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二年級校本教材古詩文_第1頁
小學一二年級校本教材古詩文_第2頁
小學一二年級校本教材古詩文_第3頁
小學一二年級校本教材古詩文_第4頁
小學一二年級校本教材古詩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錄1、詠鵝-32、登鸛雀樓-63、涼州詞-84、江雪-105、鹿柴-126、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47蠶婦-168、古朗月行-199、塞下曲(一)-2110、塞下曲(二)-2311、塞下曲(三)-2512、風-2713、詠柳-2914、易水送別-3115、人日思歸-3316、早發白帝城-3517、望廬山瀑布-3718、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3919、夜宿山寺-4120、畫雞-43附文-45致小讀者親愛的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也許你會問:什么是文化?中華民族的文化在哪兒?告訴你們吧!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是長江黃河,是萬里長城,是京劇,是武術是詩經,是大學、中

2、庸、論語、孟子,是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標志與象征。也許你會問:我天天上學讀書不就是學習文化?是的,但不完全是!我們除了學習課本知識以外,還要讀一讀經典。誦讀經典,你將目睹一幅幅歷史興衰的畫卷,驚嘆帝王將相的功績,仰慕古圣先賢的風采;誦讀經典,你將領略祖國的靈山秀水,品味人生的美好莊嚴;誦讀經典,你將獲得成長的自信和快樂,獲得人生的智慧和力量。也許你會問:如何誦讀經典?這個答案可多呢,但有幾點給同學們提示一下:你們要在老師或者家長的指導下,先粗知大意,在此基礎上,多讀幾篇,再熟讀成誦。同學們現在這個時候是記憶力“黃金階段”,多讀就一定能背下來。我還告訴你們,記憶力是

3、可以鍛煉的,越背越會背,一首古詩詞,一篇古文,開始可能要一個星期背下來,后來可能兩三天就能背下來,不信你試試。背誦也有竅門,要由短到長,由易到難,還要“學而時習之”,久而久之,你的文化積累就豐富起來,你的語言和行為就會大不一樣。為此,我們編寫了小學生古詩文讀本,我們是根據同學們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來編寫的,相信你們會喜歡,相信你們養成經常誦讀的習慣,相信你們能夠用經典為自己的人生抹上一層靚麗的底色! 詠 鵝(唐)駱賓王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譯文】鵝,鵝,鵝,高昂著頭頸朝著天,唱著歌。 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動在綠水上, 紅色的鵝掌劃動著清清的水波。【老師的話】詠鵝相傳是駱賓

4、王在七歲時寫的一首詩,這是一首詠物詩。這首千古流傳的詩歌,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歡快的語言,抓住事物(鵝)的突出特征來進行描寫。寫得自然、真切、傳神。 開頭的“鵝、鵝、鵝”不只是模擬鵝的叫聲,而且把思維的那種躍動表現出來,融為一體。小詩人用三個“鵝”字道出鵝由遠至近的歡叫聲,讓人漸漸看清它“曲項”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態,再寫鵝在水中嬉戲時有聲有色的情景。表現小詩人細微入神的觀察力。”【成語小故事】鐵杵磨針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

5、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當然!”“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

6、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鐵杵磨針”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這個成語說明只要下苦功夫,一定能得到成功。所以常有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2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譯文】 夕陽西沉,漸漸沒入連綿的群山,黃河奔騰,匯入浩瀚的大海。雖然眼前一片壯闊,但要打開千里視野,看得更清更遠,那還須再登上一層層高樓。【老師的話】黃昏時分登上鸛鵲樓,萬里河山,盡收眼底;夕陽也在遙遠的天際漸漸沉落。首二句蒼茫壯闊,氣勢雄渾。末二句是境界的升華,出人意表、別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遠矚之胸襟,又寓孜孜進取之深意,有情有理。在這首詩里,詩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貼切

7、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覺不到它是在說理,而是理在其中。【成語小故事】守株待兔宋國有個農夫種著幾畝地。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見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飛奔過來,猛的撞在地頭上的大樹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斷了,蹬蹬腿就死了。這個農夫飛快的跑過去,把兔子撿起來,高興地說:“這真是一點勁沒費,白撿了個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了。”他拎著兔子一邊往家走,得意地想:“我的運氣真好,沒準明天還會有兔子跑來。”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著那棵大樹,等著兔子撞過來。結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沒等到。他卻不甘心,從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樹下等著兔子來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長得比莊稼都高了,連個兔子影也沒有再見

8、到。“守株待兔” 告訴我們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3 涼州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譯文】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老師的話】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成語小故事】揠苗助長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

9、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于是苦心思索著有什么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卷起褲管就往水田里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里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兒子聽到家里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揠苗助長”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為了急于要把一件事情辦好,可是采用了違背事理的方法,結

10、果把事情弄糟了。4 江 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譯文】四周的山連綿起伏、空曠的,沒有了飛鳥的鳴叫和蹤影,所有穿梭在山內外的小路上沒有了人的行蹤,只有在那寬廣平靜的江上,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漁翁,一個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獨自垂釣。【老師的話】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了作者高尚的情操。【成語小故事】半途而廢東漢時,有個名叫樂羊子的人,沒有遠大志向。他有一個賢慧聰明的妻子,經常勉勵他上進。有一天,樂羊子拾到一塊黃金,他歡喜地拿給妻子看。妻子非常生氣地說:“這塊金子是別人掉在路上的,我們應該靠勞動掙

11、錢啊!”樂羊子連忙拿起黃金,跑回原處,等待失主前來認領。有朋友勸樂羊子去求學。樂羊子跟妻子商議,妻子很高興,鼓勵他前去。樂羊子在外面讀了一年書,總是想家,于是向老師請了假回家探望。當妻子得知樂羊子并沒完成學業時,非常傷心,拿起剪刀,把自己辛辛苦苦織的布剪成兩截。樂羊子大驚,問妻子這是為什么?妻子說:“你求學應該是靠日積月累、刻苦鉆研才能學成,現在你中途回來,不是和這塊布一樣半途而廢了嗎?樂羊子聽了,深深受到感動,明白了妻子的苦心。從此,他發憤求學,整整過了七年,直到學業完成,才回家探望妻子。后來人們就用“半途而廢”來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5 鹿 柴(唐)王 維 空山不見人, 但

12、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譯文】幽靜的山谷里不見人影,只能聽到那說話的聲音。落日的余輝映入了深林,返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老師的話】這首詩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表現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無人跡,這并不真空的山在詩人的感覺中顯得空廓虛無,宛如太古之境。“不見人”,把“空山”意蘊具體化了。【成語小故事】自相矛盾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他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夸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

13、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自相矛盾”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矛”是“長槍”。有人的言語或行動前后正好相反,可以說他“自相矛盾”。6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 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譯文】我在異鄉的時候,每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思念起家鄉。雖然我人在他鄉,但早就想

14、到今天是重陽節,故鄉的兄弟們要登高望遠,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現少了我一人不在。【老師的話】王維家居蒲州,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衷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獨無親。【成語小故事】濫竽充數齊宣王愛聽吹竽,又好講排場。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這三百人一齊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看到這個機會,就到齊宣王那里去,請求參加這個吹竽隊。齊宣王就把他編在吹竽隊里,并且給他很高的薪水。這位根本不會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隊

15、里,拿著竽裝腔作勢。這樣一天天混過去,沒有被人發現。等到齊宣王死了,齊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齊宣王不同,不喜歡聽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歡叫吹竽的人一個一個地來吹給他聽。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濫竽充數”告訴我們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靠蒙騙的人,騙不了多久,假的就是假的,早晚會被揭穿。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7 蠶 婦(宋)張 俞 昨日入城市, 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 不是養蠶人。【譯文】一個住在鄉下以養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鎮里去趕集并且出售蠶絲。回來的時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把手巾都浸濕了。因

16、為她在市集中看到,全身穿著美麗絲綢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蠶人!【老師的話】這首詩揭露統治者不勞而獲的不合理現實,極有說服力。讀者從字里行間,可以輕易地感受到詩歌的實際寓意,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古詩充分表現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成語小故事】邯鄲學步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壽陵少年吧!這位壽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該

17、是什么模樣。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以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那叫美。他一聽,對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

18、,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邯鄲學步”的故事來比喻模仿別人不得法,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忘掉了。我們勤于向別人學習是應該肯定的,但是,一定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8 古朗月行(唐)李 白 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 飛在青云端。【譯文】小的時候,我不認識月亮。我以為月亮,是白玉做的圓盤。又懷疑,那是瑤池的仙鏡,飄蕩在云霓之間。【老師的話】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象,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這四句詩,看似信手寫來,卻是情采俱佳。【成語小故事】 亡羊補牢從前,

19、有個人養了許多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只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大窟窿,夜里狼鉆進來,把羊叼走了。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只。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鉆進來,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于是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 從此,狼再也不能鉆進羊圈叼羊了。“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比喻出了差錯或者遭遇失敗之后,要吸取教訓,及時補救,還不算遲。9 塞下曲(一)(唐)盧 綸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譯文】將軍配戴著用鷲鳥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繡的旌旗飄帶迎

20、風飄動。屹立著宣布新的命令,千營的將士一齊回應。【老師的話】此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本詩描寫了勇猛的將軍傳達新命令時的誓師場面,千營軍士的一同回應,正表現出威武的軍容,嚴明的軍紀及大家必勝的信心,讀起來不免被這種雄壯的氣勢所征服。【成語小故事】掩耳盜鈴春秋時侯,有個小偷看見別人家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心想把這口鐘偷走。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一急,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

21、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砸起鐘來,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掩耳盜鈴”這個故事說明干了壞事,想盡辦法遮蓋,結果只是騙了自己。10 塞下曲(二)(唐)盧 綸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譯文】昏暗的樹林中,草突然被風吹得搖擺不定,颯颯作響,將軍以為野獸來了,連忙開弓射箭。天亮去尋找那只箭,已經深深地

22、陷入石棱中。【老師的話】看到詩中箭入石的描寫,我們會油然聯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將會射成什么樣子?如果在戰場上射擊敵軍兵馬呢?于是,一位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的將軍形象,便盤馬彎弓、巍然屹立在我們眼前了。【成語小故事】狐假虎威一只老虎肚子餓了,想找什么小動物當一頓點心,正巧遇見一只狐貍。老虎剛要撲上去,沒想到狐貍大喝一聲,說:“哼,你敢吃我!天老爺派我來掌管大小野獸。你要是吃了我,天老爺可不饒你!”老虎看狐貍又瘦又小,不大相信他的話,可是聽他這么大的口氣,又不敢不相信。老虎這樣疑惑不決,早讓狐貍給看出來了。他冷笑一聲,說:“嘿嘿,你以為我在騙你呀?要是你不相信,你就跟在我后頭瞧吧。我走到哪兒,大小

23、野獸見了我就得逃跑。”老虎想:“這倒真得瞧一瞧。”于是狐貍大模大樣地在前頭走,老虎緊緊地跟在后頭。山上的鹿呀、野羊呀,一看見狐貍后頭跟著老虎,都嚇得撒腿就逃。老虎看了,還以為他們真害怕狐貍,沒想到他們害怕的正是他自己。“狐假虎威”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指仗著別人的勢力欺負人11 塞下曲(三)(唐)盧 綸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譯文】在這月黑風高的不尋常的夜晚,敵軍偷偷地逃跑了。將軍發現敵軍潛逃,要率領輕裝騎兵去追擊,正準備出發之際,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剎那間弓刀上落滿了雪花。【老師的話】敵軍是在“月黑雁飛高”的情景下潰逃的,將軍是在“大雪滿弓刀”的情景下準備追擊的。一逃

24、一追的氣氛有力地渲染出來了。全詩沒有寫冒雪追敵的過程,也沒有直接寫激烈的戰斗場面,但留給人們的想象是非常豐富的。【成語小故事】胸有成竹北宋有個大畫家叫文與可,他首創了畫竹葉時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寫意墨竹。文與可畫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為了畫好竹子,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記錄竹子在不同季節的生長情況,一有靈感就鋪紙研墨,把竹子的印象畫在紙上。時間一天天過去,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各種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了,只要凝神提筆,在畫案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形態各異的竹子就好像在眼前晃動一樣。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

25、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栩栩如生。可每當人們夸獎他的時候,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12 風(唐)李 嶠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 入竹萬竿斜。【譯文】能吹落秋天的落葉,能催開春天的鮮花。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老師的話】風,本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詩人通過“葉”、“花”、“浪”、“竹”這些有形的事物,形象地表現了風的輕柔與急狂,使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可感。另外,詩人在每句詩中巧妙地嵌入一個數字,但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顯示出超凡的

26、藝術功力。全詩沒有一個“風”字,可句句都在寫風。如果把題目蓋住,這四句話其實就是一個謎語。【成語小故事】刻舟求劍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從船上刻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仍不見寶劍的影子。 其實他又怎么找得到寶劍呢?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刻舟求劍”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人應該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改變解決問題的方法。13 詠 柳(唐)賀知章

27、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譯文】 柳樹像碧玉裝扮成的美女一樣,千萬枝柳條像她那綠色的絲帶。知道這細嫩的柳葉是誰剪裁的嗎?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風啊! 【老師的話】這是一首詠物小詩,詩人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內心深處對春天的無限熱愛。【成語小故事】 畫餅充饑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聰明的小男孩,他只有十歲。一天他一個人出去玩,結果他走進了一個森林里迷路了,他走了好久好久都找不到回家的路。到傍晚的時候,小男孩很餓很餓了,他很想吃媽媽做的餅,可這時候他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能吃到媽媽做的餅呢?于是聰明的小男孩就用樹枝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大的餅,還在餅上點上芝麻。小男孩看著看

28、著,好像就聞到了餅的香味,他想著自己平時吃到的香噴噴的餅,想著想著小男孩就覺得自己不是特別餓了,他又沿著一條小路走。很快小男孩的爸媽就找到了他,于是聰明的小男孩回了家,還吃到了真正香噴噴的餅。“畫餅充饑”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14 易水送別(唐)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 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 今日水猶寒。【譯文】想當年,荊軻和燕太子丹在此訣別,壯士悲歌壯氣,怒發沖冠。昔時的俠士已經不在了,然而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老師的話】詩人在易水送別朋友時,想起當年的壯士荊軻從這里出發去刺殺秦王時的種種情景,于是寫下了這

29、首詩。荊軻雖然已死,但易水仍然寒氣逼人,好象訴說著荊軻的豪情壯志,充滿了無限的崇敬之情,令人不由得肅然起敬。【成語小故事】畫蛇添足很久以前,有一個人,他買了一瓶好酒,于是請了很多朋友到家里來做客,準備把這瓶好酒喝掉。這瓶酒非常好喝,大家都喝得很開心,喝到剩最后一杯的時候,大家都還想喝,可是讓誰喝呢?于是,有人想了個辦法,對大家說:“這樣吧,咱們來比賽畫蛇。誰先畫好,最后一杯酒就讓給誰喝。”大家都同意了,就在地上畫起蛇來。有一個人很快就畫好了,他看到大家都還在畫,就說:“你們還沒畫好呀,看吧,我還來得及給蛇添上四只腳哩!”于是他端起酒杯,一邊喝一邊又在地上畫起來。他還沒把四只腳畫完,有個人也把蛇

30、畫好了,就搶過他手里的酒杯,幾口就把酒喝干了,對他說:“蛇本來沒有腳,你為什么要給他畫四只腳呢?你現在畫的不是蛇了,所以你不能喝這杯酒!”“畫蛇添足”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想賣弄一下自己的本領,反而把事情搞壞了。也比喻做沒有必要的多余的事情。15 人日思歸(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 思發在花前。【譯文】詩人在舊年的歲末來到南方,轉眼進入新年的正月初七,時間雖短,卻已經歷了舊年和新年兩個年頭。七天和兩年的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思鄉心切。這時大雁從南方飛回北方,自己卻沒有回家,落在大雁的后面;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讓人快樂的,自己因為思鄉,在花前反而更惆悵了。【老師的話】此詩是

31、詩人出使陳時在江南作的。筆調平淡,似乎不帶什么感情,然而低吟之際,就會感覺到一股苦澀的思鄉之情彌漫在字里行間。【成語小故事】葉公好龍 春秋的時候,楚國有個叫葉公的人。他非常喜歡有龍,不管是裝飾品、梁柱、門窗、碗盤、衣服上面都有龍的圖案,連他家里的墻壁上也畫著一條好大好大的龍。“我最喜歡的就是龍!”葉公得意地對大家說。有一天,葉公喜歡龍的事被天上真的龍知道了,就飛來葉公的家,把頭伸進窗戶中大喊說:“葉公在家嗎?”葉公一看到真正的龍,嚇得大叫:“哇!怪物呀!”真龍很奇怪,說:“你怎么說我是怪物呢?我是你最喜歡的龍呀!”葉公害怕的直發抖,說:“我喜歡的是像龍的假龍,不是真的龍呀,救命呀。”葉公話沒說

32、完,就逃走了!留下真龍一臉懊惱地說:“哼,葉公說喜歡龍這件事是假的,害我還飛來拜訪他!”“葉公好龍” 指表面上愛好贊賞的事物,實際上并不愛好,或者不是很了解,我們應該言行一致。16 早發白帝城(唐)李 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譯文】清晨,朝霞滿天,我就要踏上歸程。從江上往高處看,可以看見白帝城彩云繚繞,如在云間,景色絢麗!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之間就已到達。兩岸猿猴的啼聲不斷,回蕩不絕。猿猴的啼聲還回蕩在耳邊時,輕快的小船已駛過連綿不絕的萬重山巒。【老師的話】全詩給人一種峰棱挺拔、空靈飛動之感。全詩洋溢著詩人經過艱難歲月之后突然迸發的一種激情,

33、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歡悅。快船快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余地。【成語小故事】專心致志從前,有個下棋名手叫弈秋,他收了兩個學生,非常仔細地給他們講解棋藝。一個學生聽講非常仔細認真,一心一意地注意弈秋的講解和分析。而另一個學生呢,卻是心不在焉。他一會兒看看窗外的田野和樹林,一會兒又聽聽天上的雁鳴,當他發現有好幾只天鵝飛過,便起了射天鵝吃的念頭。直到弈秋全講完了,他也沒在意。這時,弈秋叫兩個學生對下一局,看看他們究竟學得怎樣。起先,那個開小差的學生憑著以前的基礎還能勉強應付,可漸漸地就顯出差距來。而專心致志的學生攻守從容有序,老是三心二意的學生只有招架之功,卻無還手之力了。弈秋一見,語重心長

34、地對兩個學生說:“雖然下棋只是一種小小的技藝,算不得什么大本事,但不專心致志地學習,也是學不好的啊!“專心致志”形容做事情的時候一心一意,聚精會神。17 望廬山瀑布(唐)李 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譯文】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老師的話】這首詩想象豐富,用比喻、夸張,顯示出廬山瀑布奇麗雄偉的獨特風姿,也反映了李白這位大詩人胸襟開闊、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成語小故事】愚公移山傳說很久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陽以北有兩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

35、,一座是王屋山,山勢雄偉,方圓七百余里。在山的北面,住著一個叫愚公的老漢,頭發胡須都已經白了。他家正好面對著這兩座大山,出門辦事每次都要繞好遠的路才行。愚公很是煩惱,他下決心要帶領著全家老小,把這兩座大山挖掉。于是他們就一起干開了,挖下的泥土石塊,運到渤海邊上去扔掉,他們干得非常投入,一年四季很少回家休息。在黃河邊上住著一個很精明老漢,大家叫他智叟。智叟勸愚公說:“你這個人可真傻,這么大歲數了,還能活幾天?怎么可能搬動這么大的兩座山呢?”愚公卻說:“我看你呀,比我還傻呢。不錯,我是老了,活不了幾年了,可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孫子又會生兒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可這兩座山卻不會增高

36、了,我們總有一天會把它挖平的!”后來,愚公挖山的事讓上天知道了,他被愚公的頑強精神所感動,派了大力神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現在常用“愚公移山”來比喻做事有頑強的毅力,不怕困難,堅持到底。18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 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譯文】在黃鶴樓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辭,在這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他要去揚州遠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蕩蕩地向著天邊奔流。【老師的話】這首送別詩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這首詩,表現的是一

37、種充滿詩意的離別。【成語小故事】囫圇吞棗從前,有個人買了一堆水果,有梨兒,也有棗兒,坐在路邊上吃。有個老頭兒看見了,對他說:“小伙子,梨兒可不能多吃呀。它雖然對牙齒有好處,可是吃多了對身體不好。”青年人就問:“棗兒吃多了呢?”老頭兒說:“棗兒對身體是好的,可吃多了對牙齒不好,也不能多吃。”青年人看了看梨兒,又看了看棗兒,想了一會兒,說:“哈哈,我想出了個好辦法!我吃梨兒就只用牙齒嚼,不吞到肚子里去。吃棗兒,我就把它整個兒吞下去,不用牙齒嚼。”說完話,他就拿起一個棗兒放在嘴里,直接吞了下去。沒想到,他一下子就被棗兒噎住了。“囫圇吞棗”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有人念書只顧死記硬背,或者含糊了事,不去理

38、解書里所說的內容,可以說他是“囫圇吞棗”。19 夜宿山寺(唐)李 白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譯文】山上寺院的高樓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樣子,人在樓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這里,我不敢大聲說話,唯恐(害怕)驚動天上的神仙。【老師的話】此詩語言自然樸素,卻形象逼真。詩人借助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把山寺的高聳和夜晚的恐懼寫的很逼真,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筑展現在讀者面前,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成語小故事】殺雞取蛋 有個老太婆,養著一只母雞。這母雞可是個寶貝,他每天下一個黃燦燦的金蛋。老太婆每天能撿到這么一大砣金子,什么事兒也不用干,日子還過

39、得挺闊氣。她閑得沒法兒,就天天守著她的寶貝雞,只盼望他早點下蛋。有一天,母雞照例又下了一個金蛋。老太婆把金蛋托在手上,心里想:“這寶貝雞一天只下一個金蛋,真叫人等得悶氣。不如宰了他,把他肚子里的蛋一古腦兒取了出來吧。”老太婆拿定主意,真把這寶貝雞宰了。沒想到打開肚子一看,一個金蛋也沒找著長成的金蛋已經下完了,新的金蛋可還沒長成呢。“殺雞取蛋”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沒有搞清楚金蛋的價值是怎樣產生的,從而產生錯誤的想法,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20 畫 雞(明)唐 寅 頭上紅冠不用裁, 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 一叫千門萬戶開。【譯文】它的頭上鮮紅如紅花怒放的帽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它是一只白

40、雞所以滿身雪白走過來。一生之中它從來不敢隨便說話,但是一旦喊起來千門萬戶就隨著打開門窗了。【老師的話】唐伯虎說:"我這是題我畫的白雞。”“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生平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他好像又在說自己,他說,我美麗的,天生的冠如大官員頭上的帽子,我披著滿身雪白的羽毛慢慢向你們走來。平時我不會隨便說話,因為我是時間的使者,一旦我說話了,你們就要開始新的一天了!【成語小故事】不自量力故事發生在春秋時代。那時,鄭國和息國睦鄰相處。一年,息國為了一件小事,和鄭國鬧翻。息國國王要討伐鄭國,就召集大臣來商議。有的說:“陛下和鄭國國王同姓,不要輕易動武。”有的說:“我們的威望是不是比鄭國高?”還有的說:“我們的力量是不是比鄭國強?”息國國王對這些勸說一點也聽不進。他下令要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