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中診復習資料.doc_第1頁
中基中診復習資料.doc_第2頁
中基中診復習資料.doc_第3頁
中基中診復習資料.doc_第4頁
中基中診復習資料.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基礎理論痰飲飲停胃腸,懸飲飲停脅下,溢飲飲停肢體,支飲飲停胸肺五勞所傷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發病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邪氣是發病的重要條件。發病的類型:感而即發、徐發、伏而后發、繼發、合并與并病、復發。感邪后立即發病,稱為感邪即發。伏而后發是指感受邪氣后,病邪在其體內潛伏一段時間,或在誘因的作用下,過時而發。多見于外感疾病和某些外傷。徐發是指感邪后緩慢發病,又稱緩發。徐發與致病因素的種類、性質,以及體質因素等密切相關。繼發,是指在原發疾病的基礎上,繼而發生新的疾病。原發病與新產生的疾病在病理上密切相關。復發是指原病再度發作或反復發作。卒發,又稱頓發,即感而即發,急暴突然之意。一般多見以下幾種情況: 1.感邪較甚:六淫之邪侵入,若邪氣較盛,則感邪之后隨即發病。如新感傷寒或溫病,是外感熱病中最常見的發病類型。外感風寒、風熱、燥熱、溫熱、溫毒等病邪為病,多感而即發,隨感隨發。 2.情志遽變:急劇的激情波動,如暴怒、悲傷欲絕等情志變化,導致人的氣血逆亂,而病變頃刻而發,出現猝然昏仆、半身不遂、胸痹心痛、脈絕不至等危急重證:3.疫氣致病:發病暴急,來勢兇猛,病情危篤,常相“染易”,以致迅速擴散,廣為流行;某些疫氣,其性毒烈,致病力強,善“染易”流行而暴發,危害尤大,故又稱暴發。 4.毒物所傷:誤服毒物,被毒蟲毒蛇咬傷,吸人毒穢之氣等,均可使人中毒而發病急驟。 5.急性外傷:如金刃傷、墜落傷、跌打傷、燒燙傷,凍傷,觸電傷、槍彈傷等,均可直接而迅速致病。 病機真虛假實 即 “至虛有盛候”。概念:指“虛”為病機的本質,而其“實”乃是病證假象的病理狀態。即所說“至虛之病,反見盛勢”。形成:多由正氣虛弱,臟腑經絡之氣不足,推動、激發功能減退,氣血運行無力所致。表現:如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可見納食減少,疲乏無力,舌胖嫩而苔潤,脈虛而細弱等正氣不足病證;同時又可見腹脹滿(但時有和緩輕減),腹痛(但喜按)等假實之癥。再如老年或大病、久病,氣虛推動無力而出現的便秘,亦屬此類。真實假虛即 “大實有羸狀”。概念:指“實”為病機的本質,而其“虛”乃是病證假象的病理狀態。即所說“大實之病,反有羸狀”。形成:多由邪氣亢盛,結聚體內,阻滯經絡,氣血不能外達所致。表現:如熱結腸胃,里熱熾盛,可見大便秘結,腹滿硬痛拒按,潮熱,譫語等實熱之癥;同時因陽氣被郁,不能四布,又可見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頓等狀似虛寒之假象。再如小兒食積所出現的腹瀉;婦科瘀血內阻出現的崩漏下血等,亦屬此類。陰陽互損腎藏精氣,內寓真陰真陽,為全身陰陽之根本。因此,無論陰虛或陽虛,多在損及腎臟陰陽或腎本身陰陽失調的情況下,才易于發生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的陰陽互損病理變化。1.陰損及陽概念:指由于陰氣陰液虧耗,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陽氣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表現:如肝陽上亢病證,病機為肝腎陰虛,水不涵木,陰虛陽亢。若病情發展,進一步耗傷腎臟精氣,損及腎陽,繼而出現畏寒肢冷,夜尿清長,面色白,脈沉細無力等陽虛之癥,即說明已發展成陰損及陽的陰陽兩虛病證。2.陽損及陰概念:指由于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累及陰液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表現:如腎陽虛虧,水泛為腫病證,病機主要是陽氣不足,氣化失司,津液代謝障礙,水液貯留,溢于肌膚所致。若病變發展,腎陽進一步虛損,耗傷腎中精氣,則陰無陽以生,致使腎陰亦日益虧耗,繼而出現消瘦,煩躁升火,甚則瘛疭等腎陰虧虛見癥,即說明已發展成陽損及陰的陰陽兩虛病證。陰陽格拒1.陰盛格陽概念:又稱格陽。指陰寒偏盛至極,壅閉于內,逼迫陽氣浮越于外,致使陰陽不相維系順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種病理狀態。特點:陰寒內盛為疾病的本質,由于格陽于外,可表現出某些假熱之象,即為真寒假熱證。表現:如極度衰弱之虛寒證, 在面色蒼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踡臥,脈微欲絕陽虛陰盛基礎上,突然出現面色泛紅,煩熱,口渴,言語過多,脈大而無根等假熱之象,即是陰盛于內,格陽于外,并向陰陽離決發展之危重病證。2.陽盛格陰概念:又稱格陰。指陽熱偏盛至極,深伏于里,陽氣被遏,郁閉于內,不能外達于肢體,從而將陰氣排斥于外的一種病理狀態。特點:陽盛于內,實熱熾盛,為疾病的本質,但由于格陰于外(實際是陽氣不能外達),可表現出某些假寒之象,即為真熱假寒證。表現:如外感熱病,邪熱熾盛, 可見壯熱,面紅,氣粗,煩躁,舌紅,脈數大有力等癥,病勢發展較重之時,又出現四肢厥冷,脈象沉伏等假寒之象。即是陽盛格陰危重病證。防治原則未病先防1. 養生以增強正氣包括順應自然、養性調神、護腎保精、體魄鍛煉、調攝飲食(注意飲食宜忌、藥膳保健),以及運用針灸、推拿、藥物調養等方面。2.防止病邪侵害包括避其邪氣、藥物預防等方面。既病防變包括早期診治、防止傳變(如 阻截病傳途徑、先安未受邪之地)等。正治與反治指所用藥物性質的寒熱、補瀉效用與疾病本質和現象之間的逆從關系而言。故說“逆者正治,從者反治”。1.正治:指采用與其疾病證候性質相反的方藥進行治療的原則。又稱“逆治”。包括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等原則。2.反治:指順從病證的外在假象而治的原則。又稱“從治”。但究其實質,仍是在治病求本原則指導下針對疾病本質而進行的治療。主要包括如下四種:(1) 熱因熱用:即以熱治熱,是指用熱性藥物來治療具有假熱征象的病證。適用于陰盛格陽的真寒假熱證。(2) 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藥物來治療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證。適用于陽盛格陰的真熱假寒證。(3) 塞因塞用:即以補開塞,指用補益方藥來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癥狀的病證。適用于體質虛弱,臟腑精氣功能減退而出現閉塞癥狀的真虛假實證。如血虛的經閉、腎陽虛的尿少癃閉、脾虛的納呆和脘腹脹滿病證、年老或久病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應以補益藥進行治療。(4) 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指用通利之方藥治療具有實性通泄癥狀的病證。適用于因實邪內阻出現通泄癥狀的真實假虛證。如食積所致的腹痛,瀉下不暢,熱結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濕熱所致的尿頻、尿急、尿痛等病證。其治療可分別采用消導瀉下、清熱瀉下、活血祛瘀,以及清利膀胱濕熱等方法,即屬“通因通用”之運用。治標與治本1.“本”和“標”的概念本和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多種含義,主要是用以說明病變過程中各種矛盾的主次關系。如從邪正雙方來說,則正氣是本,邪氣是標;從病因與癥狀來說,則病因是本,癥狀是標;從疾病先后來說,則舊疾、原發病是本,新病、繼發病是標。2.緩則治本指在病情緩和、病勢遷延、暫無急重病狀情況下,即應著眼于疾病本質的治療。3.急則治標指標病急重,甚則影響本病的治療,則當先治,故急治其標病。如病因明確的劇痛,應先止痛;如肝病基礎上的臌脹腹水,則肝血瘀阻為本,腹水為標,則當先治標病腹水;又如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不論何種原因所形成,均應緊急止血以治標,待血止再緩治其本。4.標本兼治指標病本病并重,或標本均不太急時,則當標本兼顧,予以治療。扶正與祛邪1.扶正與祛邪的概念扶正,即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邪及康復能力。扶正多用補虛方法,適用于各種虛證。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祛邪多用瀉實的方法,適用于各種實證。2.扶正祛邪的運用單純扶正:適用于以正氣虛為主要矛盾,而邪氣亦不盛的虛性病證或真虛假實證。單純祛邪:適用于以邪實為主要矛盾,而正氣未衰的實性病證或真實假虛證。扶正與祛邪兼用:適用于正虛邪實虛實夾雜病證。但在具體應用時,亦應分清是以正虛為主,還是以邪實為主,以便確定其治法是扶正為主而兼顧祛邪,還是祛邪為主而兼顧扶正。先祛邪后扶正:適用于雖然邪盛而正虛不甚,尚耐攻伐的病證,或邪盛為主,兩者同時兼顧,則扶正反會助邪的病證,均應先祛邪而后扶正。先扶正后祛邪:即先補后攻,適用于正虛邪實,以正虛為主的病證。因正氣過于虛弱,若同時兼以攻邪,則更傷正氣,故應先扶正而后祛邪。調整陰陽:注意“陽中求陰”或“陰中求陽”,即在補陰時應適當配用補陽藥;補陽時應適當配用補陰藥。即所謂“此又陰陽相濟之妙用也”。三因制宜三因制宜,即指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而制定其適宜的治法和方藥。1.因時制宜即根據不同季節氣候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如所說: “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2.因地制宜即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特點,來考慮用藥的原則。如所說: “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即西北地區天氣寒涼,其病多外寒而里熱,應散其外寒,而清其里熱。東南地區天氣溫熱,因陽氣外泄,而易生內寒,故應收斂其外泄陽氣,而溫其內寒。3.因人制宜即根據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等不同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年齡:老年人生機衰退,氣血陰陽虧虛,病多虛證或虛實夾雜。虛證宜補,攻邪宜慎,藥量較青壯年為輕;小兒生機旺盛,但氣血未充,臟腑嬌嫩,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病情變化較快,忌投峻劑,少用補益,藥量宜輕。性別:婦女有經、帶、胎、產之別,用藥宜慎。妊娠期間,凡峻下、破血、滑利、走竄等傷胎或有毒之品,尤當禁用或慎用。體質:陽盛或陰虛之體,扶正與祛邪兼用適用于( )A .邪氣盛,正氣末衰B .正氣虛,邪氣也不盛C .邪氣盛,正氣也虛D .邪盛正虛,但正氣尚耐攻伐E .邪盛正虛,正氣不耐攻伐慎用溫熱之劑;陽虛或陰盛之體,則應慎用寒涼之藥。A. 邪氣盛,正氣末衰祛邪B.正氣虛,邪氣也不盛扶正C.邪氣盛,正氣也虛祛邪與扶正D.邪盛正虛,但正氣尚耐攻伐祛邪E.邪盛正虛,正氣不耐攻伐正氣大傷,不耐攻伐,當以補為主,扶正培本以抗邪氣屬于正治的是( )A .以寒治寒B .熱因熱用C .用寒遠寒D .以補開塞E .以寒治熱【隱藏答案】【正確答案】:E【解析】:A.以寒治寒就是“寒因寒用”,用于用于熱極反見寒象,即真熱假寒的患者。B.熱因熱用用于陰寒之極反見熱象,即真寒假熱的患者。C.用寒遠寒即氣候寒涼之際不宜使用大寒大涼藥物或食物。D.以補開塞就是“塞因塞用”,指用補益藥治阻塞假象的方法。E.以寒治熱就是“熱者寒之”,指熱證要用寒涼的方藥治療,屬逆病性而用治的正治法。 中醫診斷學1.自汗:醒時經常汗出,活動尤甚。氣虛或陽虛證。陽氣不能固攝津液。2.盜汗:睡則汗出,醒則汗止。陰虛證,不能斂陽。正常睡眠的生理:“陽入于陰則寐”-睡3.絕汗:病情危重時大汗不止。亡陰或亡陽。4.戰汗:先惡寒戰栗而后汗出,外感病時,邪正劇烈斗爭的階段,是病變發展的轉折點。若脈靜身涼,則愈;若脈急躁,病人煩躁則正不勝邪,病情惡化。 溫熱之邪侵入營分,營陰受損,故表現為身熱夜甚,為營分證之主要熱型肝郁脾虛證,由于肝氣郁結,疏泄功能障礙,導致脾胃消化功能紊亂,出現大便時干時稀。大渴喜冷飲,壯熱,大汗出者,為里熱熾盛,津液大傷的表現。口渴咽干,夜間尤甚,顴赤盜汗,五心煩熱者,是陰虛津虧表現。口渴而多飲,小便量多,形體消瘦者,屬消渴病。渴不多飲,兼身熱夜甚,心煩不寐,舌紅絳者,屬溫病營分證。渴喜熱飲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由痰飲內停所致。若漱口不欲咽,可見于內有瘀血,系瘀血內阻,氣不化津,津不上承,故口燥不欲飲。腰痛連腹,繞如帶狀,多病在帶脈。因帶脈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行,橫行繞身一周久病時,耗傷機體元氣,命門火衰,陽氣虛弱,機體失去溫煦,虛寒內生,故可見畏寒肢冷,所以陽氣虛則寒,必有寒象。濕邪侵入肌肉關節,氣血運行不暢,故酸痛;火邪竄至經絡,陽熱熏灼所致者,屬實熱證,為灼痛原因;多因腎精不足,或氣血虧虛導致的為空痛原因;寒邪侵入,阻滯臟腑、阻滯、經絡所致者,屬實寒證,為冷痛原因;精血虧虛,或陽氣不足為隱痛原因膀胱濕熱蘊結,氣化不利多表現為尿頻尿急,排尿澀痛。而小兒遺尿多為腎氣不足,膀胱失約所致;脾虛無力升舉,膀胱失約;肝經濕熱循經下注則睪丸腫痛,小兒生殖器還未發育完全,容易造成遺尿;先天稟賦不足,腎氣不固,則遺尿。腎氣不固證是腎氣虛損,固攝作用減弱所致的病證。凡先天不足,年幼腎氣未充,或房事過度,久病傷腎,年老腎氣虧虛等均可引起本證全身困倦,頭目昏沉痰濕郁遏清陽引起。胸脘痞悶病位在脾,痰濕困脾,氣機不舒引起。因此本題答案選D。而脾虛不運時多有肥胖壅腫,神疲乏力,身體困重,胸悶脘脹,輕度浮腫,晨輕暮重,勞累后明顯,飲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飲,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邊有齒印,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細。肺腎氣虛證指肺腎氣虛,攝納無權,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又名腎不納氣證傷風表證和風寒表征最主要的區別:傷風表證有遇風則冷,自汗的表現,而風寒表證是無汗;傷風表證的脈象是脈浮緩,而風寒表證的脈象一般是脈浮或浮緊。此外風寒表證還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肢節酸疼,鼻塞聲重,或鼻癢噴嚏,時流清涕,咽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而傷風表證是發熱輕微,無明顯惡寒的表現。而風熱表證可見發熱重,惡風,有汗或少汗,脈浮數關于疼痛的性質,屬于純記憶的知識點,必須牢記。1.脹痛:指疼痛兼有脹感的癥狀。是氣滯作痛的特點。但頭目脹痛,則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所致。2.刺痛:指疼痛如針刺之狀的癥狀。是瘀血致痛的特點。3.冷痛:指疼痛有冷感而喜暖的癥狀。寒邪阻滯經絡,為實證;陽氣虧虛,臟腑經脈失于溫煦為虛證。4.灼痛:指疼痛有灼熱感而喜涼的癥狀。火邪竄絡所致者,為實證;陰虛火旺所致者,為虛證。5.重痛:指疼痛兼有沉重感的癥狀。多因濕邪困阻氣機所致。6.酸痛:指疼痛兼有酸軟感的癥狀。多因濕邪侵襲肌肉關節,氣血運行不暢所致。亦可因腎虛骨髓失養引起。7.絞痛:指痛勢劇烈,如刀絞割的癥狀。多因有形實邪阻閉氣機,或寒邪凝滯氣機所致。8.空痛:指疼痛兼有空虛感的癥狀。多因氣血虧虛,陰精不足,臟腑經脈失養所致。9.隱痛:指疼痛不劇烈,尚可忍耐,但綿綿不休的癥狀。多因陽氣精血虧虛,臟腑經脈失養所致。10.走竄痛:若胸脅脘腹疼痛而走竄不定,稱之為竄痛,多因氣滯所致;四肢關節疼痛而游走不定,多見于痹病,因風邪偏勝所致。 陽明潮熱:此種潮熱多見于傷寒論中的陽明腑實證,故稱陽明潮熱。其特點是熱勢較高,熱退不凈,多在日晡時熱勢加劇,因此又稱日晡潮熱。是由邪熱蘊結胃腸,燥屎內結而致,病在陽明胃與大腸。 細目三:問疼痛(一)問疼痛的性質:不通則痛是實證;不榮則痛是虛。1.脹痛:氣滯;特點:時發時止,排氣后暫舒。但頭目脹痛,則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陽上亢所致,氣郁集在頭目。2.刺痛:瘀血;特點:固定痛,夜間。3.冷痛:冷感喜暖;寒邪或陽虛。4.灼痛:熱;喜冷;火邪或陰虛火旺。5.重痛:沉重感;濕;頭重如裹,腰重。6.酸痛:濕邪;腎虛。7.絞痛:刀絞;寒邪或有形實邪阻閉氣機,如結石、蛔蟲、糞塊。8.空痛:空虛感;喜溫喜按;虛證(氣血陰精)。9.隱痛:綿綿不休;虛證。10.走竄痛:部位游走不定,氣滯或風邪。疼痛的一般規律:實證新病暴痛;痛勢較劇;或持續不解;痛而劇按。虛證久病痛緩;痛勢較輕;或時有緩解;痛而喜按。寒癥疼痛喜溫;得溫痛減;遇風寒加重。熱證疼痛喜涼,得熱痛不減。(二)問疼痛部位1.頭痛陽明經頭痛前額連眉棱骨痛少陽經頭痛頭兩側痛太陽經頭痛后頭部連項痛厥陰經頭痛巔頂痛2.胸痛(5個病特點)胸痹:胸痛憋悶、痛引肩臂;痰瘀阻滯心脈。真心痛:胸背徹痛劇烈,面色青灰,手足青冷,心脈急驟閉塞所致。肺癆:伴顴赤盜汗潮熱,為肺陰虛。肺熱病:壯熱面赤,咳喘;為肺熱。肺癰:咳吐膿血腥臭痰,為熱壅血敗肉腐成膿。3.脅痛胸脅部位是肝膽經循行。脅痛多與肝膽病變有關。肝郁氣滯、肝膽濕熱、肝膽火盛、肝陰虧虛及飲停胸脅(懸飲病,胸腔積液),均可導致脅痛。細目四:問頭身胸腹頭暈:分虛實。頭暈 + 脹痛,口苦,易怒,脈弦數=肝火上炎、肝陽上亢頭暈 + 頭重,痰多苔膩 =痰濕內阻,清陽不升頭暈 + 外傷后出現,刺痛 = 瘀血阻滯腦絡頭暈 + 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脈弱=氣血虧虛頭暈 + 耳鳴,腰酸遺精 = 腎虛精虧,髓海失養細目五:問耳目(一)問耳耳鳴、耳聾耳鳴實證:暴鳴聲大,以手按之更甚。為肝膽火擾、或痰火郁結,藥毒損傷等。虛證:漸鳴聲小,以手按之可減輕。為腎精不足或脾氣虛弱,耳竅失養。耳聾:同上(二)問目目眩實證(或本虛標實):肝病(如肝陽上亢、肝火上炎、肝陽化風)或痰濕上蒙清竅。虛證:由氣、血、陰精不足,目失所養。口渴與飲水口渴咽干,鼻干唇燥燥邪傷津;口干微渴,發熱,脈浮數溫熱病初起,邪熱傷津不甚;大渴喜冷飲,壯熱,大汗里熱熾盛,津液大傷;口渴咽干,夜間尤甚,顴赤盜汗,五心煩熱陰虛津傷;渴不多飲,兼身熱夜甚,心煩不寐,舌紅絳溫病營分證;渴不多飲,喜少量熱飲或水入即吐痰飲內停,濕熱內蘊;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見面色黧黑,或肌膚甲錯瘀血(二)食欲與食量1.食欲減退久病食欲減退,兼面色萎黃,食后腹脹,疲倦者脾胃虛弱;納呆少食,脘悶腹脹,頭身困重,苔膩脈濡者濕邪困脾;納呆少食,脘腹脹悶,噯腐食臭者食滯胃脘。2.厭食厭惡食物,或惡聞食味。多見于傷食,為食滯胃脘。厭油膩濕熱蘊胃(脘悶嘔惡,便溏不爽,肢體困重);肝膽濕熱(胸肋灼熱脹痛,口苦泛惡)。3.消谷善饑一般多為胃火熾盛。消谷善饑,兼多飲多尿,形體消瘦者,多見于消渴病。消谷善饑,兼大便溏瀉者,屬胃強脾弱。4.饑不欲食多屬胃陰虛證。(三)口味1.口淡多見于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