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互補資產與技術創新績效關系研究_第1頁
企業互補資產與技術創新績效關系研究_第2頁
企業互補資產與技術創新績效關系研究_第3頁
企業互補資產與技術創新績效關系研究_第4頁
企業互補資產與技術創新績效關系研究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4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企業互補資產與技術創新績效關系研究    崔海龍+杜俊義摘要: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國民經濟發展速度逐漸放緩,實體經濟整體走勢疲軟,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由要素導向階段和投資導向階段向創新導向階段轉變的時期。然而,從現有文獻來看,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研究大多是從組織學習、知識管理的角度進行的,研究視角較單一,從新的互補資產的視角來研究企業技術創新已成為未來的一個方向。基于資源學派的理論范式,以中國部分技術創新型企業為研究對象,實證分析了互補資產和技術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互補資產對技術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作用。關鍵詞:互補資產;技術創新績效;

2、組織變革:f2: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8.0011 引言目前來看,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速度逐漸放緩,gdp增長率由2011年的9.5%逐漸回落到2015年的6.9%,未來幾年仍然可能維持在7%以下的增長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要素導向和投資導向階段向創新導向階段轉變的時期。國民經濟發展模式發生轉變,企業生產也應由依賴自然資源和非技術人力資源等初等生產要素向依賴技術、信息等高級生產要素轉變,企業成長模式也將更多的由規模擴張走向創新發展。但是,從企業創新的實踐中也發現,企業成功地研發制造出一個新產品或新服務并不等于

3、它就能獲得商業上的利益;而是否能占有創新的經濟利益及占有的程度,又直接決定著企業創新的熱情。美國戰略管理學家teece在1986年提出互補資產的概念,用來概括這些資源。他把處于企業技術創新下游的,有助于企業獲取創新利益的配套資產稱為互補資產。目前,互補資產正逐漸成為技術創新研究的新視角。2 相關理論綜述2.1 技術創新理論綜述創新的概念最初是由熊彼特在1912年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投入生產體系。技術創新活動具有復雜性、系統性、不穩定性等特點。在創新過程中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lucas(198

4、8)研究證實人力資本能夠促進區域技術創新績效的提高。王孝斌(2005)在對企業家和技術研發人員在創新活動中所起的作用進行研究后發現研發人員對企業的技術創新具有重要推動力量。david等(2000)研究發現,政府補貼和企業投入對企業的研發創新活動的作用可以相互替代和互補,因此可以通過加大政府投入來替代和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進而提升技術創新績效。lanjouw a,mody(1996)第一次分析了環境規制和技術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證明,環境規制對創新技術的發展具有引導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正向促進研發技術的發展。hamamoto(2006)研究了日本實施的嚴格的環境規制規定在工業迅速

5、發展時期對技術創新的影響,發現環境規制與技術創新績效正相關。2.2 互補資產相關文獻綜述1986年,teece提出了互補資產(complementary assets)的概念。teece發現,一種創新的成功商業化要求這種創新和其他資產或能力同時被使用。她把創新商業化所需的營銷能力、制造能力和售后服務稱為互補資產。在提出互補資產的概念后,學術界圍繞互補資產和技術創新的關系做了以下研究。herbert dawid(2003)研究發現,在給定的市場條件下,創新投入水平與企業的盈利是正相關的,而在這一關系受到互補資產的可獲得性的影響。miller等人(1998)研究發現,技術路線圖是一種重要的合作創新

6、機制,其目的是協調企業內部與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相關的互補資產投資,以及協調生產互補產品的各相關企業的互補資產投資,提高創新的協同性和效率。2.3 文獻簡評本研究分析后認為,雖然對于互補資產和技術創新的關系已經有了一些研究,但是,還很不全面和系統,其中還有大量的研究空白需要去填補。因此,以互補資產為研究視角,研究探討互補資產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是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這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技術創新理論和戰略管理理論。3 理論假設本文主要是研究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所獲得的新產品數量、專利數量以及新產品的市場化銷售情況。因此,對于既往研究中學者們采用的財務指標、工藝指標等就不再采用,而是沿用

7、teece,robert.cooper等人的觀點,從技術創新的成功商業化角度出發,將企業的技術創新績效劃分為研究開發數量和技術商品化程度兩個維度來進行分析。在談到互補性資產對技術創新的重要性時,teece(1986)研究認為,企業可以通過擁有開發互補資產而獲得較好的技術創新績效。rothaermel(2001)通過對眾多的醫藥企業實證分析后得出了相似的結論。李宏貴,熊勝緒(2010)提出了一個關于互補資產、突破性創新能力和突破性創新績效的概念模型,認為互補性資產主要通過影響技術創新能力,進而影響創新績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假設h1.互補資產對技術創新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假設h

8、1.1:互補資產對研究開發數量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假設h1.2:互補資產對技術商品化程度有顯著的正向作用。4 實證分析4.1 數據收集本論文的數據收集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并輔以部分企業的實地調查,問卷所涉及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20余省市。問卷調查于2015年12月開始,于2016年7月結束,共回收有效問卷308份。本文用spss19.0進行回歸分析。4.2 互補資產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分析4.2.1 互補資產與技術創新績效的關系分析 以技術創新績效為因變量,互補資產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常數項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649>0.05,說明常數項與0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常數項

9、不應該進入回歸模型;互補資產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0.05,互補資產進入回歸模型。因此,互補資產對技術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作用,且回歸系數為0.197。因此,假設h1成立。4.2.2 互補資產與研究開發數量關系分析以研究開發數量為因變量,互補資產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常數項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002<0.05,說明常數項與0存在顯著性差異,常數項應該進入回歸模型;互補資產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0.05,互補資產應該進入回歸模型。說明,互補資產對研究開發數量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因此,假設h1.1成立。4.2.3 互補資產與技術商品化程度關系分析以技術商品化程度為因變

10、量,互補資產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發現常數項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0.05,說明常數項與0存在顯著性差異,常數項應該進入回歸模型;互補資產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0.05,互補資產應該進入回歸模型。說明,互補資產對技術商品化程度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因此,假設h1.2成立。5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5.1 研究結論根據上述分析可知,互補資產對技術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作用,且回歸系數為0.197。在具體的維度關系對應上,互補資產對研究開發數量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其回歸系數為0.274;互補資產對技術商品化程度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其回歸系數為0.255。通過系統的論證分析,其研究結論為:互補資

11、產對技術創新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作用,并且對技術創新績效的子維度也有顯著的正向作用。5.2 政策建議具體來講,本文對企業管理實踐提出以下建議。5.2.1 企業應意識到企業互補資產的重要性,并積極獲取互補資產企業所擁有的物質資產、知識資產、關系資產和組織資產都屬于企業互補資產的范疇,他們對企業提升技術創新績效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機器設備、資金等互補物質資產可以促使企業參與產品轉化過程的各個階段,應該有效甄別,區別對待。把那些有利于創新的資源融入創新網絡中,而把那些不利于創新的資源就剔除掉,或者是重新成立新的企業或部門進行安置,或者直接解雇人員、解散部門。并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創新變得越來越復

12、雜,僅僅依靠少數的部門和人員是難以應對的。這樣就需要對企業內部所有的創新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系統、整體的力量參與創新。5.2.2 建立敏銳的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企業反應速度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計算機、互聯網、信息技術日益的影響著企業的經營和運作。特別是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信息市場的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原來是信息數量不足和不對稱,企業需要做的是想法設法的搜尋信息、掌握信息;而現如今,信息大爆炸,對企業來講,問題不是信息如何搜尋,而是面對海量的大數據,如何從中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企業應當建立敏銳的管理信息系統,配備相應的人員,提高信息系統的地位和職權提高企業對外部變化的反應速度。參考文

13、獻1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david pa, b h ha11.a toole.is public r&d a complement or substitute for private r&d?a review of the econometric evidencej.research policy,2000,(29):497.529.3lanjouw a,mody.innov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technologyj.resear

14、ch policy,1996,(25):549.571.4hamamoto.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6,(28):299.312.5李宏貴,熊勝緒.互補資產對突破性創新績效的影響研究一個理論模型j.科學學與科學管理,2010,(7):64.71.6lucas,j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15、economics,1988,(22):3.42.7王孝斌.企業人力資本與技術創新的相互作用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6,(6):214.215.8teece d j,pisano g,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ent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 journal,1997,(18):509.533.9herbert dawid.uaining the competitive edg us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spillovers;a dynamic analysi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003,(11):2171.2193.10miller,c. chet.,linda m. burke&william h.glick.cognitive diversity among upper-echelon executives: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c decision process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39.58.11rothaermel f. t. incumbents advantage throu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