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MHC/類相關因子探討針灸對帶狀皰疹的免疫逃避作用學號:12007076 姓名:李建偉 專業:中醫外科學(一)研究內容、研究目標、以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1.研究內容課題以VZV免疫逃避機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感染病毒細胞免疫識別的MHC/類基因抑制為切入點,圍繞IFN-和參與免疫逃避的的兩條主要途徑,有目的地觀察IFN-和相關基因CTa、Stat1、Jak1、Jak2、MHC、MHC的表達量、分布及變化規律,進一步檢測CTamRNA、MHCmRNA 、MHCmRNA的表達變化以及外周血CD4+、CD8+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活性的動態變化,并對上述指標的相關性及變化規律進行分析,說明調節VZV
2、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避機制是針灸治療帶狀皰疹、減輕疼痛和后遺癥的關鍵。 且明確針刺與放血作用機制的差異所在。主要開展以下工作: 研究內容:(1)皮損組織病理學觀察。(2)鏡檢:外周血有核細胞計數、白細胞、淋巴細胞分類計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3)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CD4+、CD8+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活性。(4)免疫組化法ABC染色法檢測:皮損組織IFN-、CTa、Stat1、Jak1、Jak2、MHC、MHC、蛋白的表達及分布規律。(5)western blot檢測:皮損組織IFN-、CTa、Stat1、Jak1、Jak2、MHC、MHC蛋白量的表達。(6)RT-PCR法檢測:皮損組織C
3、TamRNA、MHCmRNA 、MHCmRNA。2.研究目標:2.2.1旨在明確針灸治療帶狀皰疹,減輕疼痛和后遺神經痛,與調節MHC/類相關基因、蛋白的分布及表達關系,為針灸治療免疫逃避類疾病提供科學依據。2.2.2通過比較針灸與傳統抗病毒藥物的作用差異,為解決帶狀皰疹病毒耐藥性問題提供理論依據。2.2.3旨在明確針刺與放血在治療皰疹作用機制中的差異。3.擬解決的關鍵性問題:針刺放血對MHC/類相關基因、蛋白的調節與其有效干預VZV病毒免疫逃避機制的關系。(二)擬采用的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擬采用的方案實驗環境:實驗室相對封閉,自然采光,環境溫度控制在2025之間,濕度控制在60%左右。實驗動物
4、:清潔級昆明種小鼠,體重2224g,籠養,自由飲食,由上海市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全價動物顆粒飼料。1.1分組及造模:第一次實驗采用大鼠192只,按照體重分層隨機,分為6組,每組8只,在造模完成后開始治療,連續7天,隔日(第1、3、5、7天)處死一批,動態觀察針刺放血對大鼠VZV病毒初感染的影響;第二次實驗在造模后30天開始治療,觀察針刺放血對大鼠VZV病毒潛伏、復發的影響,其他處理同上,第7天處死取材觀察; 造模:腹腔注射VZV8805株系病毒,按照100TCID50/0.1ml病毒量接種細胞,感染后48小時,模型即成。模型組:造模方法同上,每天陪同正常組、針刺組、放血組、針刺放血組固定,連續7天
5、。藥物組:造模方法同上。左側腹腔注射ACV0.1g/kg/d,連續三天,每天陪同正常組、針刺組、放血組、針刺放血組固定,連續7天。針刺組:造模方法同上。按照造模時間的先后順序,在造模完成后,開始針刺,進針0.20.3mm,平補平瀉,留針10min,每日1次,連續7天。放血組:造模方法同上。按照造模時間的先后順序,使用皮膚針沿皮損和脊神經叩刺,連續7天。針刺加放血組:方法同針刺組和放血組,治療連續7天。正常組:腹腔注射同體積生理鹽水。每天陪同模型組、針刺組、艾灸組固定,連續7天。 1.2 取材方法:造模結束后,在模型組40只中隨機處死8只,取材檢測VZV對對小鼠相關指標的影響。針刺組、放血組、針
6、刺加放血組、藥物組、正常組在治療后的第1、3、5、7天隨機處死8只小鼠取材。取材放入-80oC低溫冰箱保存、備檢。1.3穴位選取:固定小鼠方法:根據小鼠的形體,在木板上釘上四個適當距離的鐵釘,將夾子套在鐵釘上,用夾子夾住小鼠的四肢以做固定。小鼠穴位定位參考實驗針灸學,模擬小鼠的定位方法:“大椎”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間;“膈俞”在第七胸椎下兩旁肋間,左右側各一穴;“合谷”在在手背,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曲池”在在肘橫紋外側端,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委中”在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尺澤”在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1.4 觀察指標及方法:1.4.1皮膚組織
7、病理切片1.4.2鏡檢:外周血有核細胞計數、白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分類計數各組小鼠每天定時,專人割尾靜脈采血10l,加入0.38ml的白細胞稀釋液中,搖勻,靜置3分鐘,光鏡查外周血有核細胞、白細胞數和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分類計數; 1.4.3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CD4+、CD8+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活性。制備樣品:處死動物,離心,收集細胞懸液,滴加特異性免疫熒光抗體,用流式細胞儀上機檢測并進行分選。流式細胞儀檢測:將分選細胞清洗、離心(1500RPM,10min),清洗兩次,棄上清;加入PI熒光標記抗體;用流氏細胞儀分別檢測CD4+、CD8+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活性。分析方法:測出
8、的數據經PHOENIX公司分析軟件Multicycle處理,得出細胞各周期的CD4+、CD8+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相對含量和百分數,并繪出DNA分布的直方圖。1.4.4免疫組化法ABC染色法檢測:皮損組織IFN-、CTa、Stat1、Jak1、Jak2、MHC、MHC、蛋白的表達及分布規律。 制備樣品:處死動物,取股骨骨髓,10%福爾馬林固定標本,石蠟包埋,4m厚切片。 免疫組化染色檢測方法:鼠抗人IFN-單克隆抗體(DO-27)(武漢博士德生物有限責任公司,濃度1:50);鼠抗人 cyclinD1單克隆抗體(DCS/6)(NeoMarker福州邁新公司,濃度1:100);鼠抗人單克隆抗體
9、CTa 、Jak1、Jak2、MHC、MHC(晶美公司);S-P免疫組化試劑盒(北京中山公司)。ABC法:用0.1 mol/L PBST洗,切片與0.1mol/L PBST(含0.5%H2O2)作用30 min,用0.1mol/L PBST洗,10 min×3次,與一抗4溫育,用0.1 mol/L PBST洗,10 min×3次,與二抗(1:1000稀釋)室溫作用2 h,用0.1 mol/L PBST洗,10 min×3次,與ABC(1:2000稀釋)室溫作用1 h.用0.1mol/L PBST洗,10 min×3次.在DAB溶液中反應,用0.05 mo
10、l/L Tris-HCl緩沖液終止反應,用包被有明膠的玻片固定、水洗,用系列濃度乙醇(70%1次,80%1次,90%2次,95%2次,100%3次,每次5 min)脫水,二甲苯中透明,封邊。 分析方法:IFN-、CTa、Stat1、Jak1、Jak2、MHC、MHC免疫組化陽性信號均為棕黃色細顆粒狀,染色結果按陽性細胞百分比及染色強度綜合記分作半定量分析。 1.4.5 western blot檢測:皮損組織IFN-、CTa、Stat1、Jak1、Jak2、MHC、MHC蛋白量的表達。制備樣品:取樣品1×1061×107細胞,PBS清洗,去PBS加0.11ml總蛋白抽提試劑抽
11、提總蛋白;使用KCTMBCA蛋白質定量試劑盒,測定樣品濃度。方法:變性聚丙烯酰胺不連續凝膠電泳(SDS-PAGE);蛋白質轉移到硝酸纖維膜,30mA恒流,4°C轉移,過夜;膜在5BSA溶液中室溫孵育1小時,加入一級抗體室溫孵育1.5小時;加入HRP標記的二級抗體,室溫孵育1小時;化學發光法檢測,X膠片曝光顯影。 分析方法:掃描圖片,用ImageJ分析軟件將圖片上每個特異條帶灰度值數字化;將目的蛋白灰度值除以內參GAPDF的灰度值,校正誤差,所得結果代表某樣品的目的蛋白相對含量。1.4.6 RT-PCR法檢測:皮損組織CTamRNA、MHCmRNA 、MHCmRNA。 提取總RNA:取
12、標本,用試劑(GIB-CO公司,美國)提取總RNA,溶于無RNA酶的滅菌超純水中,用紫外分光分度計測定總RNA的濃度和純度,同時瓊脂糖電泳觀察其完整性。將RNA稀釋成1mg/L,-80°C保存。 MHC、MHC和-actin引物序列CTa: 5-ACTCGATATCATTCCGGCAGACCTGAAGCAT-35-GCTCACTGCC-CCAGCCCAATA-3MHC: 5- TGTCCCGGCCCGGCCTCGGG-3 5-TCTCAGCAGGGTAGAAGCTA- 3MHC: 5-ACCAACGGGACGAGCGCAT-35-CAAGCCGCCGCAGGGAGGTG-3-acti
13、n: 5- AACGGCTCCGGCATGTGCAA - 35-CTTCTGACCCATGCCCACCA-3PCR反應體系30l,轉錄產物3l,2U Taq DNA聚合酶,10mmol/L 4×dNTP 2lPOL和-actin引物。反應條件:94°C預變性;94°C 50s,55°C 55s,72°C 60s,72°C 10min共30個循環。分析方法:產物經SYNGENE凝膠成像系統分析,以目的基因和-actin積分灰度值的比值,作為目的基因mRNA的相對表達量。研究路線昆明種小鼠 CTX100mg/kg/d,連續3天正常組模型組
14、針刺組 放血組以上各組在造模后后每天相同時間,分別進行相應處理,并作動態觀察。正常組給予同體積的生理鹽水;針刺組10min/次/天,放血組皮膚針沿皮損和脊神經叩刺,1次/天,藥物組、正常組、模型組陪同固定。外周血有核細胞計數、白細胞、淋巴細胞分類計數、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皮損組織病理學觀察藥物組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CD4+、CD8+T淋巴細胞亞群、NK細胞活性。免疫組化法檢測皮損組織IFN-、CTa、Stat1、Jak1、Jak2、MHC、MHC蛋白表達及分布規律Western blot檢測皮損組織IFN-、CTa、Stat1、Jak1、Jak2、MHC、MHC蛋白表達量RT-PCR方法測定:
15、CTamRNA、MHCmRNA、MHCmRNA表達率和表達量針刺放血組Spss統計分析得出結論、撰寫論文左側腹腔注射ACV0.1g/kg/d3.可行性分析: 1、本人針灸專業碩士、中醫外科皮膚病方向在讀博士,多學科背景保證實驗研究按計劃進展并不斷推向深入。2、前期大量的臨床實踐和文獻回顧性研究顯示出針刺放血可改善VZV感染機體免疫功能;3、研究思路清晰,目的明確,有成熟的理論指導,所選指標針對性強,研究方案可行,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成熟;4、實驗室的軟件、硬件設備完全具備科研條件。上海中醫藥大學實驗室條件先進,課題所需儀器設備均已具有,所需試劑、抗體均可購買。5、課題組成員層次結構、知識結構合理
16、,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4.本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1、首次開展針灸對VZV免疫逃避機制的研究,進一步揭示針灸改善調節VZV感染機體免疫功能的的分子生物學機制,也為針灸治療病毒感染的相關疾病提供了理論依據。2、通過研究針灸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調節機制,促進臨床藥物、針刺放血等多種療法相結合,提高臨床療效,更具實際意義。3、首次探討針刺與放血療法在改善VZV感染機體免疫功能中的差異,為兩種療法治療不同病理的相關疾病提供實驗依據。5.年度研究計劃及預期研究結果2008.01-2008.06 建立動物模型,進行細胞分選及各項檢測的預實驗。2008.07-2009.07 擴大樣本數量,應用流
17、式細胞儀、免疫組織化學方法、Western Blot法、RT-PCR法等方法,完成所有實驗。2010.08-2010.12 完成統計學處理,進行課題總結。6.預期研究結果本課題通過觀察針刺放血對MHC/類相關酶類和蛋白的影響,從而揭示針灸對抗病毒、提高免疫力作用新的分子生物學機制,為針灸在皮膚病及相關免疫類疾病中的應用提供可靠的實驗室依據,豐富針灸的科學內涵。其研究成果不僅為免疫逃避類相關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思路和方法,同時推動了針灸學與皮膚病學學科的交叉研究,同時明確針刺與放血作用機制的差異,為針灸在該領域的應用打下基礎。(二)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1. 文獻掌握情況:對近20年來國內外有關帶狀皰疹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尤其是近10年的有關中、西醫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的論文,較全面的掌握了本研究領域的最新科研動態。2. 預研究情況:擬開展相關預研究,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礎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初級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筆試仿真通關試卷帶答案
- 司法建議復函3篇
- 公告招標文件調整通知3篇
- 井點建設契約2篇
- 堅守課堂不逃課3篇
- 公租房授權委托協議書3篇
- 定金合同轉讓方權益聲明模板3篇
- 后澆帶施工技術培訓3篇
- 代收款委托書模板快速填寫3篇
- 裝修業務員個人工作總結(6篇)
- 建設用地報批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短引線保護引出線保護以及T區保護
- 完美公司瑪麗艷美的觀念
- 浙攝影版(2020)信息技術三年級上冊第一課認識計算機(課件)
- 校園安全常識測試題卷
- 建筑用玻璃ccc標準
- 第一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 眼科門診病歷
- 彝文《指路經》課件
- 《神經系統的傳導通路》課件
- 基本農田劃定技術規程(TDT1032-2011)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