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審中國現代翻譯文學的性質和地位.pdf_第1頁
重審中國現代翻譯文學的性質和地位.pdf_第2頁
重審中國現代翻譯文學的性質和地位.pdf_第3頁
重審中國現代翻譯文學的性質和地位.pdf_第4頁
重審中國現代翻譯文學的性質和地位.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審中國現代翻譯文學的性質和地位 高 玉 內容 提要 中國現代時期 文學翻譯和文學創作深深地交融在一起 具有一體性 這首先表現在作 家與翻譯家的一體性上 其次表現在整個 文學活動的一體性上 在整個中國現代文學活動中 文學翻譯是重要 的一環 對文學創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從 生 產 到 消費 的全過程始終不脫 離中國現 實語境和 中國文學語境 它 屬 于中國現代 時期的文學作品 主要是現代漢語形 態的作 品 是在 中國 現代文學體制下運行 所 以本質上也屬 于中國現代文學 應該 納入 中國 現代文學史的 書寫 關鍵詞 現代 文學 翻譯文學 文學史 反思文學史 尋找現代文學研究新的 生長點 一直是近2 O 年來中國現代 文學研究的熱 門話題 就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對象和范 圍來說 我認 為還有一個領 域被忽略了 這就是翻譯文學 翻譯文學雖然有別于創作 但從文學活動構成的 四因素 來看 它具有中國文學性 我們可以稱之為 外國文學 但它 與原語和原語境的外國文學有根本的區別 就中國現代文學活動來說 它與創作 深深地交融在一起 具有一體性 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種特殊形態 一種不同 于創作和批評的形態 所以它應該入中國現代文學史 在當代 文學翻譯已經變成 了一種專業 一個 學科 一個具有相對獨 立的學科 文學翻譯或翻譯文學已經越來越脫離于中國當代文學創作 但中國現 代翻譯文學總體上依附于中國現代文學 不具有獨立性 在現代時期 文學翻譯 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系要比現在緊密得多 很深地糾纏在一起 互相滲透 外國 文學始終是推動文學創作的重要動力 而外國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就是通過翻 譯文學的中介來完成的 并且如何影響 影響的程度以及影響的方式等都與翻譯 1 6 0 維普資訊 重 審 中 國 現 代 翻 譯 文 學 的 性 質 和 地 位 有著直接的關系 在那時 學習外國文學是普遍的風氣 正是在向西方文學學習 的過程中 中國文學發生了現代轉型 才有了既與西方文學有著深刻的聯系又不 乏 自己特色的中國現代文學 也正是學習和借鑒這一根本 目的決定了中國現代翻 譯文學不具有主體性 因為翻譯外國文學 輸入外國文學從根本上是為了現代文 學的發展 而不是為外國文學本身 鄭振鐸曾引日本文藝批評家小泉八云的話 外國文學的研究的惟一價值乃在于他們的對于你用本國文字發表文學的能力的 影響 這其實也很好地概括了中國現代翻譯文學的特點 一 般認為 新文學最早是從新詩開始的 而最早的新詩是胡適的 嘗試 集 在 嘗試集 中 按照胡適 自己所說的 關不住了 是他 新詩成立 的紀元 但實際上 這首詩本質上是譯 自 美 國S a r a T e a s d a l e 的O v e r t h e R o o f s 作為中國現代詩歌的 紀元 性作品 竟然是翻譯作品 作為 事 件 這具有象征意義 它深刻地說明了中國現代文學創作與文學翻譯之間的淵源 關系 實際上 現代文學史上的 譯 作 不分 胡適并不是個別現象 直 N3 o 年代的馮至仍然存在這種現象 比如 北游及其他 1 9 2 9 年出版 是馮至 的一本詩集 不論是馮至本人編的 選集 還是后人編的 全集 它都是歸類 于馮至的創作 但其中卻收錄了五首譯詩 現代翻譯文學雖然不像近代翻譯 文學一樣普遍地 譯 作 不分 但在總體上 創作與翻譯深層地糾纏在一 起 具有一體性 二者是互動的關系 其影響與滲透難解難分 脫離了創作 我 們不能很好地理解翻譯文學 反過來也是這樣 脫離了翻譯文學 我們不能很好 地理解和研究現代文學創作 在中國現代時期 文學創作與外國文學 近 而與中國文學 遠 或者 說 在性質 和關系上 文學創作更 親近于外 國文學 而更疏離于中國文學 原因很 簡單 當時的文學創作主要是學習西方文學 不論是從精神上還是藝術形式上 都與西方文學的中國表述 翻譯文學 更接近 而當時的 中國文學 主要 是指中國古典文學 它恰恰是中國現代文學所反抗和叛逆的 所以 文學創作與 它更疏遠 有一則逸事 1 9 2 5 年 李健吾考上清華大學國文系 第一天上課 朱 自清點名點到李健吾 問他是不是那位經常在報紙上發表作品的李健吾 李健吾 回答是 然后朱 自清對他說 看來你是有志于文學創作嘍 那你最好去讀西語 系 你轉系吧 這個故事同樣具有象征性 它深刻地說明了中國現代文學 創作與外國文學 主要表現為翻譯文學 之間的緊密關系 文學創作與文學翻譯 具有一體性 中國現代文學創作與文學翻譯的一體性突出性地表現在作家和翻譯家的一體 上 我們看到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 他們大多同時也是翻譯家 魯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冰心 馮至 周作人 梁實秋 戴望舒 穆旦 瞿秋白 卞之琳 蕭乾 徐志摩 朱光潛 梁宗岱 夏衍 周揚 周立波等 都可以稱得 1 6 1 維普資訊 中 國現 代 文 學 研 究 叢刊2 008 年 第 3期 上是翻譯大家 很多作家的翻譯都可以和創作相提并論甚至在成就和數量上都超 過創作 比如魯迅 卞之琳 蕭乾 梁實秋等人的翻譯和創作在字數上大致相 當 成就上也可以說不相上下 而戴望舒 穆旦等人的翻譯在字數上要遠遠超過 創作 在成就上也很高 比如戴望舒的詩歌翻譯是他詩歌創作的四倍 小說翻譯 約有1 5 0 萬字 而他自己的小說創作 戴望舒全集 小說卷 收錄的僅二 三 篇 不 足五千字 而傅雷 曹靖華 汝龍 羅念生等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則主要是因為 他們的文學翻譯 更重要的是 文學翻譯對這些作家的文學創作造成了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 影響 魯迅受果戈理的影響 郭沫若受歌德和惠特曼的影響 冰心受泰戈爾的影 響 馮至受里爾克的影響 等等 這都是公認的事實 而在這種影響中 翻譯具 有中介性 翻譯可以說是最直接 最實在的影響 也是最深層的影響 作家翻譯 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全方位學習和訓練的過程 正如卞之琳評論戴望舒的翻譯所 說 他翻譯外國詩 不只是為了開拓藝術欣賞和借鑒的領域 也是為了磨煉 自 己的詩傳導利器 蹇先艾說 翻譯倒正是一個休養與培養創作力的好機 會 不惟可以不至于使 自己的寫作的技術變得很生疏 而且還能多少學到一些名 家的巧妙手法 文學翻譯 不僅要對原著從內容到形式進行反復的體味 琢磨 體驗其文學性 還要仔細斟酌如何用中文進行有效的表達 對于中罔現代 文學中的許多作家來說 這種文學體驗和表達實際上就是創作的模仿和準備 它 會對作家的創作從思想觀念到思維方式到藝術表現等各方面都發生潛移默化的 影響 縱觀中國現代文學史 我們可以看到 很多作家的文學翻譯和文學創作是 互動的 同步淵的 比如戴望舒 對他有相當了解和理解的施蟄存說 戴望舒 的譯外國詩 和他的創作新詩 幾乎是同時開始 望舒譯詩的過程 正是他 創作詩的過程 其重要的依據就是 初期的戴望舒 從翻譯英國頹廢派 詩人道生和法 國浪 漫派詩人雨果開始 他 的創作也有些道生和雨果的味道 中期 的戴望舒 偏愛了法國的象征詩派 他的創作就有些保爾 福爾和耶麥的風格 后期的譯詩 以西班牙的反法西斯詩人為主 尤其熱愛洛爾迦的謠曲 我們也町 以在 災難的歲月 中 看到某些詩篇具有西班牙詩人的情緒和氣質 事實上 比較中國現代作家的作品和他們的文學翻譯 我們可以找到大量 相似性的文本 在很多作家的作品中 我們能夠看到他們的翻譯作品的影子和痕 跡 當然這種影子和痕跡是多方面的 可能是思想觀念上的 也可能是結構上 的 也可能是意象上的 等等 我們可以找到大量翻譯與創作相似的例子 比如 馮至的 十四行集 第二首和他早些時候翻譯的里爾克的 秋 日 進行比較 我 們看到 馮至的詩在語句 筆法上 在結構立意上 在意象上都與里爾克的詩有 某種相似 我們甚至忍不住聯想馮至的 什么能從我身上脫落 整首詩就是從里 1 6 2 維普資訊 重 審 中 國 現 代 翻 譯 文 學 的 性 質 和 地 位 爾克 秋 日 脫胎而來 穆旦深受現代英語詩人的影響 這也是公認的事實 江弱水曾詳細考察了穆 旦詩歌與現代英語詩歌特別是與奧登詩歌的關系 他的結論是 在穆旦的詩集 里 觸目皆是奧登留下的痕跡 且經常不加掩飾 穆旦的詩思經常并不享有 獨立自主的知識產權 好多在我們認為是原創的地方 他卻是在移譯 或者說 是在 用事 也就是化用他人的成句 江弱水具體對比了穆旦的 饑餓 的中國 i 和穆旦翻譯的奧登的 西班牙 兩首詩來說明他的觀點 3 0 年代 末期穆旦在西南聯大外語系讀書時 對英國現代詩歌發生了強烈的興趣與愛好 反復研讀和揣摩 自然 艾略特 葉芝 奧登等人的詩歌對他發生了潛移默化的 影 響 這種影響通過 中文創作表達 出來時就表 現出一種翻譯的形態 這大概就是 江弱水所說的 移譯 和 模仿 把穆旦4 0 年代寫作的詩歌和他7 0 年代翻譯的 英國現代詩選 進行對讀 我們感覺二者的確有太多的相似性 對于穆旦來 說 翻譯與創作是相互影響的關系 它們深深地糾纏在一起 具有一體性 很難 絕然地分別開來 當然 學習和借鑒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非常普遍的 也是很 正常的 中國現代文學就是在學習和借鑒西方文學的過程中發展并逐漸成熟起來 的 發現了穆旦與現代英語詩歌之問的淵源關系 這絲毫構不成對穆旦的否定 事實上 魯迅也是這樣 把魯迅的作品和他翻譯的作品進行對讀 我們總 是感到有很多似曾相識 語句上的 語勢上的 意象上的 結構上的 思想和觀 念上的 等等 當然 這種相似性同樣也是相互的 就是說 魯迅的文學翻譯影 響 了他的文學創作 反過來 他的文學創作 又會影響他的文學 翻譯 二者交互在 一 起 對于魯迅來說 他的文學活動從來都是兩方面的 一方面是文學創作 一 方面是文學翻譯 我們今天把這二者區分得很開 魯迅的翻譯甚至連進 魯迅全 集 的資格后來都被 剝奪 了 但對于魯迅本人來說 分別卻并不像今天這樣 明 它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外國文學對于魯迅來說可能已經變成了潛意識 和無意識 他 自己恐怕也說不清楚哪些因素是學習和借鑒而來 哪些因素是獨 創 同樣我們也應該為魯迅的學習和借鑒進行辯護 我們說魯迅受到了西方文學 的影響 比如魯迅的 狂人 日記 借鑒了果戈理 狂人 日記 這絲毫不損魯迅 的偉大 世界上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家都要學習和借鑒前人與別人的創作 并且 學習和借鑒與他本人的成就通常是成i EB L 例的 魯迅的偉大就在于 他一方面大 膽地向西方文學學習 這種學習使他站在一個很高的基礎上 另一方面他又充分 吸收民族文學遺產 在匯通中外文學的基礎上創新 從而開一代新風 開辟了中 國文學新的道路 即現代文學的道路 翻譯文學在現代時期實際上扮演著新文學的先鋒作用 它深刻地影響創作 1 63 維普資訊 中國 現 代 文學 研 究 叢 刊 20 08年 第3期 魯迅 馮 至等人在翻譯 中學習外 國文學 這可 以說是直接 受外 國文學 的影響 而直接閱讀翻譯文學 問接地接受外國文學的影響就更普遍 正如馮至所說 中國新詩人能夠直接讀外國詩的只是一部分 有成就的詩人中通過譯詩 或 通過理論 的介紹 間接 受到外 國詩影 響的也不 在少數 而且 翻譯 的方式 以及 翻譯 的好壞直接影響新詩的方式以及新詩 的好壞 卞之琳也說 五四 以來 我們用白話譯西方詩 除了把原來的內容 意義 大致傳達過來以外 極 少能在中文里保持原來面貌 不能讀西方詩原文的讀者就往往認為西方詩都是 自 由詩 或者大都是長短不齊 隨便押韻或一韻到底的半格律詩 或相反 也就是 方塊詩 有些寫詩 的也就 依樣畫葫蘆 輾轉影響 流弊可知 翻 澤不 僅導致新詩的產生 還制約著新詩的發展 卞之琳說 西方詩 通過模仿與翻 譯嘗試 在 五四 時期促 成了白話新詩的產生 在此 以后 譯詩 以其選題 的 傾向性和傳導的成功率 在一定程度上 更多地介入了新詩創作發展中的幾重轉 折 新詩 的發生與譯詩有關 新詩 的發 展與譯詩有關 新詩的優長與譯詩 有關 新詩的弊端同樣與譯詩有關 由此可見翻譯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之間的密 切關系 西渡詳細考察了現代中國詩歌翻譯與創作之問的關系 他的判斷是 創作與翻譯的關系 翻譯是先導性的 對創作起著引領的作用 而創作是被翻 譯所引導和推動的 我認 為這是非常有道理 的 中國現代文學翻譯與創作深深地糾纏在一起 不僅表現在作家與翻譯家的一 體性上 還表現在整個文學活動的一體性上 在中國現代時期 文學還不具有現 代意義上的分科 文學創作 文學翻譯 文學批評 文學研究包括文學史研究和 文學理論研究 它們是一體的 其聯系是自然性的 是有機的 其中文學創作是 核心 其他都可以說是文學創作的衍生 甚至于為創作服務的 正是因為如此 所以那時候很多文學翻譯家 文學批評家以及一部分文學研究學者都是從作家中 產生的 或者說具有創作的背景 比如魯迅 郭沫若 茅盾都可以說是 四位一 體 并且在四個方面都卓有建樹 而大多數作家都是身兼三職 不像今天 作 家是 自然產生的 而學者和翻譯家是 大學專業訓練 出來的 并且 文學創作 文 學研究和文學翻譯 三權分立 相互隔絕 互不聯系 中國現代文學活動的一體性尤其表現在期刊上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期 刊是最重要的文學陣地 期刊最能集中地反映當時的文學整體狀況 從期刊上可 以看到當時文學活動的基本情形 與現在不同 當時文學各學科分工不明 沒 有嚴格的 文學創作界 文學研究 學術界 文學 翻譯界 文學 評論 界 只有籠統的 文學界 就筆者所見到的 沒有專 門的文學研究雜志 沒有專門的文學批評雜志 只有一家專門性的文學翻譯雜志 即 澤文 是由 魯迅于1 9 3 4 年創辦的 中國現代文學時期 文學期刊多是綜合性 既發表文學創 作作 品 也發表文學翻譯作 品 還發表文學評論 文章 和文學理論 批評文章 還有 1 6 1 維普資訊 重 審 中 國 現 代 翻 譯 文 學 的 性 質 和 地 位 各種文學史介紹 比如外國作家 作品和流派的介紹等 綜合性期刊也有文學欄 目 而文學欄 目也多是綜合性的 具體于翻譯文學與創作 我們不妨通過幾種雜 志來作一些具體的分析 筆者統計 新青年 從第1 卷第l O 1 第8 卷第6 號共4 8 期 共發表文學作 品1 4 8 篇次 其中翻譯文學8 0 篇次 文學創作6 8 篇次 另外 新青年 從第2 卷第2 號開始斷斷續續連載劉半農的 靈霞館筆記 這本著作不論是在當時還 是在現在都屬于外國文學論著 但其中有大量的外國詩歌的翻譯 比如其中就翻 譯了著名的 馬賽曲 新青年 對于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這 個簡單的統計說明 翻譯文學在整個新文學產生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當 時 它與創作具有 共生 性 它既是新文學的范本 催生著中國新文學的誕 生 同時它也是新文學的依托 新文學家們通過以一種新的方式翻譯外國文學來 培養和建設新文學 也為新文學找到 了西方 的根據 并擴大 了 自己的影響 可以 說 它們具有共 通性 并 且相互作用 共 生共榮 共 同推動 中國新 文學 的產 生和發展 對于翻譯的性質 新青年 沒有特別的說明 但非常明顯 在 新青年 那里 翻譯文學 顯然并不就等于 外 國文學 這 既表現在文本的巨大差異上 也表現在作品的 版權 形式上 新青年 第l 卷共發表6 篇翻譯文學作品 其 中4 篇是雙語 文本 即 英漢對照 但這種 英漢對 照 顯然不同于今天英語 學習中的 英漢對照 它屬于兩種文本 即英語文本與中文文本 新青年 把兩種文本并置 實際上表明 了這是兩種不 同的文學作品 英語原 文屬于外 國文 學 而 翻譯 文學則屬 于 中國文學 這種把 翻譯文學 區別 于外 國文學 的做法 還可 以從 目錄 版權 上反映出來 從第 1 卷第 l 號直到第5 卷第2 號 目錄上 的翻 譯文 學作品的署名 都只有作為作者的譯者而沒有標 譯 字樣 比如第l 卷第l 號 小說 春潮 署名陳嘏 第一卷第2 號 贊歌 署名陳獨秀 第2 卷第 3 0 歐洲花園 署名劉半農 不看原文 僅從 目錄上來看 還以為這些作 品都是創作呢 但實際上 它們都是翻譯作品 這在正文處有明確的說明 比如 春潮 正文處署俄國屠爾格涅甫原著 陳嘏譯 贊歌 正文處署達噶爾 作 陳獨秀譯 歐洲花園 正文處署葡萄牙當代文豪爾洼原著 劉半農譯 目錄與正文在著作權上的不統一 在今天看來是不規范 但這種不規范隱隱 透露出 新青年 當時對翻譯作品在性質上的矛盾心態 在目錄上不署 譯 字 樣 似乎表明翻譯文學作為漢語文本 它應該屬于翻譯者所有 屬于中國文學 所以 胡適的 嘗試集 和 嘗試后集 中收錄了大量的譯詩 比如 關不住 了 哀希臘歌 清晨的分別 等 而一直到第5 卷第2 號 新青年 始 在目錄上標 譯 字樣 比如 前一期 國民之敵 目錄上署名是陶履恭 這一 期則改為 易 卜 生著 陶履恭譯 再比如 t a g o r e 詩二首 署劉半農譯 周 1 65 維普資訊 中 國現 代 文 學 研 究叢 刊2 008 年 第 3期 作人譯了二篇短篇小說 署名為 瑞典A u g u s t S t r i n d b e r g 著 周作人譯 這似 乎義表明 新青年 開始重視翻譯文學的獨特性 強調它的雙作者性 但不管如 何署名 這種翻譯文學與創作的 共棲 性都說明 翻譯文學在新文學的初期與 新文學具有一體性 它實際上是新文學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 而不是一種脫離新 文學的獨立 的文學活動 新青年 上的創作與翻譯是并置的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大多數期刊都是 這樣的 綜合性的雜志比如 新潮 現代評論 東方雜志 等是這樣 文學期刊比如 新月 小說月報 現代 創造周報 幻洲 莽原 以及 禮拜六 等也是這樣 東方雜志 光緒三十年正月 即 1 9 0 4 年 創刊 首期就設有小說欄 所 J J 說就是翻譯作品 美國樂林司朗治 原著 的偵探小說 毒美人 連載十多期 這一傳統后來一直被承襲 小說 欄 后來改為 文藝欄 但仍以發表小說為主 包括創作的小說和翻譯的小說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文學期刊眾多 生存的時間或短或長 翻檢這些雜 志 我們看到 其中大多數雜志都刊載翻譯作品 在這些期刊中 除了 譯文 專載翻譯作品以外 還有不少雜志大量發表翻譯文學作品 比如 大眾文藝 第l 卷共7 期 1 9 2 8 年9 月至1 9 2 9 年 1 1 月 中 共刊載作品6 5 篇次 即按一級 目 錄統計 其中翻譯文學3 8 篇次 約占總數的5 8 再比如改版后的 小說月 報 其 翻譯 文學在整個 雜志 中也 占有很大 的 比重 1 9 2 1 年共 l 2 期 其 中 譯 叢 欄發表翻譯文學8 6 篇次 而 創作欄 發表的作品只有5 4 篇次 這充分說 明 在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翻譯 文學不具有獨立性 它完全納入 了中國現代文學 的運行機制 文學翻譯活動屬 于整個文學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它不 同于創 作 但也不脫離創作 中國現代翻譯文學與創作始終聯結在一起 這與當時學科不成熟有關 但也 不完全如此 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它們本來就是統一的 本來就是相互聯系相互 影響的 對于 大眾文藝 為什么要刊載大量的翻譯文學作品 郁達夫在實際上 是 發刊詞 的 大眾文藝釋名 一文解釋說 我國的文藝 還趕不上東西各 先進國的文藝遠甚 所以介紹翻譯 當然也是我們這月刊里的一件重要工作 翻譯外國文學 不僅是豐富我們的文學 給讀者提供精神食糧 同時更是為我們 的創作提供借鑒 提高和發展我們 自己的文藝 小說月報 改版周年時 茅盾 寫了一篇總結性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中 他用了很多篇幅談文學翻譯的問題 他 說 我覺得翻譯文學作品和創作一般地重要 而在尚未有成熟的 人的文學 之邦像現在的我國 翻譯尤為重要 否則 將以何者療救靈魂的貧乏 修補人性 的缺陷呢 又說 我義覺得當今之時 翻譯的重要實不亞于創作 翻譯 就像是 手段 由這手段可以達到我們的目的 自己的新文學 在類 別上 翻譯文學具有獨立性 但從意義 價值以及運作上 它不脫離中國現實和 中國文學 在思想上 它幫助我們完成 人的文學 的目標 提高中國人的精神 1 6 6 維普資訊 重 審 中 國 現 代 翻 譯 文 學 的 性 質 和 地 位 素養 在藝術上 它給我們提供技術上的支持 幫助中國文學完成現代轉 型 所 以 翻譯文學在存在和運作的深層上淵于我們自己的創作 正是因為這樣 所以 翻譯什么 如何翻譯等都深刻地受制于我們的創作 正是在這一意義上 也即在一種寬泛的意義上 我們可以把翻譯文學看作創作的 一 個組成部分 對于中同現代文學中的很多作家來說 把翻譯和創作分別開來 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翻譯文學與創作之間的差距并不大于小說與詩歌或散文之 間的差距 創作并不一定比翻譯更有價值或更有創造性 翻譯也不比創作更容 易 它們同等重要 正是因為翻譯與創作之間具有深層的內在聯系 所以 在中 國現代文學史一 L 翻譯與創作如影隨形 在各種文學活動中都是 并置 性地 出場 對于作者來說 文學翻譯和文學創作在語言 文體 寫作技術 表現 手法上都具有 同構性 具有內在的聯系 翻譯創作 相長 所以 無論從 哪一方面來說 翻譯文學都是新文學的 同盟軍 在文學活動 L 事實上也是 這樣 翻譯文學不僅是新文學的學習榜樣 同時也是新文學反抗傳統文學的 武 器 它們之 間互相 佐證 中國現代翻譯文學之所以應該納入中國現代文學史 重要的原因還在于 中 斟現代翻譯文學從 生產 到 消費 的全過程始終不脫離中國現實語境和中國 文學語境 所以具有中國性 本土 生 它是外國作家的作品 這是沒有疑問的 但它更是中國翻譯家的作品 是翻譯家的 創作 它的讀者對象是中國現代讀 者 中國的社會現實和中國讀者的文學欣賞習慣以及文學需求始終潛在地影響和 制約它的選擇和運作 從而深層地決定它的意義和價值 它是中國現代時期的文 學作品 主要是現代漢語形態的作品 是在中國現代文學體制下運行 所以本質 上屬于中國現代文學 應該納入中國現代文學史的 書寫 外國文學史作為 已經發生的過去 有它的客觀性 但 面對浩瀚無邊 的外 國文 學 翻譯什么 如何翻譯 就具有很大的主觀性 不同在于 不同的歷史階段其 選擇和翻譯 的主觀性 有很 大的差異 而中國現代文學翻譯其 主觀性就非常強烈 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外圍文學本身的藝術價值以及它在文學上的地位等當然也是 我們選擇它予 以翻譯的一個重要 因素 甚至也不能排 除某些偶然的 因素 但選擇 哪些外國作品進行翻譯從根本上還是取決于中國的社會現實和文學現實 還是取 決于中國現代文學的需要和發展 比如 為什么蘇聯文學在2 0 年代 中期之后被大 量地翻譯過來 特別是蘇聯衛國戰爭題材的作品在4 0 年代的中國非常通行 這顯 然與中國的革命和戰爭有關系 李今說 他們介紹蘇聯文學的最根本的目的是 為了中國革命 而不僅僅是文學 魯迅則是一語中的 而對于中國 現 在也還是戰斗的作品更為緊要 中國的革命和戰爭與蘇聯的革命和戰爭有 1 6 7 維普資訊 中 國現 代 文 學研 究 叢 刊 20 08年 第3期 著驚人的相似 所以 他們的同類題材作品特別能引起我們的興趣 也對我們具 有現實意義和借鑒 意義 本土需要和本土經驗對于文學翻譯來說具有決定性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 說某某作家有地位和影響 藝術成就很高 作為翻譯的理由 這是蒼白的 我們 必須從被翻譯的對象 中找到某 種對我們 的社會現實和文學現實非常有用的東西 否則就沒有翻譯的必要 勉強翻譯過來也不會發生什么影響 魯迅曾說他 敬 服 但丁和陀斯妥耶夫斯 基 但 不能愛 為什么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 的思 想對于魯迅來說太隔 他們所表達 的思想和問題 在 中國缺乏文化基礎 和現實語 境 所以接受不了 比如對 于陀斯妥耶夫斯 基的 忍從 思想 魯迅 說 不過 作為中國的讀者的我 卻還不能熟悉陀斯妥夫斯基式的忍從 對于橫逆之來的 真正的忍從 在 中國 沒有俄 國的基督 在 中國 君臨的是 禮 不是神 百 分之百的忍從 在未嫁就死 了定婚的丈夫 堅苦 的一直硬活到八 十歲 的所謂節婦 身上 也許偶然可以發見罷 但在一般的人們 卻沒有 正是因為如此 陀斯妥耶夫斯基很難為中國讀者所接受 其作品自然要受到翻譯家的冷落 即使 他 太偉大 魯迅語 了 也沒有用 中國現代翻譯文學的本土性 中國性 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中國需求和認同 的產物 更表現在它的文本上 中國現代翻譯文學是現代翻譯家翻譯的 現代的 知識結構 文學制度 文學風尚等深深制約作者及作者的翻譯 所以翻譯出來的 文本具有深刻的時代性 民族性 從而具有中國現代文學性 外國文學一旦被翻 譯成漢語 之后 它就不再是純粹 的外 國文學 而同時也 是漢語文學 就被置于漢 語語境之中 其性質和歸屬就要根據它特定的語言 體制和時代等綜合因素來決 定 在文學形式上 中國現代翻譯文學更接近中國現代文學文本 而不是外國文 學文本 中國現代翻譯文學不僅在作者的層面上 在文本的層面上應該屬于中國現代 文學 在讀者和閱讀的層面上 它更應該屬于中國現代文學 翻譯文學雖然來源 于外國文學 但在讀者的層面上 它與外國文學具有完全不同的歸屬 外國文學 其原語就決定了他的讀者對象主要是 外國人 而翻譯文學其譯語則決定了它 的讀者對象主要是 本國人 就中國現代翻譯文學來說 它是給中國現代讀者 看的 它的性質 它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也取決于現代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學的語境 文學作品在閱讀中發生改變 這種改變不僅僅表現在內容上 更表現在形式 和藝術性上 把讀者及其閱讀納入翻譯文學的研究視野 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就變 成了中國文學 變成了漢語文學 變成了中國人所專屬的文學 就與原語言沒有 了關系 就脫離了原語境而進人中國語境 就脫離了原運作機制而進入了中國文 學的運作機制 一句話 就變成了中國現代文學 正是因為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在完整的文學活動構成上從作者到文本到讀者到 維普資訊 重 審 中 國 現 代 翻 譯 文 學 的 性 質 和 地 位 語境都具有中國性 所以 它與外國文學有根本的區別 更屬于中國現代文學 外國文學經過漢譯之后 是否有地位和影響 不僅僅取決于原作的藝術價值 更 取決于中國 取決于它對中國社會和文學是否具有針對性 取決于翻譯是否能為 中國讀者所接受 當然 如何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書寫翻譯文學這一 章 這是一個復雜 的 問題 一方面 我們應該承認 中國現代 翻譯文學的 中國性 現代性 以及創造性 等 承認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另一方面 我們義應該把它和 本土文學創作 區別開來 承認 它與外 國文學之間的不可割裂 的聯系 因為它畢竟 是從外國輸人來的 不論是在作者上 還是內容上 都具有異域性 不能簡單地 把它等同于中國現代文學 早在8 O 年代 謝天振先生就提出了中國現代翻譯文學 是 中國現代文學一個組成部分的觀念 他認為 既然翻譯文學是文學作品的一 種獨立存在形式 既然它不是外國文學 那么它就應該是民族文學或國別文學 的一部分 對我 們來說 翻譯 文學就是 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 部分 又說 我們一方面應該承認翻譯文學在民族文學或國別文學中的地位 但另一方面 也不應該把它完全混同于民族文學或 國別文學 比較妥 當的做法 是 把 翻譯文學 看作 民族文學 或國別 文學 中相對獨立的一個組成部分 不能否認 翻譯文學的 外國文學性 但翻譯文學的確又具有中國文學性 不能把文學翻譯等同于文學創 作 但文學翻譯的確又具有創作性 所以 在 大現代文學 的意義上 中國現 代階段的翻譯文學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它和文學創作 文學批評 文學流派和社團是并列的 又是一體的 就像我們 書寫 中國現代文學不能不 書寫 文學思潮 文學流派和社團 文學批評一樣 我們也必須 書寫 翻譯 文學 反省當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在現有的學科分類中是 相當尷尬 的 它既不屬 于外 國文學 也不屬 于中 國文學 中國現代文 學不研究 它 外 國文學也不研究 它 雖然它在 中國人 的文學生活 中占據著極 重要 的地位 其作用和意義絲毫不在創作之下 在目前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書寫 中 一些二 流 三流甚至不人流的作家都會被提到 而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產生和發展作出了 巨大貢獻的翻譯家 比如傅雷 朱生豪 戈寶權 曹靖華 汝龍 趙景深 羅念 生等卻連被提到的資格也沒有 魯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胡適 陳獨秀 徐 志摩 馮至 穆旦 卞之琳 戴望舒 蕭乾這些作家雖然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 位 但他們的文學翻譯成就及其文學翻譯對中國現代文學的作用卻沒有得到應有 的 書寫 我認為這是不客觀 的 也是不公平的 沒有全面 而準確地反映中國 現代文學的歷史事實 這種狀況應該改變 而改變的前提就是我們必須對中國現 代翻譯文學進行重新認識和定位 當下 中國現代翻譯文學已經得到學術界特別 是翻譯學術界的重視 已經有了一些綜合和專題性的研究 但我認為 最重要的 l 6 9 維普資訊 中 國現 代 文 學研 究 叢 刊 20 08年 第3期 是 我們應該從 中囝現代 文學這一角度來重新研究 中罔現代 翻譯文學 1 70 注 釋 H f I 作品 藝術家 世界 和 欣賞 者 文淪及批 浮傳統 北京大學出版社 1 9 8 Q 年版 四因素 參見艾布杞姆斯 鏡與燈 浪漫主義 第5 頁 鄭振鐸 翻澤與創作 鄭振鐸全集 第l 5 卷 花山文藝出版社 1 9 9 8 年版 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