血的功能。百會為督脈穴,督脈通髓海,灸百會有通督醒腦之效,可疏通經絡,清竅除眩。重灸百會穴有加強升陽補虛,升清陽醒神之功。百會穴具有祛風潛陽,補髓益血,升清降濁之功能,消降眩暈的多種作用,所以為治眩暈的要穴。保健常識:1.積極治療原發病。2.應少食肥膩之品。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疾病,主要表現為脘腹痞悶或脹滿,噯氣,泛酸,嘈雜,惡心嘔吐,困倦乏力,形體瘦弱,飲食無味或食積不下,胃腸動力學障礙是消化不良基本發病機制。灸治穴位:中脘,神闕。灸法操作:1.取仰臥位;2.在中脘和神厥穴各切厚約2分許的生姜1片,在中心處回針穿刺數孔,上置大艾炷點燃,直到局
12、部皮膚潮紅,胃脘部無脹悶感為度;3.每日一次。灸法大義:中脘為胃的募穴,灸中脘和神厥可以增強胃腸蠕動,胃腸活動加強,平滑肌張力增加,胃腔內刺激增加,使胃動素釋放增加。胃動素有調節胃動力、促進胃排空腸道蠕動等作用。保健常識:1.明確原發病,排除如腫瘤,潰瘍等易造成消化不良表現的原發病。2.合理、科學膳食。3.保持樂觀開朗心態。糖尿病糖尿病以多飲、多食、多尿、形體消瘦為特征的病證。中醫認為其發病原因多為五志過極,或恣情縱欲,飲食失調,致肺、脾、胃三臟陰虛燥熱,熱灼津液,氣血瘀滯。現代醫學認為主要是胰腺的微循環發生障礙,進而胰島功能減退或喪失。一般人體的空腹血糖應該:空腹血糖 ,超過這個標準就有可能
13、患了糖尿病。灸治穴位:胃脘下俞:經外奇穴,位于背部足太陽膀胱經上,在第8 胸椎棘突下旁開寸,左右2 穴。春夏灸氣海穴,秋冬灸關元穴。灸法操作:1.先俯臥位,后仰臥位;2.艾條溫和灸(或灸盒灸,距皮膚25 mm左右,每穴持續灸20分鐘;3.隔日灸1次,可長期施灸。灸法大義:千金翼方載:“消渴咽喉干,灸胃管下俞三穴各百壯”。胃脘下俞穴主要由T8 神經分布,支配胰腺的傳入神經也主要是T8,說明胃脘下俞穴與胰腺的神經分布有著高度的對應性。艾灸胃脘下俞可以明顯改善胰島的形態功能。灸氣海、關元,通調任脈,補氣固本。保健常識:1.低糖低脂飲食。2.密切觀察血糖,預防并發癥。3.防治結合,中西結合。胃痛胃痛又
14、稱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反復性發作性疼痛為主的癥狀。常伴痞悶或脹滿、噯氣、泛酸、嘈雜、惡心、嘔吐等癥,發病常與情志不暢、飲食不節、勞累、受寒等因素有關。胃痛多見于西醫學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癥、胃粘膜脫垂等病。灸治穴位:中脘,足三里,內關。灸法操作:1.取仰臥位;2.用點燃的艾條在穴位上進行溫和灸,每穴5分鐘,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不燙為度;3.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至緩解為止。灸法大義:急則治其標,治療胃脘痛止痛是關鍵。足三里乃足陽明胃經下合穴,“合治內腑”,可疏調胃腑氣機,和胃止痛。中脘為胃之募穴,腑之所會,可健運中州,調理氣機。內關寬胸解郁,行氣止痛。保健常識:1.平時注意
15、飲食規律,忌食刺激食物。2.注意鑒別腹部外科疾病,如潰瘍出血,穿孔,膽石癥等。慢性咽炎慢性咽炎是由于多種病因引起的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彌漫性炎癥反應,慢性咽炎屬于中醫“喉痹”范疇。灸治穴位:涌泉。灸法操作:1.取仰臥位,暴露足心涌泉穴;2.將清艾條點燃,對準穴位施行溫和灸,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不燙為度,灸治30分鐘;3.每日1次,10次一個療程,至癥狀消失為止。灸法大義:涌泉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為人體的最下部,取其上病下治、引導上越之火循經下行之意。懸灸涌泉穴,熱力與腎火同氣相求,使上越的腎火向下,退回命門,發揮其原有的溫煦作用。艾灸有溫陽之效,作用于涌泉穴則有補腎助陽和引火歸原兩個功效
16、。保健常識:1.忌煙、酒以及進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2.避免咽喉過度疲勞。慢性腹痛腹痛一般指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發生的疼痛癥狀而言,可見于多種臟腑疾患。慢性腹痛臨床多見于腸激惹綜合癥,慢性結腸炎,慢性盆腔炎,消化道潰瘍,膽石癥等疾病。灸治穴位:阿是穴,中脘,關元,足三里。灸法操作:1.取仰臥位;2.用艾條溫和灸,距離皮膚12 cm,每次20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3.每日1 次,10天為一療程,2 個療程中間休息3天。灸法大義:以局部取穴施灸為主,遠端取穴為輔。關元穴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有補精、益血、扶正之功,為強壯要穴;足三里既是主治腹部疾病的要穴,又是強壯穴;中脘位于腹部中部,統
17、率中州,為腑會;止痛必用阿是穴,諸穴配用,溫通經絡,行氣活血,能夠治愈多年頑固性腹痛。保健常識:1.慢性腹痛不要忽視,應排除危險因素導致的腹痛。2.積極治療原發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是甲狀腺處于持續高功能狀態,合成和釋放過多的甲狀腺素,致機體神經、心血管等系統興奮性增高和代謝亢進為主要表現的一組內分泌疾病的總稱。以頸部甲狀腺腫大為特征,俗稱“大脖子病”,同時伴有凸眼,心悸,乏力,多汗,消瘦等癥狀,以女性多見,且多在2040 歲之間。灸治穴位:大椎,肺俞,風池。灸法操作:1.取坐位或俯臥位;2.將清艾條點燃,對準穴位施行溫和灸,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不燙為度,每穴灸治10分鐘;3.隔日一次
18、,10次一個療程,施灸2個療程后休息35天。灸法大義:西醫治療本病主要采用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及手術治療,雖可控制病情,但用藥時間較長,不良反應較大,容易復發,且易造成甲狀腺功能減退,使病情更為復雜。艾灸以背部太陽經及督脈經穴為主,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太陽為“巨陽”,灸之可從陽引陰,陽生陰長,扶陽濟陰,調節機體陰陽平衡。本法療程短,見效快,不良反應小,復發率低。甲亢屬中醫“癭病”范疇,多為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所引起,選用風池穴,清瀉肝膽郁滯,軟堅散結。保健常識:1.生活中注意補充適量的碘。2.調暢心理,樹立信心,保持樂觀。3.密切觀察病情,中西結合,盡早治療。脫肛又稱直腸脫垂,是指直腸下端脫出
19、肛門之外,常見于老人、小兒和多產的婦女。直腸脫垂病機虛者較多,中氣不足,固攝失司,氣虛下陷,而致脫肛。灸治穴位:關元灸法操作:1.取仰臥位,暴露施灸部位;2.點燃艾條放入灸盒中,對準關元穴,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略有灼熱感為度,保持局部溫熱持續性刺激。每次施灸60分鐘,每日12次, 5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灸法大義:關元為元陰元陽出入之要穴,無論陰虛陽虛,或陰陽失調,皆可強壯關元之真氣。真氣充沛,關門固攝,脫肛自然得以回納。保健常識:1.養成良好排便習慣。2.注意保持肛門衛生。3.加強提肛鍛煉。腹瀉泄瀉又稱“腹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瀉出如水樣。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
20、多見,臨床可分為急性泄瀉和慢性泄瀉兩類。泄瀉多見于西醫學的急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過敏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等。尤其是小兒由于脾胃功能發育還不健全,容易出現小兒腹瀉,影響小兒的發育。祖國醫學認為泄瀉有五,乃脾虛、腎虛、濕寒、濕熱、食積也。灸治穴位:神闕(肚臍,天樞,足三里。灸法操作:1.取仰臥位,暴露臍部。取純凈干燥的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用大艾壯5壯灸肚臍,大約20分鐘;2.用艾條溫和灸天樞和足三里,每穴大約10分鐘,至皮膚出現紅暈發熱。3.急性腹瀉可每日2次,慢性腹瀉每日1次,一般10次一個療程,直到腹瀉停止。灸法大義:張景岳云說:“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
21、本病無論虛實,皆不可攻伐太過,應以扶正為主,攻邪為輔。從經絡理論來看,臍與脾、胃、腎和大腸相通,為精、神、氣、血往來之樞要,灸神闕穴可通過經絡刺激內臟,起到溫經散寒、健脾止瀉的作用。天樞為大腸募穴,能調理腸胃氣機。足三里健脾益胃,“肚腹三里留”,是治療腸胃疾病的效穴。保健常識:1.對嚴重失水或由惡性病變所引起的腹瀉,則應采用綜合性治療。2.注意飲食有節。過敏性鼻炎過敏性鼻炎又稱變態反應性鼻炎,是以型變態反應為主的鼻部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上可分為常年性和季節性兩種。主要表現為常年性發病,病程至少1年;以陣發性鼻癢、連續噴嚏、鼻塞、流清涕為4大主要癥狀。該病具有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的特點,發病率呈上
22、升趨勢。中醫理論認為肺氣虛,衛外不固,肺衛失和,從而發病。灸治穴位:迎香,印堂,大椎,肺俞灸法操作:1.取臥位,先俯臥,后仰臥;2.取一支清艾條,距皮膚23cm點燃,在穴位上作回旋灸,每穴5分鐘,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度;3.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20次后休息35天。灸法大義:迎香為手足陽明經之交會穴,同時又位于鼻旁,有散風清熱、通利鼻竅、疏通面部經絡之功能,為治療鼻病的第一要穴;督脈為“陽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陽經之氣的作用,上取印堂,以振奮陽氣;大椎、肺俞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保健常識:1.本病容易復發,應防治并舉。2.加強鍛煉,增強抗病能力。3.遠離致敏原。4.可以結合“冬病夏治”貼敷療法,鞏固療效。咳嗽,哮喘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癥狀,一般聲痰并見,多見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肺結核等。哮喘是一種常見的反復發作性疾患。臨床以呼吸急促,喉間哮鳴,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為主癥。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尤以寒冷季節和氣候急劇變化時發病較多。哮喘多見于支氣管哮喘、慢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屆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南莫中學高二物理第二學期期末綜合測試試題含解析
- 文峰區室內綠化管理辦法
- 金融行業變更管理辦法
- 集體資產評估管理辦法
- 廣西種植水蜜桃管理辦法
- 三月信用卡業務管理辦法
- 2025年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第一中學物理高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2025屆河北省雞澤、曲周、邱縣、館陶四縣物理高二下期末質量跟蹤監視試題含解析
- 2025屆安徽省“廬巢六校聯盟”物理高二下期末經典模擬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工程造價管理辦法
- (完整版)曲臂式高空作業車安全技術交底
- 2024年民族宗教政策法規宣傳月知識競賽考試題庫(含答案)
-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考試參考題庫120題(含答案)
- 診所中藥飲片清單
- 零信任安全架構-第1篇
- 《發酵飼料的應用》課件
- 國家開放大學2023年7月期末統一試《22417客戶關系管理》試題及答案-開放專科
- 西式面點師(高級)課件 項目4 甜品制作
- 鼎捷T100-V1.0-銷售管理用戶手冊-簡體
- 抗生素的合理應用-專業知識講座培訓課件
- “三高共管、六病同防”工作實踐10-40-16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