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砬山礦區硅藻土礦詳查報告_第1頁
半砬山礦區硅藻土礦詳查報告_第2頁
半砬山礦區硅藻土礦詳查報告_第3頁
半砬山礦區硅藻土礦詳查報告_第4頁
半砬山礦區硅藻土礦詳查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礦區硅藻土礦詳查報告201520152015地質勘查院二四年十一月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礦區硅藻土礦詳查報告 報告編寫單位:201520152015地質勘查院負責人:20152015項目工作人員: 俊 海 先 春 劉剛 宏娟總工程師: 蔡單位負責人:蔡報告日期:2004年11月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礦區硅藻土礦詳查報告第1章 緒論1.1 目的和任務1.2 工作區位置、交通1.3 自然地理與經濟狀況1.4 以往工作評述1.5 本次工作情況第2章 區域地質2.1 地層2.2 構造2.3 巖漿巖第3章 礦區地質3.1 地層3.2

2、構造第4章 礦體地質4.1 礦體特征4.2 礦石質量4.3 礦石類型和品級4.4 礦體圍巖及夾石情況4.5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第5章 礦石加工技術性能第6章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6.1 工作概況6.2 水文地質6.3 工程地質6.4 環境地質第7章 詳查工作及其質量評述7.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7.2 勘查工程質量評述7.3 地形測量、地質勘查、工程測量及質量評述7.4 地質填圖工作及其質量評述7.5 采樣、化驗、巖礦鑒定工作及其質量評述第8章 儲量估算8.1 儲量估算的工業指標8.2 儲量估算方法的選擇及其依據8.3 儲量估算參數的確定8.4 礦體圈定的原則8.5 儲量的分類8.6 儲量估算結果

3、第9章 礦床開發經濟意義預可行性研究9.1 市場分析產品銷售9.2 礦床資源、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及礦床開采技術條件9.3 礦山建設條件9.4 礦山生產規模、服務年限及產品方案9.5 開采開拓方式、采礦方法、選礦方法、選礦流程9.6 經濟評價方法及技術經濟指標第10章 結束語10.1 礦床控制程度及地質報告資料質量評述10.2 成礦基本規律及遠景10.3 開采技術條件和地質環境附 圖圖號 順序號 圖 名 比例尺1 1 交通位置圖 1:15000002 2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 地形地質圖 1:100003 3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地形地質圖

4、1:50004 4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水文地質圖 1:100005 5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實際材料圖 1:100006 6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05線地質剖面圖 橫向1:1000縱向1:5007 7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00線地質剖面圖 橫向1:1000縱向1:5008 8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04線地質剖面圖 橫向1:1000縱向1:5009 9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儲量估算水平投影圖 1:200010 10 201520

5、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zk0501鉆孔柱狀圖 1:10011 11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zk0502鉆孔柱狀圖 1:10012 12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zk0503鉆孔柱狀圖 1:10013 13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zk0001鉆孔柱狀圖 1:10014 14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zk0002鉆孔柱狀圖 1:10015 15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zk0003鉆孔柱狀圖 1:10016 16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

6、zk0401鉆孔柱狀圖 1:10017 17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zk0402鉆孔柱狀圖 1:10018 18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zk0403鉆孔柱狀圖 1:10019 19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 橫向 1:1000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剖面圖 縱向 1:500附表:1、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樣品分析結果表 2、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礦區硅藻土礦詳查報告儲量計算表(表1表9) 3、水文地質成果表 4、樣品分析結果表 5、測量成果表附件:1、2015201520152015半

7、砬山硅藻土礦床工業指標 2、jp-型瀝青改性劑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礦區硅藻土礦詳查報告第1章 緒論 1.1 目的和任務201520152015地質勘查院受20152015三道湖鎮硅藻土礦加工廠委托,對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做詳查工作,其目的是:對半砬山礦區的硅藻土礦資源開發價值作出評價,并為開發利用提供可靠的地質資料。主要任務是:基本查明礦體的形態、規模、產狀、礦石的物質成份、硅藻類型,并對礦石加工技術條件、開采技術條件做出評價。1.2 工作區位置、交通工作區的區塊為1:5萬分幅中的20152015幅(010004)。工作區位于20152015城

8、北東約15公里,三道湖鎮半砬山村以東約5公里。三道湖鎮半砬山村煤礦砂石公路與2015201520152015縣一級公路相連通,半砬山村與礦區5公里之間只有鄉間土路相通。冬季可行汽車,其它季節只能行駛牛、馬車。地理座標:東經201520155530201520155700201520152500201520152600 面積:3.8km21.3 自然地理與經濟狀況本區屬長白山區,南臨龍崗火山群,東臨頭道松花江。屬低丘陵陡地帶,工作區海拔標高480590米,相對高差110米。礦區位于玄武巖熔巖臺地,臺地部分地段為沼澤地,區內植被發育,森林覆蓋率為80%,野生動物有熊、貂、鹿等30多種。半砬山河從礦

9、區西南向北東流經,為季節性河流,秋季流量0.15m3/s。在礦區北東部與四道砬子河匯合,之后匯入頭道松花江。河床切割深度一般1020米不等,礦區最低侵蝕基準面為497米。本區屬寒溫帶濕潤氣候,冬季嚴寒干燥,夏季溫暖多雨,晝夜溫差較大,最高氣溫33,最低氣溫-20152015,年平均氣溫5.10。年無霜期113天,年平均降水量800.40mm,日最大降水量111.30mm,年均蒸發量1107.1mm,年主導風向為西北,平均風速2.09m/s,最大積雪深度133cm,最大凍土深度1.08m,區內地震震級級。該區植被發育,森林覆蓋率高,地勢平坦,很少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本區人口稀少,以農業為

10、主,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水稻等,副業主要為種植人參及春秋二季采集木耳、磨菇、山野菜等。工業有木材加工、制藥、造紙。當地水、電資源比較豐富,礦區水資源地表有半砬山河貫穿整個工作區,地下水有玄武巖孔洞裂隙水。電資源有當地海島電廠發電與東北電網并網供電。1.4 以往工作評述1979年,20152015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在該區開展過1:20萬地質填圖工作,沒有發現硅藻土礦記載。1993年,化工部吉林勘查院在珠子河做硅藻土礦普查時,認為該區與珠子河硅藻土礦區地質特征相同,在該區施工淺井2個,通過工程揭露發現該區礦床有一定規模,但當時因為該區硅藻土礦品位偏低應用局限性而放棄。1.5 本次工作情況1

11、51完成的主要工作量2004年7月,我201520152015地質勘查院受20152015三道湖鎮硅藻土加工廠的委托,對半砬山硅藻土礦進行地質詳查。并進行了踏勘、取樣、編寫設計、辦理勘查許可證等有關前期工作。2004年8月份,地質技術人員進入礦區,通過地質填圖、施工槽、井探、鉆探、測繪等,確認半砬山硅藻土礦體為一不規則呈北東向展布的長條形礦體。于2004年10月上旬順利地完成了野外詳查工作。本次完成的實物工作量見完成實物工作量一覽表(表1-1)完成實物工作量一覽表 表1-1項 目單 位工作量備 注1/萬地質填圖km23.01/萬水文地質填圖km21.441/5千地質填圖km20.51/5千地形

12、圖測量km20.7剖面線測量m12003條線鉆探m100.159個孔淺井m45.30槽探m3218.82基本分析件94小容重樣品件9巖礦石物理力學樣件9掃描電鏡件4 根據完成各項工作量,該項目總投資12.60萬元。取得主要地質成果(1)基本查明了硅藻土礦的分布范圍、形態、規模、產狀及礦石質量。(2)查明了硅藻的屬種為中心硅藻目直鏈藻屬。(3)提交了硅藻土礦礦石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69.83萬噸;推斷的(333級)資源量4.92噸。1.5.2 首采區范圍、開發前景首采區為04線以東長100米,寬50米。首采區礦層較厚,一般為5米,礦石質量較好,礦層覆蓋厚度一般3米左右,交通較方便,有利

13、于露天開采。預可采礦石2萬噸。第2章 區域地質2.1 地層區域上出露地層主要為太古界鞍山群四道砬子河組下亞組(ars1);第四系下更新統及少量侏羅系。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統(q4)以殘積、坡積相為主,溝谷洼地則以沖積、沼澤相為主,由亞粘土、粉砂、玄武巖碎塊及腐植土組成。與下伏第四系下更新統呈不整合接觸。厚0.57米。(2)第四系下更新統小椅子山玄武巖(q13)分布于湖盆周圍和三道溝一帶,在礦區沒有出露。為灰色灰黑色致密塊狀橄欖玄武巖,柱狀節理發育,風化后呈“柘榴狀”為特征。(3)第四系下更新統(q1)主要由黃粘土、粉砂層、粘土質粉砂、硅藻土礦組成。該層受盆地形態控制。層位穩定,總

14、體產狀近水平,為礦區地層之主體。覆蓋于巴厘玄武巖之上。(4)第四系下更新統巴厘玄武巖(q11)主要出露于半砬山河兩岸及切割較深的溝谷之中,由黑灰色氣孔狀玄武巖,氣孔狀橄欖玄武巖組成。該層為硅藻土礦層的底板。與下伏侏羅系粉砂巖呈不整合接觸。(5)侏羅系粉砂巖(j)僅出露于四道砬子河谷兩側,由紫紅色和灰色粉砂巖互層。與下伏太古界四道砬子河組呈不整合接觸。(6)太古界鞍山群四道砬子河組下亞組(ars1)主要出露于工作區南東及南部,構成盆地的邊緣,由黑云條痕狀混合巖、混合花崗巖、斜長角閃巖、黑云斜長片麻巖組成。2.2 構造本區大地構造位置為中朝準地臺(),吉南臺隆(),鐵嶺20152015臺拱()的東

15、部,龍崗背斜()東南翼。本區地層平緩,近于水平。氣孔狀玄武巖覆蓋在起伏不平的太古界混合質片麻巖之上,在玄武巖層之上構成的孤立的小盆地中沉積了第四系下更新統的含硅藻土地層。2.3 巖漿巖區域巖漿巖以喜山期基性噴發巖為主,其次為燕山期中基性噴發巖和酸性侵入巖。第3章 礦區地質3.1 地層勘查區出露地層主要有第四系下更新統、鞍山群四道砬子河組。自上而下分述如下:3.1.1 第四系(1)全新統(q4)分布在河流、溝谷中的沖積、洪積物。(2)下更新統(q1)為本詳查區含礦層位,由黃粘土、含硅藻粘土、硅藻土組成。黃粘土:礦層頂板均見有黃粘土蓋層,厚度一般為4米左右。淺黃色,泥質結構,塊狀構造。由粘土及少量

16、石英、長石組成。含硅藻粘土:淺黃深灰色,生物結構,塊狀構造,由蒙脫石、伊利石、石英、長石及硅藻組成。硅藻土礦:淺灰黃色,淺灰色、灰白色,生物結構,塊狀構造及微層理構造。硅藻含量70-85%,礦體接近底板有一層厚1.2-2.5m具微層理構造質量較好的灰白色硅藻土礦。礦層中間沒有夾層。(3)下更新統氣孔狀橄欖玄武巖:灰褐色,灰黑色,隱晶質結構,氣孔狀構造,巖石主要由斜長石、輝石、橄欖石組成。一般氣孔直徑2-8mm,氣孔大部分由泥質充填。3.1.2 太古界鞍山群四道砬子河組下亞組(ars1)該組巖性為混合花崗巖及黑云斜長片麻巖,夾薄層斜長角閃巖,分布于工作區東南、南西及南部。3.2 構造工作區屬玄武

17、巖熔巖臺地,玄武巖覆蓋在起伏不平的太古界地層之上。在玄武巖層中構成的南陡北緩呈北東方向橢圓盆地中,沉積了第四系下更新統粘土及硅藻土地層。盆地中心沉積厚度大,礦層埋藏深。由盆地中心向四周含礦巖系厚度逐漸變薄,埋藏變淺,礦層埋深一般為2.00米左右。第4章 礦體地質4.1 礦體特征礦層產于第四系下更新統地層中,產狀平緩,原生沉積層理近水平,傾角較小,一般5-10。成礦前受古地理地形影響,礦層呈北東方向展布。賦存標高515-535米,礦層只有一層,中間沒有夾層,礦層南部、中部較厚,北部較薄,長度800米,寬350米,分布面積0.28平方公里。已控制礦層最厚11.50米,平均厚度4.90米。硅藻含量自

18、上而下逐漸增多,礦層上部一般不具層理構造,粘土含量稍多,而下部接近底板有一層近2米厚的具微層理構造的礦層,礦石質量較好,硅藻含量在85%左右。頂板一般為含硅藻粘土,硅藻含量一般40-60%。說明其物質成份與礦層呈漸變的過渡關系。在沉積環境、物質來源等方面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礦層厚度除總體上受盆地控制外,局部受沉積時的古地形控制,在古隆起的周圍礦層變薄,而古溝谷處礦層變厚。礦層南緣底板局部直接與太古界鞍山群地層混合花崗巖接觸,北部底板均為玄武巖。蓋層厚度由盆地邊緣向中心逐漸增厚,最厚5.5米,盆地邊緣最薄處為1.00米,過渡帶蓋層厚度為2-5米。4.2 礦石質量4.2.1 礦石的礦物成份經電子顯

19、微鏡觀察:礦石中主要由生物硅藻及少量粘土、碎屑礦物組成。硅藻類型為中心硅藻目,直鏈藻屬。硅藻含量在70-85%之間,局部礦層底部最高可達90%。粘土礦物為蒙脫石、伊利石、高嶺石、碎屑礦物為石英、長石。4.2.2 礦石的化學成份本區硅藻土的化學成份比較穩定,sio2含量平均為:67.95%,最高為72.78%;有害組份al2o3的含量平均為14.85;fe2o3含量平均為為4.50%;燒失量平均為4.92%;含少量cao、mgo、k2o、na2o、p2o5等。從鉆孔資料得知,礦層由上至下,硅藻含量逐漸增多,sio2含量也略有增加。4.2.3 礦石結構、構造礦石結構、構造簡單,以生物結構,塊狀構造

20、為主,微層理構造次之。微層理厚1-2毫米,呈直線水平層理。塊狀礦石硅藻含量多在70-80%,微層狀礦石硅藻含量多在85%左右。礦石的顏色與礦石的品位有一定聯系,隨著礦石中硅藻含量的增高,礦石由淺黃色轉變為灰色灰白色。礦石干體重也隨硅藻含量的增高而降低。巖芯及槽、井探中的原始礦石質量越好濕度越大,而干燥后呈豆腐渣狀。4.2.4 硅藻種屬特征經吉林大學電子顯微鏡鑒定,硅藻種屬以中心硅藻目直鏈藻屬為絕對優勢。礦石中一般硅藻含量70-85%,直鏈藻占90%以上,圓盤藻占10%左右。直鏈藻呈長筒狀,短柱狀,圓盤藻呈薄壁園盤形結構,多數不完整。4.3 礦石類型和品級按礦石中的硅藻含量和sio2含量,劃分二

21、種礦石自然類型:硅藻土及粘土質硅藻土。粘土質硅藻土只在個別鉆孔及槽、井探工程中見到。半砬山硅藻土礦產品應用方面主要是公路建設,用它做jp型瀝青改性劑,參照有關公路建設硅藻土工業要求及半砬山硅藻土礦的實際情況,制定本區工業品級見表4-1。 礦石類型及工業品級 表4-1礦石自然類型硅藻含量(%)sio2含量(%)礦石工業類型工業品級粘土質硅藻土6060-65根據礦山產品銷售情況,礦石以公路建設用土為主硅 藻 土60-9065 級品 4.4 礦體圍巖及夾石情況礦體直接頂板多為含硅藻粘土層、黃粘土層,局部黃粘土層中氧化鐵含量較高,硬度較強。礦層中部、南部覆蓋層較厚3-5.0m,北側覆蓋層較薄,一般1-

22、2m。礦體直接底板多為氣孔狀玄武巖,南側局部地段底板與古老地層混合花崗巖接觸。礦層結構簡單,為一層礦,礦層中間沒有夾層。4.5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本區的古老變質巖系基底,經長期的多期構造運動,形成構造盆地,然后被新生代火山噴發巴厘玄武巖所覆蓋,而后接受第四系下更生統硅藻土礦層、黃粘土的沉積。硅藻的生長與基性火山巖密切相關,火山灰及玄武巖風化分解,供給水體大量sio2,供硅藻繁衍生長。礦床屬淡水湖泊相生物化學沉積成因類型。找礦標志為大面積的第四系下更新統的巴厘玄武巖(q11)出露;周圍被小椅子山玄武巖所包圍的構造盆地區。第5章 礦石加工技術性能半砬山硅藻土礦,主要應用于公路建筑(jp-型瀝青改性

23、劑),少量用于化肥及農藥填料。這些用途品級要求不高,所以可不用選礦直接生產。第6章 礦床開采技術條件6.1 工作概況為了滿足詳查地質工作的要求,按照規范相應進行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及環境地質工作。對礦區內施工的鉆孔進行了水文地質觀測。基本查明了礦區地下水補給、逕流、排泄條件和含水層、隔水層及礦床充水因素等特征;對地質鉆探工程進行了水文地質編錄,在部分淺井內進行了巖土取樣,進行了巖土指標測試。基本查明了礦區工程地質條件,對露天采礦場邊坡穩定性給以預測和分析評價;收集和調查了礦區附近的地震史資料對影響礦區安全的物理地質現象、河流洪水的危害及其它有害人身安全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相應的調查分析和評價,完成

24、的主要工作量見表6-1。 表6-1工 作 項 目單 位完成工作量1/萬水文地質草測km21.44鉆孔簡易水文地質觀測及工程地質編錄個9水質分析個2工程地質(巖土取樣)個9收集氣象資料項7收集地震資料項1 6.2 水文地質(1)地形、地貌、水文礦區內地形為玄武巖熔巖臺地,南高北低,海拔高度最高為590米,最低為497米,相對高差為110m,礦層分布區在515-535米之間。地貌類型分為剝蝕堆積地貌及堆積地貌二類,硅藻土礦主要賦存在剝蝕堆積地貌區。區內半砬山河流階地不發育,局部見有一級侵蝕階地出露,范圍較小。(2)氣象該區屬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5.1,最高氣溫33,最低氣溫-2015201

25、5。年平均降水量800.40mm,年最大降水量201520154.8mm,以7、8月份降水量集中,最大月降水量為452.60mm,最大日降水量111.30mm,歷年5-9月份日平均降水量4.2mm。年平均蒸發量為1133.90mm,年相對濕度72%,年均無霜期113天。該區一般在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下旬為封凍期,最厚積雪1.33米,最大凍土深度1.08m,年平均風速 2.09m/s,秋季多西和西南風,冬季西北風。(3)水文半砬山河流逕礦區北側,支流不發育,由西南向東北方向流動,于礦區外匯入珠子河。半砬山河流經礦區段長約3公里,河寬約20米,河水深0.20-0.50米,最高洪水位標高為514

26、.60米,河水流量0.15m3/s(2004年9月17日觀測數據),其水化學類型為hco3-camg型水,ph值7.11,呈弱堿性,礦化度125.63mgl-1,總硬度60.56mgl-1,耗氧量13.01mgl-1。腐植層中的間歇性潛水流入河中至使河水的有機質偏高,不宜作為飲用水水源地。6.2.1水文地質條件(1)含水層a、沼澤地第四系砂礫石孔隙水含水層該含水層主要分布于溝谷和溪流地帶,水量與含水層的厚度受季節性影響較大。雨季面流下滲進入腐植土層的水,沿山坡側向逕流至溝谷內而形成濕地或沼澤及溪流,其入滲量小,通過蒸發沿溪流順溝排泄,溪流地帶第四系砂、礫石分選性差,磨圓度一般,該含水層在礦區內

27、分布在流經花崗質巖石區的間歇性溪流域內,其規模長200-700米,寬20-100米不等,厚約0.20米,在干旱年季該層近于無水。b、玄武巖孔洞裂隙水含水層該含水層為礦區內主要含水層,位于含礦層之下。玄武巖頂板埋深3.50-16.80米,厚度受古盆地構造控制,局部顯示了一些微型古凹地與小高地。古凹地段與現沖溝形成了相關性,也是地下水強烈逕流區。由于火山多期噴發作用,玄武巖氣孔和裂隙發育,河谷兩側地表觀察,發育有北東、北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裂隙,垂直方向裂隙面呈開型,寬達10cm,水平方向裂隙面不規則較破碎。從而構成了地下水的通道,形成玄武巖孔洞裂隙水含水層。含水層的潛水位、水量受季節制約,在豐水

28、期見有水流從河谷的巖壁玄武巖的孔洞裂隙流出,進入河水,枯水期水位下降,淺部無水。礦層之下的玄武巖孔洞裂隙含水層的水位低于礦體底板標高。在zk0501鉆孔測量玄武巖靜止水位埋深為6.00米,水化學類型為hco3so4-camg型水,ph值7.15,呈弱堿性水,礦化度120152015.49mgl-1,總硬度60.56 mgl-1耗氧量5.58 mgl-1。耗氧量略高是腐植層中潛水流入取樣鉆孔所至,總體而言該層水質較好,可作生活用水水源地。(2)隔水層a、粉質粘土隔水層多直接出露于地表,部分地段在腐植土層以下,礦區內普遍發育。淺黃至黃褐色,散體結構,土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含少量長石、石英及

29、鐵、錳成分。該層之下多為硅藻土礦,粉質粘土層厚1.20-3.70米不等,隔水性能良好,為礦區內之主要隔水層。b、含硅藻粘土隔水層位于含礦層之上,粉質粘土層之下。呈黃色至灰白色,粘土質結構,土狀構造。主要由粘土、硅藻土和少量的長英質、鐵、錳質成分組成,厚0.80-5.50米不等,隔水性能良好。c、混合花崗巖隔水層該層主要分布于礦區的東南部邊界,呈灰褐至黃褐色,粒狀變晶結構,塊狀構造。礦物成分主要為石英、長石及少量黑云母等,礦區內多呈風化殼產出,不透水。(3)地下水補給、逕流及排泄條件熔巖臺地玄武巖孔洞裂隙水的補給方式為遠源接受高位熔巖臺地地下水潛流,近源接受大氣降水通過玄武巖孔洞裂隙垂向補給。礦

30、區內玄武巖中地下水的逕流方向總體是由南向北,局部受地形之影響由高向低。在逕流途中發生分流作用,并沿沖溝向低水位處排泄。該礦區最低侵蝕基準面標高為497米,礦層底板最低標高為512.04米,有利于排水。(4)礦床充水因素沼澤地及第四系砂礫石孔隙水含水層因受季節性影響,雨季在溝谷地帶匯集了部分水量,但因位于礦層之上的粉質粘土及含硅藻粘土隔水層隔水性能良好,透水性差,所以沼澤地中的水入滲量很微弱,再加上礦層本身具有隔水性,這樣沼澤地及第四系砂礫石孔隙水在自然狀態下滲入礦層的可能性很小,對礦層發生直接充水的可能性更小,只能在礦床露天開采初期,對采礦場充水可能會產生影響,這時需要及時進行疏干處理。玄武巖

31、孔洞裂隙含水層中的潛水位低于礦體底板標高,在豐水期水位上升后淺部含水,但由于自然排泄條件良好,這部分水量沿玄武巖孔洞裂隙向低處排泄掉,因而對礦床充水的影響不大。位于礦層之下的玄武巖孔洞裂隙含水層中的潛水,水位標高低于礦體底板標高,高于礦區最低侵蝕基準面標高,所以對礦床開采的影響也較少。但在豐水年豐水季節地下水位上升幅度大時,底板玄武巖孔洞裂隙水含水層可能具一定的承壓性,使露天采礦場底板進水。 6.2.2 礦坑涌水量預測區內無對礦床充水構成直接影響的地表水體,礦層及蓋層本身基本不含水,礦床充水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直接進入采場及礦區南側、東側、西側的面流進入采場。基于礦床水文地質條件,本礦區露天采場

32、涌水量預測采用水均衡法。因礦區內地形南高北低,坡度不大,沒有明顯的分水嶺,因此涌水量計算范圍邊界在采礦場的南、東、西三側較終采邊界處延50米,北側與終采邊界一致。首采地段涌水量預測范圍選用100100米為1個單元。(1)計算公式的選擇及參數的確定根據本礦床水文地質特征,選用水均衡法計算采礦場涌水量,又因礦層及蓋層不含水,其采場內的靜儲量及靜儲量補給量可忽略,因此,采場涌水量主要為采場內的大氣降水量。本次計算采用的日平均降水量為1988-2003年5-9月份降水量的日均值,日最大降水量為1995年7月3日值,地表徑流系數采用經驗數值0.7(黃土、亞粘土)。本次分別計算:q總=q1+q2q最大=q

33、2+q4q1=f1g1q2=f1g2q3=f3g1rq4=f3g2rq5=f2g1q6=f2g2式中:q總采礦場總涌水量(米3/日) q最大采礦場最大涌水量(米3/日) q1采礦場涌水量(不包括外圍匯水涌水量,米3/日) q2采礦場最大涌水量(不包括外圍匯水涌水量,米3/日)q3采礦場外圍匯水涌水量(米3/日)q4采礦場外圍匯水最大涌水量(米3/日)q5首采地段涌水量(米3/日)q6首采地段最大涌水量(米3/日)f1采礦場面積194786米2(儲量計算總面積)f2采礦場首采地段面積10000米2(選用100100米為1個單元)f3采礦場外圍匯水面積57500米2(采礦場南、東、西側各外延50米

34、)g1雨季日平均降水量(0.0020152015米)g2日最大降水量0.1113米(1995年7月3日值)r正常降雨時地表徑流系數0.7采礦場總涌水量: q總=q1+q3=f1g1+f3g1r=1947860.0020152015+575000.00201520150.7=818+169=987米3/日采礦場最大涌水量:q最大=q2+q4=f1g2+f3g2r=1947860.1113+575000.11130.7=21680+4480=26160米3/日首采地段涌水量:q3=f2g1=100000.0020152015=20152015米3/日首采地段最大涌水量:q4=f2g2=100000

35、.1113=1113米3/日6.2.3 供水方向半砬山硅藻土礦區為獨立的礦山生產基地,其需水量主要為生活飲用水。生活之外用水可利用半砬山河水(冬季有可能斷流),礦區飲水可在玄武巖孔洞裂隙含水層的富水性較好地段施工管井取水。配置適當的提水設備,加強環境保護即可成為良好之水源地。該礦區內養殖林蛙小房屋住處,本次工作結束后為其施工1眼水井,井深15米,取之玄武巖裂隙水,因孔深淺,水量在2噸/時左右,滿足生活用水需求。水文地質工作小結1區內無對礦床充水構成直接影響的地表水體,礦層本身基本不含水,大氣降水為礦床地下水主要補給源,礦層底板標高高于玄武巖孔洞裂隙潛水水位標高,且高于當地侵蝕基準面,該礦床水文

36、地質條件屬簡單類型。2建議礦床開采前,在終采邊界外修建泄洪溝或人工排水設施,將面流、沼澤化濕地及小范圍的砂礫石孔隙含水層中少量潛水排出礦區。3礦床開采中,在采礦場底板施工集水坑,配置提水設備,排泄降水量。注意在豐水年豐水季節,底板玄武巖孔洞裂隙水位上升時可能形成的承壓水進入礦坑的水量,故該時期要加強防范排水。6.3 工程地質6.3.1 礦區工程地質特征該區工程地質巖組特征如下:(1)粉質粘土,位于礦層之上,散體結構,可塑偏硬至偏軟,液性指數0.3-0.55,層內局部含有鐵、錳質結核,厚1.20-3.70米不等。其原生結構面呈微細層理,處在臺地邊緣地帶及小斷層帶附近、有次生結構面發育,因其多為粘

37、土成分,、級結構面發育,巖石強度較弱。(2)硅藻土礦,位于玄武巖之上,粉質粘土層之下,灰白色,散體結構,可塑偏軟至流塑,液性指數1左右,局部大于1,厚2.10-11.50米不等,原生結構面呈微細層理,近水平產出,次生結構面在臺地邊緣和因重力作用發生級結構面,表現為小裂隙。硅藻土礦析水,易液化,原土在運輸過程中受到一定的顛簸即形成流塑狀或粥狀,因而在礦床開采時要考慮到對原土性狀的要求。在濕潤狀態呈泥狀,干燥狀態成粉粒狀,巖石強度較弱。(3)玄武巖,位于礦層之下,在與礦層底板接觸部位約有0.20-0.50米的玄武巖風化殼。風化殼為全風化,呈土狀或塊狀,由黑粘土及玄武巖碎塊所構成。玄武巖碎塊氣孔不發

38、育,孔內多有鐵、錳質充填物。風化殼之下玄武巖主要呈灰黑色,隱晶質結構,氣孔狀構造。經地表露頭和鉆孔觀察顯示,上部玄武巖氣孔不發育,氣孔小,一般為0.2cm左右,而下部層位之玄武巖氣孔發育,大小不一,0.20-2.0cm不等,氣孔內多有鐵、錳質成分充填,原生結構面有流動線理,次生構造為小裂隙,劃為級結構面,巖石強度堅硬。礦區內地質構造不發育,地表只見有沖溝形成,工作中難以對其結構面情況給以確切的判斷和分析,其對礦床開發影響不大。6.3.2 礦區工程地質評價擬定該礦區為凹陷露天開拓,從構成邊坡的巖性、物理力學性質和結構面發育程度看,本礦區工程地質條件為近于簡單類型,邊坡為自然穩定類型,對邊坡穩定性

39、構成影響的主要是礦體本身,因為硅藻土礦分布于粉質粘土層及玄武巖中間,呈半固結狀態,屬軟弱土體類,穩固性不好,且其擾動后多呈軟塑狀態,析水易液化,受擾動原生結構面受破壞,所以對邊坡穩定性影響較大。在開拓施工過程中,不易將剝離物堆積到邊坡坡頂,更要避免重型機械在坡頂停留及運行,以免造成開采過程中的邊坡坍塌、片幫或人身傷亡事故。從礦區地表施工的槽探、淺井及鉆孔工程來看,其首采地段的長久性邊坡地段的穩定性較好。因其附近地形平坦,沼澤地第四系砂礫石孔隙水不發育,地表逕流條件好,開采時可將礦坑內的積水通過集水工程排泄到礦區之外,使礦體失水固結,提高強度,以免影響礦山開采進程。綜上所述,建議最終邊坡角為20

40、152015巖土物理力學指標見巖土力學試驗表6-2。半砬山硅藻土礦巖(土)力學試驗成果表 表 6-2巖石名稱抗 壓(mpa)抗 剪滲透系數kcm/s內磨擦角凝聚力ckpa玄武巖72.1250.124.98平均值72.1250.124.98硅藻土20.30402.0210-6硅藻土18.2649硅藻土23.2738平均值20.61201520152.0210-6黃 土25.17336.5010-6黃 土27.0234黃 土20.8168平均值24.33456.5010-6注:玄武巖物理力學指標試驗室直接給出平均值。6.4 環境地質本礦區遠離居民區,不受炊煙及工業排煙等影響,其空氣質量良好。該區地

41、震很少發生,發生地震震級小于級,對礦山工程影響不大,鑒于以往的開采在礦區內未發現過破壞性泥石流或其它地質災害。隨著開采規模的增大,本區須處理好蓋層的合理堆放及采坑的合理維護和利用等問題。礦區硅藻土礦sio2含量較高,大氣降水通過礦層及玄武巖孔洞裂隙之相互滲透作用,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中sio2含量增加,因sio2溶解于水中增加偏硅酸含量,對人體有益,故硅藻土對水體不會構成污染。礦區東邊緣一帶有一高壓線路通過,開采該區時,對高壓線桿埋置處要注意保留一定的安全地塊。綜上所述,該礦床開采類型和其環境工程地質條件,決定了礦區生產后不會造成環境污染源,對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質也無影響,故其環境地質條件屬良好

42、類型。第7章 詳查工作及其質量評述7.1 勘查方法及工程布置該區地勢平坦,硅藻土礦礦層延伸呈較穩定的近水平狀產出,有用組份sio2含量變化小特點,應屬較簡單的勘探類型,但由于礦床規模甚小,且受構造盆地影響礦層呈長條形狀,并且局部受古地形控制,礦層有所變化,使勘探類型復雜化,本次將其勘探類型劃為三類。勘探網度的確定,根據槽、井探工程所揭露出礦層的規模、形態及產狀,確定勘探網度為200100米,可達到詳查階段控制的程度,較為合理。勘查采用巖芯鉆探及淺井作為工作主要手段,以達到控制礦層深部的目的,地表輔以槽探,追索圈定礦體的分布。7.2 勘查工程質量評述7.2.1 鉆探工程質量評述詳查區由東向西以2

43、00米間距依次布設勘探線:04線、00線、05線,勘探線方位1540000,全區共施工鉆孔9個,有8個孔見礦。施工的鉆孔孔深較淺,一般在幾米十幾米,故未做測斜等工作,終孔時驗證孔深一次,均不超差。施工9個鉆孔,其中8個孔巖礦心采取率100%,另一個孔巖礦芯采取率99%,巖礦芯采取率均達到了規范要求。對所有鉆孔進行了簡易水文地質觀測及封孔,封孔用400#水泥灌注全孔封孔,孔口立永久標志。原始報表質量符合規范要求。巖礦芯直徑89厘米,滿足了硅藻土劈開取樣的需要。巖礦芯按照一定程序移交給投資方保管。7.2.2 槽、井探工程質量評述根據含礦層具有較固定層位,產狀近于水平,處于一定標高的特點,槽探工程主

44、要用于控制含礦層邊界限,淺井主要輔助鉆探,控制礦層深部。槽探長度一般5米左右,淺井規格一般2.002.00米。全區共施工槽探:218.82m3(33個),淺井:45.30m(8個)。其中有兩個槽探因出水無法施工外,其它均達到揭露及圈定礦體地質效果。7.3 地形測量、地質勘查、工程測量及質量評述7.3.1 概況任務依據:根據20152015硅藻土礦區勘測設計的需要,對該測區進行1:5000地形測量。技術依據:1:500 、1:1000、1:2000地形圖式(gb/t7929-95);地質礦產勘查測量規范(2bd10001-89);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程(gb/t18314-2001)。測

45、區自然概況:該測區位于20152015三道湖半砬山村以東南公里、四道溝村北側2.5公里處,全測區屬山區臺地,測區有荒地、商業林木,草叢茂密,通視困難,測量不便。參加人員及作業時間:本次工程負責人為李宏,參加人員有:楊建林、楊光華、趙飛、管青亮、盧小光、于寶江等。外業作業時間:2004年9月29日至10月13日。完成任務: 本次測量作業完成的工作量見表7-1: 表7-1序號項 目單 位數量備 注1gps控制點測量個4e級,水泥樁2數字化1:5千地形圖測量平方公里0.731:2千剖面線測量米12004工程點定位測量點50 已有資料情況:收集到該測區附近兩個控制點:四道溝東山(國家二等點),海鳥山(

46、軍控點),標石保存完好,用做該測區起算點。坐標系統為1954年北京坐標系,高程為1956年黃海高程系。7.3.2 控制測量以四道溝東山和海島為起算點,沿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高程為1956年黃海高程系。控制測量使用三臺南方9600gps進行觀測,按d級精度觀測50-60分鐘,測區內布設a1、a2、a3、a4共四個固定點,基線解算采用南方9600gps隨機軟件解算。加密控制點使用南方全站儀進行觀測,按一級導線技術要求執行,控制點高程用三角高程測量。7.3.3 地形測量地形測量使用南方全站儀測量水平角和天頂矩各半測回,測距一次讀數,直接進行坐標測量。碎部點數據輸入電腦。采用南方cass地形地籍軟

47、件進行繪圖。成圖比例尺為1:5000,等高距為2米。7.3.4 剖面線測量1/2000剖面測量1200米:剖面端點用rtk聯測。7.3.5 鉆孔和槽井探測量對已施工的鉆孔、淺井、槽探進行了現場定位測量。7.3.6 提交成果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1:5000地形圖一張,刻錄光盤一張。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區鉆孔地質剖面線圖三張。20152015半砬山藻土礦區鉆孔、槽井探坐標成果表一份。gps控制點計算資料一份,測量報告一份。7.3.7 測量工程質量控制測量、地形測量、剖面線測量及工程測量都按有關技術規程作業,其質量符合有關技術規范要求。7.4 地質填圖工作及其質量評述工作區1/

48、萬地質填圖3平方公里,礦區1/5千填圖0.5平方公里。1/萬地質填圖的底圖是用1:5萬軍用地形圖放大后,實地用手持式gps修測后成圖,1/5千地質填圖底圖為實地測繪。1/5千地質填圖采用追索法,地質剖面法,礦層地段采用地質剖面法,地質剖面比例尺為1:2千,剖面線按一定間距施工鉆探、槽、井探工程控制礦層的規模、形態、產狀及地質界線。礦層四周邊緣地段采用槽、井探工程揭露,結合溝谷有基巖出露地段進行地質填圖。1/萬地質填圖采用追索法、穿越法。區內所有地質點、自然露頭、鉆探、槽井探工程都測繪在地形圖上,地形地質圖在野外實地編繪。7.5 采樣、化驗、巖礦鑒定工作及其質量評述7.5.1 樣品采集(1)化學

49、基本分析樣品的采集該礦體規模較小、厚度中等,品位變化不大,礦石類型簡單,礦體與圍巖界線清楚。確定樣品長度一般為1米,特殊情況根據礦石品級及類型等因素適當縮短或加長樣品長度,最長不超1.5米。鉆探巖礦芯采樣:主要采自鉆孔巖芯見礦部位,巖(礦)芯采用對劈法采樣,取礦芯的1/2為樣品,不同類型、品級分別采樣,一般情況下連續取樣。槽探、淺井揭露出的礦層,采用刻槽法,取樣規模73cm。樣品分析項目為sio2、fe2o3、al2o3、cao、mgo、燒失量。有益組份為sio2,其它為有害組份。基本分析樣品由本單位實驗室承擔。(2)電鏡樣為了了解礦石中硅藻含量、類型、結構及粘土和碎屑礦物種含量,在鉆孔礦芯和

50、槽井探中采集了部分樣品。電鏡樣由吉林大學電鏡室測試。(3)小容重樣測定根據礦石類型、品級分別在地表槽井探工程用打塊法,采集小容重樣9件,規格一般300-500cm3,樣品采集后馬上用塑料袋密封包裝后送樣,用封臘法測定礦石干容重,同時測定其濕度、品位。測試由我院實驗室承擔。(4)水樣、巖礦石(土)物理力學性質測試樣的采樣、測試及質量評述。巖礦石(土)物理力學樣,分別在礦石及礦石頂板底板三個方向用挖塊法采樣,采樣規格555(cm3)。樣品采集后馬上用塑料袋密封包裝后送樣,以保持其自然濕度及原狀結構。水樣全分析樣采集2個,分別從水文孔及半砬山河采樣。樣品測試由吉林大學測試中心承擔。7.5.2 化驗工

51、作及質量評述基本分析樣品加工及化驗由本院實驗室承擔,加工流程符合規范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準dz0130.1-0130,k值取0.2。本次詳查基本分析樣品共94個,按30%抽取了內檢樣品30個。sio2檢查樣品30個,超差0個,合格率100%。fe2o3檢查樣品30個,超差0個,合格率100%。al2o3檢查樣品30個,超差0個,合格率100%。los檢查樣品30個,超差1個,合格率97%。外檢樣品:外檢樣品由吉林大學中心實驗室承擔,外檢樣品6個,外檢合格率sio2 100%、fe2o3 100%、al2o3 100%、 cao 100% 、 mgo 100% 、 los 100%。內外檢樣品合格率達到了規范要求。第8章 儲量估算8.1 儲量估算的工業指標根據半砬山硅藻土礦礦床及礦石質量特征,參與一般硅藻土礦工業評價指標要求,結合該礦產品主要應用筑路業jp-型瀝青改性劑工業要求。2004年11月初201520152015地質勘查院及20152015嘉鵬公路建設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向20152015國土資源廳資源處提交了2015201520152015半砬山硅藻土礦床工業指標建議書。2004年12月上旬省國土資源廳資源處批準了該礦床的工業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