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除網癮,宜疏不宜堵.doc_第1頁
戒除網癮,宜疏不宜堵.doc_第2頁
戒除網癮,宜疏不宜堵.doc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戒除網癮 宜疏不宜堵 津市一中 尹道貴一、怎樣認識網癮什么是“網癮”?北京軍區總醫院網絡成癮治療中心課題組用了近5年時間,對全國各地近2000個病例進行了研究。陶然認為,嚴格意義上的網癮是一種疾病。疾病的定義是“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并影響了人的社會功能(就是指人的工作、學習和社交)”,有的網癮患者自己覺得挺好,但是他給家人帶來了痛苦。網癮是指個體反復過度使用網絡所導致的一種精神行為障礙,表現為對網絡的再度使用產生強烈的欲望,停止或減少使用時出現戒斷反應,同時可伴有精神和軀體癥狀。很多家長認為網絡害了孩子,尤其是網絡游戲,很多學校還一度勸誡學生不要上網。但是研究者的結論恰恰相反:網癮只是表象,它的背后是孩子們深層次的心理問題。高文斌說,不論哪個時代的青少年,他們成長所需要建立的東西都是一樣的,無非就是成就感、同伴關系、親密關系等等。“造成網癮的最核心因素就是學校的評價體系單一。我們的中小學,最核心的評價體系就是成績。”采訪中,高文斌和陶然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這個觀點。他們接觸到的對網絡依賴程度比較深的孩子,大都是14到20歲之間的,很多孩子都是在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的節點上出了問題。患者朱某某的小學至初中成績都非常優異,不僅是家長的驕傲,而且也是老師乃至校方的榮耀。但是進入高中后,學習成績逐步下降。成績不再拔尖的朱某某不再被老師和同學奉為榜樣,從前一向把兒子引以為自豪的母親暴跳如雷地訓斥他,甚至再也不讓兒子在單位露面了。朱某某受到了冷落,于是從高中階段開始,他頻繁接觸網絡。高考時,朱某某訂了一個一流大學目標,結果名落孫山,遭到重大打擊。后來,雖進了一家普通大學就讀,但從此一蹶不振,癡迷網絡游戲。高文斌說:“關鍵不是網絡游戲。而是成就感。這些原來很優秀的孩子,突然發現自己什么也不是了。網絡提供了一個最廉價的實現這種需要的途徑,于是很多孩子迷上了網游。越是聰明的孩子還越較真兒,原來我學習第一,現在我玩網游也要第一,就陷進去了。”;再一個原因,高文斌認為,就是成長中參照系的缺失。“現在的小孩,在學校就是上課,放了學就由家長接回家了,也沒有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時間。在學校就是課間的十分鐘。但在網絡上,他突然發現有那么多朋友,就轉向網絡。”在采訪中,正在中國青少年心理基地接受網癮治療的一個孩子說,在玩網絡游戲時,很多朋友之間的互動很吸引他,而在學校,很少有時間和同學一起玩。除此之外,高文斌說,學校的課程設置也有問題。“我們現在學校的教育被稱為去勢教育,所有課程都是按照女孩子的成長規律設置的。強調記憶,強調重復,男孩子喜歡的競爭性強的、野性的東西都沒有。在中國,網癮主要是由網絡游戲引起的,和這個有很大的關系。游戲都是打怪、升級,提供了這種競爭性的、野性的東西,這對男孩子非常有吸引力。相反,女孩子成癮的特別少,就因為女孩子通常對這些不感興趣,網絡上目前還沒有特別能吸引女孩子的內容。”但是,中國的青少年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也并不是所有人都上網成癮,這就有個體的問題和環境的問題。陶然說,家庭問題是上網成癮的主導因素。首先,一半以上網癮少年出自單親家庭或離異家庭,幾乎至少家長中至少有一位是有些神經質的完美主義者。這類父母對孩子長期指責、批評,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這樣,孩子一旦出現什么差錯,轉而向網絡尋求安慰。第二,患網癮的孩子絕大多數父親功能缺失,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小。很多父親忙于工作,沒有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父親對小孩控制力的形成有非常大的作用,一旦父親功能缺失,孩子的自控力就出問題。網癮問題在中國是一個畸形的問題,它是中國很多問題的一個綜合反映。關鍵還在教育。我們的教育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改變,否則青少年是受不了的,我們的民族是要為此付出代價的。二、如何戒除網癮 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網癮形成機理如同煙癮、酒癮、毒癮一樣,同樣是操作條件反射形成、鞏固、習慣化的過程。上網是操作過程,網上嘗到的甜頭是強化物,上網操作和甜頭強化物的結合稱為強化,多次強化后,便形成了網癮操作性條件反射。網癮可妨礙學習進步,養成說謊惡習,疏遠家庭,損傷網癮者的身心健康,導致各種慢性疾病發生,并降低個體免疫力。網癮本身即是一種心理障礙和異常行為,需要診斷、治療。 有了網癮如何消除呢?既然網癮是操作條件反射形成、牢固化所致,而操作條件反射的關鍵是強化,即上網操作和甜頭強化物的結合。所以消除網癮的辦法便是逐步不強化,使上網操作逐漸減少并不和強化物結合,網癮便很易根除。1.賞識和激勵是孩子的心理需求 治療的基礎:我國青少年網絡成癮癥“發病率”高達15%,人數近250萬。有5%到10%的互聯網使用者存在網絡依賴傾向,其中青少年中存在網絡依賴傾向的約占7%。我國中學生平均每周使用時間為8.98小時,假期高達21.34小時。沉湎于網絡會破壞新陳代謝和生物鐘,網絡成癮者智商低于常人。家長和網癮孩子像朋友一樣協商,不要說教,雙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確學習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務,身心健康是青少年發育、發展的關鍵。然后理出網癮對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廢學業,損傷身心健康,上網要錢,而錢不夠便會養成說謊的習慣,上網占用時間過多會疏遠親情與友誼,不利心理發展。與此同時,家長還要主動與老師配合。 家長與網癮孩子雙方協商,定出總體計劃,在兩個月內逐步減少上網時間,最終達到偶爾上網或不上網。如原來每天沉迷網吧8小時以上,則第一周減為6小時,第二周4小時,第三周3小時,第四周2小時。網癮者能按計劃執行則給予獎勵(用代幣制),即每周發給適當的代幣,到月終換為現金。做不到時則罰,但不可打、罵,而是將孩子最喜歡的食物、娛樂、看電視或其他活動予以減少,如不給吃快餐,不給吃冰淇淋等。這樣,兩個月內會消除網癮。青少年需要充實的精神生活和娛樂,所以不讓其上網則必須找別的愛好替代。如游泳、打球,陪孩子登山、旅游等。此外還可以采取厭惡療法。叫孩子左手腕帶上粗的橡皮筋,當孩子有上網念頭時立即用右手拉彈橡皮筋,橡皮筋回彈便會產生疼痛感,轉移并壓制上網的念頭。拉彈的同時,孩子還要提醒自己,網癮有危害。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壓制上網的念頭。 青少年網癮心理分析及對策 一定程度上綜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優點,又有信息量大、傳播及時方便、價格低廉等特點,已逐漸成為人們交換和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同時,一種主要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的心理障礙“網絡成癮癥”也隨之而現。這種心理障礙的主要癥狀為:大量的時間花在上網或與上網有關的活動上,以至于影響了正常的學習、工作和家庭生活,如果在一段時間內不上網,就會出現類似戒斷癥狀的表現,如焦慮、煩躁不安等。調查表明,在我國,上網人群主要是青少年,網絡成癮癥也主要發生在青少年身上。沒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網絡對他們來說格外有吸引力,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關于學生沉溺于網吧而荒廢學業的報道。因此,探究“網絡成癮癥”發生的心理機制,并找出相應的對策,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互聯網,是社會急需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青少年“網絡成癮癥”的發生是與青少年處于特殊的心理發展階段分不開的。在青少年個體心理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種種矛盾現象,如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