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針刀發展簡史_第1頁
小針刀發展簡史_第2頁
小針刀發展簡史_第3頁
小針刀發展簡史_第4頁
小針刀發展簡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針刀發展簡史,江蘇省XXXX醫院 XXXX,小針刀簡說,小針刀是由金屬材料做成的在形狀上似針又似刀的一種針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針中的針、鋒針等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外科用手術刀而發展形成的,是與軟組織松解手術有機結合的產物,已有十多年的歷史、近幾年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并為世人所重視。 小針刀療法是一種介于手術方法和非手術療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是在切開性手術方法的基礎上結合針刺方法形成的。小針刀療法操作的特點是在治療部位刺入深部到病變處進行輕松的切割,剝離有害的組織,以達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適應證主要是軟組織損傷性病變和骨關節病變。 小針刀療法的優點是治療過程操作簡單,不受任何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治療時切口小,不用縫合,對人體組織的損傷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無不良反應,病人也無明顯痛苦和恐懼感,術后無需休息,治療時間短,療程短,患者易于接受。,小針刀誕生,說起中國的針刀療法或針刀醫學,是和一個叫朱漢章的人分不開的。 在1976年的某一天,一位木匠在干活時,手掌不小心被砸傷。當時,手掌明顯腫脹,經醫院治療后,腫雖然消了,手掌伸展和抓握功能喪失,經一些醫院檢查后,認為手掌內部粘連、結疤,需要手術,但不能保證沒有后遺癥。這對于一個木匠來說無疑是很不幸的,因為這意味著他可能不能再干木匠或其他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也久無著落。于是,他到處尋求保守治療的方法。后經人介紹,他千里迢迢地找到了當時在江蘇沐陽農村的年輕醫生,被人們稱為“小神仙“的朱漢章大夫。 朱漢章大夫接待了這位病人后,絞盡腦汁終于再第二天做一次大膽的嘗試,用一枚9號注射針頭,直刺病人手掌(患病的)蚓狀肌和掌部屈肌交叉點,反復剝離幾下,出針后,又將病人手掌被動地進行多次握拳和伸掌活動。病人當時疼痛難忍,但爾后,這只原來不能伸直和握起的手終于能,小針刀誕生,夠作屈伸活動了。再經過幾天的康復治療,基本上恢復了功能。這一成功的嘗試給了朱漢章認為:完全可以用閉合性玻璃的方法代替“大松解術“。 于是,“小針刀“在他的腦海里也萌生了!他自行設計了一張圖紙,將針灸針加粗,下端制成刀刃狀,用以切割疤痕和玻璃粘連;上端安上一個扁平的柄,以便控制刀口運行的準確位置和方向,其形狀象“鑿“。而后朱漢章將這張圖紙寄到北京人民手術器械廠,生產出了第一批“小針刀”這個將針灸針和手術刀融為一體的微型醫療器械,就是我們今天正在使用的“針刀“。 此項發明于1988年獲得第三十七屆布魯塞爾國際科技新發明博覽會尤里卡金牌獎。朱漢章本人獲得了軍官勛章的殊榮。當時在中國,同時獲得如此兩項殊榮的,僅此一人。,圖(中 )朱漢章教授青年影像,針刀療法的形成,小針刀從它誕生的那天起,便開始了不平凡的艱難歷程。伴隨著朱漢章大夫的艱難探索和臨床經驗的積累,終于在1978年,這一全新的探索領域被江蘇省衛生廳列入了重點科研課題。 1979年,朱漢章把自己的探索和經驗寫成了15萬字的小針刀療法初稿。 1980年,江蘇省衛生廳組織江蘇省人民醫院、省中醫院、南京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和南京鐵道醫學院附院等幾家大醫院對小針刀療法進行了嚴格的臨床實證檢驗。 1984年,通過了專家鑒定,從而標志著“針刀療法“的正式誕生。 同年,朱漢章大夫在江蘇省衛生廳、省科協和省科技報的支持下,在南京的玄武湖畔創立了以“針刀療法“為特色的“金陵中醫骨傷科醫院“,從而也開始了它廣泛的臨床應用和機理探索階段。,針刀療法的形成,1987年,在南京舉辦了第一期全國小針刀療法培訓班,針刀療法開始向全國正式推廣應用。從1987年開始到1996年底,先后舉辦全國及地方性培訓班100多期,接受培訓的醫務人員近萬人,遍布全國(包括臺灣在內)31個省、市、自治區,至2001年底,更達到了3萬多人。有些省、市還成立了“針刀治療中心“和“針刀專科醫院“。 1991年以來,這項新技術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也走出國門,開始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朱漢章及其學生通過出國講學和學術交流等方式,很快在港澳、臺灣、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俄羅斯、烏克蘭、日本、美國、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墨西哥、意大利、智利、巴西和南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針刀治療中心和醫療點,并培養外籍醫生500多人。在全面推廣應用和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學術交流的基礎上,朱漢章大夫及其所著小針刀療法一書,三易其稿,于1992年6月有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以中、英文兩種版本出版發行。,什么是小針刀療法,小針刀手術是一項創傷小、痛苦小、花錢少、耗時短、見效快、治愈率高的閉合性手術。 這項手術要求醫生十分熟悉人體解剖結構,并對病變情況了如指掌,對小針刀運用十分熟練,通過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找準病變位置,用紫藥水標記,在進行局部組織麻醉后,迅速將小針刀刺入到病變部位,通過臨床扭轉、挑撥、推、拉等手術方法,使粘連的病變組織迅速剝離,使阻滯得以疏通,氣血得以流暢,刮除疤痕、松解骨肉、鎮痙止痛,從而恢復功能,達到治愈目的。 整個過程,病人痛苦小,耗時也較短,一般在幾分鐘到十幾分鐘之間,整個過程完畢后,隨治隨走,無需住院。,什么是小針刀療法,概述: 小針刀療法是一種介于手術方法和非手術療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是在切開性手術方法的基礎上結合針刺方法形成的。小針刀療法操作的特點是在治療部位刺入深部到病變處進行輕松的切割,剝離等不同開工的刺激,以達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適應證主要是軟組織損傷性病變和骨關節病變。 小針刀療法的優點是治療過程操作簡單,不受任何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治療時切口小,不用縫合,對人體組織的損傷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無不良反應,病人也無明顯痛苦和恐懼感,術后無需休息,治療時間短,療程短,患者易于接受。,什么是小針刀療法,基本內容:1、針具小針刀多為自行制作,其形狀和長短略有不同,一般為10-15厘米左右,直徑為0.4-1.2毫米不等。分手持柄、針身、針刀三部分。針刀寬度一般與針體直徑相等,刃口鋒利。也有的是用外科小號刀片改制,有的是用牙科探針改制而成。 小針刀在應用前必須高壓滅菌、或經酒精浸泡消毒。2、操作方法(1)、體位的選擇以醫生操作時方便、患者被治療時自我感覺體位舒適為原則。如在頸部治療,多采用坐位;頭部可根據病位選擇仰頭位或低頭位;(2)、在選好體位及選好治療點后,作局部無菌消毒,即先用酒精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脫碘。,什么是小針刀療法,醫生戴無菌手套,最后確認進針部位,并做以標記。對于身體大關節部位或操作較復雜的部位可敷無菌洞巾,以防止操作過程中的污染。為減輕局部操作時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斷神經痛覺傳導。常用的注射藥物有:a、1%奴佛卡因2-5毫升/每個進針點。b、2%利多卡因5毫升左右/每個進針點。c、2%利多卡因5毫升,確炎松A1毫升,混勻后分別注入2-3個治療點。(3)、常用的剝離方式有:a、順肌纖維、或肌腱分布方向做鏟剝-即針刀尖端緊貼著欲剝的組織做進退推進動作(不是上下提插),使橫向粘連的組織纖維斷離、松解。b、做橫向或扇形的針刀尖端的擺動動作,使縱向粘連的組織纖維斷離、松解。,什么是小針刀療法,c、做斜向或不定向的針刀尖端劃擺動作,使無一定規律的粘連組織纖維斷離松解。剝離動作視病情有無粘連而采納,注意各種剝離動作,切不可幅度過大,以免劃傷重要組織如血管、神經等。(4)、每次每穴切割剝離2-5次即可出針,一般治療1-5次即可治愈,兩次相隔時間可視情況5-7天不等。(5)、小針刀的應用指征:a、病人自覺某處有疼痛癥狀。b、醫生在病變部位可觸到敏感性壓痛。c、觸診可摸到皮下有條索狀或片狀或球狀硬物,結節。d、用指彈撥病變處有響聲。,小針刀治療機理,小針刀醫學的四大特點簡:治療簡單,無切口、不流血、病人痛苦小。便:應用方便,一枚針刀、一副手套,皮膚常規消毒即可施術。廉:費用低廉,治療成本低,治療費用低。驗:理療明顯,一次見效,大部分三次治愈,有的一次即可治愈。小針刀醫學實現的五大轉變:1、 將大量疾病從不治變為可治;2、 將難治變為速愈;3、 將開放性手術變為閉合性手術;4、 將復雜治療變為簡單治療;5、 將損傷型、痛苦型治療變為近于無損傷、無痛苦治療。,小針刀治療機理,小針刀醫學是朱漢章教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借鑒西醫外科手術原理,以小針刀為主要治療手段而創立的一門醫學新學科。 1、針的治療原理 針的治療原理:小針刀的直徑為0.8mm,遠比臨床所用的毫針粗大,故其更似于靈樞經九針十二原第一篇中的員利針所起的作用; 2、刀的治療原理 小針刀前端為刃,具有切割、分理、鏟剝三大功能。 在理論方面,小針刀醫學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科學,借鑒外科手術原理并加以創新,形成了閉合性手術的理論、慢性軟組織損傷病因病理學的新理論、骨質增生新的病因學理論等,對臨床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提高了療效,由于小針刀醫學在病因學基礎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所以在內、婦、兒、皮等科也得到廣泛應用。,小針刀治療機理,具體操作程序:1、觸尋定點; 2、點壓消毒; 3、隨紋快刺; 4、逐層探進;5、辯證施治; 6、 出針消毒; 7、手法調平; 不通則痛,通則不痛之中醫疼痛理論 積者破之(急性炎癥或亞急性高張狀態,用切開法使之與周圍組織重新建立 聚者散之(積久正氣耗損,留而成聚結狀態,用分理、鏟剝之法使聚散,使結去) 攣者張之(攣則縮,縮則痛,伸張解縮,其痛自去,可用割切之法,減除收攣之勢,再輔以伸張手法,達到攣縮組織的松解),小針刀臨床適應癥,1、頸椎病取穴:痛點為主穴。陽明經頭痛配合谷、內庭穴;少陽經頭痛配足臨泣、風池穴;太陽經頭痛配昆侖、后溪穴。方法:用直刺法。輕輕縱剝1-2次即可,可配合局部推拿以增強療效。 2、肱骨外上踝炎(網球肘)取穴:找出壓痛最明顯處。方法:使小針刀刀口線和伸腕肌走向平行刺入肱骨外上髁皮下,先用縱行疏通剝離法,向后再用切開剝離法,感覺銳邊已刮平,再用橫行刮剝法,再疏通一下伸腕肌,伸指總肌,旋后肌肌腱,出針刀,進行包扎。再曲屈肘關節2-4次,一般1、2次可愈,每次間隔5天。,小針刀臨床適應癥,3、屈指肌腱狹窄性腱鞘炎(彈響指)取穴:局部痛點。方法:用縱向鏟剝法。4、足跟痛(足跟骨刺)取穴:骨刺尖部(壓痛最明顯處)。方法:患者仰臥于治療床上,將足放穩,找出最明顯的壓痛點,常規消毒后,針刀口線和縱軸垂直,針體和足跟呈60角,深度直達骨刺尖部,作橫行切開剝離和鏟削剝離,3-4次即可出針刀,如1次未愈,隔5-7天后可做第二次。5、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癥取穴:壓痛明顯處。 方法:以小針刀刀口線和人體縱軸線平行刺入,當刀口接觸骨面時,用,小針刀臨床適應癥,橫行剝離法,感覺肌肉和骨面之間有松動感時即可出針。一般1次即愈,不愈者隔5天后再行第二次。6、慢性腰肌勞損取穴:腰部壓痛點(腎俞)。方法:同前。可配合拔火罐以加強刺激。7、腰椎間盤脫出癥取穴:椎間隙壓痛點(椎間關節處),小腿麻木區中點或承山穴。 方法:腰部在痛點中心進針刀,針刀尖到達椎間小關節韌帶周圍組織時進行疏通剝離3-4次,出針刀;小腿部位用直刺縱向剝離法即可。,小針刀常見術后反應,1、疼痛轉移:很多患者在小針刀治療后,原來的患處不疼了,而臨近不疼的部位開始疼。這是患者不必驚慌,這是因為新疼痛的部位產生。 2、疼痛加劇:針刀結束后,會出現患處疼痛加劇。出現疼痛這是針刀療法的正常表現,反應的出現和輕重與病程的長短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3-5天消失。患者須知 施術部位兩天內避免進水及其他污染,以防感染,兩天后揭去“創可貼”(對膠布過敏者可提前)。 術后適當休息,并適當活動患處。術前術后不宜喝酒,24小時內不宜熱熱敷,術后十五天不宜頻繁活動患處。婦女月經期不宜在腰臀部治療。,小針刀臨床操作注意事項,1、由于小針刀療法是在非直視下進行操作治療,如果對人體解剖特別是局部解剖不熟悉,手法不當,容易造成損傷,因此醫生必須做到熟悉欲刺激穴位深部的解剖知識,以提高操作的準確性和提高療效。2、選穴一定要準確,即選擇阿是穴作為治療點的一定要找準痛點的中心進針,進針時保持垂直(非痛點取穴可以靈活選擇進針方式),如偏斜進針易在深部錯離病變部位,易損傷非病變組織。3、注意無茵操作,特別是做深部治療,重要關節如膝、髖、肘、頸等部位的關節深處切割時尤當注意。必要時可在局部蓋無菌洞巾,或在無菌手術室內進行。對于身體的其它部位只要注意無菌操作便可。,小針刀臨床操作注意事項,4、小針刀進針法要速而捷,這樣可以減輕進針帶來的疼痛。在深部進行鏟剝、橫剝、縱剝等法剝離操作時,手法宜輕,不然會加重疼痛,甚或損傷周圍的組織。在關節處做縱向切剝時,注意不要損傷或切斷韌帶、肌腱等。5、術后對某些創傷不太重的治療點可以做局部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和防止術后出血粘連。6、對于部分病例短期療效很好,1-2個月后或更長一些時間,疼痛復發,又恢復原來疾病狀態,尤其是負荷較大的部位如膝關節、肩肘關節、腰部等。應注意下述因素:病人的習慣性生活、走路姿勢、工作姿勢等造成復發;手術解除了局部粘連,但術后創面因缺乏局部運動而造成粘連;局部再次遭受風、寒、濕邪的侵襲所致。因此,生活起居尤當特別注意。,小針刀臨床操作要點,1、依患者個體情況選擇是否需要局部麻醉,一般而說腰背部不需要麻醉; 2、對因疼痛敏感個體或敏感部位確需麻醉者,建議行皮下組織麻醉,避免“針刀行程”全麻醉; 3、在操作程序中第四點是確保是否安全與是否到達病所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