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上冊 第四章 第三節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1).doc_第1頁
八年級物理上冊 第四章 第三節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1).doc_第2頁
八年級物理上冊 第四章 第三節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1).doc_第3頁
八年級物理上冊 第四章 第三節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1).doc_第4頁
八年級物理上冊 第四章 第三節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 (新版)新人教版(1).doc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8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節 平面鏡成像平面鏡成像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是初中新課程光學很重要的內容,目的是通過讓學生經平面鏡實際操作活動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觀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平面鏡成像是光的反射定律的重要應用。平面鏡成像在生活中經常遇到,學生對此非常熟悉,但學生只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缺乏理性認識和科學探究。教材在這部分知識上,突出了以下幾點:(1)突出自主探究。教材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采用等效替代法,尋找平面鏡成的像,在此基礎上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大小、位置等特點。(2)本節課圍繞科學探究的幾大步驟:發現問題進行實驗得出結論的過程。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合理探究,避免盲目性。在學生遇到問題時,給予合理的點撥,最后由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結論。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學教程網找到平面鏡成像的相關視頻,課堂上讓學生觀看視頻,給學生視覺上的直觀感受。用百度圖片網上搜索下載平面鏡成像的圖片,做成ppt課堂給同學們演示,給學生視覺上的直觀感受。用百度在中教網搜索平面鏡成像的實驗,然后簡化學生能直觀理解的實驗,讓同學們對平面鏡成像有切身體驗。平面鏡成像現象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學生已有豐富的感性認識,但他們在認識上還有很大的誤區。比如:物體離平面鏡越遠像越小;所成的“像”與“物”完全相同;“像”和“影”以及“實像”和“虛像”的成因分不清楚等。初二的學生初學物理,喜歡動手,好奇心強,對探究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但是很多同學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動手技能也比較差,需要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小組合作學習來完成。比如:有些同學理解接受能力較差,需要老師在實驗過程中給予一些指導和幫助;個別同學自制力較差,喜歡上課開小差,需要老師給予一些關注,防止他們注意力分散。而有些同學則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很強,可以讓他們帶動一些物理基礎較差的同學更好地參與實驗。對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1)知道光的直線傳播規律和光的反射規律。(2)了解生活中鏡子、玻璃、水面都可以成像等現象。考慮到初二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導入新課時,可以播放一段生動有趣的動畫,以求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在實驗探究過程中,要注意引導,以期探究步步深入。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1了解虛像的概念。2認識平面鏡成像的特點。3知道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過程與方法1通過“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2通過學生的交流活動,形成相互評估和聽取反饋意見的意識,初步培養學生信息交流和評估的能力。3通過幽默短片和小游戲,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讓學生領略物理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現”成功的喜悅。2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初步形成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教學重點1利用實驗現象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2平面鏡成像原理。教學難點1平面鏡成像作圖。2虛像的概念。課時安排1課時課前準備演示用:多媒體平臺、鍍膜玻璃板、大燒杯、量筒、足量的染色水、蠟燭一支、火柴。學生分組用:玻璃板、兩支等長的蠟燭、火柴、白紙一張、平面鏡。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猴子撈月亮的情景,學生欣賞并思考問題:猴子為什么沒有撈上月亮?學生不必要馬上回答此問題。引出課題平面鏡成像。拿幾個生活中常用的鏡子讓學生觀察,可以看到它們的表面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種各樣的“物體”,并與物體本身的形狀一樣。我們把這樣的鏡子叫平面鏡,把出現在鏡子里的“面孔”物體叫做像。再讓學生觀察自己在平面鏡中的像,并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當你改變與平面鏡間的距離時,像怎樣變化?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怎樣的關系?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有關系嗎?這些問題,并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演示】“水中”不滅的蠟燭在鍍膜玻璃板前點燃一支蠟燭,玻璃板后放置一個略高于玻璃板的量筒。此時會觀察到量筒中有一個燃燒的“蠟燭”。請學生上臺來將玻璃板后的蠟燭熄滅,提示“水能滅火”。當量筒內裝滿水后,蠟燭仍能燃燒。引出“物”與“像”的概念。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知道平時的“照鏡子”在物理學中稱為“平面鏡成像”。說明:本實驗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激趣,二是為“虛像”作個埋伏。預測:同學們會感到無比驚奇,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魔鏡之謎上海博物館里陳列著一個奇怪的青銅古鏡,它是西漢時期制造的。這面用青銅鑄造的圓鏡,正面異常光滑,可以照人,背面有一些精細的花紋,并刻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個字。當你把它的正面放在陽光下照時,它不像一般鏡子那樣,只在墻上反射出一個明亮的圓面,而是將鏡背面的花紋、字樣也反射到墻上。好像光線可以透過青銅鏡,達到鏡背面似的。青銅明明是不透明的,可在陽光下看見的古鏡好像變得透明了,這是多么反常啊!因此人們把它叫做“魔鏡”。“魔鏡”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科學家們經過各種研究,發現鏡子的正面看起來很平滑,其實有微小的起伏圖案。因此圖案與鏡背圖案一一對應。當光照在鏡面上產生反射時,反射光線就按鏡面上起伏的圖案映在墻上了,看起來好像是鏡背面的圖案和字樣。本節課將具體研究平面鏡成像的奧秘。老師先請同學來猜個謎語。(展示小黑板上的謎面)“有一物,真奇怪;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惱它也惱,你動它也動,你靜它也靜。”(打一物)學生猜出謎底:鏡子。教師出示平面鏡。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種各樣的“物體”,并與物體本身的形狀一樣。我們把這樣的鏡子叫平面鏡,把出現在鏡子里的“面孔”物體叫做像。引出課題:平面鏡成像。以師生互動游戲引入:教師和學生面對面站立,教師伸左臂的同時學生要伸右臂,教師伸右臂的同時學生伸左臂;教師向學生邁進一步的同時學生也要向教師邁進一步,教師向后退一步的同時學生也要遠離教師退一步;動作錯誤的學生被淘汰。進而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例如:(1)游戲中的教師和學生的動作有什么規律?(2)游戲中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否出現過?學生回答后引出新課。推進新課一、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方案一:1.讓學生閱讀課本中的探究并說明探究活動的目的和做法。器材:玻璃板、兩支等長的蠟燭、火柴、白紙一張目的:(1)研究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和物體有什么關系。(2)研究像到鏡面的距離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有什么關系。步驟:像下圖那樣,將一張8開的白紙鋪在水平桌面上,中間畫一道豎線和一道橫線,把豎立玻璃板放在橫線上,豎立在白紙上。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裝置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面,觀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現了蠟燭的像。另拿一支相同的蠟燭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使它與前面蠟燭的像重合(左右移動,直到從不同位置看上去它們都重合在一起),這時后一支蠟燭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蠟燭的像的位置。改變玻璃前蠟燭的位置,把實驗再做兩次,每次都記下兩支蠟燭的位置。在白紙上畫出玻璃板的位置,移開玻璃板,用刻度尺畫實直線,把每次實驗中兩支蠟燭位置連接起來,量出兩支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記錄并比較它們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測量,看它們是否與鏡面垂直。把測量結果填入下表中。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蠟燭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物體與像大小的關系物體與像的連線與平面鏡的關系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注:像找到時,讓學生用光屏呈接,看像是否能呈現在光屏上。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自己進行分析總結,既有利于知識的學習,也有利于能力的培養。2在實驗基礎上得出成像特點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回答:平面鏡中的像與物體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像到鏡面的距離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答:平面鏡中的像與物體大小相同。因為無論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是遠還是近,一支蠟燭與另一支蠟燭的像總是重合的。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因兩支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相等。實驗結論: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連線垂直于鏡面。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注:此圖解釋虛像的原因。得出虛像不能用光屏呈接。方案二:活動引入:學生照鏡子,觀察自己在靠近或遠離平面鏡時,像的大小、位置有沒有發生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設計意圖:為學生猜想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提供形象、直觀的感性認識。1提出問題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由此引入“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探究。2猜想與假設:鼓勵學生根據生活中的切身體驗大膽地進行猜想,說出猜想依據。對于學生的猜想可不置可否,然后問他們“你們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嗎?”在學生強烈求知的情緒中進入下一個環節。說明: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本節重點用實驗驗證學生提出的以下猜想:a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b像是“近大遠小”的,還是像與物體大小相同。并告訴學生,隨著學習的深入將會逐步驗證同學們提出的其他猜想。c制定計劃并設計實驗:說明:實驗分兩大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探究猜想1,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是否相等,第二部分探究猜想2,像是“近大遠小”的,還是像與物體大小相等。驗證猜想1: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是否相等設計實驗:(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設計驗證猜想1的實驗方案,最后選出小組代表說明自己的想法與計劃安排。要求說出所選器材,選擇原因,器材的組裝方式,具體計劃安排。教師針對交流中暴露出的問題加以修正,并梳理學生的設計,篩選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方法,并從中初步學會如何設計實驗方案。在學生小組交流的過程中主要解決以下問題:a如何確定像的位置?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與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像的位置。b怎樣判斷后面的蠟燭與像已經完全重合?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改變眼睛的位置,直到從不同位置看起來后面的蠟燭和像完全重合為止。(如果學生課前做好預習,這些問題學生能自己找到答案,并能設計出驗證猜想1的實驗方案)c實驗時,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這個問題提出后,多數學生茫然,他們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解決方法:教師指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分別去確定平面鏡和玻璃板中像的位置。實驗過程中學生會發現,看不到平面鏡后面的蠟燭,無法知道它是否與像完全重合,所以不用平面鏡。而使用玻璃板成像時,可以看到后面的蠟燭是否與像完全重合,所以使用玻璃板。通過此實驗可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替代法”。進行實驗,收集證據:a學生實驗時,教師巡視觀察,提供幫助,找到學生實驗小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實驗過程中的問題,為交流和評估環節做準備。b引導學生要多次實驗,尋找普遍規律。c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各學生小組的實驗記錄和數據,各小組派代表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即: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d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物像連線與玻璃板所在直線,這兩條相交的直線有什么位置關系?學生很容易發現平面鏡成像的又一特點:物、像的連線跟鏡面垂直。說明:探究是本冊教材的特點,但我們在課堂中的這種探究與科學家進行的探索研究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有一定的時間性和目的性,所以需要有教師引領同學按照步驟進行,但它絕不同于過去的學生實驗,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可盡情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真正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同時,通過本次探究的練習使學生更熟練地掌握了探究的一般過程,更熟悉于這種學習方式。驗證猜想2:像是“近大遠小”的,還是像與物體大小相同。1設計實驗:學生利用高度不同的蠟燭分組討論、設計驗證猜想2的實驗方案,并進行小組間的方案交流。學生方案1:把點燃的蠟燭放在離玻璃板遠近不同的位置,觀察像的大小(此方案教師要給予否定,利用人眼對同一架飛機在高空和跟前的不同視覺感受,說明僅憑眼睛觀察來判斷像與物的大小關系并不可靠)。學生方案2:把一根中等高度的蠟燭放在離玻璃板較近的位置,拿另一根較高的蠟燭移到成像的位置處,觀察它們能否完全重合,從而驗證“近大”是否正確;同理去驗證“遠小”是否正確。學生方案3:取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點燃其中一支蠟燭放在離玻璃板遠近不同的位置,拿另一支蠟燭移到成像的位置,比較像與后面蠟燭的大小關系。(出示課件:展示梳理后的設計方案)2進行實驗,收集證據:各小組采用不同的方案進行實驗,并派學生代表表述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從而得出“像和物的大小相同,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無關”的結論。說明: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表達、交流、合作能力,培養團結與合作精神。把測量結果填入下表中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蠟燭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物體與像大小的關系物體與像的連線與平面鏡的關系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二、平面鏡成虛像問題:對于平面鏡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我們能看見物體,是因為有光射入眼睛,我們能看到物體在平面鏡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從哪里來的呢?解釋書中的圖,讓學生了解書中的光路是如何畫出來的。1先給出一個發光點s,然后提問學生:你們知道s能發出多少條光線,方向如何?射到平面鏡上的光線有多少條?點評:s能向四面八方發出無數條光線,所以射到平面鏡的光線有無數條。2解釋選出一條入射光線,并畫出它的反射光線,再選出另一條入射光線,并畫出它的反射光線。這兩條反射光線沿傳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處于這兩條光線傳播的路徑上,會覺得這兩條光線是從哪里發出的?并在圖上畫出一只眼睛。分析可知:這兩條反射光線不能相交。當眼睛正處于反射光線的路徑上時,根據光線直進的經驗,眼睛會覺得反射光線好像是從它們的反向延長線在鏡后的交點s發出的。邊講邊把這兩條反射光線用虛線向鏡后延長,得交點s。結論:s是s發出的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反射光線延長線的交點。但鏡子后面實際上并沒有這個發出光線的點,所以s叫虛像。物體上的每個點在鏡子里都有一個像點,所有的像點就組成整個物體的虛像。虛像不是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三、平面鏡應用1介紹平面鏡發展史平靜的水面、拋光的金屬面,都具有平面鏡的作用。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平面鏡的國家之一。遠古時期,人們就會利用平靜的水面作鏡子來梳妝打扮。我國大約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有了銅鏡。在戰國時代,銅鏡盛行,制作精美,但是,都是貴族婦女才能使用。近代發展了利用玻璃制成的平面鏡,才能在民間普遍使用了。人們還利用水鏡來美化環境。建于宋代的桂林花橋就是利用平靜的水面造成的“倒像”,使花橋顯得更加美麗,使之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稱。2平面鏡應用(1)成像平面鏡成像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甚廣,教師引導,學生舉例。(2)改變光路向學生展示潛望鏡,給學生體驗時間,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潛望鏡光路圖。 圖甲 潛望鏡 乙 潛水艇上的潛望1平面鏡成像的大小決定于( )。a平面鏡的大小b物體離平面鏡的距離c物體本身的大小d與以上三種因素都有關系答案:c2一人身高1.8 m,站在水池旁邊,已知池水深2 m,水面離岸的高度為1.5 m,則他在水中的像高為( );他頭頂的像到水面的距離為( )。a1.8 m b2 m c3.3 m d3.5 m答案:a c3如圖所示是四位同學畫出的物體abc在平面鏡中的像。其中正確的是( )。答案:c4白天在室內照鏡子,如果門窗朝南開,為了較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面容,鏡子的反射面應( )。a朝南 b朝北 c朝東 d朝西答案:b5小轎車前的擋風玻璃不豎直安裝的主要原因是( )。a避免噪聲b盡可能避免因為平面鏡成像而造成不安全因素c為了造型美觀d防止擋風玻璃震碎答案:b6從平面鏡中看到一臺石英鐘指針的位置如圖所示,此刻石英鐘的實際讀數是( )。a225 b235 c925 d935 答案:c方法一:把圖翻過來,從紙的背面看圖,此時的讀數就是時鐘的正常時間值;方法二:用12:00減去所看到的數值,即為時鐘的正常時間值,若用12:00減去所看到數值差為負數時,則換用24:00來減。7某同學在做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時,將一塊玻璃板豎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兩段等長的蠟燭a和b,一前一后豎放在直尺上,點燃玻璃板前的蠟燭a,用眼睛進行觀察,如圖所示。在此實驗中:(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較物與像_的關系;(2)兩段等長的蠟燭是為了比較物與像的_關系;(3)移去蠟燭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則光屏上_接收到蠟燭a的燭焰的像(填“能”或 “不能”),這說明平面鏡成的是_像。答案:(1)到平面鏡的距離 (2)大小 (3)不能 虛8請利用平面鏡成像規律,在圖中畫出ab在平面鏡中的像。答案:先作出物體ab的端點a、b關于平面鏡的對稱點a、b,用虛線連接a、b即為物體ab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如圖所示:規律總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成虛像;(2)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4)像和物體左右相反;(5)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總的來說就是物體與平面鏡上成的像關于鏡面對稱。平面鏡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光線的延長線的交點形成的,所以平面鏡中的像是虛像。像與物體等大,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所以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第3節 平面鏡成像活動與探究如圖所示,pq是墻,md是一個平面鏡。畫圖說明眼睛e在平面鏡中能看到的墻的范圍。解:如圖所示,畫出從平面鏡的上、下端反射進眼睛的光線me和de,根據反射定律,分別畫出這兩條反射光線的入射光線am和bd,a、b就是眼睛能從平面鏡中看到的墻的最上端和最下端,ab這段墻就是眼睛從平面鏡中能看到的范圍。見下圖:【小制作】魔術箱演示:上課前,老師先給大家表演一個小魔術,(出示魔箱,如下圖)經過觀察,大家發現箱子里面空空如也。現在老師向一位同學借一樣東西:一元硬幣!通過箱子頂部的開口處把錢投入,仔細觀察!箱子里依然空無一物,一元錢不見了!它到哪里去了呢?這只箱子的魔力來自何處呢?其實在于它的里面有一塊鏡子(把平面鏡從魔術箱中取出,出示給學生看),但為什么有了一塊鏡子后會有這樣的魔力呢?學習了平面鏡以后,也許你就會弄清其中的奧秘,并且把丟失的錢找回來了。以下是魔術箱的制作方法:器材:平面鏡、紙盒、白黑方格紙、雙面膠、剪刀制作:如圖,把箱子的一個側面剪去,在箱子中放置一塊平面鏡(與底面成45度角,并與箱子的兩側對角線重合),在箱子的底面和側面貼上方格紙,在箱子的頂開一個小口。(要反復移動方格紙的位置,使人從外面看覺得是一整個空盒子,再用雙面膠貼好紙。)實驗方法:把箱子開口正對學生,物體從箱子的頂部開口處放入。原理:平面鏡成像,能擴大視野,使人看到箱子好像是空的。潛望鏡和萬花筒古代,我國的一些深山古廟的屋檐下,常常傾斜地掛著一面青銅大鏡。當有人從山下的小路走上來時,廟里的老和尚便能自動走出廟門來迎接。如果有歹徒前來搗亂,不等歹徒登上廟門,老和尚就會躲避得無影無蹤。翻開公元前二世紀我國的淮南萬畢術一書,就明白其中的秘密了。書中說:“取大鏡高懸,置水盆于其下,則見四鄰矣。”原來,老和尚在廟門內的地上放了一盆水,正好對著鏡子,看到水面映出的像,便知廟外的情況了。這就是古代的潛望鏡。現代潛望鏡有著廣泛的用途。潛水艇潛入水中,艇里的觀察員要靠潛望鏡觀察水面上的情況;坦克兵隱蔽在坦克中,要利用潛望鏡觀察戰場上的敵情;火箭發射場里,科學家利用潛望鏡在地下室觀察火箭的發射;在進行原子物理實驗時,科技工作者則利用潛望鏡隔著厚厚的保護墻來觀察有放射性危害的實驗場簡易潛望鏡是由裝在管中的兩塊平面鏡組成的,兩面鏡子相互平行。遠處物體射向第一塊平面鏡的光線,經反射后,投射到第二塊平面鏡上,再經第二塊平面鏡反射進入觀察者的眼睛。觀察者看到的是經過兩次反射的像。為了更清晰地看清像,現代的潛望鏡已經把反射光線的兩塊平面鏡改成兩塊直角棱鏡了(如圖)。這是因為平面鏡不能百分之百地反射光,有損失,使反射光變弱,而全反射棱鏡可以減少光反射時的損失,使所成的像看起來更清楚。萬花筒也是利用平面鏡成像制作的。物體在一面鏡子前可以照出一個像。如果你站在兩面鏡子中間,就可以照出許許多多的像。物體在平面鏡間由于多次反射所形成的像叫做復像。復像也有用處呢!找兩面鏡子,一面水平放在桌上,一面豎直放在桌上,拼成一個垂直的角。在這兩面鏡子當中放一小塊紙片,看!四張紙片出現了3個像。如果把兩面鏡子拼成比直角小的60角,一塊紙片就能“變”成6個紙片原來的紙片加上5個像。利用這個原理,可以制成萬花筒。萬花筒里是用三塊大小一樣的平面鏡拼成的一個三角棱柱,在棱柱底部,幾塊彩色碎玻璃片夾在兩塊圓玻璃之間。每塊碎玻璃片在三面鏡子中形成5個像,這些像互相對稱,便組成了美麗的圖案。萬花筒不只是個玩具,它還是設計師的助手呢:萬花筒里可以變出許多種美麗的圖形,紡織印染廠的設計師在設計花布的圖案時,常常采用萬花筒里艷麗奪目的圖形呢!隨堂練習1.平面鏡成像是平面鏡對光發生 的結果。平靜的水面,光滑平整的物體表面都可以作 。2.用來整理儀表儀容的鏡屬于 鏡,汽車車窗外的后視鏡屬于 鏡,太陽灶屬于 鏡。3.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是為了能看到鏡后的物體,便于確定像的位置b選擇與物等大的另一物體的目的是為了比較像和物體的大小c將白紙放在像的位置,透過玻璃看到白紙上有像,由此得出白紙能接收平面鏡所成的像d平板玻璃放置時應與桌面垂直4. 一位同學身高1.7m,站在1m的平面鏡前,他在鏡中的身高是()a0.7m b1m c1.7m d無法判斷5. 清澈平靜的湖面上空,有只小燕子正向下俯沖捕食。小燕子向下俯沖過程中,通過湖面所成像的虛實、及其與像之間距離的變化是()a虛像、距離變小 b虛像、距離變大c實像、距離不變 d實像、距離變小達標練習6. 把一個高0.8m的平面鏡豎直放置,一個身高1.6m的人以2m/s的速度沿垂直于平面鏡的方向走近,那么他在鏡中的像()a高度變大,以4m/s的速度遠離平面鏡b高度變大,以2m/s的速度遠離平面鏡c高度為0.8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鏡d高度為1.6m,以2m/s的速度靠近平面鏡7. 若一橋上的路燈距橋下水面的距離為40m,橋下水深2m,則路燈在水中所成的像距水面的距離為()a40m b42m c80m d84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