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歷史第一二三單元復習提綱.doc_第1頁
必修二歷史第一二三單元復習提綱.doc_第2頁
必修二歷史第一二三單元復習提綱.doc_第3頁
必修二歷史第一二三單元復習提綱.doc_第4頁
必修二歷史第一二三單元復習提綱.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第1課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一、 農業的起源1、起源:采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 ;2、地域差異:黃河、長江流域-南稻北粟的生產格局 3、基礎:生產工具的出現 ; 4、家畜飼養:“六畜”、農畜并存發展 二、生產工具的變革: 1、遠古和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2、春秋戰國:鐵器和牛耕開始出現 3、漢代:犁壁、牛耕得到廣泛的推廣 4、唐代:曲轅犁 5、灌溉工具:三國翻車、唐代筒車 三、水利設施的完善:1、春秋戰國:芍陂、都江堰、鄭國渠 2、漢代:漕渠、白渠、坎兒井、東漢漢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黃河 四、生產方式的變化 1、千耦其耘:(1) 特點:大規模簡單協作 (2)原因:生產力水平低下 2、自耕農經濟/個體小農經濟(1)原因: 私有土地出現,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進步(2)產生:春秋時期 (3) 小農經濟特點:男耕女織,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簡單性別分工,規模小,難擴大再生產); 自給自足(封閉性); 以家庭為單位(分散性); 天災人禍,很難維持(脆弱性)五、中國古代農業的特點:1、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2、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3、“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4、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的土地制度5、租佃經營是小農經濟的一種重要補充第2課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井田制1、形成:商周時期 2、特點:有公田、私田之分,集體耕種,收獲物全部繳納給貴族3、實質:國王所有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4、瓦解原因 :(1)根本原因:生產力水平提高,特別是鐵制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2)直接原因:各國的稅制改革(齊國的相地而衰征、魯國的初稅畝); (3)其他原因:戰爭的頻繁。5、表現:大量公田拋荒,部分“私田”逐漸私有 二、 土地私有制1、確立時間:戰國時期 2、標志:商鞅變法從法律上確認土地私有 3、土地所有制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自耕農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來源)4、演變:(1)北魏、隋唐:均田、限田;(2)宋初:不抑兼并; (3)明清:土地買賣日益普遍 。5、土地兼并不能抑制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三、租佃制1、確立及演變:(1)戰國:產生 (2) 漢代:較普遍 (3)宋代:僅次于自耕農的經營方式 (4)明清:普及全國,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形式 2、趨勢:(1) 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 (2)租佃關系在農村中的比重逐漸增大 第3課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經濟區1、司馬遷的劃分:山東、山西、江南和龍門碣石以北2、特色:(1)山東、山西:自然條件優越,開發較早,人煙稠密 ,傳統的農業區,宋以前全國的經濟重心。(2)江南:地勢復雜、人口稀少、生產技術落后,開發較晚,也是典型的農耕經濟,南宋以后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3)龍門碣石以北:氣候寒冷、土地貧瘠 ,傳統的畜牧業或半農半牧區 ,經濟實力有限 。從戰國到東漢,全國的經濟區域已呈現出多樣性和經濟實力發展不平衡的特點二、中原人口大量南遷 1、原因:主要是戰亂 2、過程: 第一次高潮:兩晉之際的人口流動 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亂后 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亂 3、影響:給南方補充了大量勞動力 , 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三、經濟重心的南移1、原因:(1)北民南移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2)南方政局比較安定; (3)本身具有發展的潛力 (4)統治者重視 ; (5)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2、過程: 孫吳、東晉、南朝:南方得到開發 (出現建康,今南京,人口上百萬的大城市) 中唐以后:逐漸超過北方 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3、影響:文化重心相對南移 ;南方城市繁榮第4課 農耕時代的手工業一、手工業部門項目冶金業青銅技術時代從二里頭文化時期到春秋末期輝煌商周時期特點技藝成熟 數量多 種類齊備 工藝精湛 造型生動鋼鐵技術春秋冶煉生鐵和鋼的技術(奇跡)燃料春戰漢代北宋南宋末年明朝木炭煤,冶鐵用煤冶鐵普遍焦炭(最早)焦炭流行行業時期紡織業絲織業上古首先發明絲織技術,學會養蠶繅絲西周工藝突飛猛進,品種豐富、圖案精美漢代遠銷歐洲,獲得“絲國”稱號唐代出現緙絲技術:“通經斷緯”,紋飾絢麗,極具神韻棉紡織業宋末元初棉花從邊疆向內地傳播,棉紡織業成為新興的手工業部門元代黃道婆革新紡織技術和工具:推廣先進的“捍、彈、紡、織之具”,發明腳踏三錠紡車。明代松江成為棉紡織中心、棉布成為主要衣料時期陶瓷業陶器新石器彩陶、黑陶、白陶瓷器東漢晚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工藝臻于成熟、獨立生產部門、日常用品宋代“瓷都”景德鎮、地方瓷窯元代彩瓷時代:青花瓷、釉里紅明清明:斗彩、五彩瓷;清代:粉彩、琺瑯彩二、手工業經營方式 1、官營手工業:(1)產生:西周時期 (2) 特點:官府統一經營管理、工匠職業世襲,生產范圍廣、規模大、分工細致 (3)地位: 明代以前占據著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4)優勢:資金雄厚,規模經營有利于精細分工與協作,工匠集中,管理嚴格,有利于古代手工業技藝的提高 (5)不足:不計成本,不入市場,供官府和貴族消費, 缺乏競爭,采取強制勞動,超經濟剝削手段,激化矛盾 (6)經營方式的變化:征役制到雇募制(唐宋時期)2、私營手工業: (1)興起:春秋戰國時期 (2)原因:生產力的提高、生產關系的變革、私營工商業的興起 (3)發展:明代中葉后取代官營手工業占主導地位 (4)經營方式的變化:唐代以前:以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組織生產 唐宋以來:農村家庭手工業的商品化加深 明中后期:孕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第5課農耕時代的商業與城市一、商業的發展1 、原始社會末期:產生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的出現、社會分工的發展 2 、商朝:產生了專門的職業商人和最早的貨幣 3、 周朝:實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4 、春秋戰國:私商逐漸取代官商成為商人的主體 5 、隋唐:出現長安、洛陽、揚州等大都市,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繁榮(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統和大運河的開鑿) 6 、宋代: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集鎮、夜市興盛 7、元代:紙幣廣泛流通;8、明清:商業發展新特點:(教材P21) 商業市鎮興起 貨幣經濟占據主要地位 農產品商品化加強 形成了許多地域性、行業性大商幫 勞動力成為商品,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并有緩慢發展。二、城市的繁榮 1、周秦迄唐城市特點:商業交易受官府的嚴格限制 市坊分明:坊市分開 ; 城市職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軍事重鎮 2、宋代城市特點:商業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 城市職能:經濟功能大大加強 3、明清:城市生產性、商業性增強 三、重農抑商政策1、產生:(1)原因:商業的不穩定性及商人的流動性與強調耕戰、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發生矛盾。(2)商鞅變法提出重農抑商政策(教材P23) 2、演變:漢代:漢高祖采取歧視商人的政策,漢武帝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算緡、告緡等打擊商人的措施 中唐以來:抑商政策有所松動 明清:繼續采取重農抑商的政策 3、如何評價重農抑商政策?實施前期(明清以前):積極作用是主要的。經濟上有利于小農經濟;政治上有利于促進封建王朝的發展;文化上對古代文學和藝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實施后期(明清以后):消極作用是主要的。明清時期束縛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是近代中國落伍的重要根源。第6課近代前夜的發展與遲滯一、明清時期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1、農業:生產技術、經營管理水平明顯提高;雙季稻得到大面積擴種,南方水稻產量提高;玉米、番薯等廣泛引進和種植,廣泛植棉 2、手工業: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取代官辦手工業占主導地位 3、商業:商品流通擴大,廣泛使用白銀,商業資本異常活躍 4、城市:江南地區發展起眾多工商業市鎮 5、國力:明清國力強盛的突出表現:耕地面積擴大和人口增長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1、根本原因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2、特征:商品生產及自由雇傭勞動 3、概況:蘇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臨時工兩種 景德鎮: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發錢,臨時工按日或計件發錢;分工協作,社會化程度高和勞動效率較高 4、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成長的因素:(1)耕織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抵制(2)重農抑商政策:措施:限制經營、強制攤派,低價征購,苛稅盤剝,頒令實行禁礦,限制商業活動 后果:強化了農耕經濟形態,限制了大規模工業化變革 (3)海禁政策:原因:以“天朝上國”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爭 后果: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落后三、近代前夜的危機1.原因:(1)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未能形成掃蕩舊經濟基礎的革命性變化 統治者對外禁閉國門,對內壓制工商業,厲行文化專制 (2)西方國家: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向近代工業國家的轉變,展開對外殖民擴張,建立殖民統治。 2、表現:中西國力興衰易位 第二單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第7課新航路的開辟一、新航路開辟的原因1、背景:(1)經濟根源: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要求擴大市場(2)社會根源:“尋金熱”(3)商業危機: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商路(4)政治因素:強化王權(5)宗教因素:傳播基督教(6)思想因素:人文主義提倡冒險進取精神2、條件:歐洲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地圓學說的流行;葡、西王室的支持;航海家的個人素質二、 過程 1、葡萄牙(向東):1487年迪亞士抵達好望角;14971498年達伽馬到達印度 2、西班牙(向西):1492年哥倫布抵達美洲15191522年麥哲倫環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三、 影響:1、歐洲:西歐開始崛起;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2、美洲:傳統社會遭到滅頂之災;種植園經濟和金銀礦開采為西歐資本原始積累做出了貢獻3、非洲:黑奴貿易帶來深重災難 4、亞洲:白銀大量流入亞洲,刺激商品經濟的發展 5、世界:形成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人類由分散孤立走向整體世界 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市場。第8課西歐的殖民擴展與掠奪一、 西班牙、葡萄牙1、葡萄牙:擴張方向:非洲和亞洲 占領地區:非洲東西海岸、亞洲的印度、印尼沿岸等 巴西方式:暴力掠奪和敲詐勒索,確立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權 2、西班牙:擴張方向:美洲 占領地區: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和亞洲的菲律賓 方式:以掠奪金銀為主要手段,還建立農業種植園 二、荷蘭1、時間:17世紀上半葉,取代西葡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 2、范圍:西北歐的海域貿易以及對亞洲的遠洋貿易和對西方“新大陸”的貿易 3、手段:組建大型商業公司 4、影響:商貿發展帶動了銀行信貸業務發展,阿姆斯特丹在17世紀中葉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5、手段:政府支持海盜式掠奪,進行商業戰爭,建立商業公司 三、英國殖民帝國的崛起 手段:(1)海盜式劫掠 (2)商業戰爭 (3)在殖民地的商業活動和掠奪 (4)黑奴貿易:a參與國家:1517世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支配 ;18世紀,英國成為奴隸貿易的主角 b影響:黑奴貿易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也為美洲殖民地開發提供了勞動力;嚴重破壞了非洲的社會經濟 第9課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原因:(1)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 (2)資本和原料: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3)自由勞動力:圈地運動; (4)科技: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經驗積累(5)法律保障:議會頒布有利法規如專利法(6)市場:海內外市場不斷擴大(必要性 直接條件)2、表現:標志性成就:瓦特蒸汽機的改良和使用棉紡織業:飛梭、珍妮機(手搖紡紗機)、水力紡紗機、水力織布機冶金采礦業:焦炭煉鐵法;蒸汽抽水機、安全燈交通運輸業:碎石路、鐵路、汽輪(英國 史蒂芬孫 火車機車;美國 富爾頓 汽輪)新興部門:機器制造業【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3、影響:(1)積極影響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豐富了物質生活。引起社會結構的變化,產生了兩大對立階級。( 資產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迅速增長,逐漸戰勝封建勢力,掌握了政權;無產階級逐漸覺醒,他們要改變自己受剝削、受壓迫的命運,開始起來進行斗爭。)促進了近代城市興起。(蒸汽機工廠工業城市)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客觀上把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鐵路和汽輪)(2)消極影響:無產階級遭受日益深重的剝削和壓迫。亞非拉等落后地區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的進程,受到了日益嚴重的掠奪,使東方從屬于西方。二、第二次工業革命1、原因:(1)政治前提: 經過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得以確立。 (2)科技條件: 19世紀30年代以來,自然科學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如電磁感應現象的發明),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提供了科技條件。(3) 市場:美、德、意、日等國的統一擴大了國內市場,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擴大了國外市場,商品需求劇增,促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 (4)資金: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的持續發展和對殖民地的長期掠奪,積聚了大量的資本。2、表現:標志性成就:電力的廣泛使用(電動機、發電機、電燈、電影)內燃機的發明和使用:汽油 汽車 電話 飛機 化學工業和鋼鐵工業新興工業部門:電力工業 電器工業 化學工業 石油工業汽車工業3、影響:(1)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又一次飛躍發展。(2)工業資產階級力量更加強大,資本主義制度更加穩固,資本主義列強的對外擴張也加劇了。(3)使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4)促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5)它使資本主義經濟走向成熟,民主政治得到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制度趨向完善。(6)壟斷資本家要求占有更多的殖民地和市場,以擴大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于是帝國主義國家加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導致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最終促成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7)世界格局: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和政治發展不平衡性進一步加強,它們之間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英國的核心地位動搖,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劇。4、與第一工業革命相比,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1)以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與應用為標志(2)科學與技術結合,重要發明大多來自科學家的實驗室,而不是工匠的實踐經驗。(3)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國家。(4)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比如俄國、日本、德國)。三、工廠制度1、特點:生產資料、工人集中,采用機器生產,工人受嚴格紀律約束,又受機器支配 2、產生及發展:(1)中小企業(2)大企業:a出現原因: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 b經營模式: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提高生產效率 c影響:企業日趨國際化、出現國際聯合企業經濟組織形式 四、世界市場的形成1、形成過程:開始形成: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 初步形成:18、19世紀中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2、途徑和方式: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的流動、資本輸出和威力逼迫等 3、表現:(1)工業革命后,國際貿易的格局和規模都發生巨大變化(2)歐美國家不斷擴大資本輸出,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聯系。(3)歐美列強的帝國主義侵略行徑和資本輸出,使亞非拉絕大多數地區成為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其經濟也成為它們所控制的世界市場的組成部分和附庸 第10課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鴉片戰爭后,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1、原因:(外因)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外國商品的沖擊,列強對中國原料、農產品的掠奪; (內因)小農經濟的弱點2、表現:(1) 中國傳統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小農經濟開始解體;(2)中國逐漸依附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沉淪)(3)中國近代工業開始起步出現洋務官辦企業,產生民族工業(進步)3、影響:促進了城鄉商品經濟發展,使中國社會結構發生變化(買辦階層出現)。二、洋務運動1、背景:內憂: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 ;外患:西方列強發動的兩次侵略戰爭 清朝政治統治危機 2、根本目的:維護清王朝統治 3、代表:(1)官辦軍用企業:自強a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曾國藩 特點:第一家軍用企業;制造第一臺實用蒸汽機;標志著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 b江南制造總局:1865年李鴻章創辦;規模最大的官辦企業 (2)民用企業:a時間:19世紀70年代 b口號:“寓強于富” c代表企業:開平煤礦第一個使用機械開采的煤礦 d作用;產品進入市場,達到分洋利的目的;提供廉價燃料,促進其他工業發展 4、評價:進步性: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科技外交人才;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產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對我國現代化起推動作用 。 局限性:沒有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甲午戰爭失敗標志其破產。(為什么破產?)單純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而不徹底變革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三、民族工業的出現和初步發展1、出現:原因:外資企業和洋務企業的刺激和誘導,自然經濟的瓦解 時間:19世紀70年代前后 企業: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機器磨坊 2、初步發展:原因:清政府放寬限制、實業救國的思潮、收回利權運動 概況:棉紡織業發展迅速;實業家:張謇和榮氏兄弟 3、民族工業發展緩慢原因:封建勢力的壓迫和西方列強的壓制 4、特點:民族工業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決定的) 第11課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一、民族工業的黃金時期:(民國建立至1937年抗日戰爭時期)1、原因:(1)政治環境:民國的建立提高了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地位,實行有利于發展經濟的政策,同時倡導使用國貨。(2)外部條件:一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對華商品和資本輸出減少。(3)社會環境: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抵制日貨、提倡國貨)促進民族工業的發展。(4)社會思潮:民族資產階級“實業救國”思潮,實業團體建立。2、表現:紡織業、面粉業、卷煙業迅速發展;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獲得一定程度發展化學工業的代表范旭東 3、特點:發展時間十分短暫;輕工業迅速發展;由沿海到內陸 二、日偽政權對淪陷區經濟的破壞1、目的:經濟掠奪“以戰養戰”,變占領區為軍事工業基地 2、方針的確定:1940年國土計劃設定綱要提出“適地適產主義” 內容:日本本土發展軍事工業、機械工業和精密工業;中國東北發展電氣工業、礦業、部分機械工業和輕工業;華北發展礦業、鹽業;華中發展輕工業 實質:將占領區經濟完全納入日本經濟體系之中 3、方式:對工礦業:“軍事管理”“委托經營” 控制金融和內外貿易,實行物資管制制度 掠奪勞動力 三、民族資本陷入困境1、三座大山:封建主義, 帝國主義, 官僚資本主義 2、原因:(1)外國資本的重壓:憑借雄厚的實力,利用跌價競爭的手段 (2)官僚資本主義實行“經濟統制”政策;官僚資本主義 對民族工業進行侵蝕、排擠、打擊 第12課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一、服飾1、晚清:鴉片戰爭前后,西式服裝傳入中國,民間開始效仿,后來晚清政府對官定服飾進行改革 2、民國: (1)政府頒布男女禮服形制,新服飾走向下層民眾 (2)洋裝流行與傳統服飾并行,并促成服飾改良;(3)中西合璧的產物中山裝和旗袍 二、斷發和不纏足1、斷發:(1)1910年,清政府頒布了準許臣民自由剪發的法令 (2)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發出剪辮通令,結辮陋習至此革除 2、不纏足:開始時間較早,維新運動期間,康有為在廣東南海首創不纏足會條例,其康廣仁在廣州正式成立“不纏足會”,不纏足運動興起,完成時間較晚 3、意義:“斷發”和不纏足運動具有鮮明的餓政治色彩 三、傳媒1、報刊:(1)19世紀中國出現近代報刊。(2)太平天國時期民眾開始有新聞觀念 (3)1872年創刊的申報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報紙;(4)1884年申報創辦的點石齋畫報開新聞畫報之先河 (5)清末四大小說期刊小說林月月小說像小說新小說 2、電影:(1)19世紀末期電影傳入中國 (2)定軍山中國人第一次嘗試自攝電影;(3)難夫難妻第一部故事影片;(4)歌女紅牡丹第一部有聲電影 四、禮儀的革新1、日常禮儀:民國初,廢除跪拜、作揖等禮節,代之以鞠躬、握手 2、婚姻禮儀:婚姻的變革主要發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識層和官宦人家原因:新文化運動和國民革命的洪流推動婚姻的變革 3、喪葬:19世紀中期開始,西方喪葬禮儀傳入中國 五、近代社會習俗變遷的原因 1、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 2、中國政府改革的推動 3、中國近代工商業發展的推動 4、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第13課交通與通訊的變化一、鐵路1、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1881年唐山開平至胥各莊鐵路 2、1888年,紫光閣鐵路宮廷專用鐵路建成 3、1909年,京張鐵路通車中國鐵路史上的里程碑 二、水運與航空1、水運:1872年,輪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新式水運業的誕生 2、航空:中國航空事業真正起步于1918年福建馬尾造船廠的海軍飛機工程處開始研制水上飛機 1918年,北洋政府設“籌辦航空事宜處” 三、通訊1、郵政:(1)鴉片戰爭后,外國人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郵政代辦所” (2)1896年,“大清郵政局”宣告成立,此后又設郵傳部 (3)1920年,中國首次參加外國郵聯大會;(4)數年后,外國在中國開辦的客郵一律撤銷。2、電報:1877年,在臺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是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四、影響:(教材P61)1、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2、改變出行方式;3、轉變思想觀念;4、加強聯系;5、生活多姿多彩第三單元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第14課 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背景:外國武裝干涉;國內反革命叛亂;經濟嚴重匱乏;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2、內容:(1)農業政策:實行余糧征集制;(2)工業政策:普遍實行工業國有化;(3)貿易政策:取消商品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國家集中分配;(4)分配制度: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原則。3、目的:(1)最大限度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保證軍事斗爭的勝利;(2)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4、影響:保證軍事斗爭的勝利超出戰爭需要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戰爭結束后繼續加強,導致蘇俄出現嚴重困難和政治危機二、新經濟政策1、背景: 國內戰爭結束后,繼續加強戰時共義政策,導致蘇俄出現嚴重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國家組織能力較弱。2、內容:(1)農業方面: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2)工業方面: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仍歸國家所有,由國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3)貿易方面:由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3、影響:受到廣大工人和農民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取得成功的關鍵:確立了與俄國落后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適合俄國國情)本質:利用價值規律與市場機制(利用市場和商品關系)三、斯大林時期的經濟(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1、背景:國際環境嚴峻;俄國專制主義歷史傳統;指導思想出現誤區;個人崇拜因素2、措施: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和五年計劃實行單一的公有制3、表現: 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 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 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本質:否定價值規律與市場機制(排斥市場和商品關系) 計劃經濟3、影響:突出成就,基本實現工業化;農重輕比例失調;農民負擔重;超越了蘇聯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第15課 大蕭條與羅斯福新政一、1929-1933年經濟危機: 1、爆發的原因: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 (2)主要原因:生產與銷售的矛盾(供給與需求) (3)政策原因: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4)直接原因:紐約股市崩潰2、過程(美國)股票暴跌 銀行倒閉 企業破產 生產下降 失業劇增 農業受到破壞 生產力遭極大破壞3、表現: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