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專題之二:勒法和策法黃簡講書法(共7頁)_第1頁
“永字八法”專題之二:勒法和策法黃簡講書法(共7頁)_第2頁
“永字八法”專題之二:勒法和策法黃簡講書法(共7頁)_第3頁
“永字八法”專題之二:勒法和策法黃簡講書法(共7頁)_第4頁
“永字八法”專題之二:勒法和策法黃簡講書法(共7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永字八法”專題之二:勒法和策法黃簡講書法 這是目前網絡上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書法初級課程筆法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第三十三集勒法和策法一橫二法筆記1.永字中的橫筆好,繼續講解“永”字八法。今天講“永”字中的橫筆。永字中有幾個橫筆呢?這要看看它是怎樣演變而來的。篆書中的永字是沒有橫筆的。演變成隸書就有三個橫,第一橫后來縮成了點,隸書的一橫變成一點很常見。在真書產生以前,草書中早就有這樣的例子了。譬如“夏”字的第一橫變成草書,那就

2、是一點。“示”字邊第一橫到了草書也用一點。“永”字三橫,去掉第一橫用點,還剩下兩橫,直到今天,標準體(就是印刷體),“永”字還保持這兩橫。這樣一來就出現了重復筆畫,“永”字八法變成“永”字七法了。好在書法是手寫體,不是印刷體,在書法中這兩橫是做了藝術處理的。舉例來說,從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來看,上面一個橫,基本上是平放的,六號位,下面一個橫,是斜置的,三號位,俗稱一挑。但這樣的講法還是不大好,為什么呢?你看智永千字文中的“永”字,他寫這兩橫的方向,就是差不多的,都是三號位。而且講筆畫姿態,屬于筆勢,不屬于筆法。你看智永的弟子虞世南,寫這兩筆的走勢就和老師不同。很顯然,當時沒有什么規定。到張

3、旭訓練學生,“始弘八法”,這兩筆才做了規定。“永”字八法是講授筆法,所以這兩橫主要是從筆法上區分的。尖鋒線和側鋒線從筆法上怎么分呢?很簡單,一枝毛筆兩個鋒,一根用尖鋒去寫,另一橫用側鋒去寫,區分尖鋒、側鋒是用筆的根本技法。“永”字八法正是從這一角度來區分兩個橫的。2.勒和策我們來看看玉堂禁經怎樣規定這兩橫的寫法。第一個橫是“永”字八法第二筆,用尖鋒寫,叫“勒”。玉堂禁經這樣說:“勒不得臥其筆。”什么叫“臥”?就是躺下、伏倒。毛筆一臥倒,當然就是用側鋒了。這里說“勒不得臥其筆”,那就是“豎管直鋒”。玉堂禁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寫勒用尖鋒不用側鋒。用尖鋒寫,就是趯鋒,又稱鱗勒。所以這一個叫“勒”,就

4、是指鱗勒。第十七課已經講過了。根據韓方明等人的記錄,“永”字八法不是張旭的發明,它在漢末已經有了。張旭只是重新解釋了“永”字八法,你看唐初李世民筆法訣,關于“勒”有三句話:“為畫必勒,貴澀而遲。”“勒不得臥其筆,須筆鋒先行。”這兩句的意思,17課中解釋過了,下面還有一句,“合勒處勒,士字是也。”這是說應該用鱗勒的地方就要勒。好像“士”字有兩橫,其中一橫就可以用勒。“永”字八法第二個橫,是第五筆。用側鋒寫,名叫“策”。玉堂禁經這樣說:“策須背筆”。(還有一個注:仰而策之。)前一句是講用筆技法,后一句是講走勢,向上走,稱為仰。什么叫“背筆”?你看得見的筆鋒是“面”,你看不見的,就是筆鋒的“背”。當

5、你寫“策”的時候,是向三號位走,行筆“仰而策之”,用的就是筆鋒之背。這句話一講,意思也說明確了,策是用側鋒寫的。唐太宗筆法訣,關于“策”,也有兩句話:第一句是“策須仰策而收”,沒有說“背筆”,只說向上。也就是只說了筆勢,沒有說筆法。第二句“合策處策,年字是也”。這“年”字有三橫,究竟是哪一橫應該策,沒有說清楚。張旭刪繁就簡,補充了“背筆”,也講了筆勢,意思就比較完整了。簡言之:永字八法中有兩個橫,勒和策。勒指鱗勒,用尖鋒寫,也就是趯鋒。策指向上,仰而策之,用側鋒背面寫。3.勒的寫法我們現在來具體討論一下,勒是怎樣寫的。3.1勒的起筆勒用尖鋒線,以前說過。下筆可以直下,稱為馭鋒。直下理論上得到一

6、個圓點,然后把這個圓點移動,那就是鱗勒了。但是講到具體寫“永”字,第一點寫完后,尖鋒移動到第二筆,手腕在空中做的是平移動作。這時候下紙很難垂直,像這樣的情況,就要有個變通。先用側鋒入紙,然后扶直筆心趯鋒。從理論上說,入紙起筆可以用兩面換、三面換、藏鋒、蠶頭,但經常見于寫“永”字的,是兩面換。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以及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永”字,都是兩面換起筆,這是最常見的。3.2勒的行筆不過請注意,他們這兩個橫,行筆都是用側鋒。下面的策,也是用側鋒的。到了唐代,有些書法家寫的“永”字,用尖鋒就多起來了。你看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等。他們“永”字第二筆這一勒,就是用尖鋒的。至于行筆的方向,

7、向六號位還是向三號位,反而次要。張旭和他們的年代比較相近,“永”字八法的改進可能就是受他們的影響。“永”字八法詳說有這樣一段對話,學生問:“勒不言畫而言勒,何也?”就是說:“為什么不叫橫畫,要改成叫勒?”老師回答說:“今止言畫者,慮在不趯,一出便畫,則鋒拳而怯薄也。”就是怕你一行筆沒有趯鋒,“鋒拳”就是筆鋒彎曲起來,結果線條變成了扁平的側鋒線。容易產生“怯薄”的毛病。老師又說:“夫勒者藉于豎趯,趯則筆勁澀,無其流滑,微可稱工矣”。這是說“勒”用豎管趯鋒,趯鋒可以避免流滑。可見“永”字八法這一筆意在訓練用尖鋒。3.3勒的收筆尖鋒線收筆,在17課中已經講過了,大家可以去溫習一下。因為尖鋒和紙面有摩

8、擦力,趯鋒時筆心會有一些彎曲,收尾時,只要做一個扭直筆心的動作就可以了。4.策的寫法第四講,講講策的具體寫法。4.1策的起筆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永”字一策,三面換起筆,智永真草千字文“永”字的策,是兩面換起筆。兩面換和三面換,實際上是差不多的。三面換只是入紙早一點,所以多一段。兩面換比三面換慢一點入紙,少了一段,僅此而已。4.2策的行筆策的行筆,是用側鋒。而且剛才講過,是用側鋒背后的一面寫出來的。從王羲之和智永這兩個字來看,用側鋒是拖不是推,有些書認為是推,我不贊成。4.3策的收筆“策”的收尾,很多人心目中的“策”,就是尖尾巴的一挑,其實我前面講了,“永”字八法中的“策”,只是向3號位的橫筆,尾

9、巴未必是尖的。尖尾巴只是一種情況,也可能是圓尾巴。王羲之和智永寫這一筆“策”,收尾都有一個很大的節點,用來連接下一筆長撇。有關怎樣連接的問題,這個我今后會講解。5.練習現在布置一個練習。為今后寫“永”字做準備。一橫有各種各樣的寫法,以陰符經中這兩個“三”字為例,一共六個橫,六橫全部不相同。通常短橫比較粗一點,用側鋒寫,長橫比較細一點,用側鋒一分筆或者尖鋒寫。張旭寫橫也是這樣,注意他的長畫用尖鋒寫。非常結實,絕無怯薄的毛病。我們也來試一試,請你寫一個“二”字。 第一筆短畫,兩面換起筆,用側鋒拖,頓筆收圓尾。第二筆長畫,兩面換起筆,扶直筆心趯鋒行筆,最后收直筆心。好,先來寫中線。第一筆,左右左右,

10、等下這一筆用側鋒寫。第二筆,左,豎直筆,好,趯鋒,扭回來。好,現在加粗點。左右左右,頓筆寫圓尾。第二筆,左,豎直筆管,趯鋒,到最后扭回筆心,筆心直了,就可以了。看看這是剛才寫的。反面可以看到鱗勒的情況。本節要點:張旭的“永”字八法兩橫為勒和策。勒用尖鋒線,豎管趯鋒。策用側鋒線,用側鋒背面拖。思考題:“勒”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向六號位?尖鋒收尾可不可以加其他動作? “策”的方向,是不是一定要向三號位?它可以用挫筆收尾嗎?黃簡講書法初級課程筆法(點擊標題即可觀看視頻內容)基本理論01、為什麼大部分人學習書法不成功02、到底什麼是書法03、學書法應該從哪裡入手04、王羲之的偉大之處05、王羲之筆法的兩大核心秘密06、書法的基本要素是什麼07、書法教學系統和課程安排工具介紹08、誰是毛筆祖師爺?09、古人如何製作毛筆10、毛筆的選購和保養11、中國古代的制墨史12、如何選墨與磨墨13、什么是“墨法”用鋒專題14、如何執筆?15、怎樣用腕?16、鋒從何處來?17、尖鋒線的本質18、何謂八面出鋒?19、側鋒線的本質,什么是挫筆?20、什么是換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