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生產基地規劃_第1頁
青稞生產基地規劃_第2頁
青稞生產基地規劃_第3頁
青稞生產基地規劃_第4頁
青稞生產基地規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一章 總 論 第一節 項目概要 一、項目名稱:青海省青稞生產基地規劃書 二、項目主管單位:青海省農業廳 三、項目建設地點:青海省海北州、青海省海西州、青海省海南州、青海省玉樹州、青海省黃南州、青海省海東地區、青海省西寧市。 四、項目實施時間: 2003 2005 年 五、項目技術依托單位:海北州農業科學研究所 青海省農科院作物所 六、項目投資:項目總投資 4830 萬元,分三年實施,平均每年 1610 萬元,其中申請中央投資 1400 萬元、地方配套 210 萬元,國家總投資為 4200 萬元、地方配套 630 萬元。 2 第二章 項目背景和必要性 第一節 項目提出的背景 青稞,屬禾本科,大麥屬,裸大麥。 大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在世界各主要農業區的農事記載和考古發現中,幾乎無一例外地涉及到大麥文字論述或實物收錄。特別是因其具有耐旱、耐瘠薄、生育期短、適應性強、產量穩定、易栽培等優異種性,使大麥在人類社會文明和農業科技較原始的過去,以及生態、生產條件仍相當不良的邊遠地區,成為被人們所普遍承認的先鋒作物而廣泛種植,對人類的自身健康和社會的文明與發展起到 重要的開拓性作用。盡管在 17 世紀以后,大麥在世界范圍內的主食地位逐漸被小麥所取代,但由于大麥所獨具的早熟性、強適應性多用途,至今仍就是部分地區和國家,如前蘇聯、歐洲和美洲等到北部地區,以及土耳其、伊拉克、蒙古等國局部地區的主要食用作物。 大麥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地區遼闊,但青稞的種植則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青海、西藏兩省區及甘肅、四川緊靠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區。青海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古屬羌地,以牧為主,農業生產規模小而不發達。但在青海兩大古文明遺址 樂都柳灣遺址和諾木洪遺址出土的遺物中皆發現青 3 稞籽粒,距今約 4160-2980 年,足見當時的先民已開始種植和食用青稞。在青海境內。南自玉樹藏族自治州的娘囊欠縣(北緯約 32 11),北到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祁連縣(北緯38 11),西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阿拉爾(東緯 9031),東至民和縣下川口(東徑 102 56),地跨 6 個緯度, 12 個徑度,海拔 1650-3900 高差范圍皆可種植青稞,即凡有種植業的地方,就可進行青稞栽培,甚至海拔 3700 米以上地區,絕大部分作物均不能栽培,而青稞卻能正常生長成熟。目前,青海青稞栽培面積長期保持在 80 100 萬畝,僅次于小麥、油菜而居 第三位,是青海六大作物之一。因此,在青海種植業中,作為種植結構和產品構成中的重要部分,其生態和生產地位無可替代。 我國青藏高原的青海、西藏兩省區的藏族同胞長期以來以裸大麥為唯一喜食作物。藏族同胞將青稞制成“糌巴”作為基本食物普遍食用,成為肉、奶之外人體必需營養成分的重要補充。在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的今天,雖然食物供給更加豐富多彩,但作為一種基本生活習慣,食用糌巴已成為藏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長期延續下去。青稞還是釀造青稞酒的主要原料,因其甘甜醇美、無污染,為酒類中的上品,普遍受到消費者的喜 愛。 近年來,為順應經濟一體化發展潮流,各地區以優勢互補、資源置換為基礎,發展特色農業,作為區域農業經濟持 4 續穩定發展的主要方針。青稞作為少數幾種青海獨有、特別適應青藏高原惡劣生態條件、擁有廣大消費群、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與栽培地位的作物,完全具備生態、生產、社會、市場方面的基本特性而成為青藏高原一大特色農作物,值得予以強化培植,加快發展。尤其伴隨經濟進步、食品和飼料等相關加工業的發展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青稞消費增長趨勢還將日益增強,青稞仍然是我省人畜食物鏈上重要物能給源,仍就是作物生產體系中小麥等作物的重要 補充。在倡導以增加農牧民收入為宗旨的種植結構調整中,在加強生態建設實施退耕還林草的基本國策下,青稞栽培面積雖漸有萎縮,青稞種植與生產的基本地位是不會動搖的。相反,通過單位面積生產水平和商品青稞供給能力的提高,將更有助于增加農牧民收入,更有助于退耕還草工作的落實。 但是長期以來,青海的青稞生產始終處于弱勢地位,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展,生產技術落后,基礎設施不良,投入少,災害多,防災抗災能力弱,生產水平低而不穩,總產水平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對農牧民生活和青稞加工產業帶來諸如多不利影響。但因傳統飲食習慣和 生產區域狹窄限制,解決青稞短缺問題,不能依靠調入大米、小麥等來解決,只能依賴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型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促進青海青稞特色種植的穩定與發展來滿足青稞需求。在此背景下,青海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提出青海省青稞生產 5 基地建設項目是非常適宜的。 第二節 項目建設必要性 一、建設青稞生產基地是發揮青藏高原獨特的氣候資源和種質資源優勢,發展青藏高原特色農業的需要。 青稞具有早熟、耐旱、耐鹽堿、耐瘠薄等優異特性,特別是突出的耐寒性,能良好生長在高海拔地區,種植上限高達 3700 米。至今,在 2800 米以上高海拔地 區和自然及生產條件較為惡劣的地區,青稞基本成為主栽作物,甚至是唯一的禾本科栽培作物。另據研究,青藏高原的大麥變異類型最為多樣,種群最為豐富,在國內所統計的 8298 份大麥品種中,青藏高原裸大麥品種占 43.6%,近緣野生大麥幾乎都來自于該地區,在收集的 1321 份野生資源中占 97.2%。據此認為,青藏高原廣泛分布的野生大麥是最原始的大麥類型,其經過一系列的基因型過渡,而演變成栽培大麥,應是中國近緣野生大麥及其栽培種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雄厚的生態和生理基礎,生態及農業地位獨特,屬高原極限農業的標 志性作物,將其作為青藏高原特定生態下的特色作物、優勢作物,建設優質青稞生產基地,有利于發揮青藏高原獨特的氣候資源和種質資源優勢,發展高原特色農業。 6 二、建設青稞生產基地是鞏固青稞產業基礎,發展地方經濟的需要 青稞是“青稞酒”的主要原料。“青稞酒”則是青海各地區工業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據統計,伴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青稞酒”釀造成為地方工業中發展最為迅速的行業,僅 1978 年至 1995 年的 17 年間,其產量即由 0.22 萬噸增加到 1.6 萬噸,直接耗糧由 0.66 萬噸增至 6 萬噸 ,年均遞增 38.7%,而且仍在以平均每 年 8.4%的速度遞增。幾家大型釀酒大戶既是青稞產業的龍頭 ,也是地方財政的支住企業 ,已形成體系完整、規模宏大、社會及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的產業化體系。但目前青海青稞種植面積和總產水平不斷下滑 ,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牧民生活和生產需求 ,青稞生產基地的建設將使全省青稞主產條件明顯改善 ,綜合生產水平大幅提高 ,有效地緩解青稞供需矛盾 ,加強青藏地區地方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進程 ,同時也將為青稞食品業和飼料加工業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建設青稞生產基地是確保藏區人民糧食安全,促進社會安定與民族團結需要 青稞的營養豐富,富含人 體所必需的 18 種氨基酸、淀粉和多種維生素,其中蛋白質含量 8-10.85%,賴氨酸含量0.4-0.51%,淀粉含量 48.0-53.4%,蛋白質含量與賴氨酸含量均高于小麥和大米。在藏族同胞的飲食結構中,青稞被制成 7 炒面和 糌巴,成為最基本的日常食品,而且幾乎是唯一食類食品,是肉、奶食品的重要補充,非其它糧食作物所能替代。青海青稞因質量上乘,除供本省消費外,一部分還銷往西藏等省區。但目前全省牧區牧民人均青稞消費水平僅 18 公斤,遠低于西藏自治區人均 75 公斤的消費水平,不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迫切需要增加糧用青稞的有效供給 。青稞生產基地的建設可較好解決這一問題,進而對確保藏區糧食消費持續供給將起到重要作用,對促進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符合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 四、建設青稞生產基地是推動農業技術進步的需要 因受多種因素影響,多年來對青稞重視程度普遍不如其它作物,生產中普遍存在品種混雜退化,良種繁育體系和綜合服務體系不健全,栽培方式落后,農田基礎設施不配套,農業機械化程度低,農民科技意識不強,生產粗放等問題,造成產量長期低而不穩。部分地區仍盛行撒播、輪歇、燒灰、一種一收、靠天吃飯,耕種技術近乎原始,嚴重制約 著青稞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也一定程度上危及到后續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有悖于其獨特的生態、生產和產業化地位。青稞生產基地的建設將有助于上述問題的解決促進項目區青稞生產水平、種植技術與供給能力的均衡提高。 五、建設青稞生產基地是促進區域供需平衡、減少經營成本的需要 8 項目建設區基本位于偏遠落后的農牧交錯地帶,更接近于青稞的純消費地區。如青南地區的河南、澤庫、治多、雜多、曲麻萊、甘德、久治、瑪多和達日等牧業縣,是藏區聚居地,交通閉塞,經濟落后,多屬國家貧困縣,每年要調入大量的糧食,對交通運輸和糧食經營造成巨大資源和 成本壓力。以玉樹州為例, 1990 年該州調入糧食 3050 萬公斤,除省上財政補貼外,由州財政負擔的運雜費(西寧 結古)就達 1034 萬元,糧食經營企業虧損 293 萬元,兩項合計 1327萬元,超過當年全州財政收入( 1284.9 萬元)的 3.3%,若能提高該地區和毗鄰地區的青稞生產能力和自治率,不僅能更有效地保證糧食供給,且能節省大量的財政支出和運銷成本。 六、建設青稞生產基地是促進項目區乃至全省生態建設的需要 保護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因位居“江河源頭”,區域水源涵養功能顯著,生態地位突出 ,青海已成為國家生態戰略實施要地。保護和建設好青海的生態環境,不僅對本省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而且對整個黃河和長江流域的生態穩定具有深遠影響。本項目四個實施區:環湖農牧區、青南農業區、東部農業區和柴達木綠洲農業區,分別由于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漬化等突出生態問題,下成為全省生態保護和 9 建設的重點區域。其中的青稞種植區,因傳統地位于各農業區的邊緣地帶,生態、生產條件更為低劣,是退耕還林草、實施生態建設工程的重中之重。通過本項目的實施,基礎設施的改善,部分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及其生產水平的提高,或可 以促使部分劣質的邊際耕地有效退出農作體系,實行退耕還草,加入生態建設工程。青稞產量的提高還將伴隨綜合生物產量同步增長,可以擴大飼料飼草來源,減輕草場載畜負荷,生長季內青稞高大莖桿和密閉農田則具有較強的防風、固土、保水功能,因而有利于本省生態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生態區植被的就地保護。 綜上所述,青稞基地的建設有助于青藏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滿足加工業原料供給,增進民族團結與社會安定,推動農業技術進步,促進區域間糧食供給平衡,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 指導思想和建設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本項目建設以提高青 稞生產能力為中心,通過對研究、繁育、推廣體系的加強,盡快培育出高產優質青稞新品種,并增強供種能力,推廣普及高產高效的先進農業技術,以提高畝產量,達到增加總產量的目標。 10 第二節 建設目標 一、項目建設目標 本項目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建設青稞生產基地 20 萬畝,平均單產增長 12%,良種化率達到 90%。按照科技為先導,龍頭企業帶動設施建設為主體的方針,以上規模、高起點、高效益的要求,通過優良品種培育與引進、良種繁殖體系建設、標準化農田建設、農機具配套建設、高產示范區建設、農技推廣體系、青稞質量監測體系等工程建設, 實現基礎生產條件明顯改善。應用先進的生產技術與設施,實現良種生產與技術服務體系基本配套,綜合生產能力可持續、穩定提高,推動全省青稞生產良性發展。同時可充分利用青海“冷涼”型資源優勢,達到建立特色農產品基地的目的,并充分體現青稞生產示范推廣的作用,使之成為布局合理、設施先進、技術領先、體系配套、效益顯著、能夠促進項目區農牧民快速脫貧致富和農村經濟進步的示范性工程。 二、項目建設基本原則 為確保項目的順利實施,并早見效、見實效,達到預期目的,在規劃、設計、實施過程中堅持以下建設原則。 1、遵循統一規劃,統一設計 、統一管理、統一實施方案的四統一原則。 11 2、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分區建設、注重實效的原則。 3、堅持科技為先導、有效改善基礎設施與生產條件、提高科技普及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4、堅持生態利益至上,生態、生產、經濟利益共同兼顧的原則。 5、實行“項目法人制”、“施工招標制”、“資金管理報帳制”等新型管理機制,堅持科學管理原則,追求最佳管理效益和管理成本支出。 第四章 項目區青稞產銷狀況 青稞雖屬小宗作物,但其消費群體獨特,適種地區特殊,種植面積有限,即不可能大幅萎縮種植,退出消費市場,也不會快速擴 充種植面積。近二十年來總的產銷趨勢是:種植面積略有下降,消費總量穩步上升,價格相對穩定。伴隨高原特色農業的發展,青稞釀造業的不斷壯大,青稞食品加工業的興起,青稞飼用和藥用價值的逐漸被認識,青稞的市場空間將越來越大。 一、青海青稞的產量現狀 據最新統計資料 1998 年至 2000 年,青海省青稞播種面積 81 萬畝,畝產量全省平均為 222.02 公斤,青稞總產量為 12 12 萬噸。由數據顯示,近三年來青稞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呈不斷下降趨勢。 二、青海青稞的需求 1、食用及種子。青海現有藏族約 120 萬人,目前全省藏族口糧每年需 3 萬噸, 全省每年需青稞種子 1.51 萬噸。此外,與青海相鄰的西藏自治區有藏族 200 萬人,青稞常年不能自給,每年由青海調入青稞約 2000-3000 萬公斤。 2、釀造。青稞酒是青海出產的以青稞為原料的白酒,著名品牌有:“互助頭曲”、“青稞金酒”、“青稞王”和“青稞液”等,其香味純正,酒液清明,具有飲后不頭痛,不口干、醒酒快的獨特風格,深受省內外群眾歡迎,曾多次在評酒會上獲獎,為中國公認名牌。青海人飲用白酒名列全國前茅,近二十年間白酒產量由 220 萬公斤增加到 2500 萬公斤,增長近 10 余倍,年均消費青稞 6 萬噸。 第五章 項目區范圍和項目布局 第一節 項目區范圍 項目建設區按地理、地貌、生態特征分為四個生態區域,即環湖農業區、柴達木綠洲農業區、青南高原農業區、東部腦山農業區,該區城分屬東部黃土高原、海北祁連山地與海 13 南臺地,柴達木盆地等五大大麥生態區,是青海青稞主產區。 第二節 項目布局 本項目總體布局是:建立一個育種基地、二大體系建設,四大生產基地 . 一個育種基地:在海北州建立青稞育種基地。 二大體系:一是良種繁育與生產體系,在海北州建立原原種繁殖生產基地一處,在青海省二十里鋪基地小寨建青稞原種生產基地一處,同時分別 在生產規模較大的 14 個青稞生產縣各建立一個良種繁殖場、個供種站。二是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分別為各項目縣和農場配備必要的培訓、檢測、化驗儀器和設備,提升現有農技中心(站)和種子站的技術推廣、培訓、服務職能。 四大青稞生產基地:一是環湖農業區,包括海北州的門源、祁連、海晏三縣;海南藏自治州的共和、同德二縣。二是柴達木盆地綠洲地區,主要包括香日德、德令哈二個農場;三是東部腦山農業區,包括西寧地區的大通、湟源二縣和海東地區的互助、化隆兩縣;四是青南高原農牧交錯區,包括玉樹藏族自治州的玉樹、囊欠、稱多三縣。黃南州的 同仁、尖扎二縣(見表一) 14 第六章 項目區基本情況 一、環湖項目區 、地理位置 全區包括海北州的祁連縣、門源縣、海晏縣。海南州的共和、同德兩縣,位于青海省東北部,青海湖南北兩翼。依傍高原“明珠” 青海湖。水草豐美。風景秀麗,是青海生產力最高的牧場之一,青藏鐵路和公路盤結交錯,橫貫東西,寧果公路順勢南下,交通條件相對比較優越。是青海青稞主產區之一。 、地形地貌及土壤條件 本區地貌類型多樣,高原、丘陵、臺地、盆地、平灘、峽谷、沙漠等交錯分布,高大的祁連山與阿尼瑪卿山對峙,橫貫東西,地勢由西北向 東南傾斜,部分山峰終年積雪,冰川遍布,是許多黃河干支流的發源地。土壤主要有粟鈣土、黑鈣土、灰褐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和風沙土,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達 1.9-8.3%,但土層厚度一般較薄,在0.3-1.5 米。 3、氣候條件 該區以日月山脈為分界,緊鄰黃土高原西緣,已屬青藏高原區,光能豐富,氣溫晝夜溫差大,大氣降水稀少,具典型大陸性氣候特征。全區年平均氣溫 -2.5 3.2 , 0積溫 15 666-1955 ,年降水量 275-454 毫米 ,作物生長季 125 175天 ,無絕對無霜期 .年總輻射量 140.5 162.5 千 卡 /厘米 2,日照時間 2600 3030 小時,熱量較充足。 4、水文條件 本區水資源較為豐富,內外流水系兼備,大小河流共達80 多條,南有黃河、沙珠玉河,北有大通河、布哈河、黑馬河、哈爾蓋河、黑河等支流,分屬黃河水系、青海湖水系、祁連山地水系、茶卡 沙珠玉水系。地表水年平均徑流量221.34 億立方米,但多因河床陡峻,流速湍急,有利于發展水電事業,除少部分盆地和內陸河流域平坦地帶,約大部分農田實行旱作,可灌溉農田僅 40 萬畝左右。 5、生產條件 具有一批大型國營農場,有較為穩定的種植業,并形成獨具高原特色,以牧為 主、農牧結合的生產格局。全區現有耕地面積 181 萬畝,其中灌溉農田 40 萬畝左右,油菜為第一大作物,常年播種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 77%,青稞種植業長期位居第二,小麥位居第三。但青稞單產水平低,總產不及小麥和油菜而居第三位。由于受自然條件影響,整體種植水平不高,耕作粗放,廣種薄收,休閑地比例大,一些灌溉設施年久失修,通過改善生產條件,調整種植結構,科學培肥地力,合理栽培技術,能夠挖掘出很大增產空間。 二、青南高原農牧交錯區 16 1、地理位置 位于青海南部,包括玉樹藏族自治州的玉樹、囊欠、稱多三縣,黃南州的同仁、尖扎兩縣 。屬青藏高原腹地,南部與西藏自治區相連,北有昆侖山,南有唐古拉山脈,西鄰可可西里山脈;平均海拔 4000 米,地勢起伏較大,交通閉塞,人口稀少,經濟落后。 2、氣候條件 本區日照時間長,日照百分率高,部分彌補了低溫的不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作物體內光合產物的積累。空氣稀薄,透明度大,利于植物生長。平均氣溫 -5.9 3.7 ,無絕對無霜期 .年降水量 256 774 毫米 ,70%以上集中在 6 9 月,降水期與高溫季節一致,且多雷陣雨和夜雨,利于高產形成。 3、土壤條件 耕地土壤主要為高山草原土和耕種草甸土,質地粗放,多為 沙壤,通透性強,并伴有大量石礫。因土壤形成年代較晚,一般土層較薄,多在 30 50 厘米之間。大部分土壤呈中性偏堿,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但速效養分含量較低,肥力中等, 4、水文條件 本區為江河源頭,縱跨長江、瀾淪江、黃河三大流域;有大小河流百余條,湖泊眾多,水質良好,水力資源豐富,地表水總徑流量 180 億立方米,但農業利用率很低。 17 5、生產條件 現有的種植體系基本上是建國后建立起來的,主要頒在瀾淪江,通天河海拔 4000 米以下的河谷地帶。由于緯度較低,孟加拉灣暖流時常侵入,在北部高山阻隔下,雨熱條件略好于其它地區, 致使作物分布上限較高。但生產技術的水平十分落后,品種單一,混雜退化嚴重,水利設施較少,青稞平均單產僅 85 公斤。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該地區上是青稞的主要消費區,但主要依靠區外輸入,因運距長,費用高,又常遇大雪封山,青稞供給嚴重不足,給當地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因此,建設青稞生產基地,快速提高產出水平的需求尤為迫切。 三、東部農業區 本區位于青海省東北部,地處黃土高原西界,日是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由祁連山系的一系列西北至東南走向的山脈和谷地組成,高山寬谷相間分布,地形復雜,起伏較大。主要包括大 通、湟源、互助、化隆等縣,呈星狀分布于青海省省府西寧市周圍,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交叉盤錯,橫貫東西,是本省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科學研究、文化教育用醫療衛生事業最發達地區。 2、氣候條件 該區氣候溫暖,作物生長季長,是我省主要農業區,隨海拔和緯度變化,氣候變化很大。海拔 1650 5254 米,年 18 均溫 0.6 8.6 , 0積溫 1560 3510 ,全年日照時數2568.6 2913.9小時 ,總輻射量 140 159.6千卡 /平方厘米 ,年降水量 254.2 500 毫米 .海拔 2700 米以下 ,熱量較好的地區 ,主要種植麥、 豆、油、蔬、果等作物,青稞種植區主要分布在海拔 2800 米以上,熱量條件較差的腦山地區。 3、水利條件 該區水資源較為豐富,從南至北平行順東西向河流三條:黃河、湟水河和大通河,年均地表徑流總量 275 億立方米,建國以來,國家投入大批資金修建水利設施,建有水庫80 余座,水澆地面積達 130 多萬,是全省水利條件最好的地區。 4、土壤條件 本區土壤主要有灌淤土,灰鈣土,多呈水平垂直復合式分布,受海拔、地形、氣溫、降水的影響,變化明顯。川水谷地以灌溉土為主,土體深厚,結構良好,是我省高產土壤。低位山旱地以粟鈣土為主,土體 干旱,肥力貧瘠,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高位山旱地以黑鈣土為主,土體濕潤,有機質豐富,土壤肥沃,但土層較薄,各區域土壤普遍富鉀、缺氮,嚴重缺磷。 5、生產條件 該地區種植歷史悠久,生產、科技、文化條件較為優越,生產水平較高,青稞平均單產 165 公斤。 19 四、柴達木綠洲農業區 1、地理位置 本區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一個為高山環抱的巨大內陸盆地。阿爾金山、祁連山、昆侖山環繞四周,各山脈海拔均在 5000 米以上,分布大量雪山、冰川,融化雪水是主要灌溉水源。其種植業主要集中在海拔2800 3000 米之 間,即北部馬海至希里溝,南部的巴圖美仁至察漢烏蘇兩條狹長地帶,青藏鐵路與青藏公路橫貫東西,交通比較便利。本項目選擇該區域地理、生產條件較好的香日德、德令哈兩個國有農場為項目建設區。 2、氣候條件 柴達木盆地屬于干燥大陸性氣候,海拔高、雨量少、空氣潔凈、風力強勁、光輻射強。但日照量時數 3110.2 3550小時 ,年輻射總量 162.6 177.3千卡 /平方厘米 ,日照百分率70%以上 .年均氣溫 1.1 5.1 , 0積溫 1622 2515 ,作物生長季 154 199 天 ,年降水量 17.6 210.1 毫米 ,年蒸發量 2186.4 3518 毫米 ,相對濕度 45 55%,氣候干燥 .年平均風速 0.5 2 米 /秒 ,年均大風日數 85 日。 3、水利條件 全區水資源較多,由大面積冰川和雪山融水補給 50 多條河流,其中常年流水的有 40 多條,地表總徑流量 43 億立方米,其中以香日德、格爾木、烏圖美人地區最為充足,占 20 盆地總水量的 55%。全區還分布有大于 1 平方公里天然淡水湖 21 個,蓄水量 140 億立方米,同時地下水資源豐富,動儲量 136.41 立方米 /秒,靜儲量 182.3 立方米 /秒,含水層厚度一般在 200 米左右,水質優良。水利設施較好,支撐著整個盆地農 業的生存。 4、土壤條件 本區土壤以荒漠土為主,還有荒漠土、草甸鹽土等、沼澤鹽土等,土壤自然肥力差,含鹽量高。因蒸發強烈,土壤透水性強,若灌溉不當,易將深層土壤鹽份提升并積累于耕作土層,造成次生鹽漬化,一旦發生次生鹽漬化,則很難將其清除,對生產的危害很大。因此,合理灌溉和農作對該地區農業能否持續十分重要。 5、生產條件 該地區 98%的耕地依賴于灌溉,是全省水澆地比例、機械化水平、勞動生產率、商品率和單產水平最高的地區。其青稞種植面積不大,單產約 200 公斤。急需進行高質量水利設施建設和防護林建設。 表 2 項目實施縣(農場)概況 21 項 目 區施地 點 年 均 溫 年日照 時 數 (小時) 年有效積溫 效積溫 ( 0 ) 年 降 雨 量 ( mm) 耕 地 面 積 (萬畝) 灌 溉 面 積 ( kg) 青 稞 面 積 植面積 (萬畝) 青稞單 產 ( kg) 青 稞 總產(萬公斤) 主栽品種 大通 4.7 2656.1 2068.2 514.3 90.1 12.7 11.5 87.0 1118.9 北青 3 號、肚里黃 湟源 4.7 1925.3 1182 1878 271.2 31.3 4.2 8.0 147.0 1178.9 肚里黃、北青 1 號 互助 3.5 2593.4 2218.5 490.4 126.0 19.7 8.8 169.9 1486.6 化隆 2.2 2653.8 1874.0 470.7 68.8 11.5 7.6 141.3 1075.3 共和 5.0 3131.6 1115 2830 243.1 40.8 4.9 2.6 104.0 275.8 肚里黃、北青 3 號 同德 0.2 2743.0 1652.6 429.8 20.9 0.3 5.5 114.6 630.5 北青 3 號、肚里黃 門源 2.1 2446.0 1601.7 525.0 65.1 8.0 12.0 159.0 1914.9 北青 3 號、北青 4 號 祁連 1.5 2789.9 1147 1654 358.1 4.4 0.6 13.0 221.3 2878.2 北青 3 號、北青 6 號 海晏 1 2710.0 1300 330 2.5 1 121 46 玉樹 4.6 2483.5 1782.6 475.5 6.7 0.3 4.0 138.5 481.5 肚里黃、北青 3 號 囊欠 5.4 2683.0 1980.0 517.9 13.9 0.0 2.9 122.0 352.49 肚里黃、莫多吉 稱多 -3.8 2559.2 579.3 476.1 53.2 0.0 3.5 99.2 343.6 肚里黃、莫多吉 香日德農場 3.9 2963.3 2350.8 176.4 15.0 德令哈農場 3.8 3140.7 2373.1 190.4 18.0 第七章 項目區基本情況 青海省青稞生產基地建設擬建生產基地 20 萬畝,分別在青海省海北州、海西州、海南州、海東地區、黃南 州、玉樹州、西寧市五州一地一市實施,共有 14 個縣承擔該項目。主要圍繞提高青稞生產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轉化,促進青稞大面積生產為主開展青稞育種基地、良種繁殖和推廣體系、科技培訓等的建設。 22 第一節 育種基地建設 為進一步加強青稞科研力量,盡快培育出高產優質青稞新品種,為青稞生產奠定基礎,本項目將依托海北州農科所在青稞領域的雄厚科研實力和成果積累,全鋼架玻璃溫室840 平方米,試驗基地 50 畝,并配套試驗設備及試劑,以利青海省青稞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持久的良種供給。本項目完成后,海北州農科所提交優質青稞新品種 1 2 個,需通過省級審(評)定。 育種項目執行過程中,以海北州農科所為主持單位,省農科院作物所進行合作與協作。 第二節 種子生產基地建設 良種繁殖與生產是本項目的主要內容,是項目建設效益得以有效發揮和持續增進的關鍵環節。為了使選育的優良品種能得到高質量的繁殖,本項目將在全省青稞主產區建立配套的種子繁育體系。本項目主要在青海省二十里鋪基地建省級繁殖場一個,同時分別在門源、海晏、祁連、湟源、大通互助、同德、同仁、尖扎、化隆、共和、囊欠、玉樹、稱多、等縣和香日德農場、德令哈兩個農場、建立縣級良種場 14個,建鄉級 供種站 19 個。 23 主要內容為:倉庫、曬場、農機具改善、種子加工設備、辦公室改造、信息設備、種子專用車。 第三節 青稞生產基地建設 雖然四大生產基地生態、生產條件不同,但基地建設內容標準場相同,主要承擔單位為門源、湟源、大通、互助、化隆、同德、共和、同仁、尖扎、稱多、玉樹、囊欠、香日德農場、德令哈農場。主要建設內容。 1、 土地治理 8 萬畝 2、 綜合增產技術示范基地建設:主要通過良種推廣、 種子田建設、平衡施肥、病蟲害防治、新技術推廣等達到提高青稞單位產量,以增加總量的目標。 3、加大科技培訓力度,三年培訓骨干 1560 人(次),培訓農民 4 萬多人。 第四節 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為項目區青稞主產區 14 個縣、兩個農場配套聲像設備各一套,改造縣農技推廣中心化驗室并配套部分化驗儀器設備,同時配備信息設備一臺套,以改善基層農機推廣中心(站)的辦公條件和科技手段,提高其服務生產能力和水平。 24 項目建成后,要達到年培訓農民技術骨干 1130 名,培訓農民 5 萬人(次),印刷、發放青稞宣傳資料 4 萬份的科技培訓能力,以強化科技宣傳力度和普及率。 第八章 主要工程設備及技術路線 第一節 主要工程設備 一、土建工程 1、倉庫建設 建 省級原種場 1 個、(二十里鋪基地)面積 1000 平方米。 建縣級良種倉庫 14 個, 1600 平方米。 2、曬場建設 建原種曬場 1 個,面積 1000 平方米。 建縣級良種曬場 3000 平方米。 建鄉站供種站 14 個, 4200 平方米。 3、新建青稞專用配肥站一處, 500 平方米。 4、化驗室改新 2100 平方米。 5、農田治理 8 萬畝。 二、水利工程 1、海西州地區節水灌溉示范點二處。 25 2、維修干渠 80 公里。 3、打水井 60 眼。 三、機械設備購置 1、電教設備 2、信息設備 3、化驗儀器 4、農機具配套 5、種子加工設備 第 二節 技術路線 為將本項目建成高水平、高產出、高效益的青稞種植基地,在技術措施上力爭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先進的設施設備和先進的農業機械,從技術上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和建設質量。 一、基本農田建設技術 1、標準化農田治理 完善農田林網,進行渠系防滲,逐步擴大噴灌面積。具體技術風農田林網建設、渠系防滲、噴灌等內容。 合理輪作,增種綠肥、牧草等坑鹽作物,增施腐殖肥,嚴格控制水量和灌水時間,抑制鹽分上移、表層積累。 選擇坡面低于 8 度,地面寬廣的緩坡地、平灘地做為 26 標準農田建設對象,進行土地整治和整修梯田。要求: 整治后的地面坡度低于 3 率,土地長寬比 30: 10 200: 50,土面平細,土質均勻,平均坷拉粒徑小于 3cm。 增施有機肥,增種豆科作物和綠肥,強化土壤培肥,3 5 年內使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達 0.8 以上,速效氮含量達到 25mg.kg-1,速效磷含量達到 12 mg.kg-1,陽離子交換量低于 150mg 當量 kg-1。 嚴格控制農田雜草,堅持使用燕麥畏( 0.2kg/畝)、24D-丁脂( 0.010.2kg/畝)等除草劑 ,輔之以人工除草 ,將田間雜草密度降至 0%以下 . 強化科技培訓和新技術推廣 ,每戶、每分場至少有一名 種田能手,熟練掌握各項新技術和常規技術,并培訓成為科技種田與示范種田的帶頭人。 2、高產示范田建設 加強科技培訓與宣傳力度,使各示范戶基本掌握青稞豐產栽培技術要點,并起到新技術、新成果的示范帶頭作用。 強化地力培肥,增施有機肥和化肥,使土壤肥力水平明顯提高。 綜合應用化學藥劑、人工除草等措施,嚴格控制雜草危害率。 部分農田進行簡易地面平整和田埂維護。 廣泛使用北青 3 號、北青 4 號、北青 6 號等優良品種, 27 率先實現良種化。 3、一般示范田建設 通過宣傳、培訓,使種植戶普遍接受并運用先進的青稞栽培技術,重點 是更換優良品種、進行化學除草,持續培肥地力。具體技術如下: 二、栽培技術 栽培技術是優質青稞生產基地建設的關鍵環節,本項目所采取的栽培技術,主要根據已有研究成果而制定。因大部分青稞種植在高位山旱地,進行旱作,所以僅提出以下旱作栽培技術規程,灌溉區和氣候、土壤肥力、栽培水平差異較大的地區,可作為參照,因地制宜修正。 1、播前土壤耕作 秋翻:前作收獲后及時實施深秋翻 1-2 次,深度 5 寸,要犁透、犁勻、犁細,揀除雜物和雜草根莖。 打蘑保墑:秋分前后實行耱地合口保墑。“三九”前后開春后各碾地打土保墑一次。 春翻 :春季播種前,結合施底肥和化學除草劑實施春翻,同時破碎明暗坷拉,耱平,當日或次日播種。 2、適時早播 品種:選用豐產性、適應性好的品種,如“北青 3 號、北青 4 號、北青 6 號”等。 選種:青稞種子應是由中心提供的良種,無秕、小、 28 破、雜、爛、芽、籽料飽滿,種子純度 95%以上,凈度 98%以上,發芽率 90%以上,千粒重 40-42 克,播前于陽光下涼曬若干天。 播種:青稞耐寒力強,生育習性上播種越早越好利于豐產,原則上土壤溫度達到 0以上,夜凍消毒即可進行頂凌播種,為保墑抗旱,應積極采用分層施肥播種機和旱作溝播機進 行條播和溝播,杜絕撒播。 播量:海拔 2300 2800 米地區,播量 14 18 公斤 /畝,保苗 25 30 萬株 /畝;海拔 2800 米以上地區,播量 1619 公斤 /畝,保苗 30 38 萬株 /畝。 3、施肥:要求多施農家肥,數量 1 2 方 /畝,化肥: 35 公斤 /畝,純磷 2 4 公斤 /畝,氮磷比 1: 0.7。家肥隨春翻一次性施入,化肥按期: 3 比例作基肥用分層播種機施入。 4、田管:分別于苗期、拔節期各進行中耕體驗土除草一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