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戒要解第10課.doc_第1頁
三戒要解第10課.doc_第2頁
三戒要解第10課.doc_第3頁
三戒要解第10課.doc_第4頁
三戒要解第10課.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課思考題1.按照現行儀軌受戒時需要哪幾種條件?請詳細分析闡述。2.若傳戒師為不符合條件者傳戒,會有什么過失?既然有過失,為何仍然開許這些具有身體障礙者出家,并為其傳戒?3.從未受過居士戒和沙彌戒的人,若直接為其傳授近圓戒能否得戒?請具體分析。4.皈依之后,應遮的學處和應行的學處分別是什么?5.請詳細闡述阿底峽尊者的五種共同學處。6.現在很多人皈依或者受戒之后,只是將這些戒本作為出入寺院的通行證,或者向他人炫耀的資本。這種行為是否如法?作為一名佛弟子,你覺得應如何從根本上杜絕此類現象?下面繼續講阿里班智達班瑪旺嘉所造的三戒論。本論對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分別通過緣起、未得戒如何得戒、得戒后如何守護、若失毀如何恢復四個問題來宣講。其中別解脫戒的緣起已經講完了,現在是第二個問題,即以何種方式獲得別解脫戒。獲得別解脫戒有兩種方式:一是依靠舊儀軌獲得,共有十種得法,前面已經講了;二是依靠現行儀軌獲得。下面講第二種。丁二、現行儀軌:現行儀軌是現在人們通常使用的受戒儀軌,依靠它獲得別解脫戒。現行軌離五擇定,石女等生之障礙,國王不允等住障,不能驅烏等勝障,以及發為黃色等,莊嚴障礙皆無有。在出家之前,首先需要遣除一些違緣。有些違緣如果存在,你的相續中不可能獲得戒體;有些違緣,雖然可以得戒,但對戒律的住存具有一定的障礙。這些主要是針對出家人來講的。前面頌詞當中講到了正學女,一般來說,受持正學女律儀,如果是持家者,十歲即可受持;若是未持家者,須在十八歲以上受持。在中土,由十二位比丘尼為其傳授正學女戒;若是邊地,需要六位比丘尼為她授戒。傳授戒律的儀軌不是白四羯磨,而是白二羯磨。這是對前文作的一點補充。現行儀軌需要有幾種條件,首先必須遠離五種擇定,如境擇定、時擇定、時期擇定等。還要遠離四種障礙,如石女或者造五無間罪者等,根本不得戒,故屬于生處方面的障礙;若國王、父母等不允許,雖然可以得戒,但在戒律住存方面存在障礙。有些人說:你們學院一點不如法。為什么呢?聽說我的家屬在你們那里出家了,本來釋迦牟尼佛規定:家人不同意是不準出家的,他肯定不得戒。這是他自己沒有學過戒律的原因,實際可以得戒,只不過傳戒的阿阇黎和堪布會犯個惡作罪,這種惡作罪一般在誦戒時就可以懺悔。所以,這并不是很嚴重的事情。只不過父母或國王如果沒有同意,給他傳戒以后也很容易還俗。以前學院里也是有,一位道友的家人不同意他出家,最初的時候,他說:“家里一千個人來了我也不會回去。”他家里到底有沒有一千個人也不知道,但他是這樣說的。結果不用一千個人,只來了一個人就規規矩矩地跟著回去了。所以說,為什么家人不同意就不開許出家呢?戒律不能長存,有這種違緣的原因,最好不要出家。有些人雖然家里不同意,他自己的誓言特別堅定,這樣也可以出家。有些人這樣講的:想讓我家人同意,可能只有我死了才可以。這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有時候父母同意,其他人不一定同意,想要“全部手續辦完”的話,可能有很大困難。這時上師攝受他出家可不可以呢?應該可以。只不過擔心他以后會還俗,暫時不得不遮止,如果他的誓言的確很堅定,出家也不會違犯大的戒律。另外,還有不能驅烏等殊勝的障礙。年齡太小的話,連烏鴉都不能驅趕,這時出家的話,長大以后,既沒有出離心也不懂佛法,很有可能還俗。所以,對一些小孩子,一開始就給他受戒不是很好,最好是稍微長大一些,再觀察這個人的性格、習氣等各方面怎么樣,之后再傳戒,這樣好一點。如果能夠趕走烏鴉,或者根本律中說要七歲以上,達到這種年齡也可以出家。還有頭發為黃色等,屬于莊嚴方面的障礙。意思是說,凡是生處的障礙、住存的障礙、殊勝的障礙、莊嚴的障礙,全部遣除以后才可以出家。不然,有些根本不能出家,就像石女或者造五無間罪者,最好不讓他出家。繼舊儀軌之后制定的白四羯磨儀軌及其從屬,即是現行儀軌。其中,白四羯磨是指一白三羯磨,一白是陳白的意思,后面念三次羯磨。如果是傳正學女戒,不是白四羯磨,而是白二羯磨,這些在講戒律的時候再說。其實現在這里的內容,對居士介紹也不太合理,一般來說,居士只是聽一聽它的名詞倒也沒什么大問題,但是有關白四羯磨的內容,居士是不能聽的,否則以后會得不到戒,對居士保密的原因就在這里。有些羯磨,甚至沙彌也不能聽,比如誦戒、長凈儀式的時候,中間真正的羯磨儀式,沙彌也需要暫時出去,羯磨儀軌念完以后才可以進來。下面講從屬。其中的齋戒,俱舍論中云:“居于低位重復說,不佩裝飾明晨前,具足齋戒之分支,清晨于他前受戒。”受居士戒者,需要坐在低于傳戒師的位置上,重復傳戒師所說的話,比如身體不作裝飾、過午不食,明天天亮之前,對齋戒相關的八條戒全部守持,這時可以得戒。在初八或者初十的時候,學院居士林的有些堪布經常會傳八關齋戒。關于受戒者的身份,有部宗認為是七種別解脫種性。經部宗認為旁生身份也能生起戒體。比如早上傳戒的時候,有些旁生如鸚鵡、鴿子等聽到這種聲音,也可以得到戒體。這種說法與大乘比較相同,但有部宗不這樣認為,他說自己沒有得受之心而得戒不合理。其實經部宗的說法比較合理,聽到傳戒者的聲音時,個別眾生可以得到戒體,但也并不是所有眾生都可以得到,有些情況還是需要區分的。對境:有部與經部都認為,傳授八關齋戒的人,比丘、沙彌或者居士都可以;甚至根本不是居士,只是當天守持齋戒者,在他面前受戒也可以。在藏地,一般都是比丘來傳授八關齋戒,這是比較普遍的,不過普通僧人或居士為他人傳齋戒的話,也沒有什么不合理的。特殊情況下,在一位上師面前承諾:每月初八、十五守戒。這種人首先在上師面前受戒,后面每到齋戒日的時候也需要受,或者一次性受戒,后面每次只要念一遍儀軌等也是可以的。按照有部宗的觀點,飯后受也能生起戒體。對此,經部并不承許,其他很多宗派也不承認這種觀點,所以這種做法不是很普遍。經部認為:在佛像等所依前受戒可以生起戒體。上述齋戒是時戒,暫時的戒律。如果是終身戒,如居士戒、沙彌沙彌尼戒或者比丘比丘尼戒,這種戒律需要終身守持,因此觀待各自學處的違緣,比丘需要真正遠離五擇定,沙彌也需要相似遠離五擇定。所謂的五擇定,是在心上安立的,并不是指其他行為等。那什么是五擇定呢?第一種,認為在順緣具足的此地能守戒,于他處不能守戒,此為境擇定。有些人說:順緣具足的地方,我可以好好守戒;順緣不太具足的時候不好說。或者,在學院的時候可以好好守戒,在城市或者人比較多的地方,我沒有這個把握。這種心態一定要遠離。第二種,認為僅在此年此月等期限內能守戒,之后不能守戒,此為時擇定。比如有些人想:我守沙彌戒的話,今年可以或者這個月可以,今年或者這個月過了以后不好說。這種想法必須遠離,因為沙彌戒是有生之年的戒律。第三種,認為在戰爭期間以外的其他時期可以守戒,此為時期擇定。這種時期擇定必須遠離,在受戒以后,不論遇到戰爭、災難等任何不好的時期,都需要嚴格守持。第四種,認為不會害怨敵以外的他眾,此為眾生擇定。有些人認為:我現在已經受了戒,對某某怨敵有可能會害他,除此之外,肯定不會害任何眾生。這就是眾生擇定沒有遠離,在受戒的時候一定要遠離眾生擇定,對任何眾生都不會殺害。第五種,認為除個別粗的學處以外,所有細微的學處不能護持,此乃分支擇定。比如四根本戒,對這些戒條不會違犯,肯定好好守持,但其他細微的學處不好說,很可能會犯。以這種心態來受戒也是不合理的,必須要遠離。若未遠離上述五種擇定,說明心相續不圓滿,此時受戒也不合理。此外,所謂生之障礙,對石女等人雖然傳戒,但是根不堪能的緣故,不能生起戒體。還有造五無間罪 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者,按照小乘自宗觀點,這種人死后一定會墮入惡趣,無有解脫的機會,對他們傳戒,也不會得到戒體。有些講義中說:近五無間罪者也是如此。所謂的近五無間罪,智者入門里專門有一個頌詞:如果是自己的母親,并且是已經獲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尼,與她作不凈行,則犯近五無間罪;殺害見道菩薩,是第二種;殺害獲得一來果、無來果等除阿羅漢以外的其他七個有學圣者中的任一者,這是第三種;搶奪僧眾享用的飲食,比如別人對僧眾供齋,把它搶奪過來自己享用,稱為奪僧和合食,這是第四種;以貪心、嗔心、癡心引發,毀壞三寶所依,是第五種 上述五種分別對應殺母、殺父、殺羅漢、破僧和合及惡心出佛身血,由于十分相近而稱為近五無間罪。所以,別人在供養僧眾時,不能制造違緣不讓供,或者將供養僧眾的飲食受用自己享用,這也接近五無間罪。如果造了這種近五無間罪,此相續不能成為受戒的根本。有些人以前可能毀壞過佛像、佛塔,這些都是近五無間罪的一種。比如以前沒學佛或者沒出家的時候,可能會毀壞佛像、佛塔等,這樣的話,對他傳戒到底能不能得到戒體呢?這一點確實不好說。小乘即生如果造了五無間罪,是無法懺悔的。但通過大乘金剛薩埵來懺悔,自相續清凈以后應該是可以得戒的。對這個問題大家還是要謹慎。有些人以前在家的時候,依靠惡知識的引誘,毀壞上師的像、佛塔等,這樣的話確實很難得戒。你們當中如果有的話,在這次金剛薩埵法會的時候,一定要好好懺悔,不然,你的相續中不一定能得到戒體。尤其以嗔恨心毀壞佛像和佛塔,是非常嚴重的罪業。以上是生之障礙,對此一定要遠離。由于未得到國王與父母的允許,雖然得戒,但無有自由的緣故,戒體不能持久,這是住存之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很有可能家人會來找他回去,雖然他自己說不能回去,但家人再三勸導:沒關系,你先回去看看父母,馬上就回來,到時我們還會給你買房子的錢。回到家里以后,就像供施女一樣,被關在屋子里面不讓出來,把他的僧衣脫掉,到時也不得不還俗。這種現象確實非常多。因此,最初出家的時候,自己應該詳細考慮。不過我們有時候心比較軟,如果不讓他出家,過失非常大,不得不同意,但同意出家以后,又回去還俗的現象也比較多。這種情況下,他可以得到戒體,只是這個戒體在他相續中不會“長久住世”的。未到驅烏之年,或因病苦纏繞等,雖受戒,但不能守學處,因為不能學到殊勝的功德,稱為殊勝之障礙。有些人在心情痛苦的時候,不能給他傳戒。以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釋迦族的有些女人,在她們的丈夫死了以后,特別痛苦地跑去出家。這時確實出離心還不錯,過一段時間,原來失去親人的痛苦逐漸減輕了,也不愿意再過出家生活。所以,戒律當中不開許正在被痛苦逼迫的人出家,不然在他心情好轉以后會還俗的。身體病得特別嚴重的話,也不能出家。當時因為病得很厲害而生起一點出離心,無論如何要把頭發落了、把牙齒也取掉。過一段時間,很想裝一顆金牙,頭發也慢慢長起來,很有這種可能性。這些人雖然可以受戒,但他不會好好學習,無法得到殊勝的功德,因為他出家的目的并不是想從三界輪回中獲得解脫。不過有些人一開始因為家庭痛苦等出家了,確實沒有真正的出離心,后來通過聞思修行以后,真正生起出離心的現象也是有。黃發等色有缺陷者、斷手等形有缺陷者,以及屠夫等種姓有缺陷者,雖然能學戒,但由于成為他眾不信仰佛法之因,故是莊嚴之障礙。原來法王去美國,有十幾個美國人要出家,法王叫南卓堪布和我兩個人給他們傳沙彌尼戒和沙彌戒。當時問他們:你是不是黃頭發?他們比較真實地說:是,我是黃頭發。釋迦牟尼佛當時應該是按照印度的習俗來制定的,因為印度人都是黑頭發,在僧團中看到黃頭發,容易讓人們生起邪見。但現在人們都認為黃頭發很好看,所以戒律也應該根據時間和環境來決定。對這些人傳戒,阿阇黎和上師們會犯一點惡作,不是大的罪業。他們雖然可以出家,但人們不一定生信心。佛陀時期也是有一個黃頭發、綠眼睛的人出家,后來遭到人們的毀謗。于是釋迦牟尼佛召集僧眾說:以后黃頭發不準出家。另外形象有缺陷的,比如瞎子、聾子、斷手、跛子等,也是不準出家的。出家雖然可以得戒,但傳戒的堪布和阿阇黎會犯一個惡作。還有屠夫種姓等,賢愚經中講到五百個屠夫,當時釋迦牟尼佛說:我的教法虛空非常廣大,任何人均可參加。雖說可以參加,但的確成為一種莊嚴的障礙。無有此等障礙,具足五圓滿順緣,方可出家。所謂的五圓滿,境圓滿:所在地須有三寶及親教師 親教師:即現在所謂的堪布。、軌范師 軌范師,即阿阇黎。相續圓滿:自己需要未側身僧會,未破律儀,外貌須已剃凈須發。資具圓滿:備足法衣、缽等資具。意樂圓滿:需具足因位等起,也就是以想從三界輪回中獲得解脫的意樂攝持。儀軌圓滿:儀軌須具足加行皈依、遣除違緣、磕頭等,正行作真正的羯磨,后行回向。比如比丘戒有多少條,你要守持;沙彌戒有多少條,你要守持。一般在受居士戒的時候,沒有要求遠離這些違緣,因為他的形象沒有改變。如果出家僧團里全是瞎子、聾子,其他人會對僧眾毀謗。居士里面即使有這些缺陷,也沒什么不合理的。現在城市里面的居士,因為黃頭發不給傳戒的話,可能很困難。尤其年輕一代的這些人,全部是黃頭發那天有一個人說:我就是你課堂上批評的“黃頭發”。我在課堂上倒也沒有故意批評哪一個“黃頭發”,這是現在時代潮流的一種傾向,我覺得也沒什么大的問題。總而言之,遠離上述一切障礙的情況下,依靠現行儀軌可以受戒。對大多數受過戒、學過戒的出家人來說,這些道理不是很難懂。具出離心善緣士,具通善說如海戒,一百零一種羯磨,上師前漸受近圓,前未曾受圓滿戒,亦于經中有明說。頌詞中說,受戒者必須是具有出離心殊勝緣份的人,傳戒者需要精通善說如海的一切戒律以及一百零一種羯磨,在具足這種條件的上師面前,首先受居士戒、沙彌戒,再受比丘戒,次第性地受持戒律。“前未曾受圓滿戒”,以前從未受過居士戒和沙彌戒的人,出家以后馬上受比丘戒的依據和教證有沒有呢?也是有的。這種方式在經部當中有明顯宣說。受戒者的條件:不是為了救護怖畏以及實現善愿,比如害怕國王懲罰、飲食受用缺乏,或者想從痛苦中解救出來,并不是為了救護自己而出家;另外,出家可能會發財、會獲得善妙的名聲地位等,也不是為了這種善愿而出家。拋開這兩種心態,而是以希求獲得聲聞、緣覺、菩薩三解脫中任何一種的出離發心,身體行為等方面遠離一切違緣、具足順緣的善緣之士。傳戒者則應具有智慧功德、精通三藏,尤其對四種律典所攝的如海律藏之義全部通達,并且,具足以一百零一種羯磨各自儀軌半句也不錯謬地背誦方式交代清楚的能力。按照真正戒律的要求是這樣的。但現在很多上師,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都是如此,給沙彌和比丘傳戒的時候看著書念,按理來說這是不合理的。尤其羯磨儀軌,上師必須連半句都不剩下的全部背誦下來,否則,有些律典中說,他相續中的羯磨不成功,也有這種說法。另外,傳戒者還需要具備戒律清凈的功德,包括懺戒加持以上連細微的罪行也未曾染污。一般來說,傳戒師今天要傳戒,之前這一個月自己所犯的罪行,可以清凈的需要清凈,不能清凈的通過加持令罪業暫時不增長,讓自相續得到清凈。具有上述功德的親教師參加并具足十三增添法 十三增添法:近圓戒僧伽所具備的十三種行動,不置身羯磨行列者、罪當受罰者、身不內斂奉還善愿者、未受近圓戒者、破戒者、造五逆者、不信奉大師圣教持惡見者、處遷悅等低下位者、異于佛徒心向邪法者、心不錯亂而犯惡作以上者,此為不屬于毗奈耶本事所遮十法;加上毗奈耶大全分所說三法,非他僧界者、非他性別者和非信其他三寶者。的僧眾前,按次序圓滿受持居士、沙彌、比丘戒。傳戒師如果已經受比丘戒或比丘尼戒十年以上,也可以一次性為他人傳授這些戒律。以前未受過居士戒和沙彌戒的,直接受近圓比丘戒也能生起戒體,但傳戒者會犯一個惡作,比如傳戒者有十位比丘,每位比丘犯一個惡作。這一點在經部中有說明,毗奈耶經云:“未出家之在家人若受近圓戒,可否傳授?優波離,可以傳授。”以前沒有受過在家戒律,直接為他受近圓戒可不可以呢?佛陀說是可以的。報恩經亦云:“阿那律亦白佛言:設若在家人未受五戒,若頓時受十戒,能得戒否?佛告阿那律:同時可得居士、沙彌二戒。設若未受五戒,亦未受十戒,頓時受近圓戒,亦于同時得三戒體。”以前未受居士五戒,直接為他傳沙彌戒,能否得到沙彌戒體呢?佛陀說:可以同時得到居士、沙彌二戒。如若以前既未受居士戒也未受沙彌戒,直接受近圓戒,也可以同時得到三種戒體。也就是說,得后戒時前戒順便可以得到。一般來說,先以居士身份適應一段時間,再受沙彌沙彌尼戒,之后受比丘比丘尼戒比較合適。否則,今天是個在家人,明天就變成一位大比丘,有點太快了。現在藏傳佛教的很多傳戒方式是這樣的,漢傳佛教個別地方也有這種傳統。不過,所謂傳戒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次第受,一種是同時受,這兩種方式在報恩經和毗奈耶經中都有記載。得戒界限則承許,三念誦之最后次。得戒的界限,承許在三次念誦的最后可以圓滿得到。阿阇黎在傳戒時,受者相續中何時獲得戒體呢?當然對于戒律,有人認為是一種心法,有人認為是色法。月稱論師在辨五蘊中說:戒律是一種無表色。有時候看來,可能戒律不是心法要好一點,為什么呢?如果是心法,只要心里發愿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阿阇黎通過手印、語言等儀式來獲得,就像發菩提心一樣:“我從現在開始受沙彌戒沙彌尼戒。”但這是一種相似的理由吧。一般小乘有部宗認為:戒律是無表色的一種色法,這種色法遍于整個五蘊,就像火遍滿森林一樣。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也引用了這個比喻進行說明。俱舍論第四品也專門講到,所謂的戒是有表色和無表色,在相續中以無表色的方式存在。一般經部以上認為,戒律只不過是斷除惡行的一種心的相續,或者說斷除惡行的一種習氣。這種戒什么時候得到呢?居士、沙彌戒先念誦三遍皈依誦,在自誦他誦中的自誦圓滿之際得戒。比如“諸人中之圣皈依佛陀”,有這么一句話,這種誦法叫做皈依誦,自誦指“我某某”,他誦就是“請尊者垂念我”,有三誦。在受比丘戒的時候,首先有一白請求,再作羯磨,羯磨中有三誦本體誦、所作誦、作者誦,在所作誦剛剛圓滿時即承許為得戒之界限。以前受過比丘戒或者傳過比丘戒的人應該知道,其中專門有一些語句,這里只是大概講了一下。當時親教師對受戒者說:現在你獲得戒體。于此時彈手指,當你聽到彈手指的聲音時,受戒者觀想:我現在已經獲得了戒體。從而獲得圓滿戒體。丙三(得戒者不失護持之方法)分二:一、所護之戒條;二、生起戒體之所依。丁一(所護之戒條)分五:一、略說護持法與皈依戒;二、齋戒;三、居士戒;四、沙彌戒;五、比丘戒。戊一、略說護持法與皈依戒:中得不失護戒法,學處不共三皈依,不尋皈他斷害眾,不交外道各恭敬。最初沒有得戒時如何得戒的方法已經講完了。得到戒以后,為了戒律不受損害應如何護持呢?下面對皈依戒、居士戒、齋戒、沙彌戒和比丘戒五種戒一一介紹,首先講皈依戒的不共學處。“不尋皈他”,皈依佛后不尋找其他皈依處;“斷害眾”,皈依法以后斷除損害眾生;“不交外道”,皈依僧以后不結交外道徒眾。“各恭敬”,對自己的本師、法寶和僧寶各自恭敬。只是得到戒體還不夠,中間為了不失壞而必須守護已得之戒,因為不守戒過患無窮,守戒功德無量。教比丘經中云:“有者戒律為安樂,有者戒律乃痛苦,具有戒律則安樂,破壞戒律則痛苦。”有些人的戒律成了快樂的因,有些人的戒律成了痛苦的因,怎樣成為快樂和痛苦的因呢?具有清凈戒律的人,生生世世獲得快樂;毀壞戒律的人,生生世世感受痛苦。護持之方法:了知止行的學處后必須如理取舍。此為總說,下面分別宣說遮止方面各自的戒條,首先是皈依戒:皈依三寶之人不共的三戒,第一皈依本師佛陀外不得尋求其他世間天神等作為皈依處。這一點應該懂。但是有些人,今天皈依佛陀,明天皈依邪魔外道,這是不合理的。皈依佛以后,再也不供養外道天神。不過對世間護法神作供養,也不會破壞皈依戒的。第二必須斷絕損害眾生之心。皈依法以后,必須要斷除損害眾生的事情,甚至在路上看見一只螞蟻,也盡量不踐踏。現在我看到有些皈依的居士、法師,看見螞蟻、蒼蠅、蚊子等小蟲馬上弄死,這樣連皈依戒都不具足,不叫什么皈依佛教徒。第三,皈依僧眾以后不得交往外道或與之相似的友人。也就是說,即使不是真正的外道,與外道有相似行為見解的人也不能接觸。關于上述三種所遮,涅槃經中云:“何人皈依佛,彼為真居士。”什么人如果皈依佛,他就是真正的居士。有些人說:我早就已經皈依了,但沒受居士戒,我不是居士,但是皈依佛教徒。這明顯違背了涅槃經中所說的教義。此經又云:“何時莫皈依,其他諸天神;皈依正法者,遠離損害心;皈依僧眾者,莫交外道徒。”作為皈依三寶者,僅僅是殘缺不全的佛像、泥塔小像,一字一句的法所依以及僧眾的形象,甚至對紅黃補丁以上,也應分別作佛寶、法寶、僧寶想,心生恭敬。比如一些殘缺的佛像,不能踐踏,因為這是佛寶的代表;一字一句的經文,則是法寶的代表,應作法寶想;僧眾穿過的袈裟,哪怕一塊黃色碎片以上,也是僧眾的代表,值得我們恭敬皈依,若對其踐踏、不尊重或者不恭敬也犯皈依戒。另外,所謂的破戒者,已經變成了一種僧眾的形象,或者行為不如法的,上身穿著太空服,下面穿著福田裙,這叫做相似的出家人。哪怕是這些相似的出家人,也值得皈依。有些居士經常說出家人的這個過失、那個過失,這樣的話,連自己的皈依戒都會破的,因為他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