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黃簡講書法三級課程講課筆記三級課程1裹束什么一、裹束是什么意思?這是三級課程的第一課,這個學期主題是“裹束”。“裹束”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我也見過一些,這個學期將會深入討論。“裹束”這名詞,來之于玉堂禁經:“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后為書;茍守一途,即為未得。”“裹束”是書法三大要素之一,也是最后一步。歷史上提到“裹束”的書很少,除了玉堂禁經,另一篇就是盧攜的臨池訣。張懷瓘是盛唐時人,盧攜是晚唐時人,晚一百多年。盧攜做過唐朝的宰相,政治地位很高。他想學書法,但沒遇到好老師:“小子蒙眛,常有心焉,而良師不遇,歲月久矣,天機懵然。”“天機”就是書法的秘密。找不到好老師,盧攜是靠自己讀書研究:“因取翰林隱術、右軍筆勢論、徐吏部論書、竇臮(j,古同“暨”)字格、永字八法勢論,刪繁選要,以為其篇。”他把一些論著,選中重點,寫成臨池訣這篇文章,其實就是他學習書法的心得。盧攜從這些著作中總結出八條要點,其中三條是:第一用紙筆,第二認勢,第三裹束。唐代書籍傳播主要靠手抄,手抄本難免彼此有點不同。這三句話和玉堂禁經大同小異,書法就是這三要素。這是唐代第二篇著作講到裹束。出之于一位宰相之手,可謂證據非常確實。其實“裹束”對我們并不陌生,我們寫“永”字已經做過了。你看,書法第一用筆,“九用”就分布在“永”字八個點畫中。然后我們學會了看筆勢,一級課程第39課中已經提到,“永”字可分為四個筆勢。這里有單一筆勢,也有復合筆勢。一點是右側勢,然后是鉤努勢、蛇頭勢、交爭勢。最后把四個筆勢合在一起,放到各自的位置上,一個“永”字就出來了,這就是“裹束”。我跟大家講過兩步成字,點畫組成筆勢是第一步,筆勢裹束成整字,就是第二步。二、筋節是裹束的根本 “永”字八筆都是點畫,就裹束的本意而言,它不是著眼于點畫,而是著眼于筋節。筋節是裹束的根本。一級課程40課介紹過骨肉筋節等點畫的元素。所謂“筋”,就是筆鋒的軌跡,那是筆鋒走過的道路,習稱大圈。大圈只要用一根線就表現出來了,就好像你要表現中國高鐵的路線,也只需要幾根線就可以了。所謂“節”,就是調整筆心的地方,習稱小圈。小圈有些是明節點,有些是暗節點。有些明節點往往可以事先決定。好像“永”字,有些明節點我們寫之前就心中有數了。但有些節點是書寫中臨時調整的,有需要就加一個,好像開車時時調整方向盤一樣。臨帖寫字,先看筋節。有些字很簡單,如王羲之蘭亭序“人”字,交爭勢,撇捺彎曲度很小,幾乎都是直線。明顯的小圈就是一撇起筆處,這是兩圈蠶頭寫法。那為什么捺筆兩頭細中間粗呢?當然是側鋒的分數不同,中間有下蹲的動作。但這動作跟筋節沒有關系,只是加了肉。褚遂良陰符經“人”字,大圈還是交爭勢,撇是七號位,捺是九號位。大圈就是79,這是大方向。但我們看到這里都是明顯的弧線,這是因為運筆時動了手腕,不斷地調整方向,所以產生了很多節點,線條也就是因為這樣從直線變成了弧線。所以筋節各有作用。大圈決定基本的方向走勢,小圈可以影響路線的曲直。我們以前比較過早期真書和后來真書、行書之間的不同。早期真書用筆比較簡單,一個“一”字,大圈筋就是水平一橫,最后重蹲,頓筆收尾,形成一個節。后來書法用筆動作增加了,如蘭亭序“一”字,起筆多了一個節,寫出來效果就比較好看。再舉個例子,“天地玄黃”的“玄”字,大圈兩個筆勢,上面是奮筆勢,下面是蟠龍勢。但具體行走這兩個筆勢的時候,小圈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智永草書“玄”字節點很多,點畫分得很清楚。所謂草書點畫如真書,智永做到了。孫過庭行筆較快,但基本的轉折都在。懷素急于表現大圈,寫出來好像一個“立”字。顏真卿批評他沒有真書的根底,確實是這樣。其實就是小圈的運用不好,只寫了一個大圈。簡言之:筋是大圈,節是小圈。筋是筆鋒運行,節是調整筆心。裹束筋節,包括行筆和調鋒。三、筋節的表達以前我們寫“永”字,我建議大家先寫中線。所謂中線,就是把大圈和主要的小圈裹束起來,這樣,一個“永”字的基本形狀已經確定了。所以,裹束一個字的筋節,就把基本架構肯定下來了。但這個字有沒有寫完呢,當然沒有。“永”字除了筋節,還有其他要素,如骨肉。右面這個是筋節上加了骨肉的,這就好看多了。這時,骨肉遮蓋了筋節,或者說骨肉裝飾了這個結構。就像地圖上選定一條路,你可以開汽車,可以騎自行車,也可以步行。 【田牧說:“表現筋節用中鋒為主,可以尖鋒,也可以側鋒;偶爾也有用偏鋒的。筆心線與點畫線的關系:垂直是正鋒,交叉則是偏鋒。正鋒則骨,偏鋒則肉。筆鋒越偏,其肉越多;過則孱弱無力也,當慎用之。”“智永字中多有側鋒、偏鋒。”】簡言之:在書法中,筋節不是直接表達的。表現筋節可以用尖鋒,也可以用側鋒。骨肉是線條的外表,筋節是內部的架構。3.1骨肉有關骨肉,我們講過多次了。一級課程40課,講過尖鋒線和側鋒線。東晉時代,虞安吉已經認識到“一支毛筆兩個鋒”,“橫毫側管”是寫側鋒線,越側肉越多肉線。“豎管直鋒”專寫尖鋒線,完全垂直就是純骨線骨線。比如“天”字,大圈由奮筆勢和交爭勢所組成,這是筋。筋上有調鋒節點,數量不一定,看需要。通常點畫的兩頭都有節點。確定了筋節,“天”字的架構已經有了。這時候你可以選擇用尖鋒線還是側鋒線表現這個架構,寫出來瘦一點還是肥一點。你看這兩個“天”字,王羲之骨多,智永肉多。又如草書“名”字,兩個筆勢,先寫兩撇向背勢,然后一個豎筆勢。確定大圈只需要一要細線,真正寫起來就有骨線和肉線之分。表現筋節這個架構,王羲之用筆分數少,智永分數多。王羲之筆心比較直,智永的筆心比較側。但是你別誤會王羲之只寫骨,智永只寫肉。好書法是骨肉相濟,王羲之和智永都做到了。如王羲之遠宦帖兩個“多”字,一個骨多,一個肉多。這兩個字大圈是一樣的,貫魚勢加交爭勢。但節點形狀相差很大,粗細也不同。從這里可以看到王羲之的運腕動作很大,這樣可以靈活發揮兩個筆鋒的性能。但從裹束的角度說,粗細只表達筋節的方式有異。歷史上有些書法家偏重于骨線,如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是他的代表作,可以明顯看到這一特征。歷史上評他“或師逸少之法,而瘦硬有余”,逸少就王羲之。褚遂良有弟子薛稷,也是用筆纖瘦一路。見信行禪師碑。因為用筆豎管直鋒,近于五號位,所以便于八面出鋒,就可以減少小圈。不過,這一種容易寫得好的鋼筆字,這是要小心的。受褚遂良、薛稷影響,宋徽宗創造了瘦金書。瘦金書又稱瘦筋書,筆畫瘦得等于一條筋。但宋徽宗用一種特殊的節點來平衡瘦硬的線條,我將來會講到。也有人專寫肥字,北齊水牛山“文殊”兩個大字,這是隸書向真書過渡時期的作品,側鋒用得多,收筆時扶起筆心就困難。但他寫得點畫厚實,肉多而沒有墨豬之感,這是很不容易的。蘇東坡是斜執筆,所以他的作品側鋒非常多。這是他寫的宸奎閣碑,你可以看到這一特點。清代理論家包世臣藝舟雙楫說話很直白:“嘉慶己未冬,見邑人翟金蘭同甫作書面善之,記其筆勢,問當何業,同甫授以東坡西湖詩帖曰:學此以肥為主,肥易掩丑也。余用其言,習兩月,書逼似同甫。”他說自己小時候,“以書看見了聞于鄉里”。有一個同鄉翟同甫書法不錯,包世臣向他請教。同琢也不保守,教包世臣臨蘇東坡石湖詩帖,理由是蘇字肥,肥容易掩蓋丑。其實是不會調鋒,把小圈抹掉不讓人看見。以前有一種招牌字就是這樣寫的。包世臣喜練習了兩個月果然有效,和同甫差不多。后來他創立清代碑派的理論,強調“以筆毫平鋪紙上”,純用側鋒。最好當然是骨肉相濟,你看陰符經這個“天”字,就做到了這個要求,有骨有肉,而且大小圈非常清晰流暢。相比之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天”字,用筆就平淡得多,粗細一致,全部是側鋒線。智永這個“天”字,一般人都可以寫到。陰符經這個“天”字,一般人肯定寫不到。3.2皮血如果你要求更高一點,好線條還要講究兩個元素,一個是皮,一個是血。“皮”,古籍中常稱之為“膚”,但“膚”有兩個意義:玉篇肉部:“膚,皮也。”廣雅釋器:“膚,肉也。”所以說,“膚”可以指皮膚,也可是指肌肉,看用在哪里。為了避免誤會,我就直接用“皮”。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說:“字有筋骨、血脈、皮肉,神韻、脂澤、氣息,數者缺一不可。”這書法中的“皮”是什么呢?“皮”,是指線條的輪廓,邊緣,就是墨和紙張的交界處。筆鋒和紙面的摩擦力大,兩邊就毛。如果輕輕在紙面飄過,兩邊就光。毛,經常給人有力的感覺。包世臣藝舟雙楫說“紙墨相接之處,仿佛有毛”沈尹默二王法書管窺注意到這一論述:“所以包世臣說書家名跡,點畫往往不光而毛。”現代書法家王蘧常先生,用筆經常有這樣的效果。看起來好像老樹枯藤,給人筆力蒼勁的感覺,見“湖、耦”二字。把線條兩邊拉毛,跟墨汁濃度也有關系。【田牧說:“中鋒推筆,逆行則澀,毛而不光,勁力自生也。”】所謂“血法”,就是研究用墨的。早在漢末蔡邕九勢就說過:“下筆用力,肌膚之麗。”肌膚要漂亮,就是靠力度來實現的。困難是毛筆是軟軟的,怎樣傳遞力量要靠一股巧勁,不經過長期練習是做不到的。四、廣義的裹束現在我們知道,寫好字通常要注意六個元素:筋節、骨肉和皮血。筋節是結構,骨肉皮血是表現這個結構的。簡言之:狹義的裹束,等于大圈加小圈,這是指筋節。筋節要通過骨肉皮血來表現。廣義的裹束,包括筋節、骨肉和皮血這些因素。后面的課程,就針對每一個因素,進入深入的討論。本節要點:裹束是兩步成字的第二步。筋節是字形的內在結構。骨肉皮血是表現筋節的。復習思考:如果尖鋒線很細,那這根線條究竟稱它為骨線,還是稱它為筋。這是陰符經中的“夜”字,請分析它的筆勢,然后把筋節圖寫出來。三級課程2:裹束創造字像一、裹束的結果是什么?上一課我講到,書法有筋節骨肉皮血這些元素。這些本來是人體的概念,把他們裹束起來會得到什么結果呢?裹束是把一些東西合并在一起。如現在造房子,往往是先做預制件,然后運到再起裝配起來,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裹束。甚至我們煮菜,把各種食材和調味品放入鍋中煎炸爆炒,結果就產生各種菜肴,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裹束。書法兩步成字,把筆勢裹束起來,結果得到什么呢?最自然的想法,那就是等到一個字。那你有沒有想過,一筆一畫寫字的結果也是等到一個字。何必還要講究什么大圈小圈,筋節骨肉皮血,煩不煩呢?“永”字的字義,是長長的流水。你再想一想,當書法家寫一個“永”字,他是要表達長流水的意思嗎?當然不是。你歪歪扭扭地寫一個“永”字,雖然不好看,但字義還是表達出來了。在一級課程第二課,我就講了什么是書法。讓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看看兩年前的那些片段。書法表面上看起來也是寫字,有一個字形,但實際上他是創造一個字象,這個像就是你這個人。他不反映你的外貌,而是反映你的內心。清劉熙載藝概說得很清楚:“圣人作易,立象以盡意。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后天,書之用也。”易就是易經,圣人作易經,用陰陽兩個符號,交叉重疊,組成八卦。八卦是一個像,用來表達人心中的意,表達對宇宙和社會的理解,所以說“立象以盡意”。書法也是一樣,書法是一個像,表達心中之意,意在筆先,意是根本的,意先于像。字象后于意,所以說是后天的,這就是書法之用。劉熙載又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書法這個像,就是一個人各方面的表達。字如其人,什么樣的人,寫什么樣的字。這些都在一級課程的開始就給大家講過了。所以古語說“字如其人”,這是簡略的說法。完整點說,裹束的結果是得到一個字象。這個字象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二、字象能表現什么?剛才說,字象是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65-1939),本來是一個精神病科醫生,在行醫過程中發展出精神分析法。他的理論對于哲學、歷史學、藝術、倫理學都產生上了巨大的影響。冰山理論:意識和潛意識。這里介紹一下他的理論,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讀。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個冰山理論,把人的心理為幾個部分,好像冰山一樣,浮在水面上的是意識,水底下主要就是潛意識。我們平時看見一個人的行為,是在他意識控制下的。意思是受社會觀念和環境約束的,有許多追求我們不能講、不能做。人原始的本能沖動和各種欲望,是隱藏起來的,好像在水底下的冰山那個部分,所以叫做潛意識。潛意識支配著人的一生,但通常不表現出來,但這是人心中幻想的王國,蘊藏著我們最原始、最樸素的愿望。中國古語說“知人知面不知心”,也就是這個意思。人的心理是有兩面性的。那什么時候潛意識會得到釋放呢?一是做夢,夢的本質就是人潛意識中愿望的表達,或者說是象征性的滿足。二是發精神病,精神病人的所謂胡言亂語,其實也是潛意識的釋放。弗洛伊德認為,藝術家差不多就是精神病人。他不滿足于現實世界,退縮到自己潛意識的世界中,那是藝術家幻想的王國。我早就警告過各位和藝術家保持距離,真正的藝術家不是常人。中國有句古話,叫“酒后吐真言”。你會很驚訝一個熟悉的朋友,喝醉了以后的言行跟平時全然不同,這就是他潛意識釋放,這是真實的他。平時受社會的約束,反而是不真實的。張旭就是這樣一個人。唐李肇國史補說:“旭飲酒輒草書,揮筆而大叫,以頭揾水墨中而書之,天下呼為張顛”。張旭寫字前,狂叫,把頭浸墨汁來寫。人們都叫他張顛,簡直是精神病。看他寫字你得小心,但偏偏就是他的書法寫得最好。“醒后自視,以為神異,不可復得。”酒醒了,潛意識關閉了,寫不出了。所以,張懷瓘文字論說了一句著名的話:“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寫文章至少要幾個字才能表達出你心中的意思,書法只要寫一個字就夠了,因為一個字已經是字象。要了解一個人的心,請他寫字好了。這個人的性格是急躁的還是安靜的,品味是高雅的還是低俗的,看他的字就知道了。字象就是人心靈世界的表達,所以說是“簡易之道”。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這樣說:“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書法就是表達心中情感的,這種情感是變化的,形式是多樣的。韓愈接著說:“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這一段是寫心外的世界,天地萬物,社會百態,進入我們的心,引起我們情感的反應。我們對客觀世界的理解越深,內涵越豐富,最終都化在書法這個字象中。又說,“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張旭的書法為什么好?它是客觀世界和人之本性兩方面的融合。它反映出張旭心中原始的追求和愿望。他的字象中包含豐富的內容,這就是成功的書法藝術。字象能不能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呢?不可能。北宋大奸臣蔡京,寫得一手好字。“宋四家”蘇黃米蔡,本來“蔡”就是蔡京。后人討厭他,便換了蔡襄。如果字象中可以看出誰奸誰忠、誰廉誰貪,那中紀委就方便多了。字象能不能看出一個人長相俊丑呢?唐代書法家歐陽詢,一手好字,但新唐書說他“狀貌丑異”,樣子像個猿猴。當時高麗人喜歡歐體,還特地派專使來長安求字。唐高祖感嘆說:“彼觀其書,固謂形貌魁梧邪?”意思是,彼邦人士看到歐陽詢的字,一定以為他是一個非常魁偉的帥哥呢?可見在唐太宗的心目中,歐陽詢人如其字,雖丑猶美,是個帥哥。所以說,字象跟人的外形沒有關系。簡言之:人有相貌,這是人外在的形象。字象是作者第二個像,是作者內心的像。裹束的結果,就是要得到字象。三、三象藝術接下來要講講三種藝術:具象藝術、抽象藝術和意象藝術。書法的字象屬于哪一種呢?第一種是具象藝術,作品中的物件有一個形,這個形和自然物件基本相似。也就是說,具象藝術中的作品形象可以識別。如這是花,誰都看得懂,不需要解釋。因為他有一個花的形象。如果作者表現出外形本質的東西,那就是像。比如換一個人,如果你畫出它的氣質,那就是畫像。一九五九年蔣兆和先生畫杜甫,得全國美展榮譽獎,大家都說畫得好,畫的像。但誰也沒有見過杜甫,我們是從杜甫詩中認識杜甫的。蔣兆和先生把這種印象畫出來了,所以說畫的很像。但這個人物是有外形的,只能說是具象藝術。還有這蝦圖。蝦的身體本來有六節,齊白石只畫五節。這種蝦自然界找不到,齊白石是寫意。但毫無疑問,我們知道他畫的蝦,因為有蝦的“形”,所以還是具象藝術。第二種是抽象藝術。所謂的抽象,就是抽去了自然形象。作品中沒有自然的形象,那就很難識別。俄國人康丁斯基(18661944)是抽象畫派的創始人。你看他的作品,他畫的東西跟自然形象無法對應。而一般觀眾的欣賞經驗往往是具象的。所以就會問:“這畫的是什么東西?”其實康明斯基只表現了一堆色彩,他說自己用色彩表現音樂。順便說說,康丁斯基聲稱他可以用耳朵聽見色彩。信不信由你,這本事普通人絕對沒有。法國以前有一個總統龐畢度(19111974),他喜歡抽象畫,收藏了不少。但他遷入總統府的時候,把這些畫帶進去,讓工人掛起來。但工人傻了眼,這畫哪一邊朝上呢?于是打電話去問總統,龐畢度的回答非常經典:“哪一邊朝上都可以。”抽象畫是沒有像的,沒有像就沒有上下的問題。要是說出哪一邊朝上,你心中已經有了像了。中國畫家趙無極,后來加入了法國籍,他就是畫抽象畫的。九十年代他回國訪問母校,學生請他解釋他究竟畫了什么。趙無極的問答也非常經典:“如果我能講給你聽我畫了什么東西,我就失敗了。”第三種是意象藝術。意象抽離了自然形象,而代之以某種符號。在書法中我們看見的就是作者寫的字。看得多了,我們腦中就會聯想到作者的形象。如多看王羲之的字,慢慢地王羲之的形象就鮮明起來了。大家都知道這個像不是真實的王羲之外貌,而是表示出王羲之內心世界的一個像,是他的字像。要注意這時候的對應關系,是“字”和“像”的對應,而不是具象藝術中外形和內質的對應。這個外形已經換成了字形,寫這個字的時候王羲之賦予了它的“意”,而我們欣賞時就聯想出一個“像”。這樣的藝術就是意象藝術,書法就屬于這一種。字像只是想象,不同的人想出來的像也會不同。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后人畫出來的像有很多。這是把他們心中的“像”,返回到“形”上。你可以感到,各人的想象差別很大。這幾張畫像跟我心中的虞世南也不同。這一點已經講到書法欣賞,我們將來還要討論。老子有幾句話很有意思:“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有一種象是沒有形狀的,所以叫惚恍。他又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意象就是惚恍的像。簡言之:具象是表現客觀世界的存在。抽象是表現主觀世界的感受。意象是從替換的客觀之形、主觀感受出像。 有關藝術美學問題,爭論很大。不是我這里十幾分鐘可以講清楚的。書法的筋節、骨肉、皮血加在字形上,就會創造出一個像。而每一個元素對這字像,都會有影響。后面的課程,我會對一個一個元素加以分析。謝謝各位。本節要點:裹束的結果得到一個字像。字像可以表現什么。書法屬于意象藝術。復習思考:現在有些人臨池先喝酒,但喝了酒沒見寫出什么好作品,為什么他喝酒沒有發生利好作用呢?孫過庭說:“質直者則徑侹不遒,剛佷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矩,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滯澀,遲重者終于蹇鈍,輕瑣者染于俗吏。”性格影響字像,但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那怎么辦呢?三級課程3:裹束筋的作用1.筋法就是大圈 上一課講了書法的創作目的,就是造成一個字像。這字像就是作者的自我表達,不是外形,而是表達內心。古人把這內心的像,也當一個人來看待,所以有筋節、骨肉、皮血這六個要素,跟人體一樣。如果跟前面兩節課程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其實只是換了名稱。筋,就是筆勢,就是大圈。節,是調鋒,也就是小圈。骨,是尖鋒用法,肉是側鋒用法。皮是線條的輪廓,由力度決定。血,是墨法,指顏色。后面這五個都屬于用筆。全部六個要素都會影響到最終的字像。今天先從筋開始講,筋法怎樣影響字像。2.“筋”的含意古代典籍中“筋”的含義,以前已經提到過。但書法術語一直未能統一。有些書稱之為“筋”,有些稱之為“筋脈”,還有稱為“氣脈”的,意思就是氣流轉的脈絡;也有稱“血脈”的,好像血管那樣流通。但這個“血”和用墨的“血法”有點相混,所以我不用。不管你用筋、筋脈還是氣脈,都是指筆鋒運動。元陳鐸曾講得比較簡潔:“字之筋,筆鋒是也。”運動就有勢,筆鋒運動軌跡就是筆勢,又稱為筋。他寫的翰林要訣有一節專講“筋法”,可惜他是主張動手指的,不懂動腕。“筋”的概念,早在漢末魏晉時期已經提出了。如題衛夫人筆陣圖后,這一篇時代很早:“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這里提出“筋脈相連”,是重要概念。文章又舉筋脈不連的例子以作對比:“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算子”就是古代的算籌,一根根小木棍。點畫沒有勢,只有幾根木棍而已。這兩段意思非常清楚,書法必須表現出點畫彼此的聯系。表現出筆鋒的運動,這就是筋法。明代李日華竹懶書論這樣說:“物之有筋,所以束骨而運關節,肉不得此則癡,骨不得此則悍。凡所為柔調血脈令牽掣生態者,胥筋之用耳。今人有終老學書而不得一筋者。”這里“胥”用作副詞,等于“皆、都”。“胥筋之用耳”,就是“皆為筋的作用”。筋就是“束骨而運關節”,把骨裹束起來,使關節運動起來。他說,有些人一輩子學書法,都寫不出筋。那就是點畫只有分,沒有聯,或者說沒有勢。簡言之:筆鋒的運動產生了筋,筋是筆鋒的軌跡。點畫之形要可分,筆勢卻要相聯。點畫有聯系就是活字,沒聯系就是死字。3.筋法在于使轉。我們已經知道,筆鋒的運動,主要方式就是使轉。而且我們在二級課程講到了“五勢”之后,更知道使轉有五種:疊加、移位、轉動、滾動和逆動。書法中的筋就是用這些方法寫出來的。清末民初,四川大學教授劉咸炘先生弄翰余沈這樣說:“文積字句而成,書亦積點畫波磔而成;文以語詞為筋脈,書亦以使轉為筋脈;其有頓挫、抑揚同也。”這位教授寫過很多好文章,可惜四川以外的人不大知道他。他說所謂文章,是一連串的語詞,遣詞造句形成文章的筋脈;書法是一連串的點畫波磔,由使轉造成書法的筋脈。二者筋脈運動不求平,而求變。其中有高低抑揚,有頓挫節奏,跟音樂一樣。使轉要用手腕。明代豐坊書訣提出不要妨礙腕的運動:“書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懸則筋脈相連而有勢。”筆鋒的運動,歸根結底是手腕的運動。腕要稍稍高于桌面,以方便來回盤旋,筆勢就出來了。抑揚頓挫很難具體表述,我這里舉個例子。智永和懷素兩本千字文,字像完全不同。智永墨跡本風神颯爽,頓挫清晰,輕重有致。懷素這一本線條平,轉動遲鈍。這是懷素最后的作品,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了。他年輕寫的大草千字文就不同,圓轉流暢多了。這是“飯”字,兩人取勢也完全一樣,就是說大圈相同。但就使轉的幅度來講,智永大得多。晚年懷素的圈縮得非常小,年輕時心中的火氣退掉了。假如你學書法,你應該選哪一本字帖呢?當然是智永這一本。懷素這一本是老人字,轉圈動作那么小,怎么練得出來呢。4.連接和呼應我以前說過,書法實踐有實筆和虛筆。實筆就是有點畫的地方,虛筆可有可無,往往是空中飛度。一橫加一豎稱為曲尺勢,這是實際連接,兩筆都是實筆,所以筋也是實的。但寫完以后,筋就被骨肉所覆蓋。又如兩點是羊角勢,兩點之間的聯系只是呼應。所以這個筆勢的筋,中間一段是飛度。如果要寫出來只是牽絲,牽絲寫實了不好看。羊角勢的筋,中間這一段是虛聯的,古代稱之為脈。兩個筆勢之間也有一個呼應關系。褚遂良陰符經“天”字,寫出了奮筆勢和交爭勢之間的聯系。這種筆勢和筆勢的相承關系,稱為聯勢。聯勢這一筆在真書中往往是虛的,飛度的,古代書帖大多不實際寫出來。褚遂良陰符經中有時寫出牽絲,給我們看清楚筋脈的走法。蔡邕九勢說:“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這就是聯勢的理論根據。“落筆結字”,這就是裹束筆勢。“使其形勢遞相映帶”,就是有聯系,有呼應。“無使勢背”,各管各氣脈就斷了。傳為唐代歐陽詢三十六法提出“意連”:“字有形斷而意連者”,這就是呼應關系。簡言之:點畫接合謂之筆連。點畫呼應謂之氣連、意連或勢連。沒有聯系,氣脈不通,謂之斷氣。無論對人還是對你的字像,斷氣都是一件嚴重的事情。筋對字像的影響,就是有氣無氣。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所以筋的作用可謂大矣。5.正體和帖體這樣一來,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字跡,就分成兩種了。一種是按照文字結構來寫的,稱為正體。小學生開始認字,當然要認正體字,我們都經歷過這個過程。但到了高年級,實際書寫就用手寫體了。這件事情其實是在老師帶頭的,高年級老師在黑板上寫的都是手寫體。尤其是不教語言的老師,數學、物理、化學、音樂等科。你見過哪一們老師上課寫印刷體的嗎?一個也沒有。結果學生就跟著寫,那就是取方便快捷。如果教育部規定上課必須寫印刷體,這課就沒法上了。所以,正體幫我們了解文字構造,這是識字。識字是一個基礎,但識字不等于用字。手寫體就是實用、方便、書寫流暢。因為有了識字的底子,文學構造簡化一點也無妨。郭紹虞先生所說的書法家之體,那是美化文字構造,創造一個表達自我的字像,目標不同。書法家的手段就是運用筆勢去裹束成字,這樣寫出來就是帖體。所謂“帖體”,就是字帖上的那種寫法。有時會和文字原始的構造會相差很大。如“隱”字,我布置過作業請大家分筆勢。這個字右旁筆畫太多,寫起來不方便。草書是這樣簡化的,右旁四個部分,有三個部分都用一橫替代。這是草書常見的手法,合起來就是一個草字。我們看到,其實石楯勢也可以省了一筆。因為和下面“心”字簡化的那一橫,可以再次組合為石楯勢。這個草字,是由曲尺勢、奮筆勢和石楯勢所組成。后來的真書就不像這樣大幅度省簡,大部分保持原樣。只是把草書的奮筆勢橫豎橫換了一個樣子,豎筆比較長。智永就這樣取勢。其實后期隸書中已經有這樣的寫法了。有些人覺得橫豎太多,換成斜線條兩撇,那就是向背勢。趙孟頫就把奮筆勢換成向背勢。無論哪一種,都比原來的“隱”字好寫,好看。我在二級課程第二課中介紹過顏真卿干祿字書,這塊碑舉了唐代的文字寫法。所謂“正”體字,文字學上有根據,但寫起來不方便。所謂“通”字,往往是運用筆勢的寫法。這塊碑還有“俗”字,那是民間的手寫體。簡言之:臨帖看筆勢,那是識勢。創作要自己分筆勢,這是取勢。書空是取勢的方法,書空所得就是筋。我在香港講課時,文征明游虎丘詩是一級課程的作業。但有些同學交上來的功課,跟字帖上不同。如這個“澗”字,“門”字中間的“日”,下面有些學生有加上一橫。他心腸很好,擔心文征明漏了一筆,所以幫忙加上了。但文征明這是帖體,不是寫正體字。以前的描紅簿的字,都是正體字。講到這里,要回答一個家長常問的問題:“小孩子臨帖,究竟用什么字帖好?”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學識字階段,他正在學習文字的結構,應該讓他描紅。你也可以在智永真草千字文這樣的字帖中,挑出和正體字相同的字,影印給孩子描紅。如果孩子過了識字階段,你可以給他解釋為什么字帖上的寫法往往不同于正體。帖體遠漂亮過民間自發的手寫體,這是美育。謝謝!本節要點:筋的作用,就是確定大圈。筋法在于使轉,氣脈通暢就是活字。取勢:改造正體為帖體。復習思考:通過書空,確定真書“春夏秋冬”帖體的寫法。韓方明授筆要說曰:“自伯英以前,未有真、行、草書之法”。為什么古人把真行草歸為一類,篆隸歸為另一類?(篆隸是分筆寫的,講求點畫;真行草既要點畫,更要有使轉,亦即有筋。孫過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情性。”)三級課程4:裹束取勢一、取勢是書寫前的準備工作怎樣把文字的點畫轉為書法的筆勢,這就是取勢。不會取勢就無法下筆,等于不知道路線就無法開車上路。唐代韓方明第一個書法老師徐璹(sh)說:“夫欲書先當想,”,很多人以為書法家就是大筆一揮,龍飛鳳舞。哪有這樣的事呢?書法創作要考慮很多東西。其中一個就是難字的取勢。“想有難書之字,預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不得臨池無法,任筆所成,則非謂解也。”什么叫做“難書之字”?不是不識這個字,而是難以取勢。所以要“預于心中布置”,先把大體結構確定下來。譬如這個“龍”字,怎么取勢?歐陽詢九成宮有一個寫法,完全是老老實實照字寫。這是奉皇帝之命書碑,態度謹慎。他寫的虞恭公碑,“龍”字就換了一個取勢。后來米芾、張即之寫的都屬于這一種,細節略有不同。智永真草千字文“龍”字,右旁取勢又是另一種,褚遂良陰符經也是這樣取勢的。“龍”字在真行草書中取勢主要就是這三種。很多字的取勢,在古代已經解決。只要你多讀帖,臨帖,到用的時候就可以信手拿來用。如果要你再想做第四種取勢,那是非常不容易。將來專題課程講了篆書、隸書和草書之后,對于這三種取勢理解就會更加深入。“龍”字篆書是這樣的。照篆書結構寫真書,我們稱為隸定。如顏真卿多寶塔碑就用了隸定結構。有些隸書寫法是篆書簡化,稱之為隸變。你看封龍山頌這個“龍”字,右旁上面就省了筆畫。智永真草千字文“龍”字,就是用了隸變的寫法。草書也會引起結構簡化,這是急就章的“龍”字。歐陽詢這個“龍”字,右旁參照草書取勢再加三橫。所以古人取勢,不是隨心所欲,通常皆有根據。這種借用其他書體的取勢,相當普遍。如“觀”字,原來有兩個“口”。簡單一些就可以用兩點或者三點來替代。王羲之行書蘭亭序、智永真草千字文都是這樣寫的。這原來是草書的寫法,兩個“口”可以簡化為三點。真書、行書在取勢時,有時可以借用草書一部分。這在書法中是常用的手段。簡言之:取勢是下筆之前的準備工作。取勢是用心去想,未想定不要下筆。大多數的字,可從古帖中學到取勢。二、取勢練習上一課我布置“春夏秋冬”四個字的取勢。我們一起來看看,應該注意什么,遇到什么問題。利用使轉來取勢,只有真行草三體。草法還沒有講,所以這里取勢主要是真行二體。這兩種書體取勢相差不大。“春”字王羲之蘭亭序中有,三橫是奮筆勢,撇捺是交爭勢,兩豎是豎筆勢,兩橫是奮筆勢。 但如果你寫北宋詩人張先這一句:“送春春去幾時回?”里面有兩個“春”字緊鄰著,能不能變個取勢呢?比較小的改動,是把下面的“日”字,改用飛帶勢,如蘇州博物館文征明游虎丘詩的“春”字書那樣。整個字只取了三個勢:奮筆勢、交爭勢和飛帶勢,比王羲之少了一個,這算是取勢不同吧。現在市面上文征明游虎丘詩有兩個版本,有一種是假的,作偽者這個“日”和真本不同。比較大的取勢變化,可以考慮跟從隸書和草書寫法。起手先寫十字勢,然后兩橫奮筆勢,接下來寫撇捺,相交是交爭勢,分開是斗鶉勢。下面的“日”字,可以是飛帶勢,用于行書比較多。也可以是豎筆勢加奮筆勢,用于真書較多。“夏”字取勢也不復雜。如智永真草千字文“夏”字,第一勢折釘勢移位,第二豎筆勢,第三勢框架中間兩小橫屬于奮筆勢,第四飛帶勢。問題是“夏”字取勢有沒有其他變化呢?第一勢一橫一啄,這個啄是可以變化的。我們來看看褚遂良陰符經怎樣處理這一啄的。陰符經共有七個“道”字,有三個寫出這一啄,還有三個把這一啄和豎筆勢化在一起了,最后一個沒有啄,位置空著。放大點看,你說他究竟寫了一啄還是沒有寫?似乎把一啄下移,下面一豎起筆有一個點。但嚴格地說,這一啄是沒有寫。書法中遇到這種很小的筆畫,怎樣處理的呢?我舉幾個例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寫了很明顯的一啄。歐陽詢千字文沒寫一啄,跟豎筆化在一起了。這種取勢在真行書中很常見。剛才說陰符經也有這樣的寫法。第三種根本不寫一啄,如孫秋生造像。作者是蕭顯慶,清代碑派非常推崇這個作品。“秋”字,通常的取勢和寫字差不多。注意第一個啄,這時候是當橫寫的。所以第一個筆勢是奮筆勢,接下來顧盼勢、羊角勢和交爭勢。我給大家說過,蘭亭序這個“和”字,第一筆寫法也是當橫筆寫的。在“永”字八法中,啄這一筆的起筆如果很小,就是一個小圈。但如果這一圈拉長,就等于橫。我在一級課程37課中強調過,啄有兩面性:有時候起筆兩圈為一個圓點,有時候起筆兩圈很長,尾巴卻較短,往往當作一橫。在隸書中,“秋”字的第一筆就是橫。蘭亭序和陰符經中有許多字跟隸書有關。這是有隸書根柢的人寫出來的,通常說這種作品有隸意。草書的取勢就不同了。左邊先取立人勢,這時候起筆就是不橫了。你可以看到禾木旁是兩個筆勢。先寫立人勢,然后加兩橫奮筆勢,就寫成了。草書、行書和真書,都是從隸書發展而來的,和隸書有天然的、不可脫離的關系。真書是最后形成的,草書、行書對真書都有影響。有些書法家受隸書影響多點,有些喜歡借鑒草書的取勢。所謂“草情隸韻”,就是說真書中見到草書和隸書的影響。陰符經中的“私”字,禾木旁取勢也是用了橫。所以這個字分筆勢,應該是奮筆勢、顧盼勢和蟠龍勢。最后這個蟠龍勢是書法取勢的變化,本來是應該玉函勢。唐伯虎、文征明都這樣寫過,語言老師一定很反對。但書法是一種藝術,這樣取勢為求變化,不是小學生默寫生字。“冬”就簡單了,第一勢飛帶,第二勢鐵鈴。行草書中也是這兩個筆勢,只是形狀有些不同。筆畫少的字,往往真行草取勢就一樣。有朋友問:“冬”字草書,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國關中本飛帶勢和鐵鈴勢很明顯,但日本墨跡本上,鐵鈴看起來就是兩小橫。可否分成向背勢和奮筆勢?我想是可以的。書法取勢是一種藝術手法,相當靈活。它給書法創作提供變化的可能,變換的空間。如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名”字,上面是飛帶勢,下面“口”字是豎筆勢。但圣教序中還有一個“名”字,取勢不同。上面的飛帶勢拆去了最后一筆,變成了向背勢。下面的“口”字還是豎筆勢。但第一豎特別長,把飛帶勢的捺點化在一起了。三、書體和筆勢剛才所講的取勢方法,讓我們看到各種書體之間是互相影響的。我再出一個題目:天道酬勤。“天道”兩個字很容易,陰符經都有。“酬勤”怎么取勢呢?你認識這兩個字,六七歲就會寫這兩個字,不等于你能把他們寫成書法中的字。因為書法不是寫點畫,而是行走大圈筆勢。先說“酬”,左旁是“酉”。這個“酉”看起來很容易,第一勢奮筆勢兩開,移位兩次,第二勢斗鶉勢,第三勢又是奮筆勢。三個筆勢一加,“酉”字就出來也。但問題是這個弧線的“八”字,真行草書中很少這樣寫的。“酉”是酒器,如“尊”就是兩個手捧著“酉”,小篆最上面兩筆相背的弧線,以及框架中的八字弧線,看起來好像八字胡子。隸書中往往改為平線條,行草書中改用相對的兩點。所謂隸書,就是把篆書圓轉變成平直。還請注意,八字的左拐右彎兩個腳,隸書中還可以打通連寫,所以“酉”字框架中會有三橫。好像乙瑛碑這個“尊”字。又如這個“酒”字,右旁也是“酉”,隸書寫法和“尊”一樣,平直為主。至于真書中,“酉”字框架中寫幾橫呢?晉唐時期寫三橫比較多,如虞世南。智永真草千字文看起來只寫了兩橫,兩橫也是可以的;但放大以后,是有爭議的。顏真卿的顏體,他用篆法寫真書,所以還是保持圓轉線條,算是顏體的風格。所以“酉”字的取勢,第二勢應該是豎筆勢。你用相對的羊角點也可以,米芾就有這寫法。其實可以推到漢代的馬王堆帛書,注意他兩豎兩點。但框架下還是三橫,米芾只有兩橫。 又如“勤”字,怎樣取勢呢?看起來左邊有三個筆勢:先是一個“廿”字形,然后“口”字形,最后是一豎三橫。其實大多數書法家都不這樣寫。第一勢如果豎筆開始取橫爻勢,橫筆開始是奮筆勢移位。第三勢不用這么復雜,只要寫挑土勢就可以。你看王羲之、虞世南、歐陽詢、顏真卿和柳公權,都是這樣取勢的。他們沒有照文字點畫寫,而是照書法筆勢寫。寫出來跟文字有差別,書法就是行走筆勢的。你能不能自己創作一種新的取勢呢?理論上當然可以,實際上非常困難。講到這里,有些同學會想,這下子糟糕了:“我從小學會的寫字,原來書法中是另一個樣子。等于自己先筆勢組成的字,非常陌生。”確實這樣。大圈取勢是一個難點,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簡言之:多讀帖、多臨帖是學習取勢的好方法。書法字典提供了很多古人取勢的樣板。各種書體對照,可以加深對前人取勢的理解。本節要點:取勢是書寫前的準備工作。各種書體之間會對取勢有影響。多讀帖多臨帖是學習取勢的捷徑。復習思考:完成“天道酬勤”四個字的取勢,把筋寫在紙上。“取勢”兩個字,如果寫成真書或行書,在書法中只要行走哪幾個筆勢?把自己所分的筆勢和前人對照一下,有什么不同?三級課程5:裹束結字一、什么是結字?我已經講過取勢,講過裹束,我們來試一下。譬如要寫一個“仁”字,先取立人勢,然后是奮筆勢。裹束起來,結果“仁”字出來了,但看起來不大對頭,右旁的“二”太低了,而且兩橫之間的空間也太小。再如“天”字,取勢很簡單,第一勢奮筆勢,第二是交爭勢。裹束起來,結果也不好看。這說明什么問題呢?還有點事情我們沒有做,很明顯要調整一下位置。又如這個“安”字,也有問題。民間口訣說:“如要安字好,帽子戴得小”,寶蓋頭應該小一點,“女”字中間的空間應該減小,一橫可以長一點,這樣就好看了。這三個例子說明什么呢?你用筆好,取勢熟練,但結字差還是不行。簡言之:幾個筆勢裹束成字,并不保證這個字好看。裹束時還有其他因素影響到最后的結果。調整各筆勢之間的關系,稱為結字。結字的概念歷史上很早就提出來了,如1700多年前,魏晉時期,衛恒四體書勢評章草大家崔瑗的優缺點,他說:“崔氏甚得筆勢,而結字小疏。”他說,崔瑗的優點“甚得筆勢”,缺點是“結字小疏”。“疏”,就是有疏失,不細密。張懷瓘書斷引用韋誕的話評論草書三家,杜度、崔瑗和張芝,“韋誕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筆畫微瘦。崔氏法之,書體甚濃,結字工巧,時有不及。張芝喜而學焉,轉精其巧,可謂草圣,超前絕后,獨步無雙。”杜度是漢章帝時人,他的章草骨多肉少。崔瑗“書體甚濃”,“濃”就是厚實,但結字不夠杜度巧妙,意思跟衛恒所說“結字小疏”相近。漢末張芝學習這兩個人,把他們的優點都學會了,這里“轉精其巧”,顯然是針對上一句“結字工巧”而來的。張芝把杜度的巧妙之處更為發展了,終于成為草圣。你看古人評論書法,在結字是相當重視的。順便多說一句,以前我講毛筆時,指出筆鋒有厚薄之分。“厚”,制筆行業的術語就是“濃”。如果你訂制毛筆,不要忘記關照師傅筆鋒要濃點。筆鋒厚薄,寫起來大不一樣的。崔瑗是章草大家。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崔瑗賢女帖是今草,靠不住。杜度也沒有作品留到今天,無從比較。結字是潛意識的反映。結字好看不好看,中國老話說是“天性”,其實是潛意識中審美觀的反映。有些人一出手就好看,有些人寫的不好看。潛意識改造是長期的,長期熏陶,才能提高審美品味。所謂學書法,可以“陶冶性情”就是講這一點。 潘伯鷹先生中國書法簡論這樣說:“以前許多論書法的著作,都說到結字的方法。有的叫它作間架,有的叫它作結體,有的叫它作結構,作墻壁,作字形,實則皆指此一事而言。我們可以注意這些名詞之中如間架、墻壁,結構等皆是接近建筑方面的概念。這是很有趣味的。我們在一塊固定的地皮上造房屋,必須先將藍圖打好。寫字也正如造房屋,其組織結構的必要也是一樣。”二、結字舉例我舉一些結字的例子,加深對結字的理解。看看兩個“群”字,有“君”和“羊”兩部分組成。智永真草千字文和歐陽詢九成宮碑這兩個“群”字,取勢都一樣。但裹束時,智永把“羊”放在“君”下面,歐陽詢把“羊”放在“君”右面,這無關用筆、取勢,這是裹束時結字不同。又如“幼”字,取蟠龍勢和鉤裹勢倒筆書。顏真卿左右差不多高低,褚遂良左高右低。褚遂良這種結字法,來之于隸書,如西狹公頌孔宙碑都有這樣的結體。行草書中為了連寫,蟠龍勢也往往放在上面,如皇象急就章和集王羲之書圣教序。顏真卿這種結體,來自于篆書。“幼”字的“力”,可以放在右旁,也可以放在下方。但能不能放在左邊,或者上方呢?沒見過有這樣的寫法,沒有根據。要取得社會的承認,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可以發現,裹束筆勢還是按照文字基本結構進行的,脫離文字基本結構和書寫習慣,破壞了文字結構,那就會被人認為胡來。所以結字,客觀上是受到傳統和社會習慣制約的。所以歷史上講結字,往往是個人主觀上小幅度調整結構。如這個“壁”字,下面的“土”字,可以放在左邊,也可以放在中間,懷素草書還移到右旁,這種調整大多數人是接受的。結字跟人的潛意識有關,我也舉個例子:陰符經的“安”字,“女”字中間的空白很小;倪寬贊的“安”字,“女”字中間的空白就比較大,這個空白是由一橫位置高低決定的。陰符經“安”字一橫,差不多就在蟹腳勢的關節點上,而倪寬贊“安”字一橫,寫在比較高的位置上。這樣不同的結字,源于作者的潛意識,很多時候,作者自己也未必感覺到。這種特點,成為字跡鑒定上的的重要根據。當然,也有人是特意這樣做的。人跟人不同,就在于他心中的那個世界。張伯鷹先生在中國書法簡論中講了兩個故事:一是清代劉墉叫他夫人寫“柳”字,批評說:“總是不用心!”原來他們夫人寫的“柳”字中間的飛帶勢和右邊的節耳勢齊平了。而劉墉是將節耳勢寫得比飛帶勢低一些,顯出參差的效果。但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寫的,潘伯鷹先生發現,古帖中“柳”字寫齊平的很多,而且都很美。柳公權姓“柳”,他寫“柳”字節耳勢就很高。第二個故事有關沈尹默先生。沈先生說他小時候寫“敬”字,被前輩指出結字不對。理由是“口”字寫到鉤裹勢里面去了。而正確的結字是將“口”字移出一半,寫在鉤裹勢那小撇之下。沈先生后來發現,柳公權的“敬”字“口”就是在鉤裹勢中的,也非常美。我還可以補充一個例子,智永真草千字文“敬”字,“口”字也寫在鉤裹勢中間的。在講了這兩個故事之后,潘伯鷹先生的結論是:“這是兩個很生動的例子。由此可知,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高三地理上學期第一次月考試卷
- 62 選擇性必修3 素養加強課10 PCR技術與電泳相關問題
- 2025年廣東省中考地理真題(含答案)
- 采石場環保治理與經營權轉讓合同
- 非銀行支付機構短信催收服務協議
- 素描系統教學課件
- 恐龍教學課件模板
- 國家電網電氣安全工作知識相關試題測試卷
- 2024-2025學年江蘇省百校聯考高一下學期5月月考英語試題及答案
- 汶川地震教學課件
-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專題培訓
- 國開(四川)2024年秋《社會學概論》形考任務1-2答案終結性考核答案
- SAP S4HANA 用戶操作手冊-FICO-006-財務月結
- 電商平臺供應鏈管理技術分析
- 燃油燃燒器常見故障現象的原因分析及排除方法
- 北京匯文中學初一新生分班(摸底)語文考試模擬試卷(10套試卷帶答案解析)
- DL∕T 901-2017 火力發電廠煙囪(煙道)防腐蝕材料
- GB/T 4074.1-2024繞組線試驗方法第1部分:一般規定
- MOOC 集成電路設計基礎-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數學分析教學課件
- 地震反演原理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