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小麥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一、小麥赤霉病危害癥狀 小麥赤霉病可引起苗枯、莖基腐、稈腐和穗腐,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在 我縣主要以穗腐為主, 最初在穎殼上產生水浸狀淺褐色斑, 逐漸擴大至整個小穗, 病小穗隨即枯黃。 濕度大時, 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霉層, 后期其上產生密集的 藍黑色小顆粒。發生時期 小麥抽穗揚花期間降雨多,雨日多,濕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在我 縣周麥、溫麥等系列品種較易感病。防治措施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 75克加水5075公斤常量噴霧,在小麥揚花始期噴施一次,間隔 57天再噴 施一次。二、小麥白粉病危害癥狀 該病可侵染小麥植株地上
2、部各器官, 但以葉片和葉鞘為主, 發病重時穎殼和 芒也可受害。初發病時,葉面出現 1 2mm勺白色霉點,后逐漸擴大為近圓形至 橢圓形白色霉斑, 霉斑表面有一層白粉, 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 后期病部霉 層變為灰白色至淺褐色, 病斑上散生有針頭大小勺小黑粒, 即病原菌勺閉囊殼(圖 2-1 圖 2-2)。發生時期小麥白粉病在我縣一般于 4月中旬開始發生, 4月下旬至成熟為流行期。 陰雨天多、濕度較大、光照不足可引起白粉病嚴重流行;小麥群體過大、 不合理施肥特別是偏施氮肥勺田塊會加重病害發生。防治措施畝用 12.5%禾果利可濕性粉劑 2030克或 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 50100 克,加水 45
3、75公斤常量噴霧,間隔 710天噴一次,連防 23次。三、小麥紋枯病危害癥狀 幼苗發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勺葉鞘上先產生淡黃色小斑點,后呈 典型勺黃褐色梭形或眼點狀病斑,嚴重病株基部莖節腐爛,病苗枯死;小 麥拔節后在莖基部葉鞘上形成中間灰色、邊緣棕褐色勺云紋狀病斑,病斑 融合后,莖基部呈云紋花稈狀;后期病斑侵入莖壁后,形成中間灰褐色、 四周褐色的近圓形或橢圓形眼斑,造成莖壁失水壞死,最后病株枯死,形 成枯株白穗。發生時期小麥播種后便開始侵染為害,在田間發病過程可分5個階段即冬前發病期、越冬期、橫向擴展期、嚴重度增長期及枯白穗發生期。發病適溫為 日均溫2025C;在春季2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隨著
4、氣溫的升高,病菌 在麥株間傳播擴展,病株率迅速增加,到4月上旬至5月上中旬,病原菌擴展侵染莖稈,病情指數上升;5月上中旬以后,發病重的因輸導組織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間出現枯孕穗和枯白穗。防治措施農業防治。選用豐產性能好,抗(耐)性強的或輕感病的良種,增施腐 熟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配合施用氮、磷、鉀肥,不偏施氮肥,增 強抗病力。適期播種,避免早播,適當降低播種量。及時清除田間雜草。 雨后及時排水。化學防治。播前藥劑拌種:每10公斤麥種用6%立克秀懸浮種衣劑5克或2.5%適樂時乳油1020毫升進行拌種。在小麥返青拔節期,當病 株率達15%時,畝用12.5%禾果利3060克或15%粉銹寧100
5、克加20%勺井崗霉 素2550克兌水4575公斤對小麥莖基部進行噴灑,隔 710天再噴灑一次, 連噴23次。四、小麥銹病小麥銹病俗稱“黃疸病”,分條銹病、稈銹病、葉銹病 3種,是我國小 麥生產上分布廣、傳播快,危害面積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麥條銹病發 生最為普遍且嚴重,也是我國冬小麥最重要的病害和主要防治對象。在我縣主 要發生的有條銹病和葉銹病,如果不及時防治,一旦流行,就會迅速擴展蔓延,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癥狀特征小麥銹病的主要癥狀是“條銹成行葉銹亂”。具體區分為:小麥葉銹病,夏 抱子堆發生在葉片上,夏抱子堆小,橙黃色,圓形至長橢圓形,不規則排列;冬 抱子堆主要在葉背面和葉鞘,黑色,闊橢圓形
6、至長橢圓形,散生,埋于表皮下, 有依麥稈縱向排列成行的趨向(圖 4-1 )。小麥條銹病,以為害葉片為主,也可 侵染葉鞘、莖稈和穗部;葉片上夏抱子堆較小,鮮黃色,狹長型至橢圓形,排列 成條狀并與葉面平行;冬孢子堆黑色,狹長形,埋于表皮下,排列成條狀(圖 4-2)。發生規律小 麥條 銹病 菌主 要 以 夏孢 子在小 麥 上逐 代 侵染 而完成周年 的侵 染循 環,是典型的遠程氣傳病害,夏抱子在適合溫度(1.417°C)和有水滴或水膜的條件下侵染小麥葉片,經潛育后產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后夏 抱子隨風傳播進行再侵染,我縣一般在 5 月上旬可見到病葉;葉銹 病菌夏 抱子萌發后產生芽管從葉片
7、氣孔侵入,氣溫20 25 C經6天潛育,在葉面上產生夏抱子堆和夏抱子,進行多次重復侵染,發生盛期在5 月中下旬。防治措施對普查中發現條銹病發病中心要集中進行圍殲防治, 控制其蔓延。 當大田病 葉率達 0 . 5% 1 %時立即進行普治,每畝用 12.5%禾果利 3035克或 15%粉銹寧 乳油 50 100 克噴霧防治。五、小麥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是小麥上的重要病害之一, 河南省補充植物檢疫對象。 小麥感病 后,表現為分蘗減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后期形成枯孕穗、枯白穗。輕發 生地塊一般減產 10%30%,嚴重的減產 50%以上,甚至絕收。癥狀特征小麥全蝕病是一種典型的根部病害, 病菌侵染的部
8、位只限于小麥根部和莖基 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癥狀,主要是由于根及莖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麥整個生 育期均可感病,各生育期發病癥狀識別如下:分蘗期:地上部分無明顯癥狀, 僅重病植株表現稍矮,基部黃葉多。拔出麥苗,用水沖洗麥根,可見種子根與地 下莖變成灰黑色。拔節期:病株返青遲緩,黃葉多,拔節后期重病植株矮化、 稀疏,葉片自下而上變黃,似干旱缺肥狀。拔出麥苗,種子根、次生根大部變黑 色。麥田出現矮化發病中心,生長高低不平。抽穗灌漿期:病株成簇或成片出 現早枯白穗, 在潮濕情況下, 莖基部及根系變成黑褐色, 莖基與葉鞘內側處密布 黑褐色菌絲層,呈“黑膏藥”狀,后期莖基部葉鞘內側生有黑褐色小顆粒;在干
9、 旱的條件下,病株莖基部菌絲體及“黑膏藥”狀不明顯,不產生子囊殼,但根系 變黑。極易識別,這也是與其它小麥根部病害區別的主要特征 (圖5-1圖 5-2)。發生規律 小麥全蝕病菌是一種土壤寄居菌。該菌主要以菌絲遺留在土壤中的病 殘體或混有病殘體未腐熟的糞肥及混有病殘體的種子上越冬、越夏,是后 茬小麥的主要侵染源。冬麥區種子萌發,該病菌菌絲體就可侵害種根,并 在種根內越冬。翌春小麥返青,菌絲體也隨溫度升高而加快生長,向上擴展至分蘗節和莖基部,拔節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 節,病株多在灌漿期出現白穗,遇干熱風,病株加速死亡。小麥全蝕病菌較好氣, 發育溫限3 35 C,適宜溫度 1924 C。土壤性狀
10、和耕作管理條件對全蝕病影響較大。 一般土壤土質疏松、肥力低,堿性土壤發病較重。土壤潮濕有利于病害發 生和擴展,水澆地較旱地發病重。與非寄主作物輪作或水旱輪作,發病較 輕。根系發達品種抗病較強,增施腐熟有機肥可減輕發病。冬小麥播種過 早發病重。防治措施根據小麥全蝕病發生危害規律,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的植保工作方針, 加強小麥全蝕病監測, 防治上要堅持以麥播前土壤、 種子處理和清除病殘體為主, 早春噴藥防治為輔, 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 加大綜防統治力度, 提高整體 防治水平。加強監控一是嚴格執行植物檢疫制度。 混雜在小麥種子間的病殘體是小麥全蝕病遠距 離傳播到新區的主要來源。因此,
11、對小麥良種繁育田要嚴格執行產地檢疫制度, 嚴禁在發生小麥全蝕病的田塊繁育種子, 從外地調入我縣的種子必須隨車攜帶植 物檢疫證書, 必要時進行復檢, 以防止病情進一步擴展蔓延。 二是及時開展疫情 普查。每年于 5 月中下旬, 組織縣鄉農業技術人員, 對全縣小麥種植區進行全面 普查,調查發生面積、發生程度,為有的放矢地開展防治提供科學依據。農業防治 清除病殘體。在收獲前首先將病區死亡麥株全部拔除焚燒,留茬16厘米以上機割,麥茬拔除焚燒,單收單打,麥粒不作種子,秸稈要經高溫發酵后作糞 肥。 合理輪作。發病地塊合理輪作可延緩病害擴展蔓延,堅持12年與非寄主作物輪作一次,如棉花、花生、大豆、紅薯、蔬菜等
12、。 加強田間管理。播期適當推遲,縮短病菌侵染期;增施有機肥、磷鉀肥, 促進植株健壯生長, 提高自身抗性; 加強對病田禾本科雜草的防除, 減少病菌寄 主。化學防治 土壤處理。對重病田于犁地前,每畝用 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 性粉劑 1.52.5 公斤拌細土 20公斤進行土壤處理,病區用藥量要適當加大。 種子處理。小麥播種前每10公斤麥種用3%敵萎丹50 60毫升或2.5%適 樂時 1520 毫升或 2%立克秀 1015克等進行拌種處理。 早春噴藥。早春每畝用12.5%禾果利2030克或15%三唑酮100150克對水60公斤沿壟噴莖基部六、小麥胞囊線蟲病小麥胞囊線蟲病由燕麥胞囊線蟲(H
13、eterodera ave nae Woll.)引起,我國首次發現于1989年,現已知在湖北、河南、河北、青海、山西、安徽、江蘇等省 均有發生,是一種危險性病害,一般可使小麥減產20%30%發病嚴重地塊可達70%以上,甚至絕收,對小麥生產威脅極大。由于蟲源不斷積累、傳播,近幾 年危害呈面積不斷擴大、程度逐年加重趨勢。癥狀特征小麥胞囊線蟲寄生危害小麥根部,病害癥狀表現在地上部分,典型的癥狀是 植株矮化,葉片發黃,苗子瘦弱,類似缺肥癥。該病害在田間分布不均勻,常成 團發生,主要在小麥的苗期、返青拔節期、灌漿期癥狀表現明顯,受害輕的在拔 節期癥狀明顯矮化,受害重的在小麥4葉期即出現黃葉。苗期受害小麥
14、幼苗矮黃, 地下部根系分叉,多而短,絲結成亂麻狀;返青拔節期病株生長勢弱,明顯矮于 健株,根部有大量根結;灌漿期小麥群體常出現綠中加黃,高矮相間的山丘狀, 根部可見大量線蟲白色胞囊,成穗少、穗小粒少,產量低(圖 6-1圖6-4)。發生規律線蟲的胞囊可以在土壤中存活一年以上,而幼蟲在無寄主時只能存活幾天。 條件適宜時胞囊內卵先孵化成2齡幼蟲,侵入到小麥根部生長點,并在根維管束 處發育為成蟲。成蟲突破根組織到根表面。土壤是線蟲傳播的主要途徑。輕砂質 土壤,土壤潮濕和10 C左右溫度有利于線蟲病發生。防治措施目前,該病發生后沒有特效藥劑,主要以防為主,綜合防治。農業防治:種植抗病品種:種植抗病品種是
15、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 目前 我國黃淮麥區大面積推廣或新選育的小麥品種中沒有高抗品種,但太空6號、溫麥4號、偃4110、豫優1號和新麥11等品種具有一定抗性,各地可選擇性推廣。 合理輪作:通過與非寄主植物(如豆科植物大豆、豌豆、三葉草和苜蓿等)和 不適合的寄主植物(玉米等)輪作,可以降低土壤中小麥胞囊線蟲的種群密度, 與水稻、棉花、油菜連作2年后種植小麥,或與胡蘿卜、綠豆輪作 3年以上,可 有效防治小麥胞囊線蟲病。適當早播:土壤溫度對小麥胞囊線蟲的生活史及其 對寄主植物的危害性存在很大的影響,低溫可以刺激卵的孵化和抑制根系的生 長。因此小麥適期早播,在大量2齡幼蟲孵化時,小麥根系已經發育良好,抗
16、侵 染能力增強,發病可減輕。合理施肥澆水:適當增施氮肥和磷肥,改善土壤肥 力,促進植株生長,可降低小麥胞囊線蟲的危害程度。干旱時應及時澆水,能有 效減輕危害。化學防治:在小麥播種期畝用 10沁線磷顆粒劑或10%噻唑磷300 400 克,播種時溝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該線蟲的危害。七、小麥蚜蟲 麥蚜俗稱小麥膩蟲。主要有麥長管蚜、麥二叉蚜、麥黍縊管蚜、麥無網長管 蚜。麥蚜是小麥上的主要害蟲之一, 以成、若蚜集中在小麥莖、 葉、穗刺吸汁液, 并分泌蜜露,造成葉片霉變,影響葉片的光合作用。一般可造成小麥減產1015%,嚴重時達 30%以上。形態特征麥蚜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 都以無翅型孤雌胎生若蚜生活。
17、 在營養不足、 環 境惡化或蟲群密度大時, 則產生有翅型遷飛擴散, 但仍行孤雌胎生。 卵翌春孵化 為干母,繼續產生無翅型或有翅型蚜蟲。卵長卵形,長為寬的一倍,約1mm左右, 剛產出的卵淡黃色,逐漸加深, 5 天左右即呈黑色。干母、無翅雌蚜和雌性蚜, 外部形態基本相同, 只是雌性蚜在腹部末端可看出產卵管。 雄性蚜和有翅胎生蚜 外部形態亦相似,除具性器外,一般個體稍小(圖 7-1 )。為害癥狀 麥蚜在小麥苗期多集中在麥葉背面、葉鞘及心葉處;小麥拔節、抽穗后,多 集中在莖, 葉及嫩穗上刺吸為害, 吸取汁液使葉片出現淺黃斑點, 嚴重時葉片發 黃。穗期造成小麥灌漿不足、籽粒干癟、千粒重下降,對產量影響較
18、大。另外, 麥蚜還是傳播植物病毒的重要媒介昆蟲,其中以傳播小麥黃矮病毒病危害最大 (圖 7-2圖 7-4)。發生規律麥蚜一年發生 1020 余代。麥二叉蚜、麥黍縊管蚜、麥無網長管蚜在北方 以卵在麥苗枯葉、土縫及雜草上越冬。初夏飛至麥田。小麥返青至乳熟初期,麥 長管蚜種群數量最大, 占田間總蚜量 95%以上,隨植株生長向上部葉片擴散為害, 最喜在嫩穗上吸食,故也稱“穗蚜” 。麥二叉蚜分布在下部,葉片背面為害;乳 熟后期黍縊管蚜數量有明顯上升為害葉片,小麥生育后期麥無網長管蚜數量增 大,主要為害莖和葉鞘。麥長管蚜及二叉蚜最適氣溫1625C,黍縊管蚜在30C 左右發育最快,無網長管蚜則喜低溫條件。麥
19、長管 蚜最適相對濕度 5080%,二 叉蚜則喜干旱。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適期冬灌和早春劃鋤鎮壓, 減少冬春季麥蚜的繁殖基數; 保護利用天敵,實行小麥油菜、小麥綠肥間作種植,增加天敵數量,并誘 集天敵向麥株轉移;嚴格掌握害蟲防治指標和天敵利用指標,減輕對天敵 的殺傷。(2)化學防治。畝用 24%抗蚜吡蟲啉可濕性粉劑 30克或 25%蚜螨清乳油 50 毫升,也可用40和樂果乳油75100毫升,加水5060公斤常量噴霧。八、小麥吸漿蟲 小麥吸漿蟲是小麥上一種毀滅性害蟲,為世界性害蟲,廣泛分布于亞洲、 歐洲和美洲主要小麥栽培國家。我國的小麥吸漿蟲主要有兩種,即 麥 紅吸 漿蟲和 麥 黃吸漿蟲,我縣
20、主要為小麥紅吸漿蟲。形態特征麥紅吸漿蟲雌成蟲體長2 2.5mm,翅展5mm左右,體桔紅色。前翅透明,有4條發達翅脈,后翅退化為平衡棍,觸角細長,雄蟲體長2mm左右(圖8-1 )。卵長 0.09mm,長卵形,淺紅色。幼蟲體長約體長33.5mm,橢圓形,橙黃色,頭小,無足,蛆形,前胸腹面有1個“丫”形劍骨片,前端分叉,凹陷深 (圖8-2 )。蛹長2mm裸蛹,橙褐色,頭前方具白色短毛 2 根和長呼吸管 1 對 。為害癥狀以幼蟲潛伏在穎殼內吸食正在灌漿的麥粒汁液,造成秕粒、空殼(圖8-3圖 8-4)。發生規律麥紅吸漿蟲 一年發 生 1 代或多年完成一代,以末齡幼蟲在土壤中結圓 繭越夏或越冬。小麥進入拔
21、節階段,越冬幼蟲破繭上升到表土層,小麥孕 穗時,再結繭化蛹,蛹期 8 10 天;小麥開始抽穗,麥紅吸漿蟲開始羽化 出土,當天交配后把卵產在未揚花的麥穗上。該蟲畏光,中午多潛伏在麥 株下部叢間,多在早、晚活動,卵多聚產在護穎與外穎、穗軸與小穗柄等 處,每雌產卵 60 70 粒,成蟲壽命約 30 多天,卵期 5 7 天,初孵幼蟲從 內外穎縫隙處鉆入麥殼中,附在子房或剛灌漿的麥粒上為害1520天,經2 次蛻皮,幼蟲短縮變硬,開始在麥殼里蟄伏,抵御干熱天氣,這時小麥已 進入蠟熟期。遇有濕度大或雨露時,蘇醒后再蛻一層皮爬出穎外,彈落在 地上,從土縫中鉆入 10cm處結繭越夏或越冬。吸漿蟲發生與雨水、濕度
22、關 系密切,春季 3 4 月間雨水充足,利于越冬幼蟲破繭上升土表、化蛹、羽 化、產卵及孵化。防治方法農業防治。選用抗蟲品種,選用穗形緊密,內外穎毛長而密,麥 粒皮厚,漿液不易外流的小麥品種抗蟲性好。輪作倒茬。麥田連年深翻, 小麥與油菜、豆類、棉花等作物輪作,對壓低蟲口數量有明顯的作用。化學防治。蛹期防治:每畝用 40痂硫磷乳油或40刖基異柳磷乳油 300毫升加水5公斤噴拌干細砂土 2025公斤均勻撒施,撒后及時澆水,重發 生麥田應適當增加藥量。成蟲補治:用 40痂硫磷乳油每畝65毫升或菊酯類 藥劑每畝 25 毫升,對水常量噴霧,間隔 2 3 天,連噴 3 5 次。或每畝用 80% 敵敵畏乳油
23、100150毫升兌水 2公斤噴在 20公斤麥糠或砂土上, 下午均勻撒入 麥田進行熏殺。九、麥蜘蛛麥蜘蛛分為麥圓蜘蛛和麥長腿蜘蛛,我縣以麥圓蜘蛛為主,是小麥上的主 要害蟲,常在葉片、穗及莖稈上吸食麥株汁液,重則植株矮小,穗小粒輕,造成 小麥不同程度減產。形態特征麥圓蜘蛛:成蟲體長 0.60.98mm 寬0.430.65mm 卵圓形,黑褐色,4 對足。卵長0.2mm左右,橢圓形,初暗褐色,后變淺紅色。若螨共 4齡。一齡稱 幼螨, 3 對足,初淺紅色,后變草綠色至黑褐色。 2、3、 4 齡若螨 4 對足,體似 成螨(圖 9-1 )。為害癥狀 麥蜘蛛于春秋兩季在小麥葉片、穗及莖稈上吸食麥株汁液,被害麥
24、葉出 現黃白小點,植株矮小,穗少粒輕,重則整株干枯死亡(圖9-2圖 9-3)。發生規律麥圓蜘蛛喜陰濕,怕高溫、干燥,多分布在水澆地或低洼潮濕陰晾的 麥地。麥圓蜘蛛亦行孤雌生殖,有群集性和假死性;秋季卵多產于麥苗和 雜草近根部的土塊上,或產于干葉基部及雜草須根上;春季其卵多產于麥 叢分蘗莖近地面或干葉基部;麥圓蜘蛛適宜溫度為815C,適宜濕度為80%以上。防治方法農業防治 麥收后深耕滅茬,可大量消滅越夏卵,壓低秋苗的蟲口密度。 適時灌溉,同時振動麥株,可有效地減少麥蜘蛛的種群數量。輪作倒茬,避免麥田連作,可減輕麥蜘蛛的為害。藥劑防治:畝用1.8%阿維菌素乳油810毫升或40%R樂果乳油50 75
25、毫升,加水5075公斤選擇無風天氣的早晨或傍晚均勻噴霧。畝用 40%氧 樂果乳油75100毫升加適量水拌20公斤砂土于上午10點后均勻撒施。十、地下害蟲為害癥狀螻蛄以成、若蟲咬食小麥的種子和幼苗,特別喜食剛發芽的種子,造成嚴重 缺苗、斷壟;也咬食幼根和嫩莖,扒成亂麻狀或絲狀,使幼苗生長不良甚至死亡。 特別是螻蛄在土壤表層善爬行,往來亂竄,隧道縱橫,造成種子架空,幼苗吊根, 導致種子不能發芽,幼苗失水而死(圖 10-1圖10-2 )。蠐螬食性很雜,可以危害多種農作物、牧草及果樹和林木的幼苗。蠐螬取食 萌發的種子,咬斷幼苗的根、莖,輕則缺苗斷壟,重則毀種絕收。蠐螬危害幼苗 的根、莖,斷口整齊平截,
26、易于識別。金針蟲寄主廣泛(各種農作物、果樹及蔬菜作物等)。幼蟲在土中取食播種 下的種子、萌發的幼芽、農作物和菜苗的根部,使作物枯萎致死,造成缺苗斷壟, 甚至全田毀種。有的鉆蛀塊莖或種子,蛀成孔洞,致受害株干枯(圖 10-3圖 10-4 )。形態特征蠐螬:體肥大,體型彎曲呈 C型,多為白色,少數為黃白色。頭部褐色, 上顎顯著,腹部腫脹。體壁較柔軟多皺,體表疏生細毛。頭大而圓,多為 黃褐色,生有左右對稱的剛毛毛數量的多少常為分種的特征。如華北 大黑鰓金龜的幼蟲為 3對,黃褐麗金龜幼蟲為 5對。蠐螬具胸足 3對,一 般后足較長。腹部 10節,第10節稱為臀節,臀節上生有刺毛,其數目的 多少和排列方式
27、也是分種的重要特征(圖10-5 )。螻蛄:華北螻蛄雌成蟲體長 45-50毫米,雄蟲體長39 - 45毫米。體色黃褐 或黑褐色,后足脛節刺1-2根,腹部近圓筒形;初孵化若蟲頭、胸特別細,腹 部肥大,全身乳白色,復眼淡紅色,5-6齡以上體色基本同成蟲。東方螻蛄雌成 蟲體長31-35毫米,雄蟲體長30-32毫米。體黃褐色。腹部近紡錘形,后足脛 節有等距離排列的刺3-4根。初孵化若蟲(同華北螻蛄),腹部紅色或棕色,半 天后,頭、胸、足逐漸變為灰褐色,腹部淡黃色。2-3齡以上體色基本同成蟲。(圖 10-6 圖 10-7)金針蟲:金針蟲是叩頭甲類的幼蟲,種類很多,均屬鞘翅目,叩頭甲科。其 形態特征:溝金針蟲體色黃褐色(初孵化時白色),體形較寬,扁平,胸腹背面 有1條縱溝;細胸金針蟲體色淡黃褐色(初孵白色半透明)細長,圓筒形(圖 10-8 圖 10-9)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教師培訓與二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 2025-2030中國意大利面和面條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金融行業破產清算審計工作流程
- 低維金屬鹵化物鈣鈦礦的構筑與發光性能研究
- 微波燒結強韌化制備Nb-WC-M2鋼基復合材料及其力學性能研究
- 真沒想到小學作文500字15篇范文
- 2025-2030中國家具三聚氰胺飾面板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投資評估規劃分析研究報告
- 基于用戶需求分類的產品改進策略研究
- 基于深度學習和影像組學預測早期浸潤性肺腺癌亞型的研究
- 2025-2030中國嬰兒帽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與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材料科學基礎chp1-原子結構與鍵合課件
- (完整word版)餐券模板
- 《滑炒技法-滑炒雞絲菜肴制作》說課課件
- 減速機設備維修技術標準
- GB/T 26480-2011閥門的檢驗和試驗
- 中文版自殺可能量表
- 裝飾藝術運動課件
- 【審計工作底稿模板】FH應付利息
- 工貿企業安全管理臺賬資料
- 三方協議書(消防)
- 預激綜合征臨床心電圖的當前觀點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