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原文+注釋+譯文.doc_第1頁
圣教序原文+注釋+譯文.doc_第2頁
圣教序原文+注釋+譯文.doc_第3頁
圣教序原文+注釋+譯文.doc_第4頁
圣教序原文+注釋+譯文.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圣教序原文注釋翻譯原文:蓋 (1)聞(2)二儀(3)有像(4),顯覆(5)載(6)以含生.(8);四時(9)無形,潛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窺(12)天鑒(13)地,庸愚皆識其端(14);明陰洞(15)陽,賢哲罕窮其數(16)。注釋:(1)蓋:語氣詞,多用于句首,無實際意義。(2)聞:知道。(3)二儀:天地。(4)像:形狀,形象。(5)覆:覆蓋。(6)載:承載。(8)含生: 佛教用語,泛指一切有生命的。(9)四時:四季。(10)化物:化育萬物。(11)是以:所以。(12)窺:觀察。(13)鑒:體察。(14)端:征兆,跡象。(15)洞:通曉,明徹。(16)數:規律,道理。譯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顯露在外、天覆蓋著地,地承載著眾生;四季沒有表象,深藏著嚴寒酷熱來化育萬物。所以觀察體驗天地的變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曉陰陽的變化,即便是賢能的智者也極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征徵(18),雖愚不惑;形潛莫睹(19),在智猶迷。注釋:(17)苞:包容。(18)徵:即征,證明,驗證.(19)覩:即睹,看見.譯文:但是天地包容著陰陽變化使人能夠認識的原因,是因為他有表象;天地間的陰陽變化難研究透的原因,是因為他是無形的。所以天地的表象顯露在外并能得到驗證,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陰陽的變化隱藏起來沒人能看得見,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會迷惑不解。 原文:況乎佛道崇(20)虛(21),乘幽控寂(22),弘濟萬品(24),典(25)御(26)十方(27)。舉(28)威靈而無上(29),抑(30)神力而無下(31),大之(32)則彌于宇宙(33),細之則攝(34)于毫厘。無滅無生,歷千劫(35)而不古;若隱若(36)顯,運百福而長今。注釋:(20)崇:推崇,推重。(21)虛:空,虛空。(22)寂: 寂寥,寂靜空曠。(24)萬品:眾多的生靈。(25)典: 典籍,典制,法則。(26)御:統轄,治理.。(27)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 下.。(28)舉:發動。(29)上:通假字,通尚,凌駕在.之上。(30)抑:克制.。(31)下:在.之下,比.遜色。(32)之: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33)宇宙:淮南子四方上下謂之宇,往來古今謂之宙,泛指空間與時間。(34)攝:(sh)收攏,斂聚。(35)劫:梵文劫波之略,意為極為久遠的時節。(36)若:或,有時.。譯文:況且佛道推崇無形的虛空,他駕乘著隱秘來操縱著超脫一切的境界,廣泛度濟蕓蕓眾生,佛典真理治理著十方宇宙。佛法的神威沒有上限,其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沒有下限,從大處說他遍布宇宙,從小處說能收攏一絲一毫。他不生不滅,歷經各種劫難永不衰落;若隱若現,造福于眾生延續至今。 原文:妙道凝(37)玄(38),遵之莫知其際;法流(39)湛(40)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42)其旨趣(43),能無疑惑者哉(44)!注釋:(37)凝: 凝結, 凝聚。(38)玄:深奧,神妙。(39)法流:佛法的流傳。(40)湛:(zhn)深邃.。(41)挹: (y)通揖,推崇。(42)投:投入,面對。(43)旨趣:旨意,宗旨.。(44)哉:語氣助詞,表示疑問或反詰,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呢,嗎。譯文:佛道中寓含著神妙法理和高深的玄機,遵循他不必知道其邊際;佛法的流傳湛深而寂遠,推崇他也不必探究他的根源。所以眾多平凡而無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淺陋之輩,面對佛法高深的意旨,能沒有疑惑嗎!原文:然則大教之興(45),基(46)乎西土(47),騰(48)漢庭而皎(49)夢,照東域而流慈(50)。注釋:(45)興:產生,興起。(46)基:始,開始。(47)西土:指天竺,即古印度。(48)騰:傳播,流傳。(49)皎:明亮。(50)流慈:傳布仁愛。譯文:然而佛教是在西土興盛起來的,流傳到東漢使人們從迷惘的物欲夢中醒悟過來,照耀著大唐而流露著慈愛。 原文:昔者,分形分跡(51)之時,言(52)未馳(53)而成化(54);當常現常(55)之世,民仰(56)德而知遵,及乎(57)晦(58)影(59)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64)色,不鏡(65)三千之光;注釋:(51)分形分跡:天地初開。(52)言:語言。(53)馳:傳播。(54)化:教化。(55)當常現常:如今,現在。(56)仰:敬慕。(57)及乎:等到.的時候。(58)晦:昏暗,不明。(59)影:模糊不實的形象。(60)真:本性。(61)儀:法度,準則。(62)越:度過,跨過。(63)金容:光輝的容顏。(64)掩:遮蔽。(65)鏡:接收到。(66)三千:即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名詞,據長阿含經卷十八等,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殺為外廓,同一日月所照的四天下為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小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大千世界有小中大三種千世界,故稱三千大千世界。譯文: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開之時,佛法還沒有傳播而人們自然的合乎天法,正常的世時,人們敬慕德行而遵循禮儀,世道更替,塵世的虛幻掩蓋了人的本性。衡量事物的觀念發生了變化,佛法那光輝的容顏被世塵所遮蔽,人世間感受不到佛光的照耀;原文:麗象(66)開(67)圖(68),空端(69)四八之相(70)。于是微言(71)廣被(72),拯含類(73)于(74)三涂(75);遺訓(76)遐(77)宣(78),導(79)群生于十地(80)。注釋:(66)麗象:美好的形象。(67)開:展示。(68)圖:描繪。(69)端:端正,端然。(70)四八之相:即三十二相,佛教用語,謂佛陀不同凡俗,具有神異容貌,有三十二個顯著特征。(71)微言:精妙的言辭。(72)被:及,遍及。(73)含類:泛指一切有生命的。(74)于:自,從。(75)三途:佛教用語,即生途,死途,別離途。(76)遺訓:先輩所說的有道理的話。(77)遐:長久,深遠。(78)宣:傳播,傳布。(79)導:引導。(80)十地:亦稱十住,佛教用語,指佛教修行過程的十個階位。譯文:(主佛派傳道者下到人間)我們看到了空中端坐的佛像,甚至連他那三十二般變化都能清晰可見,佛法那神圣的形象得以展現。于是精妙的佛法廣為流傳,萬物在生死的苦難中得以拯救;就像先人的遺訓那樣廣為流傳,在廣袤的大地上久遠的宣導眾生度過苦難。原文:然而真教難仰(81),莫能一其旨歸,曲學(82)易遵,邪(83)正于焉(84)紛糾(85)。所以空有之論,或(86)習(87)俗而是非,大(88)小(89)之乘.(90),乍(91)沿時而隆替(92)。注釋:(81)仰:向上,引申為追溯。(82)曲學:邪僻的學問。(83)耶:通邪,不正的。(84)焉: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85)紛糾:交錯雜亂。(86)或:有時。(87)習:通襲,相因。(88)大:即大乘佛教,多佛信仰自以為修的高的法門。(89)小:即小乘佛教,本來是大乘佛教對原始佛教的貶稱,學術界沿用之,而無褒貶義,因為他們說的小乘佛教是正統的釋教。(90)乘:梵文的意譯,佛教用語,意為運載,運度,謂能乘載眾生到達解脫的彼岸,實指佛教所說的修行方法,途徑或教說。(91)乍:暫時。(92)隆替:興廢,盛衰。譯文:但是,傳正教是很難的,很多人不能以其意旨而歸真;而邪法卻容易使人依從,致使人世間邪正交錯雜亂。所以對佛法的論述也落入低俗而紛爭迭起,佛教中普遍的大乘佛教和正統的小乘佛教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在或興或衰中交替著。原文:有玄奘法師者,法門(93)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94)神情,先苞(95)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96)方.(97)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99),神測未形,超六塵(100)而迥出(101),只千古而無對。凝(102)心內境.(103),悲(104)正法之(105)陵遲(106);棲慮玄門(107),慨深文之訛謬(108)。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109)后學(110)。注釋:(93)法門:指通過習修佛法獲得佛果的門戶。(94)契:投合。(95)苞:包容。(96)詎能: (j)豈能。(97)方:比,比擬。(98)朗潤:明朗潤澤。(99)累:負擔,引申為阻礙,牽掛。(100)六塵:即六境,佛教名詞,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感覺認識的六種境界 ,此六境被認為像塵埃一樣能使人執著。(101)迥出:卓然獨立,不同于旁人。(102)凝:專注,集中。(103)內境:內心,自心。(104)悲:憐憫。(105)之:助詞, 的。(106)陵遲:衰落,衰敗。(107)玄門:本文指佛教。(108)訛謬:(mi)差錯。(109)茲:代詞,此,這。(110)后學:后輩的學者。譯文:有個叫玄奘的法師,是法門的領袖人物,他從小就很聰敏,真誠敬佛,早就悟透了佛法中三空的教義,長大后他的神情、心性很合乎佛法的要求,總是按著佛門四忍的境界來修行。即使是松林澗的清風、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神態的的清麗華美;即使是仙界的晨露、晶瑩的珍珠,也不能和他的光輝潤澤相比? 憑借他通達的智慧直通佛理而無煩累,能神奇的測知變化無常的陰陽;他超出“六空”而特別的突出,多少年來沒有人能和他相比。他精進修煉自己的內心,常為正統佛學的日益衰落而悲傷;靜心鉆研佛教的經文,常因佛法精深的法理被謬傳而感慨;他要有條有理的分辨剖析佛理,弘揚佛教先前正統的典籍,取掉虛假的,保留真實的,讓后來的修煉者不再迷惑。原文:是以翹心(111)凈土(112),往游西域(113),乘(114)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閑失(115)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116)煙霞而進影,百重(117)寒暑,躡(118)(ni)霜雨(別本有作雪者)而前蹤。誠重勞輕,求(119)深(120)愿(121)達(122),周游西宇,十有七年。注釋:(111)翹心:懸想。(112)凈土:佛所居住的世界,與世俗眾生居住的世間,即所謂的穢土,穢國相對。(113)西域:西域之稱始于漢朝,狹義指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廣義則指凡經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印度半島,歐洲東部和非洲北部。(114)乘:戰勝。(115)失:迷失。(116)撥:分開。(117)百重:許多。(118)躡:踩, 踏.。(119)求:追求,引申為心愿。(120)深:深切。(121)愿:心愿。(122)達:豁達,引申為宏大。譯文:所以他向往凈土,到西域去求學,冒著危難而遠涉萬里,拄著拐杖獨自出征。有時早上漫天的飛雪致使途中無人,道路也因積雪覆蓋而辨不清方向;有時傍晚又沙塵暴起,在空曠的野外,他黯然迷失于天際。萬里山野之上,有他撥開迷霧行進的身影,在多少個嚴寒酷暑的日子里,留下了他踩霜宿雨而前進的蹤跡。憑著他對神佛的虔誠,置途中的勞苦與不顧,為求深奧的佛法完成自己宏大的心愿,他游歷西方,歷時一十七年。原文:窮歷道邦(123),詢求(124)正教,雙林(125)八水(126),味(127)道餐風,鹿苑(128)鷲峰(129),瞻(130)奇仰(131)異。承至言(132)于(133)先圣(134),受真教于上賢(135)。注釋: (123)邦:國都,大城鎮,或泛指地方。(124)詢求:探詢追求。(125)雙林:即沙羅雙樹園,佛教圣地,傳為佛祖釋迦牟尼涅盤之處。(126)八水:即西方極樂世界浴池中具有八種功德的水。(127)味:體會。(128)鹿箢:即鹿野苑,亦稱仙人住處,仙人論處,仙人鹿園等,佛教圣地,傳為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后最初說法的地方。(129)鷲(ji)峰:即靈鷲山,佛教圣地,傳為佛祖釋迦牟尼最初修道的地方。(130)瞻:瞻仰,敬視。(131)仰:敬慕,企盼。(132)至言:道理深刻的話。(133)于:從。(134)先圣:古代的圣賢人物。(135)上賢:道德才能最高的人,這里指戒賢法師。 譯文:他走遍了崇仰佛教的各個邦國,征詢探求佛法的真諦。他經雙林、到八水,體會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貴風尚,去鹿苑,登鷲峰,瞻仰了佛教始祖宣講佛法時所產生的奇異境界。他承載中國古代先賢的至理名言,同時也得到了佛教戒賢活佛的真傳。原文:探賾(136)妙門(137),精窮奧業。一乘五律(138)之道,馳驟于(139)心田;八藏(140)三篋(141)之文,波濤于口海。注釋: (136)賾:(z)深奧,幽深。(137)妙門:神妙的途徑。(138)五津:即五味,佛教名詞,指牛乳等五味,牛出乳,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139)于:介詞,在. 中.。(140)藏:佛教道教經典的總稱。(141)篋:(qi)小箱子。譯文:從而能夠深入的探求佛門的事跡,精微地窮究深奧的佛典。那“一乘”“五律”的佛學教理,他很快就牢記在心,“八藏”“三篋”的佛學經文,他講起來就象那波濤流水,滔滔不絕。原文:爰(142)自(143)所歷之國,總將(144)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145),宣揚勝業注釋:(142)爰:(yun)于是。(143)自:從。(144)將:取,拿。(145)中夏:中原。譯文:于是從所經過的邦國中,搜集了三藏重要經文,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譯成漢文后在中原華夏傳布,洪揚這盛大的功業。原文:引(146)慈云于西極(147),注(148)法雨于東垂(149),圣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150)火宅(151)之干焰,共拔(152)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153)彼岸。注釋:(146)引:導引,帶領.(147)極:邊際,邊界.(148)注:灌入.(149)垂:后作陲,邊疆,邊際,本文指大唐國土.(150)濕:濕潤,水分多,引申為熄滅.(151)火宅:把人世間比做起火之屋,以喻人生苦狀.(152)撥:斷絕. (153)臻:至,到.譯文:慈仁的云朵,從西地緩緩飄來,正統的佛法象及時雨一樣灑在大唐的國土上,殘缺不全的佛教教義終于恢復完整,蕓蕓眾生的罪業,得以消除而回歸于福。就像用水來熄滅屋中干烈的火焰,來一起拔掉迷途的禍根;也像把被攪渾的慈悲之水,變得更加清朗潔凈,照耀著眾生共同到達超脫輪回的彼岸。原文:是知惡因業(154)墜,善以(155)緣(156)升,升墜之端(157),惟人所托。譬(158)夫(159)桂生高嶺,零露方得泫(160)其華;蓮出淥(161)波,飛塵不能污其葉。非蓮性(162)自潔而桂質(163)本貞,良(164)由所附(165)者高,則(166)微物不能累(167);所憑(168)者凈,則濁類不能沾(169)。注釋: (154)業:梵文的意譯,佛教名詞,意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動。(155)以:因為,由于。(156)緣:指得以形成事物,引起認識和造就業報等現象所需要的條件。(157)端:究竟。(158)譬:比如。(159)夫: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對某事進行判斷。(160)泫:(xun)露珠晶瑩的樣子,引申為滋潤.。(161)淥:(l)清澈。(162)性:事物固有的性質,特點。(163)質:本質,本體。(164)良:副詞,的確,實在。(165)附:依傍。(166)則:助詞,用于句首,無實際意義。(167)累:妨礙,損害。(168)憑:憑恃.。(169)沾:沾染.。譯文:使人知道了做惡者必將因因果報應而墜入地獄,行善的人也必定會憑著佛緣而回升天堂,升墜的依據,只看個人的所做所為。比如桂花生長在高高的山嶺上,天上潔凈的雨露才能滋潤她的花朵;荷蓮出自于清澈的水波之上,飛揚的塵土就玷污不了她的葉子。這并不是說蓮花自來就潔凈,桂花原本就貞潔,是因為桂花所依附的境界高,那些卑賤的東西傷害不到她;蓮花依附的境界潔凈,那些骯臟的東西玷污不了她。原文:夫以(170)卉木無知,猶資(171)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172)慶(173)而求慶!方(174)冀(175)茲經流施(176),將(177)日月(178)而無窮;斯福遐敷(179),與乾坤而永大(180)。注釋:(170)以: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171)資:憑借,依托。(172)緣:依據,憑借。(173)慶:幸福。(174)方:將,將要.。(175)冀:希望。(176)施:散布。(177)將:連詞,和,同。(178)日月:光陰。(179)敷:傳布,施行。(180)大:通泰。譯文:花草樹木沒有知覺,尚且能憑借善的滋養成就善事,何況人類在倫理上能分清善惡,卻不能緣于善慶去尋求善果。希望這部經書得以流傳廣布,象日月那樣永放光芒;將這種福緣久遠地布撒人間,與天地共存,發揚廣大。(上述為唐太宗李世民寫的序文,玄奘表啟上奏的當天,皇帝就下敕說:)原文:朕才謝(181)珪璋(182),言慚博達,至于內典(183),尤所未閑。昨制序文,涂為鄙拙,唯恐穢翰墨于金簡,標瓦礫(l)于珠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贊。注釋:(181)謝:猶遜。(182)珪璋,:(gu zhng)玉制的禮器,喻人才。(183)內典:佛教徒稱佛經為內典。譯文: 朕的才能不如圭璋玉質珍貴,文采也遜于宏博練達,至于佛教經典更沒有靜心拜讀。 昨天所寫的序文,非常拙劣,唯恐自己的筆墨玷污了金簡,就象把瓦礫標榜在珍珠之中。 忽然收到法師的來信,過多的褒賞贊頌使我承受不起。 玄奘接到皇上的敕諭后,又上表致謝,皇上復下敕說:原文:循躬省慮,彌蓋厚顏,善不足稱,空勞致謝。譯文:我躬身反省思慮,更加覺得難以掩飾自己的不足,我的序文不值得稱頌贊美,空勞法師作書致謝。 原文:帝(184)在春宮述三藏,圣記。注釋:(184)帝,指唐高宗,因刻碑時他已當皇帝。以下為唐高宗李治所作的圣教記原文: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圣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軌躅(185)也。注釋:(185)軌躅(zh):軌跡。譯文:顯揚正統的佛教,不是智者則不能領悟那深邃的經文,崇揚那微妙的論述,不是賢者則不能領會其宗旨。這神圣的正教是各法門的玄妙源泉,是各種經文的規范啊!原文: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滅之機要,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譯文:他綜合囊括的法理,既廣博又宏遠,其旨意也深奧遐遠而幽深,達到了佛法主旨的精深微妙,是萬物生滅重要機制的具體體現,佛典的言詞豐茂、法理曠深,探索者不必究其根源;其淺顯的文詞敘述了幽深的義旨,按著他去修行的人也根本不需要測度其邊際。原文:故知圣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剪。開法網之綱紀,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啟三藏之秘扃(186)。注釋:(186)扃:(jing)外閉之關。譯文: 由此可知,上天慈悲的圣德告訴眾生,修不出善心就不能達到彼岸;在佛法妙化敷設之下,受佛緣的庇佑,沒有任何一種惡念剪除不掉。 開啟佛教戒律之綱要,弘揚普渡六塵的正教,拯救眾生于涂炭之中,啟悟佛典三藏的神秘機要。原文: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慶,歷遂古(187)而鎮常;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朽。晨鐘夕梵,交二音于鷲峰。慧日法流,轉雙輪于鹿苑。排空寶蓋,接翔云而共飛;莊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注釋:(187)遂古,遠古。譯文:因此圣教之名,雖無羽翼卻能飛的久高遠;雖然探測不到佛法的根本,而其永久不變。佛法流露出的慈善,經歷了萬古久遠而道名不變;佛的應身赴感顯現,經塵世多少劫的年代也常住不朽。早晨撞鐘,傍晚誦經,這倆種聲音在靈鷲山的頂峰交匯。太陽的光輝,佛法的流轉,這倆個經輪定慧于神鹿之苑。晨鐘夕梵,響徹天空,與飄浮的彩云一起飛翔;慧日法流,布滿了林野,與天上仙女散下的花朵交相輝映。原文:伏惟(188) 皇帝陛下,上玄(189)資(190)福,垂拱(191)而治八荒;德被黔黎(192),斂衽(193)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194)之文;澤及昆蟲,金匱(gu)流梵說(yu)之偈(195)。注釋:(188)伏惟:伏在地上想,下對上陳述時的表敬之辭。(189)上玄:上天也。(190)資:猶助。(191)垂拱:垂衣拱手,形容不花力氣。(192)黔黎:百姓。(193)斂衽:整理衣襟,表示恭敬。(194)貝葉:古代印度人用以寫經的樹葉,亦借指佛經。(195)偈:佛經中的唱詞。譯文:兒臣伏思皇帝陛下,受上天賜福,立朝天下而統治八方蠻夷,恩德廣披蠻荒土著黎民,使萬國整衣前來朝拜;恩澤及于來世,石室內收藏著抄寫在貝葉上的佛教典籍;恩澤也及于塵世微物,寶柜內存放著流傳的梵語唱詞。原文:遂使阿耨達水,通神甸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華之翠嶺。竊以法性凝寂,靡歸心而不通;智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 譯文:這樣,印度的阿耨達河就直通神州大地的各條河川;佛陀講法的耆阇崛山也與嵩山華山的青翠高嶺連接在一起。我認為,佛性凝定靜寂,不真心修行是不能通靈的;佛法雖玄妙而深奧,只要衷懇虔誠,法理就會顯現。原文:豈謂重昏(196)之夜,燭(197)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于是百川異流,同會于海;萬區分義,總成乎實。豈與湯武校其優劣,堯舜比其圣德者哉。注釋:(196)重昏,十分昏暗;(197)燭,照亮,火光燭天。譯文:難道這不是,在極黑之夜點燃了智慧的火炬之光嗎!家宅正在著火之時,降下佛法甘霖的恩澤嗎!于是,百條江河雖然流向不同,都在大海中匯合;對佛經的各種不同的解釋,也總會在真經面前得以澄清。哪里是拿佛法與商湯周武來校其好壞、與唐堯虞舜來比較功德啊。原文:玄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198),神清齠齓(199)(tio chn)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跡幽巖,棲息三禪,巡游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迦維(200),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遠涉恒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往返,十有七載。注釋:(198)夷簡,平易質樸; (199)齠齔,垂髫換齒之時,指童年。(200)迦維,佛祖誕生地“ 迦維羅衛 ”。 譯文:玄奘法師這個人,自幼就很聰慧伶俐,他立志探究佛典,童年孩時就超脫塵世,凝結情志入定向佛;匿蹤于幽靜的山巖之間,棲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