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產業現狀的個人見解_第1頁
我國汽車產業現狀的個人見解_第2頁
我國汽車產業現狀的個人見解_第3頁
我國汽車產業現狀的個人見解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談談我國汽車產業現狀一、中國汽車業現狀 2009年110月,中國汽車產銷首次超過1,000萬輛,分別為1,087.32萬輛和1,089.14萬輛,同比增長36.23%和37.71%。乘用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產銷812.86萬輛和819.03萬輛,同比增長42.41%和45.18%;商用車累計產銷超過上年,表現也比較出色,產銷274.46萬輛和270.11萬輛,同比增長20.73%和19.14%。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以及拉動內需的需要下,2009年中國汽車行業呈井噴式發展,全年產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已成定局,汽車消費也成為2009年GDP保持8%增長率的主要力量。 2009年初通過的汽車產業調整和

2、振興規劃做出了這樣的規劃目標:通過兼并重組,形成23家產銷規模超過200萬輛的大型汽車企業集團,45家產銷規模超過100萬輛的汽車企業集團,產銷規模占市場份額90%以上的汽車企業集團數量由目前的14家減少到10家以內。甚至國家已經圈定 “四大四小”,鼓勵一汽、東風、上汽、長安等大型汽車企業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兼并重組;支持北汽、廣汽、奇瑞、重汽等汽車企業實施區域性兼并重組。在中國車企大呼“前進”的時刻,筆者不得不慎重的提出幾個目前車企存在的問題,希望中國車企不要被目前的美好沖昏了頭腦。二、中國車企在過分擴張中需注意的問題 (一)中國車企應認清自身,在海外并購中警惕各種陷阱以及“消化不良”等現象。王

3、岐山曾經對中國的海外并購做過提醒:“海外并購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要吃得下,更要管得了。”誠然,在中國發展起來的今天,中國大企業從不缺乏海外并購的決心,也不缺乏資金。在這兩年金融危機的打擊下,許多國際大汽車公司紛紛沙場折戟,業績每況愈下,有的甚至到了破產重組的地步。如,通用這個曾經的巨無霸、美國工業的象征,在2009年6月不得不宣布破產,2007年全年和2008年前三個季度加起來近600億美元的虧損使本來就艱難度日的通用走到了最后一步。其他的國際大汽車公司也并不比通用好多少。在這樣艱難的大環境下,全球車市唯一的亮點就是中國,產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銷量在國家諸多政策的影響下增長強勁。但我們要認清

4、一點,并不是中國的汽車企業產銷各環節已經達到或超越了國際大汽車公司,而是因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良好的經濟環境以及國家經濟政策的正確性、及時性。其實,我國的汽車企業與國際大公司在新產品的開發能力和公司的管理方面依然有不小的差距。中國以前也有過汽車海外收購的案例,但是結果一般都不理想。如上汽集團在2004年花費5億美元收購了韓國雙龍汽車48.92%的股權,為中國車企海外并購開了先河。本來準備依靠雙龍強大的研發能力實現自主品牌發展的上汽卻在5年時間投入42億元人民幣的情況下,因為勞資糾紛等諸多原因無奈之下放棄雙龍。與國際大汽車公司相比,中國在國際并購的各環節還是顯得稚嫩,很容易落入對方的陷阱中。中國的

5、車企要發展壯大,成為國際性的大公司,海外并購是一條很好的途徑,所以對中國這次大規模的海外抄底是贊成的。但前車之鑒還歷歷在目,需謹慎行事。麥肯錫的統計數據表明,在過去20年間,所有大宗的企業兼并案中,能夠取得預期效果的還不到一半,而中國海外運營能力相對薄弱,比較貪功冒進,有超過60%的海外收購是不成功的。在2008年,中國在所有海外并購中虧損的錢甚至比并購公司花的錢還要多。2009年中國車企海外并購傳出兩大消息。第一個消息就是名不見經傳的騰中重工意欲收購大名鼎鼎的悍馬汽車。此消息一經傳出,引起一片嘩然。在小排量汽車占主流的今天,悍馬這樣的“油老虎”已經快要被市場淘汰。相信上汽敗走雙龍這一例子騰中

6、重工也是知道的,為什么他們依然準備“蛇吞象”呢?而且這一收購計劃很難得到國家的審批。筆者由此得出一個結論:騰中重工整體全部收購悍馬的可信度不高,最可能的是收購悍馬品牌的技術基礎和平臺,使得企業能夠借助悍馬擴大銷量與知名度;第二個消息則讓人振奮,一貫謹慎投資的李書福也有大手筆,他的吉利汽車公司收購豪華品牌沃爾沃的談判順利結束,將在2010的第一季度完成收購。相對于騰中重工收購悍馬時政府表現出的冷淡,政府對吉利的這次豪賭要重視許多。尤其要特別指出的是,吉利這次將整體收購沃爾沃。如果收購成功,中國的兩家企業首先要有海外運作的能力,以及應付隨之而來的文化沖突等一系列問題的心理準備。就像王岐山說的那樣,

7、“吃得下,還要管得了”,避免出現“消化不良”的現象。 (二)目前我國汽車產業在技術方面還很落后,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段距離。雖然中國汽車行業處在黃金期,但千萬不能以為中國的汽車行業已經走到了世界的最前端,我們在發動機技術、新產品研發、新材料利用等方面還很落后。1、發動機技術。發動機技術是整個汽車產業發展的核心,而這里恰恰是中國汽車產業最薄弱的地方。難道是中國缺乏相關的技術人才嗎?中國并不缺人才;相反,龐大的人口基數培養出了很多的相關人才,只是人才最終多數外流,因為曾經搞研發根本賺不到多少錢,技術很容易被其他企業抄襲,造成搞研發的人員工資不高,慢慢地這方面的人才就越來越少了。現在,國家已經認識到

8、了發動機技術的重要性,重點照顧研發機構;中國的汽車公司也不愿一直用外國的發動機技術而受制于人,爭相投入巨資進行技術研發。氣候變暖和環境污染使得其他動力發動機成為了研發的重點,“節能減排”成為汽車工業當下和未來很長時間的主題,中國在新能源動力方面和世界先進水平相差的并不多,這便是崛起的一個好機會。2、新車型的研發。中國本土車企沒有世界大汽車公司那樣深厚的技術底蘊,幾乎什么都是從頭開始。相對于那些歷史悠久的世界大汽車公司,中國本土車企雖然底蘊不足,但也有自己發展的方法。以吉利汽車為例,在公司創建初期,什么方面都會學習或者說模仿的世界大汽車公司,就像董事長李書福所說:“吉利的初始階段就是在描紅。”它

9、們依靠價格優勢進入了國內的小型車市場,并最終站穩了腳跟。但模仿永遠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沒有一家國際大公司是靠著別人的技術強大的,它們都有自己相關的核心技術,那是它們傲立于產業巔峰的信心來源。所以,吉利公司在有了資本以后,果斷地開始發展自己的技術,逐漸運用到自己研發的新車型中。目前,中國車企研究新車型的體系已經相對完善,而且好多都走的是多品牌戰略,想依靠數個品牌的眾多車型盡量多地搶占市場,但結果卻是本土車企數款車的銷量經常還不如外國車企一款車的銷量,原因就是吉利、奇瑞和比亞迪等本土車企雖然為此投入了巨資,但推出的新車型都略顯粗糙。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外國的大汽車廠商對研發都很慎重,每個車型的推出都是經過多方驗證的,目的性很明確。所以,中國車企應該“優生優育”,不要盲目,只有那些有針對性并且經過反復驗證的車型才能受到市場的歡迎。3、新材料的利用。隨著汽車技術的發展,傳統的金屬材料已經慢慢退出了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以鋁合金和塑料等汽車輕量化材料為代表的新型材料,復合材料和納米材料更是現在汽車材料發展的重點。這些新材料的特點就是輕量化、高強度和高性能,完全符合了現今節能與安全的發展主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