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養氣”說今探_第1頁
劉勰“養氣”說今探_第2頁
劉勰“養氣”說今探_第3頁
劉勰“養氣”說今探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劉勰“養氣”說今探    【內容提要】“氣”在我國古代文論中,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各家之“氣”,含義很不一致。劉勰養氣所言之“氣”,不是道德精神修養,不是養生之道,也不是作者的氣質、個性和作品風格,而是保證“文思常利”,以作者才學識力諸多方面的修養為基礎的、在寫作構思過程中由體力和精力、心境和情緒、欲望和激情、勇氣和信心等多種因素所形成的一種精神狀態。 【關鍵詞】 寫作構思虛靜養氣靈感   一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提出了“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的論斷,認為作者的精神活動,亦即為文

2、之用思,受著“志氣”的統轄和控制;此后,又專作養氣之篇,“所以補神思之未備,而求文思常利之術”1,可見兩者關系密切, 故研討神思篇必及于養氣;探究養氣亦必兼至神思。     劉勰所謂的“養氣”,究竟具有怎樣的具體內涵呢?     “氣”在我國古代文論中,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各家在言及“氣”時,含義很不一致。孟子有“知言養氣”之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2這是一種主觀的道德和精神修養。 周振甫先生扼要地把它概括為一句話:孟子“所說的養氣就是培養一種正義感”3。王充的論衡中曾有養性之作,雖已失傳,但從其有關著述中可得到旁證,他講

3、的主要是一種延年益壽的養生之道。如自紀中所說:“養氣自守,適時則酒,閉目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藥,引導庶冀,性命可延,斯須不老。”曹丕的典論·論文,首開以“氣”論文之先,響亮地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主張,認為“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此說主要是指作者先天的氣質和個性,以及其與作品風格的關系。     劉勰養氣篇所言之“氣”,雖與上述諸說不無聯系,但其具體內涵和旨歸卻是不同的。劉勰講的不是道德精神修養,不是養生之道,也不是作者的氣質、個性和作品風格,而是為了保證“文思常利”,所必須具有的體力和精力,心境和情緒。神思篇說:“養心秉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

4、,不必勞情”,養氣篇則補充說:“紛哉萬象,勞矣千想。玄神宜寶,素氣資養”,不要因“鉆礪過分”,“銷鑠精膽”,造成“神疲而氣衰”的狀況,這顯然是指精神力氣而言的。神思篇提出“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養氣篇則又進一步闡發說:“吐納文藝,務在節宣,清和其心,調暢其氣,煩而即舍,勿使壅滯,意得則舒懷以命筆,理伏則投筆以卷懷”,這顯然說的是作者臨文時的心境和情緒了。     那么,是不是培養起了充沛的體力和精力,良好的心境和情緒,即可獲得“文思常利之術”呢?不是的,體力和精力,心境和情緒,在寫作構思過程中,固然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它們只是構成“統其關鍵”的

5、“志氣”中的部分內容。養氣篇所言之“氣”,與神思篇中的所謂的“志氣”,是既相互聯系,相互補充,而又不能等同歸一的。大致而言,“志氣”中包括著養氣篇所言之氣,卻并不僅僅是體力和精力,心境和情緒。     在文心雕龍全書中,“氣”字的含義也很寬泛,在不同的章節、范圍內有不同的用法。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情況:     一指作者的氣質、才氣,如“才有庸俊,氣有剛柔”。(體性)     二指作品的氣勢、格調,如“精理為文,秀氣成采”。(征圣)     三指氣象、氣貌,如“天高氣清,陰沉之

6、志遠”,“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物色)     神思篇中所謂的“志氣”,與上引諸義不同。當代龍學家們對它做了多種解釋:     一曰“所謂志氣,是指作家的世界觀而言。”4     二曰“志氣可解釋作情志與氣質,在這里泛指思想感情。 ”5     三曰“志氣”指“意志力量”,說:“精神居住在胸中,能聚能散,其關鍵在于意志力量的統轄。”6     四曰“志氣”是一種“精神狀態”,說:“作家運用想象,能否周游天地,貫穿古今,全在于作家主觀精神在構

7、思時的由政治地位、社會關系、生活處境所造成的強弱低昂的狀態。”7     世界觀對于文學創作,特別是對作品的思想傾向,起著決定性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它能掌握文思開塞的“關鍵”。創作實踐表明,世界觀先進者,未必都“天機駿利”;世界觀落后乃至反動者也未必都“六情底滯”。     作者的氣質、情志、思想感情,也影響、制約著創作,主要表現為傾向的表達和風格基調的形成,但它卻也控制不了文思開塞的“關鍵”。心理學著作中,一般把人們的氣質分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郁質四種類型。試想,哪一種氣質的作者,文思易開或文思易塞呢?這顯然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8、。     寫作作為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當然需要意志力量發揮作用,但只有堅強意志而不具備其他寫作條件的人,也不會常常“思風發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齒”;反之,一個意志脆弱的人,在寫作實踐中,也并不見得沒有一點“忽撞天機”、“文思泉涌”的情況。     比較而言,把“志氣”釋為一種精神狀態,似乎更為符合劉勰所論之旨。這從“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在神思篇中的地位、上下文之關系,可以合乎邏輯地推導出來。     “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的上文是“思理為妙,神與物游”,這可以說是“志氣統其關鍵”的前提,因為只

9、有在“神”與“物”相互作用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產生文思,進一步才有“開”與“塞”的問題。“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的下文,則是在與“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對舉之后,旋即用表示因果關系的“是以”二字連接,轉入神思篇中至關重要的一段:     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     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在這段話中,顯然地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在臨文、構思之時,要進入虛靜狀態,使心腑清明澄澈,無雜念縈懷,亦無外力干擾,養成一種積極、專注的精神,輕松自如地致力于寫作構思,如正義所云:“精義入神,是先靜也;

10、以致用,是后動也;是動因靜而來也。”8 二是為文用思,要有“積學”、“酌理”、“研閱”、“馴致”等諸多方面的修養,即后人所謂的“養其根而俟其實”的“根本功夫”。這種“根本功夫”是在作者特定的生活境域中,日積月累,長期涵養而成的,是文思得以廣泛展開的基礎。如上所述,既然臨文時的虛靜狀態和長期的“根本功夫”的修養,都是由于“志氣統其關鍵”而來,那么“志氣”的內涵,也就可以推想了。或者說得更明確一點:因為“志氣”統轄著文思開塞的“關鍵”,所以要求得“文思常利之術”,一須“虛靜”,二須涵養,這樣來理解“志氣”二字的具體內涵,或許就扎實一點了。     神思篇中還有一句話不

11、可忽視,即“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意思是說,剛剛提筆寫作之時,信心和勇氣很大,欲望和激情也很強烈,但文章寫成之后,只剩下原來心想的一半了。這樣解釋“氣倍辭前”的“氣”,就使劉勰為求得文思常利之術,而闡發的“養氣”說,有了更為具體的內容。聯系養氣篇中“賈余于文勇”的句意,把“氣”釋為勇氣和信心,則又有了一個力證。     綜合神思、養氣兩篇所論,大致上可以說,劉勰所謂的“養氣”,實質上即是培養、孕育“志氣”;而這種對文思開塞起著“關鍵”作用的“志氣”,則是以作者才學識力諸多方面的修養為基礎的、在寫作構思過程中由體力和精力、心境和情緒、欲望和激情、

12、勇氣和信心等多種因素所形成的一種精神狀態。以此驗之于古今創作實踐,大抵是有據可依,信而不爽的。     當然,在“文變殊術”的寫作實踐中,不同作者有著不同的構思習慣和構思方式,主“虛靜”者有,主“迷狂”者亦有,倡“從容率情”者有,倡“苦吟”者亦有。全面地看劉勰及其同道所論似乎有點顧此失彼了。但就他們各自的體驗而言,卻是理據統一,符合實際的。如果用我們今天所持的觀點來闡釋,構思中的“迷狂”和“苦吟”,又何嘗不是一種精神狀態呢?     二     在劉勰之前,晉人陸機的文賦,曾形象地描述過寫作構思時有開塞的

13、狀貌和感受,但他未能明白何以會出現這種情況的道理,只能“撫空懷而自惋”,發出“吾未識夫開塞之所由”的喟嘆。從劉勰在文心雕龍全書中對陸機及其著作的評價來看,劉勰的“養氣”之說,實際上是對陸機的疑問所作的一種“妙識文理”的回答。它不僅界定了“養氣”的具體內涵,而且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闡明了“養氣”的意義和方法。這在我國文學批評史和寫作理論史上,具有發軔之功。     首先,劉勰認為“養氣”是作者進入寫作過程,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如前所述,劉勰所謂的“養氣”,包括著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臨文時的精神狀態;二是長期的才學識諸方面的修養。他在概要闡述了這兩個方面的內

14、容之后,緊接著說:“然后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這顯然是說,只有在才學識多方面修養的基礎上,于臨文時養成良好的精神狀態之后,才能使“玄解之宰”定墨;“獨照之匠”運斤,真正進入寫作過程。為了表示強調,劉勰旗幟鮮明地提出:這就是駕馭、支配文思順利進行的首要方法;這就是布局謀篇、制勝文苑的最重要的開端。把“養氣”在寫作實踐中的意義,提高到這般程度,可以說是史無先例的。     劉勰既重視臨文時的良好精神狀態的培養,又突出才學識等諸多方面修養的意義。他主張“學業在勤”,贊賞“錐骨自厲”的學習精神,認為從事寫作,必須具

15、有廣博的學識和見解。他在提出寫作構思快慢不同的情況之后,又進一步說,寫作構思“難易雖殊,并資博練。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在劉勰看來,寫作構思無論是快是慢,是難是易,都要依靠學識的廣博,才能的練達。學識淺陋,寫得慢也沒有意義;才智粗疏,寫得快也是徒然。以“才疏”和“學淺”而取得成就的人,是前所未有的。這就把作者的才學識修養與寫作構思直接聯系了起來,從根本上闡明了解決文思開塞問題的要義。劉勰說:“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這里所謂的“博見”,可以理解為學識;這里所謂的“貫一”,則可以理解為綜合概括的能力,兩者結合起來即可有助于解決寫作構思

16、過程中經常出現的“苦貧”和“傷亂”問題。聯系古今中外的寫作實踐加以驗證,“博而能一”這一言簡意賅的理性概括,是極其富有指導意義的。     其次,劉勰認為“養氣”可以導致文思的暢通,乃至靈感的迸發。神思篇指出,在寫作構思過程中,“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則無際,疏則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其意謂寫作構思過程中,思、意、言三者之間,銜接緊密,則文思暢達;關系疏遠,則文思滯塞,而且往往有近在眼前而求之于四海之外的情況。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劉勰指出:“秉心養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的主張。及至養氣篇,劉勰對此意又有了新的補充和發揮,他一再指出:     率志委和,則理融而情暢;鉆礪過分,則神疲而氣衰,此性情     之數也。     志于文也,則申寫郁滯,故宜從容率情,優柔適會。若銷鑠精     膽,蹙迫和氣,秉牘以驅齡,灑翰以伐性,豈圣賢之素心, 會文之     直理哉。關于學生在 學習 過程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策略、文化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