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析中西文化融合背景下林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 論文關鍵詞:中西融合;林紓;反思論文摘要:林紓對傳統文化的反思是在中西文化融合與近代中國出現轉型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他著重對的“中庸之道”、儒學界不切時務的不良風氣、傳統小說的“舊式模式”與傳統史學的“正史觀”、“士農”的封建等級觀以及男尊女卑的觀進行了批判性反思。林紓雖主張用“西”學改造“中”學,但他反對解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始終堅持對傳統文化的信仰。 林纖對傳統文化的反思是在中西文化融合與近代中國出現社會轉型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在知識分子的“群體意識”和“集體自覺”精神的感召下,在危機來臨之時,他與眾多學人一道共同承擔起創新傳統文化的使
2、命與重任。林則徐、魏源等人倡導的“經世致用”、張之洞等人主張的“中體西用”以及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對傳統、史學的批判,在林纖的思想中均有鮮明體現。 從文化重建的價值意義角度來看,有效的文化反思需要學者突破思想上的條條框框與陳規戒律,既做“局中人”,又能從“局中”跳出來以旁觀者的眼光客觀審視原有文化。對于負有近代古文大家身份的林纖來說,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他“年十歲受書,讀歐文、杜詩,能作慧解。自十三歲至二十校閱古籍,不下二千卷,強記博問,又擅畫山水,才名噪甚,為古文,寢饋昌黎,而于桐城諸老,亦欣慕焉”。他不懂西文,用文言文譯述西方小說,又足以說明他的舊學根底之牢、傳統文化的浸染之深。難能可貴
3、的是,林纖并沒有受到舊學思想的局限,他勇敢地跳出“格局”,以旁觀者的清醒意識客觀冷靜地審視傳統文化,通過自己的理性反思致力于傳統文化的改造。一、林纖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 (一)中西文化的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是典型的華夏漢族農耕文化,在幾千年的文化交流史上,它面對的周邊異質文化主要是游式或半農半牧文化。在彼此的文化比較、沖突與融合中,華夏漢人雖可能在軍事上被“夷狄”所征服,但常常在文化上征服“夷狄”,演出文化史上的“征服者被征服”的奇特現象。在這一意義上,古代中國文化在周邊異質文化的碰撞下從未遭遇文化危機,其“夷夏之防”的文化也從未受到挑戰,中國人“內夏外夷”、“以尊臨卑”的心態始終一以貫之
4、。 近代以后,西方文化輸人中國,開始了與中國文化比較、沖突與融合的過程。思考方式重抽象化、理論化和化的,與思考方式重實際、人生和內在系統的中國文化,形成鮮明對照瀏。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對待西方文化,經歷了一個從排拒、借鑒、吸收與容納的長期過程。在此過程中,種族上的“夷夏之大防”的觀念在40年代受到動搖,文化上的“中西之大防”的觀念在90年代也開始崩塌。西方書刊的傳人、留學生的派遣與相當數量的知識分子的宣傳,使中西文化逐步走向融合。 (二)近代中國出現社會轉型 中國數千年來,雖有朝代更迭,但封建專制制度并未發生變化,中華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未發生質的變更。但1840年鴉片戰爭后,情形發生了
5、根本變化,“這時的中國社會經歷著古代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型,從物質生產到精神生產、從生產方式到生活方式以至思維方式,都發生著劇烈的調整甚至根本性的變化,與包括戰國在內的往昔任何變革都不可同日而語”,難怪近代士人每每發出“千古之奇變”、“世變之函”一類的驚嘆,詩人黃尊憲稱其為“七萬里戎來集此,五千年史未聞諸”,梁啟超把數千年以來的中國稱為“停頓時代”,而把這時期的中國歷史稱為“過渡時代”。 近代中國面對的是一種截然不同的世界形勢,“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在東亞大陸內部發生、發展的,即使有來自西亞、南亞文
6、化的影響,其強度也較為有限,但近代以后,中國文化日漸納人世界文化體系,直接承受強勢的西方工業文明的挑戰,其原有的優勢地位開始發生動搖。 誕生于近代的林纖,其文化反思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產生并展開的。傳統文化的危機、中西文化的逐漸融合為其文化反思提供了客觀前提。同時譯述西方小說的獨特經歷,又使其具備了中西文化的比較視野、善于從跨文化視角去審視傳統文化,這種主觀上的優勢地位又為其文化反思提供了學術便利。二、林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性反思 (一)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文化體系中有關為人處事的一條重要價值標準,它強調在人際關系處理中要做到中庸協和、不偏不倚、不走極端。林纖認為,用“中庸”思想約束“圣人”則可,用其訓導國民則危害不小:“吾國圣人,以中庸立人之極,于是訓者以中為不偏,以庸為不易。不偏云者,凡過中失正皆偏也;不易云者,夷貓以避皆易也。據義而爭,當義而發,抱義而死,中也,亦庸也。若夫洞洞屬屬,自恤其命,無所可否,日對妻子娛樂,處人未嘗有過,是云中庸。特中人之中,庸人之庸耳”。他感嘆國民缺少象英國人魯濱孫一樣的勇敢探險精神。 林纖嘆服于西方人和日本人的民族團結與抗爭精神,英國人視死如歸,“以國為身,不以身為身,故身死而國不可奪,;日本人“自視一人之身,一日本也”,“身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