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通信學論文-資訊時代中倫理導向之決策制定架構摘要資訊科技的發展將人類文明帶進了資訊時代,但也因利益沖突而產生一些倫理議題,如資訊隱私權、資訊產權、資訊錯誤之責任歸屬及資訊資源存取權等問題。由于社會資訊化的結果,資訊產品之影響力也隨之擴大。各種資訊行為中不論是資訊產品的開發、生產、交易或使用,資訊決策者(如系統分析師、產品供應商、購買者、使用者)可能因為決策不當而引起倫理議題,并使得許多人因此而受益或受害。所以決策者該如何制定一個適當的決策,以避免倫理議題的發生,是資訊時代相當重要的課題。因此本文提出一個倫理導向的決策制定架構,在這個架構中包括五個階段:倫理議題的界定、倫理議題的分析、倫理理論的導入、倫理導向之決策實施、決策的回顧,并在一個階段中提供決策者該注意的重要參考依據,使決策者的決策更能符合道德倫理。關鍵字:資訊管理、資訊倫理、決策制定、倫理議題一、緒論資訊科技的發展將人類文明帶進一個資訊化的社會,使得社會的發展與結構起了很大的變化。它一方面替人類帶來了許多生活上的改善,拉進了人際間的距離,但另一方面卻也帶來了利益沖突與權利的喪失,甚至威脅到社會大眾的基本福祉。社會資訊化的結果使得人和人間關系迅速的轉變與日趨復雜,加上傳統社會約制力的減弱,新的社會規范尚未完全建立之際,沖突摩擦及違法亂紀自然隨之增加,這是資訊社會發展的瓶頸與兩難。因此,面對社會日益嚴重的資訊倫理議題,經濟利益已不再是資訊科技應用者唯一的考量,而是必須在追求效率、利潤之外,還必須保護社會大眾福祉。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生活中充斥許多資訊產品,如電腦軟體、硬體及各種資訊。產品之生產目的本是為了改善人類的生活,但往往因人類不當使用而衍生出許多問題,資訊產品也不例外。由于資訊產品在特徵上與其它產品有許多的不同,這使得它為社會所帶來的問題較一般的產品復雜。Collins(1994)曾指出資訊產品與其他產品的不同之處在于(1)軟體本身的邏輯結構復雜度較高,使得許多軟體的問題在經過測試之后,仍然繼續存在;(2)很難建構一個統一的軟體評估標準,使得軟體的檢查很難有一套規則可以依循;(3)由于電腦的廣泛使用與網路的普及,軟體的流通性增高,使得其影響力大大增加;(4)因為軟體產業的起始成本(startupcost)少,許多單位都可以生產軟體,使得軟體得以普及化;(5)軟體的風險是分散到一個使用者身上的,不像核能電廠或有毒廢料的處理,將風險威脅集中化。傳統上資訊人員在發展或應用資訊科技時,都著重于技術面的優勢或強調利益的最大化,使得社會資訊化的結果衍生出許多倫理議題,而且資訊產品具有許多其他產品所沒有的特色,不當使用而產生的問題也較其它產品復雜。因而隨著資訊化的腳步加快,資訊產品使得一些原本就存在的倫理議題慢慢地在社會中發酵、擴散,同時它也帶來一些新的倫理議題。例如,當越來越多的資訊產品被設計用來執行人們委托的任務或輔助人們的決策,若資料輸入錯誤或設計不周全,將有可能帶來財務的損失,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后果。此外,原本不起眼的訊息與知識,透過資訊科技的組合、分析或重新包裝之后,便變成了有價值、有產權的資產,無論生產、銷售或使用這項資產的人,可能因而增加財富而受益。但是資訊產品的開發者,也可能輕易地遭人非法復制或轉售,而引發智慧財產權的倫理議題。雖然目前已有法律規范來制止資訊科技所產生的不法行為,但由于資訊科技的議題不僅牽涉范圍廣泛,而且許多議題的產生并非法律可以解決,況且法律的制定永遠趕不上資訊科技發展的腳步,所以對于個人行為的約束有必要以倫理層面來規范。目前在資訊管理學術的研究上,有關于資訊科技之倫理層面的研究已逐漸受到重視,如Paradice(1991)曾探討資訊系統與社會倫理的關系;一些學者也探討到資訊時代的重要倫理議題Shim1988;Mason1986;Parker1979;TaylorandDavis(1989)及Bommer(1987)則研究科技對倫理決策之影響;Oz(1992,1993)及Collin(1994)等人試圖從資訊倫理守則(ethicalcodes)的訂定來規范資訊人員的行為;Mason(1995)及Conger(1995)兩人則從倫理理論的闡述出發,希望資訊人員能從基本的倫理理論認識起。本文則從個人決策制定的觀點出發,希望決策者在決策制定的過程中,能思考倫理面的問題。二、資訊倫理的定義與議題(一)、資訊倫理的定義根據Frankena(1963)的定義,倫理是一個社會的道德規范系統,賦予人們在動機或行為上的是非善惡判斷之基準。所謂的倫理議題是指任何一個群體(party)在追求自己的目標時所產生的行為,對其他同時也在追求自己目標的群體之實質上的影響Masson1995。本文以上述之倫理及倫理議題的定義為基礎,將資訊倫理定義為:決策者對于資訊相關之倫理議題上的權利與義務,以及賦予決策者對此倫理議題在決策或行動上之是非善惡判斷之基準。更明白地說,資訊倫理涉及到一些關系人的受害或受益的行動決策。因此從資訊產品的政策訂定、規畫、設計、制造、銷售及使用等不同階段之決策人員,在制定相關決策時,都會面臨不同的資訊倫理議題。(二)、資訊倫理的議題基本上倫理議題是因為關系人之間的利益沖突所引起,這與決策者的決策直接相關,例如系統分析師與軟體設計人員對資訊產品之開發、制造商對資訊產品之生產、供應商與購買者間之間的資訊產品交易、使用者對資訊產品之使用、甚至一般大眾之資訊傳播等資訊行為,都可能因行為不當而引起各種利益沖突。雖然在任何一個社會或團體中,人際間的沖突是在所難免,但若事先能考慮可能引發的倫理議題并加以防范,則社會便會因此減少許多無謂損失(deal-weightloss)。資訊倫理的議題首先由Cooper(1979)提出,而Masson(1986)提出資訊時代四個主要的倫理議題:資訊隱私權(Privacy)、資訊產權(Property)、資訊錯誤之責任歸屬(Accuracy)及資訊資源存取權(Accessibility)。資訊隱私權規范個人擁有隱私之權利及防止侵犯別人隱私;資訊產權是維護資訊或軟體制造者之所有權,并規范那些盜用者之責任;資訊錯誤之責任歸屬是規范對那些靠正確資訊來制定決策的人所應擁有之正確資訊的權利及此資訊或軟體提供者之責任;資訊資源存取權是維護個人對資訊存取之權利并規范那些擁有分配資訊資源權力者之義務。三、倫理導向之決策制定架構鼓勵道德行為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之一就是將倫理理念融入決策及生活細節中。在資訊倫理議題之生活化方面,學者們都同意書面倫理規范條文(ethicalcodes)的必要性Oz1992,1993;Anderson1993;Khazanchi1995。然而倫理的規范條文,若無其他的獎懲措施的配合,對一般人的不道德行為的規范作用是相當有限的。但是條文規范在本質上是屬于治標性質,并不能提供一個整合性的效果,因此必須從整體面考慮資訊倫理之解決方式,而倫理的決策制定是方法之一。在描述決策制定的過程,許多不同的模式相繼被提出,雖然一個模式都描繪出一些主要的步驟來,然而大部份的模式都包括下列步驟:(1)設定目標;(2)尋找可行方案;(3)評估方案;(4)選擇方案;(5)決策實施;及(6)控制結果等。為了將倫理思考導入此六個步驟,本文將這些步驟修正為(1)倫理議題的界定;(2)倫理議題的分析;(3)倫理理論的導入;(4)倫理導向之決策實施;及(5)決策的回顧等五個階段(如圖一所示)。由于決策者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大都偏向以經濟利益為主要的考量依據,容易造成沖突,因而倫理導向決策制定的第一階段為倫理議題的界定,主要是確認問題的本質是否具有倫理的層次。第二階段為倫理議題的分析,針對問題的性質尋找相關的事實,找出受決策影響之利害關系人之間的關系,并建構這些關系人之間的責任矩陣,藉此找尋可行之行動方案。第三階段是倫理理論的導入,將倫理理論導入行動方案的評估,以彌補在一般決策制定中只強調利益評估的缺點。由于不同的倫理理論會導致不同的評估結果,因此第四階段必須從第三階段之倫理觀點的評估結果中,選擇最佳的行動方案并付諸實施。決策執行后,決策者對決策結果的態度為何?是否可從決策的過程中學習?是否可再應用此決策方法至類似情況?這些問題都是決策者必須思考的,而這有賴第五階段的決策回顧來完成。本文下面即針對一階段做一說明。(一)、資訊倫理議題的界定倫理導向之決策制定的第一階段是要確認問題的本質是否具有倫理成份。一個倫理議題必會讓決策者在思考層次或情感層次上產生疑問,甚至會有利益沖突發生。資訊倫理議題可大可小,影響的范圍也不同,因此在認識資訊倫理議題的過程中,必須確認整個議題的沖突層次。資訊議題本身所涉及的沖突層次可以是個人的、人與人之間的、團體機構的或社會的,對于沖突層次的了解將關系著決策者未來倫理思考的程度。由于倫理議題的界定有賴于個人資訊的搜集及判斷,下列幾個要點將有助于個人倫理議題的界定:從個人資訊工作中尋找與道德有關的層面,利用個人的倫理基準決定相關的道德水準。搜集資訊,但不要妄下結論。若因時間限制而無法搜集更多的資訊時,必須以一些客觀的假設為輔助再下結論。在時間的許可下盡可能使用越多的事實與情境來敘述問題。(二)、資訊倫理議題的分析界定出資訊倫理議題后,下一個階段是進行倫理議題的分析。分析的目的是找出議題所處情境下之相關的事實(facts),而倫理議題之所以時常發生便是因為我們常常忽視了這些事實。為有利于倫理議題分析的進行,Mason(1995)將倫理情境中的事實歸納成四種因子,包括道德代理人(moralagent)、可能的行動方案(alternativecourses-of-action)、行動的預期結果(dilineationoftheresult)及被行動結果所影響之利害關系人(stakeholder)等。Mason認為倫理分析的第一步驟是要界定出有那些類型的道德代理人,亦即有那些資訊決策者。對于資訊系統的開發,倫理決策必須包含于系統開發過程Iivari1991,而系統分析師是系統開發分析階段之道德代理人Walsham1993,程式設計師是軟體設計階段之道德代理人,且不同道德代理人會面臨不同的資訊倫理議題。為了解決資訊倫理議題,道德代理人(資訊決策者)必須有因應的行動方案,因此倫理分析的第二步驟是設定可行之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會產生行動結果,所以第三個步驟是描繪出一個行動方案的預期結果。倫理分析的最后步驟是要找出那些可能受結果影響的利害關系人,而利害關系人可能包括個人、群體、組織及機構。資訊倫理議題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建構決策者、決策者的行動、行動的結果及利害關系人等四個因子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建構非常有利于系統使用者、系統開發人員或電腦制造商等資訊決策者在制定任何決策時能專注于主要倫理議題上。Wood-Harper(1996)曾將此觀念運用于系統分析上,他認為系統分析師在系統開發的分析階段必須考慮倫理議題,因此他提出進行倫理分析的五個步驟:(1)找出倫理情境中之利害關系人(2)確定利害關系人的主要優勢(3)建構一個連結資訊決策者與利害關系人之間的倫理沖突網路,一條網路接線代表兩個角色間的沖突(4)如果某一接線的沖突不顯著,則將此線去除(5)集中心力于待解決的沖突上。由于資訊倫理議題分析是倫理決策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階段,為了清倫理情境中四個因子之間的復雜關系,我們可以采用Freeman的利害關系人分析法Freeman1984。利害關系人分析法可以評估決策者的權力、法規及道德責任應如何才能符何各種利害關系人的需求,它已廣泛地地被應用于企業倫理的分析上。在這個復雜的資訊多元化社會,有些群體會影響資訊決策者,有些群體則會被資訊決策者影響,不論是影響決策者的人或是被決策者影響的人,都可能與資訊決策者有復雜的道德關系,利害關系人分析法可以用來將這些關系清并進行必要的管理。利害關系人的分析過程包括四個步驟Fredericketal.1988:(1)找出利害關系人之間的關系(2)評估一利害關系人的利益與權力本質(3)建構利害關系人的道德責任矩陣(4)找尋可行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品牌授權店租賃合同協議
- 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
- 2025標準版共有房租賃合同
- 2025正式期勞動合同格式范本
- 殘運會訓練協議書范本
- 呈貢縣建筑施工合同協議
- 正常停播協議書范本
- 2025年武漢市物業管理服務合同備案流程
- 2025年的倉庫租賃合同模板
- 重慶市2025屆高三上學期一診試題 英語 含解析
- 汽車租賃服務方案(投標方案)
- 電梯維保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項目2-低頻電療法
- 2024-2030年海外醫療項目商業計劃書
- 2024新滬教版英語初一上單詞表
- TD/T 1075-2023 光伏發電站工程項目用地控制指標(正式版)
- (正式版)SHT 3115-2024 石油化工管式爐輕質澆注料襯里工程技術規范
- 2024春期國開電大法學本科《國際法》在線形考(形考任務1至5)試題及答案
- 2024蓬松洗護白皮書
- (2024年)薪酬管理課件
- (高清版)TDT 1041-2013 土地整治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